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装车手机壁纸:南方日报 差生变天才 反思教育“短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57:27

  八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八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据9月25日《东方早报》)。

  晏子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王楠子在国内是“枳”,到了美国成了“橘”,所以然者何?教育水土异也。

  诚然,一所中学、个别教师所为,不代表国内所有学校、教师所为,一个人的遭遇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但王楠子这个典型,无疑折射了中美教育制度的巨大落差。比较而言,中式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美式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两种教育理念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式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式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差异。两种教育的优劣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与“诺贝尔奖”之间得以直观体现:中国大陆的中学生年年都可以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奖,却没有任何成年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美国很少中学生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美国的成年人却是世界上获诺贝尔科技奖最多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也明白尊重教育对象个性的重要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生我才必有用”等名言都说明这一点。只是当教育被绑上科举的“战车”之后,个性发展才被扼杀。今天,中式教育之弊屡遭社会诟病,但受强大的体制惯性与顽强的“懒政作风”左右,充分尊重受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喊了若干年,仍然停留在墙上、报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丝毫不见败退之势。

  不论一种教育体制对于掌握静态的知识体系有多大的优势,当它把教师变成知识传声筒,把学生变成“读书机”,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扼杀得荡然无存时,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反思,并逐步纠偏,不能让教育成为中国这只“木桶”那块最短的“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