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镰仓 横滨bills:顺德:改革“尖兵”的自我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3:31:26
2011年岁末,韩寒接连发表了三篇博文,与以往“一事一议”的时评手法不同,这次韩寒试图从整体上表达他对中国当今一些宏观命题的看法,旋即引起了震动,这三篇博文,被统称为“韩三篇”。
引起震动的原因,在于韩寒表达了一些与人们对他的通常印象相当不同的观点。不少人对韩寒的变化表示了惊讶,进而觉得失望。“韩三篇”撬动了整个中国,也在读者来信中引发了激烈探讨。且不谈“韩三篇”的内容,仅就态度转变而言,韩寒是不是真的让人失望了?
媒体报道中称韩寒“公敌”
2012-01-12 第 1943 期
今日话题
从“知识分子”说起
谭嗣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杆
“知识分子”本义:有坚定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人
在围绕“韩三篇”的争论中,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所谓的划分为各种派别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英译,叫做intelligentsia, 词源出于俄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据俄国学者别尔嘉耶夫的说法,俄语中的“知识分子”就是指那种未必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但却坚执思想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一群人。俄国农民学开创者佛图那托夫甚至说:“知识分子”甚至不一定要受大学教育,只要完成高中学业便足够了,与农民打成一片的精神要比高等教育更为重要。
这即是说,“知识分子”原来并不包括工程师之类的技术专家,所以,从词的起源来看,“知识分子”指的就是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几乎都对如何拯救、改变中国抱有很高的热情。
中国人心目中“脊梁”往往是殉道者形象
另一方面上,舶来词“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士”、“君子”非常相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知识分子”现代意义的形象,就是士人的祖师爷孔子。孔子不就是一个有坚定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人吗?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为兴复周道在列国之间被赶来赶去,最惨时曾“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被人讥讽为丧家狗的模样。但孔子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直到死前获麟,还一副悲怆伤感的殉道者形象。
自此以后,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们往往就是这样,以抗争不屈死节为荣,汉末党人、明末东林党人获得了历史上的最高声誉。知识分子要想获得美誉,几乎无一不染上悲怆色彩,如此方为“真脊梁”。清季被送上断头台的谭嗣同被万人敬仰,变节保皇的康有为则被讥为小人。
人们期望韩寒做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人们对韩寒有很高的期许
人们需要大仁大勇的偶像
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偶像,自80年代以来,李泽厚、崔健、王小波等等都当过国人的偶像,不过,限于各种原因,以上这些偶像崇拜都未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直到年轻、帅气、文艺、还会赛车的博客写手韩寒的横空出世。自韩寒成名以来,即使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交流呈几何指数增长,也未有任何一个后来者能达到他的地位,韩寒的影响力有多大?看他每篇博文恐怖的留言数量和浏览次数即可知道——一篇几乎什么都没写的博文,能享有几十万的点击。
而恰恰,韩寒是一个批判社会的博客写手。多年以来,韩寒几乎不错过任何重大公共事件,每当有什么事发生了,网友们就会寻找韩寒有没有以他特有的辛辣笔调写出新博文,看看韩寒有什么看法。
人们对韩寒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相信他承载着社会进步的希望——如甘地之于印度,马丁路德金之于美国黑人那般。韩寒已经是“既仁且勇”,人们还希望他“大仁大勇”,变得更加伟大。
可“大仁大勇”者怎能凭空出现?
然而,2011年年尾,“韩三篇”横空出世,仿佛宣告一个“大仁大勇”的知识分子形象轰然倒塌,各路人士在纷纷发文从各方面论证“韩三篇”的荒谬之外,还有很多都露出了惋惜之情,他们本认为,韩寒可以成为圣雄甘地、曼德拉级别的人物的。
可是,圣徒甘地般的人物不是想出现就出现的。除去个人的不同背景以外,很多外界因素都影响这一点。有人说,也就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会有甘地,换做希特勒、斯大林治下,哪还有什么甘地。一个人对社会的异议影响越大,其可能遭遇的风险自然也越高。但韩寒也就一普通人,如他自己所说“为了安全起见,我肯定站在发出呼声最多的派系里”,有人说他犬儒,可又有多少人能够不顾虑?多少人能甘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另外,在信息社会,名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反复盯着,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不可能出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完美偶像。
前进不得之际,大部分“知识分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红线
然而,非成熟社会的一个特点是,民众在表达诉求时,越是激进、越是不理性,所发出的声音也越大。为迎合民众们的想法,知识精英们往往也变得不理性,他们长于表明态度,以展示自己的反体制立场,却又小心翼翼地踩在维稳的界限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韩寒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
可是,韩寒为什么突然回过身来,把“投枪与匕首”扔向后面的群众?
韩寒不是“公敌”
韩寒近年博文时有与民众较劲的看法
韩寒不过是拒做被民意“绑架”的知识分子
在最新的采访中,韩寒提到,“韩三篇”之所以把枪口对向普通民众,是因为他觉得,既要“杀戮权贵”,也要“杀戮民众 ”。
如前所述,民意绑架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意见表达时的一个常态。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同样存在,为迎合共和党选民保守主义的倾向,不少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在气候排放、堕胎等议题上摇摆不定。
但随着自身不断地成长,个性独特的韩寒并不愿意由着自己迎合民意。从当年替莎朗·斯通说话,反对抵制法国货、抵制家乐福就可以看出,即便是最大的民意思潮“民族主义”,韩寒也是敢于触碰的。而在对钱云会案仔细研究过后,韩寒写下《需要真相还是需要符合需要的真相》,对反体制的民意也发出了挑战。韩寒声称,事实就是事实,激进右派为迎合民意只需要“符合他们需要的真相”,这是他所不能赞同的。经此事件,韩寒的看法慢慢有了改变,他甚至得出结论,“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民”
毫无疑问,用事实“杀戮国民”,这不仅明智,而且需要勇气,这正是韩寒这次转变的可贵之处。
目的超越信念,毒树会结毒果?
不过若仅是强调事实导向,韩寒不会引来这么大的争议。但在“韩三篇”中,以前韩寒的同道们感觉韩寒的价值取向变得危险了。
在自己左右派划分的问题上,韩寒如此说到:“我无所谓,认定心里所想的那些就可以了”。
很明显,在一些宏观命题的看法上,韩寒采取了一种随意的、不庄重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没有坚定地展现出某种信念。人们认为,韩寒只要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可以了,即使采取妥协的手段。在访谈中,韩寒爽快的承认,虽然确实也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但“韩三篇”中的前两篇,确有为让第三篇得到更广泛传播的意图。这会不会是一个毒树之果呢?
然而,马克斯韦伯在百年前就论定,理念再好,但却实现不了,或者说为实现理念而把实现理念的手段神圣化(诸如使用暴力、欺骗等等),这种做法是注定失败的。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承认现实进行妥协。
“贪玩少年”把自由从高处拉回人间
韩寒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是个文艺范浓浓的年轻作家,是个中国顶尖的赛车选手,与大多数的自由派知识分子相比,他身上有更多普通人的气息——他强迫自己“不掉书袋”,他与作家、歌手、导演论战,他的爱情观被人诟病“歧视女性”,他被一些自由主义者称作是“贪玩少年”。
然而,韩寒对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把握,比任何学院派的知识分子的认识来得都更简洁明快,更让人易懂,而不必从“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 ”或“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晦涩的概念出发——反观一些学院派自由主义者,若不能让民众简单地理解他们的想法,真成了“自由在高处”,又岂是知识分子们所愿?
在采访中,韩寒说“我不谈,还有谁谈”,不管这是显露韩寒“舍我其谁”的傲气,还是他的又一句玩笑话,但不得不承认,韩寒的影响力就是有这么大。他的影响力自何而来,怎样拥有他那样影响民众的能力,值得学院派知识分子们认真思考。
结语:“韩三篇”所陈述的意见是否正确,可以并且应当经受更多的争论与检验,但正如每年的苹果新品发布会,独特的韩寒再次同时在知识界与普通民众中引起了震动。在当下的中国,这种独特或许是最宝贵的。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