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环飞船无尽号:养心养德乃养生之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49:11

养心养德乃养生之本

木垒县老龄协会   李玉广

养生,无疑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必然选择。探究养生之道,学习养生方法,并以顽强的毅力躬身实践且获益匪浅者,在老年群体中则更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的发现,有些老年朋友在养生理念上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在养生实践中,也出现过或大或小的偏差。在我周围的老年朋友中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方面长年累月的的坚持晨练,跑步、打拳、唱歌、跳舞样样都练得有模有样,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名小利,小恩小怨上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严重时甚至撕下老脸恶语相向,弄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疙疙瘩瘩,见了面吹胡子瞪眼睛,你不理我,我不尿你,势不两立,自己也因此陷入不良情绪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整天价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更有甚者,有个别老年人为老不尊,做大不正,偷偷摸摸做一些为人不齿的缺德事。试问,以这样的心态和德行去养生,岂不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我认为:“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首重养德”乃是每一位志在养生的老年朋友应当时刻铭记在心的至理名言。要实践科学养生,首先要处理好养心、养德与养生的关系。

养生,是当今人们普遍的追求,养德既是品德的修养也是养生的需要,如果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有其寿”。古人 “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首重养德”的说法与现代科学养生理念是一致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镇静剂,使人缓解精神烦扰,这样促进健康长寿。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那些缺乏道德的人,必然做愧心事,心情不好,身体能好吗?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

(一) 养生先养心。

“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对于现代人来说,谁拥有了心理平衡谁就拥有了健康和长寿。“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它提示我们,老年人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老人: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有的人自卑情绪严重,认为自己已经是被社会遗忘的“老朽”了,在家里也是一个多余的人了,已经百无一用,遭人嫌弃讨人嫌了。由于严重消极,自轻自贱,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有的人处事偏执倔强,总是自以为是,从不自以为非。喜欢认死理、走极端,遇事好钻牛角尖,成了名副其实的“犟板筋”。对人对事往往会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无理争三分,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不理解人,不懂得尊重人。

有的人嫉妒心很重。他们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不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比自己好时,便表现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打击中伤,千方百计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有的人神经过敏多疑,猜忌心很重。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过分敏感,对别人无意的话或无关的动作都当作对自己的轻视、嘲笑。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整天价神经兮兮,很难与人以诚相待,以真相交。

俗话说的好:气大伤身。以上种种不良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邪气”,一种伤心之气,损身之气,折寿之气。如不加以正确地疏导克制,就会邪气侵身,这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那么,如何排解不良心态的侵扰,做到科学养心呢?

(一)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奢念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要消除不良情绪,首先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二)养心重在养神。精、气、神乃人之“三宝”。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

(三)养生贵养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一个新定义,即:除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缺乏道德修养,遇事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暗算或报复,终日陷入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中,大脑将得不到安宁。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易于失调,免疫力就会下降,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不注意道德修养的人,又很难克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诸如:纵欲无度、贪得无厌、嫉妒成癖、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忧郁自闭、嗜赌成性、吸烟成瘾、嗜酒贪杯等。这些做法一旦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就会严重损害心理健康,并会抵消饮食营养与体育锻炼所取得的成效。

(四)养心务必养德。

孔子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由此看来,“诚其意”乃“正心”之本,“正其心”乃“修身“之魂。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神凝。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总是一团和气。挫折、失意、摩擦、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在你遇到挫折、失意、摩擦、矛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暴自弃;不要嫉妒猜忌;不要小肚鸡肠。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静下心来,去梳理自己的感情,调整自己的情绪,洗刷自己的心灵,才能够体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体验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神韵。也才不至于因“气”伤身折寿,因“气”损德耗神。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视名利为草芥,视得失为无物,那你就可以在快乐的天国里自由翱翔了。

1、立德养心。德的核心是做善事。所谓“积善成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言:“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大医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寿短。科学研究发现,有贪污受贿罪行的人,癌症、心脏病、脑出血发病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2、立志养德。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充满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养生保健的重要一环。中医认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与此同时,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证明,坚定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有益于健康长寿。

3、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科学研究也发现善恶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助人为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而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

4、节欲养生。贪得无厌必然欲壑难平,这是养生的大敌。节制欲望在中医养生学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当然,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血肉之躯,要断绝它做不到,也不必要,但需要节制它,这是守神的一种方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应当节制的是那些对人体有害的私欲、贪欲、恶欲,而那些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公欲、大欲、正欲则是一股浩然正气,对养生具有莫大的好处,是应当倡导并发扬光大的。

养生是一个综合心养、德养、身养、食养、药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养生的方法也可能因人而异。但就养生的理念来说,养心养德乃养生之本,“养生先养心,养心必养德”则是一条基本的法则。它是指导老年人探究养生之道,追求健康长寿必须遵循的“大道理”,是“道中之道”。如果舍本逐末,结果必然会事与愿违,吃亏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