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番号:告别粗放经济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9:06

  • 2008-12-6    文章来源于《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周刊订阅
  • 中国粗放式发展赖以生存的主客观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集约式发展体制和机制正在加速成长
  • 中国粗放式发展赖以生存的主客观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集约式发展体制和机制正在加速成长,一个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发展,相当长时期内是粗放式的,也就是主要依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较少依赖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中国改革30年的快速增长中,劳动贡献占1/4,资本贡献占60%,而技术贡献只占20%左右,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这虽较改革开放前好些,但仍未有根本性变化。

    之所以如此,源于多种因素。首先,中国处于工业化刚起步阶段,现代化基础设施都不足,需要依靠大量投入来发展。在全部社会投资中,至少有一半被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这一时期,资本投入多为粗放,有其客观性、阶段性。

    其次,中国劳动资源丰富,7亿多劳动力,需要更多就业岗位,三人活五人干,是正常现象,而非偶然事件。特别是中国农业生产占用劳动力资源最多,生产率又低,只相当于工业的1/5。这种经济产业格局必然是高劳动投入、低产出效率,放大了粗放式发展特征。

    第三,中国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当多领域仍由政府行政性控制,资源配置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供求变化,引致较大浪费。中国素有地大物博之称,地虽大,但人均耕地资源只相当全球平均的1/4;物种虽多,但质量和数量都相对偏低,尤其是矿产资源不多。中国资源价格处于扭曲之中,低于价值,使得人们对资源节约意识不强,造成了无效使用或低效使用。

    第四,地区间过度竞争和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使经济运行非理性因素较多,人为地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中国地区分割是世界少有的,地区间的竞争一点不亚于国际间的竞争,市场无序现象较为突出,使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增多。特别是地方官员任期制较短,选拔机制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为了任期内政绩,往往可以不计后代福利和负担,实行掠夺性开采和使用。结果是前任政绩,演变为后任的沉重负担,后任较长时间的发展都难以补偿前任所欠下的各种透支债务。

    第五,技术保护机制不到位,对知识产权缺乏足够制度安排,极大地影响了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发展对技术的吸纳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结果侵犯产权,挫伤了创新者积极性。加上对创新缺乏相应的风险救助机制,束缚了创新者的手脚,不敢大胆地从事创新活动。正是在利益上激励不足,风险上保护不够,使创新者远离经济活动,形成了科研和实践脱节,阻碍了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从更深层次来说,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对发展成本缺乏相应制度安排,使得资源消耗和劳动消耗长期处于低价状态,从而延续了粗放发展。

    现在,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对资源、环境、劳动、技术的重视都在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在提高,法治化水平在提高,使得中国粗放发展赖以生存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集约式发展体制和机制正在加速成长。

    因而,我们可以预期,中国粗放发展将逐渐弱化,一个更少投入、更多产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