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动画片视频:精细管理创一流——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3:28
精细管理创一流
——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中)
本报记者 杨彦鹏
[ 走进中原名院名科]
从快速发展到优质倍增,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高点站位,紧紧把握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使命,在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无论从医院规模、技术服务,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服务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新的坐标中,彰显出医院组团式服务的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
医院本部和郑州航空港区医院、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 “五位一体”,在53个临床科室、90余个专业中涌现出不少深受百姓信赖的“精品专科”。其中烧伤中心为省市二级重点学科,并且成立了省市二级院士工作站,整体实力跃居中南六省首位,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整形外科成为郑州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以百姓满意、政府放心的“第一品牌”形象,成为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细化促“软件”升级
精细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一院文化,也是一院优质倍增发展的重要引擎。问其管理奥密,荣获全国优秀院长的裴国梁依然还是那样低调,充满激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四真四严,三个一样”这一医院文化精髓。
服务患者,要真心、真诚、真切、真情。
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
落实制度,要白班和夜班一个样,检查和平时一个样,领导在场和不在场一个样,一样的严慎精诚,一样的用心做事,一样的不折不扣。
回顾一院固化的“四真四严,三个一样”的“心智模式”,裴院长感慨万千。
实行观念带动,一具体就突破。近年来,市一院立足新起点,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组织医院骨干走出河南在全国找“标杆”,参观学习广东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邵逸夫医院等先进单位,对照先进“换脑筋”、谈体会、找差距,横纵对比分析形势找位置,拉高标杆订措施,迎难而上,创优争先。在换位体验月活动中,医护人员开展向病人学习。要求全院职工以普通患者的身份完成就医全过程,体会群众就医难,并写出体会和工作改进措施。召开工休座谈会、院外监督员座谈会,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职工的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统筹意识,要求服务患者要真心、真诚、真切、真情。
强化制度建设,一具体就深入。一院推行新一版《诊疗服务流程及规范用语》,狠抓服务细节和环节。改进创新了查房、会诊、讨论“三项制度”,建立危重病人的重点督察和跟踪式管理制度,每年开展一个以落实规章制度为主题的主题月活动,近年来连续开展学习核心制度、落实核心制度、运用核心制度三个主题月活动,院领导围绕“提升执行力”精心组织专题讲座,裴院长利用午休时间连续4次为职工作了关于精细化服务的精彩报告。
文化与精神升华,一具体就落实。建立效能督察制度,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理念,引导职工敢于负责、敢于问责,在学习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执行力。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和夜查房制度,院领导和主要职能科室负责人定期到对口科室参加交班例会,每日进行夜查房,重点查看临床各科制度执行情况和危重病人管理情况,了解病区患者的需求。
制度就是“高压线”,触犯制度,就要先待岗后下岗。2006年最多时一次处理10多个职工,近两年越来越少,今年处理了一个。每次处理后,由班子成员带领他们或凌晨3点到蔬菜批发市场,看普通百姓为了推销自己的蔬菜是怎样勤奋努力、辛苦工作,或是到人才劳务市场看找工作的人是怎样的焦急和无奈。后来,他们写出的心得体会被编印成简报,那般深刻深深触动全院职工的心灵。其实,受处分的职工最后并没有一个下岗,他们学先进、赶先进,落后变先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身价值。
以创造感动为目标,以科学、合理、简约的服务流程为基础,以导医、爱心小分队、义务沟通员、新农合服务员等服务为载体,以临床业务人员的优质服务为形式,以严格的“出院回访”为补充,一院推出了感动服务大行动,如今,“忧起来、紧起来、持续抓”成为全院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人人自觉做到“三个一样”和规范管理“五不让”: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我手上积压、不让患者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医院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
“四真四严,三个一样”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职工队伍过硬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一院每一次跨越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精细化促“硬件”改版
医院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就医环境,先后对所有医疗用房高标准改造一遍,面积达3万平方米,院内进行了亮化、美化改造,有效改善了病人的住院条件,实现了门诊病人一对一的就诊要求,病人住上了宽畅优雅的病房,行政后勤人员却搬进了简陋的板房办公。
为适应精细化服务需要,近年来,医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将“硬件”改版,新增的医疗设备全部体现国际先进水平,朝着“硬件”要国际化板块的方向迈进,高科技的检测手段为临床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清晰的图像。
信息化建设是一院精细化管理的“代表作”,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简化服务流程,促进医院实现一体化集成、智能化服务。在省会医疗机构率先实行一卡通,被省卫生厅定为第一批信息化建设4家试点之一。目前,医院构筑起一条医院信息化高速公路,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的高带宽先进网络,实现了网络线路冗余备份,建成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三层架构的医院局域网;医院的网络资源配置已成规模,全院联网计算机达500多台,服务器总数达15台,交换机总数达56台,实现了服务器双机热备,异地服务器及数据备份。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检验管理系统(LIS)、全院级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PACS)系统、临床信息(CIS)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医生均使用方便快捷的电子处方,检查检验结果网络传输,住院40多个病区全面实现护理文书、体温单、输液卡、检验单等电子化管理,实现病人资料的数字化储存、管理,满足数字化医学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的需要,为诊断决策、病例分析、数据挖掘提供依据,对所有影像科室设备进行联网,实现各影像诊断科室的图文及报告传输。通过HIS与PACS的全面无缝融合,使医院达到无胶片运行,实现全院数据共享,资源节约。实施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系统由信息部门适时管理和维护,方便快捷。
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全院与省、市平台的互连互通,更好地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更真实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平台化的居民档案应用,更好地为医生提供了全面的资料,更加精确地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诊疗方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各医院的资产应用,减少了病人的费用,有效解决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医院本部和分部已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心电图应用,将逐步实现患者在各医疗单位的双向转诊,方便患者就近就诊,促进医院向“智慧医疗”迈进。
精细化促“品质”升位
理念决定行为。
医院领导班子对管理完美追求,重基础、重细节、重具体、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医院管理中的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形成一院与众不同的医疗服务风格。
先说“精心”。
一院开展“甜甜的微笑、亲切的称谓”活动,称呼患者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吗?”患者下车导医和爱心服务队会主动打开车门,下雨天为患者撑起一把小雨伞;患者恶心呕吐,她们赶忙为其抬抬头,再递上一杯热茶;对危重病人实施全程陪检,帮助取药,协助办理有关新农合报销手续,为远路患者邮寄检查单;开设无假日门诊、无午休门诊,收费处、门诊药房实行柜台式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窗口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走在患者呼叫之前,想在患者需要之前,做在患者开口之前,正是从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做起,着力开辟一条“不让患者多等一分钟、不让患者多走一段路、不让患者多犯一点愁”的绿色就医通道。
医院在全省率先开辟了两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定时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刮胡子,不断提高基础护理服务水平,神经内科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单位。如今在各大病区“爱心病房”遍地开花,争先创优、感动服务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向病人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的满意服务。
再看“精细”。
省著名心血管专家、副院长余宏伟率领医院介入中心,成功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3000多例,成功开展外周介入治疗1600多例。他感慨地说,院领导倡导专家对待每一台手术都要严于术前,精于术中,慎于术后。遇到疑难手术,术前把手术每一环节精确到几点几分,力求把每一台手术做成精品。
这是一个多专业、跨学科、大协作而创造出来的生命奇迹。
今年春天, 56岁的舞钢患者老王厌食乏力,辗转几家大医院,专家一致确诊他为肾癌,而都因手术难度大、风险大,只好对患者表示惋惜。6月6日,患者慕名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求救。
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永生迅速组织专家细致为患者检查发现,右肾淋巴结从下腔静脉里一直顺长到右心房里,像水草一样在里面漂浮着,已经可以听到漂浮的杂音。按照常规插管手术,必然会导致淋巴结脱落,若是引起肺动脉栓塞,短时间内就会危及患者生命。然而,检查的另一结果是,患者腹腔淋巴结尚未转移到肺部、脑部,只要手术把其彻底根除,病人生还有一线希望。
泌尿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和医务科、护理部等有关科室的领衔专家和领导,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专家组,结合患者实际连续3次会诊,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决定改在腹部腔静脉插管,以避免淋巴结脱落。手术需要切开腹部腔静脉,那是全身最大的静脉血管啊,稍有不慎,病人可就下不了手术台,如此高难度,实在是没人敢动!可是,别人不敢做的,一院的专家做了,并且做得干净、漂亮、成功。
6月19日,这次右肾癌根治腔静脉前后淋巴结清扫、下静脉右心房癌柱取除术,从8点做到13点,取出的肾癌癌栓长达29厘米,如此难度的手术出血量一般都在1000多毫升,而此次手术出血量只有400毫升。术后,患者老王转危为安。
最后再来感受一下什么叫“精品”。
近年来,烧伤中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通过各种方法抑制瘢痕增长、消除色素、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使烧伤病人的身心最大限度得到康复,使大面积烧伤病人不仅能做到生活自理,而且能自信地走向社会。同时把这一技术推广至治疗糖尿病足、放疗损伤、车祸造成的复合伤等病人,疗效最初令人“难以置信”,继之被誉为“出神入化”。
妇科主任侯保萍率先采用先进的悬吊式腹腔镜技术,填补了省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医院第一批通过省厅妇科腔镜四级手术准入,每月大手术多达208台。
心胸外科主任李凯组织专家组成功救治一名仅8个月患有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及早阻止了病情发展,使患儿恢复了生长发育的能力。病人家属打心眼里想表示一下感激的心情,问李凯喜欢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最爱的是病人!”
服务患者用真心、动真情,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精细化,形成一种追求精细、持续改进、力求完美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升级常规服务,实现满意服务,追求感动服务,使“第一”的品牌内涵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打造出医疗服务人性化、优质化、增值化、创新化、灵活化五大品牌特色,在短短的6年里医院连连夺冠,4次荣获医院管理年(质量万里行)综合评价河南省先进单位称号,3次荣获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夺得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三级综合医院评比先进单位称号。
坚持公益促效益
——解读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优质倍增发展密码(下)
本报记者 杨彦鹏
公益就是责任。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爱民之心求发展,以发展之实惠民生,用“爱的境界”诠释医院理念,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责任最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公益品牌的带动下,医院发展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越跑越快,实力越来越强。
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让这家老牌医院“梅开二度”。短短6年间,医院便完成了一个精美的“三级跳”,晋升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成为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并且构筑起了以本部为龙头,以航空港区医院、三个大型现代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双翼的“五位一体”集团化发展新格局。2011年业务收入比6年前增长10 倍,职工工资增长8倍。
“责任”贵在承担,“奉献”贵在真心。回顾医院优质倍增发展的路径,院党委副书记孙晓辉感慨地说,通过干部职工的“辛苦指数”,提升广大群众的“健康指数”,提高社会满意度,有效地增强了医院品牌的“美誉度”。
“公益”和“效益”,看似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然而,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却寻找到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提高运营效率之间的平衡点,使得“公益”成为医院赢得“效益”的“法宝”。近年来,医院荣获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三级医院综合评比先进单位等殊荣60多项,其中连续5年获得河南省医院管理年先进单位、4次荣获河南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在百姓心中树起了特有的“大院风采”。
宏观在握 明确平衡点
“大院”之大,在于大气和谐。
新农合政策,是一项惠民、利民、为民的民生举措。作为全市医疗机构的排头兵,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其精湛技术,优质服务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地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不让群众多跑一趟路。
院领导班子以人为本,超前谋划,专门成立了新农合医疗办公室,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医护人员进行有关知识和政策培训。建立新农合病人就诊绿色通道,专设新农合病人挂号处。新农合病人服务部按照“VIP”贵宾式服务的要求,从入院接待、挂号、就诊,到引导检查、协助办理住院手续,细到安排电梯、病区接诊等各个环节,时时处处都有导医爱心小分队为患者提供服务。
不少初到这里就医的农民由于手续不完备或转诊信息不完整,无法进行直补。为了减少来往奔波之苦,工作人员反复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还有的病人匆忙来院,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先让患者入院治疗,再让家属完善相关手续。对于长期在外务工、在外居住或者患急危重症等无法办理正常转诊手续的农民,医院还特制专门转诊单,并想方设法与当地新农合办公室联系,把患者的电子信息转到医院。
二是不让患者多吃一点亏。
医院加强临床管理,实行费用控制,凡使用保外用药300元以上的,必须由主管院长审批,切实把报销比例提高到46.7%,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在郑州市同级医院报销比例最高、百姓自付比例最低。
三是不让百姓多受一点苦。
刚种上小麦,中牟县40岁的宫颈癌患者魏芳,慕名来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出院结账时,医保新农合办公室主任刘亚梅耐心为她解释新农合政策,告诉她一院报销的起付线比往年减半,家庭并不宽裕的魏芳如释重负。随后,魏芳连续在一院化疗,医护人员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姐妹,又是安慰又是鼓励,让她的丈夫尽管放心去打工挣钱,一切护理都由护士来做。魏芳感动,在病床上精心绣了一个“十字绣”靠枕,还特意绣上了四个字:生命靠山。病情稳定后,魏芳出院时郑重地送给了她的“刘大姐”。如今,刘亚梅把靠枕放在新农合办公室专供接待农民朋友使用。
“百姓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院党委变“视病人如亲人”的理念为“病人就是亲人”,如今荣获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的神经内科感动服务经验在全院广泛推广,实现“有陪无护”的人性化护理,把病人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中解脱出来。护理人员主动为患者洗头、洗脚、剪指甲,情感关怀让患者如遇甘霖、如沐春风,让患者看病成为一种温暖享受。
医院率先实现以“一卡通”为载体的门诊数字化管理,大大缩短了患者就诊时间。按照抓内涵、强素质、苦练硬功,创品牌、树形象、诚信为民的工作要求,医院新农合工作人员提前到岗,晚点下班。即便是节假日,也有专人接待,收费室即时结账,保证病人当天出院当天就能结账。目前,医院已覆盖全省新农合直补地区126个县市区,新农合门诊就诊量日达500余人次,平均每月直补13000多人次。
人民医院,“人民”二字重千斤。第一人民医院,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院长裴国梁深情地说:“参合农民大老远到医院来看病,是对医院的信任。我们大都是农民的孩子,特别体谅农民朋友就医的心情。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为农村患者服务好了,也就等于为大多数患者服务好了。”
日前,卫生部副部长刘谦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视察工作,他了解到这里在同级定点医疗机构中患者补偿比例最高、自付比例最低,多次得到省市级相关领导嘉奖,欣喜地鼓励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将这一“惠民德政”工程做好、做稳、做踏实!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对于医院实实在在的惠民、便民举措,老百姓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予了回报:6年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业务科室由12个快速发展到52个,床位由418张增至1616张,日住院病人由200多人增至1690多人,门诊量由不足400人次增至2800多人次。
微观在手 选好切入点
“大院风采”之美,在于大医精诚。
信阳4岁的唇裂患儿明明,不满2岁时,难忍长期内心压抑的妈妈离家出走,痛苦的爸爸出外打工挣钱要为不幸的患儿治病。
一开春,明明的爷爷得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免费救治唇腭裂患儿,便带着孙子赶到郑州。让明明爷爷没有想到的是还有这么好的大医院,不但这里的专家医术高,不让患者拿一分钱,而且还为患儿购买价值3万元的意外保险,提供300元交通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
更让患儿明明想不到的是,当他恢复健康要出院时,两年不见的妈妈却赶来了。妈妈抱着明明泪如雨下,是愧疚?是难过?是欣喜?百感交集。
原来是医护人员了解到明明的不幸童年之后,热心帮助明明爷爷想方设法把患儿康复的消息告诉给了孩子母亲。
母子团聚,全家欢喜,也乐坏了救治孩子的精诚大医。
光明代表希望,微笑代表快乐。早在2006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与中国微笑组织联合启动了“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创了“1+1”救治唇腭裂患儿新模式,把微笑送给了无数唇腭裂贫困患儿,让成千上万个家庭重绽笑颜,不仅探索出了一条公立医院“以公益促效益”的发展之路,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1+1”救治新模式,是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国际慈善组织合作,内外联合的新模式。其突出特点在于“至善、至精、至爱、至美”。“至善”就是突出纯慈善、纯公益,不让患儿拿一分钱,还为患儿购买价值3万元的意外保险,提供300元交通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至精”就是集国内外最高水平专家,精心做好手术,让每例手术都成为精品;“至爱”就是付出全部爱心,无私奉献;“至美”就是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后期治疗,做到尽善尽美。5年来,“郑州国际微笑行动”开展了7次,先后改变了近1000余名唇腭裂患儿的命运,使他们从此不再自卑、昂首走向未来。
“1+1”救治新模式受到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患儿家长的普遍赞誉,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微笑行动有关负责人高度评价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做工作在中国是最好的!国际巨星、国际微笑行动爱心大使成龙专门为这家大气和谐的医院颁发奖牌。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原香港总督钟逸杰爵士也曾亲临现场。
2011年4月20日,国际微笑行动组织把进入中国20周年的庆典特意设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行,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免费为140多名唇腭裂患儿成功手术,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名国内外顶级专家,面对团结互助、技术精湛的医院专家和护理团队,还有100多名党、团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纷纷赞叹医院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创的“1+1”救治新模式催开朵朵“爱心之花”。
2011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农村贫困患儿大病救助,开展国家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孤贫儿童免费救治。国家为先心患儿报销90%费用,医院党员干部担心贫困患儿家庭连10%的费用也拿不起,便带头组织全院职工捐款20万元,免费救助先心患儿,为患儿家庭报销100元的往返路费,还补助200元的生活费,真正让特别困难的家庭能给孩子看得起病,如今已为120名先心患儿成功手术。
大德在民 找准着力点
“大院风采”之美,为风骨为精神。
寒冬腊月,市一院400多名博士、硕士知名专家进社区下农村送健康活动更加频繁,不少业内人士惊叹他们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特殊材料,正是党员干部“六进社区”送健康锤炼出来的风骨和精神。
功力向下,服务下移。6年来,“六进社区”开展义诊、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活动8000多场次,行程数万公里,走进周边20多个县市、上百个社区、村庄,同时还为群众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四个一“乡情工作法”:帮一次老乡忙、办一件贴心事、献一份实在爱、写一篇真情文。
1月1日,凌晨6点,正在值班的心胸外科主任李凯的电话响起,是义诊时认识的兰考县农民朋友老范家打来的,53岁的老范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需急诊救治他们首选了一院老朋友。
“大哥来了!”李主任立即组织专家组检查会诊,迅速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病并非肿瘤,但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发展快,一旦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率100%。
晚上9点,手术成功,患者平安苏醒,全科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六神无主的患者家属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元旦3天假期,李凯驻守在病区一天也不肯休息。他说:放心不下农民大哥啊!
“大院风采”之美,为神韵为风华。
院领导班子高点站位,顺势而动,以大手笔服务郑州都市区建设,以大气魄科学定位,不以规模、收入比大小,而以社会满意度比高低,与时代同步,与责任同行,着力把公益事业做成群众认可的大品牌。
从2010年12月接管航空港区医院至今,一院在短短的一年里,奇迹般地在港区富士康IT产业园建起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郑州市区成功开设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建起了二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五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就能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优质服务。
按照新农合政策,百姓住院费超过200元才报销,港区医院降低新农合报销门槛,差价由本部补贴。一年来免费为辖区50岁以上老人体检1.2万余人次,上门为富士康等企业职工体检5万余人次。一院新建的3家现代化大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一个电话片医到家”等活动,“片医负责制”深得群众好评。
“医院做主,政府支持,百姓认可”,成就了 “五位一体”的一院集团化品牌,继而成为都市郑州公共卫生服务的无形财富。
硕士研究生范骞,是二里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名的片医。70多岁的居民韩双胜多年瘫痪在床,全靠老伴照料,老韩病重,常常喊片医范骞。老韩营养不良,血压偏低,范医生垫钱送老人去医院化验检查,针对性治疗;为治疗老人褥疮,范医生连续一周天天上门擦洗、换药,关怀老人无微不至。老太太感激不尽却无以回报,于是,擀面条、蒸包子的时候常常想到范医生,掂上饭就去服务中心送。
一次次谢绝,范医生怕老奶奶伤心。因此,老奶奶第一次送包子来,范骞吃了。他说:那个香啊,香在嘴里美在心里。
“大院风采”之美,美在细部,美在具体。
面对一院干部职工一个个感动服务的精彩镜头,记者询问专家:医德是什么?
副院长许金生为我们深情解读:何谓医德,其核心是人性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患者至上。换句话说,廉医为民就是最大的德。
于是,让我们豁然明白,医德在哪里?不在光环闪耀的锦旗奖杯上,不在对上对下的夸夸其谈中,不在铿锵响亮的口号里,而在百姓的口碑里、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