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蜜蜂引来的蜂蜜好吗:四谛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6:22
作者: 平川彰著 释 显如 李凤媚译
来源: 《印度佛教史》    2006年06月21日 13:53
中国藏族网通 四谛说 以生、老、病、死四苦显示人生的苦,再加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执着五蕴等四苦,而成为人生八苦。人生也有乐,但是夺走乐的病或死,便因此而成为苦,于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也随之生起。这些苦的根本,是在于对生存的执着,称为五取蕴苦(五阴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的现象,本身并不苦,但对自我而言,生老病死便成为苦。而且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过程,是自我存在的根源;这就是苦谛(苦的真理)。而人生是苦这件事,唯有圣者(ariya)才从真理的层面来了解,所以称苦圣谛(Dukkha-ariyasacca)。
显示苦的原因的,即是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ariyasacca  原因的真理)。对自我而言,生之所以苦,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渴爱(tanha),这是造就一切欲望的根本,是形成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类不满的来源。因为就像极渴的人求水时的那种切望,所以叫做渴爱。因为有渴爱,便有生苦的绵延,所以说渴爱是再生之因,带着喜和贪不停地追求满足。渴爱又分欲爱(kama-tanha)、有爱(bhava-tanha)、无有爱(vibhava-tanha)三种。欲爱是感觉上的欲望,或叫情欲。有爱是冀求永恒生存的欲望。有一种欲望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渴爱与这种欲望不同,它是欲望根源的不满足性,这是陷人类于不幸中的原因。渴爱也叫做无明(avidya)。以此渴爱、无明为基础,从中生起种种烦恼,污染心地;所以集谛所谈到的苦因,就是以渴爱为本的种种烦恼。
渴爱灭除无余的状态为苦灭圣谛(Dukhanirodha-ariyasacca),意为“苦灭的真理”,称为涅盘(nibbana, nirvana)。因为内心脱离了渴爱的束缚,所以也称“解脱”(vimutti, vimokkha, moksa)。因为在心中,智慧首先解脱,故称为慧解脱(pabba-vimutti),进而烦恼完全消灭后,心的全体解脱,称为心解脱(cetovimutti)。这是不为感情、欲望、努力等渴爱所染着的心的自由状态,因为是真正的乐(sukha),故一般说寂灭为乐。涅盘被译成灭,故有人理解为虚无;然灭是渴爱灭,并不是心灭。渴爱灭而正智显现,由于这个智慧所了解的不动的真理,就是涅盘,因此,涅盘是逻辑式地存在。或有学者认为:实现涅盘的心寂静状态,便是“完全的和平”,这“和平”即是涅盘。
实现苦灭之道称为“苦灭道圣谛”(Dukhanirodhagamini-patipada-ariyasacca  道的真理),以“八圣道”(ariyo atthavgiko maggo)表示;亦即实践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第一的正见是“正确的观点”,体会自我与世界如实的状态,也就是了解缘起的道理。基于正见生起正当的思惟,然后因此而有正当的言语(正语)、正当的行为(正业)、正当的生活方式(正命)、正当的努力(正精进)。这些是基于正见,使日常生活成为合乎道理的生活。由此确立第七的正念。正念是正当的注意力、正当的记忆,经常将心维持于正当状态的心力。最后的正定是依正见、正念而实现的心统一,即正当的禅定。以上谈到的八正道之中,以正见和正定最为重要,因为在正定中能引发正智。在这八圣道的实践中,实现了灭苦的状态,亦即解脱、涅盘。
以上苦、集、灭、道四谛称为四圣谛(cattari ariyasaccani)。圣(ariya, arya  阿利安)含有尊贵的意思,意为圣者,但是这似乎与阿利安人有关。佛陀将自己代表性的教理冠上「阿利安」,也许是因为他自信自己所悟的真理,就是阿利安民族(在当时,阿利安民族就意味着全世界)的真理。
此四谛说据传是佛陀于鹿野苑对五比丘开示的最初教法。五比丘听后,得到一切集法(samudaya-dhamma)即灭法(nirodha-dhamma)的法眼,也被称为见法、知法、入法,表示法的世界就由此为他们而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