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亚硫酸钠缓释:洪艺菁:寻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8:04:12
洪艺菁

寸草心

国会辩论之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所谓的朝野共识。虽说以高薪吸引人才是许多企业的策略之一,但有别于一般主管级职位,部长并不是你可以主动选择应征的职位,而是须先受邀成为人民行动党的候选人。

  我们可从四层面来看,某人才受邀从政并获知日后可能担任部长时,他或她可能面对的内心挣扎,并探讨“准部长”得作出的牺牲,是否比其他行业来得更多。

  一、被猎中的人才得做好心理准备,愿意接受作为公众人物将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影响,他会失去隐私,任何小缺点都可能被人们无限放大。这并不是只有当部长、议员才会面对的挑战。艺人、企业名人等公众人物,也面对类似不便。

  二、部长晚上和周末得“上班”出席社区活动,牺牲个人和家庭时间。但周末上班,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人很多,包括零售业、餐饮业、新闻业、公关、社工、警察、运动员、巴士司机等等,并非只有部长和议员才“苦命”。基层领袖和义工除了牺牲时间,甚至分文不收地为社区服务。

  三、有才能并愿意从政者,并不担保一定晋升到部长,即使被上司(总理)赏识和器重,也得面对可能败选的风险。

  但这类失败风险并不只有部长和议员才面对。再次用演艺圈为例子,某艺人也许是唱片公司或经纪公司要重点栽培的对象,但若无观众缘,公司投入再多资源,他或她也一样红不起来。

  与其把“可能败选”看成是一种拖累,倒不如换个角度来看:能否赢得选民的心,也是决定这人是否是一个好部长的要素。若一个人在制定政策方面很强,却缺乏政治魅力,不懂如何面对公众,那也许他比较适合当高级公务员,不是当部长的料。

  任何人在职场上转换跑道,都得面对失败风险。但失败是人生最宝贵的一堂课。若一辈子一帆风顺,永远停留在安全地带,不敢冒险也输不起,这人一旦遇上大风浪时是否不堪一击?这样的人,能当部长吗?

 

四、对一些人来说,最重要的阻力是:是否认同人民行动党的政治理念和作风。在新加坡,我们很习惯地把政府和行动党画上等号。在国外,有意从政者会寻找他认同的政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并肩作战,推动他们的共同理念。

  这届大选之前,很少人愿意公开加入本地其他政党,往往只是暗地里支持。但这种政治恐惧已逐渐消退,公开支持反对党已成了一种潮流,许多年轻人和专业人士也大方承认自己加入反对党。选择突然变多了。

  当然,加入行动党以外的政党,即便当选也只能当议员,无法担任政治职务,但对一些人来说,能够当上人民代议士,那已足够。

  若当作仕途来经营,从政确实很苦,但那是成名、成功、达成政治理想必须付出的代价。

  那么,薪水高一点,能否减轻这些痛苦?

  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把影响人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motivation 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薪金、人际关系、福利等属于后者。

  当保健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不满,并不会导致积极态度。按逻辑,高薪只能减少人才在从政后的不满,无法直接鼓励他答应从政。

  激励因素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工作责任增加、成长和发展机会等。

  愿意从政、希望当上部长推动国家政策改变的人,激励因素相信比保健因素重要。担任部长能给一个人的发挥平台,远大过担任跨国企业主管。对于想不断自我挑战的人才来说,这类成长和发展机会,是在任何私人企业都找不到的。   好政府需要优秀人才,这点毋庸置疑。但人才的定义究竟是什么?现有部长都的共同点包括:智商高于常人,毕业自名校,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事业有成。但少了这些,就不是人才了吗?
能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冷静分析、办事效率高、追求务实成果的技术官僚(technocrats)固然重要,能够牵动人心、掌握民间脉搏、胆识非凡、口才一流、具个人魅力等从政人才也不可少。

  随着国家繁荣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一些日常操作,如水沟容量、道路不平、地铁列车向哪里购买、八哥谁来管等看似芝麻绿豆的细节,都不可能由部长亲自管,但出状况时却对人民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许多企业的通病是把招聘精力集中在要职,忽略了小职位。政府部门的招聘细节我不熟悉,无法评述。但若多花些心思为每个小职位吸引人才,各部门站好自己的岗位,或许部长就不一定非得找样样本事精专的人,而是贵在有大方向,懂得激励下属、促进团队精神的领袖。

(作者从事人力资源、机构发展与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