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ppelin编译安装:病位辨证和引经药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11:33

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经药物概述

  所谓引经药,是指能引导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起于《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等论述。”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他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同时明确指出了各经的引经药,如手足太阳经病的引经药为羌活、藁本;手足少阳经病的引经药为柴胡等。这一引经的原理,如尤在泾在他的《医学读书》中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为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病位与引经药物

  药有个性之专长,引经药也不例外。在临床运用中,应谨遵辨证论治的原则,充分结合其固有功效,尽量使功效与引导相统一,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使用,以物尽其用。

  上焦  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  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  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治疗时应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正如李东垣所云:“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w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心經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
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並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肝經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脾經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薑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經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薑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
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鬚蔥白用幾根。腎經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
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胃經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
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薑,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薑。
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膽經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大腸經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
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乾薑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小腸經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鬚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要求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膀胱經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溫用烏藥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三焦經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薑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心包經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並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ww  用药有归经、引经之说,起源较早,在宋代已有较多的临床运用。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及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等人提出制方用药必须引经报使。至此,归经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归经与配伍理论是结合发展的。通过配伍,有些药物可改变其他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和部位,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
   好多名家都谈到了引经理论,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云:“引经即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或引药上升、下降、达表、入里。”尤在泾《读书笔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佐使,则不同病所。”医家沈石匏说:“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可见引经报使在中医处方用药中的重要性,该法为中医临床用药常用的配伍方法之一。   引经药有以下特点:
一、工作能力强,学有所长, 
引经药自身有较强的趋向性,能特异性作用于某些部位,如姜黄,桑枝横行手臂。 
二、领导能力强,善于团结
群众, 
引经药能引导所配伍的其他药物,选择性地在某些部位发挥功效,如桔梗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于胸肺。 
三、攻关能力强,喜欢旅游, 
引经药走而不守,少有滋腻之弊,如牛膝,细辛,柴胡,羌活等,皆因其能走才能引药归入气血,经络。
    中医骨伤和运动医学常用之部位引经药。
 
       
额骨及眉弓:升麻、白芷、羌活、防风
头两侧颞窝:柴胡、川芎
顶骨;藁本,吴茱萸,细辛
枕骨:川芎、当归
两侧颧骨:羌活,细辛
胸锁乳头肌肉及颈浅深肌群:白芷、葛根
咽喉:射干、银翘、板蓝根
鼻伤: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
眼伤:草决明、蔓荆子耳伤:磁石唇伤:秦艽、    
        四肢
上肢
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黄,威灵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 、禹余粮
左右肩峰:菊花
下肢
髋关节:蛇床子、槐花
大腿:牛膝,五加皮
小腿:怀牛膝、薏苡仁、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
距小腿关节:木瓜
足底:木瓜、牛膝
关节
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
       全身
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