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乌贼娘乌贼娘配音:看黄河铁牛 赏无价之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45:18

   看黄河铁牛 赏无价之宝 山西行13


    

 

    看黄河铁牛 赏无价之宝山西行13

 

                              .宸   旭.

 

    黄河铁牛,也叫唐代铁牛,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处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这里地处黄河中游,河水汹涌,造好的浮桥常被冲毁,人们出行十分不便。为发展黄河两岸的交通及贸易往来,唐朝时,重建浮桥,并冶铸了“镇河大铁牛”,置于古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滩上作为护桥之神。

    据文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公元724年左右)下旨冶铸铁牛,共八尊,用来作为维系和坚固长安与河东的交通枢纽、山峡要津——蒲津桥的索缆和桥墩。牛下有36根铁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两座铁山,与牛、人、柱相连。铁牛尾后有大轴,结铁锁链8条,链下连鉴千艘、横百丈,构成当时规模宏伟的蒲津渡浮桥。蒲津桥,是我国黄河上创建最早而又延时最长的一座浮桥,也是唐代黄河三大桥梁之一。

    铁牛呈蹲伏状,个个高大雄伟,体阔胸圆,造型精美,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每尊身长3米有余,重达万斤。铁人均作牵牛状,高大健美,栩栩如生。

    唐开元铁牛时代之早,数量之多,体积之重,工艺之精,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冶金、水利、桥梁史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的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左右的河滩中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和铁人,引起各界关注。

    出土的铁牛及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让人感叹不止,铁人中还有一位是穿西装的,可见现在的“西服”这种款式,我国唐代就已经有了,本是“唐装”,发明权是中国人!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铸造了四个铁人和七星铁柱。七星柱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

    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蒲津渡遗址的黄河铁牛

      

      

冶铸精美、造型生动,集艺术性、实用性和当时高技术于一身的无价之宝黄河铁牛
      

  
                    不同角度看各具特点的黄河铁牛
  

        


                       出土时锈迹斑斑的黄河铁牛
                         

      

   上图这尊铁人身着现在的“西服”,这种款式衣服应该叫作“唐装”

      

 

       
                      铁牛牛气冲冲,为人们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