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邮件系统:胡剑:远去的童子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4:40

胡剑:远去的童子军

发布时间:2012-02-02 09:54 作者:胡剑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41次

1929年,童子军的队列训练。

   民国时期,一种叫童子军的学生组织曾风靡中华大地。

   童子军于民初传入中国。1912年2月25日,早年曾留学美国,专门考察过美国童子军教育事业的湖北武昌人严家麟参考英美童了军的教育形式,组织60个16岁以下的男孩,在武昌文华书院图书馆举行宣誓,成立了“中国童子军”第一支队。   此后,上海、江苏等地的学校也陆续创办了童子军。1915年,第二次远东运动会在上海海举行,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维持会场秩序等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运动会闭幕后,各地教育界人士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并推广童子军组织。   同年11月,“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在上海成立,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地设分会。童子军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   1924年,国际童子军总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第二届国际童子军大会。中国首次选派江苏省童子军6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在黑夜寻路、救护、侦察等比赛中,取得了总分第5名的成绩。   随着各地童子军组织的蓬勃发展,1926年3月5日国民党第二届中常委第12次会议正式通过组织“中国童子军”的提案,由国民党主持中国童子军事务。这样,中国童子军由一个民间组织成为了国民党下属的青少年组织,其训练重点也日益军事化。   次年6月国民党中央训练部设立了“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委任张忠仁为司令。1929年,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改为“中国童子军司令部”,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直接负责,中央训练部部长何应钦任司令,并于中央训练部下设童子军训育科,办理全国童子军事务。此时的童子军实际上是由国民党集中领导的后备军,并成为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浓厚的“党化”教育色彩。   1930年4月,第一次全国童子军总检阅和大露营在南京举行。参加这次集会的有121个团,3366名童子军。此后,全国童子军运动更加活跃。有资料显示,当时全国童子军人数已达20余万。   据《南充地区教育志》记载:民国24年(1935),四川中小学实行童子军训练,南充各初级中学和高级小学陆续建立童子军组织。8-11岁为幼童军,12-18岁为童子军18岁以上为青年童子军。全区以学校为单位建立童子军团,校长兼团长,设副团长、教练员、传令员、文书等职。团以下以班为单位设中队,班长、副班长兼任正、副中队长;班以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小队,小组长兼任小队长。每个中队均有队旗,旗帜上标有中队番号。中队下各小队以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花木兰、秋瑾等历史名人命名。   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的童子军组织与高级中学的军事组织,是民国时期教育、管理、训练学生的主要组织形式。童子军与军事训练,又是一门课程,有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技术训练。四川省立南充中学的《组织系统一览表》记载设有专门的童军处,该校的《组织大纲》第七条,还明确了童军处的职责,将“童子军”列为学生的必修课。   凡加入童子军的学校,其校长由中国童子军全国理事会理事长颁发《中国童子军团务委员聘书》。童子军有样式基本统一的黄色斜纹布制服,平时穿草绿色的童子军服(女生下着裙装),戴童子军领巾,腰束铸有童子军军徽的铜扣皮带。   童子军军帽有多种样式,男生一般都是大盖帽和船形帽,女生则是大盖帽和圆顶帽。   据资料记载,童子军的宗旨为:“以发展儿童作事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使其人格高尚、常识丰富、体魄健全,成为智仁勇兼备之青年,以建设三民主义之国家,而臻世界于大同。”   童子军的军礼手势是举起右手的三根指头,食指接触帽沿,即“三指”军礼。“三指”分别代表智、仁、勇。童子军统一使用“时刻准备着!”的口号。童子军以智、仁、勇为训练目标,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训练的最高原则,以“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为铭言,以诚实、忠孝、助人、仁爱、礼节、公平、服从、快乐、勤俭、勇敢、清洁、公德等12项为行为规则。   童子军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军事技术训练是在专门的军训教官指导下进行的。每个童子军团都有固定的军训教官1至3人,由当局从军队中抽派,每年轮换一次。军事技术训练结束后,各童子军团要分别举行会操表演和野营拉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充地区各学校的童子军同仇敌忾,积极参加抗战宣传。他们经常跟随老师一道去城镇、乡村作街头讲演、宣传,教群众唱救亡歌曲。有的童子军还自发走出校门,到茶房酒肆、公园旅馆、郊区农村去宣传抗日救亡。   当时,南充抗日救亡的宣传中心,设在四川省立南充中学,后转移到嘉陵江边靖江楼的南充民众教育馆。童子军经常在此编印抗战简报,介绍前线抗战消息。有的地方专门成立了“童子军歌咏队”,开展抗日音乐宣传活动,进行支前募捐演出,演出收入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抗战期间,南充各地的童子军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连环画、漫画、抗战地图、新闻图片等流动展览,揭露日军罪行和发布抗战实况,使抗日救亡道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从而激起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切齿痛恨,南充各地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新气象。有的童子军还毅然投笔从戎,积极奔赴抗日第一线。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忙于打内战,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不再兼顾它,各省的童子军理事会改为由各省的教育厅领导,童子军运动走向衰落。如今,童子军这种曾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学生组织,已被许多人遗忘(香港和台湾地区仍有童子军组织)。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童子军虽然早已远去,但是,童子军组织在增强儿童体魄、提高纪律性等方面,也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来源: 四川档案 | 责任编辑:程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