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者异类觉醒简介:中华文物、古玩大观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8:11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4  

 

  玉器上的纹饰丰富多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鉴别玉器及提高收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折线纹:阴刻直线,顶端折回,主要作为动物身上的装饰。 

  重环纹:以两条阴线琢出环纹,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对角方格纹:以双阴线琢刻方格,相邻两格对角线相连,等距连续排列,主要饰于龙及其他动物之身。 

  双连弦纹:以单阴线琢刻的人字形连弧短线,饰于龙身及首角上。 

  三角纹:以阴线琢刻出三角,多见于龙身,玉璜及器物柄部。 

  兽角纹:主要是龙角、牛角和羊角三种。 

  臣字眼:似古文“臣”字,故名。饰于鸟兽之眼,动物装饰中常见。 

  蘑菇形角:先秦玉器的龙纹,龙角顶端有一圆球状装饰,似未开的蘑菇,故名。 

  兽面纹:玉器上的兽面纹有龙、牛、羊等,也有未知的动物、纹饰多采用阴刻线或挤压法琢出的直线及折线构成。 

  螭纹: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卷尾,螭屈,螭纹流行于春秋战国的玉器上,至宋代头部结构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明清仍见有。 

  龙纹:龙纹是历代玉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最早见于红山文化。一般为蛇身,或素身,或饰有鳞纹,有的有足,有的无足。 

  鸟纹:一般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鸟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眼部表现有臣子形、三角眼及单凤眼等。 

  云纹:玉器上的云纹形式很多,有单岐云,由云头、云尾两部分组成;有双岐云,云头部分分叉;有三岐云,云头部分分为三朵小卷云;还有灵芝云等。 

  谷纹:为圆形凸起的小谷粒,有的呈螺旋状,是历代玉器的主要辅纹之一。

 

明 德化窑白釉双螭壶

 

    通高16厘米、口径6厘米。
    执壶呈直桶形,微有束腰,平盖上有花蕾形钮,壶身中间以两股东腰的绳索为装饰,并贴塑有绳结装饰。执壶的两侧堆塑螭龙各一条,形态各异,一条螭龙后肢抓地,作俯身采视状;另一条则四肢紧抓壶壁,形成了向上攀缘的动态。而两条螭龙的装饰且具有实用性,向下俯视状的螭龙形成了执壶的把,而另一攀缘回首状螭龙则成了壶流,且两螭龙形象塑造不同,作壶流的螭龙肌肉饱满,形体丰满,较为写实,而作壶把的龙则形体简洁而流畅。执壶的胎质洁白细腻,所施的透明釉肥厚滋润,使得执壶的整体造型显得简洁明快,把和流的奇特构思则充分反映了德化窑工匠极强造型能力。

 

清乾隆 景德镇窑斗彩鸡缸杯

 

    高7厘米、口径7.9厘米、底径4厘米。
    敞口,深腹,卧足。底书青花“大清乾隆仿古”篆书款。外壁绘有一男童在山石牡丹花丛中与鸡群玩耍的情景。画面上小孩体态生动形象,雄鸡引吭站立,雌鸡与四只小鸡觅食嬉戏,整体画面人物生动,山石清秀。器身镌刻乾隆丙申年说明文字一百三十二字,书有朱色乾隆款。红、绿、黄、黑、紫彩将景物绘制得艳丽秀雅。造型精巧,釉色明亮。

 

南北朝    金蛙虎子

 

    圆鼓腹,平底,背上塑一圆管形供状提梁,提梁前端接金蛙头部。金蛙口张开,眼睛圆鼓凸出。通体施黄釉,釉面晶亮,莹润。开片。器型规则,罕见!

 

西周 原始青瓷双系瓶

 

    高5.2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7.5厘米。
    原始瓷器。小口外侈,短颈,腹部上细下粗略鼓,平底。近颈部两侧有对称双系耳。通体满饰密集弦纹。

 

唐晚期 越窑青釉钵

 

    高5.5cm、口径10.8cm、底径5.5cm。
    此钵直口微内收,弧腹,外壁修削痕迹明显,造型古朴稳重;釉水柔润匀薄,宝光含蓄内敛;釉色青中泛黄,似将熟之稻谷;足如吉祥玉壁,中心内凹,周围所见铁褐色支垫烧痕自然,整体老旧气息浓重,是一件较为完美的晚唐越窑作品,颇有收藏价值。

 

北宋 崇安窑白釉刻莲瓣纹盖盒

 

    高11cm,口径13cm,底径7cm。
    器形端庄大器,制作精细,盖、罐之间以字母口相扣接,施青釉,釉层闪黄,发色纯净,盖面刻开放的莲花,器身外腹刻多重仰莲纹,为北宋时期福建北部崇安窑(现武夷山市)产品,完整传世,甚为难得。

 

金 磁州窑白釉褐彩人物故事纹长方枕

 

    高13.6厘米、长39.5厘米、宽17厘米。
    枕面四出沿,锦花地中开光绘人物故事。枕四周为折枝花卉纹,前面为牵牛花,后面为牡丹花,左右两侧为菊花。枕底有“王氏寿明”印款。该枕面主题纹饰近似水墨画笔法,点染皴擦,自然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明正德 景德镇窑青花红彩海兽纹碗

 

    高9.6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5.5厘米。
    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肥厚,略呈青白色,直口,腹较深,圈足,底有釉。外口沿绘青花几何图案,腹以下满绘青花海水,色泽青蓝浓艳,青白相间的海水中有红彩海兽奔腾于波涛中,神态生动,同类产品传世甚少。

  质玛瑙器皿之间互相轻撞 可发出高音琴声

  近年来玛瑙价格已在十几年前跌到了与水晶、孔雀石齐等的位置。但物极必反,近两年来不少精雕细琢的玛瑙器皿屡次在拍卖市场上创造佳绩,将玛瑙工艺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遇的历史高度,投资者不妨从此入手淘宝。

  很多收藏爱好者就想当然地认为,越是外表繁杂花哨的玛瑙工艺品价格就越值钱。其实不然,一只看似制作繁杂的玛瑙雕花瓶在行家眼里却属于简单的工业复制品。

  而一只层次分明的玛瑙水果盘看似简单,却绝不能用陶瓷制作的出胎方式来制作,需要几十道工序的人工打磨,造价就特别高昂了。因此,2006年,北京拍卖市场上出现过的一只金鲤鱼跳龙门的天然玛瑙盘创出了29万元的成交高价。目前来看,餐具器皿系列的玛瑙工艺品是整个玛瑙家族中工艺价值最高而升值最快的。

  天然玛瑙并非深红或金红

  用于收藏的玛瑙器皿最好采用上乘的天然玛瑙雕琢。单从常见的红玛瑙来看,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的项贤彪主任介绍,天然玛瑙一般都呈现出橘黄微灰的色调,间或掺杂着如山峦般起伏的纹理,颜色纯正较深的为上品,纹路整洁起伏有序为佳;但不是人工合成玛瑙那种深红或鲜亮的金红,也不可能通体均匀一色。

 

清代描金彩漆万字式盒

 

铜壶上的图案

    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我国8件国宝,其中之一是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的战国时代的嵌错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该铜壶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御环两兽耳;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嵌错精致、工艺高超、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画面反映了战国时代社会生活的许多侧面,解读这些图像,可领略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风情。
    嵌错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从上到下,共有3层图像,每层图像的左右侧描绘的场景也各不相同。第一层右侧是一组采桑的画面,两棵茁壮的桑树上挂着篮筐,有人忙着采摘桑叶,有人接应传送。树下有一个形体较高大的人,扭腰侧胯、高扬双臂,跳起豪放的劳动舞,旁边两个采桑女,面向舞者击掌伴奏。这是多么欢快、令人神往的情景呀。追溯我国养蚕、丝织的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之久,而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正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使采桑成为铜器上的一个重要图案。据统计,在已发现的青铜器中,有采桑图案的多达5件。第一层的左侧是习射的场面,亭子里的第一个人正进入临射状态。他手中的弓已经拉开,身躯呈现很用力的态势。亭子前方站有一人双手高高举起一个长竿,竿上还有飘带,这就是箭靶。紧靠亭子坐着一个人手里拿着短棍,他是负责报靶的。由于弓箭在狩猎和战争中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孔子将“射”列为教授弟子的六门必修课(时称“六艺”)之一,“射”成为当年贵族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
    第二层的右侧是猎射场景。几个人正等待射靶时,天上飞来一群大鸟,引得他们兴起,拉弓向大鸟射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中了箭的大鸟身上分明有根长长的绳索,这是因为射箭的人还要把射出的箭收回来,便用生丝线系在了箭杆的尾端,古时将箭杆上的这条生线叫“缴”。第二层的左侧是个盛大的宴飨场景。坐在厅堂地上的就是举行这次宴席的主人,他身边还站着一位手持铜戈的护卫人员,而被宴请的宾客则站起身来,手端酒杯,向主人敬酒。这种场合是一定不能缺少歌舞的,时称“钟鸣鼎食”。图中参与演出的人员远远多于参加宴饮的人数,他们敲编钟、击编磬,个个体态轻盈婉约,似是边敲击边起舞。门柱旁还立有一只建鼓,有两人正在建鼓的两面进行击打。建鼓旁边的几位舞者,一手上扬,一手拿着兵器作为舞具,相对“文舞”而言,这是“武舞”。
    第三层刻画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右边是水战,左边是攻城战。先看水战:两条对攻的双层战船上飘扬着战旗,左船的战旗是用织物制成,旗上的圆点表示着最高指挥官的级别;右船的战旗用鸟羽修剪、编缀而成,称为旌旗。上层的兵士正在厮杀,手持有长兵器的或刺或钩,持短兵器的近体肉搏,右船有泅水的战士,伺机破坏敌船或登敌船格斗,夺取敌船。左船尾部则有人擂鼓助战。水军是我国春秋末期才形成的新军种,且出现在傍海临江的地区,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军物品,因此,这组水战的图像更显珍贵。攻城的战斗简直有些惊心动魄,图中的横线代表城墙,斜线代表云梯。当时由于兼并战争比较频繁,促使攻城和守城的战术、技术、兵器都得以长足发展。从图中看去,守城的一方有弓箭、礌石、长戈、短剑等。攻城的一方有云梯、长矛、长戈、短剑。现在攻的一方处于下风,有的已身首异处,有的从云梯上摔了下来。
    这些图像的制作工艺为“嵌错”。人们先在铜壶上刻出图像的浅槽,然后把红铜、铅等金属嵌进浅槽,接下来再用一种叫“错石”的工具对嵌了金属的图像进行打磨,使之和壶身一样平滑。我国在商代就有嵌错工艺了。

 本品高33cm,造型优美,气质典雅,口沿与底胫各绘一道海水浪涛纹,此独特的边饰在雍乾之世就是对永宣窑器摹古的象征。主题纹饰为穿花苍龙图。所见四龙横空而出,穿腾于花丛之中,遒健凶猛,气夺千里,神姿各异却又相互呼应,王者之气激荡其中,予人鉴阅之际顿生敬畏之心。其青花发色苍妍夺目,犹若水墨般淋漓尽致,其胎釉之精良,如玉之莹润,彰显出非凡之丽质,诚为佳瓷名器。梅瓶为历代瓷器造型中格调最为高雅的重要器型之一,自宋元以来,价值品质都高于同侪。

 

    外圆内方孔的清代通宝铜钱,至今社会上想必还留存不少,一般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通宝最为普遍。因为“康乾盛世”为大清鼎盛时期,经济活跃,铸币自然也就多。而光绪朝因距今时间较近,钱币遗失的相对也就较少。物以稀为贵,论此三朝古钱相应来说不算稀罕,如能集齐清代十朝古钱那就不易了。

 

清乾隆 景德镇窑斗彩开光农耕图扁瓶

 

    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21.5厘米。
    唇口,细直颈,颈左右两侧附有透雕龙形双耳,弧肩,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白釉上绘斗彩纹筛。口沿和足端绘斗彩如意云头纹,颈部一周回纹围绕,上托矾红色的蝙蝠和勾莲图案。腹部两面均绘青花开光,正面绘一农夫耕地,背面绘一农夫驾牛耙地,旁边田埂上一犬在四处张望,远山近树,骄阳流云,俨然一幅农家耕作图画。壶侧周以斗彩缠枝花卉点缀,间绘福寿,寓意家园宁静,福寿增长,底白釉,晴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此瓶造型仿古扁壶式,雄浑气魄,所绘纹饰为田园农耕小景,在官窑中实属罕见,堪称难得。

 

珐琅彩松竹梅纹瓶,高16.9cm,口径3.9cm,足径4.9cm。

 

    瓶直口,垂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内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此瓶不失为雍正时期官窑的绝美佳器。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里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纹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这件器物是在江西景德镇御窑中烧成瓷胎,解运入宫后,在宫中造办处按照雍正皇帝批复的画样,由珐琅彩画师用珐琅料绘画,再入低温炉中烘烧而成。此器不仅反映出制瓷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技法。

 

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

 

    瓶口内敛,口形如蒜头,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淡粉色釉,属低温金红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胎质洁白细润,造型秀美,釉色均匀纯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罕见。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窑制品,为传世之珍。

 

西周 原始青瓷盖盂

 

    高4.9厘米、口径531厘米、底径4.7厘米。
    原始青瓷.敛口、扁圆腹、假圈足。上腹近口部有两个对称的系鼻,并有与鼻相错开的两个对称的S形附加堆纹、器表施青绿釉。造型小巧玲珑,釉面晶亮,系一件极美观的工艺品。

 

西汉 彩绘骑马俑

 

    通高68厘米、马长55厘米。
    马作立姿,腿长胸阔,头部瘦削,是典型的汉代骏马形象。马通体红色,另以黑、白两色绘出鞯、辔、缰等,细致入微。俑人端坐马背,神态静穆,双手前屈持缰,头系巾,身着交襟右袵至膝短襦,腿扎行滕,表现了汉代轻装骑兵的装备情况。俩人上半身为另行制成,可取下。尻部留有圆孔,原当插有马尾,出土时已夫。杨家湾汉墓出土的骑马俩不但制作精良,且数量较大,在俑坑中组成阵容雄伟的骑兵军阵,堪与秦陵兵马俩媲美。

 

南朝 青瓷浮雕莲瓣纹八系盖罐

 

    高27.8厘米、口径17.6厘米、底径13厘米。
    盖呈弧面顶,中心平凹,上有一半环形钮,罐作侈口,圆肩,腹略外鼓,假圈足,罐口外侧有四对复系,盖面和罐肩部均浮雕覆莲瓣纹。莲瓣纹是南朝时期主要纹饰,但一般多为刻划技法,此类浮雕手法较独特。

 

唐 洪州窑酱釉把杯

 

    高5.5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3.6厘米。
    敞口,斜腹壁,胫部外凸,小圆饼足。腹部一侧塑一“6”形执柄,形制典雅别致。此器出土于洪州窑址,是洪州窑仿金银器之精品。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菊瓣碗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龙泉窑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瓷器目前的市场价值较高,这样一只保存完好且釉层肥厚发色均匀的菊瓣碗时下价格在8.000-12.000之间,一般在江浙一带价格高于内地。价格高必然带来赝品问题,故目前古泉瓷器的仿制已几可乱真。鉴定时要特别注意二点:第一是釉,古器物釉色沉,釉面给人的感觉是“沉实”,而新仿品的釉面虽经做旧去火气,但其总体感觉是“漂浮”。第二是新仿品的器足无论如何制作,总有一种“润泽”的感觉,而真品器里显得“干涩”。这是因为在近千年的岁月中,胎土内的挥发份早已散去,而且胎土内部份物质发生“结构重组”,使得胎质看上去紧凑、结实而干硬,这一点非常重要。

 

 元 琉璃镂空三彩龙凤薰炉

 

    通高37厘米、口径22厘米。
    直口,短颈,圆腹,腹下承三兽足,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炉盖山峰重叠,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上有镂空,烟香从此飘然而出,这种形式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通体施孔雀蓝、草绿、黄、白等多种釉色,十分精美,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

 

明永乐 景德镇窑青花灵芝纹花口托盘

 

    高2.1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6厘米。
    盘呈八瓣花口,折沿,浅腹,平底。中心托座凸起,边起圈棱。座身绘八瓣花形,盘沿及盘里绘八瓣形花,每瓣花瓣内绘折枝灵芝一朵,折沿处绘花形边饰。盘外对应画青花花瓣纹。整个器型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里外两层花瓣,每瓣花的口沿又分出两小瓣花,造型极为别致。灵芝纹是永乐时期的装饰题材之一,常饰于盘、盘托、瓶、碗等器物上。此题材为宣德时期瓷器广泛使用,成为最常见的纹饰题材之一。

 

清雍正 景德镇窑珊瑚红地粉彩花鸟纹蒜头瓶

 

    高21.7厘米、口径12.1厘米。
    通体以珊瑚釉作地,以珐琅彩绘碧桃花和翠竹,腹和颈部各有一只小鸟,并有蜜蜂飞舞花间,显示出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意境。
    胎质白且细,器面晶莹,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楷书款。

  “反瓷”亦称“生瓷”或“素瓷”,反瓷瓷雕是一种用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直接以素胎生烧的瓷器。明代
万历时期景德镇窑始烧,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烧反瓷雕瓷文房雅玩为多见。这件反瓷龙舟属于瓷雕或瓷塑,是一件颇为别致的瓷器圆雕艺术品。


  这一款花瓶是不是很富有复古气息?造型犹如一颗即将脱落的成熟种子,富有秋天的气息,再加上用沉稳的咖啡色来做主色调,摆在以黑色系列为主色调的家中,高雅的品位自然被凸显出来。


  这难道是花瓶吗?相信很多人看第一眼,都不敢相信这就是花瓶。这一系列独特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流畅的线条,再配上明亮的色彩,摆在时尚现代的居室里,肯定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