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政治面貌是什么:汉传中医网 - - 振兴中医 维系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01:16

【学习总结】试着整理方证鉴别,望大家指正!

发布: 2009-7-11 22:42 | 作者: 小水 | 来源: 汉传中医网

通过大半年的经方学习,在各位老师的教导和论坛的熏陶下,对学习经方的大方向有了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初学伤寒,再者比较懒惰而没有下工夫背诵,对具体方证,以及类似方证区别总是靠“蒙”和感觉,辨证始终处于“辨六纲,蒙方证”的阶段,很是着急和惭愧,利用假期想弥补一下,于是以表格的形式做了一个方证鉴别,发到论坛,希望对和我一样的初学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陆续增加中,但是功力浅薄,错误难免,诚恳欢迎大家一起加入纠错行列,以求做到无误,避免误导初学者~~先鞠躬敬礼了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30 23:10 编辑 ]小水 (2009-7-11 22:56:29)[i=s] 本帖最后由 香雾 于 2009-9-19 21:19 编辑

有"痞证"的方证鉴别


  表一
方证
病机治法
主治证异同
治疗侧重点
组成
半夏泻心汤证
胃气虚,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于心下之痞证,均可见心下痞满,心烦呕逆,腹中雷鸣,下利等症,治疗均寒热平调。属于厥阴方
胃气虚而水饮上逆,故呕逆为辨证要点。
和中降逆消痞
半夏(半升)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
大枣12枚,黄连(1两)
生姜泻心汤证
胃气虚而食滞,水饮内盛,故干噫食臭为辨证要点
和中消痞,宣散水气
半夏泻心汤减去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
甘草泻心汤证
偏重下焦的虚寒水饮,故以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为辨证要点
温下焦以止利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变四两


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表二


方证
病机
症候特点
组成
治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
阳明热(可夹湿)结于心下,致中焦升降失职
心下痞满不通,按之不硬,脉关上浮
大黄2两,黄连1
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热(可夹湿)结于心下,致中焦升降失职,且患者有阳虚
心下痞满不通,按之不硬,恶寒,汗出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一枚
泄热消痞扶阳
旋覆代赭汤
实邪结于中焦,以热为主,可夹痰夹饮,导致胃气不和,升降失调
频频嗳气,心下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
旋覆花3两,代赭石1两,人参2两,生姜5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12
消痞降逆
五苓散(156条徦痞证)
水饮内盛,上逆结于心下,饮停不化津。上焦热不得降
心下痞满,按之不硬,烦渴,小便不利,口渴,苔白,脉浮或者浮数
猪苓18铢,泽泻1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温渗水饮,恢复气化,小便通,气化行,则痞自消

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旋覆代赭汤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161)
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
主之。(72)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
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
主之。(74)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14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主之。(156)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4)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表三


方证
组成
主治证异同
组成比较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干姜桂枝各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
黄连汤主治寒热分居,上热下寒,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呕吐之证,重用主药黄连清在上之热,用桂枝宣通上下阴阳之气。

半夏泻心汤组成为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而成。药物组成看,均为辛开苦降,寒温并施之法,但黄连汤偏辛开,半夏泻心汤偏苦降



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半升)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
大枣12枚,黄连(一两)
半夏泻心汤主寒热错杂痞结心下,以痞满呕逆肠鸣下利为主证,故姜夏芩连并用,共解寒热互结之势,

黄连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2 19:03 编辑 ]小水 (2009-7-11 23:10:57)结胸四证

方证
病机治法
症候特点
组成
大陷胸汤证
水热互结于胸胁脘腹部结深热重,治宜泻热散结,攻逐水饮
心下痛,按之石硬,脉沉紧
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币
大陷胸丸证
水热互结,病位偏上。治宜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结胸证基本特征外,可见项亦强,如柔痉状
大黄半斤,葶苈子,芒硝,杏仁(各半升),甘遂一钱匙,白蜜2
小陷胸汤证
痰热结于心下,结浅热轻。治宜清热涤痰开结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楼大的1
三物白散证
寒痰水饮结聚胸脘,治宜温痰逐水,涤痰破结
胸脘硬满疼痛得结胸主症外。尤以但见寒象而无热证为特点
桔梗3分。巴豆1分,贝母3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2 10:53 编辑 ]小水 (2009-7-12 10:48:59)栀子豉汤类方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栀子豉汤证
汗吐伤津液,胃气虚,阳明无形之热夹湿上扰胸膈。
湿热扰心,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酸苦寒凉配伍,清宣郁热以除烦
栀子(擘14个) 香豉(绵裹4合)

栀子甘草豉汤证
栀子豉汤基础上胃气不足,湿邪稍多
栀子豉汤症状+少气
酸苦寒凉配伍除烦,甘草甘补胃气
栀子豉汤+炙甘草2两
栀子生姜豉汤证
栀子豉汤基础上胃虚饮逆
栀子豉汤症状+恶心呕吐
酸苦寒凉配伍除烦,生姜辛散止呕散表
栀子豉汤+生姜5
栀子厚朴汤证
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内,腹气不畅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苦寒之栀子清热,厚朴消满
栀子(擘14个),厚朴4两,枳实4枚
栀子干姜汤证
热扰于胸膈,且中焦有寒
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
清上热,温中寒
栀子(擘14个),干姜2两


栀子豉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比较

方证
病机相同点
辨证鉴别要点
治法
组成
栀子豉汤证
发病均为无形之郁热导致
无形之热留于胸膈,上扰心神,以心烦不得眠,心中懊,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为症候特点
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栀子(擘14个) 香豉(绵裹4合)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无形之邪热臃滞于中,结于心下,以心下痞满不通,按之不硬,脉关上浮为症候特点
泻热消痞
大黄2两,黄连1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2 10:51 编辑 ]子曾曰过 (2009-7-12 13:05:10)不错,继续加油哦~laidoctor (2009-7-12 15:01:15)你把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弄反了吧? 已经有80多人看贴了,没人发现?小水 (2009-7-12 15:49:43)

QUOTE:

原帖由 laidoctor 于 2009/7/12 15:01 发表
你把甘草泻心汤和生姜泻心汤弄反了吧? 已经有80多人看贴了,没人发现?
真的写反了 ,谢谢谢谢!!!!小水 (2009-7-13 10:03:51)[i=s]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8-12 20:34 编辑

麻桂合方鉴别表(表郁轻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表郁稍重)
因不得小汗出导致太阳表郁日久,邪轻证轻
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1/3桂枝汤+1/3麻黄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表郁稍轻)
太阳表郁日久,邪微证微
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身痒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5/12桂枝汤+2/9麻黄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表郁兼内热)
太阳表郁(邪轻)+阳明微热(微渴或烦)
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或轻微烦躁
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1/4桂枝汤0+1/8越婢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27)


彰机堂主 (2009-7-13 19:19:11)小师妹,干得不错!
加分了!小水 (2009-7-13 19:40:15)

QUOTE:

原帖由 彰机堂主 于 2009/7/13 19:19 发表
小师妹,干得不错!
加分了!
谢谢谢谢~~~~~~小水 (2009-7-14 18:28:38)柴胡汤类方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小柴胡汤证(少阳)
邪气阻于半上半下半表半里之阳位,正邪激烈交争于“半”,上焦津液不得下,下焦气化不能上达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
和解少阳(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以疏理三焦,通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生姜,人参,炙甘草(各3两),大枣12
大柴胡汤证(少阳+阳明)
相同点: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邪气内传阳明,伤津液导致肠道津亏。不同点前者用大黄枳实芍药,去掉人参甘草,其泻热通腹之力较强,里实较盛,后者用人参甘草抚养正气,芒硝软坚润燥,其破结去雍之力较弱,其正气已伤,燥热内结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下或下利不畅,伴见小便色黄,舌黄少津,脉弦数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通下里实(芍药枳实大黄)
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黄芩3两,生姜5两,芍药三两,枳实4枚,大黄2两,大枣12
柴胡加芒硝汤证(少阳+阳明)
胸胁满而呕,日哺所发潮热,伴有下后微利
和解少阳1/3小柴胡汤)+泻热去实(芒硝2两)
1/3小柴胡汤+芒硝2
柴胡桂枝汤证(太阳+少阳)
太阳表邪不解,进而邪犯少阳
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象浮弦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1/2小柴胡汤+1/2桂枝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三阳合病,弥漫三焦,内虚痰饮水湿加热上凌,扰乱心神
胸胁苦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心悸等证
微解太阳(桂枝)阳+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去甘草)安心神,去结气,清热化淤浊(龙骨牡蛎茯苓铅丹)
柴胡4两,半夏2合半,大黄2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1两半),牡蛎1两半(熬),大枣6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阳少阳阳明太阴之厥阴病)
太阳病汗下不解,表邪内陷至少阳阳明太阴位。(正邪交争于少阳见寒热往来,邪热伤津致在内水液输布代谢障碍而微结于心下,则口渴,津伤表不解则小便不利,邪热扰心,津不养心则见心烦,邪热熏蒸上焦则但头汗出)。以方测证,当有太阴饮不化津的虚寒。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解表,和解少阳,清热滋养散饮结(牡蛎,瓜蒌根),温化水饮(干姜)
柴胡半斤,桂枝黄芩(各3两),栝楼根4两,干姜牡蛎甘草(各2两)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7 11:42 编辑 ]小水 (2009-7-14 21:07:07)。。。。。。。
兔兔 19:57:47
今天的阅了?
风中听雨 19:58:10
是的。   
兔兔 19:59:13
呵呵,柴胡桂枝干姜汤我感觉总结的病机比较拗口
兔兔 19:59:39
看了师承总结的,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风中听雨  20:13:21
我的理解是伤寒汗下后,表证没解,入少阳了,太阳少阳同病,还是以少阳证为主,故见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汗下之后里虚,水湿不化,故见小便不利;气不化津,故口渴;湿热蕴结于中上焦,故但头汗出。你看这样是否清晰一些?
兔兔  20:15:16
胸胁满微结,有个微结,就说明心下还有水饮,不是单纯的少阳之邪了,太阴已经明显了
风中听雨  20:16:04
我没说没有太阴啊?
风中听雨  20:17:44
这个太阴的湿和少阳的热,互结于中上焦之间,故胸胁满微结;笼统一点也可以归到少阳里吧。
兔兔  20:18:27
饮应该很突出
牡蛎,干姜
牡蛎散饮结,干姜温化
风中听雨  20:20:00
那到不一定,饮如果厉害了,会上逆,要呕的,现在是渴而不呕。
兔兔  20:22:39
但是这个方子归于厥阴了,三阴证饮盛,就算是半寒热,但整体还是偏寒,偏寒就一定伴随饮,所以我病机就一只想突出饮
兔兔  20:23:12
就是啊,为什么不呕呢?
风中听雨  20:25:19
这是个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属厥阴,这没有错。如果要把饮和湿细分的话,我觉得该方证还处于湿的阶段,还没到饮。
兔兔  20:30:43
我猜想一下,大概饮比较清稀,大都在中下焦,是不是上焦的饮因为有上焦火的不降而被火蒸为湿了?因为上焦为火,中焦为土,下焦为水,这个证患者大概就是个虚寒的太阴体质
风中听雨  20:32:52
可以是体质的问题,也可以是汗下后造成的。
兔兔  20:33:10

风中听雨  20:33:52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结果:没有 诚盼大家加入~~~


有关柴胡桂枝干姜汤详解,请参读此贴,感谢风语老师
[url]http://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6746[/url]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7 11:48 编辑 ]淮上明珠 (2009-7-14 22:13:29)分析的很好,就是有点不全吧,laidoctor (2009-7-14 22:57:10)

QUOTE:

原帖由 淮上明珠 于 2009-7-14 22:13 发表
分析的很好,就是有点不全吧,
聊天的记录嘛,不是写文章,要联系起来看。也欢迎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仰长沙 (2009-7-15 10:17:47)谢谢分享 小水 (2009-7-16 20:18:38)“便秘属阳”的主要方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大承气汤证(峻下剂)
燥屎内结,阳明热实。其病机特点: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腹气不痛,痞满燥实坚皆具

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汗出,脉沉实有力。重者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峻下热实,荡涤燥结
大黄4两,厚朴半斤,枳实5枚,芒硝3
小承气汤证(轻下剂)
热实内结,腹气不通,其特点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结聚较轻

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大满,大便硬或者热结旁流,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
泻热通便,消滞除满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
调胃承气汤证(缓下剂)
燥热内结,腹实初结,气滞不甚。其特点:燥热实邪初结胃肠,燥热偏亢而痞满不甚,病位偏高
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部胀满,不大便,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者沉实等
泻热而调和中焦,润燥软坚
大黄4两,芒硝半升,炙甘草2
麻子仁丸证(润下剂)
津亏导致卫气营血转化失和,水不化津则尿多。津亏又导致胃肠燥热,大便干结难下。
大便硬,小便数,不大便十余日而腹无所苦
泻热润肠通便。因为小便多伤津,所以不可急下。以免更伤津
麻子仁2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1斤,厚朴1尺,杏仁1升,以蜜做丸
蜜煎导证
津液内枯,肠道干燥,
证见大便干燥,燥屎近于魄门,自欲大便而不能
外导而润肠通便。

食蜜7合,猪胆汁或土瓜根
厚朴三物汤证
实热内积肠腹,气机壅滞,胀重于积
脐腹部痞满胀痛,便秘为主要表现
行气除满(厚朴),泄热通腹(大黄枳实)
厚朴8两,大黄4两,枳实5
厚朴七物汤证
表证未罢,邪热入里,壅滞于肠道
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数
双解表里,厚朴三物汤+桂枝汤去芍药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2两)大枣10枚,枳实5枚,桂枝2两,生姜5
厚朴大黄汤证
饮热郁于中上二焦,导致气机不畅
饮阻气逆,胸满闷,腹气不通,心下时痛,可兼腹满便秘
理气逐饮,荡涤实邪通腹
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



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小承气汤比较药物组成相同


方证
药物组成
配伍特点
功用
主治
厚朴
枳实
大黄
厚朴三物汤
8
5
4
枳实厚朴为君,行气力强,泻下力弱
行气除满,泄热通腹
实热内结,气机不畅之腹部满痛,大便秘结
小承气汤
2
3
4
大黄为君,泻下荡积为主,理气为辅
泄热通便,消积除满
燥屎积滞,热结旁流之下利谵语,潮热,腹部满痛
厚朴大黄汤
1
4
6
厚朴为君,理气为主
理气逐饮,荡涤实邪通腹
饮阻气逆,腹气不通之心下时痛,可兼腹满便秘
小水 (2009-7-18 12:00:04)湿热发黄证方证

方证
病机
辨证要点
治法
组成
茵陈蒿汤证(热重湿重)
太阳不解,内传于里,湿热蕴结,兼腹气壅滞(注:湿阻气化则口渴小便不利,热外发,湿随之外达而见黄疸,热上蒸湿于头颈部而但头汗出)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黄,口渴,腹微满
清热利湿退黄兼微下腹实
茵陈蒿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
栀子柏皮汤证(热重湿轻
阳明外证之热与肌表水湿蕴结发为黄疸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发热,恶热,无汗或者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
清泄湿热,退黄
肥栀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外有伤寒不解而津液水饮停滞,阳明内热发于表不得越,湿热相互蕴结发为黄疸
发热恶寒,无汗,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
清利湿热,解表散邪
麻黄2两, 连轺(连翘根是,2两) 杏仁40个,赤小豆1升, 大枣12枚,生梓白皮1升,生姜2两,炙甘草2两

茵陈五苓散证(湿重于热
表证不解,内有水饮不化兼阳明微热,热夹湿外发阻于肌表则发黄疸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形寒发热,食欲减退,小便短少或不利,苔腻不口渴等
化气行水兼解表,清利湿热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末5分,上两物和
栀子大黄汤(热重于湿)
湿热积于中焦,上蒸于心(心中郁闷烦乱),湿热中阻,气机不利(心中热痛)
心中懊挵疼痛,尚有身热,心烦不眠,大便难,小便黄赤,身黄如橘子色等
清心除烦,除积泄热
栀子14枚,大黄1两,枳实5枚,豉1
大黄硝石汤证(热盛里实
表和里实:热邪传里,里热成实,湿郁化热,影响气化,里热夹湿外发阻于肌表则自汗出,可兼发黄疸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自汗出,小便赤,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干结,舌苔黄,脉沉实,或见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肚热等证
清泄里热,攻下实邪瘀热,利湿退黄
大黄黄柏硝石(各4两),栀子15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18 12:02 编辑 ]小水 (2009-7-21 14:11:26)

桂枝汤证及其兼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证外邪所致)
外邪袭表,卫气津液与邪争于表位(肌肉筋骨)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在表发汗解肌祛风,在内补胃气津液,调和营卫
桂枝芍药生姜(各3两),炙甘草2两,大枣12
营卫不合证
某种原因导致卫气病理性兴奋(自汗出),卫气不和,卫气营血交合关系失常
(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
风寒外束,卫气抗邪,汗出伤津,筋脉失养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桂枝汤+葛根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
太阳中风误用下法不解,正气上冲抗邪而喘
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桂枝汤+厚朴2两,杏仁50


桂枝加附子汤证(少阴中风)
中风表证过汗伤津,阳随津脱而转为少阴中风
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解表风,增津液(桂枝汤)。温阳气,增津液化源(附子)
桂枝汤+炙甘草1+附子1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
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表邪欲内陷而未陷(胸满,脉促)
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等
发汗解肌祛风,内虚故不用芍药
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少阴)
太阳中风误用下法而伤阳气,表邪欲内陷而未陷,
脉促,恶寒,胸满
解肌祛风,温补阳气而生津液
桂枝汤去芍药+附子1


桂枝新加汤证(太阳营卫不和)
中风表证汗而伤津,津亏不化血(脉沉迟),体表营卫不和兼营卫不足而经脉失养
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解肌祛风,通营补津液而调和营卫
桂枝汤+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24 21:21 编辑 ]小水 (2009-7-21 20:33:31)三附子汤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桂枝附子汤证(风重于湿之少阴证)
少阴伤寒兼体表有湿,真阳不足,不能驱邪化饮和蒸化津液,风夹寒饮水湿结于少阴表位
身体疼烦,甚至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解表祛风寒(桂枝),益温真阳散在表寒湿(附子),兼养中焦胃气(姜枣草)
桂枝4两,附子3枚,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白术附子汤证(湿重于风之少阴太阴合病而偏于太阴)
少阴伤寒兼体表有湿,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在内水盛津亏而肠道失濡(大便干燥),下焦虚寒不能制饮(小便自利)
身体疼烦,甚至不能自转侧,兼有小便自利,大便硬。
补真阳而祛寒和温化水饮(附子),固水镇水化津液(白术),兼养中焦胃气(姜枣草)。因小便多伤津液,所以不能再用桂枝发表伤津
白术4两,附子3枚,生姜3两,甘草二两,大枣12
甘草附子汤证(表里风湿并重之少阴太阴合病)
少阴伤寒兼体表有湿,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在外风夹寒饮水湿结于少阴表位,在内阳虚不能化湿而小便不利身肿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兼有汗出、短气
温阳化饮驱寒解表(注解:附子性急而猛,恐骨节之窍不能骤开,风湿之邪岂能脱出,故加甘草益其缓也)
甘草2两,附子2枚,白术2两,桂枝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7-22 20:13 编辑 ]小水 (2009-7-25 15:22:56)苓桂剂方证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苓桂术甘汤证
表证误治致中焦虚弱,下焦水气上冲。或饮停心下,导致升降失常(浊阴弥漫于胸胁则胸胁部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浊阴上蒙则上冲头晕目眩)
心下逆满,短气,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目眩,胸胁支满,脉沉紧,
温阳化饮降逆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甘草(各2两)
苓桂姜甘汤证(茯苓甘草汤)
在外表邪不解,在内中焦阳虚,饮不化而停于胃脘
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则水声辘辘,口不渴,可伴见四肢不温
表里双解,温阳散饮,透表通里,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
苓桂枣甘汤证
表不解,胃气虚弱,下焦寒饮欲逆
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表里双解,透表通里,滋补以固护中焦,温渗降逆,化气利水
茯苓8两,桂枝4两,炙甘草2两,大枣1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6)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7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条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条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小水 (2009-7-30 20:15:04)[i=s] 本帖最后由 小水 于 2009-8-5 08:53 编辑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证
病机
辩证要点
治法
组成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少阴伤寒轻证兼内有寒饮
脉沉,神疲,体虚,伴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
温里逐寒饮解表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伤寒(表虚寒证)
无热恶寒,无汗身痛等表阴证,而未出现厥,利,吐等里虚寒证
温阳通经而解表
麻黄2两,炙甘草2两,附子一枚

麻黄细辛附子汤条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文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