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招牌美食: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4:05:44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2012-01-16 01:28:06) 转载标签:

倪方六

祭灶

潜规则

女人

回避

扒灰

风俗

文化

中国民间祭灶“潜规则”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各地便陆续过小年了,即所谓祭灶。这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从这天开始,就算开始“过年”了,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浓浓的年味。所以古往今来,民间都很重视祭灶节。

 

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说明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项目和活动之一,马虎不得,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正因为怕灶神,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其实就是讨好灶神,取悦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贿赂现象在民俗学上的反映。

 


图:祭灶


祭灶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说。据明代《北京岁华记》,北京人多在二十三日“祀灶”,这与皇城根儿多官宦之家有关。而像我老家苏北泗阳这类小地方,祭灶日则不集中,据民国《泗阳县志》,当地既有二十三祭灶,也有二十四行祀,但如果说谁家二十五祭灶,就是骂人了,因为“官三民四王八蛋二十五”。

 

但是,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让女人主祭,各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执行,即所谓“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

 

古傅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词将南宋时期民间祭灶的情形交代得十分清楚,其中就提到“女儿避”。这证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能让女人祭灶?一般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今天的话来说,灶神是位美男子、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到在如此对异性有绝对杀伤力的男人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

 


图:灶神


我认为这是过去民间“性禁忌”的一种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活动中的应用。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也是这个原因,月神嫦娥是个绝色美女,一个纯爷们儿向漂亮女子献殷勤,怀的是什么念头,便不言而喻了。

 

“女不祭灶”到底实行于何时?说法不一,反正很有历史了。但到宋代被进一步强化,则是事实。这又是什么原因?我对比、分析了相关史料,发现这很可能与避“扒灰”之嫌有关系。

 

“扒灰”是过去公公与儿媳妇通奸、搞家庭乱伦的俗称,据说此词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弄出来的:他的傻儿子病死后,他与年轻守寡的儿媳妇勾搭成奸。王安石勾搭儿媳妇很有一手,传他当时写了一首求欢情诗,埋在儿媳妇经常上香的香炉灰下面,儿媳妇从灰中扒出后和诗一首,也埋于其中。王安石扒出后知道儿媳妇心已有意,夜里偷偷地摸进了儿媳妇的闺房。


有关王安石“扒灰”的版本很多,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其政治对手抹黑,实际上王安石作为高官是很怕弄出绯闻来,不只如此还担心门风被弄坏,为防止儿媳妇年轻守不住,红可出墙,在儿子死后,他专门在后院给儿媳妇盖房另居,翁媳分开以避嫌。时常还悄悄监视儿媳妇的行为,这让儿媳妇产生了误会,遂在墙上题写“风流不落别人家”。王安石觉得不妥,便将诗句擦掉,因为是灰墙,时人笑称是“扒灰”。

 


图:民间结婚闹喜,还会以“扒灰”拿公公开玩笑(图源网络)

 

但据清在王有光《吴下谚联》一书中考证,将王安石与“扒灰”联系起来,实是一个误会:“翁私其媳,俗称扒灰。鲜知其义。按昔有神庙,香火特盛,锡箔镪焚炉中,灰积日多,淘出其锡,市得厚。庙邻知之,扒取其灰,盗淘其锡以为常。扒灰,偷锡也。锡、媳同音,以为隐语。”

 

虽然王安石扒灰一说真伪不辨,但却让后世女人多了顾忌,女人此后更不方便祭灶了。范成大《吴郡志》说“二十四日祭灶,女子不得预”说的就是这种风俗现象。到了明代,对祭灶的要求更严,《帝京景物略》称“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


从实际行为来看,女人祭灶确是不雅的,行祭时必要扒开灰烬,将祭食埋入其中,女人如此“扒灰”,传出去是颇为难听的。但是“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一说,很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像。因为,灶神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还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灶神在民间的叫法多多,或称灶王,或称灶君,或称灶王爷,但在年画上出现的形象却是“灶公灶母”,这又传出一种信息,灶神是一对夫妻神。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证明,“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如果灶神真是一对夫妻神,那又有说头了,难道后来“女不祭灶”是因灶母担心灶公有外遇,而闹出的“妻管严”风俗?

 


图:年画祭灶,上面是灶公灶母夫妻神形象

 

实际上,早期的祭灶风俗与后来是有很大区别的,祭灶不是放在腊月,而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因为灶神是火神的化身,夏天正是火神显威的季节。当时,是由女人主持祭的,恰恰是“男不祭灶”。在过去的惠安,一直女子有在除夕置米于灶上卜年的习俗,学术界便认为是远古时女人祭灶的变异。而在鄂温克族人中间,妇女祭灶也并不犯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祭灶节存在这种没有道理的“潜规则”,但是祭灶之后的讲究却没有了,都是好日子,一直到灶神从西天回到人间的除夕,这些天都没有禁忌的,想做什么做什么,嫁娶动土都不考虑宜与不宜、吉与不吉。为什么?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乱岁》中是这样解释的:“廿五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