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ed照明:有关镇巴民歌的一些情况 - 『陕南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24:37
',1)">
镇巴民歌,《豌豆开花排对排》
视频链接 http://bbs.sbctyyw.com/redirect.php?fid=31&tid=7830&goto=nextoldset
镇巴,古老而贫穷。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繁衍的大巴山儿女,创造和培育的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世代相传。镇巴民歌便是其一。镇巴民歌歌种有劳动号子、山歌号子、调子、茅山歌、小调、民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全县24乡镇,皆有民歌分布。现已收集镇巴民歌近两千首。2003年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民歌之乡”称号。 镇巴民歌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其调式结构四声或五声徵调式居多,其它依次为羽、商、宫调式,旋律优雅朴实。其文学特性主要用了比兴手法,再运用起承转合展开会部思维,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生产和生活的功能性,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其语言朴实、简练、自然、流畅。 镇巴民歌是音乐文化的宝库。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和置身于镇巴民间音乐沃土的我县音乐工作者,收录了不少的镇巴民歌,用镇巴民歌的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代代相传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其文学性、哲理性、歌唱性和通俗性以及民歌的格律、方言声韵与声腔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镇巴民歌的历史渊源 镇巴民间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民歌的发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其自身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形成: 一、艰苦的劳动方式。这里山大沟深、林茂,一些劳动方式是非常艰苦的,运输主要靠人力,主要河流有船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艰苦单调的劳作中,需要精神调节,需要宣泄情感,需要娱乐。山林沟壑、田间地头,一声山歌,忧愁全无。优秀的民歌则越传面越大,词曲越固定,世代传承。与劳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民歌不计其数,如“背二哥”、“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头号子”、“风箱号子”、“放羊歌”、“薅草歌”、“插秧歌”、“抬丧号子”等,对民歌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极富特色的民风民俗。在我县极富特色的民风民俗中,伴随着很多民间音乐,其中围绕婚丧嫁娶的民歌更是丰富多彩。人们把人生的全部活动总结为五个字:生、劳、病、死、苦,由此而产生的民歌把全部的人生画卷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语音特色。我县的地方语言近似于川北,故其民歌的运腔规律也是如此,但其调式结构与川北相去甚远。我县四声或五声徵调式较多,依次是:羽、商。其调式的交替也是“羽—徵”。 四、独特的文化交流形态。镇巴依秦望蜀傍楚,历来受秦川文化的熏染、荆楚文化的浸润、巴蜀文化的涵养,因而在文化形态形成了以我为主,博采众家之长的特点。 镇巴民歌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镇巴民歌在全县境内皆有分布,会唱镇巴民歌的人数多达万人以上。总体上可分为三大块: 东区含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平安、田坝、麻柳滩等乡镇,主要流传号子、茅山歌和小调;西区含长岭、三元、简池、仁村、永乐、青水等乡镇,通常的歌种均有流传,其调式以羽音为主,演唱方式以平腔为主;中区含泾洋、小洋、渔渡、盐场、陈家滩、杨家河等乡镇,这里的民歌风格中,东西风格兼而有之。 镇巴民歌的主要价值 一、是音乐文化的宝库。镇巴民歌音乐引起音乐界的关注,50年代后,中国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及省市的音乐家、作曲家纷纷来镇巴采风。良好的民间音乐环境,哺育优秀的音乐人才。我县的音乐工作者创作改编了许多具有浓郁镇巴民歌风味的音乐作品。其中刘光朗作曲并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顶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民族民间唱法调演。1999年在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胡远清创作的歌剧《唢呐声声》音乐获优秀作品奖。他俩还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2年9月在汉中市举行了以镇巴民歌为音乐创作素材的个人作品音乐会。 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镇巴民歌曲调中可洞悉民歌演变的一般规律;可发现历史上各地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可寻找其以字行腔与以情行腔的辩证关系。可以以民歌为突破口,将民俗学的研究进行到更深的层次;可以从民歌入手,对历史上人民的生产劳动、生存状态、审美情趣等进行系统研究。民歌自身的生存状态可反映出历史的变迁、自然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等诸多信息;其歌词的文学性、通俗性、歌唱性也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在人类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镇巴民歌不仅记录了镇巴的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社会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 镇巴民歌的传承谱系 镇巴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多为社会性松散型,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和家族性的,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 周宗海 男 盐场镇响洞村 生于1900年,卒于1982年 唐运至 男 青水乡大楮村 生于1901年,卒于1978年 许正帮 男 盐场镇天井村 生于1924年,卒于1994年 梁崇寿 男 观音镇大市村 生卒不详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家庭住址 唐有高 男 56 汉 巴山乡淇水村淇水组 冉明元 男 61 汉 巴山乡淇水村淇水组 郭有林 男 61 汉 巴山乡淇水村淇水组 马德桂 女 57 汉 巴山乡淇水村淇水组 吕朝斌 男 37 汉 泾洋镇何家营村香树坪组 刘米友 男 36 汉 泾洋镇何家营村香树坪组 雷兆碧 男 40 汉 泾洋镇梨子园村安沟组 张泽香 女 38 汉 泾洋镇七里沟村老房坪组 张福均 男 33 汉 小洋镇潘家河村白果树组 张开强 男 42 汉 小洋镇三岔河村柳树组 张友功 男 70 汉 盐场镇天井村胡家坪组 刘光远 男 79 汉 盐场镇天井村许家院组 姚明仁 男 58 汉 赤南乡雌鸡岭村曾家坪组 苏乐华 男 72 汉 渔渡镇小寨村 侯大祥 男 45 汉 杨家河乡口泉河村 侯大成 男 43 汉 杨家河乡口泉河村 王照发 男 45 汉 青水乡郭坪村椿树坪组 宁登兴 男 58 汉 青水乡郭坪村椿树坪组 宁昌寿 男 53 汉 长岭镇碗厂村文家坪组 邱兴培 男 45 汉 长岭镇花园村望月组 王英文 男 60 汉 三元镇三元坝村 张久成 男 59 汉 三元镇三元坝村 邓天锡 男 60 汉 大池乡迎春村柳树垭组 刘家正 男 62 汉 大池乡迎春村厂坪组 王照文 男 36 汉 青水乡郭坪村椿树坪组 黄方兰 女 42 汉 青水乡郭坪村大石包组 郝翠萍 女 38 汉 三溪乡房梁村中梁组 李振举 男 65 汉 三溪乡安全村 张明芳 女 60 汉 三溪乡池洋村白云组 马述和 男 54 汉 三溪乡池洋村白云组 李胜美 女 49 汉 兴隆镇水田村老屋组 蒋万金 男 49 汉 兴隆镇水田村老屋组 林显成 男 58 汉 碾子镇新庙村上坝组 黄孝清 男 40 汉 麻柳滩乡竹园村 张奎保 男 54 汉 麻柳滩乡竹园村 王贤孝 男 54 汉 田坝乡桥沟村桥沟组 康联俭 男 56 汉 田坝乡米家坝村老树湾组 陈兴智 男 54 汉 田坝乡继丰村老庄坝组 黄维林 男 62 汉 平安乡虎溪沟村新房子组 王存志 男 56 汉 平安乡何家坪村周家院组 林云峰 男 28 汉 碾子镇新庙村上坝组 刘朝忠 男 62 汉 镇巴民歌的基本特征 镇巴民歌的风格独特而多元,其基本特征是:歌种全,数量多,音乐美,歌者众。 一、歌种全。 有多种激越的劳动号子,还有高亢的山歌号子,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歌和各式各样委婉动听的小调和风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 二、数量多。 仅现收存的镇巴民歌就多达近2000首,有情爱类、生活类、劳动类、谐趣类、历史传说类和儿歌类等,从各个侧面反映出镇巴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豁达、乐观和坚忍不拨的精神。 三、音乐美。 镇巴民歌音乐多为四句单段体,也有较原始的二句单估和复杂多变的多段体式滚板腔。其调式徵、羽调式居多。曲调自然流畅,旋律优雅朴实。既有阴柔优美的小调,也有刚劲高亢的号子等,十分动听。 四、歌者众。 镇巴民歌分布面广,参与人多,各乡镇都曾举行过民歌比赛,1995年和2000年县上举行民歌大寒就是在各乡镇初赛基础上进行的,选拨的优秀歌手,男女老幼皆有。2005年,巴山乡举行民歌大赛,参加者既有80高龄之人,也有十余岁的儿童,还有一家三代十余人参赛的“民歌之家”。巴山等乡镇还要求到县城展示山歌艺术,显示了镇巴民歌参与的人多面广。 镇巴民歌的基本内容 镇巴民歌种类齐全,现已收集到的有近两千首。其主要基本内容是: 一、号子。可分为两种: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如“拉石头号子”、“打夯号子”、“抬丧号子”、“船工号子”等;二为调节劳动情绪号子,如“背二哥号子”、“拉风箱号子”等。以上各类号子之唱词不十分固定,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二、山歌。歌词以爱情题材居多,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词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一般是在劳动中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壮,节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缠绵,娓婉细腻。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如:《打仙桃》、《小小脚儿红绣鞋》、《太阳落坡四山阴》、《郎在对门薅黄秧》、《清草起来去放牛》等。 三、小调。反映生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的民歌。歌词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为多见,一般为多段叙可形式,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常见。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劝》、《上茶山》、《吴幺姑》等。歌唱地点一般在屋里、院落。夜间、下雨天或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四、民俗歌。在当地民风民俗中极为流传,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儿在出嫁前夜哭嫁为歌,一般有母亲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词多为依恋的内容,七言两句结构为多。如《哭嫁歌》、《娘训女》、《离娘床》等。在男方“讨杯盘”、“取衣饭碗”、“支床”、“滚铺”、“安席”、“参神”等礼仪均有吉利喜庆歌。 丧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请来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歌哭不断,彻夜不休。歌词大多是先辈传下来的歌本。从“歌头”起,到“迎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题诗谢酒”、“千百转”、“进花园”、“送亡”。亡者的晚辈(多为女)依棺以哭当歌,歌词则是现想现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 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还有“拜寿”、“修房造屋说吉利”等。还有劝戒歌,如《十劝贤良》、《十劝姐》、《劝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钱调》、《懒媳妇》歌等,其名目内容十分丰富。 镇巴民歌的相关器具及制品 一、书籍 1、镇巴民歌以心传口授而传世,曲谱和刊本几乎没有。经过文化工作者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从民间收集到各类歌词近两千首,现已编辑成《镇巴民歌总汇》上、下卷。其中还刊印了各歌种有代表性的曲谱和有关的照片。年底即可出书。 2、1985年前印制成册的还有《镇巴县民间音乐》、《镇巴县民间歌谣集成》。 二、乐器 演唱孝歌有伴奏,全为打击乐器。有自制羊皮鼓一个,羊皮仅蒙鼓的一面,而另一面空着,形似当地用的小木盆,故也称盆鼓。大锣一面,云锣一面和钗一副,四人操持。在唱前奏、唱间奏,唱时主要稳定节奏,烘托孝歌气氛。 三、音像制品 八十年代,曾对县内部分歌手进行过录音,但数量太少,盒式磁带保管期限短,此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理论文章及作品 我县音乐工作者潜心对镇巴民歌的研究和利用,胡远清撰写的《山的启示》在《人民音乐》1987年第1期发表;《也谈民歌的以字行腔》在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1986年第三期发表。刘光朗、胡远清等利用镇巴的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大量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参加中、省、市有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