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之最强监狱长顶点:步兵师沿革(121师—160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1:27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师沿革(121师—160师)
 
第121--130师
步兵第121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1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6师一部,1945年
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1支队,12月改为第1旅,1946年2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0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0
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塔山守备英雄团、鞍山团等英模集体和个人。该师“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师。1953年
7月,121师361团配属第122师参加东山岛战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5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其中361
团4连继1968年8月1日被中央军委授予爱民模范连称号后又一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穿插英雄连称号,成为我军首支被中央军委两次授予荣誉称号的连队)。
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21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该师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361团9连1班战士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于8月22日因极度劳累引起病情恶化,不幸光荣牺牲,1999年3月17日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现为我军8名挂像英模之一。该师现辖步兵第361团(塔山守备英雄团)、步兵第364团(英勇善战模范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2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2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6师一部,1945年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2纵队第2支队,12月改为第2旅,1946年2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1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1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英勇善战模范团(364团)等英模集体和个人。1953年7月,122师参加东山岛战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2730名。战后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步兵第122师撤销,364团调归步兵第121师建制。
步兵第123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23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8月组建的山东军区第5师一部,1945年11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第3纵队,12月分编为第3纵队第4、第5旅,1946年2月第4、第5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第12
旅,1946年7月改番号为第4纵队第12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3次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著名英模集体。1979年123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步兵第123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
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2006年,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该师现辖步兵第367团(塔山英雄团)、步兵第369团(白台山英雄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4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4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5月组建的辽南军区独立第1
师,1947年3月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3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鄂西、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赴朝参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是战争初期表现最为出色的几个师之一,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等英雄单位。1952年11月回国。1961年1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首批10个战备值班师之一,1962年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行动。1970年10月至1983年10月,该师承担对外开放任务。1979年124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2991名,战后有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步兵第124师,执行南方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2000年底,开始改建为两栖机械化步兵师。该师现辖步兵第370团、步兵第372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5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5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11月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1946年7月改称杨靖宇支队,8月改称辽宁军区独立师,11月师机关改为辽宁军区前进指挥所,1947年9月师机关及4、5团归建,恢复师建制并改称辽东军区独立第2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4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该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1950年10月,125师赴朝参战,1952年11月回国。1964年8月撤消建制,师机关和373团、378团机关调广西田阳组建广州军区边防师,373团和378团部队调往广东省军区。1967年2月广州军区边防师改称陆军第220师,归陆军第55军建制,1968年9月归陆军第
43军建制,1969年9月18日改称陆军第129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75人,战后有2个单位、4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撤销,师部和坦克11师44团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坦克旅,1998年改为陆军第20集团军装甲旅。1968年9月,广东省军区独立第1师转隶陆军第42军,改为陆军第125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师部及375团撤销建制,373、374团调归步兵第126师。1989年9月,373团改为警备团,374团撤销,11
月,373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1996年随126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373团。
步兵第126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26师。该师前身是1947年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辽东军区独立第3师,1948年3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第15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安阳等战役战斗。1950年10月赴朝参战,1952年11月回国。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42集团军步兵第126师,调入步兵第373、374团,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6年10月,按照总参谋部颁发的南方集团军《步兵师(教导师》编制表(草案)》,由步兵师改为教导师。1989年9月,又改为南方乙种步兵师,1996年10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6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现辖武警第373、376、378、712团。
步兵第127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该师前身是1928年4月由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3年6月,与红22军第64师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5团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红4团被一军团授予“英勇冲锋”奖旗一面。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中革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
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作为新四军军部机动部队,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1943年3月17日,19团4连在淮阴北刘老庄英勇阻击30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连续打退敌人的五次进攻,坚守三天两夜,毙敌170余人,终因寡不敌众,在日军炮火猛烈轰击下,82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新四军军长陈毅撰文赞扬刘老庄连:“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它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战后,该连重建,被3师命名为“刘老庄连”。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
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歼敌4.4万余人。在歼灭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中,该师歼敌1.8万余人,粉碎了廖兵团的北逃企图,为全歼该兵团立下了奇功。该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是第四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1961年8月,陆军第43军撤销,127师改归广州军区直属。1963
年被确定为战备值班师。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随军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五战五捷,歼敌2234人,战后有1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27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90年代初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7年,改建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该师现辖步兵第379团(叶挺独立团)、步兵第380团(秋收起义红二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步兵第128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8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以山东渤海军区直属团和部分军分区基干武装组建的山东军区第7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7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取得了全军师级单位作战歼敌数第二、缴获武器装备数第一的辉煌战绩,涌现出渡海先锋营(383团1营)、全国战斗英雄刘梅村等英模集体和个人。在解放四平、锦州、天津的战役中,先后出色完成东北野战军总部三次单调的任务,被总部首长誉为“攻坚老虎”。该师“历史不算很老”,但“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l947年夏季攻势之四平攻坚战斗中参加主攻,纵深战斗13昼夜,在战术上颇有成果。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1961年8月,陆军第43军撤销,128师改归海南军区建制。1964年10
月改归陆军第42军建制。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69年10月,移防中原,随军编入全军战略预备队序列。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战后有1
个单位,2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20集团军步兵第128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6年,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8师。1998年,参加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该师现辖武警第382、383、384(潘家峪抗日复仇团)、708团。
步兵第129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9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9月下旬组建的渤海军区独立旅(又称渤海新编师或第8师),抗日战争胜利后进入东北,1946年10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承德保卫战、解放长春、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平攻坚、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辽沈、平津、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重要战役战斗。该师战斗作风很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擅长爆破技术,具有攻坚经验,在老爷岭追歼战、四平攻坚战等战斗中均有出色的表现。1952年11
月,129师撤销建制,师部与海军海南岛基地组建海军西营基地,385团改隶132师为396团。1969年9月,陆军第43军第220师改称陆军第129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25师。
步兵第130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10月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
旅,1947年5月编为西满军区野战军第1师,同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是唯一参加过4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130师改隶新组建的第54军。1953年2月入朝参战,参加金城战役,1958年5月回国。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该师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歼灭印军1200多人,给印军第11旅以歼灭性打击。涌现出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陈代富、周天喜等英模人物和集体。1969年,改称陆军第160师。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歼敌854人,该师也成为我军唯一的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0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8年,缩编为步兵第160旅,2003年撤销番号及建制。 第131——140师步兵第131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该师部队前身有新四军3师直属侦察队、延安教1旅2团等部,1946年12月组建成辽吉军区保2旅,1947年4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为独立第2师,同年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0师,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0师。该师“参加攻坚战较多,善于攻坚而不善于野战。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从东北一直打到广东,取得了赫赫战绩。
1952年10月,44军番号撤消,131师师部调归海军,1953年2月改建为海军航空兵第3师。所属391团调给新组建的54军,为134师391
团,后沿革为陆军第54集团军工兵团。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1师成立于1970年,该师前身是1964年夏为加强海南岛北部机动作战力量而组建的广州军区守备第27师。1970年改称陆军第131师,归海南军区建制。1979年12月,以131师391团为基础和1个建制水陆坦克营、两个装甲步兵连合编组建海军陆战队第1旅,旅部由
391团团部扩编,该旅于1980年5月正式成立。1982年7月,131师392团赴广西轮战,歼敌50余人,1983年3月回撤。1985年全军整编,131师撤消建制和番号,部队并入第132师。
步兵第132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该师部队前身部队有新四军3师特务第1团、第2团和嫩江军区警卫团,1947年3月组建成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纵队为独立第3师,8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21
师,1948年1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该师基础为新四军老部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广东战役等。1952年10月,44军番号撤消,132师调归海南军区兼第43军建制,同时129师
385团编入该师改番号为396团。1961年8月称海南军区陆军第132师。1985年整编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师,执行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归海南军区领导。
1998年该师增编高炮团,396团改装为装甲团。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2旅。
步兵第133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3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9月组建的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第3旅和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1946年4月,冀晋(赵尔陆)纵队第2旅与冀中(黄寿发)纵队第1旅合并为热河军区独立第2旅,冀晋(赵尔陆)纵队第3旅改为热河军区独立第3旅,同年6月独立第2旅改称独立第13旅,独立第3旅改称独立第14旅。1946年9月,13旅与14旅合并为新的热河军区独立第13旅。11月,改称冀热察军区独立第13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第22师,著名的冀东13团(包森生前团)就在该师。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师。该师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解放战争中该师转战14个省,歼敌56735人。1952年7月,133师转隶第46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月接替一线40军119师佳谷里地区正面12公里的防务,毙伤敌4365人,俘虏敌59人。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1969年3月133师侦察分队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陈绍光、周登国、杜永春、于庆阳四人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70年初,陆军第133师改番号为陆军第138师。1975年6月随军调防到徐海地区。
1978年9月移防山东。1985年3月,138师配属陆军第67军赴滇轮战,全师9890人在13.9公里的防御正面93个阵地坚守了335天,粉碎越军进攻和偷袭530多次,取得了对越防御作战和“9.23”、“1.28”两次出击作战的胜利,圆满完成了轮战任务,共歼敌2100人,俘虏1人,有1个单位和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6年6月回撤,随即正式整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步兵第138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该师413团撤消。2003年9月,138师缩编为138旅。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3师成立于1979年4月,由广西军区独立师改称,归广西军区建制。1985年10月撤消番号,师部改编为陆军第41集团军坦克旅旅部。1998年又改称陆军第41集团军装甲旅。
步兵第134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4师,该师部队前身有著名的红9军团、朱德警卫第
2团等,1940年1月组建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1旅,后编为南进3支队、冀热辽军区第30旅、热辽纵队30旅,1946年4月,以30旅建制为主,合并进第22旅。次月,改称冀热辽独立1旅。8月,又改称冀热辽军区独立16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3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3师。该师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134师行动积极,大胆穿插,作战勇猛,追击战中以同等兵力歼灭敌48军176师主力4354人。平而关战斗中,134师积极捕捉战机,决心果断,以4个营3000
人兵力急行军数百里,全歼敌17兵团部和两个师共6715人,俘虏兵团司令刘嘉树。广西剿匪斗争中,400团涌现出著名爱国主义的崇高典型徐汉林。
1952年10月,54军组建,134师归其建制。11月,134师400团调出,12月,131师391团调入。1953年5月,134师入朝参战,1958年5月回国后先后赴甘南、青南、西藏平叛。1969年12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4军161师。1979年2月参加对越作战,歼敌1487
人,有2个单位和1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0月,该师撤消建制和番号,师部和炮兵团及其他炮兵部队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炮兵旅,所属481团团部改为集团军工兵团团部,482(红军团)、483团(红军团)调归步兵第160师。
步兵第135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5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由挺进东北的冀中31团、延安教2旅1团和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合编组建的冀热辽军区第27旅,1946年1月改称热辽纵队第27旅。4月27旅与热东分区合并为冀热辽军区第18军分区,1947年5月改称冀热辽军区第18旅,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为24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4师。该师
“过去参加游击战多,部队能吃苦,有朝气,进步很快。夜战动作快,能担任攻坚”。先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等。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大胆插入敌后,不怕优势之敌围困,坚决拖住敌人,堵住敌4个主力师的退路,英勇果敢,歼灭第敌王牌7军军部和
172师师部及两个团计5531人,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405团获“猛虎扑羊群”锦旗,为以后162师赢得“中原猛虎师”的美誉。
1952年10月,54军组建,135师归其建制。1953年5月,135师入朝参战,在金城反击战中,涌现出著名战斗英雄麻俊坤。1958年7月回国。
1963年1月,135师被军委确认为全国战备值班师。1969年12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54军162师。1979年参加对越作战,歼敌2085人,有1个单位和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85年11月整编为陆军第54集团军步兵第162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89年4月,被确认为全军首批应急机动作战部队。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该师下辖步兵第484团、485团、486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是我军仅剩的两个六团制步兵师之一。
步兵第136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5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2旅和第14旅,1946年7月两旅合编为新第12旅,次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0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5
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5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作战后进步很快”。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长沙、衡宝战役等。1952年9月,136师随军入朝参战,三打马踏里,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1975年6月随军调防,驻防山东临沂。
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67集团军步兵第136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9年与河南开封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合并,改编为河南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36师。
步兵第137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7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5年11月组建的冀东军区第13旅,1946年8月改称冀东军区独立第11旅,1947年8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6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第26
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两次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香通武战役、滦东战役、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锦州攻坚战中,76团5连浴血奋战,四树红旗,被纵队授予“锦州战斗尖刀连”称号。1952年9月,137师随军入朝参战,1955年10月回国,驻防吉林省。
1975年6月随军调防,驻防徐州,后移防山东胶县。1985年9月,137师撤消番号和建制。
步兵第138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2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8师,该师部队前身是1947年8月初以冀东军区
12、14、15分区的警备团为基础组建的冀东军区独立第9旅。8月中旬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为27师。该师前身部队长期坚持冀东武装斗争,具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编成后参加了1947年东北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警备长沙等。1950年12月,138师师直和413团机关调出1/2去长春组建空军航校。1952年9月138师调出46军建制,划给海军。1953年2月,以138师师部为基础,组建海军航空兵第2师。该师各团入朝,412、
413团配属给38军,414团配属给50军。1954年4月将这3个步兵团抽出和公安18师师部及其他部队组成的辽东要塞师。
我军历史上陆军第二个138师成立于1970年1月,由陆军第46军133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6军138师,其后发展见上述133师。
步兵第139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39师,该师是红军师,部队前身是1930年10
月组建的湘东红军独立第1师,后发展为红6军团,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1945年5月,以留陕北的359旅机关一部,717团1
营,719团1、3营,特务营组成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即南下2支队,刘转连支队)。1945年8月转赴东北,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1945年10月恢复第359旅番号。1946年1月,359旅与哈北军分区部队合并整编为北满军区独立第2旅,同年5月恢复东北民主联军第359旅番号。1947年1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1947年9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28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8师。该师是“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进军西南和湘西剿匪。在辽沈战役中,坚守黑山,粉碎敌精锐兵团重占锦州的企图,一举恢复主力部队形象。辽西会战时,该师又俘获敌王牌新6军军长李涛。1951年2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曾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1954年9月回国。1970年5月从湖南调防陕西。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步兵第139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
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随集团军赴滇轮战,有两个单位和两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1991年2月兰州军区党委确认该师为“红军师”。
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后下辖步兵第415团、417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该师缩编为步兵第139旅,进行机械化改装。
步兵第140师——1948年11月,由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该师前身是1945年东北光复后由挺进东北的我军骨干组建的长春公安总队,1946年1月改编为东满军区吉北军分区,1946年5月称吉林军区吉北军分区。1947年2月以该分区机关和所属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1947年9月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为第29师,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29师。解放战争先后参加了北满、西满剿匪、解放长春、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宜沙战役和湘西剿匪。1951年2月,随军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回国。1970年5月从湖南调防陕西。1985年9月全军整编,140师撤消番号和建制,师部改编为陆军第47集团军炮兵旅。1986
年4月至1987年4月随集团军赴滇轮战。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原炮兵旅撤消,由兰州军区炮兵第1旅转隶47集团军,改为新炮兵旅。 第151一一160师步兵第151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第151师。独立第10师于1948年1月由原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机关及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第13团、第2军分区第16、18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及滇南战役。1950年3月,进驻广西,兼龙州军分区。1951年3月,免兼龙州军分区,改称第48军第142师。
1952年4月,改编为公安第11师。除少数兵力执行看押湘、鄂两省劳改任务外,大部兵力分驻韶关以北粤汉铁路沿线,执行剿匪肃特和“三防”任务。12
月,公安第32团赴朝参战,脱离师的建制。1953年1月,移防粤东沿海,进驻黄岗、大埕半岛、南澳岛、达豪、海门等地,执行海边防守备任务。师部驻汕头,兼汕头警备司令部。1955年6月,师及31团番号撤销,师部及直属队调归海军,改编为海军航空兵第5师师部。31团改称南澳守备团,33团改归公安军边防第9师建制。步兵第152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52师。独立第7师于1948年1月由松江军区独立第1、2、3、4团改编组成。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1949年
12月兼南宁军分区,1951年3月,南宁军分区改称宾阳军分区。1952年8月,152师免兼宾阳军分区,师部奉调海南,与海南军区独立第26团、27
团和28团组建林业工程第1师师部。10月,该师与华南垦殖总局所属海南垦殖分局合并,人员集体转业,番号保留,归华南垦殖总局建制。步兵第153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第153师。该师前身是1948年2月以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机关及所属第4、第8团为基础组建的辽宁军区独立第4师,同年4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师。参加辽沈、平津、解放武汉等战役战斗。1949年6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改编为公安第9师,11月兼武汉警备司令部。
1952年2月,开赴鄂、豫两省执行看押劳改犯任务。1953年1月,移师粤东沿海,进驻惠阳、海丰、陆丰、惠来县,接替公安第10师,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边防第9师,辖边防第25、26、27、33团。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5师,辖1个步兵团,6个机炮营,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5师,8月,改称守备第9旅。1957年5月,合并于合浦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守备第13、14团。1959年
4月,合浦军分区番号撤销,组建守备第24师,归第55军劳动指挥。
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5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1师师部。所辖8
个机炮营,分别由边防第25团、第33团和41军抽调的建制分队组成,归41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1
师;8月,改称守备第22旅。1957年5月,并入汕头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1、2、3团,1959年4月,由汕头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22师,辖守备第1、2、3团,编成后交归41军领导指挥。1961年4月,守备第22师番号撤销。
1956年3月,公安军边防第9师第26团团部扩组为守备第2师师部。所辖15个营,分别由边防第2
6、27团和0952部队抽调建制分队组成,归42军领导指挥。1956年4月,改称机炮第2师,8月,改称守备第23旅。1957年5月,并入惠阳军分区,部队整编为守备第4、5、6、7团。1959年4月,惠阳军分区撤销,4个守备团组建为守备第23师,转隶42军。1961年4月,守备第23师撤销,改建为特种兵部队。步兵第154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第154师。独立第2师于1948年4月由辽南军区第5军分区机关及辽南军区第4、第5、第7团组成。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进军中南战役。辽西会战中,独2师在台安的阻击,使国民党军大为慌乱,误以为遭遇我主力部队,遂变南下营口撤退为改而向沈阳撤退,为我军主力全歼敌9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1950年1月,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兼梧州军分区。
1951年6月,梧州军分区撤消,由154师师部重新组建第49军军部。1952年1月,第49军军部调归空军,后改为空军第3军军部。1985年10月空3军军部改编为空军大连指挥所。1993年9月,又改称空军大连基地,2003年体制编制调整以后,改称空军大连指挥所。
步兵第155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第155师。独立第9师于1948年1月由龙江军区警卫第1、2、3团、嫩江军区独立第3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鄂西、进军川东等作战。1950年4月师部改为炮兵第8师师部,部队编入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步兵第156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56师。独立第6师于1948年1月由吉林军区吉东军分区机关及独立第3、第6团,吉南军分区第71团组成。这是一支以朝鲜族为主的朝汉族混合部队,其中466团前身为原太行山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干部和学生为骨干组成的朝鲜义勇军第五支队一部,1946年1月与延边警备1团合编为朝鲜义勇军第15团。后改称吉东警备1旅2团、吉东军分区独立3团、东北独立6师16团。该团除2连两个排是汉族官兵外,均是朝鲜族官兵。
467团前身为延边警备6团、吉东警备2旅5团、吉东军分区独立6团、东北独立6师17团。该团1营为汉族官兵,2、3营及团直均为朝鲜族官兵。468团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71团、吉东警备2旅71团、吉南军分区71团、东北独立6师18团。该团除团直警卫连为朝鲜族官兵外,其余全是汉族官兵。该师组建后,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
1949年6月25日,156师师直及468团组建九江军分区,466、467团组建南昌军分区。
1950年2月,奉中央军委的命令,156师朝鲜族官兵4500余人在南昌集中,于22日启程,由原156师朝鲜族副师长全宇率领去朝鲜,后被编为朝鲜人民军7师(朝鲜战争开始后改为12师)。步兵第157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57师。独立第12师于1948年9月由辽北军区第13、14、15团和独立第6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
1949年6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1949年7月,157师师直1/3干部和471团组建袁州军分区。8月,157师师直2/3干部和469、470团重新组建上饶军分区。1952年9月,袁州军分区与南昌军分区(只有番号,无机关)合并为新的南昌军分区(机关为原袁州军分区机关)。1959年2月,南昌军分区改为宜春军分区,机关从南昌移驻宜春至今。1952年9月,上饶军分区与浮梁军分区合并改称鹰潭军分区,同年12月复称上饶军分区至今。步兵第158师
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第158师。独立第4师于1947年11月由冀东军区第17军分区机关及12军分区61团、14军分区警备2团、15军分区警备2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战斗。衡宝战役后,进驻湖南邵阳,执行剿匪任务,脱离军的建制,归第12兵团指挥。1950年1月,移师广西宜山,兼宜山军分区。
4月,移防广州,接替第132师执行广州城市警备任务,转隶广东军区。9月,兼广州警备司令部。10月,改编为公安第10师。1952年1月,与广东省边防局合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0师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广东省边防局。部队担负海边防守备任务。1955年7月,改称公安军边防第10
师,1956年3月改编为守备第3师,改归广东军区建制领导。4月,改称机炮第3师。8月改称守备第10旅。1957年5月,合并于佛山军分区,部队改编为分区领导的守备第8、9、10团。1959年4月,佛山军分区分编组建守备第10师,隶广东军区,辖守备第37、38、39团及第1、2、3、5海上巡逻队。12月,守备第39团和守备第37团的大、小横琴岛守备连及4个海巡队,全部拨归万虎要塞区建制领导。1961年4月,守备第10师番号撤销,除守备第38团第3营扩编为1个团,仍称守备第38团,归省军区建制领导外,其余全部划归海军建制,组建海军第7研究院。步兵第159师
1948年11月,冀察热辽独立第7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第159师。独立第7师于1948年2月由平北军分区直属队及热西、察东、平北军分区独立团组成。参加辽沈、平津、进军中南等战役战斗。1949年7月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师部带475、476团组建长沙军分区,9月,长沙军分区机关分出一部和477团组建益阳军分区。步兵第160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独立第8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第160师。独立第8师于1948年1月由合江军区警卫团、独立第1团、牡丹江军区独立第1团等部组成。参加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月3
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担负北平警卫任务。1949 年9
月改为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第1师,担负党和国家中央机关、中央首长的安全警卫和维护北平治安等任务。1950 年11
月初,公安中央纵队奉命撤销,第1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
1952年11月1日,公安第1师入朝,接替了公安第18师的任务,公安第18师回国。1955年3月公安第1师回国,改编为第1机炮师,1956年6月调归第3兵团建制。1957年9月改番号为守备2师。1985年缩编为旅大警备区守备第2旅。1992年与旅大警备区守备第1旅缩编组建沈阳军区海防团。
1949年3月,东北军区整训1师改称步兵第160师,归47军建制,同年8月编入湖南军区,组建常德军分区和邵阳军分区。
1969年12月,陆军第54军130师改称陆军第160师。以后发展见步兵第130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