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恐龙王:语文老师的备课问题--严华银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2:35

 独立备课:尊重学生也是坚守“自我”

 

课改之后,流行起一种名为“集体备课”的制度,并且把它上升到课改成果的高度,不断到处总结推广,而也为广大老师所倾心欢迎。尤其语文老师可说是衷心拥护。

为什么大家对之趋之若鹜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集体备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按照理想的设计,集体备课是基于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而展开的一种对于个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分析研讨最终使之获得提升完善的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的前提是,个体的备课。没有个体备课为基础,就没有所谓的集体备课。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教学设计和安排都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或个体或集体的“过关性”研讨。此一设计的科学和完美就可以相见。这样一种制度性安排假如真的能够执行到位,理所当然是非常非常圆满的。

但是,中国的国情、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实际,以及大量的事实、现实和自己的理性告诉我们,在当下的中国,面对如此应试的教育格局,浮躁不安的人心,集体备课制度要想大面积的完美实施,实在困难。

2008年,我在某地调研,该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头儿就该区域教学质量屡屡下滑,向我咨询,“求教”对策。我提及教师的校本教研、研修制度,提及集体备课制度,他说,他们做的都非常认真到位,无论是听汇报、看材料还是实地观察和听课,均无异常,但就是质量稳不住。于是,我就集体备课制度开始了对这一区域的学校和老师的调查,其过程和结果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进而大失所望。所谓课改的这一先进经验和成果被我们的基层的教师们“解构”“糟蹋”得面目全非,甚至可以说被折腾成教师队伍整体“渎职”(这里可能言重了)的手段和工具。

以语文学科为例。假如同一教材总共有6位老师,按照传统的备课、教学模式,每人每学期若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你必须备好全册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的教学方案。比如每册书30篇课文,还有少量的活动课、选修课、知识梳理课、复习课。综合起来,若每一课时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教案的话,你就必须有近100课时左右的教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假如是全新的教材,你必须得蜕掉一层皮,才能经受住如此严峻的考验,只要你是一个稍稍负点责任的老师。纵观整个几代中国语文人发展成长的历史,你会发现,几乎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在“备课”中、上课中——这样的“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集体备课制度实行以后,特别是一两轮的操作下来之后,大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可以省事省时的绝招。这就是,同教材的6个人,我们再也不需要每人都去备那所有的课文了。既然是集体,我们就可以分工合作。如此,我们只要每人准备5篇课文,各自备好课之后,再来分别进行研讨。这已经是比较认真的。假如更胜一筹的,就更加简省从事了。为了体现对个人工作和能力的充分信任,各自的备课完成之后,就直接互发到其他所有人的邮箱里。认真一点的,可能还会再结合自己的班级实际、教学实际做一点修改和微调,不然,就直接拿着它进班照本宣科了。这就是如今不少学校集体备课的现状。

于是,就语文学科而言,今天的集体备课制度,相较于传统的个体独立备课模式,有如下变化:

备课量大为降低。只得原来的一半乃至更少,学校规模大的,同教材教师多的,备课的“工作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老师与教材与文本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不太需要认真阅读课文,或者凭着老经验,或者凭着对课堂的绝对控制力,老师只要掌握了教学的程序,加上多媒体课间的神奇力量,不接触文本,不懂文章,直接理直气壮地走进课堂的老师不在个别。而习惯的力量又是相当大的。天长日久,语文老师不买书、不读书、不爱书,也就不再是少数。

老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素养不是随着教学的时日与之俱进,似乎有每况愈下之趋势。在我的经历和体会中,在我观察了大量的语文教师成长的故事之后,我发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成长主要是伴随着“备课”来实现的。虽然古人说:“教学相长。”但这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依赖着教学之前的准备来实现的。那准备就是“备课”了。因为减少或者说大幅降低了备课的量,再加上本来随着资讯、网络的发达,部分不很自觉的老师早已将下载网络信息作为备课的主要方式了,如今在上者和专家推崇备至的“集体备课”制度一旦兴起,还不是让很多人正中下怀。这就无意中加剧了部分教师的“趋利”“从轻”心理。如此,这所谓的专业发展想要通过备课来达成,果真是缘木求鱼了。

有人说,新世纪以来,迥异于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的繁荣、语文教育专家层出的历史,如今似乎仍然看不到能够在全国站得住脚的语文教师英雄。要么出来一个怪才,像一现之昙花,很快没了踪影。会写和会说的,就是书教不好;或者公开“作秀”不错的,教学实绩不被公认和共识。要么那就是操作、埋着头教书,做着应试的马前卒,可惜缺乏一点对语文本源问题的思索和探寻。总之,一张恢恢的天网下去,真的看不出能捞出几个可以“承启”的领军人物来。这一点,已经让时下中国语文杂志的很多编辑伤透了脑筋。

2009年,我策划并参与主编了《中国语文人(1978——2008)》一书两册,31位语文人可以说代表了30年语文教育发展的辉煌历史。但我们设想着再往后编的时候,担心由此产生,在下一集中,还有哪些人可以入围呢?

我觉得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除了大气候,尤其是教育的整体的功利的因素之外,语文老师的自身基础、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研修和培训方面的问题是最为主要的。其中含备课在内的“研修”是关键。这里的备课一定是指每一教师个体的独立备课。

也许有人说我这是逆流而动。当所有人都享受了“集体备课”的福利、尝到了“共产主义”的甜头之后,我提出这样的设想自然是不大讨好的了。但我想,这实在是一件不得不提、不得不坚持的一件事。这关乎语文教育教学、关乎语文教师的发展,也关乎中国语文的未来走向。

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课,就必须备好课。这既是天经地义,也是教师职责和教学之必需。否则你怎么能走进班级呢?

因为一旦上课,就必然牵涉到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要带着自己的“这一群”学生走进教材,就必然需要对“这一群学生”的全面的掌握和了解,进而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个不同于其他语文老师的语文老师,带着对教材的不同于他人的完全个性化的解读,教学着与其他班级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群”,而且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的“这一群”,可以这么说吧,所有的一切,都处在“动态生成”当中,如果你不认真地准备,精心地备课,你当然就没有资格也不应该走进课堂。

假如我们都用几乎完全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案和讲学稿代替老师的独立设计,那我们的教学还需要如此活生生的语文老师吗?机器人就可以做到。

就好像如今在有些老师那儿,整个一节课的教学就是靠着精致的多媒体课件,就是在接连不断、或快或慢的鼠标的轻轻点击中完成的。这还叫教育教学?

从此,语文老师的个性、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保护,又哪有可能?

所以,我经常说,课改之后的集体备课是一大创造,但假如这样的“创造” 在赢来所谓的暂时的“质量”实际是“分数”的时候,销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并进而葬送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创造”实际是魔怪。

假如你是一个聪明的语文人,真的想有所造诣,那么你怎么做?

我觉得你的选择就只有两条。

一条是,坚持自己独立的备课。自己一遍又一遍,读课文,深思考,细分析,自己彻底地搞懂文章。当然还有与之相关的语文其他能力比如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童子功。有了这样的基础,再看如何用最佳的教学形式和过程,让孩子读懂、学会并直至掌握相关的方法、技巧,并进而形成能力。这当然有些困难,因为很多的集体备课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或者就是学校行为,个别语文老师的对抗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不快,这里可能需要一些应对的智慧。比如“折其中”,在二者间,寻求相关的平衡点,使“个性”与“集体”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冲突。

还有一条是对现行的“集体备课制度”再造。

这里分两部分来说。第一是对制度本身而言。一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这一制度本身。从程序设计到操作规范要完善。二是进一步加强执行和管理。责任、义务、监管、保障措施需要跟进,需要到位。三是要重视宣传和教育。每一个教师的自觉意识、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可以保证这一制度的“长治久安”。

第二是对这一制度做些改造。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独立备课基础之上。语文老师的独立解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独立设计教学时第一要着。没有这样的前提,一切的“集体”都是毫无意义的。“集体备课”之后的独立“修正”尤其重要。集体备课之后,大家共识之后,一般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方案,这个教学方案应该是一个教学行动的纲领。但是不是所有老师都该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不能走样呢?这就需要管理者的灵活和老师的“机智”。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努力赢得管理者的支持,另一方面,语文老师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张扬自己的教学优势和个性。也就是说,就统一的教学设计,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自己的教学特长和风格,予以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以使其符合“这一群”的需求,实现自己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今天,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想真正成为优秀,就必须保有这样的坚持,就必须坚持这样的守候。

坚持和守候,也许十年之功,你就是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与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