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工业园区:2011读书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4:43

2011读书盘点

(2012-02-01 11:22:01) 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书评影评

想不起来2011年都忙了些什么,书读得很少。现将心中排名前十的所读之书盘点如下。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范晔译,海南出版公司2011年版。初读该书在二十多年前,没留下特别深的印象,只知它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作者不仅描写现实世界,而且充斥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谈怪事。中年再读马尔克斯,另有感悟,觉得有如此想象力与叙事力的作者实属罕见。译者亦极了得,直觉他应该是把马尔克斯作品的神韵全给译出来了。阅读过程中,自己仿佛在词语的森林中探险,一路景致美不胜收。只有拿这部作品来比较,才知道中国当代小说基本都是小儿科。读过这部作品之后你会发现,我们平时的许多文学阅读都在浪费时间。

刘慈欣《死神永生》,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中外科幻小说读过一些,但绝少读过具有如此震撼力的科幻作品。伟大的科学幻想与对人类深切的终极关怀相结合,使这部作品显得无比厚重。了不起的刘慈欣,由计算机工程师变身为科幻小说大师。他的横空出世,让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郑文光等人的名字变得暗淡无光。刘慈欣的三体作品系列一直在挑战人类想象力的极限。读过这部作品之后你将发现,十几亿中国人里还是有几个人不乏想象力;读过这部作品之后你该知道,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但人类想象力要比遥无际涯的宇宙走得更远。

戴维·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其实早该阅读这部作品,但下过无数次决心之后,才终于在这一年里完成了对这部世界名著的阅读。梭罗是令人敬佩的,世上没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勇气隐居于人迹不至的瓦尔登湖畔。书中的诸多篇章,是古今中外无数描写自然的散文中最美的部分。出没于钢筋水泥噪声尾气中讨生活的城里人,无缘亲近自然却至少可以读读这本书。梭罗和他的书坚定我将来告老还乡返归自然的决心。

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台湾麦田出版社2011年版。余华要是不作删节,该书是不可能在大陆出版的,因为书中发出了这位有良知的作家对60年来中国社会最激烈的批判。余华应该知道在海外出版这部作品对他今后意味着什么,但他还是义无反顾。也许他真是忍无可忍,或许他的名声足以抵御危险,他不再惧怕。在本书中我一如既往看到才华横溢幽默风趣文字表述独树一帜的余华。虽然其中个别章节虚于应付,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的整体水准。

孙世祥《神史》,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在工作之余,短短三个月即写出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这本身就是奇迹。作家本人和文字与社会底层零距离的肉搏,这在多年来的小说界尤其是长篇作品中都是罕见的。作家对现实生活精描细绘的功夫,别说需要想象,即便实录也得要有极高超的语言功力不可。我只能说,孙世祥天生就是写小说的料。然天不假年,老天早早将他收走,否则不晓得他还要写什么惊世骇俗之作。

《巨流河》,齐邦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读罢此书,让人无限追忆那一段充满内忧外患而又不乏青春美好回忆的三十多年的民国时光。作者个人遭际与民族命运及家国之思交织在一起,使本书读来异常动人。作者既有传统国学功底又熟悉西方语言文化。她的学养,她的情怀,她的文字,使这部作品变得优秀。后半部分要能简洁些就好了。

刘再复《走向人生深处》,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曾经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中国学者,1989年去国之后又将自己称为漂泊者,20年之后的今天,他则把自己叫做有“中国血统的世界公民”。刘再复显然认为自己已超越了前面两重角色拾级而上到更高处。他说是“走向人生深处”其实是说“走向人生高处”。作者孩子似的诉说当初去国漂泊的无奈和困窘尤其是一度文化“断奶”后的痛苦。他毫不隐瞒地将自己的思想变化历程和盘托出,甚至晒出年轻时的恋情,看出学者刘再复的单纯与真诚。告别革命的思想转变我虽不完全赞同,但设身处地想想,自己要是他的年龄和遭遇,也许同样对二十多年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进行反思。

高尔泰《寻找家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高尔泰在年轻的时候喊道:“美是自由的象征!”结果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他被发配甘肃夹边沟劳改的生活,比前苏联思想犯在“古拉格群岛”上的遭遇惨烈。然而二十多年后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高尔泰仍然饱受坎坷。无奈之下他只身逃往美国,最终实现了他毕生追求的自由。许多年之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得以重见天日,是否可以说当今言论和出版非铁板一块?然而,高尔泰已经老了。

格非《春尽江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格非可谓少年成名。被誉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作家中的“五虎将”之一(另有苏童、马原、余华、洪峰四员“大将”)。格非近十年写的“人面桃花”三部曲均已阅读。三部作品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民国、毛极权时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社会这三个时代。三部作品贯穿作家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觉得他写得最好的是第二部《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在三部作品中则处于下风,写得有些拉杂,作家的想象力似乎走到边缘和穷尽状态。但好在批判还在。大学教授,处清华园,守小康生活,却能心忧天下,嫉恶如仇,激烈批判,这是为当代众多学者和作家所普遍缺少的。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从来不很喜欢王安忆的作品。但王安忆着实能写,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现在共30余年间,她几乎年年都有新作推出,且再三出现轰动。她的生活积累早已写尽,但仍能往下写,说明她的写作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吃生活饭而是靠想象和学养。本书中,王安忆详细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创作生涯,对中国几代作家进行印象式的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参考的资料。作者的写作体会和感悟,对于许多文学青年特别是写作爱好者来说,一定是有不小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