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并购眼力健:开国大典上为何有位“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54:32

开国大典上为何有位“戴瓜皮帽穿长衫”的国家副主席

2012年01月18日 .video_box{ width:598px; margin-bottom:20px; padding-bottom:19px; background:url(http://y0.ifengimg.com/detail/111118/line.gif) repeat-x bottom}

核心提示: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后,那位身穿长衫,银髯飘拂的老者,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他就是张澜。新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开国大典》,记录了这个永恒的时刻,同时也把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留给了几代中国人。

凤凰卫视2009年2月14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人物简介:

张澜(1872-1955)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1941-195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新中国首任国家副主席之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先驱。

躬履艰难节乃见——张澜

陈晓楠: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上个世纪的1955年,当他以83岁高龄,在首都北京的一家医院里安然辞世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民盟中央主席。

解说: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不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提起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后,那位身穿长衫,银髯飘拂的老者,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印象,他就是张澜。新中国最负盛名的油画,《开国大典》记录了这个永恒的时刻,同时也把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留给了几代中国人。

张志华:就是主要说他,怎么这么一个老头,戴瓜皮帽,穿长衫,怎么能当国家副主席?

解说:然而时隔半个世纪,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独特形象,把张澜留在了中国民间迅速稀释的集体记忆里,也许这并非一个偶然。这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履历,在共和国的政府里,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一路走来的知名人士不在少数,而在每个时代都在政治舞台上身居要职,并且举足轻重,除了张澜绝无仅有。

梁晓声:他本不想做官,他完全是在特定的时候,被民众选为护官正的人。他说我最反对结党,他们推举我,一兜党派都装到我兜里头了,他开玩笑。这个人身上很少体现出智慧性。他身上只是默默地体现原则。

罗涵先:(民盟里面)如果说有才,最有才的是罗隆基。要说对共产党,紧跟共产党,紧跟,是史良。要说道德文章,道高望重是张澜。

陈晓楠:公元1872年一个暮春的夜晚,四川南充乡下,蜗居一隅的教书先生张本清梦见了他从未见过的大海,惊涛骇浪之间,一叶小舟飘飘荡荡。就在同一天,张家的第三个儿子出世了,或许是对未来有所预见,张本清给儿子取名张澜,字表方。希望此儿能像梦中的方舟一样,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自我保全。

解说:这一年正值清同治11年,苍颜皓首的大清王朝正频频向西方行礼。包括詹天佑在内的第一批幼童留学生被派往美国。洋务运动方兴未艾,西学东渐蔚然成风,中国人千古不变的表情开始变得微妙起来。然而在山水阻隔的四川腹地,人们对这一切闻所未闻,教书先生张本清谨守着祖宗的规矩,将千年不变的课业,传授给他的弟子和几个儿子。并在若干年后收获了“农家五父子,一门四秀才”的美誉。

张家本是佃农,又兼子女众多,生活自然十分清苦。张澜五岁起便跟随家人割草、拾柴、放牛、种地。却偏偏于劳作的间歇,背熟了邻人所赠的半部论语,张本清见儿子勤奋早慧,便早早地将他延入书馆学习。于是,汲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张澜一天天长大成人。与此同时,父亲的正直端方,母亲的克勤克俭,也给了他深深的影响。这使得青年张澜不仅品学兼优,更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川北圣人的气质,此时便已隐约可见。1894年,24岁的张澜,穿着生平第一双布鞋踏进了科举考场,然而当他顺利考中秀才,并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真正的乱世到来了。

解说: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赫然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科举制度的废除固然让张澜不无惆怅。亡国灭种的危机,却更令他感到锥心的疼痛。1899年,28岁的张澜受聘来到广安,执教于维新派人士创办的新学紫金精舍,在这里他结识了四川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罗纶和蒲殿俊。并很快成了维新思想的拥戴者。此时,戊戌变法失败已经整整一年,慈禧太后继续独揽大权,力主维新的光绪帝,已被囚禁在中南海。

陈晓楠:紫金精舍的校舍是一座庙宇,张澜他们在那里修建校舍的时候,庙里还有三座满是灰尘的菩萨,有人戏言请三位真神下殿,想捣毁神像,却发现菩萨是铜铸的。于是,这6位青年把神像扔进了阴沟里。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地方官以为他们是康梁的余党,要抓捕张澜等人,而这一段经历,也成为了张澜民主生涯的起点。

解说:其实所谓请神下殿,乃是针对慈禧的一个隐喻,此后张澜的斗争便不再含蓄。1903年,32岁的张澜作为四川官派留学生远渡重洋来到日本,进入东京宏文书院学习格致,目睹明治维新带给日本的巨大变化,张澜迫切希望光绪皇帝也能重掌大权,带领中国变法维新。于是在为留日学生举办的慈禧太后70大寿庆祝会上,张澜大声疾呼,皇太后既已年过古稀,还不退位更待何时。为此,清政府驻日公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张澜关押起来,由于学院出面干涉,张澜很快得以释放。从此,人人都知道,留学生里出了个不怕死的四川人。两年后,张澜完成学业回到家乡,在南充县顺庆府官立中学堂,他满怀教育救国的热忱,大刀阔斧改革旧习俗,推行中西合壁的新课程。很快,一所默默无闻的乡学成长为生机勃勃的近代新学堂。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就是张澜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教务长张澜,朱德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严厉与刚直。

梁晓声:他在当学堂教务长的时候,为了整肃这个教育纪律,那么颁布了许多条令,其中就包括,就说任何来视察和走访的官员,只能入一道门,不能进第二道门,只能到一间会客室里边去清茶待客,有的官员对此是非常恼火,就说当他身为教育者的时候,他绝不会在大官面前低眉顺眼。

解说:正当教育革新家张表方的名字逐渐为川人所熟知的时候,急转直下的国事把他推向另外一个陌生的舞台。1911年5月,清政府悍然把原本属于四川人民的川汉铁路宣布为国有。继而又以路权为抵押,向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大举外债。这一无耻行径,激起了全川人民的愤怒。作为南充县股东代表的张澜,会同保路同志会的其它领导人一起冲进了总督府。

罗涵先:当时的总督叫赵尔丰,要把这些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全部关押起来。候旨听斩,要杀头啊。

张志华:两个刀架在脖子上,抢顶着胸口,在这个情况下别人都不敢说什么了,他还据理力争。

罗涵先:你投不投降?他说我不投降。

张志华:从这开始大家就很钦佩他,真是威武不能屈。

解说:1911年闷热的仲夏,在有屠夫之称的赵尔丰的牢房里,当其它狱友纷纷以沉痛的笔调留下遗书的时候,张澜信手拈来的却是这篇由30种鸟名连缀而成的游戏之作《田家乐》,字里行间,中国传统文人的雍容淡定跃然纸上。毛泽东曾用与日俱进比拟张澜思想的进步。而在他的血液里,传统而又放达的文人风骨却始终生生不息。这或许是他一生都穿长衫的最好诠释。

保路运动以后,与张澜在同一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有的因环境所迫而销声匿迹,有的因意志消沉而渐渐淡出。更有人因堕入陈腐而被历史淘汰,唯有张澜,一颗始终炙热的爱国爱民之心,伴随着他走进了跌宕起伏的新时代。在很多老年人的记忆中,张澜曾是巴山蜀水间并不多见的包青天。辛亥革命成功后,不惑之年的张澜曾在八年中历任川北宣慰使和嘉陵道道尹。1917年更是官至四川省省长。正是这不长不短的八年,造就了一位老百姓传说中的川北圣人。

张志华:保路运动以后,就是1912年担任川北宣慰使,上任之后他就去视察,老百姓申冤,到处在告,有的人告这个,农民告这个恶霸晏弘把他女儿霸占了,完了他就去查,他抢占农田,抢占民女,无恶不作,这时候就把他抓起来审问,这时候很多人在说情,他一看来告状的都是贫苦人民,来说情的都是富豪,当然他心里就很清楚,最后经过审判把他杀掉了,整个儿大快人心,所以由这几年在川北的治理,所以蔡锷送他一个匾,现在还在,你们去可以看到,叫今日之管仲。

梁晓声:张澜在当省长的时期,四川有一年闹灾害,他的四弟致书给他,就说希望在政府部门谋一个低微的职位,以挣一点现钱养家糊口,那张澜就回信说呢,我受百姓推举,实为百姓仆役,那时他就谈到权力是谁给的问题,对吧,就说身系一切权力都是百姓所委托,我怎么能够用这样的权力来为自己的弟弟安排一个职位呢?然后还写到就是说,弟如爱我,应体谅我的心情,以在家中替我孝敬侍奉老母为最好。

解说:南充是张澜的家乡,出任川北宣慰使后,亲朋故友托关系的越来越多,对此张澜曾以辞职一了百了,后来,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四川省省长,张澜却把母亲和妻子留在乡下,让她们依旧过着养猪种地的农村生活。张澜为官清廉,对外应酬总是自掏腰包。因此负债累累,不得以将祖辈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变卖,家中一贫如洗。

梁晓声:当时的这个南充地区有一名军阀就受别人的唆使,要兴起倒张的举动,他派了一些密探到张澜的家乡去,打算在生活方面寻找到张澜的一些做人、做事,甚至包括用我们今天的说法,一些腐败的一些破绽。结果去侦探的人回来给他打报告说,但见环堵肃然,就说墙上什么都没有,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庵就是道庵的庵,过着一种像出家人的一样清苦的生活,无可窃物。这个军阀应该叫石青阳,他当时听到了这个汇报,沉吟良久之后就是长叹了一声,天使张澜如此清政,倒张必遭天谴。就后来他就是完全打消了这样的一个念头。

解说:然而为官清廉并没有为张澜换来他所梦想的桃花源,那时候,成长起来的军阀开始了连年混战,张澜视线所及,四川万里疆土,百姓民不聊生,1918年,张澜被迫离开了四川前往北京。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新风气下,流行于世面的各种思潮汹涌澎湃,中国社会被推向大变革的前夜。

身为北洋政府的朝中人,看似保守的张澜却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并很欣赏胡适提倡的白话文运动。在他主持《晨报》期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曾是他的专栏作者。从1918年到1920年,张澜与五四运动的领军人物交往频繁,北京大学的红楼见证了他思想的转变。

张茂延:他在北京的时候设立了四川省长行署,但是没有事情,所以他一天就在街上就逛书店啊这些,他那时候在找国家的出路,一边是苏联的榜样,另外一边就是,那个时候说是帝国主义,那些英美。他对于孙中山的革命他已经觉得有些失望了,觉得孙中山那种革命不能够彻底来救中国。

解说:十月革命爆发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中国人的闲谈中,人们还没有能力把它和中国的未来相联系,在欲知其底蕴的冲动下,年近半百的张澜开始研究这个为劳工的新主义。

张茂延:苏联的一种大的情况啊他们晓得,但是到底是个啥子,具体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晓得,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到处找书看。

解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这个名字曾不止一次地进入张澜的视野。这个年轻人睿智的思想,和笔端的锋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由于地位悬殊,张澜和这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一直不曾谋面。1920年,张澜因母亲病故辞官回到家乡,此时,北洋政府正陷入走马灯般的政权更迭,军阀连年混战,人民普遍厌战,一时间地方自治,成了一段历史时期之内的人心所向,张澜说,南充要自治就要发展实业,那么南充的教育也就不能不倾向实业。

张茂延:从搞自治一搞搞了5年,从小学到中学,职业中学这些,他办了好像有400多所(学校),整个南充,他自治的范围有20几县。

解说:在张澜的推动下,南充各地中学纷纷开办了农业、蚕丝、工业、医学、师范等各类专业班,几年以后,大批实用人才,支撑起了南充的地方经济。

张梅颖:他不是完全,那时候不是完全很接受马列主义那种暴力革命啊,他比较主张像他治理川北这样,大家都是很和谐的啊,从他做起,都是一级一级都是很廉洁的把老百姓致富。他好像搞了这么个试验田,也是很成功的,当时川北也是夜不闭户,大家都丰衣足食。当然后来在中国这种情况下,他放弃了。

解说:这个,中间这位就是,国立成都大学,1926到1930年的校长,张澜。1926年,军阀刘湘坐镇四川后,新成立的成都大学校长一职出现空缺,深知其中厉害的刘湘自然而然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张澜。十五年前张澜出任川北宣慰使时,刘湘却任职于他的麾下。出任校长后,张澜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打开夔门。无论教师政治信仰如何,来自何党何派,学历出自何校,一律惟才是举。

张梅颖:他那时候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就比较活跃,比较开放,所以他请了很多外国的教师,而且他不排斥任何人,你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只要你上台讲你的理论,都可以。

解说:当时成都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张澜称赞他们多诚笃君子有为青年。又说我帮助他们乃是为国育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从1926年到1930年,张澜把只有一块牌子的成都大学,办成了声名远播的高等学府。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人们一度把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相提并论,然而对于这个民主与科学的堡垒,四川军阀始终心怀畏惧。1930年,曾是张澜学生的军阀刘文辉放出了三校合并的烟幕,试图排挤张澜裁撤成都大学。八月张澜自动辞职,行前他与朋友话别时说,人当有超出环境之情操,富贵、贫贱、威武、皆环境也。

九一八事变以后,执掌民国大权的蒋介石消极抗日,实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此耳闻目睹的张澜决定以布衣之身帮助共产党。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陕西进入四川,准备在川北一带建立根据地。张澜积极发动民间力量,迎接红军入川。鉴于张澜对红军的同情,以及他在四川,乃至全国的号召力,中国共产党决定加强和他的联系。1936年,多年杳无音信的次子张崿突然回家,张澜为此欣喜若狂,他没有想到这个他一直牵挂的儿子,已是中共旅德书记。

张梅颖:他是1926年的老党员,从北大就到德国,在旅德的支部做支部书记,后来又到苏联,在第三国际做宣传部长,当时两个任务了,当时一个呢就是在张澜身边,对吧,以张澜的名义来保护一些人,来做一些事情,因为张澜那时候没人敢动他,第二个呢,就恢复川北的,华蓥山啊,这些地方的地下党组织。

解说:张崿在张澜身边工作两年,也让父亲享受了两年的天伦之乐,在儿子身上,张澜第一次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张梅颖:听我祖父说他从来不坐滑竿,因为走得很远啊,他觉得坐滑竿,坐在上面让人家抬,觉得是剥削阶级嘛。

解说:两年后,年仅30岁的张崿因病去世,张澜悲痛不已,短短两年的相聚,使张澜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当他以古稀之年奔走国事的时候,他的胸中多了一份对儿子的怀念和对共产党的理解。从1938年到1948年,国民参政会共举行过十三次会议,虽然如舆论所言,它不过是占有四分之三的主人请四分之一的客人吃饭的会议,然而张澜却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在参政会上反客为主,一次,张澜向蒋介石提议,取消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军统和中统,并比之为明代的东厂西厂,蒋介石大为不快,开始对这个四川人心存芥蒂。

1938年10月的武汉大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反共独裁的苗头再一次显现出来,1937年1月,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项方针,并设置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由蒋介石亲自提案的《限制异党活动办法》也在这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为此张澜当面质问蒋介石,共产党抗日是大好事,为啥子要反它、限它?然而,会后不久,一系列迫害共产党人的事件陆续发生了,1941年1月,在皖南泾县的茂林地区,奉命转移的九千新四军遭遇八万国军的突然袭击,七千壮士殉难,统一战线遭到极大破坏。在强烈谴责国民党倒行逆施的同时,张澜冒着生命危险,把周恩来送来的皖南事变真相材料秘密散发出去。

张梅颖:国共合作蒋介石一贯就是,说了不算,对吧,所以在皖南事变几乎所有的新四军遭到了国民党的屠杀,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是中国最大的事情,大家应该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张澜和像黄炎培啊,梁漱凕啊,一些当时的国会议员吧,觉得有责任站出来成立一个组织,就是在国共之间求这个民主团结抗战。

解说:1941年3月19日,在有“民主之家”之称的重庆特园,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秘密成立。从此,民国的政治舞台上多了一支高蹈民主的生力军。未来它势必将对中国的政局产生深远影响。民盟成立以后,主席人选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梁漱溟的提议下,69岁高龄,略微口吃,并且一贯反对结党的张澜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张梅颖:民盟成立的时候是三党三派,都是知名人士,对吧。好像谁也不太服谁,尽管不再分党派了,任何人都是民盟成员,对吧,但是各有各的政治立场,作为一党的主席,当时也只有他能够镇得住。

解说:后来民盟同仁范朴斋在谈到张澜的凝聚力时说,民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团体,有人以为张先生一定是一个手腕灵活的人,哪知恰恰相反,张先生的妙处,就在丝毫不懂得什么叫做手腕,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直,巧妙之处就是拙。就这样,他真的领导了民盟,而且领导得恰到好处。在半年后的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根据民盟纲领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国民党尽快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蒋介石恼羞变怒,拍案大骂,把我当宣统了,随即派特务对张澜进行严密监视。张澜不以为意,与蒋介石当面辩论长达两个小时,并在此后两年中拒绝出席参政会。

1955年,张澜去世后,陈毅在悼文中写到,当时反抗蒋政权就要冒生命的危险,而张澜领导的民盟竟敢和蒋介石分庭抗礼,这是一个严重的考验。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格局发生重大转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迫使纳粹德国节节败退,日本也在太平洋战争中遭遇惨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呈现出即将结束的态势,此时,在中国,蒋介石一方面暗中加大独裁力度,另一方面却摆出一副民主的姿态,承诺将在民国实行宪政,并邀请张澜等人重返参政会。

陈晓楠:在这次的参政会上张澜以民盟主席的身份直言,蒋介石应该结束训政,还政于民,蒋介石随后以讥讽的口气打起了官腔,训政还是需要的,昨天张表老不是还训了我一顿吗?听到这番话,张澜当场起身斥责蒋介石,对国家大事毫无诚意,从此对国民党彻底失望。

解说:那时候,国统区正流行一本言词激烈的小册子,这就是张澜所作的《中国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文章揭露了蒋介石宪政的谎言,把国民党的独裁同志比作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党霸政治。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所谓党治的实质,党治并不是政党政治,而是不愿意他党存在,否认他党的存在,他是某一政党获得政权后,就高唱以党治国,视国家为一党所私有,甚至党权超过国权的政治,就是在这一次的参政会上,愤怒的张澜当着蒋介石的面,向会场散发了这一本匕首投枪般的小册子,一时间他被舆论界称作为真理而强横到底的硬汉。

这张拍摄与半个世纪以前的照片,揭开了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谈判的序幕,1945年8月28日,在重庆九龙坡机场,张澜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欢迎毛泽东来到重庆,他们一见如故。

张梅颖:毛泽东一看就知道他是张澜。而且知道他这个表方的,这个字表方怎么来的,而且见了他就说美髯公啊,因为他留着长胡子嘛。

陈晓楠:1945年9月10日,张澜公开致函国共两党领袖,向舆论挑明了政局的实质,他强调,目前是国共两党全盘彻底解决国家问题的最好时机,中国必须实现彻底的民主政治。重庆谈判的43天中,毛泽东三访特园,其间觥筹交错,侃侃而谈,目送毛泽东离开之后,一向谨言慎行的张澜感慨到,得天下者毛泽东。

解说:在为和平与民主的共同努力中,张澜领导的民盟和中共结下风雨同舟的友谊。

罗涵先:第三次商谈的时候,毛主席,毛泽东提出来的,我们谈得很好,我们已经谈了好几次,我们以后要永久保持中共跟民盟的政治上的一致,张澜马上就表示同意。

张梅颖:毛主席三访张澜以后,他(张澜)应该说起了一个飞跃,思想上一个很大的飞跃,就是唯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在那时候他是很坚定了。

解说:然而1946年留给中国人的注定将是无限的遗憾和悲哀。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再一次试图武力夺取。7月,在昆明,民盟重要成员李公朴和闻一多先后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残忍杀害。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在成都慈惠堂召开的追悼大会上,张澜的悲愤达到了极点。他说李闻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杀,本人决定步两同志之后尘,为中国的和平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0月11日,在攻占中共解放区张家口后,认为共产党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宣布,将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当天周恩来宣布,中共拒绝参加国民党违反政协决议召开的伪国大。作为国共之间的第三种力量,此时此刻民盟是否承认和参加国大便显得至关重要。

在国民党无孔不入的欺骗拉拢和分化瓦解下,南京的民盟中央一时人心浮动,关键时刻,周恩来出现在民盟总部,他向黄炎培和罗隆基建议,对民盟是否参加国大这样的重大问题应向主席张澜请示。

罗涵先:周恩来站在电话机旁边,等着张澜从成都打电话来,参不参加国大,请他表示态度,后来,张澜在这个电话里说,民盟绝对不参加国大,他声音很洪亮啊,就不参加国大,周恩来就站在那儿听,等这个答复,听了以后就放心了。

解说:在中国和民盟的共同抵制下,1946年的所谓国民大会,成了国民党尴尬的独角戏。无人喝彩的表演落幕后,蒋介石终于恼羞成怒。11月5日清晨,民盟主要领导人聚集在集益里八号张澜寓所里,气氛异常沉闷,一份由国民政府起草的解散文告,触目地摆在他们面前,楼下客厅里,上海各大报社的记者拭目以待,窗外,国民党军营的汽车停满了政条弄堂,黄炎培宣读完解散文告后,大家一片静默,良久,张澜抓起笔,在解散公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负责宣传的民盟委员叶笃义含泪下楼把文件交给记者。

梁晓声:民盟如果不自行解散,那就可能会被蒋介石的特务们四处地追捕、暗杀,张澜为了保护民盟的这些精英,然后就签发了这个解散令,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是让一个人亲自来签发这样的声明,而且这个声明将被载在历史上,那如果一个人真的是有私念的话,可能反而会犹豫的。

解说:张澜曾对叶笃义说,杀头我不怕,我考虑的是全体盟员的安慰,尽管如此,他的签字还是引起很多盟员的误解。11月7日,张澜又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希望全体盟员站在爱国公民的立场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继续为国家的和平、民主、统一而努力,解散风波让张澜和所有的盟员都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国和平改良的第三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陈晓楠:1948年1月,民盟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香港恢复民盟总部,并且与中共合作,用革命手段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让蒋介石十分恼火,国民党当局称张澜勾结中共,投靠苏俄,他在上海的住所成为特务监控的目标,而此时张澜的健康每况愈下,从四川赶来的女儿这才发现,身为一党主席的父亲竟然穷到了无钱就医。

解说:就在这时候,上海虹桥疗养院的丁惠康院长,出现在集益里八号,因为一向仰慕张澜的为人,丁院长执意要接张澜住院治疗,在虹桥疗养院的病房里,张澜和正在接受治疗的罗隆基不期而遇,不久他们发现,经常有化装成医务人员的特务出现在医院的走廊上。1949年,蒋介石搬起来的石头终于砸到了自己的脚上,三大战役结束后,华北和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国民党赖以生存的军队几乎消失殆尽。岌岌可危的形势下,蒋介石一边摆出一副下野的姿态,一边试图与中共进行和谈。

张梅颖:张群是四川人嘛,也叫他(张澜)老师了,来求他,再让他调节国共两党再合作,蒋介石看着大势已去又来找,张澜说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我绝不再做调停人了。

解说:在拒绝参加所谓和谈之后,国民党特务开始秘密谋划谋害张澜。南京解放后,国民党对外封锁了张澜和罗隆基的消息,他们的病房被划为禁区,荷枪实弹的士兵不分昼夜轮流警戒,5月26日,上海解放的前一天,蒋介石下令将张澜和罗隆基押送到台湾,当晚上海警备司令部的队长阎锦文带着士兵出现在虹桥疗养院。一番争执之后,一辆小汽车栽着张澜和罗隆基驶出医院。此时夜已阑珊,上海港的最后一艘轮船起锚待航,警察局长毛森焦急地等待着阎锦文把张澜和罗隆基送上船。然而押送着“党国要犯”的小汽车并没有驶向海港,七拐八拐甩掉毛森派来增援的车辆后,阎锦文的车带着张澜和罗隆基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原来这里是上海警备司令部杨虎的公寓。张澜和罗隆基意外地得救了。

在北京皮库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张澜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没有人相信这个毫不起眼的地方,住着一位国家副主席。据说张家曾在这里开辟了一小块地,地里种的不是什么奇珍异卉,而是老百姓饭桌上最常见的蔬菜。种菜的人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保姆或者警卫员,而是张澜的夫人刘慧征。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个四川乡下的小脚女人,身材清瘦,衣着简朴,儿女们说他们的母亲热爱劳动,并且确确实实操劳一生。因为她嫁的男人虽然身居高位,可带回来养家的钱却总是太少。

陈晓楠:1955年2月9日,83岁的张澜先生因为重度动脉硬化和肺炎,在北京去世。而就在九天前,先生还发表了一则声明,题目是《任何威胁不能丝毫动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痛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威尔国情咨文的狂妄。先生以布衣知识分子的情操,倾尽一生,为国家之和平民主顽强抗争,为民族之团结统一上下求索。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