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麦芒4突然黑屏:品茗随笔25:闽红工夫之"坦洋工夫"----红衣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4:40
(2012-01-20 15:21:22)
标签: 品茗随笔
闽红工夫
坦洋工夫
红衣佳人
文化
分类: 品茗随笔

品茗日期:2011-01-20                      天气情况:-5℃、晴、微风
地点环境:办公室                          参 加 人:独品
投 茶 量:5g                              泡茶水温:约90℃左右
茶叶年份:2008年                          存储方法:正常存放
基本茶器:青花缠枝莲盖碗(120ml)         冲泡时间:一泡15秒、二泡25秒(逐增、可泡十水)
茶品名称:坦洋工夫(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
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因地而得名“坦洋工夫”。
茶叶产地:福建省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为主要产地
坦洋工夫源于福建省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收茶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
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主产福安、拓荣、寿宁、周宁、霞
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
坦洋村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锣鼓
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
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
福安地处低纬度,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福安的纬度适中,恐怕是全世界产茶中纬度最适
中的地区,与其同纬度有产乌龙茶的安溪、产普洱茶的云南,产绿茶的广东英德,产高山茶的台湾
阿里山地区,这都是中国的名茶区。地势高峻,天风临海;深谷疑云,高岗锁雾,增加了空气相对
湿度,呈现“雨天满山云,晴天遍地雾”,造就了“湿而不暑,湿而不瘴”的特殊小气候。
《北苑试茶录》说:“茶宜高山之阳,而喜日阳之早。”早上旭日东升,照射山崖,中午阳光被岩
壁、树木所挡,地暖不热,气候温凉。长年晨雾晚岚、朝融夕微、飞瀑流霞,温和温润,形成茶树
生长得天独厚生态环境。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孕灵滋雨露,钟秀自山川”,萌发的芽叶厚嫩柔
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脂多糖、儿茶素等营养成分,制成的茶叶衲天地之灵气,聚日月
之精华,具有最甘醇的芬香,常饮能延年益寿。
境内山地基本上呈现带性的垂直分布规律,属于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带。土壤质地母岩立地条件较
好。由于湿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成土母质的风化分解,盐基物质的淋溶及富铝化,腐殖质
多,土壤偏酸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在山地、丘陵、盆谷等新发育的土壤均适
宜于育茶种茶。
茶树品种:坦洋菜茶
明洪武四年(1371年),当地茶农从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神异的古茶树,遂将母本原株移到家园,
经悉心培育分离选育出有性群体小叶种。
该茶树为灌木型,树高2米左右,树势半披张,分枝适中较密,枝条细小;叶中型,为椭圆形或长椭
圆形,叶呈水平着生,叶平均长8.8厘米,宽为3.5厘米,叶面多隆起,叶色绿或淡绿,有少数呈紫
红色,芽叶茸毛稀少,多数属于中叶类,一般大叶类占30%,中叶类占60%,小叶类占10%左右;花型
尚大,花萼5片,花瓣6-9瓣,柱头多数为三分叉,雌蕊高于雄蕊,子房较大;育芽能力较强,芽头
密度大。
在一般条件下,三月中下旬萌芽,四月上旬开始采摘,全年生长期220天,枝繁叶茂萌发四至五轮
次。可从清明一直采到秋末白露,时历三春,平均亩产鲜叶近350公斤。该品种具有耐酸、耐寒、耐
旱、耐瘦等遗传特性,又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点,所以有史以来福安茶
乡遍莳小叶种菜茶。因为这种茶树叶大如菜叶,所以当地人就称之为“菜茶”,即如今人称的“坦
洋菜茶”。
加工工艺:鲜叶---萎凋---揉捻---(渥红)“发酵”---烘干(初制毛茶)---精制工艺
坦洋工夫的制作过程,将注重保留其传统“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技术创
新,提高产品档次,以适应市场对高档红茶的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
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
鲜叶: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叶和鱼
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
萎凋:萎凋室要保持通风良好,槽体内温度一般控制在30-35℃左右,具体温度和风量的掌握依据鲜
叶含水量而定,一般原则为“先高后低”;萎凋芾的摊叶厚度一般为10-15cm,每隔20-30分种翻叶
一次,以获得茶叶萎凋均匀一致。一般萎凋时间4-6小时,萎凋叶叶质柔软,手捏成团,松手不易弹
散,嫩梗折之不断,叶面失去光泽,色暗绿,青草气大部分消失,略有清香,减重率达30-40%,则
萎凋适率。
揉捻:采用揉捻机,揉捻室避免阳光直射,室内温度宜低,湿度宜稍高;采用轻压长揉的方法,时
间掌握在60分钟左右,使茶叶的成条率达到85%以上,细胞破损率达80%以上,茶汁溢出而不滴流,
使之条形紧结,初步形成其成品外形特征。
解块:主要目的是解散茶团,降低叶温,使叶内某些有效成份不致因受热剧变,干燥后可减少团
块。但使用解块机会影响到高档茶的条索外形,因此“坦洋工夫红茶”实际制作中以手工解块效果
为佳。
发酵: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独特阶段,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充分氧化,形成红茶色香味的品
质特征。红茶的发酵实际上从揉捻时就开始,因此揉捻时室温宜低。发酵温度控制在22-24℃,空气
湿度一般要求80%以上,空气流通,使氧化供给充足,发酵充分均匀,整个发酵过程一般维持2-3个
小时,待发酵叶青草气消失,出现桂花香、果香,叶色大部呈鲜明的铜红色为适度。
干燥:目的是制止继续发酵,蒸发水份,达到毛茶成品要求。采用焙笼烘焙或烘干机干燥,掌握
“高温初烘,低温复火”的原则。初烘温度掌握在90-100℃,时间为l5-20分钟,摊叶厚度2-3cm,
每隔5分钟翻拌一次,至八成干左右,中间摊凉1-2小时。复火温度掌握在50-60℃为宜,时间为20-
30分钟,摊叶厚度3-4cm,每l0分钟翻拌一次,足火后成品水分控制在7%以下。
精制:毛茶通过抖筛、平圆筛、手拣等精制工序,分精茶条粗细、长短,去除影响成品茶净度和色
泽的杂物及片茶、碎茶、末茶等,形成条索紧细、外形匀齐美观、净度良好的上等“坦洋工夫红
茶”外形特征。
茶品特点:
【干茶】紧细匀直、色泽乌润、毫尖金黄;
【汤色】汤色红亮、明亮清澈;
【香气】高锐持久、桂圆香气;
【滋味】鲜浓醇厚、甜香浓郁;
【叶底】叶亮红明。



人文历史:
历元至明清,福安曾隶属于福宁州,州治设霞浦,下辖福安、宁德两县,故州号福宁州。“(茶)福宁州有出”,这是明成化进士、翰林院编修、江西提学佥事、莆田黄潜所编的《八闽通志》中简略的记载。明代谢肇制《长溪琐语》载“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可见,明代的长溪一带茶树栽培已十分普遍了。但是,当时茶叶生产主要还是自产自用。
十七世纪初,茶叶的饮用开始在欧洲流行。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后,英国和欧美各国纷纷与我国进行茶叶贸易。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644年将福建茶叶运到英国,并引起了英国人对茶叶的普遍嗜好。英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内有一定量茶叶库存,便令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商务处,组织以福建为主的茶叶运回英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后,茶叶输出逐渐增多,促进各地开荒种茶,茶叶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遍瑜香船,嗣后口岸决定于广州”,同时还规定茶叶出口只能茶商行代办,禁止民间交易。由于福安水路可通达广州,茶叶运销对路远销有利。头脑灵活的坦洋人,审时度势,纷纷改开荒种茶为试制新茶,做起茶行的生意。他们以“坦洋菜茶”为原料,细制桂香茶,打开国内外市场。
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宁茶客来坦洋购茶,将红茶制作(自然萎凋、手工揉捻、室内发酵、炭火烘焙)从崇安传入坦洋,以坦洋菜茶鲜味做原料生产出来工夫红茶,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当地又称乌茶),内质香味清香甜和,汤色鲜红呈金边,叶底红匀光亮。
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最早茶标“坦洋工夫”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年创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在掀开坦洋茶叶历史新篇章的同时,也开创一段闽红的传奇,树立了“坦洋工夫”茶史的丰碑。
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
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2004年,命运终于出现转机。这一年,福建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魏文生,受命前往福安参加茶农的扶贫工作。按当时的计划,扶贫的主要项目就是帮助茶农实现“红改绿”,即大规模砍掉红茶树改种绿茶。可到了福安,魏文生亲密接触“坦洋工夫”,聆听了它那段辉煌的历史后,却为“坦洋工夫”的沉寂倍感惋惜,甚至萌生了复兴“坦洋工夫”的想法。就在魏文生犹豫之时,茶界泰斗张天福老人站了出来,他的一番话最终把魏文生送上了复兴红茶的道路。
在张天福的鼓励下,2004年7月,魏文生在福安设立“坦洋工夫”红茶基地,之后,他又想尽各种办法推介红茶。先后开设了“元泰红茶”专柜,让过往的顾客免费饮红茶,成立了“福建红茶俱乐部”,举办了“元泰杯”世界红茶征文比赛以及红茶品茶会等活动。他的复兴行动引起了福安市政府对“坦洋工夫”的重新审视。
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事。当年,坦洋工夫远销荷兰、英国、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不过1公里长的坦洋街,茶行就有36家。据1934年统计,福安的茶叶产值达到大洋178万元,每担茶叶的最低价为30元。
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茶”等荣誉。

心得感受:
01、闽红三大工夫茶: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
02、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远近茶园碧绿,造就了坦洋工夫具有独特的桂圆香气;
03、“坦洋工夫”创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红工夫”创始都晚于“坦洋工夫”。
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坦洋有四季如春、秀丽多姿的山,有澄澈如镜、清幽香甜的水。古从云“好山必有好茶。”出自山明水秀、花香鸟语之乡的茶,必然香醇可口;受染于污浊浑秽之地,想必味涩欠佳。游走于坦洋的清溪边,踩在用青石铺成的古道上,宛如梦幻回转,依附于古亭,端起一杯红艳的坦洋工夫是何等的心情,只觉得黄花耀眼、清香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