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布里吉斯 口音: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4:37:38



  研究任何科学,都必须同时学习或研究这门科学发展的历
史,以便了解这门科学走过的道路,从而总结过去的研究经验,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
的知识体系的科学,所以也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有着其历
史上值得总结、学习和发扬的一系列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来回
顾、探索和提高。
  由白学军教授等人翻译的罗杰.R哈克(RogerR Hock)的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即将由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稠阅这本书的译稿,被其内容所吸引。
此书既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通俗的心理学读本,
具有科普性,因为全书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所以,
本书不仅适合心理学界的同事欣赏,而且也值得广大心理学爱好
者浏览。
  首先,该书收录了现代在科学心理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
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著名研究。例如,第一章中加扎尼加(Gaz一
zaniW)等人关于裂脑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大脑两半球功能的
认识;第二章中阿瑟瑞斯基(Aserinsky)等人对睡眠的研究,促
进了我们对人类睡眠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探讨;第三章中班杜拉
(Bandura)等人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榜样的童要
性;第四章中罗夫特斯(Loftus)完成的关于目击证人的研究,
使律师对目击证人询问的方式得到司法界的关注;第五章中哈罗
2.  改变.。理学的40项研完
( Harlow)关于依恋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爱的力量;第六章费
斯廷格(Festinger)等人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揭示丁人们在现
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第七章中罗特(Rotter)关于
内外控制点的研究,深化r人们对人格特征影响个体行为的认
识;第八章塞里格曼(SeligTnan)等人关于习得性抑郁的研究,
让我们明白挫折个体心理的负面效应,等等。这些研究从发表到
现在,仍被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引用。透过这40项研究,会

前  言
前  言
  科学的演进是沿多种途径以不同的速度进行的。有时,它发
展得较慢,常常近乎停滞,一切领域都裹足不前,鲜有进展;而
有时它的发展则激动人心、生气勃勃——科学上的新发现会引起
科学家们的热切关注和激烈讨论,他们据此展开新的研究工作,
将学科发展推向前进。这些新发现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
识。心理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我们称之为“心理学”科学的
各分支领域中,心理学研究有着举足轻重、意义深远的影响。这
些研究结果改变着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并为此后难以计数的
实验设计和研究程序打下了基础。虽然有些早期研究所得结果为
后来的研究所证伪或质疑,但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影响和作
用丝毫未有所减弱。它们依旧为新的著述所引用,并成为学术探
讨的话题,它们依旧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内容,并在心理学家的心
目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本书的构思源干我在心理学方面的多年教学经验。心理学科
的教科书多以科学研究为基本内容。这些研究在相对短暂的心理
学史上,对构成心理科学举足轻重。然而,教科书却对于原刨性
的研究很少给予应有的关注。在这些书中,人们通常概括地介绍
研究过程,这就大大削弱了科学发现的兴奋感和生动性。有时,
这些对研究方法和结果的介绍方武会影响读者正确理解研究的真
正影响力和冲击力。这绝不是批评教科书的作者们,因为教科书
的篇幅有限,他们不得不进行许多困难的选择,即应包括哪些内
容、研究的细节介绍多少等。然而,这种情况是令人遗憾的,因
为心理学的全部基础是科学研究,在一个多世纪里,有许多构思
独特、设计精巧的研究不断地拓展和完善着我们对人类行为的认
2  改变一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识与理解,并达到今天如此复杂的程度。
    本书试图填补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研究之间的鸿沟,它好
比是对心理学历史上大事件的一次重新游历。我希望通过我的介
绍使这40项研究再次变得生动活泼,并请读者们亲身感受它们。
本书献给所有希望对心理学的真正发源有更深理解的人们。
    我们对选择的研究
    本书中所囊括的研究是根据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杂志和许
多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权威专家的建议精心挑选出来的。虽然对应
选多少研究事先并无计划,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和本书的篇幅两方
面来看,选40项研究似乎恰到好处,所选的这些研究在心理学
史上,也许是最著名、最重要或是最有影响的。我用“也许”这
个词,是因为本书的许多读者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选择提出不同
的意见。毫无疑问,要列出一张让所有人都满意的40项研究报
告的目录是不可能的。然面,本书所包含的这些研究始终被频繁
地引用,它们发表以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引出了很多的相关
研究,开创了心理学探索的新领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行
为的认识。这些研究是按其所属的心理学分支组织起来的:生物
学与人类行为,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
类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心理病埋学,心理治疗学和社会
心理学。
  本书的体例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每一项研究,本书统一使用了一个基
本格式,每章都包含以下内容:
  1 -篇或一部含有该研究报告原始文件的参考文献。
  2该研究背景的简要介绍及开展此项研究的原因。
  3.该研究检验的理论命题或假设。
  4对实验设计和方法的详细叙述:包括被试的选择和组织、
仪器和材料的使用、进行研究的实际步骤。
  5用清晰的、易理解的、非技术性的、非统计的通俗语言
总结研究结果。
  6根据作者在原文中对结果的讨论来解释该研究发现的意
义。
  7该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性。
  8简要讨论后续研究的支持性或反对性结果,以及本领域
其他研究对该研究提出的批评与质疑。
  9介绍一个在其他文章中近期应用和引用此研究的例子,
以说明该研究的持续影响力。
    10与本研究有关的进一步的和最新的参考资料。
    当然,科学家所用的语言是不容易被理解的(甚至是对另~
些科学家而言)。本书的重要目标是使这些研究发现更有意义、
使之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使人体验到这些引人注目的重要发现中
那些令人激动的美妙之处。作者尽可能对这些研究进行适当地简
化论述,使之易读易懂,这不仅盂损于这些研究的意义和经典,
而且,阐明了它们的重要影响。
    第四版中的新内容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四版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实质性
变化,并且增加了两项新的重要研究报告,更新了每篇研究报告
中的“近期应用”部分,反映了自第三版以来3年内( !99S-
200a)心理学专业刊物上的文章对40项研究的大量引用情况。
第四版简要总结了在过去3年中的60多项新的研究成果,让读
者亲自体验到,这40项研究现在仍然对心理孝的变化产生影响。
在每一章结束时,新的研究连同其他相关的资料将一起列f}}。读
完本书后,读者将体会到这些研究对构成本书十个分支领域所作
的丰富而广泛的贡献。
  从第三版正式出版后的3年以来,我与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
的专家进行了交谈,共同探讨了新一版中可能作的变化,从中获
4.  改变一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得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忠告。在过去20年里,有两个研究领域
的影响明显增大,并成为我与专家们讨论的中心议题。因此,我
在本书中增加了相臆的内容。有趣的是,这两个研究领域恰好是
在先天一后天问题上对立双方的核心。
  新增加的文章中有一篇代表了最近(和当前)人们的认识从
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转变,即在20世纪下半叶,心理学广泛
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而日前,遗传和基因在心理学中的作用比
弗洛伊德以来任何人预期的还要大。大量对新生物学关注的证据
源于托马斯·鲍查德(ihomas Bouchard)和戴维德-莱肯(Damd
Lykken)博士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双生子及收养研究中心所开展的
双生子研究。这一版中,我们选录了1990年的一篇文章,它较
早地对托马斯·鲍查缚和戴维德·莱肯的惊人发现进行r总结,读
者们可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生物学与人类行为”中找到它。
  本书的第二项新研究是芝加哥大学哈单一川迪斯(Hany
Triandis)教授所完成的有关文化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关键性工作。
他的工作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使我们增强了在
人格和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中,对文化所起的根本作用的敏感性和
认识。30年来.川迪斯发展并完善着他的理论观点,他将大部
分人类社会文化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
文化。这种单一的但同时也很复杂的理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解
释了文化是如何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川迪斯
1989年的一篇文章对其理论进行了界定,并全面解释r在集体
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下开展的三项系列研究,这篇文章被收录在
本书的“人格”部分中。
    以人或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道德问题
    没有研究对象,就没有科学研究。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亚原
子微粒,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元素周期
表中的元素,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有时,一些研究中所
用的特定程序或行为不能用于人。因此,就用动物来替代。然
而,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而不是动物
本身。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读者将读到一些以人和动物为对象的
研究。有些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研究中道德问题的思索。通常,当
爨张或痛苦的过程被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加以讨论时,在这一章中
道德问题就值得关注。由于这是个灵活多变的热门话题,我在这
里简要地讨论一下当代心理学家遵循的道德准则,为本书后而要
介绍的研究内容作铺垫。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1)
  研究l -个脑还是两个脑?………………………(2)
  研究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14)
  研究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23)
  研究4小心视崖!……………………………………(34)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45)
  研究5所见即所学………………………..………(46)
  研究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55)
  研究7梦,并不浪漫………………………………一(64)
  研究8行动,如同被催眠丁一样………………(74)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  (85)
  研究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85)
  研究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95 )
  研究11敲敲木头………………--………………一(103)
  研究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一(113)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一(123)
  研究13期望导致结果……………………………(123)
  研究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一(133)
  研究15心中的地图……………一………………一“45)
  砑究16感谢记忆………………………………….(155)
第五章人的发展………………………………………..(167)
  研究17爱的发现………………………………….168)
  研究18看不见≠不存在…………………………(178)
2  政变一。理学的柏项研究
  研究l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7  ………………(190)
  研究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一…(200)
第六章情绪和动机…………………………………………(2Il)
  研究21性动机………………………………一…  (211)
  研究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一…  (225)
  研究23生活,变化和应激…………………”…(236)
  研究24认知失调………………………………….-(248)
第七章人格………-    ……………………(259)
  研究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260)
  研究26你的品德如何……………………………(271)
  研究27和心脏赛跑………一……………………  (2S2)
  研究28个人与集体………………………………(292)
第八章心理病理学…一…………………………………一(305)
  研究29这儿,准是疯子?  ………………………“(306)
  研究30你再次获得防御………………………-.( 316)
  研究31习得性抑郁……………………………一  (327J
  研究32拥挤导致行为异常……………………….(337)
第九章心理治疗………………………………………….( 349)
  研究”对心理治疗师酌选择……………………  (350)
  研究34缓解你的恐惧心理………………………(358)
  研究35投射出真正的你…………………………  (369)
  研究36编个故事吧!  ……………………………  (377)
第十章社会心理学…..………………………………….(387)
  研究37言行不一……………………………………(388)
  研究38从众的力量……………一…………………(398)
  研究39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7  ………………….(405)
  研究40无条件服从……………..…………………(416)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第一章  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儿乎所有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开篇都与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
学有关,这并不能简单地归为惯例,而是因为生理过程构成了所
有行为的基础。心理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卜
的。心理学中研究这一过程的分支称做‘生理心理学”或“生物
心理学”,重点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人类通过
感官从外界环境获取刺激和信息的过程,研究大脑通过组织这些
信息形成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方式。
  作为心理学的这一基本组成部分的代表,本章选录的研究涵
盖范围很大,而且也是影响力最大、引证次数最多的一组。第一
项研究报告探讨了有关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功能单侧化的著名研
究,它使我们现有的有关大脑功能的知识得以形成。第二项研究
报告说明了儿童时期的刺激将可能促进大脑的高度发展,这一发
现让科学界感到震惊。第三项研究报告是第四版中新出现的,代
表了很多心理学家在对人类行为、人格、社会相互作用产生基础
进行思考时的一种重要变化,即关于基因重要性的一种新观点。
第四项研究报告探讨测量婴儿深度知觉能力的著名方法“视崖”
装置的发明。所有这些研究报告,尤其是后两项,提出了一个贯
穿心理学各领域的基本议题,并引起了连缤不断、引人人胜的讨
论:先天后天之争。
2.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1 -个脑还是两个脑?
Gazznniga.  M.S.   ( 1967 )
American .217.  24 - 29.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你的大脑的两半球并不相同,而且它们具
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你的大脑的左半球负责身体右侧的行动,
反之亦然。不仅如此,大脑的两半球在许多其他方面表现出更大
程度的功能定位。
  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能力,而大脑右半球更多地介入空同关
系,如艺术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已
经成为相当普及的知识。众所周知,撞击或事故的受害者,如果
大脑的左半球受到伤害,通常会使他们失去语言能力(通过训
练,这种能力一般可以恢复)。许多人相信,大脑的每侧或每个
“半球”确实是可以完全分离的智力系统,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
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认知世界的能力,甚至感受情绪的能力。
这一普遍概念的建立是多年来认真研究割裂脑的结果。
  这方面研究的先驱是罗杰.W斯佩里(Roger W.Speny,
1913-1994),他的研究要比本章涉及的论文发表还要早l5年。
在以动物为被试的早期研究中,斯佩里获得了许多重大发现。例
如,通过外科手术切断一只猫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系,并改变它
的视觉神经,使猫酌左眼只能接受来自左半球的信息,右眼只能
接受来自右半球的信息。手术后,这只猫表现得很正常,并且几
乎没有显示出不良后果。然后蒙住它的右眼,让它学习一种新的
行为,比如穿过一个小迷宫找到食物。在这只猫能熟练地通过迷
宫后,放开右眼,再蒙住它的左眼,然后把它再放人迷宫。它的
左脑对在哪儿转弯根本没有印象,不得不重新开始熟悉整个迷
宫。
第一章生轴学和人类行为  3
  斯佩里在此后的30多年里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并且由于
在大脑两半球功能定位方面的成就而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以人为被试,米歇尔’
加扎尼加(Mid.ael Ga埘niga)加入了他的研究。虽然斯佩里被认
为是割裂脑研究的奠基人,但本篇选择了加扎尼加的文章,这是
因为这篇文章清晰、简洁地概括了他们早期以人为被试的合作研
究,并且一直被几乎所有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引用。这一选择绝
不是忽视或掩盖斯佩里在此领域的领导地位或伟大贡献。在很大
程度上,加扎尼加把他在大脑半球功能定位方面的早期研究及现
在在这一领域的引导地位归功于斯佩里(见Speny,1968;
Puente.1995).
  为了理解割裂脑研究,首先需要介绍一些人类生理方面的知
识。大脑的两半球通过由人约20亿根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
互联系。如果胼胝体被切除,大脑两半球连接的主要途径就被切
断,那么两半球的功能就彼此独立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单独
研究大脑的每一个半球,只需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胼胝体即可。
  但是,科学家能把入的大脑分开吗?这昕起来有点儿像是心
理学里的弗兰肯斯泰因式的人物(作法自毙的人】。显然,伦理
道德决不允许单单为了研究大脑两半球的特定功能就对人采取这
样残忍的方式。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医学界给了心理
学家一个黄金般的机遇。对一些非常特殊、非常极端且无法控制
的癫痛病患者来说,切除肼胝体几乎可以消除这种病症。对于这
些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治的病人,作为最后的治疗方法,这种手
术那时是(并且现在也是)十分成功的。当这篇文章于1966年
完成时,已经进行了10例这样的手术,其中4名患者同意参加
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测试,以确定这种外科手术对他们的知觉能
力和智力技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  改变.。理学的柏项研究
理论假设
    研究者力图揭示人脑两半球能独立行使职能的范围以及它们
是否有互相分离的、独一无二的能力。如果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
息传输被中断,你身体的右侧会不会突然变得无法与左侧协调?
如果语言由大脑左半球控制,在这个手术后,你说话的能力和对
词语的理解能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否都独立
存在于两个半球中,如果大脑真的被分成两个脑,当这两个脑不
再交流信息时,一个人还能正常地行动吗?既然感觉输入是同时
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那么视觉、听觉、触觉等会受到怎样的影
响’在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割裂脑研究中,他们试图回答上述问
题。
方法
    有三组不同类型的测试用来揭示患者的一系列心理(认知)
能力。一种测试是检测视觉的。他们设计了一种方法,使一张印
有一个物体、一个单词或者单词的一部分的图片只能投射到大脑
的左半球或右半球的视觉区域(称做“视野”),而不是同时投射
到大脑的两个半球。应该注意的是,正常情况下,两只眼睛同时
向大脑的两半球传递信息。然而,当物体或单词出现在你面前的
某一确定位置,你的视线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点上时,你大脑的左
视野或右视野就可能单独获得图像。
  他们设计的另一种测试是有关触觉(接触】刺激的。给出一
个物体、一个大写字母或一个由大写字母组成的单词,患者只能
触摸它而不能看到它。这种装置由一个下面带有窟窿的屏幕组
成,以便被试能摸到物体但不能看见。视觉和触觉装置可以同时
使用。例如,当一张画有钢笔的图片被投射到大脑的一个半球
时,将钢笔及一些其他物品放在屏幕后,以便被试触摸(参见图
第一聿生袖学和人类行为-5
誊孽
翦1.I对割裂脑患者进行视觉测验的典型装l
    (si自‘发理杂志),Cxmid霄aH.19盯}
    最后是测试听觉能力,这似乎需要更多的技巧。当声音传到
你的一只耳朵里时,感觉同时输人你的大脑舶两半球。因此,想
要限制听觉信息只输人大脑的一个半球,即睫对割裂腩患者也是
不可能的。然而,限制大脑一个半球对这些输入信息怍出反应则
是可能的。做法如下:想象有几种普通的物品(一把汤勺、一支
钢笔,一个玻璃球)放在布袋里,然后要求你摸出特定的物品。
你也许毫4:费力就能做到。如果你把左手放进袋子里,这只手是
由大脑的右侧控制的反之亦然。你认为大脑的一个半球可以单
独完成这个任务吗?就像你在后面将会看到的,大脑的两个半球
在执行这项任务时并没有同等的能力。如果不是要求你找到特定
的物品,而只是要求你将手伸A袋子里,通过触觉来识别物品,
那么叉会怎么样I呢,这对于你并不困难,而对于割裂脑患菁来说
则相当困难。
  加扎尼加综合上述这些检测方法,揭示出有关大脑功能之
涟。
6.政变to理学的40项研究
结果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实施这种极端的脑部外科手术后,患
者的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特有的情绪反应等相对来说并没有改
变。他们显得非常愉快,感到一种摆脱病魔的自由。有报告说,
一个手术后很虚弱的患者还开玩笑说,他感到“分裂的头痛”。
然而,当测试开始时,这些被试却表现出许多不寻常的心理能
力。
  视觉能力
  第一个检测中用含有一束水平光的木板。当患者坐在木板
前,盯着光束中间的一点看时,光束将出现在左、右视野并闪
烁。然而,当研究者要求病人报告他们看到了什么时,他们却说
只看到板上右边的光线有过闪烁。之后,研究者只打开照在左视
野上的闪光,病人报告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对于这一现象,惟
一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大舾的右半球是一个盲区。随后一件奇怪的
事情发生了。光线再一次闪烁,这次要求患者指出光线闪烁的位
置。尽管他们说只看到右边光线的闪烁,但他们能指出整个视野
中的光线。使用了这种指认的方法后,我们发现大脑的两半球都
能看见光线,并且在槐知觉方面能力相当。在这里,重要的一点
是病人不能说出他看到了全部光线,并不是因为他们不能看见,
而是因为语言中心位于大脑的左半球。换句话说,为了能说出你
看见的东西,就不碍不让你的大脑的左半球看见这一物体。
  触觉能力
  你可以自己做一下这个测试。把你的双手放到身后,然后让
别人把熟悉的物品(一把勺子、一支钢笔、一本书、一块手表)
放在你的右手或左手里,看你是否能辨别它们。你可能觉得这样
做不太难,是不是?这就是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对割裂脑患者所做
测试的基础。用上述方法把莱一种物品放在患者的右手中,不让
第一章生勒学和人类行为.7
患者看到或听到,物品的有关信息只传递到他们大脑的左半球,
在这种条件F,患者能够叫出物品的名字,并能描述它,指出它
的用途。然后,当同样的物品被放在患者的左手(与右半球相关
联)时,患者不能说出物品的名字,也不能描述它。但患者知道
物品是什么吗,研究者为了找到答案,要求被试在他面前的各种
物品中找出与左手中的物品(记住,被试并没有看见它)相配的
物品,他们就像你、我一样、能很容易地将它找出来。这冉一次
表明,口头表达能力位于大脑的左半球。记住,你能说出放在左
手里的物品的名字,是因为信息从体大脑的右半球经过胼胝体传
到丁左半球,你的语言中枢在那里会说“那是一把勺子”。
    视觉加触觉测试
    综合这两类测试,不仅支持了上述发现,还得出了额外的、
有趣的结果.如果只向被试大脑的右半球呈现某一物体的图片,
他们不能说出物品的名字,也不能描述它。事实上,也许根本没
有言语的反应,或否认有任何东西出现。但是如果允许患者伸出
左手到屏幕下触摸物品,他们总能找到与视觉呈现相同的物品。
  测试发现,右半球也能很好地思考和分析物体。加扎尼加曾
报告说,在展示某一物品的图片(比如香烟)给被试的右半球
时,允许被试在屏幕后融摸10种物品,但里面却没有香烟,这
时被试会选择最接近图片的一件物品一一在当前情况下足烟灰
缸。加扎尼加解释说:
    “然而,太奇怪了,即使在他们正确反应之后.并且当他们
左手里握着烟灰缸时,他们也不能说出或描述烟灰缸以及图片上
的香烟。很明显,在抽觉和知识方面,左半球和右半球完全分开
了。”(第26页)
  另外的一些测试结果很清楚地表明右半球具有语言加工能
力。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极富创造力和启示性的视觉测试装置,
当“HEART”这个词被投射到患者的视野中,其中右视野可以看
8  政变一心理学的帅项研究
到“唧”,左视野可以看到“ART”。现在,根据大脑两半球的功
能,你认为患者口头报告看到了什么7如果你说是“ART”,那
么你答对了。然而,这一实验的启示性在于:当被试面对印有单
词“HE”和“ART”的两张卡片,并且让他们用左手指出所看见
的单训时,他们全都指向“HE”!这证明大脑右半球能理解语
言,虽然它使用了不同于大脑左半球的方式,即一种非语言的方
式。
    对患者进行的听力检测也得出r相似的结论。要求患者把左
手伸人一个他们看不到的袋子里,让他们拿出某一特定的物品
(一块手表、一个玻璃球、一把梳子、一枚硬币),他们没有丝毫
困难。这表明大脑右半球正在理解语言。甚至研究者只对目标物
品的某一特征进行描述,要求患者去寻找时,他们仍能做到准确
咒误。加扎尼加举了一个例子:当要求患者在一个装满塑料水果
的袋子里去找“猴子晟喜欢的水果”时,他们拿出一根香蕉;当
要求患者找出“新奇士(Sunkist)销售很多的一种水果”时,他
们拿出一个橙子。然而,如果同样的水果放在患者的左手里而不
让他看见时,他们就不能说出那是什么。换句话说,当墨求被试
用言语作出反应时,大脑右半球则无法执行。
  大脑两半球具有惊人的布同之处,我们的晟后一个例子采用
了放在屏幕后桌子上的塑料大写字母。主试要求患者用左手将这
些字母拼成各种单词,他们很容易地做到r。即使把能拼成特定
单词的三四个字母放在屏幕后面,他们也能用左手依照单词正确
地排列字母。然而,完成这一任务后,被试却不能说出刚刚拼写
的单词。很明显,大脑的左半球在言语E优于右半球(这在一些
习惯用左手的人中可能正好相反)。那么,大脑右半球有什么优
势技能呢々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在这一早期研究中发现,在涉及空
间荧系和形状的视觉任务中,左手的成绩更好(即使这些病人都
是习惯用右手)。就像在图1 2中看到的,复制三维图画(用铅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9
笔在屏幕后复制图画),左手的成绩更好
辑斜    左手    右手
┏━━┳━━┳━━━┓
┃p   ┃盆  ┃盆    ┃
┣━━╋━━╋━━━┫
┃固  ┃留  ┃题“  ┃
┣━━╋━━╋━━━┫
┃回  ┃回  ┃囱    ┃
┗━━┻━━┻━━━┛
    圈1.2割裂脑患者所画的图
    ("自帖dldiS.C"zwrW曲“鞠裂脑^?)
  最后,研究者想要揭示割裂脑患者的情绪反应。在进行视觉
实验时,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突然给被试的左半球或右半球呈现一
张女人的裸体照片。例如,他们把这张照片投射到一名女性患者
大脑的左半球。
  “她大荚,并且能用语言说出这是张裸体照片。之后当这张
豫片呈现在她大脑的右半率时,她说……她什么也没看见,但她
脸上立即闪过狡黠的微筻,井开始格格地笑起来。问她筻什么
时,她说:‘我不知道……没什么….哦——那个机器真滑稽。’
虽然大脑右半率不能描绘所看到的东西,但视觉刺激仍能在大脑
】。.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右半球引起情绪反应,就像在走脑左半球引起的一样。”(第29
页)
讨论
  从这篇研究报告得出的总结性的结论是:每个人的颅骨内都
有两个不同的脑,每个脑都具有复杂的能力。加扎尼加提出了一
种可能性,即如果我们真的有两个脑,那么当大脑的两半被分开
后,也许我们就有双倍处理信息的潜能。的确,有些研究证据表
明,在正常人完成一项认知任务的时间内,割裂脑病人能完成两
项任务。
研究发现的意义
  在许多领域,这些结果和斯佩里、加扎尼加所做的后续及相
关研究都是极其重要并影响深远的。现在有证据表明,大脑的两
部分有许多特有的技能和功能。大脑左半球更擅长于言语、写
作、数字运算、闲读等等,是主要的语言中枢。大脑右半球则在
加工人像、解决空间关系问题、符号推理、艺术活动等方面更有
优势。
  随着对大脑两半球功能定位的认识的增加,我们可以更好地
治疗中风或脑部受伤的患者。明确受伤的位置,就可以预测当病
人康复后会存在哪些后遗症。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制定出恰当的
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的计划,用来帮助病人尽可能快速和充分地
恢复健康。
  加扎尼加和斯佩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以后,得出
了“大脑的每个半球的确有自己的思想”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
中,他们对害j裂脑患者测试了比上述问题更复杂的问题。其中一
个是“你会选择什么职业?”一名男性患者口头(大脑左半球)
回答说,他想当个绘图员,而他的左手(大脑右半球)通过触摸
第一章生特学和人类行为
大写字母拼出了“automobile race(汽车比赛)”(Cazzani油&
LeDoux,1978)。事实上,加扎尼加向前推进了他的理论,目前
他坚持认为,即使大脑完好无损的正常人,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
系也并不完全(Cazzaniga,1985)。例如,如果特定的信息,比
如形成某种情绪的信息,没有以语言的方式存储起来,大瞄左半
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结果就可能是你感到伤心,但说不出原因。
由于这是一种令人不适的认知情境,大脑左半球会试图用语言寻
找一个原因来解释这种悲伤(毕竟,语言是它的主要工作)。然
而,由于大脑左半球不具备所需的资料,所以它的解释可能是完
全错瞑的!
批评
    多年来,很少有人对斯佩里、加扎尼加及其他人在割裂脑研
究中得出的结果产生质疑。对这项研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大脑
左、右半球功能单侧化的一些观点已经渗透到大众文化及传媒之
中。
  现在,有一种说怯被广泛接受——有些人的大脑右半球或左
半球更为发达,或是为了提高你的某项技能,你需要发展大脑的
某半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心理学家杰瑞·利维(kure Levy)
试图消除人们有关人具有两个功能独立的大脑的观念,并在这方
面的研究处于最前滑。她宣称,虽然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但正像大多数人所相信的那样,它们的功能必须整合而不是互相
分离。通过整合,大脑能用超过并不同于大脑任何一个半球的能
力及方式去工作。
  例如,当你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大脑右半球正专注于故事
的感情方面(幽默、悲伤),想象其视觉情景,保持故事整体结
构的印象,并且欣赏其艺术写作手怯(例如隐喻的运用)。当这
些活动发生的时候,大脑左半球正在理解书面语言,从词句之间
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的复杂关系中看出意思,并且将这些词转换成语音,使它们可以
作为语言来理解。你能阅读、理解并欣赏一个故事,因为大脑是
作为一个单一、整合的结构运行的( LevF,1985)。
  利维解释说,事实上没有一项人类活动是只用大脑的一个半
球完成的。“那种流行的神话只是一种解释和愿望,并不是科学
家的客观发现。正常人没有半个脑,也没有两个脑,只有一个分
化的大脑,脑的每一半球都具有特定的功能”(Lew,J985,第
44页)。
近新应用
  对利维见解的引用再次说明了斯佩里和加扎尼加割裂脑研究
的持续影响。一篇评论近期医学和心理学文献的文章指出,在各
个领域有大量文章参考了罗杰·斯佩里早期研究、研究方法以及
加扎尼加及其合作者最近的研究成果。例如,1998年,法国的
一项研究(Hommet&Bilhud.1998)对斯佩里和加扎尼加的研究
基础提出质疑,认为切断胼胝体难以把大脑分成两半。法国的研
究发现,对于一种天生就没有胼胝体的孩子(一种罕见的脑畸
形),信息仍可以在他们大脑的两半球之间传递。研究者推断,
这些孩子脑内一定存在着除胼胝体以外的其他形式的重要连接方
式。在割裂脑患者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皮层下联系,现衽还不清
楚。
  同年晚些时候,由包括加扎尼加在内的一组神经心理学家发
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这些科学家来自美国几个享有盛誉的研究机
构(得克萨斯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
研究证明,割裂脑患者日常感知的世界不同于我们正常人
(Pamons,Gahrieli,Phelpa,&cazniga,1998)。将一幅画只在被
试大脑的某一半球呈现,研究者要求被试辨认是习惯用右手的人
还是习惯用左手的人所完成的。研究发现,只有当艺术家所用的
第一章生#学和A类行为  .13
手与割裂脑患者接受图像的大脑半球正好相反时,他们才能作出
正确判断。而控制组的正常被试不管哪个半球“看”到画,都能
正确作出判断。这就意味着,大脑两半球间的联系对于头脑中想
象、模仿别人的动作必不可少,即“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
以便正确地感知他们的行为。
  最后,一些研究者正在探索人类大脑两半球独立运作,以解
释分裂性障碍患者的多种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分裂性障碍患者经
受着自我认同和意识上的巨大改变,分裂性障碍包括多重人格障
碍或记忆丧失症等(见Schiffer,1996)。这一观念背后的意思是,
对于一些具有完整、“非割裂”的大脑的人,大脑右半球比大脑
左半球的功能更独立,它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一个人的意
识。,这可以为分裂性心理障碍提供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特别是
如果大脑左半球对这些经历只有一点或没有记忆,这个人就无法
谈论这些经历,并且很可能否认它们的存在。那样,多重人格障
碍可能是隐藏于大脑右半球的人格的外在表现吗。这是一个值得
用你的大脑两半球思考的问题……
B"ynes. K_ Trarno. M_&岛坳i孕,M(1992)Readinl: Wilha㈨酬
    lexcon m the ridrt hemisphere of a callosotorny pahent. Neur甲印曲oloOh,
    30.  187- 200
Gauanga,M S(1985)  7he∞d越brain New York:Basic Books
Gauanga.  M.S_&Ledoux. JE.(1978)‰inteLrrated mind.New York
    Plenum htss
Hommet C,&Bilimd.C(1998)Corpus   catiosum   ayndromeln
  childrenm∞duwt;ie,44(1),liO - 112
kvy.J(1985.  May)Ridit brain,ielt bmin:  Fact and i/cuon P^yrhology
    Today.42 - 44
Morris.E(1992)0—oom demonstratim of bzhayioral e商%bof the spLt - brain
    operanon. Tearhmg矿Psrchology,18,226 - 228
4.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Parsffrs,L,Cabneli,J,Phelpe,E.&Gazzamga,M(1998) Ce础咄ly
  lateralized rrertnl repreaernanonsd hand shape and movemem Nmroscknce.
  18 (16).6539 6548
PuenteA E(1995)Roger  Wokott  Speny( 1913  -  1994) American
    Psyrhologkt.50111),940 - 941
Schifibr.}(1996)CcfPitwe  ability缸tIle ndt - hemisphere: Poasihle
    connihutiona协psycinlopcal  funcuon. Hm.urd兄咖矿hykhtry.
    4 (3) .126- 138
SpeW.RW(196) Hanisphere disconn倒∞and unity in一㈣a,nuer.啪
    Unerim" Psrchologist,23,723 - 733
研究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Roxnzwelg,M.R.,Bennett,E.L,&Diamond,M.C.(1972).
Brain changes缸rrsponsebexperknce.Scientific Amerimn,226,篮
一凹,
  今天,如果你进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房
间,休可能会看到一张婴儿床,在婴儿伸手可及的上方悬挂着许
多小动物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彩色玩具。其中一些玩具会发光、会
活动、会演奏音乐,或者兼有上述三种功能。设想一下,人们为
什么给婴儿准备这么多可看可玩的东西呢?除了婴儿喜欢这些东
西并作出积极反应外,绝大部分父母都相信——无论这个观点公
认与否——孩子们需要一个令他们兴奋的环境,以促进智力和大
脑最大限度地发展。
  某种经历是否会引起大脑形态变化的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
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猜测和研究的话题。1785年,意大利解
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me)研究了同一胎产下的几时小狗和同
一窝蛋孵出的几只小鸟。他有目的地长期训练每一对中的一只,
而另外一只会得到同样良好的照料,但并不接受训练,然后,通
第一聿生物学和^类行为  .15
过对动物的tL】体进行解剖,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大脑表现得
更为复杂,带有更多的褶皱和沟回。然而,这一研究不知由于什
么原因没能继续下去。在19世纪后期,人们试图把一个人的学
习量和他头部的周长联系起来。虽然一些早期的研究成果支持这
种联系,但后来的研究成果则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测量大脑发展的
有效尺度。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具备更精确
地检测大脑变化的能力,他们运用高倍技术,并对大脑内各种酶
和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估。在加利福尼砸大学,马克·罗兹维格
(MaIk R堋enzweig)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Edward BenneLt)
以及玛丽安·戴蒙德(Marian Diamond)采用这些技术,历时十余
年,进行了由16项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力图揭示经验对大脑
的影响。本章的这篇文章将介绍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显而易见
的原因,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用人做被试,而是像很多经典心
理学实验一样,用老鼠做被试。
理掂假设
  由于心理学家最终的兴趣在于人而不是老鼠,因而就必须指
出这种不用人做被试的研究的合理性。在这些研究中,为什么选
择老鼠做被试就成了研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作者癣释说,由于
多种原因,使用啮齿类动物比使用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如食肉类
或灵长类动物)更方便。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脑部,老鼠的脑部是
平滑的,并不像更高等的动物那样曲折而复杂。因此,对其大脑
的检测和测量就更容易。此外,老鼠体型较小并且也年昂贵,在
实验室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通常实验室的经
费并不充足而且缺乏空间)。老鼠一胎多子,这就允许研究者将
同一窝中的老鼠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作者最后指出,研究
者培养了多种种系的老鼠,以便需要的时候把遗传作用考虑在
16  改变-o理学的40项研究
内。
  在罗兹维格的研究中隐含着一种想法,即将饲养在单调或贫
乏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相比,两者在大脑发
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这篇实验报告所涉
及的每次实验中,均采用r 12组老鼠,每一组由取自同一胎的
3只雄鼠组成。
方法
    3只雄鼠都是从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选择的,它们被随机分配
到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中。1只老鼠仍旧与其他同伴待在实验窜
的笼子里,另一只被分派到罗兹维格称为“丰富环境”的笼子
里,第二只被分派到“贫乏环境”的笼子里。记住,在16次实
验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被安排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中。
    三种不同环境(如图1 3)描述如下:
    1在标准的实验室笼子中,有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
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些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
独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并没有冒犯
米老鼠的意思),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
物品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新玩具中选取一种故在笼子里”
(第22页)。
    实验人员让老鼠在这些不同环境里生活的时间从4周到IO
周不等。经过这样不同阶殷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人员将人道地
使这些用于实验的老鼠失去生命,通过对它们进行解剖以确定脑
部是否有不同的发展。为了避免实验者偏见的影响,解剖按照编
号的随机顺序进行,这就可以避免尸检人员知道老鼠是在哪种环
境下成长的。研究者关注的是生括在丰富环境下的与生活在贫乏
#一章生特学和人类盱为  .1 7
    圈1.3三个笼子的环境
环境下的老鼠的大脑所出现的不同。
  解剖老鼠的大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蘑和分析,以
确定细胞生长的总和与神经递质恬动的水平。在对后者的测量
中,有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脑酶引起了研究者特别的兴趣。
这种化学物质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脐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
快、更高散。
  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是否发现了老鼠的大脑因为在丰寓环境
F或贫乏环境下而有所不同呢'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圆  形
觑■
B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结果
  结果证实,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巾
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
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皮层是
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
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面提到神经
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组
织中,这种酶更具活性。
  两组老鼠的脑细胞(又称为神经元)在数量上并敉有显著性
差别,但丰富的环境使老鼠的大脑神经元更大。与此相关,研究
还发现RWA和DhA-这两种对神经元生长起最重要作用的化
学成分,其比率对于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来说,也相对更
高。这意味着在丰富环境里长大的老鼠,其大脑中有更高水平的
化学活动。
    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解释说:“虽然由环境引起的大脑变化
并不很大,但我们确信这种变化是千真万确的。在重复实验的时
候,上述结果仍能出现……我们发现,经验对大脑最一致的影响
表现在大脑皮层与大脑的其余部分——皮层下部的重量之比上。
具体表现为,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但大脑其他部分变化
很小”(第25页)。这种对大脑皮层与大脑其余部分比率的测虽
是对大脑变化最精确的测量,这是因为每只动物的脑重量会随着
动物体重的变化而变化。运用这个比率,可以消除个体的差异。
图1 4用图表的形式说明了16次实验的结果。正如你看到的,
只有一次实验结果的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
  最后,是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的发现。神经突触是
指两个神经元相遇之处。大部分大脑插动发生在神经突触上,在
这里,神经冲动有可能通过一个叉一个神经元继续传递下去,也
第一章生转学和人类行为  . 1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实验扶撤
    田1.4车富环境与赞乏环境帽比老鼠大瞄皮层增加的比率
    (喜骑2一l6右统计呈著差异的站采)(41 ~ ~衢百)
有可能被抑制或终止。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能发现在丰富环境
中长大的老鼠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比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老鼠的神
经突触大50%。
讨论厦批评
  经过近10年的研究,罗兹维格、本奈特和戴蒙德很有信心
地指出:“毫无疑问,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可以被
经验改变”(第27页)。然而,他们也很快承认,当他们第一次
公布研究结果时,许多科学家对此产生怀疑,因为像这样的结果
在过去的研究中从未被清楚地证实过。有蝗批评意见认为,也许
并不是丰富的生括环境使大脑产生了变化,嘛是由于老鼠接受了
不同的实验处理,如纯粹的触摸或压力情境。
    睬讯对隶忸
20一  政变,。理学的40项研究
    这种批评是有根据的,在丰富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老鼠每天
被触摸两次,即在换玩具时得将它ⅣJ移开。而在贫乏环境的实验
条件下,老鼠没有被触摸。因此,町能是触摸导致了这一结果,
而小是丰富环境的实验条件所致。为了消除这一潜在的混淆因
素,研究者每天抚摸一组老鼠,而小抚摸与它们同胎的另一组老
鼠(这些老鼠都处在同一环境中)。结果,并没有发现这两组老
鼠的大脑有什么不同。此外,在他们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同样抚
摸在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条件下的老鼠,结果与先前的实验一
致。
    至于压力情境,批评者认为,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因被
隔离而产生压力,这是导致它们大脑欠发展的原因。罗兹维格等
人引证r另一项研究,此项研究让老鼠暴露于日常的压力情境之
中(旋转笼子或给予轻微电击),并没有发现仅因压力I町使大脑
改变的证据。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任何研究都存在人为性问题。罗兹维格和
他的同事很想知道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中,各种水平的刺激是如何
影响动物的大脑发展的。他们指出,实验室中的老鼠常在人工环
境中繁殖,且已经繁衍了100代,它们和野生鼠几乎没有相似的
遗传基因。为了探索这种有趣的可能性,他们开始研究野生老
鼠。把抓到的速种野生鼠随机地放在户外自然环境中或是实验室
的丰富环境笼子里。四周后,发现户外老鼠的大脑比实验室老鼠
的大脑发展得更好。“这就表明,实验室中的丰富环境与自然环
境相比,仍是相当贫乏的”(第27页)。
  最后,涉及动物被试最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它与人的关系问
题。毫无疑问,这类研究永远不能用人来当被试,但是橱f究者仍
有责任探讨此问题,并且这些科学家也这样做了。
  作者解释说,很难把在一组老鼠身上的研究结果推到另一组
老鼠身上,而要把用老鼠做研究的结果推到猴子或人的身上则更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21
难。虽然他们宣布在几类啮齿类动物身上取得了相似的结果,但
他们也承认,在得出经验对人脑产生影响的假设前,仍需要更多
研究。然而,他们提出以动物为被试的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允
许我们对概念和技术进行检验,其中一部分可能对今后以人为被
试的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这项研究几个潜在的好处,它可以
用在对记忆的研究中。由于经验而使大脑产生的改变,可以使人
更好地理解记忆是怎样被保存在大脑中的,从而导致一些新技术
的产生以提高记忆并阻止因年龄增长而导致记忆的衰退。另一方
面,这然研究也可以对解释营养不良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所
帮助。作者的观点是:营养不良可以使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迟钝,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大脑的发展。作者强调,一
些同时进行的研究证明,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也会因环境
的丰富而减轻,或因环境的恶劣而加重。
相关研究和近期应用
  这项由罗兹维格、本奈特和戴蒙德所做的工作,对这一领域
研究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催化剂般的作用。他们论文发表后的25
年来,这些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继续致力于巩固、改进、扩充他
们的研究成果。
  例如,他们发现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
印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
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见本奈特,】976,《一
个完整的回顾》),
  现存的一些证据表明,经验确宴改变了人类大脑的发展。通
过对自然死亡的人的尸体解剖,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的
技术和能力时,他的大脑确实变得更复杂也更重,在对那些没有
某种特殊经历的人进行大脑解剖时,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些结果。
22  政变一。理学的40项研究
例如,与视觉正常的人相比,盲人大脑皮层的视觉部分没有明显
的发展,沟叫较少,皮层较薄。
    玛丽安-戴蒙德是原稿的作者之一,她在人类智力毕生发展
的过程方面运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她说:“在生活中,我想我们
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
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
个人在一生中始终充满好奇心,这将刺激他的神经组织和大脑皮
层…一我寻-方在88岁以后还扳有活力的人,我发现那些经常用
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事情就足这样简单”(Hopson,1984,第
70页)。
    最后,有两个研究(Post el al.,1996;Schore,1996)分别把
罗兹维格有关环境影响大脑发展的观点应用于研究精神病患者。
肖(Schore)的研究表明,婴儿早期与照看者间的情绪经验可影
响大脑中某种化学物质的产生,这种化学物质在大脑皮层的生理
发展上起蕈要作用。大脑皮层主要负责人的思维、知觉和情绪等
复杂机能。当婴儿对照看者的情绪依恋得不到满足时,婴儿的神
经系统中产生的激素,将导致大脑皮层中特定结构和情绪环路的
非正常发展。根据肖的研究,婴儿期消极的环境因素引发的大脑
的币正常发展,将导致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恬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的可能性大增(第59页).波斯特(Po st)应和了肖的发现,并
进一步深入研究。他指出压力和早期的心理障碍,如抑郁或是双
相精神障碍,确实可能“根据其范型、严重性及反复程度的不
I司,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中留下生物化学的残余物……”
(第273页)。换句话说,波斯特和他的同事认为,精神病的遗传
倾向可能导致早期的心理异常,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
导致以后和终生伴有的精神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波斯特指
出早期干预可能比以前认为的在成年期治疗精神病更加重要。
第一幸生物学扣人类行为  23
Bennett,EL(1976)Cecehral胡;出讲differential experience and trainin8. In
    M R Rosenzwey;&E LBemetlf Eds).№ral rrdm庙脚矿k吼唧
    and memory Cambridge,Ⅲ:Mrrn“
Hopson.J(J984)^ love affair wilh the brain.^ PT∞n舶锄ion硼b Manan
    DcEunond. Psyrhology T bdcy,11,62 - 75.( 199/) Envuonmenlal
    ennchment: Ihe ir~uences缸~srricted daily exposme and蛐bdpJe眦
    ∞∞㈣m mcontrollable suess n曲b∥ⅢdBehmior,  il,  30 - 318
Pose,R,VVeias,S,Ie.ench,e,Ceorge,M,Frve,M,&Ketw,T
    0996) Develop№lpsydnbk:IoSy d cyclic a瞄cdve珊瑚日:Imphca-
    tionqf0『earlymo删dimelve"tionfh村叩删and Po:r/zowthobs:r.
    8(1 ).273-3蝤
‰I眦.A <1996),the exyuience - dependent malunition ofa r酬Btory sy,tem
    妇删脚“㈨“恤洲舯甜抵村甲7唧瑚鲫曲雌曲■叼
    凸懈却删帆d均d甲砷岫,s(I),59 -卵
研究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Boachard,T.,Lykkw,D..McGue,M.,Segal,N.,&
Tellegen,A.(199P).Sourcesof human psychdog>cal differences:
The Minnesota srudy of twins reared ayut.Science,250,223 -
2挣,
  近来,在如何广义地看待人类行为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的
意见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本项研究正是这一变化的代表。倘
若你想体会一下这种变化,可以对以下这个问题稍作思考:“你
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看起来宽泛而复杂,但你不必耀究,
也无须在哲学和玄学中走得太远,只需花一点儿时间思考一下自
己的个性特征,即你的“人格特质”:你易紧张激动还是平静放
松9内向腼腆还是开朗大方?富于冒险精神还是追求舒适安逸?
合群还是孤僻?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自信还是自卑7勤奁还
24.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是懒散7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你认为与之有关的问题。
慢慢儿来……完成了吗,现在,请回答下面这个对本文而言非常
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_”换句话说,是什么厦
素使体变成丁现在的你’
  一般而言,你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将此归结为父母对子女的
教育以及他们灌输给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权衡轻重的原则
等。你也许会认为这其中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阿姨以及在
你的品格塑造方面起关键作用的同伴的影响;有些人会想到那些
给予我们谆谆教诲,对我们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们;还有些人会
想到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转折,如生病,失去爱人,对大学、专业
甚至是课程的选择,都有可能对一个人人格的塑造产生极大影
响。当然,在分析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因素时,以上这些只是众多
影响因素中的一部分。然而,所有这些影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
征:那就是它们都是环境因素。几乎没有人会对“你为什么是这
样的一个人”这个问题报以“我生来就是这样,这都是我的基因
使然”的回答。
  所有人都承认身高、发色、体型及眼睛的颜色等体态特征具
有遗传性,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癌症、心脏病和高血压等
许多疾病的发病倾向也有很明显的遗传成分,但几乎漫有人会想
到在人的心理品质中基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说到这些,你一
定会感到很奇怪,但我们的“环境偏向”事实上确有原因可循。
  首先,在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一直被一种叫做行为
主义的人性理论所统治。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人的行为被
环境因素所左右,其中包括引起人的行为的刺激和某种选择反应
的结果。严格的行为主义者相信,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不仅不能用
科学的手段加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对完整解释人类的行为无关
而多余。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否为大众文化所理解或接受其实并不
重要,蘑要的是,如今行为主义的信仰已在人们心中牢固地树立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25
起来,大家普遍认为,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因素或惟一-因素。
  其次,遗传和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直接观察到,
这便是人们普遍接受用环境因素解释人类行为的叉一个原因。人
们常会说:“我成r一名作家这是因为在我七年级时,我的写作
老师曾给我深深的启发和鼓励。”你记得这些影响的存在,它们
是你亲眼所见的,是你过去生活中的一部分,还是你目前能够意
识到的经验。我们很难意识到牛理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人会说,
“我成了一名作家,这是因为在我的DNA中包含r一种基因,这
种基因在我的身卜得以表现,它使被先天就具备丁妙笔生花的倾
向。”基因的影响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位于
身体的哪个部位!
  最后,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
点,而宁愿认为真币起作用的是他们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种选
择。因为前者带有宿命论的味道,而且无法体现人的“自由意
志”。对那些限制人在意识层面对事物作出判断的理论,很多人
都很反感。因此,他们便趋向于回避和反对行为及人格的遗传学
解释。事实上,完整的人格是通过遗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塑造
起来的,我们所要问的惟一一个问题是:此二者中是谁占了主导
地位?或用媒悻的惯用表达方式来说,便是:“人性是先天的还
是后天的’”
  本节我们将要探讨的是由托马斯·鲍查德、戴维德·莱肯及其
助手们在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苏达大学所完成的论文。文
章所涉及的是一项开始于1979年的研究,该研究意在检验基因
在个人心理品质的决定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人们试图用一种科学
的方法将人的行为和人格中的遗传影响(先天)和环境影响(后
天)加以分离,这便促使了该项研究的出现。但是,假定你们每
个人都不是被收养的,且生长于遗传赠与者(即父母)所营造的
环境里,你们想想,此时要把遗传和环境因素分离开来就不那么
26.  改变心理学的4项研究
简单了。举个例子,你可能和休父亲一样具有幽默感(绝无冒犯
之意),这种幽默感是你从他那儿学到的(后天的)呢?还是体
继承了他鄂载有“幽默感”的基因(先天的)’我们似乎无法找
到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把两种因素分开,对吗?
  然而,鲍查德和莱肯会回答“错!”他们发现有一种方法可
以确定某种心理特征到底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他们对这种方甚颇有信心。
理论髑设
  这确实不难,你所要做的就是找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
出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把他们抚养成
人。然后你就可以假定,到他们成年时,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的相
同之处便是遗传因素所致。但研究者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两个一模
一样的人呢(别回答“克隆”,我们还没到那一步),即使我们能
找到,要强迫他们进入完全相反的生存环境也裉不道德,不是
吗?正如你已经猜到的那样,研究者没必要这么做。社会已经为
他们做好了这一切: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结
构。之所以称其为同卵双胞胎是因为他们始于同一个受精的卵
子,简称受精卵,然后才分裂成为两个相同的胚胎。异卵双胞胎
是两t不同的精予细胞使两个不同的卵子受精后的结果,所以把
他们称为异卵双胞眙。异卵双胞胎和其他非双胞胎的兄弟姐妹一
样,仅具有遗传的相似性。不幸的是,双胞胎弃婴被不同家庭所
收养的情况时有发生。收养机构也尽力把兄弟姐妹放在一起,特
别是双胞胎,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家庭,尽管这
有时会意味着分离。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数以干计的同卵、
异卵双胞胎为不同的家庭所收养,他们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反
差强烈的环境里长大,而且人们通常都不知道他们还有个双胞胎
的兄弟姐妹。
第一幸生物学+人类行为  .27
  鲍查德和莱肯从1983年便开始鉴定、寻找这类双胞胎并将
他们集中起来,他们最终找到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
(MZA),这56对双胞胎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他们同意参加为
期一周的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量。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后,鲍查
德等人于1990年完成了这篇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是在明尼阿波
刊斯市进行的,该市与圣保罗市是美国著名的“双子城”,该项
研究在该市进行,似乎有点嘲弄的味道)。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
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 MZT)进行比较,得出了惊人的
发现,在整个生物与行为科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方法
  被试
  这项研究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寻找那些早年分离、成
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研究者要进行这项研
究的消息以口头传播方式流传开来以后,找到了许多被试。双胞
胎本人、朋友或家庭成员与明尼苏达双胞胎收养和研究中心
(MIC7AR)取得联系,该机构里从事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专、Ik人
员也在其中协助进行联系工作。有时,也会出现双胞胎之一与中
心取得联系并寻求帮助的情况,他们希望找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所有的双胞胎在参加研究之前均经过检测以确保他们确实是同卵
双胞胎。
  程序
  斫究者想要在双胞胎来访的一周内获得足够多的资料。每一
名被试完成将近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你可以想到
的每个维度。他们完成了四种人格特质量表、三种能力倾向和职
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验。另外,被试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
清单(例如:家用电器、望远镜、艺术珍品和《辞海》等),以
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测量他们对养父
28-  改变一。理学的40项研究
母教育方式的感受。他们还要进行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
生活史等三次访谈。每名被试的所有项目全部分开独立完成,以
避免刊双胞胎间存在不经意的相互影响。
    正如你可以想到的,数小时的测验产生了数量巨大的信息资
料。F面我们将讨论这其中最重要、最令人惊讶的结果。
结果
  表I.I显示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在某些特征E
的相似性,也包含r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在该方面
的测量结果。相似程度在表中用相关系数或相关值“R”来表
示。相关系数越大,其相似程度越高。在此有这样一个逻辑假
    裹I.1分开养育的周卵双胞眙【MZA)与养育在一起的
    同卵双脆胎l MZT】在某些特征上的相关系数(Rl的比较’
生理
    相似性
R (WA)R(m)R(㈣)/R(m)
脑电波恬动
血压
心率
智力
0.98'7
0.914
0907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0 69    0 88    0 784
  璃文智力测验    0 78    0 76    1030
人格
  多雏人格同卷(MPQ)    0 50    0 49    1 020
  加利福尼亚人格问卷    0 48    0 49    0979
心理兴趣
  史特朗一康久尔兴趣问卷0 39    0 48    0 813
  明尼苏迭职业兴趣量表  。4    0 49    0 816
社台态度
  宗教信仰    0 49    0 51    096l
  无宗教信仰杜会态度    0 34    0 28    1 210
*(遗自s 226i表4)。
**1∞毒味看吼盟胞胎之间的相关值与唧般,咆黯之闽相关值枉其相似。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29
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并
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与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其个体
特征应更相似。正如你所看到的,研究者所发现的并非如此。
  将MZA双胞胎间每种特征的相关系数与MZT双胞胎间的相
关系数相除,所得数值列在表I.I的最后一列,这列数值表示两
类双胞胎在每种特征相似性上的差异。如果两个相关系数相同,
则相除以后的结果是1 00;如果它们完全不同,则相除以后的
结果会接近0 00。仔细观察表1.1中的第4列数据,就会发现
MZA双胞胎和MZT双胞胎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地相似,
即其比值大多接近于1 00,没有低于0 70的。
讨论及研究发现的意望
  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
似乎是由遗传因素(或“基因”)引起的。表中的数据从两个重
要方面证明了这一结果。其一是,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
(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
人以后不仅在外表上极为相似,而且其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的
一致。在本研究中支持基因占主导地位的第二个论据是,在相同
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鲍查德
和莱肯将估们的发现表述如下:
    “到目前为止,在调查过的每一种行为特征——从反应时到
宗教信仰,个体差异中的重要部分都与遗传有关。这一事实夸后
不应再成为争论的焦点,现在是谊考虑它的意义的时候了。”
  当然,对于鲍查德和莱肯的这一观点,仍然有人会提出异
议。我们将在下一部分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然而,探讨本项
研究及其研究者所做的类似研究的意义是绝对必要的。本文所报
告的遗传学发现以何种方式改变了心理学家,甚至改变了我们每
个人对人性的看法?正如前面提到的,心理学界和西方文化被环
30  葭变一G理学的4项研究
境决定论的思想统治了近50年。过去,我们对于教育、犯罪和
惩罚、心理治疗、技巧和能力、兴趣、职业目标、社会行为等许
多问题持环境决定论的解释,认为是人的经验而非人的基因塑造
了人的人格。很少有人会以“那个人生来就是这样”的想法来理
解某人的行为。我们确信,人的行为模式是习得的,因为我们看
到父母的不同养育方式造成n亥子人格上的差异,正面的生活经
所可以战胜负面的生活经历,不健康的无效行为可以被消除。而
“人格是先天的”这样的观点却诱使我们提出一系列以“何必”
开头的问题:何必努力成为好家长?何必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
人,何必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等等。好,鲍查德和莱肯便是
第个站出来反对对其研究发现作这种解释的人。在这篇文章
中,他{『J对自己那极富挑战性的结论提出了三种解释:
    1显然,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智力变化中的
70 t都可以归因于遗传的影响)。然面,正如作者所明确阐述的:
    “这些发现井不意味着像lO这样的特质是不能提高的……一
项覆盖了14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近年来IQ测验的平均成绩已有
所提高。因此,目前的发现并没有规定和限制IQ成绩在理想环
境中的提高。”(第227页)
    从根奉上讲,他的意思是,虽然IQ变化中的70%要归因于
先天的基因变异,但仍有30%可』1困于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
包括许多我们众所周知的因素,例如教育、家庭条件、有毒物质
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2鲍查德和莱肯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
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所以,当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时,其差异
更多地来自遗传;反之亦然。对某些特性面言,如果环境因素对
其影响较大,则遗传的影响就较小。例如,在美国,大多数儿童
都有机会学习骑自行车,这就意味着对所有儿童而言,环境的作
用几乎是很相近的,所以在骑车能力方面的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
第一章生轴学和人类行为.3
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美国,人们在食物偏好』的变化似乎受环
境因素的影响较多,因为在童年和整个一生中,各人所接触的食
物或口味有很大不同。因此,几乎没有给遗传因素留有发挥作用
的余地。卉=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他们认为
人格更像是骑自行车m】不像足对食物的偏好,
    交际【‘,作者的意思足,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环
境埘他的影响与他所继承的萆因相比,其作用是根小的。而大多
数家长不愿意听到或相信这些,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努力扮演
好父母的角色,并使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一名好公民。而惟一能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得到安慰的,是那些在抚养子女方面已经黔驴
技穷的家长,这样的研究结果能使他们少一些自责J然而,鲍查
德和茉肯很快叉指出,基因不足决定命运的必然因素,那些极富
奉献精神的父母仍能从上E面影响他们的子女,即使他们在总体变
异巾所.々的百分比很少。
  3鲍查德和菜肯提到的最有趣的点是,并1仁环境影响着
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也就是说,实际
E是人的遗传倾向塑造着周围环境!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
种理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具有丰富的情感,人们常认为这足前
者的父母对孩子比盾者的父母更亲切慈爱的结果。换句话说,情
感丰富的孩子来自富于情感的环境。每当对这种假设进行研究
时,总能发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确实,情感丰富的孩子从他们
父母那儿得到了更多的爱。然而,鲍查德和莱肯认为,事实上
“感情丰富性”方面的变异是由遗传决定的,所以有磐孩子一出
牛就比别的孩子情感更丰富.,与别的孩子相比,他们这种与牛俱
来的行为倾向使他们能够对父母的爱作出更主动的反应,这在某
种意义上就强化了其父母的行为。正是这种反应引起了父母充满
爱心的行为。研究者强调,即便遗传不是决定人的全部特性的因
素,它也在绝大部分的人类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写道:
32.  改变一-理学的40项研究
    “绝是多数t心理变化的直接原因可能包含着通过经验的学习,
这一点也是极端的环境论者所坚信的。然而,有效的经验在很大
程度上是人们自动选择的结果,且这种选择为基因的恒定压力所
引导。”(第228页)
批评Ja相关研究
  正如你所想象的,人们以鲍查德和莱肯所得的双胞胎数据资
料为基础,完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结果仍表明,基因
对许多人格特征和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双胞胎研究,我们
需要对一些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归因于环境的特性进行重新
评价,正如双胞胎研究所显现的,遗传因素不仅是变化的重要因
素,而且其作用比我们以前所预料的还要显著。
  例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基因不仅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甚至当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生理条件
保持恒定时,在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方而大约仍有
30%的变化源于遗传因素(Arvey等,1989;Arvery等,1994)。
另有一项研究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比较,这些双胞胎
中既有养育在一起的也有分开养育的,研究者把研究内容更直接
地指向一些影响人一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 Bouchard,1994;
Loehlin,1992),这些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的结果表明,人们在
外倾一内倾(开朗大方或腼腆内向)、神经质(承受高度焦虑或
具有偏激的感情反应的倾向)和自觉性(个人的干练、负责任和
考虑问题的全面程度)等特性上的变异可以更多地(65%)以遗
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
  当然在科学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从表而意义上接受这些研
究结果。对鲍查德和莱肯研究的批评意见体现在多个方面(见
Beckwith等,1991;Billjn铲等,1992)。有些评论家声称,这些研
究者并授有尽可能完整地公布他们的研究数据,因此,不能独立
第一幸生转学和人娄行为.33
地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他们i丕称,冉很多研究报告表明
鲍查德和莱肾没能考虑到的一些环境因素对双胞胎确实有重大影
响。最后,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准确性的提高,那些对鲍奄德
和菜肯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的研究者认为,应该使用D/\JA检验
技术来验证双胞胎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近期应用
  在1999年的一本论著巾,鲍查德评价了明尼苏达双胞胎信
息记事本上所有有关“先天一后犬”的研究例证( BouchaId,
1999)他总结道,从整体上看,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
50%的变异都以遗传为基础。在该书qt,他叉反复强调了前面已
经讨论过的观点,即基因驱使你对环境作出选择,或驱使你回避
某种特定的环境和行为。
  在明尼苏达双胞胎中心进行的研究至今仍很活跃。我们可以
访问他们的网站以了船最新的研究结果,网址是:http://
www psych umn edu/psylabs/。其中有些饶有趣味的新研究将人的
复杂特性和行为,比如爱情、离婚和死亡等作为研究对象,而以
前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些特性受到遗传的影响[见http://
www psych umn edu/psylabs/mtfs/speCJal,htm (2000)],他们还将
“坠人爱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们对梦中情人或白码
王子的选择是否也同样受遗传的预先安排。结果发现,事实并非
如此!然而,无论你相信与否,研究者确实发现了一种与离婚有
关的基因。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方离婚了,则另一方的离婚几
率将达到45%。这个数字明显比明尼苏达整个州的离婚率高
20%。
  最后,死亡似乎也受到遗传的影响。明尼苏达双胞胎研究中
心的研究者发现,同卵双胞胎倾向于死于同一年龄(即便是分开
养育的双胞胎也是如此),而异卵双胞胎则倾向子死于不同年龄。
34.  改变一。理学的4 81研究
Arvey.R,Bmrchar\f.T,S咿】,N_&Abraham.L(1989)J0b
    s曲由曲叽:Enimnmmtal  and  emeiic  uxnponenLs.如村批f矿山p妇i
    Psyhology .74(2),187 - 195
Arvey.  R_  McCall.B,Bouchard.  T_&Taubman.P(1W4)Cenete
  nfluenees on汕sanafacuon and wmk  value. Personality md indnndua/
  DWererLces,17(1),21- 33
Billinga.P.Beckwith.J,&Aiper.J(1992) Jhe genetc analysisd human
    behavmr:A new era? Sorial i-imce and Medicine,35(3)227 - 23B
Bouchmd.T(1994) &nes.  environmert and p舸蜘诃lity. Science,264 (5166),
    1700 1702
Ilouchard.T(19W) Cenes,  emironment.  and  peraonality h SCecid d
  ( Fds.).Ihe namre - ruuture debate:1he~“readirrgs,pp97
  103.Majden. MA: Blackwell
IhLalja.D,C04tesman,I,Carey,G,&Bouciwd.T      of MMPI penonarb indicaLorad ixychopathology in twins T煳ed apari
    如岍“矿Abnormai; P灿蜥,iffi(4),491 - 500
hitp://www psych umn edu/psylahs( 2000)
http:,/ww psyeh umn edu/ps}lahaimifs/special Mn(2000)
研究4小心视崖
Gibson,E.J.,&Walk,R.D.(1960).The“visual diff,”Sci-
唧螬&American,202,67 - 71.
  在心理学界,人们常常提起一则有关S.B先生(为了保护
他的隐私,用字母代替真名)的趣事。S.B天生看不见东西,
直到他52岁时,一种新出现的先进手术(即现在已很普遍的角
膜移植术)才使他恢复了视力。虽然S.B获得了视力,但并不
意味着他自动地获得了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的视扣觉能力。这一点
在手术后不久,他的视力还没完全恢复的时候就变得卜分明显。
第一章生斩学和人类行为  .35
当S.B从医院的窗户向外望时,他十分好奇地发现在下边的地
面上移动着一些小东西,于是他爬到窗边,想探出身子用手去接
近并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幸亏医院的工作人员及时阻止了他的行
动。,他当时住在四楼,下面移动着的小东西是汽车!尽管S.H
现在能够看见东西,但他不具有知觉深度。
    实验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领域之一,是我们用视觉感知和解释
周围世界的能力。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种能力是天生
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在后面的文章中会提到,特恩布鲁( Tum—
buU)关于巴布提(BaMbuti)部落俾格米人肯格(Kenge)不能从
远处知觉物体的真实大小的研究。肯格本身具有知觉深度的能
力,但由于一直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他没有发展“大小恒常
性”知觉能力的必要经验。特恩布鲁的发现对科学研究有启不作
用,但他的自然观察法不适合对视知觉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确
定这种知觉能力是习得的还足天生的,必须把研究移到实验室中
进行。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最重要的视觉能力就是深度知觉。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度知觉能力,其生存将变得
多么困难和痛苦。你会撞上东西,不能判断猛兽离你有多远,或
者从悬崖上掉下来。因此.从逻辑上呵以假设人对深度的知觉能
力是一种天生存在的机制,是不需要经验来发展的。然而,正像
埃里诺·吉布森(Eleanor Cibson)和理杳德·沃克(Ricluud Walk)
在他们文章中写到的那样:“婴儿在爬行和蹒跚学步阶段,很容
易从或高或低的地方跌下来。大人们必须很警惕,以防止婴儿爬
到儿童床的床栏边或楼梯口。当婴儿的肌肉协调能力成熟后,他
们开始能自己避免跌落。通常人们认为,孩子是从经验中学会认
识容易摔跤的地方的,即从有过自己跌落和受伤的经验中学习”
(第64页)。
  研究者想在实验室里科学地研究深度视知觉能力。为此,他
36  改变一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们构思并设计出了一种叫做“视崖”的实验装置
理论假设
    如果休想找到动物或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深度知觉的关键
点,一种方法是把他们放在悬崖边上,看他们能否让自己不掉下
去。这个建议十分可笑,因为从伦理上说,这可能伤害到无法知
觉深度(特别是高度)的被试。“视崖”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因
为它能造成视觉上的视崖,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悬崖存在。他
们是如何做舶,将在后面详细介绍。这种装置的重要意义在于,
可以把婴儿或小动物放在视崖上,观察他们是否能知觉这种悬崖
并进行躲避。如果他们不能这样做,并从“悬崖”上跌下来,他
们也并没有真正落下的危险。
    吉布森和沃克在这篇文章中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
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
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不是经验的产物。经验主义者持相反
的观点,认为这种能力是在学习中得到的。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
允许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
度和高度刺激怍出有效的反应P对不同种类和生存环境不同的动
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
方珐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 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
厚玻璃(图1 5和图1.6)。桌子昀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
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
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
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
间是一块0 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
分简单。
    圈1.6规崖耐试情景
(“自E J Cm蝴md H D WaIL“Jhe w眦l r~”.&由曲血竹÷
蛳.^印I JXO.酗Jh*oh Wdharn Vmdm,t)
38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这项研究的被试足36名年龄在6- 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这
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
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
唤自己的弦子。
  为了比较人类与小动物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其他种类的动物
也进行了视崖实验(当然没有母亲的招手吸引)。这些动物被放
在视崖的中间“地带”,观察它们是否能区别浅滩和深渊,以避
免摔下“悬崖”。你可以想象一下,将许多种小动物汇集到康奈
尔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做实验,是一个多么独特而有趣的情景。这
屿动物包括小鸡、小海龟、小老鼠、小绵羊、小山羊、小猪、小
猫和小狗。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动物是否是同一天接受测试
的?”
  请注意,这项研究的目的足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足
天牛的.,这个实验方法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可以回答或至少开始
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无法向婴儿或小动物询问他们是否知
觉到深度,而且,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也不能在真正的
悬崖上进行试验。心理学上很多问题是由于新的实验方法的进步
而得到答案的。吉布森和沃克早期研究的结果在这方面给我们提
供r -个很好的案例。
结果和讨论
  在研究中,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虽热研究者没有解释
这个问题,但这可能是因为婴儿太过固执。当另外27位母亲在
浅的一侧呼唤她们的弦子时,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过玻
璃。然而当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他们时,只有3名婴儿极为犹豫
地爬过视崖的边缘。当母亲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
儿拒绝穿过视崖,他们远离母亲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够到母
亲那儿而大哭起来。婴儿已经意识到视崖深度的存在,这一点几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39
乎是毫无疑问的。“通常他们能透过深的一侧玻璃注视下面的深
渊,然后再爬向浅滩。一些婴儿用手拍打玻璃,虽然这种触觉使
他们确信玻璃的坚固,但还是拒绝爬过去”(第64页)。
    这些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雨不是后
天习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
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和错
误而学会r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
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
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
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动物测试的结果很有趣——不
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
    例如,小鸡出壳后就必须马上开始自己觅食。当研究者把出
生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它们从不会犯跌
下深渊的错误。
  小山羊和小绵羊在出生后很快就可以站立、行走;从能站立
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而可预测,一次
错误也没有。当研究者把1只出生仅一天的小山羊放在深的一侧
玻璃扳上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性姿态。随后,如果
把它推向浅的一侧,它则变得轾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
面。这说明视觉起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在深的
一侧上面有坚实的玻璃,但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
    面对于小老鼠则是另一回事了。它们对浅滩没有表现出明显
的偏好。你认为这一不同为什么会存在呢?在你得出“小老鼠比
较愚蠢”这样的结论以前,先来看看吉布森和沃克的解释:小老
鼠对视觉依赖性不大。实际上,它们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它们
在夜间活动,因而它们靠嗅觉寻找食物,在黑暗中运动时靠鼻子
上坚硬的触须感知物体。所以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
它不被视崖所欺骗,因为它不是用视觉来决定走哪条路的。对小
40·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老鼠的触须而言,深侧和浅侧的玻璃在感觉上没有区别,所以小
老鼠离开中间地带走向深侧的几率与浅侧相同。
  你可能会猜测小猫也有同样的结果。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而
且也有触须。然而,猫是食肉动物,不是像老鼠一样是食腐动
物,因而它们更加依赖视觉。相应地,自从它们能自主运动起
(约在出生后4周),小猫便具有极好的深度知觉能力。
  尽管有时这篇研究文章(特别是讨论部分)听起来好像是给
孩子讲的动物故事,但还要说明的是,各种生物中在视崖上成绩
最差的是海龟。研究者选择的海龟是水栖类生物,因为研究者猜
测由于海龟自然生活的环境是水,它们可能更喜欢深的一侧。然
而,事实证明,聪明的海龟知道它们并不是真的在水里,它们中
的76%都爬到浅的一侧,但是也有24%的小海龟“越过边界”。
“数量相对较多的小海龟选择了深侧,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这种海
龟的深度知觉能力比其他动物要差,也可能是它的自然生活环境
使它较少‘害怕’跌落的状态”(第67页)。很明显,如果你生
活在水中,在防止跌落方面,深度知觉能力对于你生存的价值将
会减小。
  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完全一
致。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荐,就必须在能
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
个月左右才会出现;坦是对于鸡、羊来说,这种能力几乎是一出
生(一天之内)就出现了;而对于老鼠、猫和狗来说,大约在4
周时出现这种能力。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
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
的、致命的危险。
  那么,如果说我们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为什么
仍会有那么多的儿童摔跤呢々吉布森和沃克解释说,这是因为婴
儿的深度知觉能力比他们的行动技能成熟得早。实验中,许多婴
第一章生物学和人类行为  .41
儿在中间带转身时,会借助深侧玻璃转换支撑点,当他们开始转
向浅侧爬向母亲时,有的甚至倒在深的一侧。如果那儿没有玻
璃.一些婴儿会真的捧下悬崖。
批评与后续研究
    对于研究者所得结论,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点是,它们是否能
证明人类天生具备深度知觉。前面已经提到,当婴儿在视崖上接
受测试时,他们已经学会了避免这种情况。后来有研究把年龄在
2-5个月之间的、更小的婴儿放在视崖深侧的玻璃上,这时所
有的婴儿都表现出心率变慢。这种心率变慢是感兴趣的信号,而
不是恐惧的信号,恐惧应伴随着心率加快(CampDs,Hiatt,Ram一
say,Henderson&Svejda,1978)。这表明这些婴儿还被有习得对
落差的害怕,稍后,他们将学会躲避落差的行为。这些发现与吉
布森和沃克的结论恰恰相反。
  然而,应该注意到,对于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能感知深度这一
问题,学术界仍在继续争论(先天论者对经验论者),有许多为
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研究都使用了吉市森和抚克的视崖装置。此
外,另一使用视崖的相关研究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由索兹等人(Sorce,Emde,Campos,&Klinnen.1985)进
行的研究是个很好的倒子。他们把1岁的婴儿放在视崖上,落差
不深也不浅,大约76厘米。当儿童爬向视崖时,他会停下来向
下看。在另一边,与吉布森和沃克的研究一样,母亲在那里等
待。有时母亲根据指令在脸上做出害怕的表情,有时则看起来兴
高采烈和兴趣盎然。当婴儿看到母亲害怕的表情时,他们会拒绝
再向前爬。然而,当看到母亲高兴的表情时,大部分婴儿会再次
检查悬崖并爬过去。当落差被变得很浅时,婴儿不再观察母亲的
表情而径直向前爬。婴儿这种通过非语言交流以改变行为的方式
叫做“社会参照”。
42.  改变to理学的4项研究
近期应用
    占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崖装置,在如今研究人类发展、认
知、情绪甚至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阿道弗和爱渡勒(Adolph&Eppler)晟近的一项研究引用了
吉布森和沃克的早期研究,他们关注初学走路的儿童从爬到走的
过程中是如何获得根据不同地形而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Adolph
&Eppler,1998)。你可能已经注意到,这蝗儿童是被迫做出探索
性的行为的,特别是在面对具有不寻常表面的物体时,如石头、
沙滩或(晟好是)泥巴。阿道弗和爱波勒声称,这就是人的视觉
系统习得不平整地面对我们平衡的影响的过程,从而使我们学会
了在行走中如何补偿这种变化。根据他们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最
终毫不费力地避免摔跤的原因。
  另一个最新的、比较热门的研究是使用虚拟现实帮助残疾儿
童学习安全地应对他们周围的环境。斯特克兰德(Strickland,
1996)发展r一个虚拟现实的系统,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安全地探
索周围的世界,并与之形成互动。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幼儿期障
碍,主要表现为与其他人缺少交流、语言发展障碍、不同程度的
精神迟滞(有时伴随着天才的特征)且有拒绝环境改变的强烈愿
望(记得达斯汀·霉夫曼在电影《雨人》中对雷蒙德·巴比特
(Raymond BahbiLt)的精彩诠释吗?)。这些孩子经常给自己带来危
险,因为他们的感知能力被歪曲或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
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感觉不到落差,就像在视崖中描写的那
样,因此容易有摔倒的危险。根据斯特克兰德的研究,通过虚拟
现实可以为每个孩子设计专门的训练计划,使他们不必冒受伤的
危险就能获得有价值的经验。
结论
第一幸生物学和人龚行为  . 43
  由于吉布森和沃克的创造发明,行为科学家能够用一种清
晰、系统的方式去研究深度知觉能力。这种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
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中,真相可
能是一种折中的情况,即认为是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所致。正
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可能在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
备了(即使是在Campos等人的研究中,幼小的婴儿对视崖发生
兴趣也至少表明它已经感知到了什么).但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
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视崖是一种方法上的进步,是我们找到问
题答案的开始。
Adalph,K,&EppkT,M(1998) Develop咐nt of visually Wided loeomo-
    tion Ecological Pychology,10 (3-4),303 - 321
Campos,J,Hiatt,S,lla鹏町,D,He砌一,C,&Svejda,M(1978)
    1he et僻咽enced fear∞the visual  cliffh MLewis&L A Roaenbiurn
    (Ede).mderdoprrwu矿和New York=  Henum Prees
Sorce. J.Emde,R,Campos,J.&助nnErt,M(1985) Matemal emohon
  删∞k∞∞‰“Ⅻ㈨∞d l一Ⅻ一
  d出眈谢甲∞删缸POd;ology,2l,195 - 200
StnCkland,D(1W6)A yinual - reality appliauion with autisuc childjen Pnismce
    - Tdeoperators and Virtnal Emirwuwrus,5 L3),319 - 329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45
第二章  知觉和意识
  心理学家之所以对知觉与意识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是因为它
们阐述并展现了人的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思考一下,每时每
刻由周围的各种刺激组合而成的数以百万计的信息,是怎样对你
的感官进行狂轰滥炸的?你的大脑不可能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加
工,昕以,你的大脑就要把这些大量来自感官的信息资料组织成
具有一定形式和意义的单元,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觉”。
  人的意识水平,通常也称为人的意识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
控制人对仆么东西进行知觉以及大脑怎样组织这些信息。当你度
过白天、黑夜、一周、一年和一生,体会体验到各种意识状态的
变化:集中注意力(或不集中)、做白日梦、胡思乱想、进入睡
眠或开始做梦,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催眠,也有可能服用了某
种影响心理的药物(甚至是咖啡因和尼古丁等)。这些状况都是
人的意识状态的变化,它们改变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进而影
响人的行为。
  在知觉和意识的研究领域内,一些极具影响力又饶有趣昧的
研究都集中在视觉、睡眠、梦和催眠上。本章将以一项影响深远
的著名研究作为开始,它把我们带入一种遥远的文化,揭示了人
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如何被人一生中特定的感觉输入所左右。虽然
这篇论文发袁在心理学杂志上,但却是由一位人类学家完成的。
他在Ituri森林(如今的刚果)做研究,并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奇
的现象,它说明了人的大脑是怎样学会去观察周围事物并对其进
行解释的。本章的第二篇研究报告,包含了两项改变心理学的研
究。这两项研究(1)发现了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并(2)
46  改变一。理学的帅碗研究
揭示丁快速眼动睡眠和做梦之间的关系。第三篇研究报告论述了
一项非常有影响也极受争议的研究。它提出,做梦并不像弗洛伊
德和其他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人潜意识中的神秘信息,而
是纯粹由睡眠时人脑随机的生理电刺激所致。第四项研究是影响
传统心理学思想的众多研究之一。该研究反对一种为人普遍接受
的观点,即催眠是一种强有力的独特意识状态。这最后一项研究
提出证据证明,被催眠的人与清醒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前
者更被一种动机所驱使罢了。
研究5所见即所学
Tumhll,C.M.(1961).Some obstrvmions regarrhngthe expen-
mees and behaviw of the BaMhuti Pnymes,Americ.rn Joumrl of
PzycAoIoW.74,30  - 30B,
  在卒书中,这项研究有些不同寻常。特思布鲁并没有提出砖
切的理论主张,也没有使用严格、科学的方法,并且作者也不是
一位心理学家。然而,这篇短文却频繁而广泛地被引用,以便说
明关于知觉能力的一些重要心理学概念。在把特恩布鲁的观察研
究放在一个适当的背景下谈论这一点以前,有必要对一些概念进
行适当的解释。记住,裁们将直接讨论研究本身,即使看起来我
们好像是在绕弯子。让我们从补充特恩布鲁研究的理论基础开
始,这一点是他简短的文章中所没有谈到的。
理论假设
  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感觉和知觉,它们既相互独
立卫紧密相关。感觉是指通过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信息,每一
天每一分钟你都会受到大量感觉信息的狂轰滥炸。如果你刚好停
下来思考1分钟,不论你往哪儿看,远处或近处的物体的表面都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47
会反射光线,大量的声音试图进入你的耳朵,身体的各部分与不
同的物体接触,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和味道。如果你使自己的
注意力离开这本书一会儿(我知道这很困难),并将注意力集中
于你的每种感觉,每次一种,你就会开始理解在意识水平之下的
“感觉输入”了。实际上,如果我现在这样做,就会意识到我的
电脑在嗡嗡作响,一辆轿车从窗外驶过,一扇门“砰”地关上,
墙上挂有一幅画,天空中有一片阴云,桌上的灯发出亮光,胳膊
肘正靠在椅子扶手上,刚吃过的苹果在我口中留下的味道,等
等。然而,仅仅几秒钟前,我并没有这些感觉。我们不断地过滤
得到的信息,并只使用其中很小的部分。如果你的感觉过滤机制
突然停止工作,世界将变得十分混乱,你也将焦虑不安,甚至无
法继续生活。
    由于你知觉的作用,感觉世界(视、听、触、味、嗅)是以
一种组织好了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的,感觉为知觉提供原材料。
大脑的知觉主要包括三种活动:(1)像前一段讨论的那样,知觉
对需要注意的感觉进行筛选;(2)将感觉组织成可识别的模式或
形状;(3)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以对世界做出解释和判断。换
句话说,知觉是指我们处理大量感觉信息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你读这页书的枧觉感受不过是白底上一些随意的黑道道,这些就
是投射到你的视网膜并传送到大脑视野里的内容。然而,你注意
它们、组织它们、理解它们,所以它们成为有意义的词和句子。
  你的大脑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技巧或策略来帮助你接有意义和
可理解的方式去组织感觉。为了从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看待特恩布
鲁的研究,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些这样的策略。其中使用得最频
繁的知觉策略叫“图形一背景”。图2 1是“图形一背景”关系
的一个著名的例子。
  看这幅图时,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一些人可能看到了一
只白色花瓶,另一些人则看到两张面对面的佣脸。如果你仔细观
48-  改变一。理学的40项研究
察一会儿,两种情形都可以看到,并且可以在
花瓶和人像之间相互转换。你也会注意到,如
果你看花瓶(图形),则侧面像(背景)好像
消失在背景之中。但是,如果你注意侧面像
(图形),花瓶(背景)就变成r背景。我们能
很自然地把感觉信息分为图形和背景。假如你
想到了这一点,就会知道正是这种能力让世界图2.1圈形一背
变得更有条理。设想一下,如果役有图形一背景关系
景的知觉能力,要把一个人从一群人中分辨出(—张修改曲固彤,
来将无法实现。士兵们穿的迷彩服使图形和背:差::mg Ps,uW.
景之间的区分变得十分模糊,所以从背景(植蝌.7m甜:,第10l
物)中区分图形(士兵)便十分困难。    Ⅲ-  W9D年版,得到
    我们日常使用的另一种按照规律和意义组嚣篇)叫舟4丸
织混乱的感觉信息的策略是“知觉恒常性”。
它是指当我们的感觉发生巨大变化时,我们知道物体的特性仍将
保持不变。知觉恒常性的一种是形状恒常性。如果你站起来绕着
椅子走一圈,椅子投射在你视网膜(感觉)上的映像会随着你的
步伐而变化。然而,你会觉得椅子的形状并役有改变。如果你知
觉的所有物体都随你视角的变化而随时变化,那么你的世界将会
变得多么混乱啊!
    另~种知觉策略叫做大小恒常性,这是与特恩布鲁的文章密
切相关的一种知觉。不管物体离你有多远,大小恒常性都能使你
知觉出熟悉物体的真实大小。比如,你看到在离你两个街区远的
地方有一辆校车,这时校车投射到你视网膜上的映像与近处玩具
小汽车的映像一样大,但是你能知觉到远处的汽车还是原来的大
小。同样,如果你看见两个站着的人,一个离你”忙远,一个离
你有30米,你能感觉到远处那个人差不多只有0 9米高,但你
知觉到那个人有着普通正常人的身高,这正是由于大小恒常性发
第二幸知觉和意识.49
挥了作用。
    虽然有这些策略,但你的知觉有时还是会受骗,这就是视
(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电影导演可以设计一种船在大风暴中
颠簸的场景,其实这个场面是用一艘0.6米长的模型船在特殊布
置的水池中拍摄的,但我们的知觉却判断这艘船与真船大小相
同,这不仅是因为知觉的大小恒常性在起作用,也是由于缺少能
提供线索的对照物。在J980年的电影《飞机》中,我们从一个
低视角直视房子,房子正前方桌子上放着一部电话(由此我们知
道电话会因重要的信息面响起)。虽然这部电话离镜头很近,在
屏幕上显得硕大无比,但由于知觉的大小恒常性,我们会认为这
部电话与普通电话一般大小。铃声响起,一名演员走过来接听电
话,这时使人惊异的场面出现了——这部电话真的像在屏幕上看
到的一样:足有0 9米长!
  在转人本章的讨论以前,最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些知觉能
力是习得的还是先天的。对先天失明但后来被治愈的病人的研究
表明,知觉图形一背景关系的能力是天生的,至少部分是天生
的,即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来了。另一方面,知觉恒常性则是经验
的产物。当儿童(5岁或5岁以下)看到远处的小汽车或火车
时,他们会认为那是玩具,有时还会吵着非要买一个不可。当儿
童刭7岁或8岁时,大小恒常性已经形成,儿童就能准确地判断
不同远近物体的大小了。
  心理学家问过这样—个问题:是什么样的经验使我们获得了
这些能力?是否存在一种环境使一个人直到成年仍不具备这种知
觉天赋々好,特恩布鲁30年前发表的这篇简短报告对解释这些
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方法
  在本章开始时已经提到,特恩布鲁不是一位心理学家,而是
50-  政变一。理学的柏璜研究
一位人类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进入扎伊尔
(现在的刚果)的IhU1森林研究俾格米人的生活和文化。特恩布
鲁是一位人类学家,因此他早期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法,也就
是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家来说,也是一种
重要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观察法可以研究男孩和女孩在游戏
过程中的攻击性行为有何差异;研究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的
社会行为也需要使用自然观察法。这种研究常常耗资较大并且耗
时较长,但有些行为现象还不能用其他方法进行适当的研究。
  有一次特恩布鲁外出考察,他穿过森林从一个俾格米部落到
另一个部落。随行的是一名叫肯格(Kenge)的小伙子(大约22
岁),他来自当地的一个俾格米部落。肯格在这项研究中始终充
当向导,并把特恩布鲁介绍给不认识他的巴布提(rwvmLiti)部
落。特恩布鲁的观察从他和肯格到达一座小山的东边开始,那里
为了建一个传教点而把树木全部砍伐了。由于树木稀少,人便能
越过森林一直看到远处高高的鲁文佐里山(Ruwenzori)。因为I—
turi森林十分茂密,这种情景很难看到。
结果
  肯格有生以来从未看到过远处的风景,他指着鲁文佐里山问
那是山还足云雾。虽然特恩布鲁告诉他那是山,但是这些山要比
肯格在自己生活的丛林中所看到的高大得多。特恩布鲁问肯格是
否愿意一同驱车前去更近她观察那些山。犹豫了片刻后——肯格
以前从未离开过他居住的丛林——他同意了。他们启程时,下起
了大暴雨,直到他们到达目的地时雨才停下来。大暴雨使能见度
降蛞到大约9米,这使肯格无法看到渐渐接近的群山的情景。
最后,他们到达了位于山脚下爱德华( Edward)湖边的Ishango
国家自然公园。特恩布鲁写道:
  “当我们驱车穿过公目的时候,雨停了,天空也放睛了,呈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51
现在面前的风景真是难得一见,鲁文佐里山没被一丝云雾遮挡,
整座山耸立于傍晚的天幕下。它那积雪覆盖的山顶也在阳光下熠
熠生辉。我停下车,青格极不情愿地迈出车外。”(第304页)
  肯格扫了一眼周围,断言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因为这里没
有树。然而,当他抬头仰视群山时,他简直说不出话来。巴布提
人的生活和文化都受到这茂密丛林的限制,因而在他们的语言中
没有可吼描述眼前风景的词汇。肯格被远处白雪皑皑的山顶所吸
引,他将其解释为一种岩层构造。他们准备离开时,发现广阔的
平原渐渐清晰地映人眼帘。接下来的一项观察不仅是本文的中
心,也是特恩布鲁研究报告的中心。
    在平原上放眼望去,肯格看到一群野牛正在几英里外吃草。
要知道相隔那样远的距离,野牛投射到肯格视网膜上的映像(感
觉)是很小的。肯格转向特恩布鲁问道:它们是什么昆虫'特恩
布鲁回答说那是野牛,这些野牛甚至比肯格以前在丛林里看到的
还大。肯格立刻笑了起来,认为他是在开玩笑,并再次询问那是
些什么昆虫。“然后,他自言自语,觉得他的这个同伴宴在不够
聪明,并试图把野牛比成他所熟悉的各种甲虫和蚂蚁”(第305
页)。
  特恩布鲁立刻做了一件在那种情况下你我都会做韵事。恤回
到车里,和肯格一起开车接近吃草的野牛。肯格是个勇敢的年轻
人,但当他看到动物的形体在不断增大时,他挪到特恩布鲁身
旁,小声地说这应该是魔法。最后,当他们到达野牛身旁,看到
野牛的真实大小时,肯格也不再害怕,但他仍不明白为什么刚才
它们看起来是那样小,并且怀疑它们是不是在刚才那段时间里渐
渐长大的,或者这其中是不是有人在耍花样。
  当两个人继续驱车来到爱德华湖边的时候,发生了类似的情
况。这是一个很大的瑚,在两三英里外有一艘渔船。肯格不相信
几英里外的那条船大到足以能装下几个人。他断言那不过是一块
52  成变.。理生的40 ai研究
木头,直到特恩布鲁提醒他有关野牛的那次经历后,肯格才惊异
地点头表示同意。
  在回到森林前的日子里,肯格观察远娃的动物并试着精测它
们是什么。特恩布鲁明白,肯格已明显不再感到害怕或怀疑,而
是在不断让自己的知觉适应这种全新的感觉信息,并且他学得很
快。第二天,肯格要求特恩布鲁把他送回森林中的家里,并再次
评价说这是个贫瘠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树。
讨诧
  这篇简短的研究报告通过举例说明了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觉恒
常性的。知觉恒常性不仅是经验习得的结果,而且这些经验还会
受到我们居住地区的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在肯格生活的丛林中,
没有开阔的景象。实际上,他们的视野通常被限制在30米以内。
因此对于俾格米人来说,没有发展大小恒常性的条件。如果体停
下来仔细想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在那儿也没有必要发展这种能
力。虽然研究者没有进行直接验证,但这些同族的俾格米人很可
能有更发达的识别图形~背景关系的能力。因为按此逻辑,对俾
格米人来说,分辨出藏在周围植物背景中的动物(特别是那些极
为危险的动物)极其重要。这种知觉的能力对于居住在现代工业
文明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则不是那么重要了。
  关于大小恒常性,特恩布鲁的研究也许能裤释为什么这种能
力是后天学到的而不是先天的。特定的知觉是我们生存所必需
的,但我们并非成长在同样的环境之中。因此,为了使我们的生
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一些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得到展现,从而
使我们适应周围的物理世界。
研究发现的意义和i近期应甩
特恩布鲁的研究引燃了先天与后天的论战,在这场论战中行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53
为科学家们就行为受生理还是环境(学习)影响进行了激烈讨
论。显然,特恩布鲁关于肯格知觉能力的观察报告支持了后天因
素或环境因素一方的观点。在布莱克摩尔和库珀(Blakemme&
Cooper,1970) -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中,他们让小猫在黑暗的
环境中长大,它们只能看到垂直或水平的条纹。不久,他们把猫
从黑暗的环境中取出,发现只看垂直条纹的猫只能对环境中物体
上的垂直条纹作出反应,对水平条纹则毫无反应。相反,只看水
平条纹的猫只能知觉水平的图形。猫的视觉能力没被损害,但是
一些特殊的知觉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这种特殊的缺陷是不可弥补
的。
  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某些知觉能力可能是从一出
生就存在的;也就是说,足自然得到而无须学习的。比如,有一
项研究(Admns,1987)是在同样亮度下,让新生儿(出生才3
天)看彩色(红、绿、蓝)的方形光束和灰色的方形光束。所有
的新生儿观看彩色光束的时间明显多于灰色光束。在3天时间
里,对新生儿来说不太可能有机会学会对颜色的偏爱,所以这些
发现可以证明我们的某些知觉能力是天生的。
  关于我们知觉能力的来源,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得出一个
总结性的结论。特恩布鲁和青格清楚地证明某些知觉能力是习得
的,另一些则是天生的或部分“预先设置”的。但有一点是确定
的,即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必然会延续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恩布鲁的这篇文章发表于一本心理学
杂志上,但它已经对特思布鲁自己的人类学领域产生了永久的影
响,并且说明了这两个领域之间重要的交叉部分。心理学家继续
通过跨文化和跨种族的研究,不断揭示人类行为的潜在原因。相
反地,通过对社会、文化情境下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人类学
家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参见Fisher&SLrickland.1989; Calan-
iMoutari,2000)。
54.  琏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最后,最能体现特思布鲁在心理学领域持久影响力的可能是
它1961年的观察报告和相关著作(Tumbull,1962),它们至今仍
被很多普通心理学教科书所引用和引证,并成为环境影响人知觉
发展的依据(参见MOITiS,1996;Plotnik,1999)。科林t特思布鲁
于1994年逝世,终年70岁,他是人类学历史上最著名、最与众
不同的科学家。如果你有兴趣或是希望了解他生活中的更多细
节,清参考关于他的一部优秀传记,题目是《在非洲的怀抱中:
科林.M.特恩布鲁的一生》(Grinker,2000)。
Adams,R J(1987)  An eval叫龇of eolor preference early infancy. irfimt Be-
    /uetior锄d皿越pnwU.10.  143 - 150
Hlakemore,C,&CffiW,C.F(1970)Developrnentd the brain depends on
    physical ewironmem Nature,228.227 - 229
Fmher.J,&Strickland.H  (1989)Ⅱhrwrha砌y amorS the E~e Pygrn鹄,
    7nire:  Spacul organizmon of carnpsites. Arw砥矾Joumal of Phygical An-
    mⅧ却,78,473 - 484
CalaniMocrtafi,V(2000)1he self and the other:  Traveler,ethnoWpher.
    touris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z7 (1),203 - 224
Grinker,R(2000)h缸舯m矿Afivn:Ihe life矿Cnlin肼m面础New
    Ycrrk:&Mmtina P∞
Monia,C(1996)  ijnderstandmg hychoLogy  (2ndd)Engjevmod a陆,NJ.
    Prenuce HaU
Plobrik,IL(19W)胁喇耐加如Pycholql0 (5thd)Pacific Grwe.CA.
    Bmoks/Cole
Turnbull,C(1962)孤加‘网击New Yode:Simon&Schuster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55
研究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Aserinsky,E.,&Kkibnan,N.(1953).Rfgulady occurring pe-
nods of eye mobility and concomMnt phenomena dwing
sleep,Scimce,118,273 - 274.
Dement,W.(1960).Thedfect of dream deprwation,Scimce,
131.  1705 -1707,
    就像你所看到的,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有些不同,因为
在这里我们探讨了两项研究。第一项研究发现r有关睡眠和做梦
的一些基本现象,为第二项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章的主要内容
是维廉姆·戴蒙特( WiLliam Demerit)关于做梦剥夺的研究,但为
了让读者对此有所准备,我们首先介绍阿瑟瑞斯基(Aserinaky)
的发现。
  1952年,当尤金·阿瑟瑞斯基(Eugene Aserinsky)还是一名
研究生时,就在进行有美睡眠的研究。他研究的一部分是观察睡
眠中的婴儿。他发现,当这些婴儿睡眠时,总是周期性地出现主
动性眼动,而在其他时间里,仅偶尔出现慢速眼动。他认为这些
主动性眼动可能与做梦有关。然而,婴几不可能告诉研究者他自
己是否在做梦。所以,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将研究范围扩展到
成人。
  阿瑟瑞斯基和他的同事纳撒尼尔·克特曼(Nathaniel iOeit.
man)征召了20名正常成年人作为被试。灵敏的电子测量仪器通
过电极连接在被试眼部周围的肌肉上。电极的导线一直延伸到隔
壁房间,研究者在那儿监控被试的睡眠。然后被试就可以正常地
入睡了(每个被试参加观测不止一夜)。整个夜晚,无论在主动
性的眼动期还是很少或根本没有眼动的时期,主试都可能把被试
叫醒并对其进行“审问”。叫醒被试的目的是询问他们是否在做
56.  改变·口理学的40项研究
梦,是否还记得梦的内容。结果相当耐人寻味。
  对所有被试的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被
试总共被唤醒27次;其中20人详细报告了很形象的梦境,其余
的7人报告“感觉到在做梦”,但无法回忆详细内容。在无眼动
睡眠期间,共唤醒被试23次;其中有19人没有报告任何梦境,
其余4人模j胡地感到好像是在做梦,但无法描述其梦境的内容。
在有些情况下,允许被试整夜睡眠而不被打扰。结果发现,在平
均7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被试出现3-4次主动服动期。
  阿瑟瑞斯基对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或者有梦睡艉的
发现,在今天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在当时看来却并不
是很引人注目。他的发现引出了大量关于睡眠和做梦的研究,而
且其数量与日俱增。多年来,随着生理记录仪器和研究方法的日
趋成熟,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阿瑟瑞斯基的发现并揭开睡眠的神
秘面纱。
  例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你人睡后,睡眠共经历四个阶
段,开始是浅睡眠(阶段1),接着进人越来越深的阶段。然后,
当你达到最深的睡眠阶段(阶段4)后,便开始依次返回到最初
的阶段,你的睡眠会越来越浅。当你即将再次进入睡眠的第一阶
段时,就会出现一个叫做REM睡眼的特殊阶段,做梦大多出现
在REM睡眠阶段。然面,与普遍想法相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
在REM睡眠期间人们并不经常挪动身体。来自大脑的电化学信
息能够麻痹你的肌肉,使你的身体不能动弹。有了这样一种生存
机制,人才不会用肢体去演绎梦境,从而避免了伤害自己或者出
现更糟的后果。
  短暂的R珊睡眠期后,你又重新开始睡眠的四个阶段,称
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 - REM或简写为NREM)。整个夜
晚,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替出现约5-6次(大约人睡90分
钟以后第一次出现REM睡眠),随后NREM睡眠越来越短而REM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57
睡眠越来越长(因此,这就是人在清晨时做梦较多的原因)。顺
便提一下,每个人都会做梦。虽然有步部分人声称他们从不记得
做过梦,但研究证明所有人都会触梦。
  所有的这些认识都产生于阿瑟瑞斯基在加世纪50年代早期
对REM睡眠的研究发现。继阿瑟瑞斯基之后,维廉姆·戴蒙特向
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睡眠和梦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大约从阿瑟
瑞斯基的发现开始,戴蒙特就对研究梦的基本功能以及梦的意义
充满极大的兴趣。
理论假设
  对戴蒙特影响最大的发现是人人每晚都会做梦。正如戴蒙特
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由于睡觉的人每晚都会无一例外地出现
大量的梦境,你可能会问: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的梦是否成为
人的生命所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第1705页)。这就
使他提出了几个鲜明的问题:“如果梦被完全地或部分地剥夺r.
人是否还能继续正常地活动?梦在心理学意义上是必需的,还是
在生理学意义上是必需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第1705页)
  戴蒙特决定通过剥夺被试做梦的机会来尝试回答这几个问
题。起初,他尝试使用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来阻止被试做梦,但
药物本身对被试睡眠模式的影响太大,以至于无法得到有效的结
果。所以,他决定使用“有竖过激的方法”,就是每当被试在夜
里进入REM睡眠以后,就把他们叫醒。
方法
  这篇论文报告了一项研究计划中前八名被试的情况,该项研
究与睡眠和做梦有关,且现在仍在进行。被试全部为男性,年龄
从23至32岁。被试在他们通常的入睡时间来到睡眠实验室。为
记录脑电波图形和服球运动情况,主试把小电极连接到被试的头
58.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皮和服部周围。与阿瑟瑞斯基的研究一样,这些电极的导线穿墙
而过连到隔壁房间里,使被试可以在安静而黑暗的房间中入睡。
  研究的程序是这样的:开始的几个晚上,允许被试整夜正常
地睡眠。这样做是为了给每个被试建立平时做梦数量的基线和总
体上的睡眠模式。
  一旦获得这些资料以后,下一步就是要剥夺被试REM睡眠
或有梦的睡眠。在以后的几个夜晚(不同被试被连续剥夺REM
睡眠的时间从3-7夜不等)。每当电极传导的信息表明被试开始
做梦时,实验者就要唤醒梭试,要求他们在床上坐起并证明他已
经完全清醒,几分钟后才允许他们再次入睡。
  戴蒙特提出的一个重点是,在此研究中,主试要求被试在除
研究以外的其他任何时间都不能睡觉。这是因为如果被试睡着了
或打了个盹儿,他们就可能做梦,这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完成做梦剥夺的研究阶段后,被试就进入了实验的“恢复
阶段”。在恢复阶段(1-6夜不等),允许被试整夜安然入睡而
不被打扰。继续像以前那样,对他们这一阶殷的梦进行监控并记
录做梦的数量。
  之后,给所有被试放几天假(这绝对会令他们很高兴,毫无
疑问)。接下来他们中有6人回到实验室,继续进行另一系列干
扰睡眠的研究。这次实验中唤醒赦试的夜数及每晚的次数“完全
重复了做梦剥夺阶段的情况。惟一不同的是唤醒被试的时间,即
改为在两次眼动(做梦)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唤醒被试。当做梦开
始时,允许被试一直睡下去而不被打扰,当梦自然地结束以后再
柬唤醒他们”(第1706页)。最后,就像在做梦剥夺阶殷以后所
做的那样,给被试相同数量的“恢复夜晚”。逮被称为“控制恢
复”阶段,包含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这样一种可能,即无
论被试做梦与否,剥夺做梦的效果都不能简单归因于每晚被叫醒
的次数。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59
结果
  表2 1总结了报告的主要发现。在建立基线的夜晚,当被试
不被打扰地睡觉时,他们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小时50分钟。
被试用于做梦的平均时间为80分钟,或占整个睡眠时间的
19.5%(见表2.1,第1列)。戴蒙特从前几夜的结果中发现,被
试与被试之间用于做梦的时间惊人地相似。事实上,其做梦时间
的变化仅在正负7分钟之内!
衰2.1做梦靳夺实验结果的总结
*恢复阶段#二寝,**被逼在恢复阶段之前退女研觅(Ⅲ自j1 1707i
  现在,这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做梦剥夺或REM睡眠剥
夺所产生的影响。与此有关的第一个发现是:在做梦剥夺阶段,
为了阻止被试进入REM睡眠所需要的唤醒次数。正如你在表2.1
60.致变.-理学的40项研究
中(3a列)所看到的,第一夜,实验者为r阻止被试进入REM
睡眠,唤醒被试的次数在7 - 22次之间。然而,随着实验的进
程,为了阻止被试做梦而唤醒被试的次数越来越多。在最后一个
夜晚,唤醒被试的次数达到13 - 30次(3b列)。平均来看,在做
梦剥夺结束的那一夜,被试试图做梦的次数增加到最初的两倍。
  第二个,也可能是虽能说明问题的发现,被试在经历了几个
梭阻止做梦的夜晚以后,其做梦时间明显增加。表2.1(第4列)
中的数字反映了恢复阶段第一夜的情况。这一夜所有人的做梦时
间平均为112分钟,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6.6%(而第1列基线夜
的做梦时间平均为80分钟,占整个睡眠的19.5%)。戴蒙特指
出,有2名被试的REM睡眠时间没有表现出显著增加(被试3
和被试7)。如果把他们排除后再来计算全部做梦时间,其平均
值为127分钟,占整个睡眠的29%,这比基线夜的平均值增加了
50%.
    虽然在表2.1中,只报告了第一个恢复夜晚的数据,但需要
注意的是,大多数被试在接连5个夜晚会连续表现出做梦时间的
增加(与基线相比)。
  “等一下!”你会想,也许这里做梦时间的增加与剥夺REM
睡眠根本无关,也许这只是由予这些被试被唤醒得过于频繁。
好,戴蒙特会让你记住他已为你敏捷的观察做了充分准备。被试
中有6人在休息了几天以后叉回到实验室,并严格地重复了实验
过程,只不过是在两次REM睡眠期间被唤醒(次数相同)。这种
条件下牧有出现做梦时间的显著增加。在控制唤醒阶段以后,用
于做梦的平均时间为88分钟,占整个睡眠的20.1%(第5列)。
与第1列的80分钟和19.5%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
讨论
  戴蒙特从这些研究结果中试探性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人需要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6
梦。倘若不允许人们做梦,经过连续几夜剥夺做梦的睡眠,似乎
就会增加人们做梦的压力。在做梦剥夺的阶段后,被试做梦的数
量有所增加(比较3a列和3b列),且做梦的时间也显著延长
(比较第4列和第1列),这两点在他的发现中显而易见。他还论
述道,这种增长会持续几个晚上,以便在数量上尽量补偿被剥夺
的梦。尽管戴蒙特在那时没有使用这一专业术语,这个重要的发
现现在被称为“REM反弹”效应。
  在这篇简明而引入注目的论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额外发现。
如果重新查看一下表2 1就会发现,如我们先前所说,有2名被
试未表现出显著的REM反弹(被试3和被试7)。在研究中被试
相对较少时,对这些特例的解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戴蒙特发
现,不难解释被试7做梦时间的增加较少这一现象:“他在恢复
期的第一天晚上投能表现出做梦时间的增加,是由于来实验室之
前,他在一个聚会上喝了几杯鸡尾酒,因此预期会出现的做梦时
间的增加被酒精的抑制作用抵消了”(第1706页)。
  然而,对被试3解释起来就比较困难。尽管在做梦剥夺阶
段,他的唤醒次数增幅最大(从7变为30),但在恢复期的5天
晚上,他没有表现出任何REM反弹。戴蒙特承认这名被试是其
研究结果申的特侧。他从理论上推测认为,这名被试可能具有异
常稳定的睡眠模式,以至于可以抵御任何变化。
  最后,对8名被试进行监控,以观察是否会因为REM睡眠
的剥夺而使其行为受到影响。所有被试在REM睡眠干扰阶段都
出现了轻微的焦虑、烦躁和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症状。有5名被试
报告说在做梦剥夺阶段食欲明显增加,其中的3名被试体重增加
了l,35 - 2.25千克。在控制唤醒阶段,这些行为症状并未有所
表现。
62.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发现韵意}及后续研究
  在戴蒙特开创性研究以后的三十多年,我们掌握了大量有关
睡眠和做梦的知识。其中一些已在本章前几部分作了简要的讨
论。我们知道戴蒙特1960年的论文中绝大部分内容经受住了时
间的考验。所有人都做梦,而且如果我们某个晚上因为某种原因
而无法做梦的话,我们会在下一晚做更多的梦。的确,在我们做
梦的需要中有某些本能的东西。事实上,REM反弹效应在很多
动物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有一个仅仅被戴蒙特作为轶事束报告的偶然发现,现在看来
却意义重大。剥夺人REM睡眠的方式之一是通过使用酒精制品
或其他药物,如安非他明、巴比妥酸盐等。这些药物在增加沉睡
趋势的同时,它们会抑制REM睡眠并使人在夜晚的大部分时间
里都保持在深度的NREM睡眠阶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人
无法戒除为『l睡眠而服用安眠药或酒精制品的习惯。一旦他们停
止使用这些东西,过于强烈的REM反弹效应会妨碍他们的睡眠,
导致他们害怕睡觉并重新开始服用这些药物来避免做梦。这种问
题的一个极端事例是一些嗜酒成瘾的人们,很多年来他们可能一
直在剥夺自己的REM睡眠。一旦他们停止饮酒,REM反弹作用
会极其强烈,以致当他们清醒时世会出现做梦的现象!这也许可
以解释被称为因酒精中毒而引起的震颤性谵妄现象(delinum
tremens,DTs),这种病常常会出现可怕的幻觉(&eenberg&Perl-
man,1967)。
    戴蒙特用十几年的时间继续他早期的开创性研究,关注着剥
夺做梦对人行为的影响。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在更长的一段时间
内剥夺被试的REM睡眠,但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这种剥夺引起
了有害的变化。他总结道:“10年的研究未能证明大量的不良影
响是由剥夺REM睡眠引起的,即使这种剥夺是长期而有选择的”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63
( Dement.1974)。
  最后,这篇源于戴蒙特早期研究的研究报告认为,在REM
睡眠期间,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比NREM睡眠期间更甚,也有人
认为,这些化学变化意味着人们将新信息整合人大脑记忆结构的
过程,甚至可能成为人格变化的生物基础。
近期应用
  阿瑟瑞斯基发现了REM睡眠的事实已经被研究睡眠和梦领
域的专家们普遍接受。很多与睡眠、做梦或睡眠紊乱有关的研究
都以他的实验研究为基础。因此,他与克特曼的早期研究经常被
新近的科学论文频繁引用。
  戴蒙特对阿瑟瑞斯基研究的扩展,更为研究睡眠模式的沧文
广泛引用。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当人们睡觉时.REM睡眠在
提高人的能力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改进了人们在新近学习
任务中的表现(Stickgold,Whidbee,Schjnner,Patel&Hobson,
2000)。另一篇发表在《心理学的新观点》刊物上的文章引起了
不少争论,它也引用丁戴蒙特的研究,文中提到RFM睡眠是一
种适应性的生存机制,它的发展可以维系年幼的哺乳动物和其母
亲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配偶之间的联系(McNamam,1996)。作
者声称,这种联系的假设得到了很多支持,这些支持来源于入们
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它们包括婴幼儿的生物依恋、REM睡眠的
生理特性、对哪些动物表现出REM睡眠和哪些动物不出现REM
睡眠的检验,以及人类梦境的典型内容等。可以预言,那些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支持者们肯定会抓住这些发现作为弗洛伊
德理论的证据,并坚信,压制机制和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类心理的
关键(Zbomwski&McNanura,1998)。
Danent.  W.C.  ( 1974 ) . Sorm num tcatthm sorr.e must siwp . San Francisco:
64.  改变.。理学的柏项研究
    f碑椰1彻
C∞崦,R,&Perirrun,C(1967)Delinum讹一anddc.eaming American
    Joumol矿Psy/uhtry,124,133 - 142
McNamara,P(1996) REM - sleep:A social bondnZ mechanism. Nan Ideasm
    Psyrholog,.14 (1),35 -46
Rossi,El(1973)n,e dream protein hypothesis Amerimn血珊d矿P吐嘶,
    130. 1W4- t097
Scickgojd,R,Whidbee.D.Sdmmer,B,Pacel,V,&Hobson,J
    ( 2000)如肝dof。删*N珊呲ienc-,12(2),246 254
Zborowski.MJ,&McNama,P(1W8) At(achment hypothesis d REM
    aleep: Towtud and int%血ond rsychoanalysis,mⅢ璐meE】腓,a刊evolu
    b删哪y psycholoW and【lleimpliatic_ for psyckh01017衅-
    search均袖鲫硎,出Pynhology.15 (1),115 - 140
研究7梦,并不浪漫
Hobson,J.A.,&McCadey,R.W.(1卯7).the brain船8
dream - state genentor:  An actiyation - synihesis hypoffieSts of the
dream process.American luunul矿Psychiatry,134,1335 - 1348,
  阿瑟瑞斯基和戴蒙特的研究说明有梦睡眠显然是人类的一种
需要。另一研究探讨了人为什么要做梦及梦可能具有的功能。梦
的研究历史一直被这样一种信条统治着:梦是对人某方面的一种
揭示,梦是人们对世界的内心体验的产物。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关人类本质的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潜意识中表达的那些在清醒状态下
无法实现的愿望。因此,通过梦我们可以洞悉那些人在清醒时无
法表现的潜意识内容。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有些愿望在意识状态下
是不可接受的,且倘若它们在梦里被直白地表达出来,可能会干
扰睡眠并引发焦虑。因而,为了保证人的正常生活,梦中包含的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65
真实渴望常常被假想存在的检察官在梦境中加以掩饰。因此,该
理论认为绝大多数梦的真正含义隐藏在梦的外在表现之下。弗洛
伊德把这种梦的含义称为“显意”,把更深层的梦的真正含义称
为“隐意”。为了揭示梦境中蕴意深刻的内容,必须对显意进行
解释、分析及洞悉。
  虽然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很多行为科学家对弗洛伊德的大
部分研究提出了严重质疑,但他关于梦的观点至今仍被心理学家
和西方文化广泛接受(见安娜·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关于弗洛伊德
理论其他方面的讨论)。几乎每个人都做过不同寻常的梦,并暗
自思量“我想知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相信,隐藏在人们
潜意识中的冲突总能在梦中表达其深义。
  20世纪70年代末,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生理学
家阿伦·霍布斯和罗伯特-麦卡利(Allan Hohbon&Robert McCar-
ley),提出了一种有关梦的新理论,这一理论在科学界引起了极
大震动,以至于今天人们仍对其记忆犹新。他们认为,实质上,
梦不过是在REM睡眠过程中,人们试图对大脑自发产生的随机
神经电冲动的解释。
    他们认为,当人熟睡时,位于脑干中的大脑某一部分还会周
期性地活动从而产生电冲动。大脑中的这一部分与人休运动m及
人在清醒时从感官输入的信息有关。人睡着的时候,感觉和运动
能力都停止了工作,但大脑中的这一部分却并未停歇下来,而是
继续产生被霍布斯和麦乍利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神经冲动。有些冲
动触及了大脑的其他部位,这些部位负责诸如思维、推理等更高
级的功能。入的大脑力图综合这些冲动,并赋予其以一定的意
义。为此,有时入脑中就会产生一些表象、想法,甚至是故事情
节。如果我们醒来并记起了这些认知活动,我们就称自己做了一
个梦,并使用所有手段去挖掘其含义。而按照霍布斯和麦卡利的
说法,其实梦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含义。
66  改变心理学的4项研究
  本文讨论的基础是霍布斯和麦卡利的论文,其原作对睡眠和
梦的论述在神经生理学方面专业性很强。他们的研究几乎出现在
所有涉及梦的教科书中,但由于其研究报告的复杂性,很少有书
对这项研究进行详细论述。为了使本文清楚易懂,对原文进行一
些删改和简化不可避免,但我们仍将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他们的论
文。
理论假设
  霍布斯和麦卡利认为,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种种证据“使梦的
精神分析理论可能也必须得到重要修正。激活整合假说……认
为在梦的体验中,许多正式内容可能是伴随‘有梦睡眠’而必须
出现且相对真实的心理伴生物。‘有梦睡眠’则是一种由生理决
定的周期性出现的大脑状态”(第1335页)。简单地说,他们这
种解释的意思就是:梦是由基本的生理过程自动引起的,并没有
“检查官”来润饰它的真正含义以防止人们受到那些潜意识渴望
的伤害。进而,他们认为,梦常常与荒诞或失真相联,这并非掩
饰,而是在睡眠过程中,大脑和心理的生理摇动的结果。
  该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在REM睡眠阶段,大脑变得活跃
起来并自动产生一些信息。然后大脑将这些信息与已储存的记忆
相比较,以便把它们综台到各种形式的梦境中去。换句话说,霍
布斯和麦卡利认为,与其说是萝引发了REM睡眠,倒不如说是
REM睡眠使人做梦。
方珐
  在霍布斯和麦卡利的论文中,他们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
来。一种方法是研究和评述前人在睡眠和梦的领域内所做的工
作。仅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引用了37篇参考文献来支持他们
的假设,其中也包括几篇他们自己的早期研究报告。另一种方法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67
就是研究动物的睡眠和做梦的模式。他们并非想试图说明人类以
外的动物也会做梦,因为没有人能肯定它们会做梦(你也许认为
你的宠物会做梦,但你的猫或狗曾告诉过你它们做梦的内容吗)。
然而,所有哺乳动物都要经历和人类相似的睡眠阶段。霍布斯和
麦卡利进一步声称人与动物在有梦睡眠的生理方面没有显著差
别,所以他们选择猫作为被试。他们运用各种实验技术来刺激或
抑制动物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并记录其对有梦睡眠的影响。
结果和讨论
  霍布斯和麦卡利用各种研究成果详细地说明了他们理论的各
个方而。因此,我们把他们的研究结果及其讨论在此结合起来。
研究者用以支持其理论的证据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大脑中的一部分控制身体运动并接受感觉信息,它位于
脑干。像清醒时一样,这一部分在有梦睡眠阶段(D阶段)依旧
是活跃的。然而,当你入睡以后,感觉输人(来自周围环境的信
息进人你的大脑)和运动输出(身体的自主运动)受到阻止。霍
布斯和麦卡利假设,可能是这些生理过程在负责保护睡眠,而不
是心理“检查官”在执行这一任务。
  读者们应该还记得在前面的论文中我们曾谈到过,人在做梦
的时候身体是麻痹不动的,这大概是为了保护自己,防止做出梦
中的动作而引发漕在的危险。霍布斯和麦卡利报告说,这种麻痹
状态实际上发生在脊髓中,而不是发生在大脑中。因此,大脑仍
有可能发出运动信号,但身体却无法将其表现出来。作者认为,
这也许就能解释梦中特有的一些运动形式,比如感到无法逃离险
境或感觉自己在缓慢地移动。
  2在这些受阻止的运动反应中,有一个重要的例外,那就
是控制眼睛运动的肌肉和神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例外就解
释了为什么在D阶段中会出现快速服动,也可以解释在做梦时
68·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视觉映象是怎样产生的。
  3霍布斯和麦卡利指出梦还有一方面内容是无法用精神分
析理论来解释的,但从对D阶段的生理学分析中却可以找到一
肆答案,那就是在每夜的睡眠中,大脑都会有规律地、按照预定
的时间间隔进入REM睡眠,并把这种状态保持一段固定的时间。
这种睡眠循环没有任何随机性。根据这种现象作者认为,做梦不
可能是对清醒时事件或潜意识愿望的反应,因为倘若真是这样,
那么梦境将可能在睡眠过程中的任何时刻由于人的突发奇想和内
心需求而发生。在霍布斯和麦卡利看来,D阶段是大脑预制的一
个事件,其功能就好比是神经生物钟。
  4研究者指出,另一些发现也证明,所有哺乳动物的睡眠
都要经历REM和NREM睡眠的循环。这种睡眠循环根据动物身
体的大小而变化。例如,1只老鼠每6分钟就进行一次RFM到
NREM睡眠的循环,而大象的一次循环却需要2个半小时!对这
种差异的一种解释是:越容易被掠食者攻击的动物,其沉睡周期
越短。在REM阶殷它们的警惕性很差,因此被攻击的危险性很
大。但不管原因到底是什么,霍布斯和麦卡利把这些发现作为补
充证据来支持有梦睡眠是纯粹生理现象的观点。
  5霍布斯和麦卡利声称已在大脑中发现了称乏为“梦境发
生器”的启动、能量及时钟装置。他们称这一装置就是脑桥的脑
干,位于大脑后面靠近底部的地方。对猫这一部位的神经活动
(神经细胞放电频率)进行测量发现,对应于REM睡眠阶殷的细
胞活动出现明显的高峰。如果人为地抑{6i动物大脑的这一部分,
动物就会在几周内都没有REM睡眠。此外,减少脑桥的脑干活
动就会使两个D阶段间的时间间隔延长。相反地,刺激脑干则
会引起REM睡眠提前出现,并使REM阶段延长。研究者曾试图
利用意识参与的行为技术来实现这种REM睡眠的改变,但并没
有成功。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产生意识的大脑部分与脑桥的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69
脑干完全分离,所以心理力量不可能产生梦境。
  6从霍布斯和麦卡利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前五点将焦点集
中于其理论中的“激活”部分,但他们认为对这些“激活”的整
合才会使人产生梦的体验。作者把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含义详细表
述为四条基本原则:
    (a)“做梦的原动力不是来自于心理而是来自于生理。因为
梦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都足相当固定的,可以假定这是由大脑
预制并由神经系统决定的”(第1346页)。虽然他们承认梦可能
有其心理学意义,但这种意义比精神分析理论所想象的更为基
本。他们进一步强调,我们不应再把梦视为具有纯粹心理学意义
的现象。
    (b)在做梦的过程中,脑干不会对感觉输入做出反应,也不
会产生对周围环境的运动输出;相反,它是自我的内部激活。因
为这种激活起源于大脑的一个相对原始的部分,它不包含任何思
想、情感、情节、恐惧或愿望。它只是简单的电能。当这种激活
到达了脑的更高级的认知结构时,人就试图从中寻我意义。“换
句话说,前脑可能在很努力地做一件极不好的工作,即把由脑干
产生的较为杂乱的信号整合为即使只有一点条理的梦境”(第
1347页)。
    (c)因此,对进人梦中的随机信号的详细阐述可以看成是一
种建构、整舍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润饰意识中不可接受的愿望的
过程。大脑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来与由脑于激活所产生的信息资料
相匹配。正是由于神经冲动的随机性以及赋予这些信息以意义
的困难性,梦常常是荒诞不经、支离破碎且看似神秘的。
    (d)对于梦的遗忘,弗洛伊德的解释是压抑。他认为,由于
某种原因,梦的内容太让人心神不宁,这时人们就会遗忘它。能
回忆起的梦是相当少的(至少有95%的梦都无法回忆)。霍布斯
和麦卡利对此提出了一种纯生理学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他们激活
70.  改变心理学的40 aiaf究
整合假说的其他内容相当一致。他们声称,当人们清醒时,大
脑会产生快速的化学变化。在REM睡眠阶段,大脑中某种把短
时记忆转换为长时记忆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受到抑制。所以,除非
一个梦是特别生动的(意思是说梦是由大量的激活产生的),并
且你在做梦的过程中醒来,或做完梦后立即醒来,否则你是不会
记住梦的内容的。
  在图2 1中,霍布斯和麦卡利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做梦过程
的观点与他们的激活整合模型进行了比较:
精神分析理论
睡眠——————____+清醒———}
无意识z
被压抑的愿望
寻求释放的途
蠹话—整音信说
《E——
自戎:
希望睡眠不受
干扰:港意识
中的、无法接
受的愿望对睡
眠产生威胁并
使人产生焦虑
萝的职责
“检查官”用聋
征手{击歪曲和掩
饰真实的愿望
显萝(意识)
梦(潜意识)
清《一
    E音i    l
    i过已储存的记忆1
    :随机脑电活动整l
    r鲜明性和生动性,j
茹怿豁陵黪lr
田2.1精神分析理论与激活一整台假说的比较
    (¨自第1346 il
研究发现的意}及近期应用
第二幸知觉扫意识.7
  霍布斯和麦卡利始终在继续他们的研究,以支持其有关梦的
革命性假说。虽然他们的这种新概念尚未为人普遍接受,但缺少
了这部分内容,任何关于梦的心理学讨论都是不完整的。
  在霍布斯和麦卡利关于激活一整合模型的论文发表12年后,
霍布斯出版了他的著作,书名很简单,就叫《睡眠》。在这部著
作中,他用相当简化的术语完整地解释了他的梦境理论,也详细
阐述了自己韵理论对梦境内容的解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且他承
认梦并不是没有古义的,只是对这些含义的解释应采用更直接的
方式。霍布斯非常巧妙地陈述了他那似乎有些折中的观点,具体
如下:
    “对于所有这些荒唐的内容而言,梦有清楚的含史,并有着
深刻的个性化色彩。我断定,它们的舍史将从REM睡眠的必要
性中产生,以便于心一脑机制接其自身的信息和标准运作。因
此,我愿保留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梦能够揭示我们的内心想
法这一观点,而不赞成伪装和检查官的概念以厦弗洛伊德的象征
符号观点。因此,我倾向于把这种无意义的内容归并于.u -脑机
能障碍,而将有意义的内容归因于在混乱中寻求逻辑秩序的努
力。这种秩序是人们·站理活动的功能,这些心理活动包括:世界
观、现有观点,遥远的记忆以噩感觉和信念等。仪此而巴。”
(Hobson,1989,第166页)
  另一位梦的研究者福克斯(Foulkes,1985)把霍布斯的观点
向前推进了一步。福克斯是一位杰出的白日梦研究者,他也赞成
梦是由在睡眠过程中脑的自发活动产生的。他提出虽然梦不包含
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想法,但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心理学信息。
福克斯认为人的认知系统赋予大脑随机冲动蹦形式和意义的过程
不仅揭示了个人记忆中的重要信息,还体现了个人的思维方式。
72.  改变,。理学的40项研究
他还认为梦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你可以在梦中体验目B些
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些梦会让人对那些未曾预料到的
新情况有所准备;这就好比在认知-的预先排练,即“如果
…一,我会怎样”。福克斯提出,梦可能具有的另一种功能是增
加人对自我认识的机会,因为梦经常是关于自己的。
  研究仍在继续。很多研究对霍布斯和麦卡利有关梦的起因和
功能的理论提出挑战。其中的一项研究把被试在最近清醒状态下
的认知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与他们在梦中的体验进行比较
(Kahan,IaBerge,Levitan,&Zimbar.do,2000)。结果可能会令人
感到意外。研究发现“梦中的认知活动与清醒时的认知活动比我
们预计的还要相似,其差异主要在数量而非质量上”(Kahan等,
2000,第132页)。换句话说,作者强调,人在梦里经历的事件
与在清醒时经历的极其相似;因此,他们进而提出了这样的问
题,即梦怎么可能只包括随机发作的脑电活动呢7
  另一项研究说明了有关睡眠和梦的理论争论是如何持续存在
的。精神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始终为霍布斯和麦片
利的理论几乎没有给他们的观点以任何存在的余地而烦恼。他们
认力梦是潜意识信息的表达。在一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专刊
中,曼卡(Mancia,1999)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梦的理论与霍布斯
和麦卡利提出的理论之间的区别,人们通常称后者为“神经科
学”方法。曼卡很清楚地描述了这两个基本观点之间的矛盾:
    “神经科学家对产生梦境的结构、梦的组织和敏迷方式大感
兴趣:而精神分析学派则聚焦于梦的含义,注重于把这些含义与
做梦者的情感经历相联系以进行精神分析……。神经科学对于大
脑结构和功能的-*趣……与他们对精神分析的理解无关”(Man-
cla.1999,第1205页)。
  当然,霍布斯和麦卡利会回答说,根本不可能有对精神分析
的理解,因为根本投有类似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潜意识概念。虽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73
然这种争论是有价值的,但还是留待后人讨论更为妥帖。
  最后一项研究引人注目,它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了人们在做
梦时最常梦到的行为类型(Iiutmann.2000)。研究的目的是想了
解人们是否会梦到“三种反应”——读(reading)、写(writing)
和运算(ariffimetic),它们都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生活的中心内
容。关于是否频繁地梦到读、写、算活动,研究者在分析了456
份书面梦境报告并询问了240名经常做梦者后完成了他们的调
查。在456份梦境报告中,没有一例涉及读、写活动,仪有一人
报告有运算的活动。进而,在240名参加调查研究的被试中,有
90%的人报告说即使他们每天用于读、写、运算的时间平均达到
6小时,他们也“从未”或“很少”梦到这些活动。这些结果对
霍布斯和麦卡利在本文中提出的模型极具挑战性。如果说梦是由
“静态神经元无意义的冲动”引起的,为什么这些没有意义的冲
动总是不能激起“三种反应”活动的任何火花呢?
结论
  无论你是否接受霍布斯和麦卡利关于梦的缺少浪漫色彩的观
点,但这却很好地说明了即便前人的理论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心
理学家或任何领域的科学家都应该继续对新的可能性敞开砑究的
大门。毫无疑问,激活一整合模式的确改变了心理学,但这并不
意味著我们已经解答了所有关于睡眠和梦的疑问,也许有些问题
我们永远都无法解释,但这肯定是一个非常令人心驰神往的领
域。
FoulkeB,D(1985)Dreami+g:A cognme -p曲砒gicaL衄曲硫HilisdRle,NJ:
    Edhaum
Hartmann,E  (ZOCO) We da not aeam the3 Rs:  Implicmoni for the nature越
    士瑚Ⅱin memMon Dreaming,10(2),103 -儿。
74.  改变一心理学的4珂研究
Hobson,J A( 1989)  Sle~p New Yodc:  Scienhfic Amoican bbnuy
Kahan. T,hBerge.S.Levitan.  L_&Zimimdo,P  (2000) Smilaritiee
  and dim—k№n dreaming and waking。口on: An explomtmy
  咖由o艘踟删帮ardG筚础mn,6(I),132 - 147
Mancia.M(1999) Psychoar,alyaia and thz neumscierces;A topical dehaie∞
    deams. htermuiorza/ imunal矿hychomahsis,鲫(6).1205 - 1213
研究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Spanos,N.P.(1982).Kypnotic behawior:A eo删ve,soaal,
pHychologjcal perspectwe,Research Conurumicmions如Psycholo,
Psychkdry,and廊^m栅,7,199 -213.
  我们都非常清楚意识状态的转换与睡眠和梦有关。前面三篇
论文已经对与此相关的几项影响深远的研究进行了重点讨沦,然
而还存在另一种与意识状态改变有关的现象,那就是催眠。催眠
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对人的心理有控制作用的神秘过程。“沉迷”、
“昏睡状态”等与“催眠”有关的词语,都暗示着催眠是一种与
清醒和睡眠都不同的独特意识状态。很多心理学家都同意这种观
点。然而,尼彻莱斯·斯潘纳斯(Nicholas Spanffi)却持相反意
见。他认为,催眠事实上不过是一种提高了的动机状态,它使某
种行为的表现成为可能,并且无须依靠“昏睡状态”或意识状态
的改变就可以完全将其解释清楚。
  最初的催眠术要追溯到18世纪中叶,那时候人们才第一次
把精神疾病归因于心理而不再认为是由机体病变引起。那些帮助
心理学从巫术领域中脱离出来的传奇人物之一就是弗朗兹t安东·
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1733-1815)。他认为“癔症”是体
内一种流经全身的磁性体液失去平衡的结果。他在实验室举行特
殊的聚会,音乐缓缓响起,灯光逐渐变暗,麦斯麦穿着巫师一样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75
的衣服,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沾有药液的小棒触碰
被痛苦折磨的病人。他相信这将把那些化学药品中被他称为“动
物磁性”的东西传递到病人那里,以使他们的病症得到缓解。有
趣的是,历史上记载了很多用此方法治疗成功的个案。正是从麦
斯麦那里我们获得了“麦斯麦术”这个词,许多人认为这种治疗
方法包含了很多与现代催眠术有关的技术。
    纵观心理学的历史,特别是在心理治疗领域,催眠术(以希
腊睡神Hypnos命名)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它还是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催眠是一种改变了的
心理状态,而欧内斯特·希尔加德(Emest Hilgard)则始终站在支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的前列(Hilgard,J978)。他和其他一些人
都认为催眠术包括了如下特征:对暗示的敏感性提高、不由自主
地做小某种行为、记忆力提高、视觉表象急剧增加、分裂(能意
识到某些经历,而对另一些却毫无意识)、痛觉缺失(对疼痛的
感受性很低)等等。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要不是“催眠是一种
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这一观点为人们广泛接受,催眠也就不可能
产生思想、观点和行为了。
  然而,科学家们必须经常用批评的眼光来看待研究现状.一
旦看到问题,就有可能要去推翻一些共识。就像霍布斯和麦卡利
那样,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梦的观点,它与以往人们普遍接
受的看法截然不同。社会心理学家尼彻莱斯·斯潘纳斯提出,希
尔加德等人构建的有关催眠的主要假设应受到质疑。斯潘纳斯在
本文中写道“主张催眠行为受控于特殊过程不仅是不必要的,而
且可能是一种误薷}…..催眠行为基本上与其他社会性行为没什么
区别,并且像其他社会性行为一样,催眠行为可以说是有策略或
有目标的”(第200页)。换句话说,斯潘纳斯主张催眠行为实际
上是一种自主行为,被试借这种行为以达到所需要的结果。他进
一步指出,如果这种行为可能由较高的动机水平引起,那么催眠
76  琏变心理学的柏项研究
就不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
理论假设
  斯谱纳斯推论,那些所谓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在人正
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他指出,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惟一
原因是:他们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在这种状态下会出
现的行为相一致。在斯潘纳斯看来,催眠的过程是西方文化中一
种具有多种含义的仪式。被试希望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控制,随着
催眠过程的深入,他们开始相信他们的自主行动开始转化为自发
的不随意活动。斯潘纳斯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在催眠过程的初
期,给被试一些随意活动的指导语,如“放松你的腿部肌肉”,
但后来就变成一些不随意活动的暗示,如“你的腿感觉到沉重无
力”。
  斯潘纳斯和他的几个同事、助手合作,为了证明常见的催眠
效应可咀用并不神秘的简单方式解释,在1982年发表论文之前,
他们研究了近十年。
方法
  本文并不介绍某个特定实验,而是总结了斯潘纳斯等人在
1982年以前的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支持了斯潘纳斯等人的
观点,反驳了希尔加禧的论点(及人们的普遍看法)——催眠是
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在此报告中,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分别来自
于斯潘纳斯直接参与的16项研究,它们对催眠所产生的行为给
出了另一种解释。因此.与前面关于梦境研究的论文一样,研究
的结果和讨论将合并论述,具体如下。
结果和讨论
  斯潘纳斯声称催眠术中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致使人们相信催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77
眠是一种改变n拘意识状态。一是被试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足由
别的什么东西引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引发的,这样就会使某些
动作看起来并不随意。二是前面已谈到的观点,即催眠的形式让
被试产生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就促使被试以与期望相~致的方
式表现某种行为。在本文中,斯潘纳斯将把研究焦点集中于怎样
对那些常被引用的催眠术观点提出质疑。
    被催眠的被试认为其行为是不随意的
    当被试被催眠时,主试经常要求他们做各种测试以确定是否
已进入了催眠状态。斯潘纳斯称这些测试常会令被试确信一些不
同寻常的事情正在发生。催眠测试包括如下暗示:“你的胳膊很
沉重,你无法抬起它”;“你的双手正被某种力量拉到一起,而你
无法把它们分开”;“你的胳膊像铁棒一样僵直,无法弯曲”;或
是“你的身体太沉,你无法站起来”。斯潘纳斯解释说这些测试
巾的暗示包含丁两个相关的要求:一个是要求被试去做某些动
作,另一个是要求他们把这些动作解释为不随意行为。这些暗示
对有些被试完全无法发生作用,斯潘纳斯称这些被试并不知道他
们必须随意地做一些动作才能引发暗示所指的行为,而不只是等
待胳膊或身体自己开始运动。虽然另一些被试对暗示做出了反
应,但他们发现这堂行为是随意的。最后,也有一些被试满足了
两种要求,他们对暗示做出反应,并认为它们并不受他们控制。
  斯潘纳斯提出,被试把自己的行为解释为随意的还是不随意
的,这主要取决于暗示性指导语的措词方式。在他的一项研究
中,斯播纳斯让两组被试通过诱导进入催眠状态。对其中的一
组,主试给予多种行为暗示,例如,“你的胳膊很轻并正在抬
起”。对另一组被试则直接指导他们做出同样动作,如“举起你
的胳膊”。髓后询问被试,他们的行为是不是随意的,受到暗示
的那一组被试与接受直接指导的那组被试相比,更倾向于认为自
己的行为是不随意的。
78.  改变一。理学的40项研究
    读到这里,请休马上向前伸直你的左臂并保持几分钟。休会
发现它开始渐渐变沉。这种变化不是由催眠引起的,而是重力的
作用!所以如果你被催眠,并受到暗示说休那伸直的手臂开始变
沉,你就会很轻易地将它归因于某种不随意的力量(无论如何你
是自己想把胳睥放下来的)。但是如果你受到的暗示是你的胳膊
很轻并正在抬起的话,又会怎样呢'如果你抬起了胳膊,那你就
很难把那个动作解释为不随意的,因为你难以忽视重力发出的矛
盾反馈。斯潘纳斯检验了这种想法,并发现这样的解释是非常困
难的。相信自己被催眠的被试,在把放下胳膊与抬起胳膊的动作
相比较时,显然更倾向于认为放下胳膊的动作是不随意的。传统
的催眠理论认为,催眠暗示中胳膊运动的方向不应对反应产生任
何差异;胳膊的动作总被认为是不随意的。
  用暗示催眠被试,常常要求他们去想象特定情境以便产生所
要求的行为。如果你是一名被试,你可能会接受这样一个暗示:
你的胳膊很僵硬,不能弯曲。为了强化这种暗示,主试还可能加
上“你的胳膊上了石膏”。斯潘纳斯相信,某些人会比其他人更
为这些雕虫小计所影响,从而他们会相信他们的反应(胳膊不能
恬动)是不随意的。他的推断是,如果你高度专0于此,你就无
法注意到另外一些信息,而只有那些信息才会提醒你这些幻觉并
不真实。你把胳膊上的石膏想象得越生动,精确到它的质地和硬
度,以及它是怎样被装到胳膊上去的,等等,你就越不会想到这
只是你的想象力在起作用。如果你确实沉醉于此,就更有可能倾
向于相信僵直的手臂动作是不随意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为了
支持这一观点,斯潘纳斯发现,在要求被试评价自己对想象的场
景的专注程度时,对专注程度评价越高的人,就越容易认为自己
的行为是不随意的。斯谱纳斯也注意到,对催眠很敏感的人与他
(或她)沉醉于诸如读书、听音乐或做白日梦等括动中的倾向密
切相关。因此,这些人更乐于接受催眠中的暗示。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79
  被催眠的被试会产生某种期望
  斯谱纳斯宣称,大多数人对催眠的认识足以使他们产生典型
的催眠行为。他进一步提出,用于诱发和研究催眠的方法能加强
这种认识。他举了三项研究实例,这些例子都证明人们之所以在
催眠状态下做出某种特定行为,是因为他们觉得催眠就应该是那
样,而不是因为催眠改变了他们的意识状态。
  斯潘纳斯首先提到的一项研究是给两组学生作关于催眠术的
讲座。讲座中,除了告诉其中一组学生胳膊僵直的感觉是在催眠
过程中不由自主出现的现象以外,其余内容完全相同。随后,两
组学生都被催眠。在讲座中听到有关胳膊僵直的信息的那组学
生,在没有给出任何指导语的情况下,就有人“不由自主地”表
现出了这种行为。然而,在另一组被试中,无一人胳膊变得僵
直。按照斯潘纳斯的观点,这就说明在催眠中,人是按自己对催
眠的想象来行动的。
  支持斯谱纳斯观点的第二项研究包含了以下内容:被试声称
他们在催眠状态下产生的视觉表象要比束被催眠时产生的更为强
烈、生动和真实。实质上,从这些研究的实施过程就能得到答
案。主试要求被试想象他们正在某种背景或情景下完成特定动
作。然后对相同被试进行催眠,要求他们再去想象相同或相似的
情景(催眠和不催瞩的实验次序可任选)。这些被试普遍报告在
催眠条件下产生的表象更为强烈。然而,斯潘纳斯和他的助手们
发现,若使用两组被试,一组被催眠,另一组不被催眠,其视觉
表象的平均强度值近乎相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一现
象可以这样解释,即后一种方法使被试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作
对比。然而,如果我们在两种测试条件下使用同一被试,他们则
得以将两种条件下的感受进行比较,并依据一个来评价另一个。
因此,既然被试几乎总是把催眠状态下的表象评价得更强烈,那
么这是否说明催眠的确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呢?如果你问斯
80  韪变.。理学的4。项研究
潘纳斯,他会说:“不对!”按照他的观点,参加了两种条件测试
的被试期望着催眠过程会带来更强烈的表象,因此,他们是根据
他们的期望作出评价的。
    为斯潘纳斯援引的第三项研究对催眠的解释也许是最有趣
的,即催眠可以使人们对疼痛变得不敏感(痛觉缺失效应)。通
过“冷碰测试”可以在实验室中检测出被试的疼痛情况,但又不
会对被试造成任何伤害。如果你是这项研究的被试,主试就会要
求你把自己的胳膊浸入冰水中(零摄氏度),并坚持到你不能忍
受为止。约经过IO秒左右,胳膊的痛感明显加强,大多数被试
会在】一2分钟内把手臂移开。希尔加德(1978)指出,在两种
状态下接受痛觉缺失训练的被试报告,他们在催眠状态下感觉到
的冷压疼痛显著小于清醒状态。他对此的解释是,在催眠状态
下,^可能会把疼痛从意识中分离出来。希尔加德强调,人的一
部分意识感觉到疼痛,但“健忘障碍”却将这种意识隐藏起来。
  斯稻纳斯又一次对痛觉缺失的催眠性解释予以驳斥,并提供
证据证明,在催眠时被试疼痛感的降低是他们动机和期望作用的
结果。所有催眠研究使用的被试都是在受催眠影响的敏感性测量
中获得较高分数的人,斯潘纳斯认为,这些人“非常投人,希望
自已在催眠实验中成为一个好的被试”(第208页)。这些被试知
道主试正在把清醒状态与催眠状态作比较,被试们想证明催眠的
确有效。斯潘纳斯完成了一项含有冷压疼痛的类似研究,但与前
面的研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主试告诉一些被试,他们先使用清
醒时的痛觉缺失技术(例如自我分心),然后再进行催眠状态下
的疼痛减轻测试,但是不告知另~些被试还将进行催眠状态下的
测试。
  图2 2是对斯潘纳新研究发现的总结。清醒状态下的测试完
成后,当被试期待着催眠状态下的测试时,他们会把痛觉缺失的
效果评价得很低,正如斯潘纳斯所言,他们是为了给催眠状态下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  8
测试效果的提高留有空间。斯潘纳斯指出,这就证明了对疼痛不
敏感的催眠行为可能是由于被试需要对情境要求做出反应,而不
是自动产生的一种意识分离状态。
    圈2.2清醒状态与催眠状意下痛觉缺失舶比
    较:有预期与无预期
    围绕着斯潘纳斯所报告的这些实验结果,虽重要的疑问是: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评价这种被称为“催眠”的现象二如果我们确
认催眠不是像一般人和很多心理学家描述的那样,是一种有力的
心理改变力量,那么它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研究发现的意义
  评价斯潘纳斯的研究时,必须记住他的目的不是要证明催眠
∞    ∞    蚰    ∞
    似鞋鲁糕嗨艟蜒智
82.  琏变.。理学的40项研究
现象是否存在,而是要证明我们称为“受催眠影响的行为’是一
种由较高的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而不是一种改变了的
独特意识状态。有一点已经被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即人不
可能在违背白己愿望时被催眠。并且,在催眠状态下,被试不会
做出他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他们也不可能表现出超人的力量
或耐力。斯潘纳斯在本文中已证明,催眠现象的很多微妙内容都
可“用并不神秘或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解释,而不再以“催眠后的
昏睡状态”来解释。
    接受斯潘纳斯的催眠并不存在的观点意味着什么呢?对这个
问题的回答是:“也许不意味着任何东西。”无沦催眠的效果是由
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产生的,还是由提高动机水平产生的,均
不会改变这样的事实,即催眠常是一种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中某些
方面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催眠的作用被人们没有疑义地广泛接
受,其原因之一是,如果其他改善生活的方法都失败r,它就是
人们最后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它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能
使人迎着自身对这种变化的抵抗而进行改变。
  有关催眠是不是一种改变了的意识状态的争论仍在继续。但
无论催眠是什么,它毕竟不是大多数人乐于寻找的灵丹妙药。几
项研究均表明,催眠与萁他治疗方法相比,在帮助人们戒烟戒
酒、提高记忆力或者减肥等方面并不是特别有救(见k甜&
Dempster,1981,对这一研究的回顾)。
近期应用
  199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用了斯潘纳斯1982年的研究报告,
对被试在催眠状态下不随意表现出的行为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解
释(Lynn,1997)。研究者认为,被深度催眠的被试把他们的行
为知觉认为是不随意的,这有几种原因。第一,这些被试是带着
要按催眠师的暗示去做的意愿进人催眠状态的;第二,无论他们
第二章知觉和意识.83
是否主动配合,他们都强烈期待着催眠有塑造他们行为的力量;
第三,“与催眠师配合的意愿以及要求自己这样做的希望,使他
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体验自己行为的不随意性”(Lynn,1997,
第239页)。该研究者以斯潘纳斯的研究工作为依据,在理论上
反映和赞同其观点,并在文中加以阐述。这不足为奇,因为这些
也是本文的论述中心。
    另一方面,最近也有几篇论文驳斥了斯潘纳斯的理论,支持
希尔加德关于催眠和前面讨论过的疼痛减轻的研究结果(参见
Kihistrom.1998,19W; Miller&Bowers,1993;Montgomery,
DuHamel,& Redd.  2000)。
    最后,西班牙的几位研究者试图在这种讨论中占据一席之
地,他们认为人们对催眠的反应很可能足一种条件反射(Diaz和
AlⅢ攫.1997)。他们使用了被斯金纳称为“塑造”f见下一章中
关于斯金纳的讨论)的方法,选择了10名在催眠状态下受暗示
能力很低的被试,主试让他们去做事先设计好的练习,这些练习
教他们如何对典型的催眠暗示做出反应。每当被试正确完成一个
练习后,主试将对其进行强化(给予奖励)。经过训练条件反射
建立后10名被试中有6入对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做出了反应,
而这些人在训练开始前无一人表现出容易受暗示的倾向。作者总
结道:“这些结果证实了在受暗示性或催眠的敏感性中情境变量
的重要性”(第167页)。
    显然,争论仍在继续。斯潘纳斯在1994年6月由于乜机失
事而英年早逝,在此之前他一直在继续他的研究(见McConkey
&Sheehan,1995)。在他1988年的著作《催眠:认知行为观》一
书中可以找到其早期催眠研究的总结。尼彻莱斯·斯潘纳斯是一
位成果显著、令人尊敬的行为科学家,他的同事和那些受益于其
研究的人们都将深深地怀念他(见Baker,l 994,缅怀尼彻莱斯一
斯潘纳斯)。显然,人们会继承他的遗志以及他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