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京剧与流行歌曲:丹田呼吸不等于腹式呼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33:32
                 作者简介:湛若水,国际知名养生顾问李凤山先生的弟子。修炼、传播传统养生功30余年,博览众家典籍,精研中医理论,期望用流传数千年的心法诀窍,解析呼吸的奥秘。      美国一位记者琳恩·麦克塔嘉特写的《疗愈场:探索意识和宇宙的共振能量场》一书,针对近数十年来西方科学家在人类气场、预测能力及疗愈功能方面的研究有很精辟的论述。不过,她在书中提出了众多科学家的疑惑:"思维究竟栖身何方?人类的心灵究竟位于何处?西方文化通常假定意识位于我们的脑中,倘若如此,思维又怎么能够影响其他人?难道思维'位于外界',在其他某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心脏与心识的区别。

     修炼时所用的"心",不是指"循环血液的脏器",而是指一个"游动的意识能量体"。心识并不等同于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偏左,但心识的位置则在两乳正中,位于身体中线任脉上的膻中穴,亦即瑜伽所说的心轮。中国话所说的"中心",很明白地表示"心"这个字指的是心识而非心脏。

    "心者,形之主,思之官。"心主宰着我们的形体和思考,我们用"心"时,它可以离开原来的位置而任意游动,我们可以将心停在身体上的任何一处,甚至可以将心停在体外。我们在思考时,心识的能量便直接指挥脑部,启动脑神经的运作,既可操纵肢体做出反应,又可影响腺体之分泌。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婿杨定一很年轻就拿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医学博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经营长庚生技公司,并成立健康中心,进行能量治疗的各项实验。他提出细胞观想的治病理论,指出人的注意力能指引身体能量流动的方向,注意力到哪里,哪里就会聚集能量,注意细胞,细胞就会有能量。杨定一的理论,也说明了心为形之主的道理。

    心属火,火是心最重要的特性,凡是心专注之处,都是火力所到之处;此处所说的火,其性质接近科学上的电流,故称为"心电"。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当我们收束心神专注手掌心时,过不了一会儿,手掌心就会发红、发热、发麻甚至跳动,这是因为我们已将心识移到手掌之上,自然也移来心电的火气。

    某个冬天的晚上,五指山长青山庄的一栋房子里,十几位住户正在练习养生功。屋外刮着冷风,先前进屋时,觉得屋内和屋外一般冷,可是练功练了半个多钟头之后,屋里慢慢地转趋暖和。我在地板上打坐,一会儿,头顶上逐渐冒出缕缕热气。

    头顶为什么会冒热气?因为天气冷,我想先让身体暖和,方法如下:丹田吸足气,用心紧盯丹田,闭气数21秒,如此练了十来口气之后,身体热量大为提高,头顶、前额开始冒汗;由于天气冷,汗水便化作水蒸气,看起来就像头顶冒烟一样。这个方法类似《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一书中所载的"练气诀",方法是:闭一口气,直到不能再闭时,吐气,待急促的呼吸平和之后,又闭气一口;如此反复闭气,练到"遍身汗出,是其效也",意指闭气能让体温急速升高而排汗,发挥洁净身体的功效。

    以生理学的角度而言,长时间的闭气会迫使皮肤行使表皮呼吸,以代替肺部进行气体的交换;同时,为了让表皮呼吸更有效率,表皮的末梢微血管会扩张充血来帮助溶解和排放气体,充血后所带来的体热则会以排汗的方式散热。武术家常利用闭气的功法提升身体热能,排出大量酸臭的汗水,达到"汗水洗筋骨皮肉"的效果,用来改变体质,增强功力。但是,长时间闭气会压迫心脏,并使血压增高,无人指导不要轻易尝试。

    在练气时,使用闭气心法可以带来大量的火气,用来锻炼我们的身体。但是,并非整个练气过程都需要采用这种强烈的火,必须斟酌修炼阶段的需要而调整"火候"。《乐育堂语录》说:"火候文武,只有意无意之分焉耳。"用心紧一些、吸气多一些,火气就大;用心松一些、吸气少一些,火气就小。大火称为"武火",小火称为"文火"。闭气则像压力锅一样,热力不使外泄,迫使身体因缺氧、缺电而提高摄能功能,使得身体热量快速提升,可以称之为"猛火"。

    练气的要诀是"先用武火猛烹急炼,后以文火徐温缓养",练气必须依照修习的阶段而调整火力,用心过紧将导致上火,用心常忘则火冷,练气不进则退。

无知问:以前静坐先练一练丹田气,身体都是温热的,现在静坐会感觉全身清凉,全身一直很凉也不是很舒服,是不是因为我把"心"和"意"都给放掉了?

若水答:我们呼吸的后天之气含有电能及热能,如果静坐时忘了配点呼吸,就会发生"独坐静修气转枯"的现象,有些人长期静坐下来反而浑身是病,即因长期缺少后天之气中的能量补充。

    静坐时的呼吸须采用黄元吉"微微外呼吸招摄"的方法,心息相依地将少许的"外呼吸"带入丹田。静坐时意识仍须分别工作,"意"要守窍,"心"要带呼吸,温养丹田火气不能太强,但也不能纯然没有火。经过不断的尝试,你就能拿捏最适合的火候。

    西方科学家都期望透过大脑了解意识的奥秘,其实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意识的秘密不在大脑,心识才是大脑、身体的主宰。这个道理对于练气的人很容易印证,因为在"坐忘"的情况发生时,心识停止运作,大脑、身体便告消失不见,可见心识是大脑的主宰。

    关于"心到火到"的道理,在此稍作进一步的解释:丹轮是一个漏斗状的能场漩涡,人体能量由此进出与天地的能量沟通,当丹轮运转时,其旋转中央必产生吸力摄入能量。前文提到,心识是一个可以游动的能量体,可以指挥身体的任何活动,心到之处,同时也将心的吸力移往该处,让该处产生吸力并发热。呼吸有摄氧、摄能两大作用,而丹轮的吸力将空气中的能量牵引进入身体内部,以增强气血、健壮体魄,正是呼吸"其气在下"产生摄能作用的道理所在。

    丹轮功能衰弱时,就会产生吸能功能不足的状况。婴儿及青少年全身丹轮都还保有灵敏的吸能功能,但步入中年之后,功能便逐渐减弱,老来更趋近于封闭状态。

    穴道封闭的情形,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严重。年轻人的穴道吸能作用佳,所以体能补充快,劳动、运动不但体力充沛,即使累了,稍事休息便可恢复体力。上了年纪的人,如果能够利用练气、守窍的方法让全身丹轮开窍活化,提高其摄能作用,使得气血旺盛且运转顺畅,就能保持较佳的体能。

    丹田呼吸的原理,就是运用心识注意丹田,只要心识不离开丹田,心电的火力就会继续熏蒸丹田,这个动作名为"守窍",进阶功夫也叫"温养"。丹田经过心电长期驻守,等于针对丹田不断充电,使得小腹细胞活化,能将封闭的穴道打开,让它重新恢复摄能功能。

    根据热力学的原理,热的本质是粒子运动时所产生的能量,在一个物体当中,如果没有外界继续输入能量,粒子终究会逐渐停顿,不再产生热能。我们的丹田也一样,经由心电带领空气中的粒子源源不绝进入丹田,供给练气所需的能量。

    自古以来,有些人认为练气的原理是在练化自身原有的"精",基于能量不会无中生有的事实,这种想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练气的基本原理在于"天人相应",所谓物以类聚,宇宙能量的频谱很宽,练气初期所用的呼吸吐纳,锻炼的材料是物质化的精、气,所以利用呼吸与天地同一频率接轨;到了得气练气的阶段,我们自身的能量转为低频,便能够与天地的同一频率接轨。可见修炼的能量来自外采,这就是道家所说"人可以盗天地"的道理。

    20世纪初期,德国精神科医师汉斯伯格记录到人类大脑活动时的电波变化,称为脑电波图,脑电波图不但应用在医学的领域,近年来科学家更开始利用脑波来指挥机器。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方面的研究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Joesung问:我在练习呼吸吐纳时,膻中穴附近会产生吸力或压力,是否正确?

Y. Y.问:最近练睡功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睡到一半,不小心把左手移开肚子时,发现左手好似被肚子吸住了,像是要用点力气把两个黏在一起的磁铁分开的感觉,还蛮有趣的。

若水答:穴道、丹轮会旋转吸取能量,膻中又名心窍,我们吸气到丹田,其用意就是要将心的吸力移往丹田,气才会在丹田集中;将手掌放在肚脐上,因为掌中劳宫也是大穴道,两个穴道相吸,所以会感觉吸力比较强。

    人身的每个丹轮,其能量频率各自不同,依道家的说法,凡脐轮以下的丹轮比较偏属物理能量,心轮以上的丹轮则偏属性灵能量。任何一个丹轮功能退化,都会影响其特定层级能量的吸收。

    练气初期,呼吸进来的能量不熟悉前往丹田的路径,必须"以心带气",因为心能吸气,心带领着气循着任脉前进,到了目的地丹田中心的关元穴,让气停在那儿聚集,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积气关元"。由于守窍时将心电移往丹田,因此有些人在守丹田的时候,发现丹田规律的跳动就跟心跳一样。《孟子·公孙丑上篇》说:"夫志,气之归也,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即心意,心意移到哪儿,气就跟到哪儿,所以说是"气之归也"。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用心守窍,心火产生聚焦的效果熏烤穴道,作用就像凸透镜在阳光下聚焦发热一样。有些人注意力集中,因为心电强,守窍短期内即产生变化;但是有些人精神散漫,心电不够集中,守窍的效果则比较差。因此,练习养生功法有些人进步快,有些人进步慢;有些人对气较为敏感,有些人则反应比较迟钝。

阿法问:守涌泉、阴窍、关元一会儿后,吞下第一口口水,就像干烧铁锅洒上水一样,丹田突然向内自动收紧,全身硬紧发热,这是什么原因?

若水答:身体硬紧,原因在于用心太紧,造成丹田过热,温养就是要若有若无,好比慢火炖高汤。此外,丹田里装满了精气之后,我们必须用来练武、运动或工作,如果光积蓄,不消耗,就容易上火。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大脑可塑性很高,而且学习过的东西都会在大脑存下记忆。当我们学习某种技术时,由于同样的动作不断地重复,神经细胞也不断彼此传递讯息,使得神经之间形成"惯性联结",习惯成自然。比方人们学习射箭、雕刻、书法、刺绣等技艺,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技艺即可渐趋高超,此即"熟能生巧"的道理;何况我们的大脑与腹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直接联系,两者更是极易造成联机。

    我们在练气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以心带气进入丹田,心与呼吸的能量时时联袂进出,任脉逐渐形成一条大脑记忆中的"气路",每次呼吸时,空气中的能量便会自动循着这条气路进入丹田,这种能力即称为"心息相依"。气跟随着心念移动,心到哪里,气就到哪里,不论打通阻塞或排除浊气,功法的运用比较能够随心所欲。

   《黄帝内经》详细解析日月星辰、寒暑节气的阴阳变化与健康的关联,而阴阳在人体生理上的主要功用在于形成"循环",阳朝着阴流动所造成的圆形运转,使得能量不易损耗,也使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包括呼吸循环、血液循环、精气循环皆等同此理。循环如能维持首尾相接的状态,工作效率必高;万一半途发生阻塞,疾病便由此而生。

   《黄帝内经》说,血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循环必须有进有出,大进大出,小进小出。呼吸也一样,我们将空气吸入肺部,再将空气由肺部吐出,是为一循环,其吸吐的气量大约相当;同样的,吸气时能量由任脉而下,呼气时能量由督脉而上,便是将身体作为一个通道,让能量通过身体一上一下造成循环。但是,这个方法是练后天气的呼吸法,练先天气则须反其道而行之,吸气时能量由督脉而上,呼气时能量由任脉而下。以上这些高阶的呼吸法必须任督两脉畅通方可采用,否则容易产生气阻、上火、背痛、头昏的现象。至于所谓的"内气不出,外气不入",则已属于胎息的境界。

    丹田经过长期的锻炼,它对能量的敏感度大为提高,经由心息相依带入丹田的能量,丹田随时都可以感应而吸收;练气有成则其气在下,源源不绝的气供应身体所用,有如滔滔江水永不干涸一样。气如流水,流水不腐,经常保持身上的气血清新流动,像山间小溪一样清澈无染,此乃养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