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安局电话是多少:山东滨州无棣县吴式芬纪念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34:55
 吴式芬纪念馆作者:吴氏蒙学在无棣县城古城的南门里有一座明清时代的院落,气势恢宏,别具一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吴家大院。无棣古称海丰,“海丰吴氏”是清代著名的科举家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历九朝,计230余年间,科甲联第,宦迹四海,有20人科举中试,其中进士9名,翰林学士3名。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以下62人。被称为“进士门第”、“贤官世家”,有“儒林翰苑”之誉。

  吴氏家族人丁兴旺,支脉繁多。而吴家大院的主人主要是吴式芬这一支,因此,吴家大院也被称为“吴式芬故居”。

  一、风格独特的明清官宅

  吴家大院由南院、北院两部分组成,两个院落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南院北院的大门均朝东。

  南院以“宝砚堂”为主体。南门五级台阶,重檐四柱,门楣上悬“世典邦禁”董浩手书金字朱匾。进门青砖影壁上镶有“玉麟吐书”石刻一方,古藤盘旋,雅境如镜。院内南厢是帐房,北厢是仪仗厅,停放轿帏、仪仗。北厢的北侧还有一座舍房供人居住。西进四柱朱门、漏窗屏风后南转月门,便是厅堂三进相连的主体建筑南客厅、宝砚堂、卧室。宝砚堂,因吴家珍存宋代苏轼的“雪堂宝砚”而命名。堂前古树参天,堂中竖置南雕绣花屏扇,上挂“宝砚堂”邓石如篆书扇形竹青金字匾额,中挂大理石刻山水条屏四扇。名家书画,辉映壁间。吴氏翰墨会友、啸歌吟咏、品茶清谈多在此堂。

  南院的西侧便是西下院,西下院面积也很大,主要是膳房、仓房和下人们居住的地方。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在吴府服务的下人们不经特许是不准和主人们走同一个门的,所以,西下院另有门出入。

  北院与南院紧靠在一起,整个院落规模很大,由四个小院落和一座花园组成。重檐歇山式高台门楼、青砖碧瓦,五脊六兽、粉墙朱柱、墨门铜钉,门楣上悬“尚书第”横匾一方,乃大学士、金坛于敏中于乾隆丙子(1756)年所书。楹联是“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框对是“忠贞世胄”“恭定家风”。进门影壁上嵌有“龙凤呈祥”汉白玉石刻一方,下筑小型太湖石假山一座,翠竹数丛。影壁后即为第一个院落,院中椿槐伴柳、青石砌路。南北各有三小间厢房,迎面是重檐歇山式大厅三间,名曰“父子进士厅”,迎门高悬“父子进士”金匾一方,为军机大臣张廷玉所书。厅内紫檀几上设置皇位、香案,脊椽上悬御赐“忠贞可嘉”、“奉天诰命”朱金竖额匾两方。此厅为吴家接待贵宾之处,迎接圣旨也在此厅。出厅西行就进入第二个院落,南厢为“陶嘉书屋”,系吴家藏书之处,北厢“双虞壶斋”为主人著书立说之地,斋内存有大量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再往西走就是吴家的内宅,这是第三个院落,南北两厢均为太太夫人的卧房。紧靠卧房的是一个深闺小院,南侧是家庙,北侧是闻名无棣县城的十间房,这里是吴家小姐们的闺房。再西进花墙月亮门便是被称为“十亩治园”的吴家西花园了,幽竹伴岩,曲径花香,“听雨轩”、“秋韵亭”等仿江南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景观点缀其中,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吴家大院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廊厦围院,单体建筑由长廊连接起来。因此,整体建筑风格布局既具明清官宅之气势,又备江南园林古建筑艺术之情趣。

  二、吴家大院的主人们

  吴家大院并不是一气呵成的,是经不断改建扩建而成的。

  吴家大院南院为先,该院原系明代户部尚书王佐的府第,俗称“王府”,始建于明正统6年(1441年)。清康熙3年(1664年)吴氏11世祖、吴自肃购“王府”为私宅。吴自肃,康熙甲辰科进士,曾官山西河东道布政司参议,赠光禄大夫、刑部尚书。吴自肃子孙众多,但到了13世,只有吴自肃的孙子吴绍诗成了大院的主人。

  吴绍诗,历任甘肃巩昌府知府、陕西督粮道、贵州督粮道、云南按察使、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刑部右侍郎、江西巡抚、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后因罪降职,后又擢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原品致仕,加尚书衔。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吴绍诗扩建南院。吴绍诗有子二人,均官至巡抚。

  长子吴垣,即为吴式芬的曾伯祖,字薇次,号树堂。乾隆壬申恩科举人,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西巡抚、湖北巡抚。

  次子吴坛,即吴式芬的曾祖父,过继给了堂叔伯叔吴绍谟。字椒堂,号紫庭。乾隆甲子举人,辛己恩科进士,仕至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苏巡抚加二级。清乾隆38年(1773年),吴坛建北院“尚书第”,据说是为其父吴绍诗所建。而吴垣则在外另建宅院居住。这样,吴家大院就尽归吴坛所有了。吴坛只有独子吴之勷。

  吴之勷,吴式芬祖父,字翊臣,号淦崖。乾隆己亥恩科举人,历官湖北安襄陨荆兵备道、贵州太守。清嘉庆年间,吴之勷又在南院增建“宝砚堂”。

  吴之勷只有一子吴衍曾,即吴式芬的父亲,可惜其寿不长,在吴式芬出生9个月后去世,在吴式芬9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吴式芬是从小跟祖父成长起来的。

  吴式芬,清道光乙未科进士,翰林院编修,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三级。清咸丰3年(1853年),吴式芬在北院建双虞壶斋,咸丰5年(1855年)又重建南院仪仗厅。吴式芬有子二人,在19岁的时候得子吴重周,在43岁的时候得次子吴重熹,兄弟俩整整差了24岁。

  吴重周,二品荫生,同知衔,侯选通判,没有为官,一直在家。吴重周有子吴峋,是吴家大院也是吴氏家族的最后一名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吴峋年龄上只比其叔吴重熹小一岁。

  吴重熹,以举人仕至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是吴家大院也是吴氏家族最后一个二品以上大员。清宣统2年(1910年),吴重熹修建了北院的西花园。吴重熹有四个儿子,最高也就做过知府之类的官,没有成大事的。此后,吴家就开始败落了。

  日本人入侵无棣后,把司令部设在了吴家大院,吴家大院易主,大院主人的命运不得而知。

  解放后,产权逐渐回归无棣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使吴式芬故居得以保护和发展。

  经历战火和人为的破坏,吴家大院损失严重,大门没有了,父子进士厅没有了,西花园没有了,十间房没有了,长廊没有了,下院没有了,珍贵的金石器物和拓片四散而尽,值得庆幸的是尚存有七排主体建筑。

  三、吴式芬,使吴家成为清末全国研究金石学的交流中心

  吴式芬出身著名的科举望族,但科场并不顺利,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40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他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南安知府,广西、河南按察使,直隶、贵州、陕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金石学的研究。吴式芬一生酷爱金石考古,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就达130多件,并著有《捃古录金文》、《捃古录》。《捃古录金文》三卷九册,共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捃古录》二十卷,共著录了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种。两书对金文著录之多和诠释之精,远远超越前人,故被清末以来的金石学家所推崇和引证。除此之外,吴式芬还著有《金石汇目分编》、《印谱》、《江西石存佚总目》等10余部著述。同时,他在研究四川、陕西等地出土封泥的基础上与潍县陈介祺合编了《封泥考略》10卷,它是中国最早编辑封泥资料的专书,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枚考释。

  吴式芬在金石考古方面造诣,吸引了国内学人的目光。他们纷纷前来造访,与吴式芬交流实物、交流研究心得,使无棣吴家大院、北京的宣南坊吴宅成为金石学研究的交流中心。北京宣南坊吴宅是吴式芬祖父吴之勷退休后所置,在这里,吴式芬也建有双虞壶斋作为他的金石收藏研究之所。

  与吴式芬来往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学者。如,

  许瀚,字印林,山东日照人,室名“攀古小庐”,为吴式芬挚友。有时到北京就借居在双虞壶斋,就金石学方面的问题与吴式芬进行探讨。

  陈庆镛,字乾翔,别字颂南,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曾官户部主事,后官至御史,直气震天下。陈氏平生精研汉学,著有《籀经堂集》、《齐侯罍铭通释》二卷、《三家诗考》等。陈氏所居之宅曰“问经堂”,在北京宣武坊,与式芬京师居所相近。

  龚自珍,吴式芬的北京宣武城南坊双虞壶斋,与龚自珍隔巷毗邻而居。于所收藏金石碑版拓片相互传赏,龚自珍有十八封写给吴式芬的信,多记述金石碑版事。《定庵文集补·己亥杂诗·别吴子苾太守》云:“子云识字似相如,记得前年隔巷居,忙杀奚童传拓本,一行翠墨一封书。”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官至四川学政。何氏为学广博,通经史、精律算、工诗,尤擅书法。书法自成一体,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又是近代早期宋诗运动的重要诗人。著有《东洲革堂诗钞》二十七卷、《东洲草堂文钞》二十卷。何绍基《癸巳九日走访吴子苾仁兄,适见襄阳夏侯夫人两志拓本即题》诗云:“忆昔戊子冬十月,舟行瑟缩氐樊口。芒鞋徒步叩郡阁,骑马携朋陟岘首。”由此想见二人的友谊之深。

  陈介祺,字寿卿,号伯潜、簠斋,山东潍县人,书房名“簠斋”,又名“十钟山房”,道咸间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陈介祺收藏数量最大的是古玺印,59岁时,他的藏印竟达7000多方。此后又得吴式芬所藏古印2000余方,使其藏印多达万余方。命其斋为“万印楼”,自号为“万印楼主人”。为吴式芬挚友,二人又是儿女亲家,合著《封泥考略》十卷。著有《簠斋金文考》、《传古别录》、《十钟山印举》、《簠斋吉金录》等。

  陈介祺曾说:“余自应试始至莱,秋试始至历,见三代秦汉印即好之。在都见叶东卿世兄所藏,与李方赤外舅所有,吴子苾亲家所拓,每拓必分赠者,二十年遂好日笃。”由是可见,吴式芬常将自己所拓分增同好金石诸友,这样不仅使他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大大促进了他的学术水平。

  四、吴家最后的辉煌—吴重熹

  吴重熹可以说是吴家大院中最后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

  吴重熹,字仲饴,清道光18年(1838年)生,同治年间考中举人,至光绪初年,出任河南陈州知府,与袁世凯结识 。那时,袁世凯闲来无事,手又有积蓄,办起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袁“主其事,捐资供给食用。”期间,袁与陈州知府吴重熹约为“诗酒友”;袁还得吴之助,以荫生进学读书。这样,吴重熹成了袁世凯的受知师,为吴重熹后期的快速升迁埋下了伏笔。

  然而吴重熹早年仕途蹉跎,在陈州任职十年未得升迁。后转任开封知府,任满调任江南江安粮台,这才算得到了些安慰。后逐渐升为福建按察使、江宁布政使。袁世凯出掌北洋后,没有忘记吴重熹,使其担任直隶布政使。在袁世凯回京葬母期间,吴重熹还护理了40天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自此,吴重熹便进入了袁世凯的北洋系列,升迁甚速。袁世凯将电报局的大权从盛宣怀手中夺来后,立即把它交给了吴重熹,让吴重熹担任住沪会办电政大臣,主办此事。在上海期间,吴重熹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的初创工作,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之后,改授仓场侍郎,后任江西巡抚、邮传部侍郎、河南巡抚。民国文人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光绪末年,热衷功名者用以猎取富贵的捷径有二个:一个是商部,载振为主;一个是北洋,袁世凯为主。······袁世凯初莅北洋时·······吴重熹为世凯府试受知师,遂擢升为河南巡抚。”但是,吴重熹也跟着袁世凯挨了不少骂。袁世凯的对头梁鼎芬骂曰:“奢侈无度、声名至劣之唐绍仪,市井小人、胆大无耻之杨士琦,卑下昏聩之吴重熹,亦皆袁世凯之私交也;使之为总督,为巡抚,为侍郎,而袁世凯言之,奕劻行之。”

  清帝逊位,吴始解职,寓居于津门。袁世凯仍以公府顾问名义,每月致馈八百元。可见其交情之深。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还没有资料证明吴重熹支持过袁世凯复辟活动,这说明吴的头脑是清醒的。吴晚年在天津除编辑印行《吴氏文存》、《吴氏诗存》、《世德录》等之外,还搞了不少创作,在文化上是有贡献的。民国十年(1921年)吴重熹病死于天津。

  2006年12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发[2006]136号文件)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式芬纪念馆”解说词

  欢迎大家光临吴式芬纪故居参观吴式芬纪念馆。

  吴式芬纪念馆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无棣县文化局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光大历史文化名人吴式芬的业绩和精神,我们通过长期的实地工作,凭借收集整理的大量实物资料,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考察论证、撰写学术文章、编印专题资料、引进能工巧匠、整修设施、陈列馆臧,终于在二00五年十二月份完成了该馆建设的第一期工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隆重推出。

  吴式芬纪念馆的主展厅设在吴式芬故居的仪仗厅,仪仗厅是海丰吴式故宅现存的主题建筑之一,该建筑是吴式芬之子、护理直隶总督吴重熹在咸丰初年所建,经过数度维修,恢复了旧观,展示了高雅凝重的官宅气象。其东侧北垣墙镶嵌着三方名人碑刻,中间一方刻石是清代主盟诗坛的王士祯所书。仪仗厅门匾“尚书第”是清大学士于敏中题写,横匾“进士世家”是清军机大臣张廷玉所书,廊柱楹联是吴式芬金石学盟友何绍基撰题,厅内对联是清甲骨文专家王懿荣篆书。

  “吴式芬纪念馆”展厅含橱展壁展两种展出形式。

  一、橱展第一展橱可分为肖像橱:这里陈列的是吴式芬六十岁时卸官归里的半身画像和一品夫人刘氏57岁时的画像。吴式芬,字子必,号诵孙。道光壬午年举人,乙未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御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赏戴花翎,一品官,生于嘉庆元年(1796年)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享年61岁,刘氏,诰封夫人,晋赠一品夫人,直隶高阳丞相刘环公女,生于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咸丰5年(1855年),终年59岁,生二子,长子吴重周(二品阴生),次子重熹(北洋大臣),一女,适海丰张氏镇安知县张守峤。

  第二展橱是谱牒橱,展品有中国吴氏通书和无棣吴氏家谱等。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直隶迁安县迁居山东省海丰县。占籍坊国里,卜居东南关,以耕读为业。吴氏家谱共九卷,记录了海丰吴氏600年的沧桑之变。吴式芬为海丰吴氏十七世传人。

  第三展橱展出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吴式芬的殿试卷,殿试卷长260公分,宽44公分, 卷首钤有清宣宗皇帝的御宝,卷末记有印卷官职位和姓名,卷面正文(楷书)88行1951字,启封署文“应殿试举人臣吴式芬年叁拾柒岁,山东武定府海丰县人,由例监生应道光二年乡试中试今应殿试 并开具三代宗亲为后。卷宗完整无损,字迹俊秀,文笔犀利,论述精到,堪称文章经典。

  第四展橱是吴式芬的善本书稿书影,这是文管所吴式芬手迹藏品之一部分。

  第五展橱展出的是作为金石学家 吴式芬的金文手稿,摹刻精善。前无古人。这里 有吴式芬批注标示的国家级文物毛公鼎的金文摩稿,堪称国宝。

  第六展橱展出的是 吴式芬的印学著作《双虞壶斋印存》之一部,该书抉择之精,为古铜印谱中佼佼者。上海书店检出的珍藏品吴氏第二次原印钤本.包括六面印、三面印共1015印精印出版。为篆刻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印玺资料。

  第七展橱展示的是吴式芬两部著作《封泥考略》《捃古录金文》。前者是吴式芬和陈介祺合著的一部封泥最早的专著,全书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者是吴式芬金石学名著,全书3卷9册,本书由著名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的奏呈为序言,北京中国书店刊印发行。展橱的右边是一部由吴式芬祖父吴之嚷校勘的戚继光的兵书。

  第八展橱展出的是海丰吴氏小四库全书之一的《无棣吴氏世德录》,全书5卷16个章目,139个专题,约计12万字,该书原版本在光绪年间遭回录之灾烧毁,这是在民间发现的一部翻刻本,这将成为研究吴氏家族人文至为珍贵的史料。

  第九展橱展出的是吴式芬的金石学名著《捃古录》,全书20卷,收入迄元金文1781种,石文15230种,砖瓦文1105种,共18116种,许翰校订,袁行云撰写前言。

  第十展橱是海丰吴氏家藏最为珍贵的“阳嘉残石”和“刘玉墓志铭”的拓本书样,收入中国书法大辞典石刻章目。明代大方便佛报恩经(泥金本)、清代五彩人物瓶也是其珍贵家藏。这里还展出了吴式芬的一方手砚和名章,以及其他藏品的照片。

  第十一展橱是2005年10月出版的一部研究吴式芬的学术专著《金石学家吴式芬》,本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山东新华印刷厂印刷,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书14万字。由山东大学刘聿鑫教授题写书名,滨州市委书记孙德汉题词,县委书记刘星泰作序,丁宝谭、于长銮主编。全书含吴式芬的列传、行述、诰命、年谱、著录、收藏、手稿及殿试卷等,并收入学术文章若干。

  第十二展橱是多种报刊杂志和文史书籍。刊载和集入海丰吴氏人文及吴式芬的专题资料和有关的文章。展出的是有关报刊书籍的一部份。

  第十三展橱的展品是研究考证吴式芬的部分工具书。《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均有吴式芬简介,《中国书法大辞典》有海丰吴氏的家藏品介绍;《中国美术词典》有吴式芬的重要著述。二十四史清史稿有吴绍诗、吴垣、吴坛、吴式芬的列传。

  第十四展橱的展品是海丰吴氏家藏的汉代铜鼓,堪称海丰吴氏的镇宅之宝。

  二、壁展部分共有七个版面,五个书轴。内容包括海丰吴氏家族重点人物介绍,从始祖吴士安到十九世传人吴峋。先后有12个人物的简介。北墙正中是吴式芬的画像和列传,“吴氏科贡名录”“官位品级总览”两个版面分列左右。标明9个进士20个举人的中式时间和117个人不同官阶的品级,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至六品官计37人,充分显示了“九世朝臣”的荣耀,印证了“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