君之 牛轧糖 棉花糖:一个评委眼中的中国新闻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16:57

一个评委眼中的中国新闻奖

——周世康访谈录

本刊记者 杨芳秀 《 新闻战线 》(2011年第11期)

    权威性和公认度

    记者:周主席,您好。很高兴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揭晓之际向您讨教有关中国新闻奖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新闻奖这个奖项的评选,是我国新闻工作年度业绩的检阅,在全国新闻记者心目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

    周世康:说到中国新闻奖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我讲一个例子。一个多月前,江苏省记协在苏州召开“新媒体挑战下电视新闻创新研讨会”。时任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徐国强赶来相叙,他即将转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他即兴说道:“欣逢苏州进入文化发展、繁荣的阶段,这几年做成了好几件较大的事,其中之一,就是苏州的报纸、广播、电视有十多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谈及此,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在苏州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位于全国前列的、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市委领导同志对中国新闻奖的情怀。

    2008年记者节,江苏省暨南京市新闻界聚会庆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出席。在为当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者颁发证书后,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该奖在新闻界的地位,并宣布从当年始,奖金由省委宣传部颁发。三年过去了,当场宣布获奖作品作者名单、获奖作者介绍体会及颁发证书奖金,成为每年记者节江苏新闻界的重头戏。今年,获奖作品的奖金又得到提高。目的是要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记者: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性奖项,参评作品由中央媒体和各省记协及行业媒体协会推荐。为选评出送评作品,每个省都有省级新闻奖。请介绍一下江苏省的选送情况和过程。

    周世康:江苏省级好新闻一般每年在4月底前评完。在省级奖评出后,推荐中国新闻奖的参评作品。全体评委对此高度重视。首先是分组议论预荐,然后集中到评委会上各组汇报预荐作品名单及理由,再后是评委会讨论。讨论中各抒己见,有时见解完全不同,但在当面辨析中渐趋共识。最后再无记名投票。程序之所以较多且具体,是因为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二要尽可能在全国有竞争力。过程严谨而具体,讨论认真而热烈,表明了中国新闻奖在整个江苏新闻界人士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评选程序和评委构成

    记者: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推荐作品报送给中国记协后,通过怎样的评选程序与流程,最后定评成中国新闻奖的各项获奖作品?

    周世康:中国记协评选办公室对各报送单位报送的参评作品及有关材料按规定进行审核,统一公示,接受网上评议。评委分为若干小组分项目评议、讨论参评作品。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各小组评选汇报后,集体评议、讨论,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获奖作品。一等奖须获得实到评委2/3的赞成票,二、三等奖须获得实到评委半数以上的赞成票。评委名单、评选程序随评选结果公示,最后报经中宣部批准,才正式揭晓。

    记者:各地送评作品种类丰富且量大,这对于评委公平公正地评审作品是个挑战。一般而言,评委由哪些人组成?

    周世康:据我所知,每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人数不超过90名,由四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产业报协会、韬奋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共有16人左右;第二部分是新闻单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编辑、记者代表27人左右;第三部分是各省(区、市、兵团)记协主席或由主席委托的副主席32人左右;第四部分是新闻教研机构专家学者15人左右,一般从60人左右的专家库中抽取。

    记者:现在各类评奖活动乱象重重。前不久推出的“共和国脊梁奖”,因“花钱买奖”而被网民嘲讽为“中华羊蝎子奖”,“孔子和平奖”也因未经相关部门批准擅自发布而被取缔。21年来,在业界备受赞誉与尊重的中国新闻奖长盛不衰,致力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媒体人以能获得中国新闻奖为毕生追求。

    周世康:是的。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国记协举办的纯公益行业奖,中国记协只负责评选,各地对该奖的奖励制度有所不同。在评审的约一周时间里,评委们被集中组织在僻静的地方,评奖时大家既热烈又认真。记得去年我在广播组,在听一篇稿子的录音时,一位评委认为其中一个字的音调读错了,应为去声,读成了上声。小组把录音倒来倒去听了几遍,看法不一。有评委建议打电话给某著名播音员咨询,大家一致赞成。结果是第一位发现问题的评委是正确的。此稿相应被降了等。这两年,参评文稿因标点符号错误被降等,因错别字被取消参评资格的情况都有发生。

    为了使该奖公平、公正,一方面评委们严格把关,另一方面,有充分的公示时间,欢迎社会监督。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新闻奖历年来评选出的作品在业界广受好评,并起到了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

    评审感受和作品特色

    记者:您连续担任第19、20、2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委,这之前还参加过两次评选。作为一个资深评委,在历次评审中,您有什么突出感受?

    周世康: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突出的一点是获奖作品坚守发展优先的主流价值,而且日趋全面。

    我一向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获奖作品。今年,他们分享的两个特别奖和两个一等奖中,报道发展主题的占了3/4。

    当下的中国,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以主流媒体传播主流价值,首要的是传播发展优先的主流价值。以此来观察这几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就会发现,整个评选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在发展的六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人——体现得越来越全面。

    记者: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体现了怎样的导向?

    周世康:第一,高扬人文精神。2009年,品赏了很多先进人物高尚精神的报道,如一等奖报纸通讯《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写一个痛失丈夫和唯一儿子、背负巨债、孤苦无依的60多岁老太,在绝望中靠拣废品,节衣缩食,10年还清欠债的故事,令人久久不能平静。2010年的评选,趋势依旧,先进典型光彩照人,草根人物平凡暖人。2011年的评选中,我所在的电视二组,一致把反映因母亲离家、父亲常年在外,7岁姐姐独自带着5岁弟弟却坚强、乐观与自强的《姐弟》推评为一等奖,可惜的是,在公示中发现了片子内容之外的原因,最终取消了其一等奖获奖资格。另外,从《沱沱的栖息地》、《漂泊的种子》等获奖作品看,展示人文精神的空间正在不断地拓宽。

    其次,主导话语权。主流媒体如何加强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把话语权抓在手里,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内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这一导向十分宝贵,倍显重要。去年人民网观点频道的网络评论《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起到了很好的辨明是非、引导情绪的作用,在今年的评比中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几年中,那些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全面报道了事件真相的作品,那些站在正义和文明立场发出科学、理性声音的作品,那些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敏锐反映,率先道破真相、辨明方向的作品,都被评委们一致认可,入围得奖。

    再次,是媒体特点与新闻规律的融合。今年有两条电视消息给我所在的评委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条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消息《救援在雷电中展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把闪电惊雷、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电视画面使人如在现场,记者的现场主持更是把主旨点得恰到好处;另一条则是《一堆木头与一连串车祸》,该片把现场呈现得淋漓尽致,并巧妙地揭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历史沿革和与时俱进

    记者:从1991年设立中国新闻奖以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有如21来年中国新闻业发展的风向标。比如,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传播领域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新闻奖便在2009年增设了国际传播奖项。

    周世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首次把国际传播奖项正式纳入其中。不分媒体和体裁。增设国际传播奖项,旨在激励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舆论支持。中国新闻奖是一个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奖。为了进一步鼓励媒体从业者在国际新闻领域多出精品,评委们正在讨论设国际新闻奖的方案。

    记者:《新闻战线》与中国新闻奖有着特殊的渊源呢。《新闻战线》是中国新闻奖的前身——“全国好新闻奖”的两个发起单位之一,那是1980年。到了1991年,“全国好新闻奖”改称“中国新闻奖”。多年来,《新闻战线》一直是新闻论文奖的获奖大户。在您眼中,新闻论文的获奖作品呈现出怎样的导向?您对办好《新闻战线》又有哪些建议与期望?

    周世康:的确,《新闻战线》为该奖项的设立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可能正是这种珍惜,使《新闻战线》杂志呈现出较高的办刊水平。在本届获奖论文中,《新闻战线》刊发的作品占该奖项的近半数。

    我觉得新闻论文的评选呈现出鲜明的“实用”导向。把握媒体领域的前沿、热点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新闻论文更受中国新闻奖青睐。

    如本届中国新闻奖两篇一等奖作品《从快报、厚报转向优报——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制作的新思路》、《当前我国传媒全媒体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都围绕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的“网络”、“全媒体”展开,切中行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另外,对于有见地和学理深度的论文,也给予了较高奖励。如《新财经时代的报道转向》敏感把握了中国媒体话语体系衍变的最新趋势,率先提出“转型话语”、“职业话语”、“国家话语”等新概念,从而获得二等奖。《新闻战线》在业内评价是好的,大家喜欢看这本刊物。我所熟悉的新闻界同行,大多常年订阅《新闻战线》。其中好的文章,大家相互推介,由此可见大家对它的关注度。希望《新闻战线》继续走在业界实践和探索的前沿,就业界的热点和疑惑及时做出回应、回答,在业界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谢谢您的鼓励。在您看来,中国新闻奖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完善?

    周世康:要说到对中国新闻奖的建议,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每年获奖作品确定以后,再出一份《某某年度中国新闻奖年度报告》。我总认为,中国新闻奖的作品,是中国新闻界几十万从业人员一年奋斗的业绩结晶。从内容上看,它记录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从业务上看,它记录了新闻专业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从历程上看,它记录了新闻人的奋斗和艰辛。所以,这样的经验、成果,应该为更多人所共享和借鉴。

    这样的年度总报告,可以由多个分报告组成,分别从内容、形式、作者(记者、编辑、策划者等)视角,甚至是与国际新闻界的对比等角度切入。我想,此事如能做成,积累下去,将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