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懿恩大结局:王尚文?程立华:大成拳的站桩、试力、走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1:47
欲求技击之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王芗斋老先生在站桩一文中谈到了站桩对技击的作用。

  

    一般未练过内家拳的人,对桩功的认识较粗浅,大都认为站桩能使脚下有根、长力量,但对于各种桩法的内涵却无法深究,对于力从站桩中所得,并能在技击中充分体现其作用的事实,持一种怀疑态度。更有甚者,认为站桩只会越站越呆板,视其道“灵者变拙也”。这些人大概只见到桩功表面的东西,或受其他拳术中低马步桩的影响太深,脑子里的旧观念一下子无法更新。初学站桩的人,虽然对桩法初步有些了解,但对具体的站法或时间的要求却难以把握,加之缺乏明师指教,若再受一些误传误授的说教,极易偏离真正的大成拳道,以致虽浪费时间不少,但难得其法要,站来站去,见效甚微。有些误导人脱离实际的歪门邪道,如“开天目发光”、“内气外放”、“隔空击物”等伪科学的“特异功能”,只会使学习者落得气泄银空,令人痛心矣!

  

    站桩既是大成拳“七妙法门”的入门功法,又是登堂入室的高级功法。“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站桩应首先做到间架外形到位,精神舒畅,心平气和。在形体上找“松”劲,以肩、腰、胯等关节的松活,从整体中领悟“”、“”劲儿,达到“松”、“整”互换。只有真正的“松”下来,实战时“力如泥”的“懒惰劲”才能突出体现。即所谓“神行若一,整体如铸”。在整中松松中整的体会中,要有精神贯穿、调配始终,即在长期的松中有精神的统一,才能体会意紧。是精神和力量的高度和谐,求得桩态自然中的松紧,不要去追求局部肢体的多面力,那样容易出现极端。大成拳桩功上的外形符合中庸之道,如“直与曲、长与短”之间都符合了“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

  

    大成拳站桩和其他拳术的练法有本质的区别,它注重内在自然力之修炼,是在松合自然、不用力而得力的状态下锻炼身体,促使筋骨、神经、细胞的内在变化,进一步开发人体潜在的原始本能,达到“肌肉松灵、筋粗力大,骨活筋灵”的目的。站桩原则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以活步为例,外形视之不动,但随时间推移,功力会与日俱增,令人生威。虽外形视之不动,而内里却真动。站桩重在精神和整体力量的培养,而不需借助其他运动和训练。如果对二者练出的劲力作个比较,就不难发现,前者(站桩)柔中带刚,后者(举杠铃、打沙袋)则刚中蕴僵。

  

    站桩以松活蓄力为主,而力则由试而得。当桩功站一段时间后,身体从松中能体认到一种潜在的能量,也就能从手与手、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等部位体会到相互排斥和吸引的劲儿,此即争力合力,谓之“矛盾力”。这时就应进行第二步功法——试力。

  

    试力,就是把桩中之力通过试力练习,慢慢以求,就是从“虚无中求实际”。试力可分为钩挫、风帆、波浪等几种方法,可进行定步、活步练习,求得慢中快、快中慢,再去摸劲试劲,直到得劲在试力时,意想身体与周围的物体、空气等产生“碰撞”、“摩擦”。随着功夫的增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当得力之后,应进行走步训练。走步的初练,以摩擦步为主。摩擦步也叫“活步试力”,或叫“运动试力”。摩擦步的练习,对运动中两脚前后、左右互换的平衡和身体劲力的整体协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作奠定了基础。

  

    站桩、试力、走步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中的重要部分。如果这三步功法打不好基础,就无法去作试声、发力、推手和实作。望学者切记,不可舍近求远,贪新务虚。

  

    站桩、试力、走步这三步功法在时间上的安排大致是站桩占60%,试力占15%,走步占25%。站桩是换劲、生力之本,谓之;试力是摸劲、运力之引,谓之,走步是用劲、动力之现,谓之。这三步功法如池塘蓄水、挖渠、灌溉,是相关联的步骤。要把宽大的池塘蓄满水是本;如果没水,挖渠又是徒劳,灌溉就无从谈起;如果池塘水满,不去挖渠引灌,蓄水只是徒劳,无法使用;池塘水满,渠道畅通,但没有浇灌之用,也是前功尽弃。池塘、渠道、灌溉三者都应具备,前两者主要为后者奠定基础。关键在于池塘蓄水,池水越充盈,作用才越大。为此,站桩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中的首要功法。

  

    王选杰先生当年给我们讲拳时,把以上三步功法比喻为和面揉面拉面。要我们去思考、体认、领悟其中的韵味。他老人家常告诫我们,要与武友广泛交流,从实战中去体会大成拳的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