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上衣配牛仔裤吗:蒋介石日记揭秘4:三次反对美国核袭大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9:01

 

  “台省文艺”是“中华文艺”的组成部分

  和“一个中国”政策紧相联系,蒋氏父子认为只有“中国文学”,而无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只有“中华民国台湾省文学”,而无脱离母体、具有特殊含义的“台湾文学”。正因为如此,由官方文人尹雪曼主编的《中华民国文艺史》,只有“中华文艺”而无“台湾文艺”。谈到本地区文艺时,用的是“台省文艺”而非“台湾”的称谓。且全书着重的是外省作家的创作而非“台省”作家的作品。这固然体现了编著者对乡土文学的严重偏见,并为后来台湾文坛外省作家与省籍作家的矛盾加剧埋下了祸根,但该书认为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台省文艺”不应脱离中华文化这一母体的思想,并没有错。这一主张也影响到了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建设。1990年代初,曾有日本学者要求到台湾大学进修“台湾文学”,官方的回答是“只有中国文学,无台湾文学”。这种回答过于笼统,且无视取材于台湾土地和人民的乡土文学或曰本土文学的存在,诚然不对,但认为台湾本地的文学应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则是正确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官方于1984年和1999年两次出版的作家辞典,均以《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命名而不使用《台湾作家作品目录》的书名。

  在“台湾文学馆”的筹建和成立过程中,如也有“中国结”与“台湾结”的碰撞。1992年,官方不许这个馆用“台湾”命名,但为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便省去“中国”二字而用含糊的“现代文学资料馆”取代,其用意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名义下包容台湾文学。这引起“独派”的严重不满,将这种做法骂为:“如果在中国现代文学名义下设台湾文学组,那就是在名称上被人做了手脚,成为‘传统文艺’之下没有名份的小老婆。”

  不准成立“台湾文学系”

  为了防微杜渐,防止“台独”思潮向高等学校渗透,国民党长期不许在大学中文系开设有特殊含义的“台湾文学”课程,申请增设这类课程也只允许在中文系名义下加开,而更不允许单独成立“台湾文学系”和“台湾文学研究所”。如1990年代中期台中静宜大学有意在中文系里设立“台湾文学组”,官方认为这是让“台湾文学”脱离“中国文学”的危险尝试,因而不核准。后来迫于台湾本土化愈演愈烈的趋势,也由于李登辉背叛了蒋氏父子反对“台独”的思想,淡水工商管理学院(后改名“真理大学”)经过“七上八下”(七次上书,第八次获准),才于1997年2月率先成立了全台湾第一家“台湾文学系”。

  如果说,民进党执政前国民党还不许设立“台湾文学系”,或认为设专业就应该在中文系之下的话,那到了陈水扁上台后,“台湾文学系”的建立不再是下面请求,而是由上层鼓励。2000年8月,“教育部”通令国立19所大学筹设“台湾文学系”和研究所。主政者十分明白:文学的作用虽然有限,但文学可以推动政治,有时甚至可以越位,走在政治前面。一旦将“台湾文学系”与各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日文系并列,具有特殊含义的“台湾文学”就不仅是为台独梳妆打扮的脂粉,而且是给台独张目、插向中国文学的一把利刃。为了使这把利刃磨得更加光亮,成立“台湾文学系”的步伐在加快:2000年成功大学成立“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2002年8月成立“台湾文学系”和博士班,同时清华大学、台北师范学院成立硕士班,2002年静宜大学成立“台湾文学系”,2003年真理大学成立“台湾语言学系”2004年有更多的大学成立“台湾文学系”和研究所。这说明“台湾文学系”成立不是一般的学科建设问题,而是受政治左右,是为了摆脱中国文学的“羁绊”,这将造成台湾大学生不认同中国文学,并在族群和国家认同上出现严重偏差。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文学系”和研究所的教授许多人志不在学术而在分离运动,以至有人认为他们运动高于学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目前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是被‘非学术论述’所垄断。”

  不许用“台语”取代“国语”

  是坚持国语写作还是用所谓“台(湾国)语”写作,这也牵涉到台湾地区文学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蒋氏父子认为,语言寄寓着民族精神,并从台湾归属中国的关系出发,主张中国人应该讲“国语”,“国语”应成为官方语言。用汉语写作,用“国语写作”,才是中国文学的唯一出路。基于这种看法,台湾当局除在光复后初期允许中、日文并用外,在过渡期结束后的1946年,便雷厉风行推动国语本位政策,全面废止日文写作,禁止学校用日语授课,停止媒体的一切日文版,甚至连日语唱片也取缔,以树立“国语”的霸权地位。对那些习惯用日文或“台湾话文”的作家,当局强制他们学习“国语”。当有人认为台湾与大陆在互不相同的航道中发展,两岸存在着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方式,因而作家应用“台湾话文”写作时,蒋氏父子对这种企图颠覆国语统治地位的言论,毫不退让:语言学里,没有“台湾话”。所谓“台湾话文”,说穿了就是闽南话和客家话,这两种“话文”皆为中国大陆方言,而不是什么独立于汉语之外的“台语”。

  鉴于1949年后移居台湾的人所使用的是各省不同的方言,如“国家”,有的人发音为“果家”,有人说或“愧家”;有的人把“日本”说成“一本”,有的说成“二本”,个别的发音为“四本”,因而为了有利于沟通,当局大力推广“北京话”,除办有《国语日报》外,还倡导具有祖国意识的作家应用纯正的中文写作。这种禁日语同时禁方言的“去台湾话”而刚性推行“国语”的语文政策——如小学生在学校讲方言罚打手心、把原住民贬称为“山胞”并在其地带强制推行“国语”的做法,引起当地人强烈的反感,乃至后来反弹为“深绿”人士主张废除中文写作,改用所谓“台语”写作并把“台语”解释为与“台裔”、“台湾民族”一脉相承的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台湾文化”。可见,“文学台独”思潮的滋长——诸如“只有用台语写作才是台湾文学”论调的出现,与蒋氏父子在政治体制中不信任、排斥台湾省人,不顾民意歧视台胞的态度,完全不尊重乃至用“殖民遗毒”、“奴化”的帽子打压地方方言的做法,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不管怎样,国民党当局对“台独”作品的查禁,驱逐“独派”作家出境或囚禁“台独”要犯,尤其主张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环,讨论台湾文学必须在中国文学的格局之下的立场,应充分肯定。目前,民进党在推动“台独革命”,全面批判两蒋父子的戒严体制时,将国民党执政期间包括反“文化台独”在内的一切措施“污名化”、“罪恶化”,这是违反历史主义的,因而是不得人心的。(古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