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两日期相减:七绝——105.赏读《《修心养灵》常福居士翰墨真言作品系列--家训恒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29:51


琴棋字画养性灵,

柳影湖光月下宁。

不尽春秋风洗雨,

人生礼赞柏长青!

 

家训恒言作品选

 

 


张氏家训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赵氏家训


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厉情,
听言纳悔。每著一衣,则悯蚕妇;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释义:身为帝子亲王,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性情平和、处事得

体,要虚心接受师长乡贤教导。每穿一衣,每食一餐,都要想着织女耕夫的

辛苦劳作。



  赵光义背景资料: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997),初名匡义,

后改名为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公元960年)建隆元年为殿前都虞侯,

(公元973年)开宝元年封为晋王。即位期间,延续兄长对各割据政权各个击破

的策略,统一五代十国,并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策的统治。赵光

义是五代以来第一位文武并齐的贤士君主,他励精图治,推崇节俭之风,位

后人所称道。

 

   历代江山的安危与教育子弟和皇属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而赵光义

继承了兄长赵匡胤勤俭朴实的作风,并将此延续下去。他深切地认识到自己

的子弟们都生活在富贵和深宫的圈子当中,很难体会到底层生活的艰辛和创

业的艰难,所以,努力教导子弟要节俭生活,勉励他们要体恤民情,勤于政

务,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古代帝王将相的子弟们都能做到衣食丰足来之不

易,可是我们当代人却往往大讲排场,一餐饭都要成千上万,不得不引起反

思。

 


钱氏家训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劳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
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嫉。


 释义:对待朋友要诚信友爱,对乡邻要仁慈,对孤寡老人要给予温暖

关怀,对待年幼无知的小孩要谆谆教导,敬重劳动成果。解难救急要贡献自

己的一份力量,当别人遇到困难或纠纷难以解决时,要有爱心和胆识去排忧

解难。若有自私自利的想法或欲望应该尽量地消除,而对大众有利的见解或

活动,应该积极地推行采纳。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起逆反和占有的心理,不

能遇到才能卓越的人就去嫉妒他。
 

 

钱谬背景资料:钱谬(公元852——932),字具美,五代政治家,

吴越国的创立人。907至932年在位。居梁时自封吴越王,在位期间,曾组织

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

 

    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用爱心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等于开拓更

广阔的蓝天。信交朋友,诚信做事,不仅是施惠于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一份

肯定。敬劳怀幼,是钱谬家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在教育后人,让他们善

学善用,发扬出美德的光芒。救灾周急,排难解纷,解难救急是贡献自己的

一份力量,无论遇到家庭的琐事或是颇有争议的社会问题,用开阔的胸襟来

包容他们,应为大爱无疆。钱氏家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并百世流传。

 

 

 

孙氏家训


王封汝,必无居利地也。楚、越之间有寝丘者,甚恶,可长有以食也。

 释义:在大王分封的时候,要主动去到楚越间无人问津的穷山辟地,通

过艰苦创业,即使再艰苦险恶的环境,同样可以安身立命,开辟一片灿

烂繁荣的天地,过上悠闲自得的生活。

 


 孙叔敖背景资料: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楚国

名相,荆州沙市人,以贤能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朝思陂”是

他带领人民建起来的水利工程,在灌溉农作物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改善了

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不同的地方建了孙公祠、

衣冠冢、孙公庙。除此之外,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

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定,运用于

训练和实践。


   居住宜居独后之地。创业致富后也不会被官府、贼资掠走。

 

 

 

 

李氏家训


如山岳高峻而不动,如日月贞明而普照宽大,
其志足以并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
思孝处下,思慕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此为君之体也。


 释义:作为决策者,心态要保持稳定,不要人云亦云,要像大山峻

岭一样巍然不动,像日月一样光明,宽厚为怀,普照四方。只有这样

其志向、思想才能含弘光大,并包天下并能公平待人,正义处事,才

有心遵训守法,敬奉祖先,以对待自己长辈的孝心来对待下属,见

贤思齐。勤劳不懈,以身作则,以见行德义。

 


 李世民的背景资料: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公元598——649),

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位期间,唐王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发

达、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帝范》乃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子高宗李

治而坐的训诫,其内容主要是告诫太子李治将来如何当好皇帝。

 

    若身执重职,最关键的就是处事心态和为人所遵循的原则,尽量克

制自己的主观躁动的性情,唯其心静,才能掌控大局,管理好下属。运筹帷

幄,励志图强,奋发努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善举,得民心者得天下。

 

 

 

吴氏家训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动。
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时机,奋勇前进。


 释义:人活在世上,应当以事业为重。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刻不松

动,全力以赴的打拼出一番事业。要一时的得势并不代表以后能乘舟,因为

时代在变化更新,应该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自我。趁着大好时光,顺应时势变

化,为事业增添一份色彩,奋勇向前,励志图强。


 


 

吴玉章背景资料: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

荣县人,自小忠厚笃诚,坚韧趁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

之誉。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吴玉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

文学家和语言文学学家。并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中

国人民大学校长和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辛亥革命》、《历

史文集》、《吴玉章回忆录》。

 

    良好的物质生活是以一定的经济来源为基础的,维持生计的经济条

件是否优越取决于每个人的创业能力,历经风雨,艰苦奋斗,能为我们的工

作、事业、家庭等创造财富。事业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稳定;家

庭则需不遗余力的经营,才会温馨;生活需要满怀激情的开拓,才会四季如

春。

 

 

郑氏家训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
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
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
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也。


 释义:作为管理大小事务的一家之长,要以真诚之心对待家人,一

句话不能乱说,一件事不能妄为,这才符合古人身教的意思。遇事不能对细

小的事情过于用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也不能对糊涂的事更加糊涂不清,要

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人,经常把一家人当一个人看待就可以了。

 

 郑涛背景资料:郑涛,字仲舒,元代浦江人,擅长诗文,官至太常

博士,其家族自宋代建炎初年到郑涛生活时代已十代同居。以诗书礼义传

家,被称为“义门郑氏”,《宋史》、《元史》的孝义传中,都记录有郑

氏家训。

 

   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好的家长,家长要从言行举止各方面来严格要求

自己,因此,家中子弟,不是看家长族长是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是怎么做

的。此外,家长还要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化、感悟下属或孩子,用爱与

宽容来接纳他人。

 


 

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
民间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释义:说出去的话,随时都可以考核兑现,这是诚信的表现,把美好的事

情让别人,把过错引给自己,这是德的表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兄弟之

间和睦友爱,同族之间和睦共处让宗族兴旺发达,被人称颂这是孝悌的结果,

遇到家族分财分物不要贪,这是谦让。

 


王祥背景资料: 王祥(185-269年),字休征,晋代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汉末

值世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徐州刺

史吕虔檄为别驾,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西

晋代魏,官至太保。为人至孝,后世以其卧冰求鲤孝敬后母朱氏而被列为二

十四孝之一。

 

   王祥把诚信看成做人的第一条守则,把推美引错作为道德的最高境

界,他认为“扬名显亲,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是立身之本,是可以通过孝

悌的实践达到的。“临财莫过乎让”,留一些财给人家,自己并不吃亏。正

如本书《涤心甘露》篇,钱詠名言“能吃小事者,必有大便宜也。”

 

 

陈氏家训


教人读书,即是我读;教人做文字,
即是如我自做;教人解书,即是我自解;
教人熟而记得,即是我自熟自记得。教人便是自学。
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长进,我亦自有长进。


 释义:教人如何读书,就是自己在读书;教人如何写文章,就像自

己在写文章;教人如何读懂书的含义,就是自我解析;教人熟练掌握

并记住,就是我自己熟练掌握。教人就是自我学习。这样身体力行,

不等到让别人有所进步,自己已得到提升。

 



 陈栎背景资料:陈栎(公元1252年至1334年),字寿翁,徽之休宁

人。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辄成诵。五岁入小学,

即涉猎经史。七岁通进士业。十五,乡人皆师之。宋亡,科举废,栎慨然发

愤,隐居不出, 潜心著述,著《四书发明》、《尚书集传纂疏》、《礼记集

义》等留世。
 
   陈栎的这篇家训,被历代读者钟爱。陈栎首先强调儿子要做到为人

师表,把心力全放在学生身上。他还教导儿子如何安排合理地作息时间,如

何注意言谈举止,如何与别人沟通并友好相处,还让儿子守得“勤”“谨”

二字。陈栎的教子之法,慈父之爱,有严厉有呵护,让人倍感亲切。作为父

母,应多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和教诲,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必不可缺的。

   十几年前,我应深圳大学章必功校长之邀,在中文系开设了《大学

书法》课并任主讲教师。父亲得知我要走上大学讲台,立即写信要求我在任

教中要做到为人师表,把心里全放在学生身上。父亲说自己年轻时在爷爷的

弟弟金寄桴创办的“浙江省第一渔民小学”任教时爷爷就是这样教他的。其

实陈栎的家训,和家父的教诲都是慈父之爱。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自己

年轻,没有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倒是为了备好课,把书法基础打扎实了。

 

 

蒋氏家训


收租及各项出入,
俱遵我所定准斛准斗,不得改易。
交易及买卖日用等类,
不得以重等入,轻等出,及用大小秤。
仓场须常自检点,不可作践五谷。


 释义:收租及各项出入,都要按照我所规定的标准的斗斛,不能随

意改变,用来交换和买卖的日常用品,不能重入轻出和轮换使用大秤小秤。

仓库和场院要经常检点,不能糟蹋粮食。



 蒋伊背景资料:蒋伊,字谓公,号莘田,常熟人,清康熙进士,官

至监察御史;著有《莘田诗文集》。
 
   这段文字充满了朴实厚道的治家思想,教育族人要公正合理,不能

有奸商行为。真是一代人做给一代人看,一代人教育一代人啊!

 

 

 

韩氏家训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释义:木材之所以能成为房子、器具,是工匠用工具所凿而成。人之

所以成为人,是由满腹经纶铸就而成。而腹中的诗书是靠勤奋得来的,不勤

腹空虚。原来读书学习就是靠勤力,贤愚都一样。




 韩愈背景材料: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河南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杜牧

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崇尚儒家诗书礼

教的思想,并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每个人在开始学习时并无聪明和愚笨之

分,由于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和所付出的努力不同,才使他们日后走向不同

的道路。

 

 

杨氏家训


人须要立志。初时立志为君子,
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
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
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
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
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
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释义:人一定要有志向。小时候立志做君子,后来也有变成了小人

的。但是如果小时候不先立志,那么再长大一点就不能固定一个志向,为所

欲为,就成了天下人都唾骂的小人,最后所有人都鄙视辱骂你。如果你发愤

图强并立大志要做个君子,那么不管你是做官还是不做官,别人都会敬重你。

 


 杨继盛背景资料: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

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嘉靖

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

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立志需早。一个人如果从小立下大志,长大后不一定都能实现宏愿,

但总比从来没有志向的人要有出息。从小立志做个君子,也就是光明道,而

经商有商理,从文有文理矣。
   我上小学时,父亲就反复强调,要我心中有个志向。记得有一晚,父

亲在他睡着时,嘴里说着梦话:“龙儿,你要立志长大要光宗耀祖……”。我

听了后很受感动。几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我案头上那本早

在十八岁时写下的人生规划,仍鼓舞着我在学艺上不辍努力。

 

 

吕氏家训


荥阳公尝言,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
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
容止,轻重,急徐,足以见之矣。
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
寿夭之所由定也。

                 ——吕本中《童蒙训》

 

 释义:荥阳公曾说,后辈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领会并练就一副必

要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好时,什么事都能独当一面。所谓气象,通过人的

言辞、容颜和举止及处事的轻重缓急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君子与小人

根据这个能划分,人的贵贱和寿命长短也都与这个有关。

 

吕本中背景资料:吕本中(1084- 1145), 字居仁,寿州人,南宋时

文学家,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

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

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

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钱钟书认为“他的诗始终没有摆脱黄庭坚和陈师

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


 

   我在上大学时,曾看过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大概记得曾国藩用人择

才时就善于观其气象。有一次他的手下带了两位后选人来曾府见他,曾就让

来人先坐在客厅等候,一个小时过去了,曾仍未出来见客,其中就有位耐不

住性子了,他是贪官推荐的人,在厅内走来走去,观察府上的东西,好见面时

奉承;另一位是清官司推荐的人,他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目光坚定,气宇

轩昂。
   最后两个人都没见到曾大人,曾却在屏风后面观察他了他们的气象

后,对手下人说让站在那里的人走,让坐在那里的人留下任职。
 十几年前,我去牙医那里补牙,医尚未来到,我和另一个候诊坐在

那里等。我一见旁边的这位中年人眉宇之间蒸发着一股与常人不同的气质,

眉粗而清,鼻高而轩挺。我当时情不自禁多看了两眼,并冒昧和他打招呼:

我看您的面相,您是既文又武后而又从商,有贵气,有才气,但又有很

多波折……对方看我把他的一生经历几乎都说出来了,就高兴的拿了

一张名片给我,上面写着“孔令华”三字。原来他就是毛泽东的女婿。

 

 

朱氏家训

 

不得饮酒荒思废业,亦恐言语差错,
失己忤人,尤当深戒。不可言人过恶,
及说人家长短是非,有来告者,亦勿酬答,
于先生之前,尤不可说同学之短。
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朱熹与长儿书

 

释义:不能因肆意饮酒而荒废事业,也不能害怕自己言行出现差错,而触犯

了别人,应当引以为戒,避免再发生。不能讨论别人的过错,指点,别人的

长短是非,有人来告诉你或打听是非的话,也不要给予回复,在没有经过老

师验证事情的对错之前不能说同学的坏话。听到他人精辟的言语和好的事迹

的时候,应怀着尊敬羡慕之心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朱熹的背景材料: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

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8岁即登进士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

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

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我小时候随父亲在浙江溪口中学读书,一次有位同学来我们家玩,

父亲听到他在说同学的是非,就过来严肃的要我们记住一句话:“闲时莫论

人非”。而且经常带我去拜见文革期间被打为老学者、老右派的当地学者常

要我近贤慕贤。中学期间父亲帮我引见了三位在家无事的“老右派”,分别

让我学了文学、书法、日语,这些启蒙是我后来对文艺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

 

 

张氏家训

 

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笔以日计,
动静之分也。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
一则心不轻动。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
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
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张英《聪训斋语》、《恒产琐言》


 释义:古人看砚用“世”来计算,墨用“年”来计算,笔用“日”

来计算,这是动与静的分割。静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一

是心态不要轻易浮动。凡是碰到一切劳顿、忧愁、喜乐、恐惧的事,表面上

要应对,内心凝然不动,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静的古井,外面的干扰都要退

到一旁垂首待命。




 张英背景资料: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

城人,清代名臣。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其子张

廷玉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

始皇。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

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

“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

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

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

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

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

影视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重要身影。

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

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

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

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

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


  使自己的内心产生出一片神圣的平静与坦然,这才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时刻保持欢愉的心态,如同心中供养着一尊“欢喜佛”,能使自己内心愉悦,

经常开怀大笑能将浑身的疲劳和内心的愁闷及时缓解,因而也是必要的延

年益寿之法。安静的含义是要让心灵得到宁静祥和,一则能避免过度劳累,

二则能制止贪欲躁动,三则能把外界的纷扰扫除到一边,使内心能像明镜

一样平静而充满信心,这是道家的养生秘诀,因而也是重要的益寿之道。

慈、俭、和、静,只要做到了,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快乐,就是比吃药

和练功还要有效,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并用于实践当中。


 


严氏家训


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
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
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
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

                            ——严复诫三子严琥

 

 释义:我通过文字记载,对荼蔗花有所了解,常常轻视自己的能力,

总是半途而废,还没开始就放弃了,不管今天是怎样的,时代已经不同,

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把济助他人和建功立业视为己任。

不应该沉溺于写文作诗,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不但一事无成,死后给后

人留下的名声也一片狼藉,所以没有留下多少作品,还不够哪天收获梨枣时

所需的功夫。


 严复背景资料:严复(1854—1921年),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

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

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

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

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

的进化论观点。


   严复他非常重视对子女思想方面的教育,告诫儿子做一

个有志之士,必须把救世立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可以沉迷于写文诗,

迷失自我,丧失志向,也不要把身后的功名利禄看得过重,应该看淡一些。

另外严复针对三子严琥经常写错别字的问题也很重视,指出文章或书信中的

错别字要特别注意。他不仅把指教落到实处、有感而发。而且还能把自己放

进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样把身教、言教都做得恰到好处,子女才有

长进!

 

 

金氏家训


善则降祥,恶则致殃。天地祖宗,恩德难量。
敬孝诚笃,祀祭馨香。先圣先贤,效法维详。
心存九思,行敦五常。雍和九族,扶掖匡襄。
信以践言,勿诳勿猖。慈惠卑下,拯济穷凉。
有德必酬,有怨必忘。帛财取义,俭乃久长。
遵莫怠逸,寿福无疆。

                         ——《金氏家训》

 

 释义:做善事,上天会眷顾并赐予吉祥,做坏事定会招惹祸端危害

他人。都是咎由自取,时时都要有戒备之心和防范意识。孝敬的可贵之处在

于真心真意,如果一直怀有此心态,那么祭祀先辈的礼教便延续下去,也是

心甘情愿的。每一言一行都要像有礼节有知识的长者学习和效仿,便能处世

的时候细密并且详细。心中存有九思,行为实合五常。用修身养德来经营家

庭和治理天下,刚柔兼济略胜一筹。亲戚朋友之间要和谐相处,才能友好,

勇于慷慨相助,才能亲如一家。由近及远可知,爱心和大度不受天时地利人

和的局限,就像人的心胸开阔一样。祸从口出,应该谨记适当地收敛夸夸其

谈,同时给予适当地批评和表扬。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兑现,切忌胡言乱语,

欺骗在先。虚怀若谷,懂得谦虚,有自知之明,这样一定能获得荣耀。

 


 金子升背景资料:金子升,清代浙江会稽人,后迁居天津。
 

  这段文字虽名为《金氏家训》,其实吸纳和概括了儒家经典的精华部分;

也摄取和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各族家训的主要精神。不仅作用于金氏一族,

而且也能广施姓,惠及天下,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陶氏家训


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陶潜与子俨等书

 

 

 释义:贫穷与富贵不能强求,寿命的长与短永远是不受人左右的。

 


 陶渊明背景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

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

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

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

》等。


   富贵在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凡事要顺其自然、心胸

开阔,什么事都有两面性。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而对子女的

教育业产生了新的问题,特别是青年一代,很难体会到祖父辈、父辈们曾经

过的那种艰苦岁月,独生子女也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那种友爱。所以,做父

母的不妨认真读读这篇家训,对下一代的教育应该是好处的。


 

章氏家训



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皆是卓然自立,
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
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所谓乐则能生,
不乐则不生也。

                     ——章学诚家书

 

 释义:学习在于精,对学习的目的必须坚定不移,这些显然都须先自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对于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可以因人而异,但要与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性情愉悦了才能活的快乐,否则,以悲生悲。

 


章学诚背景资料:章学诚(1738—1801年),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


   这篇家书中,章学诚指出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动力,但是学习态度和目的要坚定不移,内容和方法则要多样性,同时还要与自己的性格爱好、精神意趣相融洽,对学习产生乐趣。章学诚认为,攻读与静思相结合,就是双效合作;文辞、写作、义理循环学习,就是如释重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但也有会学习和不懂学习之分,会学习的人,常常把变换学习内容作为休息和娱乐;不懂学习的人,往往被学习所累,无所适从。前者是很可取的学习方法。


 

 

苏氏家训


临大事,断大义之时,正道以当之。

            ——苏瑰《中枢龟镜》

 

 释义:在面临决策重大事件或者决断重大的道德行为时,要用正道

来对付。
 苏瑰背景资料:苏瑰,字昌容,唐京兆武功(今陕西)人,唐中宗

时名相,认为其子有宰相之才,故书此以宰相的标准训子,后其子苏頲果在

开元年间登相位,史称苏氏一门代传清忠。


 

    无论事情多么重大多么复杂,作为担任重要职务的决策

者,一切要以正道的标准来分解裁决。如果在特殊形式下难以坚持正道,就

宁肯放弃一切权力和职位,因为权力可以维护天下正道。以权卫道、让权力

与正道共存亡,这种决心和气概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的成分,它是严父对于

爱子的谆谆教导,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薪火代传的施政理念。


 

范氏家训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
却又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寄?既无奈何,
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即心气渐顺,
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与诸子书


 释义:千古圣贤都不能免为一死,即使都死了也管不了死后的事,

从虚无中来,又回归到凡尘之外。谁跟我亲和和我近?谁能让我有所寄托?

既然无所奈何,那就放心的归去,放任自流。若能如此果断,心就能平静祥

和,五脏六腑顺畅流通,吃药有效,吃饭也有味了。


 范仲淹背景资料: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

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任

陕西经略副使时,改革军制,抵御西夏,镇守地防,被誉为“胸中有百万雄

兵”。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力倡新政,颇有作为。《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千古传诵,令后世感佩不已。范

仲淹有子四人: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皆有名于时。

 

    不久前听友人说起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当时医生说此人只能活半年。

而他放下包袱、忘记病情,独自到陕西终南山隐居修行。一年后,去医院

复查,癌细胞竟然奇迹般的消失了。于是又上山修行,现在已经出家修道。

五年过去了,当人们向他请教治病秘方时,他回答的内容和当年范仲淹的训

言如出一辙心态平和,顺其自然,才能使其消除顾虑。看透生死,不再为一

些琐事自寻苦恼。这样,吃饭才吃得下,药物才生效,最终才可能远离病魔

和死亡。

 

 

彭氏家训

少年须常有一片春暖之意,如植物从地茁出。
天气浑含只滋根土,美闷春融,绝无雕节,
自会发生盛大。今之少年,往往情不足而智有余。
千年之木,华尽一朝,良可惜也!

                           ——彭士望示儿婿

 

 释义: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有力争上游的青春年华,就像植物春

天萌芽,茁壮成长,天上的雨水和阳光只能滋养土地,使外物复苏快速生长,

美好的品德是靠长期的修行而积累的,并没有真雕细琢的人工装饰,才能

自然的成熟和稳固。当代的青少年,常常是情商不足,智商有余。生长千年

的树木,一日之内都有可能被用完,很是可惜啊!

 



 

彭士望背景资料:彭士望(1610—1683),本姓危,字躬庵,又字

达生,江西南昌人。自幼聪慧,十岁作《除夕诗》,为人欣赏。十六岁补县

学生,与同乡新建欧阳斌元研究经世之学。南明隆武元年(1645),爱国将

领史可法受到把持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钺的排挤打击,督师扬州,他和欧阳

斌元应召前往,建议用高杰、左良玉军夹攻南京,以清君侧。史可法未采纳,

彭士望辞归。他致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晚年讲

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著作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

文集》等。

   

   这篇家诫流露出对“今之少年”的惋惜。因为现在很多

青少年太缺少磨炼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该从他们成长的初期开始打下

基础,如品行、学识、人格等方面,这些都是清瘦年时代在人生历程中起着

关键作用,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从长远考虑,不可荒废学业,否则

终将一世无成。彭士望还要求子婿在为人方面应真诚有情,有美好的美德,

端正的品行,绝不应滥交朋友,染上恶习,浪费了没好的时光。


 

 

韦氏家训


于肃君子,既令厥德,仪服此恭,棣棣其则。

——韦玄成家训

 

释义:高尚的君子,都很肃敬以使自己的德行美善;他们的仪表容

止是那样的庄重而雍容闲雅,足以被他人效仿。
韦玄成背景资料: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

帝建昭三年。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

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朝议高其节。拜河南太

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四三年)遂继父相位,封侯。邹鲁为之谚云:“遗

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

卒,谥工候。玄成好为四言诗,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孙》二首。(见

《前汉书》本传)有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一个人的服饰气象亦往往能体现其内在的文化涵养与道德行为。故

大方得体的服饰,亦足以让人效仿。
    我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企业家聚餐。穿了一身已经补了几次的香云纱,虽

有补丁但整洁素雅。坐在旁边的一位企业家穿的是几万元的名牌西服,但当

他看到我的穿着,情不自禁的递给我名片,说:“现在还有人穿补过的衣服

真不容易,对你肃然起敬!”

 

 

方氏家训


我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
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于死
中求生也。几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
即所谓保身家也。

                    ——方声洞赴义前别父书 

 

 释义:对家庭,我本应该尽职尽责,只是因为国家不保的时候,自

家也保不住,为了自家的安危而考虑,只能在为难中求生存。几天下来,因

国家安危而献身的勇士有很多,为国竭尽所能而尽职尽责的人就是在保卫国

家。


 方声洞背景资料:方声洞(1885—1911年),字子明。福建闽侯人,

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性抗直,尚气节,重然诺,逢人痛论国事,力主须

倾覆清政府。


 

   这篇家训所透露出的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的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并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可贵!在信中方声洞

对未有尽到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深感愧疚之情,借此,他劝慰家

人不要为他的牺牲而难过伤身,应化悲痛为力量,坚强起来,虽然国家动荡

不安,以后的日子还须继续。他希望家人能以家国之精神教育好自己的子

女,字字饱含着亲情,令人热泪盈眶。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推翻清朝政府

的统治,才能救祖国,而方声洞所表现出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

无畏的牺牲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此种情形放在现实中

是很难让人接受和付出行动,但爱国之心人人皆有,这是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只有爱大家,才能护小家。

 

 

任氏


儿辈莫愁,人生自有定数,恶滋味尝些有受用,

苦海中来,必不是极乐国也。读书孝亲,无贻父母之忧,便是常常聚首,何必一堂亲人?

——任环寄子书


 释义:孩子们不要发愁,人生都有定数,不要多虑,尝试些酸苦的

生活经历,没有坏处,甜从苦中来懂得吃苦,才懂得人生,但是吃尽了苦头

而重生,这并不是极乐世界。苦读圣贤书,孝敬父母,不让他们担忧,常常

碰面、聚会就可以,何必把大家都聚在一起?

 




任环背景资料:任环[明](公元1517年至1561年间在世)字应乾,

号复庵,长治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至世宗嘉靖四十年

间在世,年四十岁。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进士。历知广平、沙河、

滑县三县。迁苏州府同知。以御倭功擢按察使佥事,整饬苏淞二府兵备道。

仕至山东右参政。环为文高简有法度,著有《山海漫谈》三卷,《四库总

目》传于世。

 

  经一番波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成一份志气。年轻人出门在外,

勤奋图强、有所建树,即使离多聚少,父母的内心也是快乐而满足的。

 

 


袁氏家训



性不可强合也。

——袁采《袁氏世范》

 

 释义:由于人所禀持的事情各不相同,才表现出不同的性情。有宽

大缓慢、有狭小急躁、有严肃持重、有轻浮浅薄、有崇尚节俭、有任性放纵

等。父子兄弟之间的性情不能达成一致,那么他们的言行也就很难适合对方

的要求。况且每到办事之际,一方以为是、一方以为非,如果都要求对方与

自己完全一样,一定就会引起接二连三的争论,不和睦的情况就会引发。为

人父母若能参透这个道理,就自然明白和家之术。
 袁采背景资料:袁采,字君载,宋代信安(今河北霸县)人,曾中

进士,初任县令,后官至监登闻鼓院,以清廉刚直著称。《袁氏世范》乃其

任乐清县令时所作,在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


   家庭争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常为小事争

吵不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以自己的个性来统一他人的个性,要

求他人遵照自己的步伐行事,这样去征服别人的欲望就是家庭不和睦的导火

索。家,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温暖的港湾,作为家中的一员,就要维护好和

谐的气氛,和睦友好地相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履行自己的义务,

避其锋芒,奉献爱心。

 

柳氏家训

 

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

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以交结为末事,以弃义为凶人。

肥家以忍顺,保友以简敬。百行备,疑身之未周;

三缄密,虑言之或失。

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倘来。去吝与骄,庶几减国。

莅官则洁已省事,而后可以言守法,守法而后言养人。)

——柳玭家训

 

释义:从小就开始接受家训的洗礼,讲论家法。成就自我,应该以

孝为基础,以谦逊低调为本,以谨慎行事为要务,以勤俭为准则,结交好友

的人是行善事,背信弃义的人是可恶的人。爱护家庭才能合家欢乐,保护朋

友才显尊敬之意。万事在行动之前该问问自己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是否考

虑的周全,应三思而后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凡事应留条后路,不可做绝,

过犹不及。追求功名利禄应顺其自然,不可强求。驱除吝啬和骄躁。才能

让心静下来,较少过失。为官清正廉洁,远离是非之地,这样遵守规则,言

行一致,后能养人。




 柳玭背景资料:柳玭,唐末人,以证明经科补秘书正字。又历任左

补阙、刑部员外郎、御史中丞。文德元年(888年),以礼部侍郎拜御史大夫,

后贬泸州刺史。祖公绰,父仲郢,皆以理家严谨闻名,有“言家法者,世

称柳氏”之誉。

 

 此为唐代家训中的代表作,情辞诚挚恳切,言简意赅。忠、孝、仁、义、

礼、智、廉、耻、温、良、勤、俭是立身之本,也是最高标准,并非

每个人都能做的到,这是对普通的人性病状的分析,也是对每个人心理底层

的阴暗意识的解剖,借此,我们应该检讨自己,警惕自己。

 

 

史氏家训


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
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

              ——史桂芳训家人


 

 释义:劳动能使人变得善良,能修身养性,还能强健体魄;安逸会

使人丧失德行和健康的身体。
 史桂芳背景资料:史桂芳[明](约公元1568年前后在世)字景实,

号惺堂,郡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穆宗隆庆二年前后在世。嘉靖三十

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性耿介,学宗陈献章。初知歙县,廉直爱民。督

师赵文华檄取万金犒师,桂芳置之不理。历知延平、汝事二府,专以德化

民;迁两浙运使。老者幼送者数千人。桂芳诗文朴实,有《惺堂文集》十四

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劳动,舒筋骨、活血、补气,身体才能健康。读书需要

勤奋,劳动则要勤劳,二者贯通,劳有所学,学有所用。这篇家训显示了一

位长辈的真知灼见。

 

 

罗氏家训

 

何谓齐家?
不争田地,不占山林,不尚争斗,不肆强梁,
不败乡里,不凌宗族,不尚奢侈;
弟让其兄,侄让其叔,妇敬其夫,奴恭其主;
只要认得一“忍”字、一“让”字,便齐得家也。
                         
                             ——罗伦诫族人书

 

释义:怎样才能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不争占土地,不强

占山林,不主张争夺、抢打,不随意强横凶暴,不危害乡邻之间的关

系,不欺压家族里的人,不主张铺张浪费;兄弟之间相互谦让,叔侄之间相

互足劲,妻子尊敬丈夫,仆人对主人恭敬。只要懂得“忍”“让”二字,就

能动的如何治家了。




  罗伦背景资料:罗伦(1431—1478),明学者、教育家。字应魁,

一字彝正,号一峰。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樵牧挟书,诵读

不辍。十四岁即授徒于乡,以资养亲。成化二年(1466)会试,对策万言,

指切时弊,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上疏论事,被贬为泉州市舶司

副提举。复官后,改南京供职。著有《五经疏义》、《一峰集》、《周易说

旨》。

 

    要齐家就需要认得“忍”“让”二字。因为虽是一家人,却因每个

人的生理心理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定一致。尤其是

兄弟、夫妻之间。“性不可强合”彼此都需时时记住“忍”“让”二字,才

能和睦相处。

 

 

马氏家训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
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
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释义:我让你打听打听别人的是非,如果听到了父母的名字,耳朵

可以用心去听,但嘴巴不能乱说。喜欢议论他人的是非长短,妄加评论时政

法规,这是我最痛恨的事情;我宁愿一死,也不愿意听说子孙有这样的行为。

 


 马援背景资料:马援(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茂陵人。

少有大志,后事光武帝破隗嚣,拜伏波将军,平定交趾,立铜柱以表功,封

信息侯。他曾在西北养马,得专家传授,发展俄相马法,著有《铜马相法》。

马严、马敦为马援的两个侄子,少儿孤,交结诸贤,并知名当世。马援要

求侄子很严,其《诫兄子严、敦书》,历来为世人传颂。


   在我们浙江台州一带,有个地方习俗,孩童间的吵架骂人就是叫出

对方父母的名字。听到别人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极大的不尊重。
    马援先生认为,听他人议论是非,就好像听见父母的名字,因为你无事

参与别人,就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也多了朋友。议论别人的长短,以后别人也

会在你落井的时候下石。所以常在人前赞美别人,就危机赢得了尊重也多了

朋友。

 

 

居士书风——常福居士书法艺术中的居士意识

——浅谈常福居士书法艺术中的居士意识

 

                                             口龙野平

 

墨香,飘着

从远古的荒涯

从大漠深处

从明净的心底

像醉人的春风,吹来——

带着隐隐的梵音和古刹悠悠的钟声

在辽阔的天底下轻轻吟唱——

沧桑岁月的歌……

 

这就是常福居士的书风。翻开他书写的书法作品集,这种书风就会飘逸而出,令人心醉。他书写《心经》,用心笔,写了一遍又一遍,写了一年又一年。篆、隶、真、行、草各种书体都俱全。

 

这种书风,郑必宽先生称之为“居士书风”。

 

郑必宽先生从事书法理论研究几十年。(现任江苏省书法研究院院长)。他在读到常福近期书写的作品时,提出了这种说法。

 

书风,是一种书法艺术流派。居士书风,在书坛上独放异彩。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居士阶层是一个独特的阶层。因为都具有共同的信仰和思想倾向以及独特的人格理想,他们的书法除了用以抄写经书外,还通常作为表达心性的一种工具。所以,居士的书法无论在审美情趣还是创造方法上,逐渐形成大致相同的流派。

 

探讨一种书法艺术流派,应该首先了解书家的人格特征,才能了解他们共同的审美情趣和作品的美学特点。

 

居士具有独特的人格结构,其人格特征是居士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规定性。居士具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在居士所持的《三皈五戒证》有这样的描述:

 

        不求仁而仁彰,不欣义而义著

        不祈礼而礼立,不行智而智明

        不慕信,而信扬,既能振纲提纲,

        则可任运止恶行善矣。

 

这段简单的描述,凸现了居士的人格形象。居士,即心在佛门,身在红尘,心在出世,身却入世。心在出世即“不”,佛教空观思想崇“无”,无求,即不求。身在入世则“而”,儒家思想强调“训学致仕”。“入世”须为家国。这种“不一而”的结构,则是居士独特的人格结构。居士不倦地清修,企求不断地提升“不一而”的人格境界,进而把握“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证得无上涅槃。

 

常福居士早年皈依佛陀,但结缘书法是在孩童时代。从他近年出版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窥见“不一而”的明显意识。他对“出世—入世”有不同的理解,他说:

 

       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佛陀以无限的关怀,指引我面向

充满丰富人情味的生活和自然。

 

 他的说法中可以概括两点。(一)出世的目的是获得般若。(二)入世终极目的还是回到现实,回到自然。因此,常福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提出一种新的笔意说,名曰“出入笔意”说,这观点确实新人耳目,他说:

 

书法创作在于笔意,笔意在于“悟”,

我在“出世与入世”间觅笔意。

 

 “笔意”作为一位居士的人格意识,即在书法创作中的反映。“笔意”,概而言之,是在创作前或创造过程中一种强烈地呼之欲出的心境具像。

 

 常福居士的“出入”笔意,强调既在出世的空门中求笔意,又在入世的尘嚣里求笔意,这样的笔意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居士意识。

 

莫问春踪何处

花魂 仍在叶脉里张望

飞翔的薄翼,无任雨露重重

依然,奔向——

流蜜的季节

 

笔意,像采蜜的蜂。常福的笔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信仰、二是读书、三是生活与人生经历。

 

信仰,象征智慧,是取之不尽的笔意源泉。

 

读书,是常福日常修习的功课。他在读书时,每有出思阐发,偶成笔意。如一个碑帖典故的考稽,一段书家历史的记忆,或是一首意蕴幽深的诗,一曲《幽兰》的音韵。

 

下面我们从他的不同的书体中寻找他的笔意。

 

篆书

篆书取商周钟鼎文的笔意,中锋内凝,笔势圆融处表现出“心无挂碍”之童真。

篆书着意于点画线条在庄严的气氛中塑造,内敛贯气集中表现线条蓄势的张力。如李斯在泰山上为始皇歌功的刻石。以这种风格表达对作品的崇敬和大无畏的气概。

在结体布局上,俯仰欹侧顾盼有情,以萧散的心境刻画天真童趣。

从他的篆书中窥见《曾姬无恤壶》拙朴随意。

 

隶书

常福居士对汉碑的临习用功甚深。由于汉朝崇儒学,重名节,碑刻之风盛行。桓灵帝时碑碣云起“。从《开通褒斜道刻石》、《孔宙碑》、《张迁碑》《衡方碑》到《孟孝琚碑》、《礼器碑》、《张景碑》等。几乎全面传承汉隶多种风格。

  常福以篆笔入隶,既古雅苍茂,又宽博浑厚;在灵润潇的风度里还见清秀刚健之体魄。运笔承启呼应,使笔锋回转跃动,空灵自在。书迹中可见《张迁碑》、《好大王碑》、《石门颂》《熹平残碑》的影子。

 

真书

禅宗主张真性自如,心性即佛性。然而,心性常被虚妄蒙受。虚妄则是心尘。扫除心尘即现真性。他的真书的运笔,正心诚意,平正实在。在提按顿挫间,心性“远离颠倒”,仿若回复真性。

 

他真书风格主要有二种类型,平淡幽远和清雄静穆。

前者用二王笔法,故而清瘦秀劲,韵致空灵,笔势灵巧,体格修长,章法萧疏,以此特征描述心境的平和冲淡,哲思悠远。

后者将“碑”、“帖”特征结合,提炼出的线条,点画兼有二者意趣。点画厚重含蓄,以圆浑之笔为性情,以方整之笔为形貌,方圆结合恰到好处。在平静中从容运笔,沉雄而劲拔,笔势既凝重又空灵,刚柔兼济。结体以纵势为主,既彰显肃穆,又不伤平和。在章法上疏朗通透,清风习习,荡气回肠,因此从作品的整体上,呈现一派静穆与清雄的景象。

 

在后者的风格形成上,常福居士先学钟繇笔法而后追慕北朝石刻笔迹,他取《谷朗碑》的浑朴古雅,求《爨宝子碑》的奇姿百出,效《瘞鹤铭》的气体宏逸,采《崇山灵庙碑》率真质朴,溶于一炉,练出他今日真书面貌。当然,随着他不断的努力,相信今后常福的真书越炼越“真”!

 

行草

常福的行草师从张芝、皇象、索靖的章草及晋人尺牍,笔意既空灵又古厚。

他书写的《心经》作品,将佛法的欢喜和顿悟表达其中。作品以动写静。势含篆、隶、真,拙巧相生,意境古雅。尤其章草作品,点画妙娜刚健,线条“疾”中含涩。篆法、隶法并用,运笔欲放还收,秀润中见朴拙。

 

综上,通过对常福居士各种字体书写的作品的分析,他的笔意在书法形式美上多取自于古法,在审美理想上多取自传统文化。因此从他的笔意取向上,可以看出,常福书法以“碑学”特征来创造“帖学”风格,走一条由古及今的创新路线。

 

 

 

如翰墨有情

希冀佛陀的召唤

播一番清新的风雨

洗净天边的云彩

 

“心不碍乎手,手不碍乎笔,忘乎笔,而后知书道。(谭峭《化书.书道》),对一个居士而言,知“书道”,即方便修行。其实“书道”来自书家的情性。刘熙载《书概》“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常福居士取于古法而不泥于古法,以古法创新书风。他从古法里化出新的“笔意”,从笔意里化作新的“笔境”,从艺境中刷新心性。所以,他从出世中体悟超越,体悟一种自在的“真如”,体悟一种挣脱羁绊后的心灵涅槃,而后获得一种“明了”,一种“指引”,再回到“入世”,回到欢乐而充满爱的真实的人间生活。故而,他的作品中才呈现“无机智之状,无刚柔之容,无驰聘之象”,但见“若黄帝之道熙之然,君子之风穆之然”。(谭峭《化书.书道》)的景象,有如“明月入我牗,清风吹我襟”、“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居士的书风,与其说从空门中出,不如说从心性中出。心性,真如自在,是书道的根本。然而,这仅是根源上的问题。居士书风最终在“入世”中形成。“出世”为书道提供一种“指引”和智慧的光芒,而“入世”即为书道提供一种实践。这种结合,书风才有一种独特的面貌,即不求古,而古雅苍茂;不求谵泊,而宁静致远;不求流丽,而色彩斑斓。

 

 

由此可见,居士的书风特征是出于自然而形成自然。佛陀说“自然即佛性”。那种真性自在,佛陀思想贯穿于居士书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书风的本性。

 

然而,居士书风的形成,除了佛陀的指引,必须依持“修”。“修”是不二法门。书法史上的居士书家均是“修”出来的“果位”,书法的成就无不是以一颗解放的心性和“正心诚意”的心境。

 

我们常常看到老居士书家们“修”的景象;日落时分,青灯—黄卷—木鱼;枯笔—翰墨—手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福居士也是一样。尽管他人生际遇的潮涨潮落,他的笔一路写来,翰墨也一路飘香。他少年时,在荒芜的岁月里,有过牛背上的天真,也有稻菽下的汗水。稍长后,走过军营的山岗,走上了学府的讲台;曾在百万册书馆里任职,也曾商海里弄潮。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无论在何时,在何地,他的笔意里总是摇曳着婆娑的景象,他用笔意叙写生命诗篇,用笔意叩问苍天的玄奥。

 

常福居士的书风,恰好是“修”的一种成果。他赋予他的作品——这种文本,承载着静化人心的功能——因为独有的静穆和辽阔的意境,作为《修心养灵》的内容阐释。

 

翰墨有情——洗净了天边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