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映月潭房间带泡池:处世经典: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41--4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0:48:50

第41节:帮助下属成长的第一反应(15)



  但是,笔者在日常管理者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且非常普遍,就是管理者总习惯“在下属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于是我们总是会听到:

  这小子身上有我当年的影子!

  这哥们身上很有我当年那股劲儿!

  ……

  此时,言者往往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其实,很多管理者都有在下属身上发现甚至复制自己的冲动。假如管理者自己是个雷厉风行、做事果断的人,他们就会希望自己的下属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否则,一旦看到那些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人,就无法接受。如果,管理者是个敢作敢为、责任心强的人,只要发现下属在逃避责任,或者找借口,他就会非常愤怒。

  但是,当上司想要复制自己,而下属又坚持自己风格和个性的时候,很多尴尬的境况就会出现,例如:

  让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做,怎么就是不听呢?

  这种事儿,说了不知多少遍,怎么就是改不了呢?

  总是磨磨蹭蹭的,我最烦这种做事方法!

  为什么总要踩着上班的点进公司呢,让她们早点从家里出来怎么就这么难?

  ……

  下属们总是在按照自己的风格为人处事。有人会比较谨慎,接受一个任务,尽管各个执行细节都被规定得非常清楚,但是,他们也会自己再认真地思考和分析,都清楚了才会去做。否则就会感觉忐忑不安,心里没底儿。即便,上司对他们的雷厉风行表示不满,他们也会坚持自己的做法。

  根据笔者的观察,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很多冲突与他们各自的行事风格不同有关。

  正如上司穿着一双自己非常喜欢的鞋子,高档品牌,尽显高贵气质。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自己喜欢,就脱下来丢给下属,“你赶紧穿上试试,肯定很漂亮”。上司的脚是42号,而下属的却是40号,尽管鞋子的品牌高档,却不适合下属穿着。

  对于管理者而言,必须明白的是:“没人愿意穿着你的鞋子走路”。其实,的确也没有必要非让下属穿上自己的鞋子,只要不影响工作结果的达成,确保执行效率,且在不违反公司流程或超出成本等刚性要求下,应当尊重下属的个人风格。上司对下属工作的评价,应依据结果、效率、成本等刚性指标予以衡量;而不应按照是否尊重了上司的风格来评判。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鞋子,尽管他们可能是杂牌的低档货,尽管并不漂亮,但这些鞋子却是最适合他们的。所以,管理者不要期望在下属身上复制自己的风格,不要试图让他们穿上不适合的鞋子奔跑;即便是高档的品牌货,即便是上司自己很喜欢。

  下属们只要能穿着自己的鞋子,遵照公司规定、要求和流程,准时跑到终点,达成绩效,就应当是被允许的,或者是被默许的。管理者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但并非完全适合下属们。遇到下属跟自己风格不一样的情况,管理者们应当具有这样的第一反应:没有人愿意穿着别人的鞋子跑路。

第42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1)



  第四部分 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

  ★要合作必须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让对方知道“他很重要”

  ★不要单独就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绝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不要怀疑合作伙伴的初衷

  ★用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别人

  ★跟同事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

  ★跟谁沟通用谁的语言

  ★用协商的方式进行沟通

  必须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当与别人合作遇到障碍时,第一反应:思考、获知对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现代职场里,个人很难再简单的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工作,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工作或任务的推动和执行,都需要借助公司的各种资源,与同事相互配合或协作来完成。我们总要寻求别人的协助,因此与同事的良好关系已变得尤为重要。

  与同事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时常感觉到困惑:

  为什么,请求别的部门的人提供协助,总是感觉很难,常常要磨破嘴皮子?

  有的时候去请求别人提供协助,在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的同时,为什么还会被拒绝呢?

  本来是共同的项目,为什么总有人不积极配合呢?

  为什么感觉大家对共同的工作,并不能全心投入,都有等待的心态?

  ……

  在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得到同事积极而有效的支持根据。我们的经验,寻求同事协助并不能单纯依靠对方的职业道德或职业素养,而更多的则是需要某种亲密的私人关系,因为这才更令我们放心。任何渴望在职场上有所作为的人,都有义务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网,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优质资源。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呢?

  任何人付出自己的心血、努力或智慧,都会对结果和收益抱有某种期望;也就是说,任何人在合作中都想获得某种收益。要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满足对方的这些需要。

  怎样才能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沟通,对在沟通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我们就比较容易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沟通被普遍认为是现代职场中的国人最薄弱的技能。有个朋友跟笔者谈到一件事,有必要在这里讲一下。他的部门负责策划和组织一项大型活动,其中大量琐碎的工作需要某个部门协助。然而,双方在事前沟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障碍。那个部门的负责人既不说不给支持,也不说给;而是不断地诉苦,说部门里面的人手本来就不够用,现在的工作也很繁杂,等等。

  笔者这位朋友对此很纳闷,他想,既然令这位同事这么为难,那他为什么又不明确拒绝呢?后来,通过搜集来自第三方的信息,终于搞清楚,那位负责人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出现在主办方的名单里,仅此而已。原因找到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工作协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拨开这些障碍所散播的迷雾,我们会发现,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并不清楚合作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无法满足对方的需求,就容易使问题复杂化。

  与人合作,就必须知道对方想要的或者所期望的是什么,能满足的就要认真满足;如果不能满足的,就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弥补。

  现代工作关系的最佳合作方式就是共赢,要想达到双方的共赢,就必须找到所谓的共赢点,这个点的关键就是首先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把对方想要的作为共赢点。

  每天甚至每件事儿,我们都有跟其他人合作的可能;和谐顺畅的合作关系,当然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是,如果我们觉察到合作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就需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合作方想要的东西我们没有满足。

  在我们寻求同事协助的时候,如果遇到障碍,笔者建议的第一反应就是:必须马上去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想办法满足。

  让对方知道他很重要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真诚的协作,第一反应:让对方知道他很重要

  职场中,同事们以项目组的工作方式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是常见的一种协作模式。合作中,有时我们是工作主导者;有时,我们则是辅助者。无论是哪种身份,都要求参与的各方,和谐沟通、目标一致、步骤协调,顺利推进项目的执行,取得既定成果。

  像演戏一样,主角、配角或者群众演员都需要密切配合,把戏演好。不论这些人从哪里来,隶属于哪家公司,也不管他们的私人关系怎样,只要化好妆、穿上戏服,就得一切服从剧情和听从导演的安排。甚至,即便某些演员在私下关系很糟,甚至是宿敌,但只要是剧情或导演需要他们去热情拥抱,他们就会去热情拥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呈现给观众一台精彩的表演。

  一台精彩的演出,绝对不仅仅是主角的精彩,而是所有演员、剧务等通力协作的结果;也就是说,精彩的演出需要所有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每个人都很重要。任何人的疏漏、松懈和不专业,都可能会给剧情带来缺憾。

第43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2)



  其实,这距我们的项目推动是同一个道理。项目推动过程中,有主导者,有协助者,但不管是哪种身份,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重要的。即便如此,在日常项目中,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说法:

  总是感觉自己很不重要,总是被别人当做可有可无;

  总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遗憾自己为什么总是被忽略;

  让干什么,咱就干什么,反正成绩跟自己关系也不大;

  我们只是辅助者而已,跟着干就是了;

  ……

  项目合作过程中,即便大家的角色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所有人的感觉必须是一样的:我的角色很重要,我的参与对整个项目推进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个别参与者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甚至感觉自己经常被忽略,那么他们就会被暗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可做好也可做得不好,总之无论怎样都“无所谓”。于是,消极的参与、被动的动作、隐蔽的怠工等给整个项目推动埋下隐患。

  任何合作项目的成功推动和执行,都需要所有参与者积极地、主动地、全力地贡献自己的经验、才智和努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最好的方法:让所有的人感觉到自己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项目的主导者而言,在负责推动项目过程中,第一反应应该是:让每个人知道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告知每位参与者他们的重要性;并且,还要在执行过程中,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项目信息的及时沟通、推进问题的参与决策等。这样一来,大家能够感受到自己受重视,也会因为自己的重要而更加努力。

  不要单独就餐

  如果希望跟你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一反应:不要单独就餐

  在一些人看来,职场具有冷酷的一面。确实,假如我们不想真正融入到团队中,真正成为团队里的一员,而只是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审视,那么,我们看到的只会是一些忙碌的身影、质疑的表情、冷漠的话语……

  加入一个团队,并不代表你能融入这个团队;融入了一个团队,并不代表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不代表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所有的这些,其实并不取决于你的学识、资历、技能和智慧,而取决于你能否让团队的每个个体,都能真心地接受你,也就是说,你需要跟大家建立良好的工作甚至私人关系。

  我们总能看到,某些独来独往、游离于团队之外的人;

  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自以为是、傲慢轻狂的人;

  我们也总能看到个别被疏远、被排斥的身影;

  ……

  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的工作、成长都离不开团队,没有谁可以独立于团队之外。而团队是什么?基本来讲就是各种关系的交织,每个人都是一个交织点,并扮演跟其他点连成线的使命,与其他同事交织在一起、连接在一起。

  良好的工作关系能给我们带来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而由于同事关系不好所产生的误解、麻烦、纠纷甚至攻击,或许很多人也曾经历过。所以,对于想在职场有所成就的我们而言,积极与同事搞好工作关系,彼此交织、连接是非常必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工作关系看起来仿佛都是在工作中培养的,其实不然,真正良好的工作关系,更多的往往是在日常生活中、私下的交往中,确立和不断增进的。

  如果想跟同事们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笔者建议的第一反应:不要单独就餐。就是说,当我们需要在公司附近吃午餐或晚餐的时候,请邀请我们的下属、同事或上司共同就餐。

  随着城市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有人能中午回家吃午餐了。人们大都在公司附近的餐厅、饭店里解决(当然,也会有人自己带午餐)。每天中午,劳累了半天的人们,都三五成群地出现在公司附近的餐厅、饭店里,在相互交谈中度过难得的午餐时间。

  请不要单独外出就餐。跟同事同去就餐,离开了气氛压抑、精神紧张的办公室,人们的心情放松了,相互之间更加轻松、愉悦,这是下属、同事以及上司之间交流的最好机会。

第44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3)



  大凡成功者,都善于主动与别人接触,建立起庞大有效的关系网络,并利用关系网开展工作,最终促进各方共赢。管理者们要始终积极与外界保持联系和沟通,而与同事和下属们共同进餐,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信号。

  一来,与下属或同事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超脱于日常工作之外,更加亲密和和谐,你会发现原来在工作存在的一些摩擦和误解,就是在开心的午餐中得到了化解。

  二来,通过这种轻松方式的沟通,我们能够更加直接、深入地了解,员工们目前在想什么,在担忧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于是他们的心理波动更易于我们掌握和觉察,以便可以在轻松中予以疏导和调节。

  三来,可以及时地将我们正在考虑的问题透露一些给下属,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感受,进而完成修正,而不致于产生明显的对抗。

  总之,不要自己单独就餐,哪怕你的工作压力很大,时间紧张,也请在就餐的时候,邀请你的同事、下属或是上司,共进午餐。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遇到同事请求帮助时,第一反应: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日常工作中,总会有同事提出请求协助的需求;面对同事的需求,我们通常的做法包括:

  一、能够调动自己的资源给予积极的协助,相信双方的合作是共赢关系;

  二、对协助工作并不积极,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协助,也不会调动自己的优势资源;

  三、推托而不愿意提供协助,借口或是没有时间、人力不够,或是职责之外;

  笔者倡导的是第一种积极提供协助的做法。的确,职场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工作职责,顶着很大的工作压力,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向其他同事提供协助,就需要占用我们原本就紧张的工作时间和资源,所协助的工作通常并非自己分内的,需要额外的精力和智慧,并且要承担更多的任务和压力。所以,在这个时候,凡是接到类似请求协助的需求,人们都会有犹豫甚至有为难的感觉。

  那么,既然我们时间有限,资源紧张,为什么还要提供协助呢?

  工作没有分内和分外的区别,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但并非除职责之外,就属于分外的事儿,是可以有所选择的,甚至是可以拒绝的,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公司的管理结构和职责分工,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所有可能的工作事项,很多意外的、边缘的或者交叉的事项,都可能属于“分外”,甚至是所有人的“分外”工作。而这些工作,是必须要去做的。

  应当避免地盘效应与草率的利益切割。所谓地盘效应,就是对自己的工作边界进行划分,这是我的工作范围,我的事项全部自己搞定,不会请你帮忙;而那是你的工作范围,你自己搞定,也不要请我协助。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个固若金汤的堡垒,相互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全部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公司内耗。所谓草率的利益分割,就是凡事首先以利益切分为前提,利益没搞清楚就甭想谈分工和协作。结果双方都容易摆出一副争夺利益的架势,相互争得不可开交。而这两种现象,是同事之间相互协作的硬伤所在,必须予以警惕和避免。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我们抛弃那种凡是“分外”工作就不做的态度,能够不首先划分自己的“地盘”,也不以利益来区分工作,而是能够在同事请求协助的时候,给予积极、有效的协助,那么我们也将会得到:

  1?更多的合作经验;

  2?更加融洽的关系;

  3?时间分配与管理的能力。

  当然,这样需要我们牺牲一些东西,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是非常实用的。职场就是请求合作与提供合作的一种相互关系,也就说你有求人的时候,也有被人求的时候。有人请求你的帮助或协助,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应该备加珍惜被别人请求的机会,因为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帮助别人,你也将收获成就感和威信,帮助别人也能换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将为后期你的请求协助铺平道路。

第45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4)



  帮助别人更是帮助你自己,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也埋下了和谐的种子,将令我们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请求帮助的时候,第一反应应该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其提供积极有效的协助,所换回来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份感激,而是更多的东西。

  绝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如果你在思考跟别人相处的最佳方式,第一反应:绝不要吝啬给对方的肯定和赞赏

  赞美别人,对一些人来讲是件非常容易、非常简单的事儿,他们可以寻找到一切可以赞美的点,去热情洋溢地、真心地赞美自己的同事或朋友;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赞美别人却是一件难事儿,我们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赞美、肯定的字眼。

  特别是那些已经做到管理岗位、带领着团队的人,对于赞美都有自己的担忧和顾虑,例如:

  跟同事搞好关系,难道非要用赞美不可吗?

  自己在赞美同事的时候,心里总是发虚?

  赞美跟拍马屁之间,总感觉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赞美别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吗?

  ……

  赞美到底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足球队教练将该队队员分成3个集训小组,并在训练时做一个心理实验。教练对第一小组的队员表现大加赞赏,说:“你们表现卓越,配合度非常高,太棒了!你们是一流的球员。”他对第二小组的队员则说:“你们也不错,如果你们运球速度再快一点,步伐再稳一点,就更好了。”而对第三小组的队员他却说:“你们怎么搞的,总是抓不住要领,靠你们,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呀!”其实,这3个小组成员的素质、能力都一样。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实验后,结果第一小组获得了最好的成绩,第二小组次之,第三小组最差。

  赞美是不可或缺的阳光,这三支球队可能在自身条件、获得养分、生长的土壤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但就因为他们获得阳光完全不同,才有了成绩的差异。

  赞美更是我们与同事搞好关系的最佳方式。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肯定和欣赏,而赞美是不需要花费任何金钱。赞美对于我们而言,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别人而言,赞美的重要性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赞美可以帮助拉近与同事的距离。赞美其实很容易,用心去观察对方,在他身上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和优点,就是值得赞美的。

  赞美完全不同于“拍马屁”:赞美是出于真心的,是对别人的优点、美德的真诚欣赏,而“拍马屁”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得私利。

  作为管理者,在带着自己的团队跟别人合作的过程中,请不要站在挑剔的立场,用批评和挑剔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同事或下属。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被别人否认和批评,大家都喜欢被肯定和赞赏。

  赞赏不是献媚,更不是拍马屁,也不代表对自己的价值低估。肯定和赞赏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肯定和赞赏能打开局面;肯定和赞赏是最好的人际关系润滑剂;肯定和赞赏能改变别人对你的观点。人们都喜欢与肯定自己的人共事和合作。

  肯定你所能肯定的,赞赏你能够赞赏的。如果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跟同事相处的最佳方式,或者,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团队更有氛围和斗志,笔者建议的第一反应是:绝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肯定。

  不要怀疑合作伙伴的初衷

  在合作中遇到问题或纠纷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怀疑合作伙伴的初衷

  由于各种情况的存在,工作中所发生的误会或是问题,往往在所难免。当问题或者风险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是马上撇清自己的责任,寻找别人的过错,还是怀疑别人的初衷或动机,亦或是就事论事、解决问题……

  做法不同,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任何人在自己的初衷和动机被怀疑的时候,都会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导致更为严重的冲突和危机。类似的情况,在工作过程中屡见不鲜。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丧失底线而去质疑对方的初衷,例如:

第46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5)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谁的主意,简直是不能容忍?

  这件事,怎么能这样处理,谁给你的权力?

  你这种做法,纯粹是为了个人私利!

  ……

  这些话脱口而出的时候,或许说话的人自己不经意,也没有想太多;但是,对于听这话的人而言,则是完全糟糕的感受,因为这些话都是指向了一个人“做事初衷”的终极问题。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初衷被怀疑。初衷,就是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出发点错了,不论结果怎样,都会是错的。怀疑别人的初衷,是一种彻底否定的态度。任何人在被彻底否定,在自己底线被触及的时候,都会奋起反抗,进而演变出不可收拾的结果。

  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和误会,原因很多甚至很复杂,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指责某人的初衷。怀疑别人初衷,实际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认为产生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而被迫承担责任的人,也会在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抵制。总之,工作协作特别是临时性的合作,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其实,可怕的问题不是这些矛盾,而是因此而产生的相互怀疑和指责。

  没有谁的初衷有问题。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和工作,存在问题的地方只可能是思路或方法、技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事前不能达成共识。出现了问题,如果相互否定对方的初衷,抱以不友好的措辞予以质疑,不仅会伤害对方,更严重的是,还会使原本就不稳定的关系雪上加霜。

  合作和共事,最可怕的莫过于怀疑,怀疑别人的初衷和动机。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怀疑的。怀疑对方的初衷将破坏所有的努力,问题因为怀疑而变得复杂。所以,当我们在合作中遇到问题或纠纷的时候,第一反应:请不要首先怀疑对方的初衷;而要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用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别人

  当你希望别人对你更好些的时候,第一反应: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他

  职场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集合体,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跟其他人发生各种关系。既然有关系,就会存在一个以怎样的姿态和方式对待别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非常微妙的。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我”当作句子的主语,例如: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更好些,能够对我们更宽容;

  我们总是别人能够更体谅我们的难处,多承担些;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更职业些,而少些情绪化的动作;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更积极主动些,能够多来沟通、交流;

  ……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做得更多些,而我们自己做得更少些。于是,我们总是会听到有些人抱怨:“我不能忍受了,怎么总是我多做工作”,“他们太不职业了,搞得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合作”,“真没办法,我都被搞得筋疲力尽了”。职场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是工作的主导者,都希望把所负责的事项做好,甚至要做到完美和圆满。但是如果怀着挑剔的、批评的、被动的、期待的方式去跟同事合作,就很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正如上面提到的抱怨。

  其实,我们总是对自己更宽容而对别人更挑剔;我们也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更好些,却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别人。

  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力,如果我们采用不友好的、挑剔的、苛刻的方式去对待同事,那么他们也会反过来这样对我们,会在沉默中或者表面上予以反击。而如果我们是以别人所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那么对方也就会非常乐于与我们沟通和协作,那么合作将变成完全不同的一种氛围,和谐而融洽,没有人不喜欢在这种氛围下共事。

  用希望别人对我们的方式对待别人,是成熟职场人士的必然选择。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要想想:“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可以把所希望的方式都列举出来,就这些方式再反思,在我们的合作中,哪些是已经在操作的,哪些又是被忽略的。特别是那些我们经常忽略的方式、方法,特别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可能恰恰是这些在导致着、蕴藏着合作风险,甚至这些点已经或者正在伤害着跟我们亲密合作的人。而这种伤害,日积月累,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47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6)



  改变自己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我们希望同事能够对我们好些,那么笔者建议的第一反应:用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待你的同事。从自己出发,改变对待别人的方式。你的动作和变化,将使得别人也会发出同样的变化;主要看你是否能主动采取措施。

  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

  与同事合作过程中遇到严重冲突,第一反应: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

  日常工作接触和合作中,同事之间难免会因为个性、习惯、经验、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产生分歧或矛盾。如何看待这些分歧或矛盾,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能以成熟的心态和方式,来面对和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或是由于年轻气盛,或是由于自尊心受挫等原因,在问题或矛盾出现的时候,却经常会发生下列情况:

  在日常争论中,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使用激烈的词语,以伤害、打击对方为快感;

  由于某件存在歧义的事,双方便争得面红耳赤,甚至相互攻击;

  某部门的两个人由于摩擦,而造成彼此疏远,形同陌路;

  由于矛盾累积,双方成为敌人,不再有合作;

  ……

  这些演化为冲突的矛盾,经常会不期而遇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总是能听说某某跟某某关系很差,矛盾很深。

  职场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职场是同仁之间彼此合作的工作舞台,请求同事提供协助,或者应同事的需求提供帮助,是职场中最经常的工作方法。提供自己的资源,与同事进行资源互补,使得双方都能够在合作中受益。

  但是,凡合作就难免会有矛盾发生。应当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呢?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应当仅限于工作层面,采用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予以解决;也就是说,要用职业化的方式解决。而绝对不能动辄上升到人身攻击,把原本限于工作层面的矛盾升格为私人斗争。

  因职场而形成的工作关系,原本就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我们在彼此的合作过程中,更要高度注意这种易破碎的关系架构。稍不加注意就容易造成摩擦和裂痕,而通常,这些摩擦或裂痕,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很难弥合和原谅。而无法弥合的矛盾,对我们的工作和进步都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不要把职场当作角斗场,即便是有矛盾,也绝无必要演变成冲突。来公司工作,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理想,谋求一个好的发展机会,而绝对不是来树敌的。而一旦树敌,即会在心理上形成隔阂,进而更容易因为沟通障碍而影响工作。

  作为职场人,其实,

  你可以不喜欢某个同事为人处世的风格;

  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人颐指气使、指手画脚的作风;

  你可以不喜欢他跟你说话的语气、语调;

  你可以不喜欢某些人所形成的小团体。

  但,必须知道这样一个规则:职场中即便是做不了朋友,也绝对不要成为敌人。职场中打拼的我们,本来就面临着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甚至挫折,假若再加上这些“敌人”的威胁,则处境更加艰难。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要期望你的“敌人”会在你危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不要树敌。

  当与同事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时候,第一反应:做不成朋友也绝不要做敌人。

  跟谁沟通用谁的语言

  如果希望别人跟你和谐地沟通,第一反应:跟谁沟通用谁的语言

  工作沟通的目的是什么?说简单点,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而共识达成的道路,是荆棘丛生、沟壑纵横、泥泞不堪的。沟通中,人们的利益关注点不同,结果导向各异,加之语言习惯不同,沟通方式不同,甚至还可能持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些都构成了现实或潜在的障碍。

  于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能遇到类似的情景:

  听了大半天,我根本没搞懂你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

  你为什么就不能站在我们的立场,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

第48节:与同事和谐相处的第一反应(7)



  你为什么不能听完我要说的,再发表你的看法呢?

  能否关注一下大家的意见和利益?

  ……

  如果沟通者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使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沟通;而对方也以同样的方式,那么就很难达成共识,甚至可能会引发冲突。沟通需要共同的语境、相同的语言、相似的表达方式,以及共同的利益追求。

  《圣经》里有关于通天塔的故事,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人们发现了一块异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城池,建造了繁华的巴比伦城。后来,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

  上帝得知此事非常害怕,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人们各自建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通天塔的工程也就失败了。

  跟谁沟通就用谁的语言,是最优秀的沟通策略,不仅包括在沟通中使用相同的语气、语调、口头禅、方言等,而且还要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和需求。由此所创造的共同语境、共同心态和利益,将使得我们大幅度节约磨合的时间和成本。

  跟谁沟通用谁的语言,代表你的心态,你真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是更好的沟通方式,也才可能得到更有效的沟通效果。跟谁沟通用谁的语言,另一层意思就是,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所沟通的问题。所以,如果想跟别人能够顺利、和谐地沟通,笔者建议的第一反应:跟谁沟通就用谁的语言。

  用协商的方式进行沟通

  如果你希望别人都喜欢跟你相处共事,第一反应:用协商的心态和方式与同事沟通

  态度决定沟通方式,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去跟别人沟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例如,如果我们持有强硬的、蛮横的态度去跟同事沟通,结果必然是遭到同事的当面对质或者其他方式的对抗;但是,如果我们用平和的心态,采用协商的方式去跟同事沟通,对方也会以礼相待,很快找到共识点。

  但是,在日常与同事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类似的现象:

  有些人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强势,态度强硬,毫无退让;

  有些人在沟通过程中,总是站在责难或挑剔的立场,把沟通气氛搞得非常差;

  有些人则利用沟通机会,相互抱怨,互相推卸责任;

  更有甚者,会发生在沟通中吵架的现象;

  ……

  沟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任何一方都应该站在解决问题的立场,抱着平和的心态,怀有诚意地进行沟通,以寻求共识,达到共同期待的结果。

  假如不是以协商的方式进行沟通,那么结果将可能变得非常糟。有个顾客与驴子的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一顾客雇了一头驴子,骑着它到远处去。那天天气很热,赤日炎炎。他停下来休息,躲避在驴子的影子下,求个阴凉,避免暴晒。驴子的影子仅够遮蔽一个人,于是旅客和驴子的主人为了乘凉激烈地争起来,谁都认为自己才有这个权利。驴子的主人坚持说他仅出租驴子本身,不出租驴子的影子。那旅客说他雇的驴子包括驴子本身和影子。他们争论不休,以至互相打了起来。他们打架时,驴子逃跑了。

  上面的寓言中,驴子的主人和旅客相互争论影子的归属问题,态度都非常强硬,互不相让。结果,不是谁的态度更强硬,谁就果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事实上,双方都想要的那个结果往往在激烈争论的时候流失掉了。

  现实中,我们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沟通中不断争论甚至争吵,其结果多是不欢而散。

  共事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的人特别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需要用协商的方式进行沟通;而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切记:没有人喜欢被你趾高气扬地呼来唤去,命令的方式会给别人不平等的心理负担。

  用协商的方式沟通或协调,便于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感,贡献自己的智慧。抱着协商的姿态就是把自己的身份和心态放低,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同事的协助,也需要其他人的建议和贡献。

  尽管大家在公司里相互共事,但并不见得大家喜欢跟你共事。因此,就必然隐藏着风险和危机。假如我们希望同事都非常愿意跟我们进行沟通,希望能够减少沟通中的问题与摩擦,能够尽快达成双方期望的共识,第一反应就是:用协商的方式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