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av网站:周平王【 搜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20:32:28

周平王(约前781~前720)中国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汉族,姬姓,名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是东周第一位国王。他是周幽王的儿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

中文名:姬宜臼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西元前781年逝世日期:西元前720年职业:天子主要成就:建立东周王朝谥号:平王

目录

人物简介
周代
人物经历
评价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人物简介

  

周平王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申、许、鲁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平王死后,因其太子洩父早死,立平王之孙林为太子,是为周桓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传了23个皇帝,至赧王亡,史称「东周,虽长达500多年,但王权旁落,虚有其名,实权全在势力强大的诸侯手上,不过,即使周天子再不像西周时名实相符,却仍算是共主,得到有权势的大诸侯表面尊重.在这500多年的东周,根据政局变化,又细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

周代

  周朝存在约800年,从前11世纪中期到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为中国历代最长的王朝。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于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人物经历

  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   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卫、晋、秦、郑、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西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

电视剧中的周平王

局面。十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   姬宜臼一度委任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   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谥号为平王。

评价

  周平王于周幽王去世后,在东都雒邑建立东周,为一复国君主。但由于周平王即位时,有许多诸侯反对他,当时传闻他和母亲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废掉后一直怀恨在心,故意联合诸侯国缯和外族犬戎入宫杀害幽王和褒姒,然后即位为天子。故此,所有诸侯都不再听从天子,而造成战国时代的开始。   周平王时,周的国力已衰,军力不振,经济困难,大片土地已分封给诸侯国,尤其是宗周一带的故土都给了秦国,周王直接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了。周王室的土地仅仅方圆几百里,东至荥阳,西至潼关,南至汝水,北至沁水南岸。相反,诸侯国的地盘却越来越大,势力也越来越强,他们之间互相兼并,掠夺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混乱局面。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年份 干支 /纪年   前770 辛未 周平王元年周携王元年 鲁孝公26年 秦襄公八年 陈平公八年 蔡僖侯40年 郑武公元年 宋戴公30年 楚若敖21年 齐庄公25年 晋文侯11年 燕顷侯21年 卫武公43年 曹惠伯26年   前769 壬申 周平王二年 周携王二年 鲁孝公27年 秦襄公九年 陈平公九年 蔡僖侯41年郑武公二年   宋戴公31年 楚若敖22年 齐庄公26年 晋文侯12年 燕顷侯22年 卫武公44年 曹惠伯27年   前768 癸酉 周平王三年 周携王三年 鲁惠公元年 秦襄公十年 陈平公十年 蔡僖侯42年 郑武公三年   宋戴公32年 楚若敖23年 齐庄公27年 晋文侯13年 燕顷侯23年 卫武公45年 曹惠伯28年   前767 甲戌 周平王四年 周携王四年 鲁惠公二年 秦襄公11年 陈平公11年 蔡僖侯43年 郑武公四年   宋戴公33年 楚若敖24年 齐庄公28年 晋文侯14年 燕顷侯24年 卫武公46年 曹惠伯29年   前766 乙亥 周平王五年 周携王五年 鲁惠公三年 秦襄公12年 陈平公12年 蔡僖侯44年 郑武公五年   宋戴公34年 楚若敖25年 齐庄公29年 晋文侯15年 燕哀侯元年 卫武公47年 曹惠伯30年   前765 丙子 周平王六年 周携王六年 鲁惠公四年 秦文公元年 陈平公13年 蔡僖侯45年 郑武公六年   宋武公元年 楚若敖26年 齐庄公30年 晋文侯16年 燕哀侯二年 卫武公48年 曹惠伯31年   前764 丁丑 周平王七年 周携王七年 鲁惠公五年 秦文公二年 陈平公14年 蔡僖侯46年 郑武公七年   宋武公二年 楚若敖27年 齐庄公31年 晋文侯17年 燕郑侯元年 卫武公49年 曹惠伯32年   前763 戊寅 周平王八年 周携王八年 鲁惠公六年 秦文公三年 陈平公15年 蔡僖侯47年 郑武公八年   宋武公三年 楚霄敖元年 齐庄公32年 晋文侯18年 燕郑侯二年 卫武公50年 曹惠伯33年   前762 己卯 周平王九年 周携王九年 鲁惠公七年 秦文公四年 陈平公16年 蔡僖侯48年 郑武公九年   宋武公四年 楚霄敖二年 齐庄公33年 晋文侯19年 燕郑侯三年 卫武公51年 曹惠伯34年   前761 庚辰周平王十年 周携王十年 鲁惠公八年 秦文公五年 陈平公17年 蔡共侯元年 郑武公十年   宋武公五年 楚霄敖三年 齐庄公34年 晋文侯20年 燕郑侯四年/卫武公52年 曹惠伯35年   前760 辛巳 周平王11年 周携王11年 鲁惠公九年 秦文公六年 陈平公18年 蔡共侯二年 郑武公11年   宋武公六年 楚霄敖四年 齐庄公35年 晋文侯21年 燕郑侯五年 卫武公53年 曹惠伯36年   前759 壬午 周平王12年 周携王12年 鲁惠公十年 秦文公七年 陈平公19年 蔡戴侯元年 郑武公12年   宋武公七年 楚霄敖五年 齐庄公36年 晋文侯22年 燕郑侯六年 卫武公54年 曹缪公元年   前758 癸未 周平王13年 周携王13年 鲁惠公11年 秦文公八年 陈平公20年 蔡戴侯二年 郑武公13年   宋武公八年 楚霄敖六年 齐庄公37年 晋文侯23年 燕郑侯七年 卫武公55年 曹缪公二年   前757 甲申 周平王14年 周携王14年 鲁惠公12年 秦文公九年 陈平公21年 蔡戴侯三年 郑武公14年   宋武公九年 楚蚡冒元年 齐庄公38年 晋文侯24年 燕郑侯八年 卫庄公元年 曹缪公三年   前756 乙酉 周平王15年 周携王15年 鲁惠公13年 秦文公十年 陈平公22年 蔡戴侯四年 郑武公15年   宋武公十年 楚蚡冒二年 齐庄公39年 晋文侯25年 燕郑侯九年 卫庄公二年 曹桓公元年   前755 丙戌 周平王16年 周携王16年 鲁惠公14年 秦文公11年 陈平公23年 蔡戴侯五年 郑武公16年   宋武公11年 楚蚡冒三年 齐庄公40年 晋文侯26年 燕郑侯10年 卫庄公三年 曹桓公二年   前754 丁亥 周平王17年 周携王17年 鲁惠公15年 秦文公12年 陈文公元年 蔡戴侯六年 郑武公17年   宋武公12年 楚蚡冒四年 齐庄公41年 晋文侯27年 燕郑侯11年 卫庄公四年 曹桓公三年   前753 戊子 周平王18年 周携王18年 鲁惠公16年 秦文公13年 陈文公二年 蔡戴侯七年 郑武公18年   宋武公13年 楚蚡冒五年 齐庄公42年 晋文侯28年 燕郑侯12年 卫庄公五年 曹桓公四年   前752 己丑 周平王19年 周携王19年 鲁惠公17年 秦文公14年 陈文公三年 蔡戴侯八年 郑武公19年   宋武公14年 楚蚡冒六年 齐庄公43年 晋文侯29年 燕郑侯13年 卫庄公六年 曹桓公五年   前751 庚寅周平王20年 周携王20年 鲁惠公18年 秦文公15年 陈文公四年 蔡戴侯九年 郑武公20年   宋武公15年 楚蚡冒七年 齐庄公44年 晋文侯30年 燕郑侯14年 卫庄公七年 曹桓公六年   前750 辛卯 周平王21年 周携王21年 鲁惠公19年 秦文公16年 陈文公五年 蔡戴侯十年 郑武公21年   宋武公16年 楚蚡冒八年 齐庄公45年 晋文侯31年 燕郑侯15年 卫庄公八年 曹桓公七年   杞武公元年   前749 壬辰 周平王22年 鲁惠公20年 秦文公17年 陈文公六年 蔡宣侯元年 郑武公22年 宋武公17年   楚蚡冒九年 齐庄公46年 晋文侯32年 燕郑侯16年 卫庄公九年 曹桓公八年 杞武公二年   前748 癸巳 周平王23年 鲁惠公21年 秦文公18年 陈文公七年 蔡宣侯二年 郑武公23年 宋武公18年   楚蚡冒十年 齐庄公47年 晋文侯33年 燕郑侯17年 卫庄公十年 曹桓公九年 杞武公三年   前747 甲午周平王24年 鲁惠公22年 秦文公19年 陈文公八年 蔡宣侯三年 郑武公24年 宋宣公元年   楚蚡冒11年 齐庄公48年 晋文侯34年 燕郑侯18年 卫庄公11年 曹桓公10年 杞武公四年   前746 乙未 周平王25年 鲁惠公23年 秦文公20年 陈文公九年 蔡宣侯四年 郑武公25年 宋宣公二年   楚蚡冒12年 齐庄公49年 晋文侯35年 燕郑侯19年 卫庄公12年 曹桓公11年 杞武公五年   前745 丙申 周平王26年 鲁惠公24年 秦文公21年 陈文公十年 蔡宣侯五年 郑武公26年   宋宣公三年/楚蚡冒13年 齐庄公50年 晋昭侯元年 曲沃桓叔元年/燕郑侯20年   卫庄公13年 曹桓公12年 杞武公六年   前744 丁酉 周平王27年 鲁惠公25年 秦文公22年 陈桓公元年 蔡宣侯六年 郑武公27年   宋宣公四年 楚蚡冒14年 齐庄公51年 晋昭侯二年 曲沃桓叔二年 燕郑侯21年   卫庄公14年 曹桓公13年 杞武公七年   前743 戊戌 周平王28年 鲁惠公26年 秦文公23年 陈桓公二年 蔡宣侯七年 郑庄公元年   宋宣公五年 楚蚡冒15年 齐庄公52年 晋昭侯三年 曲沃桓叔三年 燕郑侯22年   卫庄公15年 曹桓公14年 杞武公八年   前742 己亥 周平王29年 鲁惠公27年 秦文公24年 陈桓公三年 蔡宣侯八年 郑庄公二年   宋宣公六年 楚蚡冒16年 齐庄公53年 晋昭侯四年 曲沃桓叔四年 燕郑侯23年   卫庄公16年 曹桓公15年 杞武公九年   前741 庚子 周平王30年 鲁惠公28年 秦文公25年 陈桓公四年 蔡宣侯九年 郑庄公三年   宋宣公七年 楚蚡冒17年 齐庄公54年 晋昭侯五年 曲沃桓叔五年 燕郑侯24年   卫庄公17年 曹桓公16年 杞武公十年   前740 辛丑 周平王31年 鲁惠公29年 秦文公26年 陈桓公五年 蔡宣侯十年 郑庄公四年   宋宣公八年 楚武王元年 齐庄公55年 晋昭侯六年 曲沃桓叔六年 燕郑侯25年   卫庄公18年 曹桓公17年 杞武公11年   前739 壬寅 周平王32年 鲁惠公30年 秦文公27年 陈桓公六年 蔡宣侯11年 郑庄公五年   宋宣公九年 楚武王二年 齐庄公56年 晋昭侯七年 曲沃桓叔七年 燕郑侯26年   卫庄公19年 曹桓公18年 杞武公12年   前738 癸卯 周平王33年 鲁惠公31年 秦文公28年 陈桓公七年 蔡宣侯12年 郑庄公六年   宋宣公十年 楚武王三年 齐庄公57年 晋孝侯元年 曲沃桓叔八年 燕郑侯27年   卫庄公20年 曹桓公19年 杞武公13年   前737 甲辰 周平王34年 鲁惠公32年 秦文公29年 陈桓公八年 蔡宣侯13年 郑庄公七年   宋宣公11年 楚武王四年 齐庄公58年 晋孝侯二年 曲沃桓叔九年 燕郑侯28年   卫庄公21年 曹桓公20年 杞武公14年   前736 乙巳 周平王35年 鲁惠公33年 秦文公30年 陈桓公九年 蔡宣侯14年 郑庄公八年   宋宣公12年 楚武王五年 齐庄公59年 晋孝侯三年 曲沃桓叔十年 燕郑侯29年   卫庄公22年 曹桓公21年 杞武公15年   前735 丙午 周平王36年 鲁惠公34年 秦文公31年 陈桓公十年 蔡宣侯15年 郑庄公九年   宋宣公13年 楚武王六年 齐庄公60年 晋孝侯四年 曲沃桓叔11年 燕郑侯30年   卫庄公23年 曹桓公22年 杞武公16年   前734 丁未 周平王37年 鲁惠公35年 秦文公32年 陈桓公11年 蔡宣侯16年 郑庄公10年   宋宣公14年 楚武王七年 齐庄公61年 晋孝侯五年 曲沃桓叔12年 燕郑侯31年   卫桓公元年 曹桓公23年 杞武公17年   前733 戊申 周平王38年 鲁惠公36年 秦文公33年 陈桓公12年 蔡宣侯17年 郑庄公11年   宋宣公15年 楚武王八年 齐庄公62年 晋孝侯六年 曲沃桓叔13年 燕郑侯32年   卫桓公二年 曹桓公24年 杞武公18年   前732 己酉 周平王39年 鲁惠公37年 秦文公34年 陈桓公13年 蔡宣侯18年 郑庄公12年   宋宣公16年 楚武王九年 齐庄公63年 晋孝侯七年 曲沃桓叔14年 燕郑侯33年   卫桓公三年 曹桓公25年 杞武公19年   前731 庚戌 周平王40年 鲁惠公38年 秦文公35年 陈桓公14年 蔡宣侯19年 郑庄公13年   宋宣公17年 楚武王十年 齐庄公64年 晋孝侯八年 曲沃桓叔15年 燕郑侯34年   卫桓公四年 曹桓公26年 杞武公20年   前730 辛亥 周平王41年 鲁惠公39年 秦文公36年 陈桓公15年 蔡宣侯20年 郑庄公14年   宋宣公18年 楚武王11年齐僖公元年 晋孝侯九年 曲沃庄伯元年 燕郑侯35年   卫桓公五年 曹桓公27年 杞武公21年   前729 壬子 周平王42年 鲁惠公40年 秦文公37年 陈桓公16年 蔡宣侯21年 郑庄公15年   宋宣公19年 楚武王12年 齐僖公二年 晋孝侯十年 曲沃庄伯二年 燕郑侯36年   卫桓公六年 曹桓公28年 杞武公22年   前728 癸丑 周平王43年 鲁惠公41年 秦文公38年 陈桓公17年 蔡宣侯22年 郑庄公16年   宋穆公元年 楚武王13年 齐僖公三年 晋孝侯11年 曲沃庄伯三年 燕缪侯元年   卫桓公七年 曹桓公29年 杞武公23年   前727 甲寅 周平王44年 鲁惠公42年 秦文公39年 陈桓公18年 蔡宣侯23年 郑庄公17年   宋穆公二年 楚武王14年 齐僖公四年 晋孝侯12年 曲沃庄伯四年 燕缪侯二年   卫桓公八年 曹桓公30年 杞武公24年   前726 乙卯 周平王45年 鲁惠公43年 秦文公40年 陈桓公19年 蔡宣侯24年 郑庄公18年   宋穆公三年 楚武王15年 齐僖公五年 晋孝侯13年 曲沃庄伯五年 燕缪侯三年   卫桓公九年 曹桓公31年杞武公25年   前725 丙辰 周平王46年 鲁惠公44年 秦文公41年 陈桓公20年 蔡宣侯25年 郑庄公19年   宋穆公四年 楚武王16年 齐僖公六年 晋孝侯14年 曲沃庄伯六年 燕缪侯四年   卫桓公十年 曹桓公32年 杞武公26年   前724 丁巳 周平王47年 鲁惠公45年 秦文公42年 陈桓公21年 蔡宣侯26年 郑庄公20年   宋穆公五年 楚武王17年 齐僖公七年 晋孝侯15年 曲沃庄伯七年 燕缪侯五年   卫桓公11年 曹桓公33年 杞武公27年   前723 戊午 周平王48年 鲁惠公46年 秦文公43年 陈桓公22年 蔡宣侯27年 郑庄公21年   宋穆公六年 楚武王18年 齐僖公八年 晋鄂侯元年 曲沃庄伯八年 燕缪侯六年   卫桓公12年 曹桓公34年 杞武公28年   前722 己未 周平王49年 鲁隐公元年/秦文公44年/陈桓公23年/蔡宣侯28年 郑庄公22年   宋穆公七年 楚武王19年 齐僖公九年 晋鄂侯二年 曲沃庄伯九年 燕缪侯七年   卫桓公13年 曹桓公35年 杞武公29年   前721 庚申 周平王50年 鲁隐公二年/秦文公45年/陈桓公24年/蔡宣侯29年 郑庄公23年   宋穆公八年 楚武王20年 齐僖公十年 晋鄂侯三年 曲沃庄伯十年 燕缪侯八年   卫桓公14年 曹桓公36年 杞武公30年   前720辛酉 周平王51年 鲁隐公三年/秦文公46年/陈桓公25年/蔡宣侯30年 郑庄公24年   宋穆公九年 楚武王21年 齐僖公11年 晋鄂侯四年 曲沃庄伯11年 燕缪侯九年   卫桓公15年 曹桓公37年 杞武公31年
开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