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54:国民政府遗址 - 巴渝品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2:26:25

国民政府遗址

遗址, 国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有关方面遂将学田湾省立重庆高经工业中学校改建为国民政府大楼。12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在重庆简陋的新址办公。国民政府所属中央各行政部门的办公机构,集中迁建于重庆新市区的上清寺、曾家岩及大溪沟、罗家湾约两平方公里地界里。在八年抗战中,该地是国民党所掌握的政府所在地。

  国民政府大楼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的建筑,额枋施中国传统彩色画,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墩柱三个。大楼建于一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壮观。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国民政府大楼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该大楼于1979年拆毁改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1999年,国民政府遗址上新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中基本陈列——《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仍展示有当年重庆国民政府遗址的照片。

  如今城市改造“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已经被拆除

  注:文字资料是在网上查找的不知道准确不了,还请大家指正。

  

  

  

  

   本主题由 一针见血 于 2010-6-20 18:13 移动  在中国的历史上,因战祸而迁都的事,可谓屡见不鲜,然而因外敌的入侵而西迁国都,大概就只有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西移重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1月23日,重庆行营奉命将学田湾省立重庆高级工业中学校改建为国民政府大楼。市府当局一面迁校,一面改建,经日夜赶修,仅用一周时间,即告竣工。

    11月17日凌晨,一艘满载千余名中央政府官员及眷属、物资的主席专轮"永绥舰"不事声张地启碇西上。时局已不允许举行任何仪式以记载这一历史时刻。23日,林森率文官、参军、主计三处长官和高级官员,先乘"民风轮"启行;其余人员、物资则另乘"民贵轮"随后跟进,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达重庆;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叶楚?(左单人旁右仓),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王子庄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吴稚辉、丁惟汾、钮永健等抵达重庆……

    12月1日,国民政府即宣布在重庆简陋的新址正式办公。国民政府所属中央各行政部门的办公机构,集中迁建于重庆新市区的上清寺、曾家岩及大溪沟、罗家湾约两平方公里的地界内。在八年抗战中,该地是执政的国民党所掌握的合法政府的所在地,成为中华民国?(上山下归)然不屈的象征。

    国民政府大楼的主楼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的建筑,额枋施中国传统彩色画,高敞的门前饰有碑亭墩柱二个。大楼建于一高大的石台基上,形体庄重壮观。当年,《华西日报》曾以《新国府巡礼》为题,对重庆国民政府大楼作了以下详细报道:

    大溪沟"工中校"的地形是前临马路,后靠山坡,面积尚不算小,而其一步一升的路梯,恰似象征着新中国未来的大路。大门亦如首都一样,共分三道,中间的一道比侧边的略高,巍峨宏伟。三道大门的门柱,都是内撑杉杆,外钉木板,再加以洋灰做成。下面再垫以最坚固的基石。

    门首将来预定要安四个岗棚,以宪兵担任守卫。现在,宪三团第二营第六连,已经全体迁入了,并已在府内各重要地点安设岗位。进大门前有一空坝。坝之中央奠立旗杆基石;坝之左边,面积稍大,将准备辟作停车场。右边有若干经霜凋零的树木。再左为主席侍卫及乐队室。

    拾正面石梯而上,第一幢楼房是过去"工中校"的理化实验室,划作参军处的办公点。楼下左边为会客室,右边为收发厅,内面为文书组。会客厅是由几间房子合辟而成。如在普通署,自然足够漂亮;但在国府的立场来说,就嫌过于狭小了。

    第二幢过去是"工中校"的木科教室,现在都被划作主计处的办公地点。

    再由此上走,即是"工中校"的教员院了。因为这里的房子比较低旧,特划为参军处储藏室及工役室。

    由这里左去的一幢新楼房,为过去"工中校"学生的宿舍。房合新建不久,尚相当修整。经过一番粉刷,更焕然一新。阶下新土初掘,花木扶疏,一望而知是新近的布置。楼上为首的一间,是主席的办公室。里面除新装两盏电灯外,其他尚一无所有。第二、第三两间,均为文官处长办公室,从此之后即为文官处一般职员的办公室。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中国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特别是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2月8日下午6时半,通过外交部和宣传部分别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先行宣布:中国政府已与日、德、意公开宣战。1942年同盟军中国战区在重庆成立。至此,重庆既是中国战时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同时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地区的指挥中心。当时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使馆,有40多个国家在重庆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性组织,有10多个中外文化协会。正如抗战胜利纪功碑碑文所指出的,"在此八年中,国际舆论目重庆为战斗中国之象征,其辉光实与历史同永久。"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在史学家的眼里,自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建立以来,只有抗日战争时期,是其执政期中最值得肯定的一段。因为迁都重庆后的国民政府,虽然与日本方面有着多渠道、多层次的秘密接触,随时有着妥协的可能性,但是,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最终没有妥协;虽然在武汉失守后,它在对日战略上消极被动,极力保存实力,但是,它与叛国投敌的汪伪政权壁垒分明;它虽然坚持一党专制,但在抗日民主潮流的推动下,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民主"的姿态,召开国民参政会,就是其"民主"的点缀;虽然在外交上它越来越依附于美国,使美国的势力越来越深入到中国的各个领域,但是,由于其对日作战的实际战果及与日本对峙的军事实力,又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较战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4月24日下午在军事委员会大礼堂举行了"庆祝国府胜利还都大会"。蒋介石在会上致辞道:

    重庆市民在敌机大轰炸下遭受不测损失,仍忠于抗战,输才输力之多,尤为全国各地之冠。这种伟大贡献,在将来抗战史上必将大书特书。……

    政府决定还都,最短期内即将离开重庆,又不免依依。本人自出生以来,除家乡以外,没有比重庆算得是我第二故乡。各位不要因我离开而减低为国之情。我们夫妇对重庆建设绝对念念不忘……

    1946年5月5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五五还都令》称:"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势,故能安度艰危,获致胜利。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国民政府大楼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该文楼于1979年拆毁改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但所幸的是20年后,在国民政府遗址上新建起一座标志性建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而其中的基本陈列--《重庆大轰炸》半景画里,仍展示有当年重庆国民政府遗址的照片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那一段不朽的历史。 (邓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