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县县长电话:经典美文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9:27:46

阅卷老师推荐的100篇作家经典美文9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丁立梅

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本意写人,却先从草写起,构思不俗。把草与人映衬着来写,客易让人理解,容易感染人,也很有新意。

二、文章中小男孩的形象给人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成绩不好,不代表各方面都不好。小男孩和父亲齐心努力的情景,小男孩用精巧的手做出手工登上领奖台的情景,非常感人。

三、首尾照应,呼应题目。结尾再次写花,与前面描写相映成趣;同时也呼应了题目,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精神上的鼓舞。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小男孩耳聋而木讷,学习成绩非常不好,但却手很巧,做出了漂亮的泥娃娃,实出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学生成绩跟做手工没有必然联系,成绩不好不代表其他方面不好,又在情理之中。

二、写“转弯”。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时,需要坚持不懈,在一条路上努力前行;有时,需要学会转弯,也许就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小男孩学习成绩不好但可以去做好其他事。

三、写“材与非材”。宝贝用错了地方就是废物,所以无所谓“材”与“非材”金子不能当饭吃,学习好的同学可能做不了手工,难道他们就不好吗?正确对待“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关键。

小学生马小明

刚入冬,天就冷的邪乎。

一楼政教处前面空地上,围一群人,吵得厉害。其中一个男青年的声音最大。三十出头,头发脏而乱,手指甲很长,有点结巴。气急败坏的样子,食指点着中间一个瘦弱男孩的额头。

“不是不打啊,上一次我把他绑到树上打,唉,已经两次了,不打不行。”青年人越说越来气,扬起胳膊,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清脆的一记耳光,男孩一个趔趄,退了两步,倒在他身后的老师身上。

“不准打孩子。”一旁的老师喊了一嗓子。

男青年依旧不解气,又抬起了一只脚,被人拉到办公室了。

男孩羸弱的身体抖得厉害,却一直没有哭。不断地偷看他的班主任,又侧过头去看学校大门。

班主任很年轻,工作才一年多,上上下下干净时尚,两手抱肩和几位老师围着男孩。又有一位急急地跑过来,看了一眼,问:“怎么了?”

“上学期已经有一次了,偷拿家里100块钱,他爸爸怎么打也不说,我也问不出来。”一听是偷家里的钱,几位老师脸上就舒坦开了,纷纷用责备的目光看那男孩。

男孩不说话,看着脚下的水泥地,偶尔侧头去看学校大门口。

“下第二节课后,我到小卖部去,看到马小明又拿出100块钱买东西,我把钱给要来了。”

男孩叫马小明,学校小学部二年级学生。

大概因为抓住了自己学生的偷窃行为,年轻的班主任有些激动,脸上微微发红,兴致勃勃地向同事解释。马小明看了看班主任,吸一下鼻子,又侧过头去。

马小明的爸爸从办公室出来,和班主任握握手,一脸的羞愧。喊了声:“回去。”一把拽住男孩细细的胳膊,往前一送,男孩一个趔趄。随即紧跟上一步,手掌在后背上一推,男孩的头猛地向后一仰,身子往前扑,趴在水泥地上,摔得“嗯”的一声。孩子爸爸弯腰去抓,却被一只手拉住了。

“不准这样对孩子。”老师们一看是校长,都默不作声了。花白头发,嘴角带笑,目光威严,是校长。老校长扫了一眼,声音有点大:“老师们都回去!”

“你去忙你的,孩子交给我。”老校长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年轻的父亲没说话,瞪了一眼,狠狠戳了一下男孩的额头。“周三下午回家别想拿到饭。”一边不断骂着出了校门。

校长走进政教处,一会儿出来,喊:“马小明,走,跟我走。”

马小明低头垂手地走进校长室。

“说吧,怎么回事?”老校长威严的声音。

男孩哆嗦了一下,没有应声。

“不说话?我替你说,大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能随便偷来乱花么?”

“我没偷。”男孩抽泣了一下,又小声重复一遍:“我没偷。”

“没偷?钱长脚了,还是长翅膀了!”老校长重重敲了两下桌子。“我没偷。”男孩的声音更低了。

老校长考虑了一会儿,踱到男孩身边,温和了声音说:“马小明,抬起头来。”

“我把你救出来了,你该帮我做件事吧?”这个正对他眯着眼笑的老头让他心慌。他打量了一圈,提起暖瓶,走到办公桌前往校长杯子里倒水,因为冷或者惊吓,显得很吃力。

“你很聪明。”马小明挤出一丝笑容,咬了一下嘴唇。老校长的心一动,把男孩的双手捂在自己的手掌里,一双小手很凉。

“你瞧你的手,又细又长,将来准适合当钢琴演奏家。”老校长分开他的五指,仔细地看着。

“想过当钢琴家么?”老校长把放到孩子的头上。男孩窘迫地摇摇头,吸一下鼻子。

“当钢琴家就需要你这样的一双手,又细又长,又灵活。”

“你的手就适合演奏钢琴。”老校长接着说:“可得好好爱护,别让它干坏事。”

男孩眼角挂着泪珠,看着微笑的老校长。

“你不是坏孩子,你有委屈,我知道,能和我说说么?”

男孩的眼泪下来了。开始抽抽搭搭的哭,一会就成了连续的“呜呜”声。

老校长揽住男孩的肩头:“你爸妈挣钱不容易,你以后用钱,和我说一声。”

“我不......用钱,我给我......奶奶买吃的。”

“你奶奶?”老校长的眉头舒展开来。

“她没东西吃,爸爸妈妈不管她。她每次到学校里来,我就给她买东西吃。”男孩突然想起什么,快步跑到窗前,带泪的脸上立刻露出欢快的笑容:“你看,我奶奶。”

学校门口,一位白发、干瘦的老人,正向校园里张望着。老校长有印象,七十多岁的样子,颠着一双小脚,经常到学校来,在运动场东侧的垃圾里捡废纸、塑料和老师、学生扔掉的馒头,有时边捡边吃。

身边的马小明,翘着脚,两手紧紧抓住窗沿,脸上写满依恋。

“去吧,把你奶奶叫来,外面冷。”老校长笑了。

“哎。”男孩马小明用袖子擦干泪,欢快地答应一声,飞跑出去。

听着急切的下楼的脚步声,老校长端杯子的手微微地抖着。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老校长想到了下一次教师会的主题。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本文是一篇记叔文,在记叙手法上运用了倒叙。先写男青年打孩子,这样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追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在如何教育这个“偷钱的孩子”的问题上,班主任的做法是叫家长,家长别打孩子,只有老校长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这一对比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该怎样教育孩子。

细节描写的运用使得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爸爸的一“拽”、一“送”、一“推”,男孩的一“仰”、一“扑”、一”趴”、一“摔”,让我们看到爸爸的凶狠、孩子的可怜无助。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教育的真谛”。教育不只是教会孩子学习知识,更要紧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文中的孩子在家里偷钱固然不对,但班主任没有深入地了解,就做出简单的处理,差点扼杀了孩子纯洁的心灵,所以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二、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里,就会模仿,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不要像文中的马小明爸爸一样。

三、写“孩子教给我们的”。孩子的心灵纯真无暇,在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在社会中一些大人难以遵守的,孩子却能遵守。

盲人的灯笼

鲁先圣

有一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我工作的地方是个县城,县城很小,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几盏路灯摇摇晃晃的若隐若现。街道两旁的胡同里没有路灯,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

每当在食堂吃过晚饭,我们几个新工作的青年人就结伴去散步。因为县城很小,又没有什么公园景点,我们出了机关就顺着主要的街道走,然后拐进一条较长的胡同,那里通向城外的小河。

胡同大约有一里路的样子,又没有铺柏油,坑坑洼洼的,走在胡同里就难免磕磕碰碰。

有一天,在胡同的纵深处出现了一个打着灯笼的人,他正从远处向着我们这头走来。狭窄的胡同里因为灯笼的照亮顿时明亮起来。距离较远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在意,以为就是普通的打灯笼的行人。等到了跟前的时候,这个人却让我们惊奇了,原来这是个盲人,他的另一只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呢。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脚步声,他停下来,站在一旁,让我们先过去。

我忍不住自己的奇怪,小声问那盲人:“你是个盲人吗?”

“是的,我从小就看不见,我不知道黑夜和白天的区别是什么,只听人说白天很明亮,但是却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盲人说。

我更加奇怪了,问他:“你既然不知道明亮是什么样子,那你打着一只灯笼做什么呢?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呢?”

盲人笑了,他对我说:“我听说灯笼是用来照亮的,你们这些好眼睛的人,只要有了灯笼,黑夜就如同白天,我打了灯笼,你们不就看见我了吗,就不会碰到我了。”

我们几个人顿时被他的话震撼了。原来,这个盲人打灯笼出来,完全是为了照亮我们这些眼睛明亮的人!

我由衷地称赞道:“真令人钦佩,你看不见路,却想着照亮我们。”

“不,你错了,我不是为了你们,我是为了保护我自己,你们的眼睛好,你们看见了路,我才能安全。”盲人赶快纠正我。

我们顿时无语。片刻之后,盲人继续向前走,我们也继续走自己的路,盲人的脚步声渐渐消失在胡同的远处。

后来,又经常在那条胡同里遇见那个盲人,每一次都看到他手里打着一只灯笼,也每一次都让我陷入深思。

几年以后,我离开了县城,县城的一切都渐渐在我的记忆里变得模糊不清,但是,那个在胡同里总是打着灯笼照亮的盲人,他那句为了自己的安全就先照亮别人的话,却一直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滋养着我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总是苛求别人做到而自己却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有多少时间总是在抱怨生活对自己的不公?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像那个盲人,先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文章中的这个盲人高人一筹。育人打灯笼,照亮别人的路,也就等于照亮了自己的路。与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盲人的想法真高明。

二、从育人打灯笼花掘出新的人生哲理,作者也是高人一筹。育人尚且能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我辈反而糊涂。

三、这个素材新奇而富有哲理,很有借鉴意义。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换个角度”。打灯笼,一般人只想到照亮自己;而盲人却能换个角度思考,打灯笼,照亮别人,别人也就撞不到自己。

二、写“方便”。与人方便,也就是与己方便。盲人打灯笼照路,首先是方便了别人,但最终也方便了自己。这是方便的理想境界。

三、写“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盲人打灯笼,出人意料;照亮别人也方便了自己,情理之中。

敞篷的心灵不设防

李丹崖

门扉若是久闭不开,不光室内空气污浊,就连心情也会发霉;鸟雀若是久缚不放,不光翅膀会软弱无力,就连斗志也会退化;这正如我们的心灵之树,如果我们仅仅为了防备,就给它的枝体上缠绕太多的藤蔓,那么,这些藤蔓不光起不到防护的作用,反倒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枝枯叶落。

心不设防,风轻气朗。

不设防的心灵宛如游弋在一片悠然的桃花源中。徜徉在这样自由自在的氛围里,看屋舍之俨然,观落英之缤纷,闻丝竹之悠悠,赏歌乐之款款,不光自己的肢体得到了彻底的舒展和放松,而且还能休整自己的灵魂,盘点自己的回忆,清空自己的行囊,让自己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步入生命的下一个驿站。

不设防的心灵仿佛翱翔在一方晴朗的碧空之中。挣脱了所有的羁绊和束缚;告别了所有的纷繁和庸扰;张开双翅当空舞,只身一跃飞云端,触目可及的是雪白如絮的云朵;伸手可摘的是漫天的繁星;耳畔清风丝丝过,淡远浮尘心翩跹。

不设防的心灵如同乘坐于一辆敞篷的马车之中。除去了顶蓬的遮挡,一如掀开了崭新的生活;迎来了和风旭日,一如另一段幸福之旅开始启程;享受到了鸟语和花香,一如抵达了生命的胜景。不必担心时光匆匆,不必忧虑负荷沉重,除却心头狠,生活自从容。

不设防的心灵犹如一座人人皆可进出的殿堂,而不是一个封闭幽禁的古堡;是镂空自己的心灵,把窗外的世界引进来,而不是建造心灵的厚墙,阻塞目光和心灵的交往和沟通;是在心灵之河上搭桥,而不是在心灵之原上挖沟;是心灵之门洞开,而不是心灵之门锁定;是打通了生命的关卡,拨开迷雾奏欢歌,而不修建了生命的长城,燃起狼烟吹警号!

不设防的心灵是大度的君子风范,而不是小人的钻营算计;是强者的崇高气量,而不是弱者的萎缩惧怕;是成熟的容人之风,而不是害人的无情之火;是向他人遍发喜柬,而不是向别人乱发檄文;是即使给对手也鼓掌,而不是哪怕向朋友也明争暗夺;是单纯虔诚,而不是城府颇深。

处处设防的心灵尽管阻挡了别人,但也禁锢了自己;尽管隔绝了别人,但也负累了自己;尽管保证了自己的暂且安全,但也丧失了自己的长久自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可无。一个完全不设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真诚无私的人;一个完全不设防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心不设防,所有的“卑微”都将被“高尚”所感化;所有的“自私”都会向“奉献”屈膝臣服;所有的“邪恶”都将会被“善良”取而代之。

心不设防,天更蓝,水更清,阳光更宜人,生活更美好!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是比喻的运用。比喻奇妙,打动人心。比喻句领起一个个段落,使得层次更清,结构更明,读起来也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其次是排比之中有对比,在表达效果上更进了一层。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了中心。对比的目的是突出不设防心灵的重要意义,排比的目的则是为了增强语势,深化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最后,文章在感情表达上极为强烈,尤其结尾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表达再次推向一个高潮。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自由”。抛开一切束缚,还一个真真正正的、实实在在的自我。一如文中所写,如同乘坐于一辆敞篷的马车之中。除去了顶蓬的遮挡,掀开了崭新的生活;迎来了和风旭日,开始一段幸福之旅;享受到了鸟语和花香,抵达生命的胜景。而且不必担心时光匆匆,不必忧虑负荷沉重,生活自在从容。

二、写“希望”。希望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安全力量。我们希望心灵之树枝繁叶茂,但我们必须把心灵放飞,不给它设置桎梏。

三、写“防备”。我们渴望心灵之树枝繁叶茂,而我们仅仅为了防备,就给它的枝体上缠绕太多的藤蔓,那么,这些藤蔓不光起不到防护的作用,反倒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枝枯叶落。所以我们要放下防备之心,还它一个风清气朗,不设防备的状态下所见最为真实,一切污浊也必将会被取而代之。

我的麦子熟了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7成观众都预测,高占喜难以抵挡住城市的诱惑,不会愿意回去。

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坐椅上,不说话,认真望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这个之前在山沟里疯跑、开朗活泼的孩子,对城市已经有过多次设想。他的哥哥初中毕业就去了西藏打工,他虽然成绩不错,但是父母也为是否供他继续读书而争吵多次。他曾经在作文里写:“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

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万千。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了筷子。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理发时,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充满眼泪。

之后,他完全忘记了看书,迅速适应这种新生活。

白天,他靠在松软的巨大沙发里,茶几上是从未见过的零食,譬如品客薯片,美国芭蕉,灯影牛肉(此前,只吃过哥哥带回来的3个苹果和一颗糖),面前是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退不掉的高原红,就像在这里长大。很快,他接触到了网络游戏,在新表弟的指引下,第一次控制鼠标来攻城陷阵,杀敌救友,不亦乐乎。

晚上他请表弟表妹夜宵,扔掉自己不爱吃的臭豆腐,只吃爱吃的凉菜,兴致勃勃。

次日,占喜在超市买了一大堆零食,去逛公园。从过山车上下来,他赞叹道:这个够刺激啊;在吊床上晃荡,他再赞叹:这个够舒服啊。看见游览车,他问明3元钱游一圈,立刻豪爽地掏出零花钱……

当占喜尽情享受新生活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报童里有个8岁的男孩,圆脸蛋,稚气未脱,但是卖报非常熟练。他告诉占喜,他的妈妈生病了,他要为妈妈挣钱买药,再辛苦也不怕!那天分别时,占喜用力揽了揽小男孩的肩膀。

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稻田之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要靠自己。乞讨的人,为什么不学学那个8岁的小弟弟?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但当晚的短信预测,大多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

谜底提前揭晓———当得知自己的阿大不慎扭伤脚的消息,占喜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阿大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阿大很早目盲,哥哥在外打工,弟弟尚且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顾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

临行前,占喜脱下了新爸新妈买的波鞋,穿上了自己的旧布鞋,是阿妈亲手缝制的。他说,还是这个舒服,在田里方便。

回到农村之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麦挑水;仍然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映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题目新颖,吸人眼球,引起阅读兴趣,待读到结尾,当这句朴实的话语竟变成启迪人思考的箴言之时,那份感动是极为震撼的。

二、文章中的故事同样吸引人,占喜的“最终决定”一直悬而未决,也成为读者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到结尾占喜的提前回家,占喜一如既往地上学、啃馍、割稻、挑水,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已经被那个小男孩感动了。

三、占善既有和普通孩子一样的腼腆、爱玩、显阔、耍酷,更有不同于一般孩子的深刻见识和朴实心怀。对八岁报童的“用力揽了揽肩膀”的发白内心深处的鼓励,对天桥下衣衫槛楼的乞丐不能用劳动换取幸福的叹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使我们不得不感慨:这看似卑微的男孩,谁说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呢!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外表与心灵”。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的寒酸或排场,而在于丰盈的内心。占喜虽然贫穷,但心灵并不卑微。

二、马“守拙与望远”。这二者之间看似矛盾,但又和谐统一。占喜身在繁华,不忘“麦子熟了”,回到家里和以前一样地上学、种地,可谓“守拙”,但他并不是没有“望远”,他的心里同样有美好的理想,有对未来的希冀与憧憬。

三、写“现实与梦想”。占喜虽身在贫困之中,但不忘梦想,不忘希望,相信通过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白色的风信子

小米

天晚,有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她说满腹心事要让火锅来涮一涮。因为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所以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说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那时我笑她,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说:“这孩子含羞草似的,上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做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里张望。”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量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终于头晕目眩地到了家,泥一般的软在床上。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道:“滚出去,我不想再看到你。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白痴!”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时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了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地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起来,长久不肯抬起来。

输上液体后,女儿睡了,我才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决堤。这些年来,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的幼女和繁琐的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脸上,哪里还有香如故?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我最好的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叫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握着电话,我忍不住向好友倾诉自己的委屈与懊恼,说得泣不成声,好友连连劝我,说千万不能让孩子听到这些话。

我回头看女儿,她紧闭眼睛,睫毛扑簌簌地抖,像蝴蝶湿了的翅膀。

到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女儿轻手轻脚去了卧室。我接起电话,是女儿的老师。她说她今晚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如果打不通她会内疚得连觉也睡不着。

原来,那位听到我们谈话的家长去找了老师,他说他的孩子告诉他,我的女儿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说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变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说着说着,老师突然哽咽了,她低声说:“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放下电话,我猛然看到茶几上的水果盘里,有一个已经干皱皱的苹果,被削得坑坑洼洼的,上面有淡淡的血渍。

我的心痉挛着,电光火石间忽然明白,她第一次进来是想让我教她削苹果,我却没有睬她。她把自己伤得那么重,只是试图学着为我削一只苹果!

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居然换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红地毯上,似乎一个小小雪人,仿佛太阳一出即会融化。一见我,她眼里闪过浓浓的歉疚,一下子,我的鼻子酸起来。

她喃喃地说妈妈别哭,她要给我跳舞,跳她刚刚学会的《风信子开了》。

我发现她右脚的袜子有些异样,她说,袜子破了一个洞,昨天脱掉鞋子进舞蹈教室时,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脚趾,她便自己拿针线来缝,缝好后却成了一个小包。

我蹲下来,摸着那个疙瘩,硬硬地硌着手,也硌着我的心。她的脚被磨了一整天,我却不知道。她只有4岁半,自己苦苦琢磨着补上了这个破洞,妈妈却嫌她笨。

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在灯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开,风来了,雨来了,她的黑眼睛一直看着我。她举在头顶的左手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花瓣一点一点展开,女儿如同一个小小的勇敢的伤兵,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将自己开成了一朵比雪还洁白的风信子。

风信子低声说:“妈妈,小朋友们都笑我开得太慢了。还有人说我是白痴。”我一震,心被烫了似的猛一缩。

她顿了一下,静静地说:“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蓝色和红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丽。”

全世界的雪都在瞬间融化,我的心上溢过暖暖的溪流,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她伏在我的胸前,我看见窗外路灯暖暖的光里映着一个纤尘不染的琉璃世界。温柔的屋檐上,慈爱的树枝间,静默的巷子里,每一处都盛放着白色的风信子。每一粒种子都拼尽力气,自遥远的天边赶来,匆匆赶赴一场花的盛会。从天上到人间,只为让自己那一颗小小的心,开出一树一树的繁花。

我的心里涌起从来没有过的安然与甜蜜,我想告诉全世界的人: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吧,因为,风雪再大,受伤再深,她都会拼尽全力为你开一朵最美的花。

明天,我将告诉我的好朋友,拥有任何一朵风信子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一、形象可爱。文章中的小姑娘,非常可爱,也非常有特点,更具有真实性,让人觉得就是身边的某个小朋友,她的慢半拍,她的给母亲削苹果,让人读了有流泪的冲动。

二、情感真挚。文章的情感可以说是先抑后扬,先是写孩子是多么的累人,甚至成了自己的累赘,后来发现了孩子的好,又觉得孩子是多么的可爱,拥有孩子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

三、前后照应。开头是说朋友约我去“现身说法”,想说有孩子是多么不好,结尾是要告诉朋友,有孩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亨,哪怕是一朵迟开的白色风信子。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宽容”。孩子需要慢慢地教育,慢慢地成长,孩子难免做错事、犯错误,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宽容,要理解孩子,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二、写“感动”。孩子多吃饭,表面是“傻”,实则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多么让人感动的想法啊;妈妈忙,就学着削苹果给妈妈,多感人的行动啊。

三、写“尊重”。文章结尾写老师说孩子是白色的风信子,白色的风信子要比紫色和蓝色的风信子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教师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

唐僧的玄铁重剑

小时候,我爱看《西游记》,最佩服的是孙悟空,浑身本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瞧不起的是唐僧,一点本事也没有,跟个面团似的,连小妖都能随便欺负他。那时,心里总闪着个疑问——唐僧最笨,为什么由他带着三个本事很大的徒弟取经?

如今年近不惑,在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种种没想到的考验,困惑过,彷徨过,畏惧过,逃避过,少年时的轻狂荡然无存,常常感叹“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几天,因为生意上的挫折和压力,我失眠了。随手取过《西游记》,卧在沙发里消磨时间。看了一段段童年就熟悉的师徒四人历尽艰难的故事,我渐渐被唐僧所吸引,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敬重。在取经队伍中,唐僧能力最弱,可是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坚韧,那么多的艰难、绝境,他都挺住了,那么多的诱惑、陷阱,他都胜过了,自始至终未曾动摇,直到走进最初寻求的圣地。他,才是真正的强者!

十万八千里,像超长的马拉松;八十一难,像“八十一项铁人赛”,意志软弱、信念迷惑,都会半途而废。在这个过程中,降妖捉怪、上天入地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意志和信念,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

唐僧给人一种钝、笨的感觉,他的强大是藏而不显的。忽然想起《神雕侠侣》中那柄玄铁重剑,“剑身黑黝黝的,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像个半球,重得几乎拿捏不住”。

钝剑无锋,是剑的非凡境界——因为无锋,全靠人的内力强大;虽然无锋,厚重的力量无坚不摧。

钝剑无锋,大巧不工。由剑联想到人,利剑精光耀眼、吹毛断发,就像令人眼睛一亮的聪明人;重剑却像面目平庸,反应木讷的人,他们大都韧劲儿十足,在短跑中往往是败者,而在马拉松、铁人多项中,必定是王者——慢,但决不放弃,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就是摔上一千个跟头,他还会爬起来决斗。这样的人是不败的。

利剑轻灵,承重时易折易断。钝剑重拙,难折难断。由此想到,人聪明、灵透固然重要,若缺乏“钝”的品质,仍难成大器。近年流行“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词汇,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渡边淳一写道,“钝感”是相对敏感而言的,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不因为一时得失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

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钝感力”这个外来的时髦词汇,是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证。

这时,我解开了童年的疑问——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的一句话: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取经团队的核心,除了他,还能是谁?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心”,少年读《西游记》,眼睛总盯着那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人到中年,才从唐僧心里发现这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读出了一种重拙的人生。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变换角度,写出新意。作者的疑惑与思考,是角度变换的一个根由,由“眼睛总盯着那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到“从唐僧心里发现这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推翻旧有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以新颖的视角去体味并发现生活,收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其次,独具特色的魅力牵引。把人所熟读的名著、武侠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进而得出对人生的探讨,“钝感力”这个外来的时髦词汇,顺理成章成了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征。

最后,由故事引出对人生的思考。由于角度的变换解读出了另外一种人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考验”。人的一生要禁受得住种种世事的考验,就像唐僧一路走去禁受了各种考验,抵制住了种种诱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一样,生活中的我们必须禁受得住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捏住唐僧手里那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不要过多敏感于生活琐事带给你的情绪波动。

二、写“豁达”。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为什么由唐憎带队取经?因为他内心深处隐藏的这种绝妙的钝感力,能让他“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浪三千里”,也唯有豁达的人才能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三、写“坚韧”。正是依靠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无论多少的诱惑、陷阱,他都胜过了,自始至终未曾动摇,直到走进最初寻求的圣地。他,才是真正的强者:也只有他才捏得住这柄“玄铁重剑”。

狼 性

尹全生

隆冬时节,北国边陲的禅山屯银装素裹。

陶大夫的侄子在大城市混阔了,不远千里回到禅山屯,要接父母到城里去享清福。

回乡的当天晚上,侄子提着礼品来看望陶大夫。寒暄过后,侄子掏出一张处方,说近年来自己总感身体不适,可是经多家大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明显疾患,无奈之下找到一位很有名的老中医诊断,开了这张处方。

年近六十的陶大夫中医造诣颇深,尤其擅长疑难杂症,方圆百里久负盛名。只是由于没有文凭,又看不惯大小城市医院的乱收费,他一直都在民间行医。

陶大夫在处方上扫了一眼:“既然是大城市名中医开的处方,你直接拿去抓药得了,为什么还要拿回来给我看?”

“我发现那老中医开处方时,思忖再三,欲言又止,神色很是古怪,而且,那老中医口头交代的药引子更古怪——狼心一个!”

“狼心?”陶大夫这才认真审视那张处方。审毕,他问侄子什么地方不适,一脸憔悴的侄子说:“我总感到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

陶大夫把脉过后又逐字审视处方,审毕喃喃自语道:“真可谓命之理微,医之理亦微;天下至变者病也,至精者医也。”

“你是说这处方不对症?”

“这处方出自高人手笔,症既洞彻,药必效灵。你照处方抓药服用定可见效。不过……”陶大夫也是思忖再三,“不过,狼心难得啊。”

禅山屯四周山高林密,群狼出没,得狼心不是难事,可这一带早已禁猎。侄子说这天寒地冻时节不会有人巡山,即使被人发现了他也能摆平,请陶大夫再帮忙猎一只狼。陶大夫早年喜欢打猎,有猎狼绝技在身。他应承了侄子的要求后便开始准备猎狼用具:先宰了只鸡,将一把锋利的三棱刮刀沾上鸡血放到室外,待鸡血冻住后,将三棱刮刀再次沾血……如此反复多次,三棱刮刀的利刃被鸡血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第二天,两人一道走进了白雪皑皑的山林。陶大夫选好猎狼场所后,先将刮刀头朝上插进雪地里,又从怀里掏出矿泉水瓶子,将水浇在刮刀旁,转眼间刮刀就被牢牢冻在雪地上了。之后,两人到下风头找地方隐蔽起来。

大雪封山,一只断了吃食的饿狼循着血腥味儿找到了刮刀。饿狼最先企图将三棱刮刀叼走,努力失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舌头舔刮刀。被舔化的鸡血散发出浓烈的血腥味儿,饿狼越舔越快,越舔越有力,三棱刮刀渐渐露出了锋利的刀刃,但狼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感到奇怪,悄声问陶大夫:“刀刃已经露了出来,它怎么还在舔?”

“狼的眼睛只顾观察四周动静,没发现已经舔到了刀刃——就是看到了刀刃它也不会停下的。”

侄子大惑不解,问这是为什么。陶大夫说狼嗜血成性,已经舔到了不顾一切的“忘我境界”,把不住自己舌头了。“而且,三棱刮刀的槽很深,虽然刀刃已经露了出来,但刀槽内遗留的鸡血还没舔净呢!”

远远看去,狼迅速抽动的舌头舔到了刀刃,舌头开始流血了,而狼仍然没有停止舔食。

侄子忍不住又问:“那家伙难道不觉得疼?”

“狼本性贪婪,又正舔到兴头上,在血腥味的诱惑下,已经感觉不到疼了。我就是摸准了狼的本性,才琢磨出这一猎狼招数。”

“真是怪事——舌头血流如注,它竟不知道疼!”

“就是知道疼它也不会停止——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

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侄子的脑门儿上居然沁出了汗珠。

 

狼这时舔的实际上已经是自己的血了。它舌头上淌出的血越来越多,舌头抽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淌出的血就更多……最终,贪婪的狼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它已经失血过多,垂垂死矣!

该过去拖死狼了,做药引子的狼心唾手可得,而侄子的双脚似乎被冻在了雪地上,痴呆呆地看着陶大夫:“我现在觉得,用狼心做药引子让人心里发怵。”

“听说你在外面当局长,对吧?”陶大夫也没去拖死狼,却拖住侄子要下山,“实话对你说吧:那服中药本来就不需要,药引子更不需要——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那老中医的用意你难道现在还不明白?”

阅卷老师推荐理由

首先,“这就如同世上的贪官赃官,明知道贪污受贿是犯罪,甚至可能掉脑袋,可是有几个肯收手的?”一针见血,把贪婪的狼与贪婪的人联系起来。这也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把狼的嗜血成性与人的贪财成瘾一经联系,文章更熠熠生辉了。

其次,“狼心、良心只差一个偏旁啊!”说得好,这个偏旁正即代表着兽性。去掉贪心与兽性,人就有了良心。添上那个偏旁,人心与兽性又有何分别?立意深刻,发人警醒。

最后,从向陶大夫寻药引而来,到知道病根无需药引而去,构思巧妙。

运用方向及写作指南

一、写“反腐”。反腐倡廉的优秀文章不少,而把贪污者与恶狼联系起来.狼添嗜自己血而死与那些贪官最终死于自己贪欲联系,可谓奇妙。

二、写“抓住根本”。抓狼,其根本就是要了解狼的本性,根据其本性抓它。狼嗜血成性,抓住狼的这个弱点,成功就不远了。做其他事不也是需要抓住根本吗?

三、写“治标与治本”。面对“心里发慌、发虚,吃饭不香,夜里还总是做噩梦,惊醒后浑身冷汗淋淋的”高官,如果只是给他来点盖加锌,来点安定片,甚至来点安眠药,那只是治标;治本就是让他明白身廉则心安,贪欲只能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