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2pc破解版出了吗:读书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5:0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财富包括两方面——即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可能是精神的乞丐,而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却可能是精神的富翁。 如果没有书籍,人类社会不会进步;如果没有书籍,人的素质不会提高……    读书为什么?
  为功名、为利禄、为职业、为理想、为明天、为回忆、为父母、为民族、为……
  我们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理由为自己读书增添光彩,也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理由为自己不读书粉饰遮掩,可是,我们没有办法不读书,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必须走进学校,翻开书本,不读书就会遭到教师的训斥、学生的嘲笑,于是有些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而不知道读书本身的意义。
  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原始社会,没有书本,经验成为无字之书,“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尸子》卷上)那时的人们,没有文字的概念,也无从在文字中得到乐趣,为了生存,口耳相传,手手教授。如果还算有书可读的话,那么,那时的读书成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的一种手段。
  奴隶社会,读书成为贵族、官宦的专利。“古代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其原因,一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一则惟有其器,而民无器也。”“学术既专为官有,故教育亦非官莫属。”(黄绍箕《中国教育史》),读书成为一个阶层的标志、一种人生资源的重新分配,书本犹如香奈尔的提包、普拉达的服饰、可望不可及。
  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这时一个特殊的阶层应运而生,那就是士。士分文武,文士是以向统治者“献智”为谋生之道者,武士是以向统治者“献力”为谋生之道者,读书的功利色彩日趋沉重,“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为读书人的信条,悬梁刺股,穷经皓首,只为有朝一日成为人上人,于是,书被片面地理解为“四书五经”,与此相背的书籍皆为淫巧邪道,遭到灭顶之灾,中国人在读书的道路上越走越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将中国逐渐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到了近代,有志之士,放眼世界,才知国贫积弱皆因读书起,拯救国家,也须从读书始,于是,魏源发出“师夷之长技”的强烈呼唤,一些西方论著、作品相继登陆中国,“中体西用”成为潮流,然而,由于封建残余根深蒂固,在读书的道路上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不能再局囿于现在的读书体制,现代的社会精英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开始了新的读书征程,周恩来、邓小平留法求学、郭沫若、鲁迅于日本苦读……前赴后继,在所不惜,读书成为了救民于水火的不二法门。
  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读的书的也越来越多,然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迷惑:寒窗数十年,身心不得安,走出校门时,失业又相伴。
  书本不再可爱,教育不再受青睐,然而,我们是不是想过,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读过了些什么书、读过多少书、读到什么程度,诚然,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选择什么样的书、钻研到什么程度是你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样是律师,年薪最高与最低相差上百万,这怨得谁呢?将读书看作是学校的事,离开了学校,也就告别了书本。我们经常看到,高考完后,书本丢满了走廊,大学毕业的那天,书本撕成了碎片,成为庆贺的礼花。没有找到工作的,依靠一张文凭和学校所学的那点知识四处奔波,找到工作的,只依靠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应付了事,读书的阶段性停滞给人造成的错觉是,读书就是敲门砖,从此引发的后果是社会的智力资源缺乏,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读书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精神品质,更应该成为了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特别是这个时代,我们更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出幸福感、安全感。
  温家保总理在与网友对话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愿意看到地铁上的人们手里拿着书本、报刊”。我们从中难道没有感觉到深深的忧虑吗?
  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一斤大米,在农民的手里可以卖到2元,但读过书的人懂得了大米的加工,将其加工成可口的食品,可以卖到四元,如果,一个读过经销方面书籍的商人,通过他的策略营销,可以卖到八元,如果到了袁隆平的手里,或许能够解决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一部文学作品,不读就没有体验,你的人生因此也就减去了一分色彩,一部精彩的论著,不读,你看到的天空只是头顶上一片,你的人生因此也就减少了一点乐趣,没有乐趣的人生是不安的,没有色彩的人生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