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的图片大全要画:关爱语文生命 成就绿色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7:02

关爱语文生命 成就绿色课堂  

2009-11-16 13:50:37|  分类: 教案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感悟语文新课堂

   于都天润实验学校 谢称发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们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完全凭着我们今天怎样当老师,凭着我们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凭着我们如何教语文,凭着我们如何关爱语文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要关爱语文生命,重塑新课堂,大胆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之绿色!

可作为从事育人工作的我们,只要稍稍一反思,就不难发现: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多的是压力,那是来自精神的压力,来自课业负担的压力。多的是约束,是纪律、制度的约束,是规矩、习惯的约束。缺少的是魅力,是思想、文化、情感、艺术、个性等诸方面的魅力……

为此,全国上下都在奔走相告,呼吁关爱语文生命、呼唤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一、关爱语文生命,重塑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一)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积极互动的场所。

教育是门艺术,从艺术这一角度来说,教师与演员有其雷同之处:讲究融情激趣。但演员更需讲究,他的每一颦,每一笑都得考虑观众能否接受,能否欣赏,能否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他无需观众的参与。而我们教师则不同,虽然需要注重自身的艺术魅力,但更需关注文本的潜在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能有太多的表演成份。教师不等于演员。因为学生是主体参与者,不是观众。教师是指导者、点拨者,不是演员。若你的课堂表演成份太多,那你的课堂就忽视了人的发展,忽视了语文的生命内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非生命性课堂,或假课、或毫无价值的灰色课。

有位老师上《香山红叶》一课,课堂上,师问:你见到的树叶有什么颜色?生曰:绿的、黄的、半绿半黄的……(就是没人说红的)。师又问:见过红色的树叶吗?(一片肃静)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答道:老师,说红颜色的那位同学生病了,没来。这样的课堂尤其说来令人发笑。但笑过之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担忧。语文的生命在哪?孩子的发展在哪?

还有一位老师上《詹天佑》一课。学生回答问题如行云流水,教学过程很是流畅,一环扣一环,整堂课不时掀起阵阵高潮,真可谓是其乐融融、热闹至极。可课后一问,学生说:我们都已上过五遍了!类似如此遮着头盖的表演课比比皆是。于是乎,很多同志大声急呼:公开课掀起你的头盖来!

我认为,学生主体性真正归还的应该是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热闹的课堂并不等于成功的课堂,不等于有生命价值的课堂。有生命价值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与智慧的伊甸乐园,时时摇曳着生命的绿色!

课堂要做到师生积极互动,其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走下讲台,能否蹲下身子潜心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因为站在讲台就好比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人,总有一股居位而尊,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能否从园丁的职业生存方式中解脱出来。

人们习惯地把教师比作园丁,看到哪枝长不好,园丁就修修剪剪。天旱了,浇浇水,枯黄了,施施肥。没有园丁就没有姹紫嫣红的花园。从这一意义上说,花草的命运似乎完全掌握在园丁的手中。如果我们教师是园丁的话,学生就得被我们修修剪剪,遭受折磨,那我们成的不是辛勤的园丁,而是误尽苍生的子手了。难怪社会各界评论我们的语文课把聪明的教笨了,把笨的教傻了,把傻的教呆了,把呆的给教死了。以至于有些人借助媒体大声急呼:语文教师放下你的手术刀吧!

显然,教师≠园丁。

课堂要积极互动,教师让学生自由发展,茁壮成长,在课堂上彰显出那份浓郁的生命绿色。

也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此,就有了“蜡炬成尘泪始干”的赞誉。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学生,却燃尽了自己。照亮别人一夜,废掉自己一生。从奉献这一角度上说,教师的确伟大、高尚。可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照亮自己。给予学生的同时,也在补充自己,与学生一道成长,一起奔向光明的前景。这才算真正的伟大!要不然,牺牲了老师,换来新一代的成长,总也是不合算的事儿。显然,我们再也不能把自己当作一支普通的只会照亮他人的蜡烛。

关爱语文生命,师生积极互动,我们做教师的在参与学生知识的评判,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不断的付出,也在不断地充实。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返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动起来,我们的语文来能活起来,充满生命的绿色!

(二)语文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透视传统的公开课、研究课,我们经常能看到小手如林,对答如流。听完课后,我们很多老师总不免叹息自己的学生相差甚远。赞叹人家的学生多么聪明,能说会道,多么会配合老师,叹息自己的学生笨嘴笨舌。不懂得,也不会配合自己……如果是学生配合这位老师的话,请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哪里去了?可想而知,这是一堂以教师为中心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堂只不过是机械地多训练了几次而已。真正的课堂不应该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定教,把自己当作孩子们学习的一个合作的亲密伙伴!

曾听说,美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听了一堂优秀教师的物理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均给予满意的答复。一堂课下来,教师没走火,学生没卡壳,目标全击中,师生双双赢。教学过程相当流畅,结构也相当严谨。课罢,掌声雷动,执教者、陪同的领导都自以为这是一堂完美的几乎找不到瑕疵的精彩好课。当他们征询美国教育同行的意见时,他们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既然学生已经全部都会了、懂了,教师上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我们换句不客气的话说,这堂课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只不过是一次师生同台的表演,表演了中国课堂教学的过程,表演了中国公开课的优秀成份。

我们关爱语文生命,成就绿色课堂就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依托教材,细读文本,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不知到知,不能到能的探究过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学法中提高与发展。江总书记在2001年1月2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提出,中小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着眼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教孩子一时,要为孩子考虑一世,教孩子6年书,要想到孩子的60年。因此,关爱语文生命,就要设法引领学生不断地去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思维的高山,尤其要引领孩子去攀登人格这座高山。

(三)语文课堂不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对知识进行评判的场所。

我们的语文新课堂是有生命的需要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它不能是知识的复制,而是对知识进行加工,这就叫做立足教材(文本),超越教材(文本)。为学生的知识、经验的转化铺设桥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对学生的情感、知识、经验的转化而加工。培养、激励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每一个孩子都要独立长大、最终成为他自己,我们无法替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体验中去思考,让他们演绎独立成长的话剧,而不是天天复制自己并粘贴到学生的心里。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过这样一段富于教育远见的话:上课做什么呢?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的听讲;教师是指导订正,不再是一味地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

可见,我们的语文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充满知识评判的,我们应尽量激励学生去谈、去问、去思、去议、去争、去辩。2003年在杭州曾听过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伊始,他就让学生就题质疑、就文质疑,而后学生提出系列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孙老师给予归类,接下来,孙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究、去评判……这节课,孙老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作有待点燃的火把,整堂课总是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观点与观点碰撞,思维与思维交错。学生不断交流、不断合作、不断探究,师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频频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教师总是引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议、读中思、读中练,极度地关注了语文的生命,也高度地尊重了学生的生命。整堂课,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学得情趣盎然,真正凸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既充分展现了学生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又展示了教师智慧的风采!那次让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生命语文,什么叫做绿色课堂。

(四)语文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育智慧充分体现的场所。

语文是有生命的,课堂是人性化的,好比人如其面,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可是,回放我们的语文课堂,神州960平方公里竟然出奇的相似,仿佛一个模子里压出来的。我们的课堂虽然提倡一种好的模式,但并不提倡模式化。因为我们的教学根本不可能存在“唯一”。我们不要用一种刻板的模式去评价某一课堂,而应根据课型、教师来确定课堂教学。课堂是灵动的、鲜活的,课堂是情境化、复杂化的,甚至是个性化的。因此,课堂就应该五彩纷呈。若把复杂的课堂简单化,情境的课堂刻板化,个性的课堂抽象化,那么此一课堂与彼一课堂无所两样,毫无新意。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育的智慧应体现在把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景等融为一体,追求真生活、真情感,以唤醒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让课堂开放交流:师与生,作者与读者、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审视,民主对话的环境中;教与学注重真过程,不机械规定时间和内容,不程式化,不人为地制造高潮,不追求所谓的“完美”。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让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负担。相反,每个孩子都处在一种“亲临现场”和“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这样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这样的语文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亲密交融,看到的是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生机!

二、关爱语文生命,成就绿色生命课堂

我们重新认识了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那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关爱语文生命,让语文课堂摇曳生命之绿色。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语文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语文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

语文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

语文是对《红楼梦》的痴情。

语文是对《西游记》的迷恋。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

语文是怒发冲冠的豪情。

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

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

语文是中国审美情趣的孕生。

语文是当阳桥上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

语文是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勇猛。

语文是窦娥冤死悲泣的一片片飞雪。

语文是蒲松龄笔下的花娇狐媚。

语文是司马迁《史记》中的英雄豪杰……

语文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语文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语文是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语文是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语文到底是什么?

其实,语文就是引领学生——

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书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写洋洋洒洒的中国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显然,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精神!它有崇高的生命与灵魂!

基于此,我们就得尊重语文,关爱语文生命,让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摇曳着它那份固有的、纯真的绿原色。

(一)语文课堂生活化。

关爱语文生命就得让语文课堂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思考联系社会,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不能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要积极动用一些生活资源,活化语文,激跃课堂。把书本知识跟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打通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界限,建立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可从内容上来联系,或从方法上来突破。我们的教材很大程度上不一定与我们学生生活相贴近。因此,就决定了我们要用教材教,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机械地就教材教教材。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潜力,用活教材,盘活语文,达到语文应有的教育效果。有一节音乐课对我们启发很大。有一位音乐老师教城里的孩子唱《快乐的小木匠》这么一首歌,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很难感受小木匠那份快乐。也就唱不出那份味儿,这位老师收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观察小木匠的动作、表情,然后又教学生利用自己的观察的一种动作模仿小木匠的动作试唱,这下学生可乐了。再后来老师又引导学生改歌词,之后激发孩子收集废弃物作工具边做动作边唱,一堂音乐课生命涌动,一个个学生俨然就成了一个个快乐的小木匠。这节课,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小木匠内心的快乐,更体验了创作的快乐,课堂焕发出了它特有的生命活力。

我们的语文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同样可链接生活,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去感受语文、学习语文、体验语文。

(二)学习语文主动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要重过程、重探究。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精神。教师则不越俎代疱,考虑是否用自己的教学行为代替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行为,是否用自己的思维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是否用自己的语文替代了学生的语言。如《掉牙的故事》、《我的理想》那是典型的统治教学。老师用自己的思维、观点、情感统治学生,何谈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化,如此教学生学习语文,何谈尊重语文、尊重生命?我认为体现学习主动化,教师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提供一定的空间,教师要尊重学生情感思维与生活体验,就是说要创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让学生以主体活动状态出现在课堂,真正让学生小脑动起来,小嘴说起来,小手举起来。不过,学生主体一动,互动也就大了,我们老师调整教学的幅度就大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更高了。一句话,对老师的挑战就大了。或许,语文的生命就体现在这里。因为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活了,语文也就活了。如果老师知识不丰,教艺粗陋,忽视语文生命,或自圆其说,或抑制学生质疑问难,那么你的学生,你的语文就会形同枯蒿,呆了!僵了!

如:一位老师上《小蝌蚪找妈妈》

课临终,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半天不见举手)

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一只小手终于举了起来(老师好高兴)

生1:我认为小蝌蚪找的不一定是它的妈妈,它可能是找小朋友玩……(老师好是高兴、大加表扬、掌声响起来……)

老师这一表扬,学生可来劲了。

生2:为什么小蝌蚪的妈妈这么狠心,一生下来就把自己的孩子抛弃,她妈妈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很好,下课回家后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去吧,他们会告诉你的。

生3:为什么小蝌蚪小时候跟他长大时一点都不像?

师:傻了。情急这下,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这个问题提得最有价值,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下课后问问常识老师去吧……

一个问爸妈,一个问常识老师。语文老师的威信全没了。这堂课学生是活了,老师可僵了。一活一死,死活亦然。为师生互动大打折扣。因此,要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化学习不成为走过场,我们老师就要学会反思,是问题设计不当,还是自己知识不丰,还是调控失当。然后教不断思,思不断学,真正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个性得到发展,想像得以放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焕发出它那份特有的生命绿色!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

有位老师上《海南的天空》,开课发问:同学们,你认为海南的天空怎么样?语音一落只见小手如林,学生回答异常活跃。有的说:一望无际;有的说:蓝蓝的,飘着朵朵白云……师:对,海南的天空是瑰丽多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南的天空》。如此发问,学生大有被愚弄的感觉。类似这样的问题圈套,问题口袋,时有发生,看起来是一问激起千层浪,以此来激跃学生,激活课堂。可是只要我们细细一想,就不难发现:无论你学生说什么,老师都早已设计好一句话在等着你,学生这样的“动”毫无价值。所谓教学过程动态化就是要善于根据课堂场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倾心追寻“动态生成”的语文生命课堂。它要求教师要高度地尊重学生,尽量少干预学生,而要注意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尽情地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激发出来。这个“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维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文本、教师、学生、作者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挖,观点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总之,这样动态的课堂以动态的视界诠释语文的生命。学生的个体生命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四)教学策略人文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策略综合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管怎样融合,教师都要把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放于首位。让课堂充满着人文关怀,语文才会释放出它的生命魅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老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集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应该庆幸,在教育中我们享受着生命并和学生一起成长……

据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皮革马利翁效应,伟大的谎言)。由此,我又想起了这么一句教育至理名言:如果你依照一个人的实际状况去待他,他会变坏;如果你以他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待他,他就会变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得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学策略要充满人文关怀。温语激励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善意赏识更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我们上课时口袋里要善于装满高帽子,适时给学生送上一顶,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如一位教师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段话,此时此刻,邱少云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出示:(语段: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生(迫不及待)邱少云会想,好痛啊,我快熬不住了,班长快来救我!师:(含笑点头)是呀,烈火烧身,谁不痛?一般的人是熬不住的,你想得很符合实际。生:(跃跃欲试)邱少云想,烧死我了!老天爷救救我,求求你快下场暴雨吧!师:(投去赞许的目光)是呀,求生的欲望是人的本能。此时的邱少云也许多么盼望老天爷能突降暴雨,浇灭身上的烈火,常人所想,合情合理。生:(语调铿锵)邱少云想,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烈火烧身算得了什么?因此,他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师(扬眉吐笑)你这是英雄所想!烈火烧身,何等痛苦,怎能忍受?可他竟然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那里,一心想的是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的安危;想的是这次战斗的胜利。你这一想,想出了一位爱人崇敬的钢铁英雄!(想得好!掌声响起)这位位老师的评价,让我怦然心动,欣然折服。好一个“符合实际”,“合情合理”,看似素淡却不乏味。邱少云虽是一个铁铮铮的英雄,但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学生那富有生命的回答,老师没有抽离人生的本真,而是给学生以中肯的评价,呵护着本真的童心,并顺学而导,细心点化。当学生汇心到邱少云把部队的安全、战斗的胜利置于生命至上的境界时,“好一个英雄所想!”老师的一句喝彩、一番精彩的评价不仅使文中主人公英雄形象跃然竖起,同时也叩动了学生寻绎真情实感的心灵!如此直面人生、贴近学生的绿色评价必将为学生的沧海远航扬帆导航!

有人做了实验,把学生编成三个组,一组经常表扬,一组经常批评,一组不予理睬,结果……

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富于自尊,懂得痛苦与快乐的生命体。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希望从老师欣赏的眼光中得到成功的愉悦感。

有这么一番话:当一个人掉一根两根头发时,不会造成秃头,但当掉去成百成千根头发时,就秃头了。由此得到启发: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当伤一个、十个、百个孩子时,看不到有什么不良影响,当成千,乃至更多的孩子受到伤害时,就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人文化的课堂就要充满尊重与期待。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扭曲,小心轻放孩子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其自己的喜怒哀乐,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等……。我们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善于关爱他们。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民主,没有尊重也就没有教育。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师也要学会等待,等待后进生反复转化,要怀有等待“千年铁树开花”的耐心,不要指望学生一口吃成大胖子。教师是“差生”的救世主。请告诉“差生”:在我们教师眼里有永远的期待,处在成长中的你们,我们已经记住,不要着急,慢慢来。“等待,等待,还是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百年的目光,百年的耐心。由此可见:

激励+欣赏

                       =教育的成功!

       尊重+期待

换言之:教育的成功需要来自教师真诚的鼓励,善意的欣赏,耐心的期待,高度的尊重!

尽管我们面对的都是祖国的花朵,但生活告诉我们,不是每一朵花都如牡丹、芍药那般光彩四射,美丽可爱,其中还有带刺的玫瑰,有迟开的花蕾,有受过生活伤害的花瓣……然而,凡是花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有的花香袭人,有的粗生粗长,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会绽放生命的光彩。在未来的社会中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老师的就是要用一颗博大的爱心公平、公正地为每一朵花都撒上甘露,让每一颗星星都在夜空中放出自己的光芒。用期待、热诚开启孩子努力上进的门扇。让他们在各自的基础、资质上健康快乐地进步成长!

语文课堂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更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绿色,释放着生命的情趣。

无论科学如何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树木一样: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

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唤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就获得了真正意义的成功!我们的语文新课堂定会摇曳生命的绿色,绽放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