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双解:周凡:入世十年 还是全球并购市场“新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22:38

周凡:入世十年 还是全球并购市场“新人”

  周凡 独立投行美驰董事总经理,从业近二十年,专于企业跨境收购顾问及企业融资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洛克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底由经验而来。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并购。然而十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绩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海外并购失败率从最初逢购必败到现在仍旧高达70%。在全球并购市场,中国企业还是新人。

  过去十年,中国并购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并购协会统计,中国海外并购总交易量从2001年的39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900亿美元,总交易价值从926个上升到近5300个。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在上游能源、金属与矿业、技术领域的海外并购和战略资产的定向收购,如品牌、专利和管理技能等,是推动中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伴随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体系必须首先要实现全球化,然而十年来,中国贸易实现了国际化,贸易结算体系却并没有走向国际。在当前的货币体系下,重建一套规则显然不现实,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会促使中国对外国金融机构进行战略股权投资来实现。

  从外币基金独霸天下到人民币本币基金崛起,中国走过了很长一段路程。外资私募股权翘楚凯雷、黑石集团、德州太平洋(601099,股吧)集团、中国鼎晖投资(CDH)、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和弘毅投资等机构纷纷设立人民币和美元基金,一起推动着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在海外并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失败经验。由于跨境并购交易具有高度复杂性,结合中国政治、监管和财务状况的特殊性,那些预期进行境外并购的中国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中国企业走出海外收购资源渠道占了75%,过于集中在能源矿业等领域。横冲直撞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警惕,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中国国有企业存在政治歧视与偏见。“刻板印象”让这些国家认定国企并购并不止于简单的企业行为。

  完全不同的市场、法律制度和语言风俗环境,导致双方做事方式和价值理念都相差巨大。很多企业把国内的坏习气也带到了国外,根本没有去了解当地的法律文化环境。举个例子,笔者曾见到一家企业作业完走人,挖出的土和废弃物就搁在原地也不处理,这在国内早就见怪不怪,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不能容忍的行为,于是把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评估一项并购成功与否有三个因素,第一,价格是否合理,交易结构是否公平;第二,能否达到并购发起方的战略目的;第三,交易完成之后的整合会否按原计划进行,而这是决定一项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为了获得国际经验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未来的思考是,中国要如何少交学费。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股权类收购相对于资源类资产收购要难。因为股权类的收购,特别是工业生产、科技、金融、消费和品牌经营类的收购,会涉及到债务债权重组、人力调整和业务模式的改变。此外,系统、内控和权限的配置,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冲突,都会影响并购成败。

  一般来讲,18-36个月之后就可以评估一项并购的成败,而80%的因素由成交后的整合来决定的。

  获益于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国海外并购的步伐加快。是否应该“抄底海外”,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并购的真正目的是投资而非投机。

  “抄底”是炒股概念,也许适用于收购金、铜、煤等大宗商品的资产收购,但并不适合战略并购,因小失大的案例屡屡发生。

  在面对抄底诱惑时,企业必须想清楚该笔并购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家也需衡量清楚并购后的债务风险。比如买过来万一消化不良闹得自己生病了,有没有措施保障企业肯定能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