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日期:一入证券误终生——对经纪业务的一些思考(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32:38

一入证券误终生

                      ——对经纪业务的一些思考

(一)

缘起

两年以来,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佣金战的进一步恶化,证券经纪业务的收益大幅下降。在证券公司从事营销的人员,像经纪人、客户经理、有营销任务的投资顾问,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这一点,从经纪人协作网上贴子的倾向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绝食讨薪的、说经纪业务没前途的、骂券商的,几乎占了论坛的半壁江山。

我是2007年进入证券行业的,一直在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新近离职,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一下。大题目比较悲观,叫“一入证券误终生——对经纪业务的一些思考”,因为对于我而言,证券公司确实耽误了我。

我进证券公司之前,工资是5000元,远比进证券公司的800元高,离开证券公司后重新起步,在二线城市,底薪都有6000元,也可以超过绝大多数在证券公司的时候。我在证券公司,三年没有社保,平均月收入仅3000元,至今公司还欠得有该给我却没给我的钱。在公司里比我惨的大有人在,所以,从收入上说,证券公司确实对不起我们这些营销人员,更对不起的,是营销人员要孝敬的父母和要养活的家人。

但券商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营销人员挣不到钱是营销人员自己没本事——对这种观点,我很鄙视,我与原证券公司有很多价值观上的冲突,这只是其中一个。就像我离开证券公司时谈及离开原因,我说:“我在公司期间,公司有三个女同事怀孕了,她们最终全部都离职了。我一直都不能接受。”老总回答:“公司没有赶她们走,她们都是因为自己的问题才要走的。”我大吼道:“凡是怀孕的都被开除了,公司居然还觉得没一点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是的,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证券公司并不把营销人员作为一个“人”来尊重。其他的种种问题,都只是由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离开证券一个多月了,回望过去的种种,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其他证券营销人员和可能成为证券营销人员的朋友们参考,大致拟的题目有:

1、证券公司需要营销人员吗

2、经纪人和佃户的相似性

3、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证券营销人员

4、证券公司的信用问题

5、悲摧的证券行业:只见传说,未见传奇

6、边际效益递减与经纪业务前景

7、路在何方

8、结语:三年之殇

工作很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写完,一家之言也不求人认同,但我会尽量写出来的。

(二)

证券公司需要营销人员吗?

经纪业务困局,更具体地说是证券营销困局,是由来以久了的,从我2007年进入这一行开始,证券营业人员的日子就很苦,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苦并不广为人知。加上熬过了2002-2006年苦日子的人在随后两年确实风光了一把,许多人都便只看到了少部分人一时的成功,不再想更多人更长时间的等待。

我那时就广泛地查阅了证券经纪业务的相关资料,知道这行不好混,但年少气盛,总觉得自己会成为大浪淘沙始见金的那颗“金”。却没有想过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证券公司需要营销人员吗?

有人会觉得这简直是费话,证券公司不需要营销人员他还成天招聘干嘛。不,这个问题准确表达的意思是:证券公司需要营销人员作为他的员工或者说证券公司需要营销人员作为他的自己人吗?就像一个男人需要妻子于是到处找女人,但事实上他又不需要这些女人作他的妻子一样。证券公司尽管成天招聘营销人员,他实际上却是不需要营销人员的。对于券商来说,没有营销人员的日子才是美好的日子。

那是90年代券商当坐商的时代,多么风光的日子啊,上班时间短、福利好,股民求着上门,我们公司后台的老员工直今还对那样的日子念念不忘。只是到了接近2000年的时候,市场化的浪潮也拍打到了证券行业这个小圈子,开始有些炒股的人给券商介绍客户,拿点好处,形成经纪人的前身,小部份营销部试着雇佣营销人员,多数券商也开始搞宣传促销来拉客户了。

2002年以后的大熊市,以及国信证券大搞人海战术的成功,使得“证券经纪人”流行起来,而更多的券商特别是老牌券商,则直到2008年左右才着手扩建证券营销团队,银河证券这些,更是到了这两年才出手。所以营销人员并不是证券公司天然就需要有的,而是市场变化下的应对之举。

想想营销人员是怎么诞生的,营销人员其实是随着新开营业部诞生的。我2007年进行证券行业的时候,统计全国营业部,是3081家,现在已经有5000多家,短短几年时间几乎翻了一倍。仅2010一年就新增了871家营业部,一年相当于以前10年前增加的数量的。这是何等疯狂的扩张?与此同时,股民的增速却赶不上营业部的增速,2007年全国A股账户总数是11287.27万户,到了今年(11年)7月,是13689.69万户,只增长了20%。

新设营业部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从老营业部嘴中夺肉吃,所以要雇佣大量营销人员来拉客户。当拉来的客户达到了营业部盈亏平衡点了以后,营销人员的重要性便开始下降。这时新营业部就有些不想要营销人员了。特别在牛市里看着营销人员“白”拿钱,很多券商员工心中是不爽的。

尽管建立了营销团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营销人员成本依然巨大,这时券商心中也许在想:没有这部分开支该多好啊?所以才会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券商拖迟营销人员工资,券商借故开除营销人员的事情。他们心底深处,是想把拿钱的人逼走,重新回到那个不需要付营销人员工资,却照样赚佣金的日子。

只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便没那么容易关上。新营业部还没来得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更新的营业部也组织营销人员来抢客户了,老营业部也回过了味,觉得不招兵买马反击是不行的,于是招更多的人和新营业部抢。对于券商来说,整个境遇套用一句台词就是:“你带着老婆,坐着马拉的火车,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经纪人给抢了……”。在“你抢我,我抢你”的混战中,佣金一步步下滑,打完了才发现谁也不讨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老牌大牌的券商会在扩建营销团队上这么不积极,甚至看来很多措施只是无耐之举。如果没有营销人员,股民还是这么多,券商大伙儿分,既轻松又剩钱,这是理想状态。但现实中的券商却如囚徒困境中的博弈者,只能选择次优状态——尽量低成本地雇佣营销人员。这种情况下券商怎么可能将营销人员当成自己人?他们需要的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劳工”。

所以我说,作为个体来看,某个证券公司或营业部有可能在某段时间是需要证券营销人员的,对营销人员也会比较好。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证券公司是不需要营销人员,所以你无论跳槽到哪家证券公司,只要作营销人员,命运便已经决定。人家都不需要你,又怎会像对待人才一样对待你,他只需要不太明显的违反劳动法和当地最低工资要求就可以了。

那么,在哪种情况下,整个行业可能会需要营销人员呢?第一、当营销人员不再是单纯的营销人员时,营销人员会因其他身份而受重视。第二、当证券公司需要卖理财产品时,理财产品没有营销人员就卖不出去,这可不像炒股,没有营销人员股民照样要上门开户。具体的分析我留在《路在何方》中详谈。

(三)

经纪人和佃户的相似性

离开证券公司之后,我和原营业部的同事仍有联系,一个比我晚一点时间进公司的同事打电话说,现在行情低迷,做客户经理的人收入锐减,那些原来一个月一两万的人,上个月居然才八九百元(他们基数大,五险一金扣得利害),而他自己在则入不敷出,信用卡欠了好多钱。

他现在很怀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毕竟三年了,一分钱没存到还倒欠一万多,母亲生病了都没钱寄回去。如果现在还在餐厅当服务员的话,每个月包吃包住,1800的底薪加上300-600的销售提成,现在至少应该存了6、7万了。

其实他算错了,我刚才查了一下,他原来所在餐厅服务员的底薪已经涨到2300了,如果他三年下来升成了领班,现在就该是3500了。他在上海都能住150元一个月的仓库储物室,以他的节约,三年存个8-10万怕是没有问题。

这件事折射出证券经纪业务的悲哀。这位同事(我暂且称之为A君)刚到上海时在某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做传菜员。有天他们寝室租了《当幸福来敲门》。他看完后热血澎湃,觉得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二话不说直接跑到周围证券公司问要不要招人。他们餐厅在陆家嘴,证券公司很多,才跑半天就遇到要招聘的券商,也就是我所在营业部。尽管连什么是股票都不知道,但他的激情感染了招聘官,奇迹般地凭借60元买来的大专学历进入证券行业。第一个月拉到60万资产“转正”,迄今为止有1000多万资产。

A君最后跟我说,他必须考虑出路,要么回去当服务员,要么去送快递,但不管做什么,剩下几年他都会努力把文凭拿下来,并学门技术,在证券公司做了几年,还是什么都不会,实在是窝囊了。

就是这样一个在进入证券公司后天天为命运改变而鹊跃不已的人,现在却怀疑他当年选错了,竟要放弃原来的资产,回去当服务员或者是送快递,证券营销人员到底这是怎么了,会连服务员都不如?

我想,在A君心中之所以不如,是因为两者工作性质上有不同,如果把券商比作地主,那么证券营销人员就相当于佃户,而服务员则相当于长工。地主划一块地说是自己的(营业部牌照),租给佃户耕种(营销人员拉客户挣佣金),虽然是佃户种出的粮食,但大部分却要交给地主,地主只要不饿死佃户就行了。但长工不同,长工干活受剥削不假,但饭得要地主管,干完活还要有工钱。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证券公司从来没有年终奖,现在明白了,鲜有地主给佃户发过年钱的,长工也许还能有一点。

证券营销人员与佃户何其相似,以我所在证券营业部为例。营销人员名下客户产生的净佣金,先扣除营业部成本,再扣出发给营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最后剩下的才给营销人员2-3成。地主赚了多少钱?以广发证券为例,09年经纪业务净收入是81.35亿,当时它注册资本才多少呢,25亿。我所在券商10年经纪收入一般,也达到注册资本的一半(我们注册资本虚高)。天下有这么爽的投资吗?只要拿到牌照,一两年的利润就能把投资全赚回来。

当年我看到这些数据时差点哭了,多少券商一年净利润上百亿啊,却不肯拿出哪怕那么一丁点钱给营销人员。我所在券商把净润31亿中的10%来改善营销人员待遇,也能让全国3000名营销人员每人一年多10万元钱。一年多10万,我们能不给券商卖命吗?可券商不干,他们宁可像地主一样把粮食囤积起来发霉。经纪业务看天吃饭,但行情如何不好,该收的租税一样少不了,考核还是那么重,地主想的是趁天灾把佃户手里的自留地也夺过来。无论行情有多好,多赚了钱,地主也没想过给佃户赏一点,地主想的是你吃饱了饭,赶快去多开点荒地。

经纪人养活了营业部,却养不活自己,我见到一些新员工穿着发黄的衬衣和那些上百万的投资者谈业务,心中就一阵好笑,亏老总还指望靠这样一群人把上亿的客户拉来,把上百万门槛的理财产品卖出去,还指望我们和行长谈判把渠道拿下来,真不知是天真还是天才。

经纪人是佃户,这与我做得很多工作都完全不一样。我以前所在公司利润比证券公司低,待遇却要好得多,因为老板愿意把利润的一部分给帮他干活的员工。但为什么证券行业的老板就不愿意拿出那么一丁点钱呢?像我们,笔自己买的,开户费自己掂的,没社保没工装没考试费用报销,连下班了在公司上网都被指责浪费公司空调的电,证券公司就不用收买人心了吗?还是证券行业的道德水平要低于社会平均道德水平?

对于这个问题,我原来老总的话仍振聋发聩:“你们哪点不满意,一群要学历没学历,要能力没能力的人,能到国有单位当正式员工,在最有前途的证券金融行业干,这是祖坟埋正了!”

我仿佛听到地主在骂:“一群泥脚子,要不是我租地给你,你们全家早饿死了!”

(四)

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证券营销人员

严格说来,我不应该写这样的题目,因为首先我自己就不是一个成功的证券营销人员,又怎能教别人如何成为成功的证券营销人员。只是很多证券业的新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那些成功的证券营销人员又太忙不能现身说法,我这个“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的loser只好代劳了。

前文说到了《当幸福来敲门》,主人公的原型克里斯·加德纳应该是一个成功的经纪人,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多半都会想:他都能成功,我就更应该成功了。我以前也这么想过,比如,我的学历比他高,我更年轻,我没他那么多负担,我也很努力。但我忽视了他成为成功经纪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1、对数字敏感;

2、善于与人打交道;

3、敢。

电影里面着力表现了前两点,比如他记电话号码,他面试时的幽默,但第三点都没有明显点出来,我也不好找词语来概括,所以就用一个字“敢”。以中国的文化,诚如《道德经》所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所以我认识的多数证券营销人员都没有“敢”的品质。你看克里斯,找工作时不管自己条件如何都敢说敢要,你行吗?没钱付出租车费的时候敢上车敢跑路,你行吗?没地方住敢住厕所,还敢把公厕门关起来作私房,你行吗?没车要瞒着说有时脸不红心不跳,还能积极应对儿子的失误,你行吗?

我所认识的成功的证券营业人员,这里的“成功”姑且以挣到钱为标准,多数都是“敢”的。招揽客户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一个月要推多少涨停板,卖理财产品的时候,一般要说这个产品肯定赚钱,所以他们拉得来客户,卖得掉理才产品。我这里倒并不是指责有的从业人业满口假话,而是觉得目前市场环境下,勇于不敢者很难得活。

首先是自身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证券营销人员,业务做得最好的时候,往往是他对证券一知半解的时候,业务做得最好的人,也基本上不是专业水平最高的人。无知者无畏,真正技术好和熟悉金融市场的人,一是会受知识束缚,一眼看到很多问题,或一说假话就发现漏洞太多,因而不敢说不敢做;二是会花大量时间在学习研究上,相应的营销工作投资的精力就会少了很多,这样的人做不好营销很正常。

其次是市场问题。从客户需求上说,他本来就需要你说假话安慰他,你不去满足他,他自然不会选择你。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去修手机,问技师:“这手机你换了电压器肯定就好了吧?”技师回答:“从电压不稳的情况来看,情况可能很复杂,换了不一定有用,如果烧坏了电路就修不好了。”我听了后明知道他说的真话,心理却不高兴,觉得是他水平差。“成功”的技师会这么回答:“你老放心,以我的水平,绝对修复得好!”隔行如隔山,证券行业内的人,知道股市的随机漫步、噪音干扰、信息不对称,但外行不这么想,想成为他们的经纪人,你要表现出的“专业”与在行业内要表现出的“专业”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市场让那些能忽悠的人越活越好,备受公司重视,实事求是反而成了弊端。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要成为成功的经纪人,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途径便是:牢记重要数字,如点位、代码、涨幅,供忽悠时所用;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呆在客户或潜在客户身边,花时间看行情和看书远不及花时间搞人际;敢说敢做敢许诺,向证券公司的领导看齐,你怪人家说话不算数的时候,想想为什么人家怎么升上去的吧,他要像你这样老实,早被淘汰了.

 

(五)

悲摧的证券行业:只见传说,未见传奇

央视今年出了一部记录片,叫《华尔街》,其中一集说道“一个叫刘易斯·莱奈瑞的固定收益债券交易员首先突发奇想,他要把8000万人的美国梦从传统的贷款模式里发展出一种债券,再把这些债券源源不断地卖出去,这个包含巨大商机的念头立即得到了敏感的华尔街的热烈回应。”

《华尔街》中说的刘易斯·莱奈瑞被誉为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之父,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他的传奇故事。

1968年,19岁刘易斯正在圣约翰大学英语专业读二年级,为了生活,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收发室找了一份夜急送的兼差。所罗门付他的薪水是每星期70美元。上班几个月之后,他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困难:他的老婆生病了,医药费单子上的数字越来越大。但他父亲在他13岁时就已经去世了,没有亲人可以依靠,他名下的全部财产就是每周支付的薪水。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好去找一位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合伙人,他们的关系仅仅是认识而已。刘易斯以为他找公司帮忙会被开除。出乎他意料的是,合伙人告诉他公司会负责。他又以为这笔钱会从他的周薪中扣除,结果公司是直接支付没有扣费。所罗门兄弟公司在3个月里为这位卑微的收发室职员的太太支付了1万美元的账单(注意是1968年的1万美元)。甚至没有走什么行政流程,没有搞捐款仪式,那个合伙人在答应下来之前也都没有犹豫一下,他只知道公司应当支付账单,别无其他理由。

“公司会负责的”凭着这句话,所罗门征服了少年刘易斯的心。他从此爱上了这个公司,在他眼里,所罗门公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了。他拼命工作,逐渐从普通投递员晋升为收发室主管,随后,又从收发室调到职员后台办公室;1974年,他当上了公司的债券交易师;1979年,他被任命为公司的住房抵押债券部负责人;1985年,他跻身董事长办公室,成为董事长候选人之一。

刘易斯创造性地发明了住房抵押债券,但他没上完大学,数学不好,于是邀请一位大师级数学家迈克尔·沃尔德曼出任研究负责人,并劝说公司给他组织一支销售队伍展开“天知道”的抵押债券营销。最终他取得了巨大成功,所罗门公司三分之一的利润都由他来创造,在华尔街,他领导的抵押部所创造的利润,超过了其他所有公司相同业务的利润总和。所罗门公司被称为华尔街之王,奠定其在华尔街霸主地位的,就是这项住房抵押贷款债券业务!(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结局大家也都知道。)

我这里为什么要说这个传奇故事,因为我所在的证券行业太缺乏传奇故事了,有的只是传说。传说最怕的就是考证,某员工年入上百万超过了老总,一考证,公司欠了一半,说分期发,分期如何发,鬼知道。一个刚进证券公司的营销人员,在银行驻点扶了一个老太太,结果老太太的儿子是上市公司老总,于是拉来一个亿,一考证,那一个亿没有挂到他名下,(招商证券的政策是转正前算实习期,期间开的客户不下挂)。某某人是证券公司宣传的标杆,每每说起都赞赏不已,还以为要加薪提拔哩,一考证,此人仍在街上发传单。

标杆本来少之又少,还经不起考证,拿什么来激励那些在困境中的证券营销人员?回想刘易斯的故事,1万美元和华尔街之王,所罗门公司是很会选,但就算刘易斯一辈子都没什么贡献,所罗门就会选择不支付了么?关键的问题是态度。可扣可不扣,扣;可挂可不挂,不挂;可给可不给,不给,证券公司凭借自己的地位优势,扼杀了创造传奇的可能。

(百度资料:说起所罗门兄弟公司鼎盛时期的辉煌,可能有人不信,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投资银行界数一数二的摩根士丹利的业务实力只是它的零头。1986年,高盛公司总裁在谈到公司上市前景时的说法是:上市可以帮助高盛“与行业内占据首位的强大的所罗门兄弟公司竞争”。1985年,《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称所罗门兄弟公司是“华尔街之王”,这个称号逐渐流传开,演变为外界对所罗门兄弟公司总裁约翰?古特弗伦特的称呼。)

(六)

证券公司的诚信问题

忘了是哪位大神说的话,大部分人这一辈子只会干两件事,第一是自欺,第二欺人。证券公司里的人,这两件事做得尤为出色。

我之所以要离开证券公司,是因为我发现,我已经对证券公司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领导说的任何话我都不再相信,包括他说要发给我的工资,只要不到我手上,我就根本吃不准他会不会发。领导挽留我的时候,说得掏心掏肺,但我心中却腹诽不已:“我不是多心的人,可问题是我有脖子,脖子上顶着脑子。你说了这么多,情真意切,但没有一点涉及实质利益,我分不清真假,还分不清得失么。哪怕你说把从我身上扣掉的3%的营销经费拿来给我报销请客送礼的费用,或者是说把从我身上扣掉的5%的管理费用补贴给我,也远远强过'我打算把你培养成营销总监’这样的虚话啊。”

十几年的教育虽然没有把我培养成为一个多优秀的人,却给了我非常独立的人格,我不可能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终于,我不能为人所欺,也不能再自我欺骗下去了,我更不可能问心无愧地对家人说:“我很好……工作很好……领导对我也很好……你们放心,我在这行一定会做出成绩的……暂时不能给家里寄钱,你们再支持我一下……”

于是我离开了,但还有更多的人会进入这个行业,从事证券营销工作,他们一定会以为证券公司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应该是信用卓著的,而想不明白为什么证券公司的信用会这么差。这里,我想以过来人的身份说说我的看法。

有时候人要想通一些复杂的问题会特别困难,幸好,我们有类比这样一种思绪方式。先拿个同样曾令我疑惑的问题来考考大家: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实事上,这句话的全语境是“优秀的男人就算坏,女人也爱”。如果把一个男人按人品、相貌、才学、财富等若干项放在一起打分,能拿高分的男人,他就会觉得自己有资格去坏,而且就算他坏,最后打的总分还是很高,一般的男人就算人再好,分也不高,他就不敢坏了,又差劲又坏,那他还不人见人厌?

把这个事情结合到证券公司不讲信用上,就很容易明白了,证券公司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有相当的威信和吸引人,就像一个“优秀”的男人一样,就算女生听说他名声不好,也情不自禁地贴上去,总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例外。如果证券公司认为营销人员好找,自己有资格不对营销人员讲信用,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信用。

第二个原因在于,“信用”这个概念是多面的。经纪人认为证券公司没有信用,并不影响投资者、银行等机构对证券公司的“信用评级”。说直白点,证券营销人员根本就没进资本圈,他们无论被怎么对待过,都不影响证券公司在圈子里的名声。如同你是个搞私募的,你骗了投资者,要不了几天,整个私募圈都会知道,你就不能在私募圈子里混了。可如果你骗的是手下卖私募产品的人,他闹上天也影响不了什么大局。

我是工作了几年才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进入证券界的,那时也就明白了营销人员为什么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劣待——他们并不把我们看作一个圈的。我曾非常感伤地说了一个很偏激的比喻:就像一个人离开家门时拍拍小狗的脑袋说:“你在家要乘,我回来给你带骨头。”然后他回家时忘了带骨头。他朋友知道了这个事,会因此觉得这个人没信用吗?他觉得养小狗烦,就把小狗扔了,他朋友知道了这个事,会因此觉得这个人很无情吗?

第三个原因是,证券公司本来就有大浪淘沙的计划。承诺经常不兑现,制度变来变去,就是为了让一些人自己走掉啊。犹太商人是以守信著称,一般人却不知道他们有句名言:“只有最后一个诺言是不需要兑现的诺言。”公司领导的有些话,从说出口开始就没打算执行过,说白了,他是当这个诺言是对你的最后一个诺言的,反正都是要你走的,说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基于这三个原因,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证券公司仍然会不诚信的。毕竟,证券公司名头大的现状没有变,营销人员没资格进资本圈的现状没有变,证券营销大浪淘沙的模式没有变。回到本文的开头,大部分人这一辈子只会干两件事,第一是自欺,第二欺人。你还要继续下去吗?

PS:那什么时候证券公司的信用才有可能变好?答曰:当证券公司臭名昭著的时候。就像网上卖商品的小店一样,正因为大家都对他们抱有怀疑,结果他们的信用出乎意料地好。必须要大家都不信任证券公司了,证券公司才可能会为挽回自己的声名而努力。目前,事情正在往这个方向上走着,至少很多有责任感的学校,已经禁止证券公司进去招营销人员了。

(七)

边际效益递减与经纪业务前景

分析一个行业的前景是相当困难的,幸好我们有一些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可以拿来作分析的工具,这才让我们分析经纪业务时不会完全没有方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还是先讨论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大家觉得当农民的前景如何?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当农民的前景真的不太妙。一直以来,农业苦,农村穷,这几乎是无法更改的局面。可是为什么农民就要这么穷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农业是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户的数量多而且每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都不大,每个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的同质化程度都很高,所以单个农户无法决定产品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肯定卖不掉,为了保住市场,只能低于市价,从而一步步摊薄利润,直到降无可降。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大体上就是一个利润趋零的市场。

第二、农业是边际效益递减的明显的行业。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农业从业人员会通过不断地投入劳动力,使得土地的总产出不断提高,但每投入一个劳动人,相应提高的产出会减少,直到即便增加劳动力,产出也不再增加的时候,总产出最大。但劳动人口仍然会自然增加,耕地却有限,人多地少最严重的时候,往往也是兴衰更替的时候,大规模的战乱消灭多余人口,重新休养生息,直到下一个乱世的到来。

看懂了农业,再来想经纪业务,一切就清楚了。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赚钱?垄断。在营业部牌照难以申请的时候,证券公司是最赚钱的,随着营业部扩张的放开,自由竞争的加剧,证券公司迈入去利润的阶段。一旦轻型化营业部放开,开证券营业部几乎没有任何门槛的时候,证券经纪行业就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了,佣金归零的一步,会在这一期间完成,经纪业务的利润也会趋近于零。这方面,大家还可以参照家电行业的历史,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后,不可阻挡的价格战打掉了全行业的辉煌,像长虹这样大长民族志气的企业也只能落得一年1、2亿利润的下场(仅相当于银行一个分行的年利润)。

另外,证券行业的边际效益递减情况可能比农业还突出。证券营销人员最大的优势在于边际成本低,也就是说你名下有2个户还是200个客户,每个月的运营成本都差不多,增加一个客户并不会增加太多成本,而收益却会直接增加。但这种优势仅仅是针对单个人而言,对全行业而言,并不意味着某个营销人员增加了一个客户后,行业收益是一定在增加的。证券公司想通过增加营销人员,进而增加客户和利润已不可行。因为行业已经过了产出最大的那个点,增加人力投入只会让总产出下降,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直到最后边际效益为负。

实事上,网络的普及和现代化技术加大了证券经纪业务边际收益曲线的导数,也就是说随着科技进步,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而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减的速度大大加快。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几百年历史里,由于经纪人的服务能力有限,每个人开发到100-200个客户,就很难有精力增加更多客户了,市场饱和速度较慢。但在中国,由于后发“优势”,我们一上来就用上了各种高科技设备,每个人名下的客户实际上可以更多(比如QQ群、短信群发、微博),也采用了诸如人海战术一类别国没有采用的战术,市场迅速地趋于饱和。证券公司增加营销人员,其增加的成本,将远大于增加的收益。通过强大后台,用较少的人服务更多的人的思路反而更有技术操作性。这种思路一旦成型,将有更多营销人员告别舞台。

我曾经以美国的经纪人为榜样,以为随着中国证券营销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终将拥有美国经纪人的地位。实事上,姑且不论中美证券制度的不同,证券历史渊源的差异,证券服务难以扭转的同质化特征,光说这几年科技改变生活,美国经纪人也被互联网冲击得七昏八素,很可能被公司的“平台化”服务所取代,我就不再敢说证券营销的前途是光明的了。

(八)

路在何方

前段时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证券行业上花的时间太多,与我早已离开证券行业的情况不符,加上工作确实很忙,连周末都没有多少,就将《一入证券误终生——对经纪业务的一些思考》这个系列帖子的撰写工作停了下来。

虎头蛇尾不是我的习惯,太监更不是我的爱好,所以今天刚开完会我就来和大家讨论咱们证券营销人员的路在何方?以完结整个议题。

路在何方?当一群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就意味着他们脚下的路已不再是康庄大道,而是遍布荆棘的丛林,暗藏陷阱的泥泽,找不到出路的迷宫,充满迷雾的荒原,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怕最锐利的目光,也穿透不了现实的氤氲,哪怕最坚强的心灵,也难免彷徨动摇。所以,他们才会问自己,问别人:路——在——何——方……

以我有限的见解,我能想到的回答就十六个字:认清趋势、适时转向;囤积资源、剩者为王。

在我看来,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将有几个趋势:一是行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就业门槛进一步抬高。二是差异化与低成本这两条竞争路线并存,10年内以低成本为主,10年后以差异化为主,低佣金和高佣金各行其道(这里的10年只是个虚数,表明时间不长不短)。三是证券行业管制放松,证券收益多元化,“中间业务”比重大增,经纪业务收入会急剧下降。四是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经纪业务的服务模式也趋向集中化、平台化。

这几个趋势,与我们证券营销人员的出路息息相关。

第一个趋势主要影响低学历的从业者。行业门槛的降低并不代表就业门槛降低,证券行业原有企业的网点扩展,民间资金和外资的大举进入证券行业,增加的是“人才”的需求,各个机构对拥有“人才”数量的标榜,监管部门对“人才”的定义,都是以学历作为基点的。那些执有假大学文毕、高中、初中文毕的从业者极有可能被无情刷掉。不要能为自己有多少资产,多好的客户开发能力,一纸文件足以否定你所有的东西,如果想要留在这个行业,你就必需要解决文毕问题,或者,趁早转行。

第二个趋势影响我们的发展方向,你必须要想好,是要做一个折扣经纪人,还是专业服务者?做好决定后还要看自已所在券商的素质和战略。不是每个券商都有资格做专业经纪服务商的,能在差异化路线上成功的券商数量一定是个位数的。而在我看来,离开团体的专业来强调自己的专业,基本上是空谈,如果自己所在券商都没有本事,你再努力也是不现实的,要成为专业服务者,你一定要先找专业服务机构。同时,那些或主动或被迫成为折扣经纪商的证券公司,为了保持自己低成本的竞争力,会在政策上给予折扣经纪人扶持,简单说一种情况,这家券商能批准你给客户万分之一点几的费率,但你在另一家券商就可能获得不了。要成为折扣经纪人,当然是公司政策越有弹性越好,你也要提前找到这样的证券公司。这个选择的过程是艰难的,对于证券营销人员来说,换一次券商就等于活剥了一次皮,你要定位或选择不准,难免又要白忙活几年了。

第三个趋势影响的是我们的考核和收入。美国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70年代的50%,一直降到如今的20%不到,整个过程是业务各类会越来越多,经纪业务趋于边缘化,我认为,这个比例还有下降空间。这代表着,我们主要靠股票佣金的情况一定会改变,我们要卖信托,卖银行理财,卖公募和私募基金,卖上市发行的股票(现在的趋势是IPO市场化,终有一天股票上市会没人买,全靠推销还不一定卖得完),卖债券及各种衍生品,甚至要卖保险!我们的收入要靠卖这些东西来支撑,证券公司的考核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大家难道没发现如今要卖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了么,那些收入尚可的人也是因为这些东西卖得不错,如果你现在就在为卖这些东西而头疼,那将来怎么办,现在还只是冰山一角!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从业人业的门槛会提高,没有足够的知识,以后会连说明书都读不懂。如果要在行业里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学习,开拓渠道,为新产品的销售打好基础。

第四个趋势影响的是独立经纪人。首先,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不允许外挂经纪人团队的。独立经纪人如果只是个人,未来的发展或将遭遇挫折。证券公司集中化程度提升的本质是专业水平的提升,优秀的证券公司最终会崛起,他们能打造出强大的服务平台,这种平台群策群力,影响巨大,能连续24小时服务,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独力经纪人的精力与能力根本无法与其竞争,最多只是成为“长尾定理”中那条长长的尾巴。独立经纪人的能力一般较强,可以考虑进入这种平台,或成为平台上与客户对接的一个会说话的终端。

当我们认清了证券经纪业务的趋势后,如果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超某个方向发展下去,那你就应该果断地换岗位、换职业、换行业。人挪活,树挪死,不要有什么舍不得的。说到这里,我还要纠正几个错误观点:

1、认为证券行业是辛苦几年,积累几年后就能成天陪客户喝茶还能挣大钱。这样想来,证券与传销又有何异?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人就活该被券商宰。证券行业从来都是工作压力极大的行业,成功的喜悦来自过程的艰辛,丰富的回报源于持续的付出,想轻轻松松挣钱,必将导致轻轻松松下课。

2、认为证券行业熬过熊市,经纪人还能再现07年的辉煌。窃以为,经纪人大面积赚钱的情况再也不可能发生了。且不说佣金水平降了80%,身份不对等也决定了经纪人的命运。估计很多人还不知道一种叫“一人例”的情况,也就是说,公司的某种制度只在一个人身上兑现过,举过例子,公司宣布,谁能一天开100个户,奖励一辆小车,结果“银证通”业务出来了,真还能一天开100个户,讲信用的公司只能奖给他,但即使讲信用的公司也会很快修改制度,下不为例,这就是“一人例”。07年经纪人的高收入连券商都始料未及,才会让很多人赚到了钱,但这钱明显成了“一人例”。

3、对于自已的遭遇麻木不仁,认为所有行业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对此,我不想说什么,就四个字——胡说八道。算了,光骂不起作用,再加两句。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选行业,弃了工作换证券,当时我是总经理助理兼物流总调度,老总对我说:“你有自己的想法我理解,但你要明白一点,以你的眼界和见识,你根本不可能作出正确的抉择。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总以他生活的圈子为限进行盲人摸象,你看农村的出来的孩子,不是当服务员就是进厂打工,要么就是学美容理发,他们以为自己能做的就这些,哪里知道世界的广大。”至理名言啊,我也一度以为世界上的工作只有卖保险、办信用卡、当证券经纪人或是搞电话营销,但事实却是我自己看低自己罢了。这个世界上,好公司多的是,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得到!

上面说的都是“认清趋势、适时转向”的问题。对于选择留下来的人而言,则是“囤积资源、剩者为王”,不要考虑赚钱,多积累人脉、渠道、知识和影响力,只要活了下来,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的,毕竟你的对手都离场了。

结语:三年之殇

我避开阳光,在侧柏中行走——顾城

中学时的我很喜欢顾城的这句诗:“我避开阳光,在侧柏中行走”。结果这句诗成了我的宿命,在求职的时候,让我步入了阴影,这是环境所致,也是性格使然。

2007年,证券行业如此的红火,我又恰恰在这一年毕业,在这样的年份里,像我这种不是真正有主见,又自命不凡的少年,会选择怎样的职业?不外乎IT、房地产、金融,当连续在IBM、腾讯、万科、中海等公司折戟后,我以为,证券行业的低门槛和高成就将是我最好的归宿。回过头来看,当年如果是工程机械行业大热,估计我选择的就是工程机械行业了,由此来看,我当时作的大量分析,什么行业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只是操蛋,是不由自主的随波逐流。如今我看到新毕业的学生以考上公务员为荣时,就不住冷笑,他们与当年那些以当兵当工人为荣,与那些进入外企为荣的人有什么区别?所以,人既受环境摆布,又受性格控制,所谓命运,二者结合而已。

在正式毕业的前一天,我辞去了干了大半年的工作,转而投向证券行业。首先录取我的是一个小券商,领导对我很好,但太小了,只有经纪业务牌照,让我不住地对自己说这种地方待不得。当时我喜欢的是中金和国信,中金是去不了的,面试了一下,人家直接秒杀,提问题只朝同组里的清华哥和复旦妹,而我对他们招的职务(客服)也不是很看得上,于是不欢而散。国信当时号称唯一一个与中金并列的两A级券商,形象在我心中很是高大,恰好又在我们学校搞校园招聘。所以我就投了国信,还问原来小券商的同事国信怎么样。同事回答,国信就喜欢你们这种刚毕业的。我问,为什么?他璨然一笑,好骗呗。我确实是少不更事,把金玉良言当作满口胡言,毅然去了国信。结局自不必说,死路一条。国信的招聘就消耗了我接近两个月,但最后一天把招的100多人全部都淘汰了。原因是,学校要求签三方协议(学校、学生、单位),意味着我们一毕业,国信就要和我们签正式劳动合同。这与国信的用工制度和用人宗旨当然背道而驰,“招聘了就要对员工负责,试用三个月就必须签三年用工合同,开除必需有适当理由还要赔钱,必需从试用期买社保”,这些条款还是把国信吓了一跳,负责招聘的人说:“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三方协议,学校这都管啊?”国信招聘的这段时间,让许多人错过了就业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把他告了,列入了招生就业处的黑名单,再也不准他们进校招生。后来我在证券公司上班,国信的也来挖过,我就给对方说,我虽然一天都没有在国信正式上过班,你们也只是伤害过别人没怎么伤害我,但我最恨的却是你们国信,因为你们毁了我对世界的美好期待。

国信的无信直接导致我远走他乡,来到了我们可爱的魔都上海,我先干了一份工作做为过渡,最后还是觉得证券行业是最佳选择,就跳槽到了某家证券公司。此时,学校已不再能保护我,我在学校的成就也帮不到自己些许。我在这家证券公司第一个月工资是800元,没有社保,除了和别人共用的办公桌没有任何办公用具,但我信心满满,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把一切都挣到的。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岛

我以前一位老总说:“我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不自卑呢!”是啊,也许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最卑微的时候,总能无根据自信。当上下铺的兄弟年薪20多万,同学朋友工资普遍是自己5到10倍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急,我不相信付出会没有回报,我不相信自己会一事无成,我对自己说,暂时地艰难而已,总有一天,我会一下子就把他们远远地甩在后面!可惜,我以为自己面对的是黎明前的黑暗,但实际情况是,我面对的是黑暗前的黎明。在证券行业的几年,“这一天”遥遥无期。

时间一晃过了三年,我发现,尽管自己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却没有向前迈进哪怕一小步。我所取得的成绩,仅仅只有四件。

1、养活了自己。养“活”罢了,吃最差的饭菜,穿最便宜的衣服。在工作一年后,我妹妹和我聊视频,当时聊得倒很开心。第二天母亲就打电话说,妹妹看到我还在穿以前读书时的衣服,都气哭了,给我买了三件冬衣,叫我一定要收下。三件衣服花了妹妹2000多,也是我后面两年唯一穿得出去的冬衣。我从证券公司辞职后,有一天清理衣服,把一件旧衬衣给扔了,扔的时候才发现,这件衬衣居然是我在证券公司时有重大场合才穿的最好的衣服。人生之哀,莫过于此。工作三年,在证券公司辞职时,我一共欠了三张信用卡2万元钱,这几个月一直在还,下个月就能彻底还清了。我在想,如果家里不逼我辞职,我再工作几年,最终会欠多少钱,会不会回为还不了钱而成终生污点?

2、获了一些业内奖项。我和别人定位不一样,我一直想的是在证券行业功成名就,而不是说靠拉了很多客户工资越来越高。所以我一直在参加各种活动,以求名达誉彰。博客流行我就写博客,很快印上了“知名博主”,被评上博客之星,但我做不到“带头大哥”和“叶荣添”这么无耻,当然受不到太大关注。微博火了我就开微博,很快有了上万粉丝,还真结交了些有名望的人,但这换不回来钱。我不停地参加炒股大赛,最高拿到了全国第二,但个把个比赛的名次不足以证明自身实力。辞职前拿到了全国性金融媒体评的投顾奖项,但一不是作为公司推荐的候选人参赛,二来也差着几名不是十大投资顾问,三来这也不新财富、水晶球,该奖项终归无用,只能聊以自慰。

3、出版了一本专业书籍。在证券公司工作的第一年,我掌握了应该掌握的几种知识,还给其他人搞培训,给股民办讲座,但实际情况是,我其实什么都不懂。第二年我有点开窍了,设计了一些模型,不断否定以前的看法和思路,我开始取得在证券业真正的收获——知识。第三年时写了一本炒股的书,出版了,但出版社说单边熊市证券类书籍不好卖,稿费和版税给得很少,没挣到什么钱。不过,当我在新华书店看到自己的书,上面鲜红地印着自己的大名时,我真的好开心。

4、考了一大堆的证。入行不久证券行业就要求持证上岗,我就加入了考证大军。首先是一次过了证券的5门考试,这次考试结果令同事刮目相看,毕竟很多人考一门也几次考不过。然后是期货,加上后来考的期货分析,一共过了3门。然后是CIIA,过了终极考试券一,CIIA没起任何作用,考试费用太贵,800注册费,考一次2500,两次5000,全用信用卡分期付的,分成二十四期,折磨了我两年。真正起作用的居然是只过了两门的CPA,但她的作用是帮助我顺利转行,由此可见,除了CFA,证券行业的证果然都是垃圾。

那么这三年,除了原地踏步外,我又失去了什么呢?

1、我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三年时间。这三年,我精力最旺盛,头脑最清醒,我能每天睡6个小时没日没夜地干,一个人做证券公司几人份的工作(业内人懂的,营销人员借调到各部门干活,待遇考核不变,只是我同时身处三个部门)。但现在,我精力没有这么好了,在证券公司透支了太多,回来工作了三个月才恢复。以前能给证券公司的领导写东西写到半夜三点,第二天还干其他工作,现在12点无论如何都要上床,而且不喜欢加班(受了伤害,在证券公司加班加点做出来的,在领导看来没任何价值)。以这么拼命的劲,在哪个行业做不出成绩来?我却全花在了证券行业上,还疏远了许多人。

2、我失去了一次成长为行业精英的机会。一年入行,三年熟手,五年资深,七年小有名气,十年行业精英,这是一般情况下的职业成长路径。从2007年毕业算起,我在证券行业待了近5年,居然一没获得加薪,二没获得提拔,三没有实质性的专业进步,这么久我干了什么?答曰,应付考核,应对杂务。证券公司的考核不轻,虽然我志不在营销,但考核是要应付过去的。然后其他时间,我就奉献给了公司领导和A类员工,无偿使用,仅有一次,给三个表两万条数据作配对,某个领导不好意思了,请了一次饭。我有个同事在证券行业待了7年,他说啊,以前那些同学,现在都对自己的行业门儿清了,有个做电脑维修的,以前SB似的人物,现在随便敲一下,就能看出电脑问题在哪儿,到了惠普售后,一个月稳上一万,自己呢,其实还是什么都不懂,你给我说GC001我知道,那正回购呢,交易所债券呢,我就根本和外行没区别了。这句话道出了真谛,论坛里做证券的朋友,摸着良心说,你清楚几个技术指标的算法,要伸出5个指头才能数清的人,我猜论坛里面十几万人中超不过1%,波浪理论先不说有用无用真懂假懂,清楚地知道所有规则和指引的人恐怕找不出100个,也许,我还高估了。为什么证券营销人员没价值,这就是关键因素。不要说自己多么会炒股,推荐的股票有多好,你能向基金公司证明吗?你能向研究所证明吗?俄罗斯马戏团的一只猴子所选中的股票,比大部分俄罗斯金融分析师赚的都多,公司就会给这只猴子开高工资?但这并不怪大家,诚如李斯所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同事那个SB似的同学要来了证券公司,只会比以前更SB,可惜他长年累月地修电脑,再不济也会比外面的人懂。

3、我做错了一件事。我在证券公司有个很好的朋友,她被迫辞职时我没帮她说话。我只是拐弯末脚地提醒她,在她询问我事情时只讲台面话。为了不让自己内疚,我甚至学着和其他冷漠的人一样,假想她的坏话,说都是她的错。“你怎么会这样做?”我辞职后把这件事给父亲说,父亲这样问我。我回答到,“公司当时在对我进行调岗考察,我以为要提拔我了。”真正悲剧的地方不在于那次考察本身是个大忽悠,而在于,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在利益面前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证券行业居然把我染成了这样一个人!我以后要为了挣钱牺牲客户的利益吗?我能做到克扣下级员工和营销人员的钱来发财吗?我思索过这个问题,答案是——我想在证券行业出人投地,但绝不是没有底线的。我和那位同事后来再没有联系过,直到我辞职,我才为这件事给她倒歉。通过这件事,我想奉劝其他从业者,不要对身边的不公无动于衷,公司可以伤害别人,最终也能伤害你,那些想找公司讨说法却苦无证据的人,你可以站到法庭上为他们作证,你真的不会失去什么,还会得到未来的保障。

我是一条小河,在寒风中静静地僵缩,欢笑和眼泪都已结成冰,只有心中,仍流淌的清澈。——石岩

我应该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吧,哪怕是最艰难的时候,营业部里的人都苦着脸,我也能始终微笑。哪怕是我离开的证券行业大半年,写出如此不看好经纪业务的文章,我也仍相信,如果我在证券公司坚持下来,我还是会成功的。但是,我确实无法坚持了。

收入太低,花销太高,2000元钱的收入如何支撑大上海的生活?我想要赡养父母,我想要娶妻生子,我想要买房,这一切都需要钱。信用卡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来路不正的钱我也不想要。这都需要一个正规有保障的工作,可惜,证券公司的客户经理不是,投资顾问也不是。

我认为,证券营销工作只适合有钱人来做。像我这样农村来的孩子进入证券行业简直是跳入火坑。因为证券行业周期性太强,贫寒者抗风险能力又最弱。有些人能在熊市中轻松地度过3到5年,你却可能3个月都熬不过。挣2000元,花1900元,你是幸福的,这工作能做一辈子;挣2000元,花2100元,你就是痛苦的,连着几个月要还这样,生活就会滑入深渊。那什么是周期性行业,就是收入忽高忽低,穷人没有高时的收入去填低时的亏空时,就活不下去的行业。我父亲干的也是几十年前的热门职业,单月收入在所有亲戚中也是最高的,但他干了一辈子,除了乡下的破房子,连一点积蓄都没有,其他亲戚却在城里有了几套房。原因就是父亲的收入不稳定,更没有持续的增长性。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在20年前,父亲在一个厂里当驾驶员的时候,那时他的工资才150元。等他一月能挣一万的时候,我们家庭的生活却是最痛苦的。父亲用一生的遭遇向我证明了,收入不在高低,而在于稳定。这不仅关乎我自己,也关乎我的妻儿。

在证券公司这个明天能拿多少钱根本不确定的地方,未来是无法规划的。你以为下个月能拿到5000元,于是在奶奶大寿时,提前从信用卡里预支了2000元给家里寄去,结果公司延发某笔奖金,这简直能把你逼疯。这个月2500元钱足够用,突然某个朋友结婚,礼金送还是不送?成天为这些事而焦虑的人,还妄想把工作做好?简直是痴人说梦话。我不相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只相信稳定的心理,才是做好一切的根基。

我的心理就不够稳定,特别是过年过节和要还信用卡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我连路费一共花了5000元线,这5000元钱后来我还了整整8个月。但至少我能高兴一会儿,我第一次能孝敬长辈,也第一次能给孩子们过年钱。我见到了青梅竹马的女孩,她和我从小就是邻居和同班同学,哪怕读大学,彼此也隔了不到10公里。然而,如今我们的距离变得好遥远,尽管她仍相信我是班上最出众的学生,将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真的好想告诉她,我失败了,我没存下哪怕一分过年钱,我连伸手拥抱你的勇气都没有了。如果我当时说出了这句话,那我一定是崩溃了,幸好,清醒的时候我从不崩溃,我给她讲秩闻趣事,开口国际,闭口对冲,用词的单位都是万亿,好像我很高端似的。只是我眼神中的忧郁欺骗不了她,她没说什么,却拥抱了我。

三年里,我仅仅崩溃过一次。去年的一天,一个当年和我一起去上海的朋友和我通电话,说他升经理了,想招人,问有没有可介绍的,期间说起他用工作两年的钱在老家买了房,到今年涨了60%了。这个朋友当年和我一起到上海的一家公司,因为表达能力欠佳被视察领导训斥,最终导致离职,我本来想喊他到证券公司的,幸好他从事另一个行业。对人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混得比自己好,我可能是受了这件事刺激,当天晚上,做梦梦到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酒桌,我妹妹对一个大腹便便的人阿谀奉承,还被不停揩油,我怒不可遏,把她一把拉过来,伸手就要打她,还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妹妹哭着回答:“有什么办法,娃儿读书还要钱!”一下子,妹妹的脸变成了另一个人的脸,虽然我不认识,但我清楚的感到,这个人是我的妻子。画面就定格在我吃惊又悲痛的脸上时,我突然被一个人号啕大哭的声音惊醒,好一阵,我才发现居然是自己在哭,声音是如此的大,从我23楼的窗户传出去,在整个小区都有了回声。于是我羞愧地转过了脸,用枕头把脸盖住,但我却怎么也无法抑制心中的悲恸,无声地抽噎了半个小时才停住,大半个枕头都被打湿了。我从小学5年级后就再也没哭过了,连高考失利都没有哭过,但这次在梦中抗不住了。那一夜,我哭醒了。

我开始认真的思索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多线出击,寻找职业生涯的突破点。我幸运的地方在于,自始自终,都有人关心我,支持我,相信我,所以我从来都没有走上过绝路。尽管在向基金公司、研究所突围的方向失败了,白白地给他们干了一年活,尽管为了出位,为了证明自己,我高调地展示自己存在的方式也遭人非议,但我最终以跳出证券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活路。再有一个月,我就能还清在证券公司欠下的钱;我新的事业有了起色,工资朝一万大关挺进;我买的房子也装修好了,下个星期拿房产证;我和我喜欢的女孩子生活在一个城市,她没有嫁人,我仍有机会;我不再需要想尽一切办法向公司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做好本职工作就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我终于明白,思路决定出路,命运取决于我们的选择。一入证券并不误终生,三年之觞,自酿的苦酒也能发出芳香。

仅以此文祭奠我的证券生涯。我将珍惜今天的生活,心怀感恩,倾尽全力回报现在的公司,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永怀希望,坚持不懈!

公元201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