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海难虎鲨之眼:乾羽: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应该留下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8:31

先是质疑韩寒成名作《杯里窥人》有硬伤,继而又从韩寒的“文史水平”、“写作能力”方面打假,论证韩寒曾接受“代笔”,“打假斗士”方舟子这次将矛头指向了80后代表人物韩寒。在经过几天隔空“骂战”之后,韩寒委托律师,就方舟子通过互联网“质疑韩寒代笔”其间造谣、对韩寒名誉造成损害事宜,在上海提起法律诉讼。据了解,韩寒起诉方舟子,索赔10万元。(今日本报16版)

说句实话,实在不想看到韩寒与方舟子对簿公堂。在某种意义上,两位都是这个社会的符号化人物:韩寒代表着具有独立思考与社会担当的年轻一代,而方舟子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社会的真实底线。试想,如果没有韩寒的发言,这个社会的声音就可能没有那么多元;而如果没有方舟子的打假,则一些假象便会在这个社会堂而皇之流行。所以,当看到两位社会焦点人物在微博肉搏后决定打官司时,真的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无论是谁赢,都会有一个结果上的输家。而这种结果无疑会影响到公众对社会意见领袖的印象。

但话又说回来,当两人的交流已经发展到“针锋相对”的程度时,恐怕除了对簿公堂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于韩寒来说,当自己说的话已经无法让对方接受和相信,而对方的发言又会影响到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声誉时,他需要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给自己一个说法。这其实跟一个人的气度无关,只是一种维护自己权益的现实策略。而对于方舟子来说,这个结果也应该是能够接受的,通过这个程序,他的质疑可以得到更多的阐释机会。换句话说,两个人可以在法律的层面上展开更充分的博弈——— 这个博弈的结果,当然可以指向事实和真相。

同时,还有两个问题是可以在此次起诉中得以深入和厘清的。首先,就是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

任何公共话题都可能涉及到具体人的形象和声誉,但因为是公共话题又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因此必须有人发言、质疑、讨论。此时,公共讨论的界限在哪里?何种发言是可以接受的,而何种发言可能引起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明白事实是发言的依据,而客观是理性的表现,则应该明确,公共发言需要秉持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确凿的事实和无偏见的意见。只有事实确凿,才能保证发言不沦为妄言,只有保证意见出于公共立场,才能保证观点不会偏颇。这两点无疑是任何公共话题讨论都应该坚守的。

其次,就是围观公共讨论的态度应该怎样?

公共讨论不是个别人的事,虽然论战的主力可能只是个别的意见领袖和当事人。但是,公众不仅是围观者,同样也是参与者,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影响着论战各方的情绪。如果,公众在围观公共讨论时过于情绪化,则浮躁的舆论只会让公共讨论流于表面——— 虽然大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重点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事情的热闹程度与个人内心的“成见”。只有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围观公共讨论,才能制造出一种旨在厘清真相的氛围,才能让公共讨论的各方保持心平气和的心理。此时,这种冷静和理性就可以成为一种正向的参与力量,促使事情顺着应有的规律正常发展。

韩寒是一个符号,方舟子也是一个符号,如果暂且不考虑最后的结果,此次双方的论战以及对簿公堂其实可以带给社会更多的启示:在公共讨论时,应该以怎样的原则参与,应该坚守怎样的界限;在围观讨论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围观,应该给公共话题制造怎样的舆论氛围。

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人们在对待类似的案例时,才会有明确的参与态度和方法。这才是韩寒与方舟子论战应该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