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景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7:47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最悲观、最忧伤的哲学家创作的关于痛苦的鸿篇巨制,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出版于1819年。1844年,该书的增补本出版。  

简单中心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  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 录。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意志的表象。他的体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

两句话概括

  书的中心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1.“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是万物的基础。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  2.“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此处我强调“生存意志”是为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区别),  也许初学者会不理解意志的确切意思,在此我解释一下: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生存包含两个意思:“饮食”是个体的生存,“男女”是种族的生存。权力意志是指万物并不满足生存,还有主宰一切的欲望。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三版序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  经验和科学的客体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意志的客体化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  柏拉图的理念 艺术的客体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西班牙古城堡

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  附录 康德哲学批判  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

出版过程

经历

  1818年,年仅30的叔本华几经周折终于自费出版了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截然  

 

相反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对自己的哲学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该书出版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售出100多本,其余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在柏林大学任教时,雄心勃勃、无所畏惧、充满自信的叔本华却在柏林大学把自己的哲学讲座与黑格尔的讲座安排在同一时间,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叔本华指望学生们用后世的眼光来估量他和黑格尔。但是学生们不能预见得那么远,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闷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期待了一生的荣誉。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哲学思想

  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  

 

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精彩内容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

  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真理。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是依赖于主体的。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

  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但是它似乎总是服从于欲望,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当它要取代欲望的时候,混乱就随之而来了。最容易犯错误的莫过于仅凭思考行事的人了。

意志

  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世界是意志的,是一个痛苦的世界。  因为意志本身就表示欲望,它所欲求的总是大于它所能得到的。欲望的无穷和满足的短暂是矛盾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的地方,余下来就有十个欲望得不到满足。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这好像投给一个乞丐的施舍一样,维护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拖延到明天。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畏惧之中,只要我们还听任意愿的驱使,我们就决不会有永久的幸福或安宁。”即使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也不能摆脱痛苦,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满足了,那么他就会陷入孤寂、虚空、厌倦中。就好像世间的无敌高手总是寂寞的、厌世的。其次,人生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痛苦是它的基本刺激物实体,快乐只是痛苦的消极中断。亚里士多德是对的:聪明人不求快乐,只求免去忧虑和痛苦。“人生犹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来摆去。自人们把一切痛苦的折磨变成地狱概念之后,留给天堂的就只有无聊了。”我们越在自己的行动中取得成功,就意味着意志越强烈,从而也意味着更大的痛苦。人就是这样的矛盾体。好比婚姻的例子,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也不幸福;独居不幸福,群处也不幸福:我们像一群聚在一起取暖的刺猬,挤得太近了不舒服,然而分开了又可怜。这全是滑稽可笑的。“如果我们把人作为整体来看,并且只强调它最显著的特征,那它的确是一场悲剧;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细节,它又有喜剧的性质。”

哲学净化意志

  为了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道德的人,就应该抑制人的欲望,去除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忘掉自己和自己的物质利益,把心灵提高到对真理的意志的沉思中去,否定人的生命意志。叔本华提出的具体的办法有,研究哲学、寻求艺术创作中的直觉以进入无我之境等等。哲学净化意志。但是哲学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阅读或被动的读书,而应该是经验和思考。艺术比科学伟大,因为科学由辛勤的积累和谨慎的推理得以进展,艺术则由直觉和表象立即达到它的目标。作为自由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自由的。

专家解读

  阿图尔·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他像一个在地底的黑暗中生活太久的人,陡然来到阳光灿烂的大地上,各种荣誉和赞美如同眩目的阳光一样扑面而来。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各大报章杂志不断地重复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将他当作神一般地顶礼膜拜。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世人的推崇,只抓住了幸福短暂的末梢,最后大概是“乐极”地躺在沙发上溘然辞世。  叔本华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书中提出了生存意志。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境界。  在当时的欧洲哲学界,黑格尔哲学以其体系的恢宏严密、思想的博大精深和为反动的普鲁士国家的全面辩护不仅成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而且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对精神”。但就在黑格尔哲学如日中天、他本人甚至被看作“哲学教皇”的时候,此时还默默无闻的叔本华却向老黑格尔发出挑战。  1818年,年仅30的叔本华几经周折终于自费出版了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截然相反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对自己的哲学极为自负,声称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方法,会震撼整个欧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却常常受人冷落。该书出版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售出100多本,其余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在柏林大学任教时,雄心勃勃、无所畏惧、充满自信的叔本华却在柏林大学把自己的哲学讲座与黑格尔的讲座安排在同一时间,试图和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叔本华指望学生们用后世的眼光来估量他和黑格尔。但是学生们不能预见得那么远,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他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于是叔本华带着一种愤闷的心情离开了大学的讲坛。叔本华与黑格尔的对抗实际上是两种哲学倾向之间的较量。他失败了,因为他不属于那个时代。用叔本华自己的话说,他的书是为后人写的。他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做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事实也是如此:到了晚年,时代才和他走到了一起,他终于享受到期待了一生的荣誉。叔本华死后,有关他的哲学讲座逐渐将黑格尔排挤了出去,终于报了当年一箭之仇。他一时成了德国最时髦的哲学家。到1891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已再版了18次。  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他对自己未被别人识出的伟大有一种近乎偏执狂的理解;既然不能功成名就,他便转向内心,折磨自己的心灵了。在他的一生中,这种悲观主义的思想从未改变过,尽管他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然而内心却没有一丝转变,以他灰暗的眼光凝视这个未曾给他温暖的世界。他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狂热的民族主义,有的只是不合时宜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中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意味,一种世态炎凉的感觉,也有一种不甘寂寞的创造精神。  在他看来,哲学是有关“智慧”的学问,不过这种智慧不是用来获取衣食的生存技巧,不是“思维术”,而是有关生命、生命意义的本体存在。所以,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工作职业,不应该是谋生手段,应该是哲学家生命意义的凝结。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有其独到的见解,都能现出他独特的个性来。正如叔本华本人所说:“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研究,要把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看待。”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这是无需赘述的原因;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谓意志为主,智慧为次的理论,人类的行动决定于“意志”而不决定于“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五,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总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欧洲对1848年的理想和努力感到幻灭,几乎赞美地转向这种表达1815年大失望的哲学。科学对神学的冲击,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和战争的控诉,和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叔本华出名。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唯意志论的基石

  叔本华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近代,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在回忆购买、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一个不知名的鬼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去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后就把我的宝贝翻阅起来,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几乎是废寝忘食的沉浸在那本书中了。之后他又说:“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在读到最初一页时,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读完,并且,我一直觉得,我是很热心的注意倾听由他的嘴唇里吐出来的每一个词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教育家叔本华》。把叔本华视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使一切现代人得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尼采之所以能面对现实———冷漠、丑恶而充满悲惨的现实,实在是得之于叔本华的教训,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