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大作战完结了吗:巧言令色(论语风云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4:34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字】

        1.巧:《说文》:“巧,技也。”《广韵》:“能也,善也,好也,伪也。”《韵会》:“机巧也,黠慧也。射者工于命中曰巧。”综合起来就得出了如下推论,我认为:“巧”的本义就是技巧,它指的是一种颇为灵巧的高超的技能或工艺。它最初表示的就是木工中的“接榫”,就是将两块木料分别开榫、凿槽,然后对接起来。木匠是人类最原始的工种之一了,“接榫”在今天来说还是木匠们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啊。“巧”的古老字形就只是它的右半部,即“丂”。我推测,其读音“qiao”大概是“起、凹”的合音,用以表示凸起和凹槽相对接的“接榫”工艺。工字旁是后来加上去的,进一步表明它指的就是一种做工中的工艺。《周礼 · 冬官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巧言”是一种比喻义,就是指如“巧”之言,也即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言语。《诗经》中就有“巧言如流”、“巧言如簧”的句子,也正是此意。

        2.令:《说文》:“令,发号也。”徐铠注曰:“号令者,集而为之。卩,制也。”对于其甲骨文字形,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是一个人正襟危坐地在发号施令,一种看法认为是一个人跪在地上听从命令。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们很难判别出谁是谁非,我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说,都不太认可。我认为,虽然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它本身并不完全就是图画。尽管说越是早期的文字,它就越形象,它就越是象形文字,但它也只是隐约的、大致的象。所以说,推断一个古文字的构形用意,不应用狭隘的目光一味地猜测它象什么。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较为开阔的眼界,还要有普遍联系的思想。基于此,我推测“令”字的甲骨文造型其实应该就是一个悬挂着的铃铛。因此说“令”是“铃”的本字。其上部类似于冠冕的部分,就是铃铛的铃体部分,它往往是中空而壁薄的。中间是悬系于铃体腔内的铃锤,再下面是用来曳拽铃锤以击打铃铛的绳线。一般地,“铃”多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古文字“令”加上个金字旁就变成了今文“铃”。也有用玉石制作的,因而也有个“玲”字。加了个提手旁的“拎”字表示手抓着某物的顶端,下面所坠物件仿佛悬空的摇曳中的铃铛。而加了冰字旁的“冷”字则表示环境冰冷得让人或别的动物哆嗦得犹如震颤着的铃铛。从“ling”音变为“leng”,着重在消除音感,转而强调其动感。

        3.鲜:其字形从古到今就是这个样子,《说文》:“鲜,鱼名,出貉国。”也就是说:“鲜”是一种鱼的名称,它出产于貉国。也许曾经是这样的吧,但它早已不是这个意思了。它有鱼、有羊,而又不读为“yu”或“yang”,却偏偏读为“xian”,这为何故啊?这让大多数人们都看得一头雾水,猜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了,你若是拘囿于旧有的文字学、语言学理论,你至死也不可能弄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了。因为旧有的文字学、语言学理论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似是而非的,它们已经成了这些学科的枷锁,羁绊着它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用我的理论解释,“鲜”配音“xian”,也就是“先”的意思。合起来也就是“鱼”之“先”、“羊”之“先”。鱼有鱼腥味,羊有羊膻味,它们的味道往往都先于它们本身而让人们嗅觉出来。特别是它们做熟了以后,其味道更是余香缭绕、鲜美无比啊。所以,“鲜”主要是表示味觉感官感知到的新鲜气息。但是,对于如何香甜美味的食物来说,其飘逸出来的味道和其食物相比,都还是微乎其微的,因而,“鲜”也常常表示极少的意思。

        4.仁:《说文》:“仁,亲也。从亻,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徐铉注曰:“仁者兼爱,故从二。”《中庸》:“仁者,人也。”《孟子》:“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金文中已有“仁”字,“仁”字右边的“二”,有人认为是数字“二”,有人认为是表示重文的符号。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如果它是数字“二”,莫非“仁”字是表示两个人或三个人?如果它是表示重文的符号,莫非“仁”字是表示两个人,那它和“从”字还有啥区别呢?因此说,它既不是数字意义的“二”,也不是表示重文的符号。叫我看,它就是一个等号,表示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它和现代社会里提倡的平等、博爱的意义还不太一样,它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修为。因而说,这个等号是应该划在他人和自己之间的。《礼记 · 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 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韩非子 · 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论语 · 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

       孔子说:“言语乖巧、脸色善变的人,很少有好心肠的!”

【赏析】

       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更是复杂的。人们的言谈举止,笨拙木讷与巧言令色都不是被大众主流愿意接受的,它们分别是极左、极右的两个极端。人们追求的是其中间地带,也即中庸之道。人们的外表形象、言谈举止追求的应该是真诚、温馨、自然、大方、适度、得体,且合乎具有普世价值的被大众所认可了的礼仪礼节。不及则为笨拙,过之就显得世故圆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