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4合金装备5怎么样:陈式太极拳新架子与赵堡太极源流考(全) - 天下武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4:37
陈式太极拳新架子与赵堡太极源流考(全) 来源:武当->2003年第2期 作者:罗名花 点击: 1161 发布时间:2008-09-23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陈式太极拳新架子与赵堡太极源流考(上)

前言
  
  陈式新架太极拳说,始于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陈氏族人陈子明的陪同下去陈家沟访问,撰写了“太极拳的发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讲:陈沟新架十三势的编者是陈氏十四世陈有本,他和陈长兴同辈。
  在唐豪先生看来,现在只有陈鑫的拳架可以代表陈氏“新架”,陈鑫架现在尽管无人会练,但在他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却给我们留下了文字和图形的记录,已不难考查。那么,被顾留馨先生命名为陈氏“新架”的另一套架子,即所谓陈青萍编的“圈”架,也不难考查,这就是陈青萍、陈景阳、任长春至杜元化一系,载于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中的拳架。此不但有图解,而且还有该拳之源流说明(现在的赵堡传人也都在练)。
  本世纪初,陈家沟人陈鑫为阐发祖辈练拳经验,写成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以下简称《图说》)。1932年,在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资助下,1933年在开封出版,公开了陈氏“新架”太极拳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河南省国术馆任教的沁阳义庄人杜元化(字育万),撰成《太极拳正宗》一书(以下简称《正宗》),陈泮岭馆长特为之作序,于1935年春在开封出版,首次公开了部分赵堡太极拳的内容。
  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这两本书,是陈氏“新架”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较为原始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和探索陈氏“新架”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理法及其渊源关系,提供了极为可贵的,最为直接的史料。这两本书中所绘制的拳势图都极为相似,尤其是金刚捣碓、单鞭、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野马分鬃、闪通背、倒卷肱、掩手捶、铺地锦、十字脚等拳势动作则完全相同。唯不同的是,《正宗》公开了“背丝扣”理论,《图说》出现了“缠丝精”的新概念。
  《正宗》13节,共64势,《图说》13势(亦称十三势分节)共66势。两个拳架仅为分节化法和个别名称有差异,整体上从头至尾是一脉相承,酷似孪生兄弟。除此再看《图说》与《正宗》拳势图的比较,便会一目了然。
  由此已不难看出,《图说》陈有本至陈鑫架,《正宗》陈青萍至杜元化架,实宗一师之传无疑,正如太极拳史学家吴文翰先生所指出的,“可证明他们是同出一源”。
  下面,让我们看看陈青萍与陈沟、赵堡两处太极拳的关系。
  陈青萍是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关键人物,因为他虽不是陈家沟人,但却属陈氏家族,是和陈长兴齐名的一代太极拳宗师,并传拳给武禹襄,武氏又创著名的武式太极拳。
  
  陈青萍和陈沟太极拳的关系
  
  1、从唐豪先生1930年去陈沟调查后所列出的“上承老架而又发展为新架的传拳世系”中,看不出陈有本传陈青萍。
  2、被顾留馨先生誉为“陈氏太极拳源流最可考信之直接史料”的《陈氏家谱》中,唯独赫赫有名的陈青萍,既不见其名,又不见其注。请看顾先生原文部分:
  ……(第36页)十三世秉士、秉旺旁注:拳手可师。十四世长兴旁注:拳师。十五世耕耘旁注拳手。(第45页)十三世公兆旁注:拳手可师、大家。十四世有恒旁注:拳手大家。有本旁注:拳手最高,教侄出众。十五世伯繰、仲繰、季繰。旁注:此三人拳术最优,仲繰、季繰旁合注神手二字。十四世巽旁注:拳手可师。(第46页)鹏旁注:拳手可师。(第51页)十五世仲繰旁注:武生,文武皆全;季繰旁注: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师神妙。十六世篧旁注:武生。繰、淼下合注:拳师最优。鑫旁注:文武皆通。末有“我高曾祖父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
  此处就根本找不到“森批”陈青萍的情况
  3、顾留馨在其《太极拳术》中,曾根据《陈氏家谱》和《陈鑫陈氏家乘》稿本,列出了《陈家沟陈氏拳家世系简表》和“附注”,其中虽将陈青萍列于陈有本名下(仅有陈青萍一人),但并没有“注以X符号”(顾先生在“附注”中曾云:“本表称《陈家沟陈氏拳》世系简表”者,以陈氏后裔浩繁,自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后,族人累代习其拳,无分男女,谱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师、拳手可师、拳最好等字样,表中注以X符号)。
  4、唯一能见到陈青萍为陈有本门人的只有陈鑫所著《陈氏家乘》。其中讲:“有本习太极拳,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风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青萍、陈有伦、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青萍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罩山。
  但是,根据今人的研究结果可证,陈鑫《陈氏家乘》的可信程度极小,因为它是“陈鑫在《陈氏家谱》之外,为了捞取太极拳‘陈家传’的功名而有意加编”的。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陈氏家谱》与《陈氏家乘》的重大差别在于有无太极拳一词。
  陈氏家谱是1930年唐豪去陈家沟调查太极拳源流时得之于陈氏族人陈槐三家藏,当时陈槐三已亡故。陈槐三(淮三)即陈淼,同治六年(1867)御贼中阵亡。他是陈鑫的堂兄弟。
  《陈氏家乘》是陈鑫根据《家谱》编写的,是与《陈氏太极拳图说》同时编写的,时间当为1908年至1919年或者更晚一些。
  《陈氏家谱》:
  陈王庭,陈氏拳手。陈继夏,拳手可师。陈敬伯,拳手可师。陈鹏,拳手可师。陈长兴,拳师。陈耕耘,拳手。陈有恒,拳师。陈有本,拳师。陈衡山,拳最好。
  《陈氏家乘》:
  陈王庭,精太极拳。陈继夏,精太极拳。陈敬伯,好太极拳。陈鹏,习太极拳入妙。陈长兴,传其父学。陈耕耘,能世其(指其父陈长兴——笔者)业。陈有恒,精太极拳。陈有本,精太极拳。陈衡山,精太极拳。
  《陈氏家谱》是陈沟陈氏族人按期接续的,称谓“续家谱”,非出自陈鑫之手。陈衡山曾参加咸丰三年(1853)柳林之役的战斗。据此推算,续到他这里,按三十余年一代人的习俗,约在1855年前后。这时陈鑫是个六周岁的娃娃,不可能参与此事。对比两者,我们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由历代陈氏族人接修的《家谱》,对陈王庭等人均注为“拳师”、“拳手可师”、“拳手”、“拳最好”等字样;而到了《家乘》中,这些小注一古脑儿全改成“精太极拳”、“善太极拳”、“好太极拳”、“太极拳入妙”等字样。可见《家乘》提供的是伪证,不可信。
  第二,陈鑫不善太极拳而著《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编写《图说》的时间是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到民国八年(1919),历时12年。这时,他从58岁到70岁。陈鑫曾说过,他既不会太极拳,也不会炮捶。这在他的《自序》中讲得非常明白。他说:“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讳篧习武,命愚习文。习武者武有可观;习文者文无所就,是诚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侧,耳闻目见熏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般。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余。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传述于后,不且又加一幸哉。”他说现在已七十多岁了,只是一知半解。这不是谦词,实际如此。这种情况,在《图说》中到处都有暴露。陈鑫既然不习武,编写《图说》必须有人帮助他,而他对此讳莫如深,绝口不提。证明陈鑫的族系城府之深(有人撰文说杜元化“并为陈鑫编著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我们认为,不是编著而是帮助)。
  第三,《图说》的理论核心“缠丝精”是反经络学说的。
  《图说》的理论核心是所谓“缠丝精”。这是陈鑫根据他对“河图”“洛书”的理解提出来的新概念。
  陈鑫并不精医术,这在南阳张嘉谋为其写的《墓铭》中讲得十分清楚。然而,他在《图说》中不惜篇幅,大量抄录医理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他的拳与经络学说的关系。他列出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之四,与拳没有任何联系,让人堕入五里雾中。陈鑫在经络之外,提出了“精”的概念。他这个“精”,不循经络而运动,却穿经跳络在人身上缠来绕去(亦看不见,摸不着),有如游丝,于是命名为“缠丝精”。这可是一大“发明”。其实,“缠丝精”不是陈鑫从“河图”中悟出来的,而是从长拳108式《拳经总歌》“诸靠缠绕我皆依”得来的启示,套到“河图”上去的。陈鑫说:“太极拳缠丝法也”。他把“缠丝”扩大到整个太极拳。这是以偏概全,是太极拳的倒退。太极拳的动作,曲伸、开合、吞吐、收发、进退、顾盼、走化、松弹等等,都不能用“缠丝”概括。怎么能说“太极拳缠丝法”也。
  陈鑫杜撰的“缠丝精”完全破坏了人体经络系统,不循经络运行,而从一个经系跳到另一个经系,跳来跳去。试问,气血不循经络运行,那么循的是什么路线?经络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缠丝精”是什么呢?它貌似符合经络学说,也确实不惜篇幅抄了一大堆经络学说的原理,但是,它实质是反经络学说的伪说,欺人之谈。
  第四,陈鑫远没有理解《易》的本质,去《易》远矣。缘何能说他“以易理说拳理”?
  《易》的原理是辩证法。《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说《易》这本书不是永远不变的,《易》作为法则一直在变,不拘形式,变通在爻之间,上下两卦变化无常,刚柔相变换,不可作为死教条,只有随着变化采取适当的对应措施,这正是太极拳的指导思想。王宗岳《太极拳论》有:“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默,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陈鑫把三千年前的卜辞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硬往太极拳上套,完全违背了《易》理。
  由上述情况,可以认为陈鑫在《陈氏家乘》中,首列陈青萍于陈有本门下,显然是有意制造赵堡太极拳“陈家沟传”的假史。这与他加工编造《陈氏家乘》之目的是一致的(同时,所谓陈王庭“遗词”也很有可能出于陈鑫伪造)。
  
  陈青萍和赵堡太极拳的关系
  
  1、《正宗》载,赵堡镇原来就有太极拳名师,其历代传承关系是,蒋发——邢喜槐——张楚臣——陈敬伯——张宗禹等。《正宗·武当太极拳溯始》说,赵堡镇邢喜槐从蒋发学而传同盟弟张楚臣。“张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赵堡镇以开鲜菜铺为业,后骏发,改作粮行,察本镇陈敬伯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将此术全盘授之。其后,陈先生欲扩张此术,广收门徒至八百余,能得其一技之长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禹先生一人,其后,传给其孙张先生彦。彦先生又传给陈先生青萍。青萍先生传给其子景阳及历代传人很多……不能备载”。
  2、赵堡太极拳不但由来已久,而且经久不衰。
  赵堡太极拳由来已久,它始源于明末清初,时王宗岳去郑州经商路过赵堡之永安寺而收蒋发为徒,带至山西学艺。蒋发从山西学成拳艺归里首传邢喜槐,之后,邢又传张楚臣,张又传陈敬伯,陈又传张宗禹,张又传张彦,彦先生又传给陈青萍,共计传了七代。之后,陈青萍又传给陈景阳、和兆元、任长春、武禹襄等人。任长春、张敬芝则又传杜元化等人,近、现代又有陈应铭、侯春秀、和敬芝、和庆台、陈学忠、侯转运、侯占国、刘会峙、郑伯英、郑悟清、和学信、和学俭、任之义、张宏道、郑瑞、郑钧、王庆升、刘小凯、赵策、宋蕴华、王海洲、戚建海、刘瑞、李随成、王喜元等一大批颇有名望的赵堡太极拳传人。早在清康熙年间,四皇子胤祯(雍正皇帝)曾慕名来到赵堡,为褒扬赵堡太极拳技,特为赵堡之关帝庙题写了“乾坤正气”四个大字。
  尤须提及邢公喜槐,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久练拳艺,深悟其理,将赵堡太极拳练达炉火纯青之境地,遂将赵堡太极拳演变成三种架子——代理、领落、腾挪。后,张彦将此三种架子悉心传授于儿子张应昌和高足陈青萍。青萍传和兆元、李景颜等人。张应昌以领落架最为擅长,和兆元以代理架为最,腾挪架以李景颜而冠其首。
  3、陈青萍并没有自创“圈”架,这是不知实情人的误会。
  顾留馨先生以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后逐步加圈的拳艺特征,认为陈青萍创编了“赵堡架”。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误会。由《正宗》和上述情况可知,陈青萍没有创编“赵堡架”,他所演练的是张彦传授的赵堡太极拳。初学赵堡太极时,拳架开展大方,速度较快,重点练着熟的劲路及活动筋骨,待拳架定型后,随着功夫的纯熟,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地减缓速度,缩小拳架,由外带里,由内达外,在不改变原套路的原则下,按照蒋发秘传《总歌》(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拳架中每势练够十三个字(一圆、上下、进退、开合、领落、迎抵)亦称十三样手法。逐层加深。当练至第八层“背丝扣”(又称连联)时,“背丝扣”顺逆S型太极图,在全身各大关节自然呈现,即所谓无极而太极。此时拳架极为复杂,是为登堂入室之征象也。旁观者以为“练后加圈”。看来顾留馨不知赵堡尚有蒋发太极拳《总歌》及“背丝扣”理论的秘传,便以陈青萍当年走架风韵与众不同为依据,误以为陈青萍创造了新架——赵堡架。
  4、陈青萍赘婿于赵堡镇一说与史实不符。
  陈青萍是温县陈家沟陈卜第15世孙,其父锡辂在其祖父万拔、叔祖父万选时,因故移居陈家沟东邻王圪壋村。
  当时,赵堡镇较大,商业较繁荣,又是交通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大都在赵堡镇落脚做生意。陈青萍的父亲锡辂,便在赵堡镇租了一个地方做起了粮食生意。其父下世后,青萍继承父业,接着做粮食生意。由于他对远来近到的商贩、乡亲,老不欺,少不瞒,生意便兴隆起来。于是便在赵堡镇关帝庙逐渐置地,建房屋60余间,在其周围购置田地200余亩。这样,他就在赵堡镇定居下来。陈青萍下世后,其子河阳、汉阳,继续在赵堡经营粮行,现家中仍放着当年用的方斗。
  在封建社会里,礼教是相当严酷的。在那个社会中,赘出去的人,倒嫁是要更名换姓的(现在的农村许多地方仍是这样),并且在原籍的家谱上不再延续子孙。
  陈青萍一是没有改名换姓,二是其子孙后代一直在陈氏一脉的家谱上延续,陈青萍直系十九代后人陈运通、陈中详,每年春节都要到王圪壋村祭祖拜年,团聚叙谈。另一方面,在当时,被赘出去的人都是家境贫寒者,娶不上妻子,方才做上门女婿。而陈青萍家产丰厚,娶了三房妻室(朱氏、侯氏、王氏)。众多事实都说明了陈青萍不是赘婿赵堡。
5、并非陈青萍到赵堡后赵堡才有太极拳——赵堡架。
  从众多赵堡太极传人的传谱、秘谱、抄本和论谱,以及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等材料证明,陈青萍以前,太极拳在赵堡已传了六代。现先以陈敬伯的有关资料为证。陈敬伯家谱记载,陈敬伯家由其祖父陈文举从陈伯庄迁入赵堡,家谱中有《敬伯公传》曰:“陈王甚,又名敬伯,字长青,生于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于乾隆辛亥(1791年),理精太极,已达妙手神化境也”。可证陈青萍以前赵堡有太极拳。陈敬伯已是一代宗师,这是尽人皆知的史实。
  后以《武当》杂志在1998年第八九两期连载的王震川献稿、谭大江校评,题为《孤本残卷秘典,隐世历劫重光——记评赵堡太极拳历史文献的重大新发现》的重大消息为证,更可说明问题。这次发掘出的古本赵堡《太极秘术》残本,使人“不看不知道,一看拍案叫”。因为这本古籍秘本无可辩驳地说明,它是赵堡太极拳极其珍贵的一份历史文献,它填补了赵堡太极拳历史资料的关键空白,为研究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和有关人物与理论著述,以及与陈式太极拳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而有力的证据。因为该文考评认为:第一,《太极秘术》残本之“原序”的作者王柏青,在开篇第一句便说:“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其中又言道:“余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落款是“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愚叟”之自称,表明作序的王柏青当时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的生年则应在公元1653年左右,即清顺治十年左右。这时正是清朝的最初时期,王柏青为赵堡太极第四代传人。以他的生年往前推三代(张楚臣、邢喜怀、蒋发),推知蒋发的生年为明朝万历二年(传统一贯的说法),即公元1574年,其间有八十年左右,三代间隔平均时间是二十七八年,这非常吻合于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这个事实。这一史料证明了赵堡太极传人对于蒋发生平年代历来的说法,毫无疑义是正确无误的。第二,《太极秘术》残本,保存下来了第二代传人邢喜怀的《太极拳道》和《太极拳说》二篇,第三代传人张楚臣的《太极拳秘传》一篇,第四代传人王柏青的《太极丹功义诠》和《太极丹功要术》二篇。这些太极拳经的新发现,使赵堡太极的理论体系与承传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第三,赵堡太极的历史传承,既不是保守的,也不是单传的。王柏青在《太极秘术》序中明确言道:“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老师曰:是术得之于道门,精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者难成之,才不足□□□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此段叙述说明,王柏青和陈敬伯一样,同为张楚臣的入室弟子。现在所知,一代蒋发曾传艺给陈沟陈王庭,三代张楚臣传艺给王柏青,四代陈敬伯传艺给陈沟陈秉旺、陈公兆,六代张彦传张应昌和陈青萍,七代陈青萍传和兆元与永年人武禹襄等,均非单传。第四,《太极秘术》的留世,是得自于非太极门派的医家,它保证了该史料来源的真实可靠性。
  6、陈青萍学的是赵堡太极,传的也是赵堡太极,并非什么“陈氏新架”。
  这一点,现今陈青萍当年一脉相传下来的众多门徒,均可以得到证明,不管是郑悟清、郑瑞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和宋蕴华的《赵堡太极拳图谱》,还是王海洲的《秘传赵堡太极拳》、和少平的《和式太极拳七十二式图说》,以及张彦、张应昌、张汶、张金梅、张敬之、侯春秀一脉相传至刘会峙的《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极拳》,无不表明陈青萍学的是赵堡拳,教的也是赵堡拳。
  如果说陈青萍在赵堡传的是陈沟太极(史实是没有),那么,为何陈青萍在赵堡传拳时不将赵堡之说推倒,而立陈卜(始祖)、陈王廷(九世祖),为太极拳创始人呢?反而还要传其徒武禹襄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传门人说蒋发学拳于山西王宗岳呢?陈青萍又未另立门户,自己所传为什么不称为陈氏太极拳或陈氏什么架,而称武当派?武术中所分门派历史已久,却甘愿作赵堡太极拳的一代传人。
  再者,古来武林中最重师承。既然杨禄禅学于陈沟门中,陈沟在传授太极源流时是怎样说的呢?如果陈长兴传杨禄禅时,说“陈卜”或“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杨师决不会违师所传而尊“张三丰创太极拳”。虽然在拳艺上独具风格,可自成一派,但都承认师传,决不会数典忘祖,违背历史事实。这样看来,陈长兴是根据历史传授——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始人,王宗岳传蒋发,蒋发再传陈王庭,后至陈长兴、杨禄禅。不仅如此,而且这也表明,陈长兴以前也是承认上说的。
  7、陈发科时代亦未见陈青萍或陈沟创(编)太极拳说。
  1928年,许禹生将陈沟太极拳掌门人陈发科请去北京教拳的时候,正是太极拳声名显赫的时期,并且陈发科的武功亦非同一般,这是当时北京武术界尽人皆知的事。但唯独没有陈发科讲太极拳乃陈家所创和陈青萍编赵堡架一说。这在他当时教过的许多学生的言词和态度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著名的太极拳家、陈发科的学生沈家祯所说,“太极拳为张三丰创造”,承认太极拳是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沟。日本《武术》杂志1986年第1期刊载日本学者撰写的《顾留馨老师访问追记》一文。文中顾留馨讲:
  ……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是从太极拳起源引起的,有些人说太极拳由张三丰创造,与我合作编书的沈家祯先生,比我年高,学识渊博,亦主张太极拳为张三丰所造之说,我则坚决反对……
  沈家祯和顾留馨同为陈发科的学生,此足以证明陈发科并没有讲过太极拳为陈沟或陈氏家人所编(创),对于传统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源流说,至少是默认的。
  8、陈青萍和赵堡太极拳传人均拥有王宗岳《太极拳谱》,而陈沟却无。
  第一,陈青萍和赵堡太极拳传人拥有王宗岳《太极拳谱》,现已得到当今赵堡太极拳协会,和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和有禄珍藏的太极拳古秘抄本的证实。因为其中有《太极拳论》附“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太极拳经》(附注山右王宗岳遗著)、《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歌》、《太极拳正宗论五字妙诀》、《撒放密诀,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及陈青萍作《太极拳架六要及歌诀六首》等与武氏抄本对照,可明显看出武氏及其传人对其进行了修改、润色和补充的渊源关系。
  第二,陈青萍曾传王宗岳《太极拳谱》于武禹襄这一史实,亦可以得到现今武式太极拳传人的证实。著名的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薛乃印,曾发表“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及特点”和“武式太极拳见闻浅录”等文章,公开说明这一情况。现照录于下,以证史实。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长兄澄清,字秋瀛,官任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员外郎。兄弟三人自幼从父习洪拳,家颇富有,并于永年广府城内东西两街各开茶庄一处,后将两茶庄合并,腾出西街市房租给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售药材,店名太和堂,禹襄和其兄见其店伙计均习太极拳,轻灵巧妙与己所习迥然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虽习数年,而奥妙终难晓悟。素闻河南赵堡镇陈青萍拳艺精湛,禹襄乃于赴兄任所之便访而从学。正值陈师有售出土地未拨丁名之忧和受人诬告入狱杀身之难,禹襄通过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武秋瀛,代为奔走而解之。陈师甚感其恩,随倾心授艺相报,体示口解,备极详尽。
  陈师所授拳技与禹襄从太和堂学得的拳架大不相同,禹襄边学边练,并将所学拳理拳诀作出札记,昼夜研习(四十余日),悉得其髓,理法尽知。复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和《拳论》一并抄绘携归。与其甥李亦、李启轩(如获至宝)一同研习,两年后技艺骤进,理法大明,窍要尽能施于身(复在原拳架的基础上加以改创,辗转三载,方成今貌)。
  由上述情况看,李亦当年在“跋”中讲,王宗岳《太极拳谱》得自于舞阳盐店,现在看来可能是个托词,因为并没有说清盐店的确切位置和详细地址,谁也不可能找到。可想而知,武、李这样做的目的,也正是好心保护陈青萍,不至于给他带来麻烦。
  第三,武式一脉传人郝少如先生所著《武式太极拳》一书,“附录一”有“李亦先生于1881年抄赠郝为真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全文”的提名,而非命名“武式《太极拳谱》全文”,这足以证明《太极拳谱》内文应为王宗岳所传流(对照郝和珍藏本的影印件,亦不难看出)。
  第四,陈沟除了得王宗岳的《打手歌》不全外,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其它内容,也都未曾得到。如唐豪先生在“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中说:“陈沟无王宗岳《太极拳论》及《太极拳释名》,亦无《十三势行功歌》”。
  以上足以说明,陈青萍是得赵堡之传,而非陈沟。既没有赘婿,也没有创赵堡架,更没有教授什么陈沟“新架”。所有强加于陈青萍头上的不实之词,均出于别有用心之人的附会和捏造(这和“误合”两个陈王庭,以捞取功名,和虚张陈沟声势是一个手法)。
  
  陈氏“新架”太极拳源于赵堡
  
  近代太极拳新流派、新拳架(能形成一套理论)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和特殊环境相配合。一般都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新流派创始人的功力与智慧是超人的,多为文武兼备的一代名师,是公认的杰出人物。第二,出师后,善交各门派名流,能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对本门拳术的创新和发展有独特贡献,被传人奉为一代宗师,是推崇备至的人物。
  陈有本和陈青萍仅具备上述第一条。二陈作为杰出的名师,被当时乡人所推崇。可是,他们久居陈沟、赵堡,长期守在父辈或名师身边,受封建伦理门规的制约及师兄弟的羁绊,要创编新架也难以实现。与此相反,近代太极拳各流派的创始人如杨禄禅投师于陈沟陈长兴,创杨式太极拳于北京;和兆元拜师于赵堡陈青萍,创和式太极拳于北京;武禹襄从师于陈青萍,创武式太极拳于永年;吴鉴泉从父学艺于北京,广交拳界朋友,创吴式太极拳于上海;孙禄堂拜郝为真为师,集形意八卦之长,创孙式太极拳于北京。著名的内家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新流派的诞生,基本上也都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因此我们认为,所谓陈有本、陈青萍创新架之说,既不具备上述的两个条件,又无任何根据,只能是某些人的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