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双人游: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12:59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脱意识形态看俄罗斯

  • 2011-12-24 17:16
  • 环球时报
摘要:俄罗斯不时冒出大国情结,想获得苏联那样的影响,但有时又挺看重眼前利益,像是对“小日子”充满兴趣。它有了政党竞争和一人一票,但权威的彻底分散化在这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合作、特别是普京获得的权威,在地道的西方政治条件下几乎不可能。

  作者:胡锡进 何申权 本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俄罗斯真是世界上很独特的国家,既不“西方”也不“东方”,甚至很难定义它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球时报》采访组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突破了外界认识这个国家的种种框框,它很像是拒绝任何定义。在中国,人们看俄罗斯经常拿过去的苏联做尺子,一些人试图证明苏联解体是俄罗斯永难摆脱的灾难,还有一些人想证明相反的结论:苏联解体是对俄罗斯的真正解放。但如果从这样的视角看俄罗斯,完全不得要领。真实情形是,这是个资源丰富得难以想像的国家,这种丰富可以帮它度过“任何灾难”。它又是个喜欢慢腾腾的国家,至今在吃苏联基础设施的老底,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像东亚人那样急匆匆。俄罗斯的资源、这个民族的聪明可以很容易支撑他们相当不错的生活,他们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摸索自己在世界上的新位置。


  家底比中国厚


  莫斯科集中了全俄罗斯1/10的人口,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生活面里,这里最贵的一是住房,二是出租车。莫斯科的平均房价每平米6000美元左右,市中心动辄上万美元。而这是个土地要多少有多少的国家。俄罗斯的出租车不正规,根本就没有计价器,真正的出租车很少,所有私家车都有权利顺道载客挣钱,出租车和非出租车,收费多少都由乘客和司机口头商定。车子一动,随便都要100元人民币以上。


  俄罗斯的食品,没我们想象的贵。在圣彼得堡的食品店里,蔬菜较贵,奶制品则很便宜。总体看食品价格略高于中国。


  俄罗斯人的收入很难搞准。我们问到的记者的收入,跟中国的差不多。但保姆、保安等低收入者的情况,比中国大城市里都要好一些,工资大约是我们这边的两倍。给我们开车的塔斯社“退休返聘”司机亚历山大65岁,退休金合300美元,目前每月工作15天,都是大夜班,因此另有约700美元收入,合起来每月有1000美元。他知足常乐,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过去买东西都要排长队,现在东西虽然贵,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


  整个东欧之行,我们见到的老人有知识分子、前公务员、体力劳动者,他们的退休金大多在300美元至450欧元。合人民币2000至4000元。他们几乎都继续工作,如果仅靠退休金,生活会很困难。


  关于医疗和教育,我们采访了莫斯科的米久什尼科夫一家。米久什尼科夫和妻子阿娃都学的兽医专业,现在个体经营宠物用品。他们每个月要给自己交医保,18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免费领一个医保卡,享受免费医疗。但如果要用医保之外的药,就得自己花钱。两个孩子的受教育情况是:10岁的儿子达斯上的是公立学校,迄今包括幼儿园都是免费的,书本费和学校的午餐也都免费;17岁的女儿安妮娅上莫斯科大学一年级,每年交合1万美元的学费,无住宿,每天走读。夫妻俩告诉我们,能考上免费的大学本科名额很难,100个学生里只有个位数的几名。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普通住房面积都不大,米久什尼科夫一家的房子距市中心约25公里,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三居室,使用面积70平米。有过道和可以摆下餐桌的厨房,但没有中国人住房的起居室,即所谓“厅”,住得比较局促。但俄罗斯几乎所有城市家庭都在农村有别墅,大多比较简陋,有的就是一个木房子。但也有些人舍得往里投钱,把别墅往豪华里建。


  一些在俄罗斯生活多年的中国人对我们说,如果用中国人的感受作参照,那么由于俄罗斯社会福利好,穷人比中国的好过。此外俄罗斯的富人显得比中国更富,而且不怕炫富。中国与俄罗斯最可比的是中等收入者,这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与俄罗斯人各有千秋。


  还有人把中俄大城市的退休者作比较,两边的退休金差不多,中国退休者当前的日子不比俄罗斯的差,但中国老人的家底薄,缺少财产积蓄。因为中国老年人年轻时都很贫穷,而俄罗斯及东欧老人却有过相当富裕的青壮年时代。


  资源丰富是俄罗斯的本色


  苏联时代商品匮乏是出了名的,今天回过头去看,当时什么都买不到简直有些奇怪。今天的俄罗斯是典型的资源型国家,这一点甚至比苏联时期更突出。苏联时期大量生产自己的汽车,“伏尔加”、“拉达”等牌子连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如今苏联的消费工业被打得七零八落,“伏尔加”、“拉达”已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街头很难见到。在莫斯科的大商店里,卖的都是西方名牌,俄罗斯消费工业退化由此可见一斑。


  俄罗斯的重工业也不及苏联全盛时期,苏联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使命是与美国全面竞争,它的工艺虽然粗糙,但自成一体,功能全面,总量也在那里摆着。今天的俄罗斯不再具有全面与美抗衡的雄心,重工业有所萎缩也是必然的。


  但俄罗斯的能源工业却不断繁荣,达到历史巅峰。俄罗斯2010年石油出口收入达到1290亿美元,天然气出口收入达到435亿美元,大大超过苏联时代。苏联解体前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石油一桶只卖十几美元。


  俄罗斯的国家福利,基本依靠卖能源及其他资源。俄罗斯联邦政府的预算,包括对民众的福利预算,依据是本财政年度的国际油价。比如,2010年度的国家预算,是以油价80美元为标准制定的。换句话说,国际油价越高,俄罗斯政府和老百姓的日子就越好过,西方一直有一种说法,苏联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超低油价搞垮的。西方分析人士宣称,如果再来一个超低油价周期,那么当前的俄罗斯也将垮掉。


  然而这种预期被认为是少数西方人的一厢情愿,当前世界的主流分析认为,超低油价的时代不可能再回来了。


  俄罗斯的其他资源也丰富得令全世界羡慕。莫斯科、圣彼得堡,都像是在森林和湿地中抠出来的城市。有人开玩笑说,不能说是莫斯科人在房子之间种了很多树,而应当说他们在树林中间“种了”一些房子。在圣彼得堡附近,我们看到用大圆木垒起来当墙的木房子,那是俄罗斯人的传统木屋,今天建到城边搞旅游


  即使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周围,中国人也会立刻产生俄罗斯地广人稀的印象,莫要说辽阔的西伯利亚了。在乌拉尔山以东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3000多万人,和中国黑龙江省的人口差不多,而那里不仅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还蕴藏了俄罗斯的绝大部分石油、天然气资源。


  俄罗斯政府一直强调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制造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分量,改变出口资源进口消费品的“不合理结构”,但这种调整基本上见不到什么效果,分析人士认为,因为这种调整缺少现实的动力。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占到国家财政收入一半,GDP的1/4。有学者断言,当一项收入超过GDP1/4时,它对这个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就是不可改变的。


  “万事不求人”带来的强硬


  有人说“俄罗斯是可以不进口任何东西就能生存的大国”,这使它可以“万事不求人”,而万事不求人又造成它的外交强硬,因此俄罗斯从来就没有真正对外开放过,也因此从来就没有真正穷过,也没有真正现代化过。


  地大物博本身就是俄罗斯的力量,这种力量帮俄罗斯在历史上击败了拿破仑,也击败了希特勒,它还帮助俄罗斯基本治愈了苏联解体这一巨大的内伤。


  苏联的最后几年和解体后的最初几年,莫斯科在外交上很软弱,祈求西方援助。西方曾有幅漫画,戈尔巴乔夫的帽子里装着几枚炸弹,试图换取西方的同情和援助。那时俄罗斯严控外汇流出国家,进出俄罗斯的外汇都需严格登记。而转眼之间,俄罗斯成了外汇储备大国,又开始向世界“翘鼻子”了。向外卖资源,它价比三家,态度强硬,比如与中石油合作,合同已经签了,价格确定了,但俄方公司又找合同的“漏洞”,强行要求加“特殊运费”。在对东欧卖天然气方面,因为价格原因,或者政治原因,俄罗斯都敢突然断气,冻东欧国家几天。


  在政治上,俄罗斯也一点不含糊。它教训格鲁吉亚,打了就打了,西方爱说什么说什么。普京批评美国,经常使用令西方吃惊的措辞。它的军力大大下降,但把旧航母、旧战略轰炸机修葺一新,不断出入西方国家的“敏感区”。在北极问题上,俄的姿态很突出。跟英国、美国打“间谍战”,它都不含糊。俄罗斯尤其把日本当成一个软柿子,不断捏来捏去。俄领导人登南千岛群岛,战略轰炸机围着日本绕圈,都像是有意做出来的。


  在俄罗斯经商的波司登俄罗斯公司总经理郑之伟说,外国公司通常追求“超国民待遇”,但在俄罗斯,外来公司追求的是“国民待遇”,只要不受歧视就谢天谢地。我们也注意到,在俄罗斯人容易干的餐饮领域,美国的连锁店在俄城市里似乎都耍不开。麦当劳在莫斯科还能看到几家,其他连锁店少多了。在圣彼得堡,我们试图找一家星巴克,转来转去也没看见一家。在莫斯科住了十几年、嫁给了俄罗斯人的我们的翻译王女士,甚至不知道“星巴克”这个名字。而俄罗斯自己的连锁咖啡店,却遍布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俄罗斯的经济基础好,但同西方接轨比较难。比如它的铁轨宽度同西欧和中国都不一样。它的武器系统跟欧美相比也完全是另一套“尺寸”。这些都助长了俄罗斯与西方格格不入。


  俄罗斯会成为“大一号的加拿大”吗?


  资源型国家未必都是穷国,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属资源型国家,但经济及文化很发达,有人认为,俄罗斯如果发展顺利,或许有机会成为“大号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但这只是一种推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是欧洲移民建立的国家,而俄罗斯文化“土生土长”,它不断影响周边,反过来也受周边各种影响。这个国家虽然建立了民选制度,但它对西方民主的接受并不彻底,集权主义至今在俄罗斯有广泛影响。各种因素在这个国家竞争。


  塔斯社是俄罗斯官方的通讯社,它现在叫伊塔尔—塔斯社,其中伊塔尔是俄罗斯通讯社的意思,塔斯社是老名字,意思是苏联通讯社。之所以还要挂上塔斯社的名,是因为伊塔尔没人知道。俄罗斯的《共青团真理报》也没改名,因为这个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今天的俄罗斯很难再创出这样的世界名牌。


  塔斯社如今小多了,高峰时有5000多名工作人员,现在只有2000多人。在俄罗斯科学院著名的远东研究所,副所长罗西亚尼宁等人也向我们表达了对研究所规模缩小的不满。我们看到,该研究所的大楼有一半出租给了公司。


  这些似乎在说,俄罗斯的传媒以及对中国的研究都在萎缩,但得出这样的结论又不准确。因为俄罗斯这些年又出了一个民营的国际文传电讯社,在新闻圈内的影响和塔斯社差不多。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大学都比过去多很多,懂中文的人也大量增加。这些因素将俄罗斯“复杂化”了,我们很难对它下一个简单结论。


  俄罗斯不时冒出大国情结,想获得苏联那样的影响,但有时又挺看重眼前利益,像是对“小日子”充满兴趣。它有了政党竞争和一人一票,但权威的彻底分散化在这个国家并没有发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合作、特别是普京获得的权威,在地道的西方政治条件下几乎不可能。


  俄罗斯显然已经挣脱了思考国家道路的意识形态角度,“主义”的探讨在这个国家没有市场,普京的权威,军事工业受重视,强硬外交,选举中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这些都似乎围绕着它是一个地广人稀却又民族复杂的大国,保持统一和守护资源都有一定难度展开的,民主政治同俄罗斯的文化传统,以及它的现实需求很复杂地搅在一起,某种妥协是必然的。


  波司登俄罗斯公司的郑之伟总经理在俄罗斯拼了很多年,他说,俄罗斯是很难用通常逻辑预测的。10年前他们公司开始在俄罗斯搞正规贸易,他们当时分析,俄罗斯在申请加入WTO,这肯定会强制它完善自己的关税体系和银行对贸易的信用担保等,他们当时估计完成这项工作大概需要5年左右。但10年过去了,俄关税系统还是一团糟,在俄做正规贸易很难赚钱。


  然而这不意味着俄罗斯完全不可预测。4年前普京离开克里姆林宫时,很多分析认为他很可能4年后重新回来。不久前普京宣布参加俄罗斯总统2012年的选举,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普京路线将继续主导俄罗斯。


  那么普京路线是否会得到历史的肯定,围绕它形成俄罗斯相对稳定的国家发展道路呢?这个问题将是未来国际政治中最有吸引力的悬念之一。▲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普京继承了苏联遗产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7:05
  • 环球网评论
  • 环球调查:如何看待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和前景
摘要:普京用行动表明,在革新和振兴国家过程中,注意既避免苏联时期的弊端同时又吸收其有益遗产,竭力维护俄罗斯的国情、利益和尊严,义正辞严地回敬来自西方的攻击。

  作者:俞邃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


  苏联演变或者说苏联剧变,包含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两层意思。今年12月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共垮台还要早一个多月。整整2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在关注这样的问题: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建立93年、执政74年,第一个社会主义联盟国家成立69年且被公认为一个超级大国,为何在几年之内就消失了呢?这里就苏联演变的原因和影响,简要要地谈谈看法。


  领导者路线错误与僵化的管理模式弊端交织是解体根源


  苏联曾经被公认是一个超级大国,其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当。上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苏联管理体制,在战争年代和战后恢复时期显示过动员性强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点,并在医疗、教育和其他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有过积极的建树。例如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先于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的世界第一个宇航员上天。这些成就在相当长时期内掩盖了苏联管理模式的缺陷。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表现为思想理论僵化、经济管理凝固化和政治上不民主,其根源首先在于执政党本身的蜕化。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倡导)时期搞过两次改革,由于认识局限、不得要领和阻力重重,都没有成功。安德罗波夫就任最高领导人之后,闪烁过改革希望之光,但他主政15个月就去世了。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面临不改革不行与改不好也不行两大问题。苏联模式弊端造成改革的难度很大,他却一再表示改革决心,而且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和1987年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都展示过改革的良好开篇。可是,在经济改革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他将改革重心急剧转向了政治改革,思想变异与一系列政策失误,特别是取消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使得局面越来越混乱却又无力驾驭,民族分立主义势如狂飙,叶利钦和其他一些地方精英的个人权力欲望极度膨胀,加之西方反苏反共势力乘机策动,结果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苏共改革难度之大,主要表现在:


  其一,苏共本身发生蜕变。苏共严重脱离群众,丧失人民拥戴。上层墨守陈规,官僚主义;中层维护既得利益,等因奉此;基层思想组织涣散,无所作为。党内充斥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党自身缺乏自我革新的动力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党实际上逐渐丧失了先锋队作用,各级组织很大一部分领导权落入非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苏共后来严重受挫时,广大党内外群众不是挺身维护,竟然无动于衷。


  其二,过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僵化、凝固化。被称作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日益使经济失去活力;经济没有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在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美国的经济竞赛中被动挨打。苏联长期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60年代起又大搞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经济结构畸形,大量资金被耗,致使经济发展速度步步下降。几十年来,苏联否定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作用,忽视参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和利用先进科技,缺少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刺激因素和机制等等,这些严重问题从未得到认真解决。


  其三,深层次的民族矛盾被掩盖。苏共历届领导人都在关注少数民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过高估计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就,轻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大俄罗斯主义。他们认为民族问题已“一劳永逸”地解决,甚至宣传“形成了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亦即达到了民族融合。但事实上民族关系中的不安定因素很多,例如一些共和国是被强迫加入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杀害了大批民族干部,民族共和国之间的领土疆界问题并未解决,卫国战争期间强迫一些民族迁徙一直未作妥善处理,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忽视了尊重民族特点和自决权;等等。这些矛盾长期被掩盖着,遇到适当的条件和气候终于爆发成灾。


  其四,对外政策严重失误。搞革命输出、推行霸权主义,既丑化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形象,挫伤了自身经济发展的元气,又忽视了国际国内存在阶级斗争的严峻现实,对西方的渗透丧失警惕。特别是1975年欧安会以后,在扩大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的势头下,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得以自由渗入,对之防范不足,苏联社会已在悄悄发生演化。


  但是,我也不应该把体制弊端这一客观存在与从事改革的主观努力割裂开来,把改革难度大与改革必然失败划上等号。回国头来看,戈尔巴乔夫时期如果从1987年开始的经济改革认真地坚持下去而不是半途搁浅,孤立地去搞那种破坏性的政治改革;如果当即奋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食品消费品生产放在重要位置,而不是在原先非常畸形结构基础上推行仍以重工业优先的加速战略;如果听取许多人的建议早抓农业改革,并且在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不惜付出一定代价大量进口食品以丰富市场,在给人民群众带来经济实惠的同时逐步放开价格;如果在保持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行渐进的、适当的所有制变革,而不是要么迟迟不触动所有制问题,要么在缺乏思想准备和未经试点的情况下企图用几百天时间完成私有化和非国有化;如果不是盲目地频繁更换干部,造成党内离心离德倾向滋长和党的队伍涣散,一批打着支持改革旗号、别有用心的人乘机钻进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因而加重了党的危机;如果民主化和公开性掌握适度,而不是将其作为万灵药方加以滥用,破坏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造成激烈的权力之争与民族冲突;如果正确地总结历史教训,认真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并切实纠正种种错误,而不是诋毁社会主义历史、丑化共产党并取消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执政地位——如果这一切本可避免的重大错误(不是指一般错误)得以避免或者及时纠正(包括重大错误),那么,后来促使事态恶性发展的“8·19”事件也就不会发生,苏联的形势和结局很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最后,我们可以把苏联演变的原因归纳为这样一段话:导致苏联演变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有领导人的错误,也有改革本身的难度,领导人的错误是主要的。强调说内因是主要的,并非外因不重要,而是避免将外部“和平演变”万能化;强调说现实原因是主要的,并非低估苏联模式弊端的严重性,而是警惕陷入改革必败的“宿命论”;强调说领导人的错误是主要的,并非否认苏联改革的艰巨性,而是防止无谓地为领导者的罪责开脱。我们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原因,但又不能孤立地只用某一种原因来对苏联剧变作总体上的解释。如果更概括地表述,那么可以说,导致剧变的各种原因在深层次盘根错节,执政党及其领导者的路线错误与僵化的管理模式弊端相交织所体现的现实内因,则是问题之根本。


  “硬汉”普京继承苏联遗产又维护俄罗斯尊严


  普京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所谓“最大”,说明其影响之大。


  其一,改变了世界格局。一是世界多极化结构变异。超级大国苏联解体,俄罗斯降格为“一超多强”中的一“强”。二是“东西”力量失衡。北约东扩不仅将中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卷入其中,还试图将触角延伸到原苏联领域。“欧洲一体化”的范围已从仅指西欧而发展到全欧。三是“南北”矛盾加深。昔日苏联的“天然盟友”——第三世界国家客观上被推向西方列强的掌握之中。四是地区热点转移。苏联解体之后,原先两极体制掩盖下的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争端激化。如果苏联还在,科索沃战争、南斯拉夫崩溃、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兵戎相见乃至“9?11”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当前西亚北非形势动荡,未必就一定会发生,“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可能完全是另一种局面。


  其二,给后苏联空间留下不确定因素。独联体20年来蹒跚而行,在磨合过程中出现多种双边或多边联合体。哈萨克斯坦领导人纳扎尔巴耶夫早在1994年便提出建立近似欧洲联盟的“欧亚国家联盟”设想。2011年10月4日,被统一俄罗斯党提名决定参加明年总统竞选的普京又提出了构建“欧亚联盟”的主张。他说,将于2012年启动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统一经济空间“不仅对这三国,而且对原苏联地区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说新联盟将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原则之上,“这不是要以某种形式重建苏联”。


  其三,世界社会主义经受冲击。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演变之后,这些国家经历了政治经济管理模式乃至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渡期,充满矛盾,发展不平衡。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存在着共识与非共识、共性与非共性的不同程度的差别。


  其四,对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是敲起警钟。促使中国增强忧患意识,务必增强党的自身建设与执政能力的意识,增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意识。二是改善了环境。俄罗斯经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重压力,采取弱化其综合国力、挤压其战略空间的战略,迫使俄罗斯增强与中国合作的愿望。中俄关系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深远。三是提供了机遇。中国在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四是招来了压力。社会主义中国的作用被突出起来,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普京有一句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他用行动表明,在革新和振兴国家过程中,注意既避免苏联时期的弊端同时又吸收其有益遗产,竭力维护俄罗斯的国情、利益和尊严,义正辞严地回敬来自西方的攻击。西方国家不喜欢他这个“硬汉”,乃至对他将参选2012年总统大加非议和抨击。从普京接班,到“梅普组合”,再到可能出现的“普梅组合”,这种体制好与不好,要由俄罗斯国情和俄罗斯人民说了算。今年11月11日普京针对“梅普易位”执政方式的质疑,说他知道这种模式存在缺陷,“但不知道哪种方式完美”。他表示在选举中将为民众提供评判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机会。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独联体仍留恋着苏联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7:22
  • 环球时报
摘要:当西亚北非发生动荡时,人们会猜测“阿拉伯之春”会不会刮到独联体国家,它们中谁将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实,如何防范“阿拉伯之春”扩散也是莫斯科纪念峰会上的一个话题,独联体各国希望让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共同阻止这一革命的蔓延。

  作者:陈志新 李中海  穆平  柳玉鹏  王会聪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


  “不为苏联垮台遗憾的人无心,但认为苏联将回来的人无脑。”俄罗斯前将军亚历山大·列别德曾在谈论独联体国家的话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1991年12月21日,相继从苏联解体出来的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至今,它已走过20年的坎坷历程。20年来,俄罗斯“一家独大”,由弱变强;塔吉克斯坦发生过内战,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上演过“颜色革命”;因为民族冲突,格鲁吉亚还在2008年俄格战争后退出独联体;而美国为对付俄罗斯,插足独联体“小”成员国的举措始终未停,并长期租借中亚的军事基地……伴随而来的,是国际上对独联体国家抱团取暖,还是同床异梦的种种议论。从独联体国家纪念自己20岁的大氛围中,人们发现,尽管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前途坎坷,但“埋葬独联体的说法”确实就像一位俄罗斯高官所说的,还有些“为时过早”。


  “谁也没打算埋葬独联体”


  一场纪念独联体成立20周年的峰会刚刚在莫斯科闭幕。峰会期间,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签署了启动统一经济空间的系列文件,成立了欧亚经济委员会,这个“超国家机构”为俄罗斯打造“欧亚联盟”的构想拉开了序幕。俄罗斯“新闻”电视台在报道莫斯科独联体峰会时说,“该组织具有良好的前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近年来首次与会,他一反从前的立场,对独联体的未来充满希望。卡里莫夫说:“独联体20年来曾面临一系列阵痛,直到今天还有人对此有一定的忧虑感,但乌国和其他中亚国家都明白,是强大的俄罗斯将我们所有国家联合在一起。”


  这20年,独联体国家经历了不少,也出现很多变化。独联体成立后的头10年,各国为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明争暗斗,1992年至1997年的内战还使塔吉克斯坦成了最为贫穷的亚洲国家之一。悲观人士曾形容这一组织“像一只旧皮箱,拎之沉重,弃之可惜”。此后,在西方势力的参与下,先后发生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又让独联体“命不久矣”、“是独是联”的论调此起彼伏。2008年的俄格战争,最终造成格鲁吉亚于2009年8月正式退出独联体。


  俄罗斯《生意人报》12月21日报道说,独联体已走过20年,此前,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一机构将会崩溃。从这20年的发展来看,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发展非常缓慢,而且俄罗斯一家独大也让一些成员国非常不满,甚至有学者对这个松散的俱乐部组织持悲观态度,认为独联体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文章列举近几次召开的独联体峰会,总会有个别国家的元首缺席,这从一个侧面暴露了独联体内部存在的矛盾。


  对外界的质疑,俄总统助理普里霍季科回应说:“独联体成立20年来,依然是生机勃勃的有用机制。埋葬独联体还为时过早,最起码我们的感觉是谁也不打算这么做。”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我们共同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今天我们像朋友般坐在这张谈判桌前,独联体就是为此目的而设的,它成为我们聚会的平台……使我们的各个国家获得发展,使我们的人民感觉亲近。”阿塞拜疆《今日报》21日报道,该国总统阿利耶夫表示,阿将继续参与独联体的事务。阿驻俄大使表示,虽然两国在独联体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但俄罗斯一直尊重阿国的主权。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则表示,独联体有助于加强各国联系和合作。


  “维系纽带是对苏联时代的留恋”


  谈到独联体国家20年来的变迁,路透社驻前苏联中亚地区的摄影记者沙米尔·朱马托夫的感受很深。现年40岁的沙米尔,前20年和后20年分别以苏联公民和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公民身份度过。20年前的1991年12月21日,他以哈萨克斯坦摄影记者的身份亲历独联体成立,并宣告苏联已不复存在的“阿拉木图会议”。沙米尔近日撰文说,当时一些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心态犹如“惊慌失措的孩子,想紧紧抓住父母的衣角不愿放开”,但现在,“我们都已经长大”。沙米尔写道:“苏联曾给予我们许多馈赠,有良好的教育,有我父母至今仍称之为'家’的坚固公寓,但曾经伴随我们的恐惧和不安也随之而去,代替它们的是应对挑战的成熟和独立。”


  路透社12月8日一篇报道说:“对苏联的留恋将迥然不同的独联体国家联系在一起,这个松散的贫穷新生国家的集合体,被分裂主义、民族冲突和经济纠纷折磨得四分五裂,人们不禁要问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共同点?”文章采访了塔、吉等独联体国家经历过苏联时期的中老年人,他们的观点是,20年后,对前苏联岁月的留恋似乎成为维系该组织的唯一纽带。46岁的阿什莫娃是吉尔吉斯斯坦一家美容院老板,她回忆起苏联时代的低工资和禁止普通公民出国旅行的限制,但谈到吉近年来的变化,她表示“这是个在6年来爆发过推翻两任总统的革命国家,去年的民族冲突又造成数百人死亡”,想到这些不稳定因素,她愿意以当前的相对富裕换回苏联时期的“人民友谊”。


  俄罗斯社会研究协会主席博尔久戈夫表示,20年前的12月21日,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的文件,如今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将苏联的和平解体,以及随后冷战的和平结束视为“20世纪令人惊讶的成就”,原因是“同俄罗斯帝国、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帝国或者葡萄牙帝国的解体相比,苏联的终结是相对和平的”。


  相对于这种“和平结束”,一些独联体国家20年来却不平静。苏联解体后,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的阿拉套广场,立起了一尊看上去很像是美国自由女神的雕像,但仔细看去,这尊自由女神像手里高擎着的不是火炬,而是一轮金色太阳。这尊“混搭”的自由女神,带给吉国居民的不仅是概念上的自由,也有时隐时现的政局动荡。到了2011年夏天,这尊混搭的自由女神像终于被柯尔克孜族民族英雄玛纳斯替代。


  “欧亚联盟”面临现实考验


  独联体作为整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使俄罗斯有了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据俄新网报道,独联体国家面积占全球的16.4%,拥有全球4.4%的人口,还有全球1/5的石油、2/5的天然气储量、1/4的煤炭、10%的电力生产量、1/4的森林和大约11%的全球可再生淡水资源与13%的耕地。不过,美国经济咨询机构IHS环球透视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格沃拉亚认为,独联体国家的民族自豪感将是制约“欧亚联盟”扩大的一个因素。严重依赖俄罗斯提供能源的乌克兰就对俄罗斯的意图表示怀疑。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分析家阿里克谢·马拉申科也分析说,有着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或阿塞拜疆,短时间内都不会考虑加入俄罗斯主导的联盟。


  独联体纪念峰会在莫斯科举行之际,乌克兰—欧盟峰会几乎同时召开。峰会前夕,乌克兰外长格里先科在德国媒体上撰文称,尽管受到外界压力,乌克兰还是做出了融入欧洲的“文明选择”。格沃拉亚也说:“俄罗斯以西和以南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最终将有可能融入西方。”有俄罗斯学者断言:“没有乌克兰加入,独联体一体化就没有前途。”


  美国智库“美国安全项目”研究员约书亚·福斯特12月16日在《大西洋月刊》网站撰文说,对独联体来说,中亚大部分地区仍发展滞后,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使该国政府疲于应付,塔吉克斯坦经历了长期残酷的灾难性内战,突然爆发的民族暴力冲突事件使吉尔吉斯斯坦陷入沉寂。约书亚还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统治者“都在进入其第二个10年统治期”,从很多方面而言,该地区的钟摆已经停止,严重缺乏政治和社会进步。


  西方舆论还一直批评部分独联体国家的政治体制。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揶揄说:“该做个新计划了,'斯坦’们。”文章说,脱离苏联20年后,依靠能源产业,哈萨克斯坦等国出现变化,但该地区各国面临的风险是缺乏变革的国内政治,中亚几国仍在前苏联强人的统治之下,他们害怕社会骚乱和激进伊斯兰运动。与此同时,肆虐的裙带关系不但阻碍经济增长,还导致社会不公,政府机关内的苏联官僚作风根深蒂固。


  因此,当西亚北非发生动荡时,人们会猜测“阿拉伯之春”会不会刮到独联体国家,它们中谁将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实,如何防范“阿拉伯之春”扩散也是莫斯科纪念峰会上的一个话题,独联体各国希望让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共同阻止这一革命的蔓延。


  困扰独联体国家的还有各成员国发展不平衡、国内腐败等社会问题。比如,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均GDP为843美元,不到其邻国哈萨克斯坦的1/10。在吉尔吉斯斯坦流传着一则前苏联时期的黑色幽默:某农庄换届选举,大多数社员打算撤换掉现任领导,理由是贪污。但有一个智者却告诉大家,我们不能这么做。他解释说要换掉他,还会再来一个同样贪婪、拎着提包的领导。现在,一些吉尔吉斯斯坦民众仍对国家的腐败现象十分不满。家住吉总统府“白宫”对面街道的家庭主妇努尔古丽抱怨说:“第一任总统阿卡耶夫,他的家眷把半个国家资产变成了自家财产;而后面的政府,又把另一半国家资产变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什么都没有。”


  独联体内的一些成员国还要在俄美之间搞平衡。为遏制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加强军事关系,向这些国家派出军事教官并邀请当地军官参加美国军事院校培训。2003年当美国入侵伊拉克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似乎已如日中天。以向阿富汗派遣部队的名义,美国还高价租用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空军基地。但最近几年,俄罗斯逐渐恢复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亚各国领导人向俄罗斯做出的让步增多,才使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邢广程谈俄罗斯崛起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7:26
  • 环球网评论
摘要:可以预见,普京返回克里姆林宫之后,俄罗斯还将会沿着权威主义加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俄罗斯的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关于“苏联”的讨论最近越来越多,在讨论中,人们更多的是从各种角度诠释苏联20年前的那场生死之变。不过,环球网评论此次把视角投向了俄罗斯。从超级大国的历史背影中走出来的俄罗斯,未来会走向何处?我们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广程。


  环球网:在12月18日的外交学院研讨会上,您曾发表观点:俄罗斯提出“欧亚联盟”,主要是解决前苏联空间的问题。那么,前苏联还有什么遗留问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对俄罗斯来说有什么意义?


  邢广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需要与其他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既需要保持和维护原有的统一的经济空间和人文空间,又需要使上述关系建立在平等和主权基础上。俄罗斯着眼于推进原有苏联空间的一体化进程,目前有了一些进展。这是俄罗斯未来的重要使命。


  环球网:苏联解体之后,您对俄罗斯的发展势头怎么看,如它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怎样发展状态和效果?


  邢广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全面危机。俄罗斯靠向西方的战略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变成了危机四伏的国家,根本谈不上发展问题,重点是如何克服严重的社会危机。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从危机状态中走了出来,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同时普京也对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了修改和调整。最主要的是实行了中央集权的基本方式,“可控民主”和“主权民主”标志着俄罗斯对西方的模式照搬的时代已经结束。可以预见,普京返回克里姆林宫之后,俄罗斯还将会沿着权威主义加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俄罗斯的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环球网:您对俄罗斯的前途及走向如何分析?俄罗斯加入WTO对它将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意义或影响?


  邢广程:俄罗斯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国家,无论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上看,俄罗斯都具备大国崛起的必备要素。今年俄罗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加入了WTO,这不仅对俄罗斯有益,而且对全世界都有益处。只要俄罗斯能够恰当地应对欧洲金融危机,只要俄罗斯继续保持对外开放的战略,俄罗斯就能够在国际经济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环球网:您如何分析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走势,如美国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伊朗叙利亚问题等等,会不会引起双方新的“冷战”或“热战”?


  邢广程:俄罗斯与西方存在几个结构性矛盾,无法绕开。一是价值观上的冲突,西方认为普京政权不是民主政权,而普京则认为,美国在干涉俄罗斯的内政;二是反导问题美国和北约没有放弃的意思,而俄罗斯也已强硬姿态加以回应,这个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三是俄罗斯所倡导的独立体一体化进程会遭到西方的质疑和阻挠。俄罗斯在伊朗和叙利亚问题上与西方叫板,说明俄罗斯是一个有抱负的大国。但尽管俄美关系不好,存在严重分歧,但俄罗斯不想与美国搞冷战,尤其是新冷战。(环球网王京涛采访整理)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苏联解体是巨大灾难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7:59
  • 环球网评论
  • 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和前景
摘要:有人认为,苏联解体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从此走上了自由、民主体制;也有人认为我国北方从此解除了巨大威胁,因而是件大好事;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证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走不通。我个人认为,苏联这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大演变是一场大灾难。

  作者: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写在前面的话:如何为苏联解体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定性呢?是一场大灾难还是一次大进步呢?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其它国家,对这一重大问题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一定意义上讲,“好得很”与“糟得很”各不相让。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使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从此走上了自由、民主体制;也有人认为我国北方从此解除了巨大威胁,因而是件大好事;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证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走不通。我个人认为,苏联这场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的大演变是一场大灾难。


  犯罪率高人口锐减,俄罗斯第一次感到民族消亡危机


  从经济民生角度来说,据统计,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而1941-1945年的卫国战争期间仅仅下降了2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6000多倍。


  俄罗斯大规模推行财产私有化运动,不仅造成了全民财富被瓜分,也造成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1998年,20%的居民手中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总收入,而这其中又大部分集中在200—300个家族手中。这极少部分人攫取了国家财富的绝大部分,同时也攫取了国家的权力。


  从社会治安角度来说,民族分裂,种族冲突,恐怖谋杀暴力事件接连不断。2000多万俄罗斯族被迫留在“境外”,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到90年代初期,仅塔吉克斯坦由于社会民族冲突就死亡60万人,上百万人背井离乡。到了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人口缩减、民族消亡的危机。近几年来,全国平均寿命从70岁降到65岁,男人的平均寿命竟降到了54岁,而女人则不到60岁。


  据统计,苏联解体后10年间,各种犯罪尤其是重大犯罪案件剧增,仅2002年俄罗斯杀人案就超过3.2万起。每年由于犯罪造成的失踪人口超过十万,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人被杀,平均每十万人口有一千个犯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犯罪比例。莫斯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多博林科夫说﹕“俄罗斯近年来所遭受的精神和物质损失﹐无法计量。实际上﹐所谓的改革使俄罗斯倒退了20-30年﹐有些精神损失﹐无法估量。”


  1994年,著名作家、前持不同政见者马克西莫夫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对《真理报》记者谈到:“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对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如此痛心,自己的祖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好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强奸一样。再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 1999年12月31日,刚刚代理俄罗斯总统职务的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的演说中指出:“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2005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又十分痛心地说:“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绝大多数俄罗斯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冷战结束,但世界并未走向和平


  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也结束了,但世界却没有从此进入和平盛世。从1991年算起,短短十几年间,战乱和民族冲突不断,世界几乎没有停息地进行了波黑、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五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由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策动的一场场所谓“颜色革命”,在独联体、中亚和西亚、北非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使这些国家处于或长期处于动乱之中。我国周边安全状况也出现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


  1995年10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其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说:“最近10年来对苏联及其盟友的政策清楚表明,我们所采取的清除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以及最强大军事联盟的路线是多么正确。我们获得了杜鲁门总统想要通过原子弹从苏联获取的东西。”克林顿还曾公开说:“俄罗斯人必须抛弃过去的帝国思维,俄罗斯已不再是世界大国,而只是非洲的上沃尔特”。上沃尔特即布基纳法索,面积27.4万平方公里,是位于非洲西部的内陆国,2009年的GDP仅有81.05亿美元。这一判定当然是言过其实,但从一

纪念苏联解体20周年系列:苏共蜕化是根本原因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8:06
  • 环球调查:如何看待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和前景
摘要:我们强调苏联解体的主要责任在于以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并不是说几个人就能搞垮苏联,而是说他们是特权集团的集中代表。苏联解体,其中根本原因,是苏联党内、国内特权阶层的出现和发现壮大并最终成熟。

  作者: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苏联共产党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震惊之余,世界各国及政党、相关国际组织、各类学术团体乃至不少个体,都在纷纷思考“苏联解体”这一前所未见的巨大谜团,力图借鉴这份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 各种不同的研究观点试图向世人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没有搞好说” ﹑“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决定说” ﹑“斯大林模式僵化说”等等。我们看见不同的人得出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苏共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正确理论指导的结果﹐苏共之所以亡党﹐是从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逐渐脱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进而否定列宁,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了马列主义的一系列最基本的理论。他提出 “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等理论,导致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失去了对资本主义复辟应有的警惕性。戈尔巴乔夫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上,走得比赫鲁晓夫更为遥远。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实质:一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替代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二是要最终取消党的执政地位 ;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改变成资本主义。


  1990年3月15日,戈尔巴乔夫当选总统,距他走上苏共最高领导职位整整五年,苏联的改革也走过五个春秋。从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到总统制,这完全实现了戈尔巴乔夫多年的夙愿和政治理想。然而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却是政治愈加混乱、经济几乎崩溃、社会更加动荡、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其次,特权阶层的出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格·瓦·奥希波夫说过:“由于对要求入党者审批的放宽,什么人都可以入党,其结果就是怀着各种私利的人混入党内。鱼烂是先从头上烂起的。从赫鲁晓夫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党的领导层就开始了腐烂。这些混进党内并企图不断高升的人入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入党后,就意味着可以到非洲去狩猎,把自己的儿、孙子辈安排好,把自己家庭安排好。共产党的蜕化变质和最终解体,实际上是在家庭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就发生了。”


  苏共的特权阶层,首先来源于官职。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价值”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特权阶层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制造了社会鸿沟、败坏了社会风气。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


  必须同时强调:首先,“特权阶层”只是对当时苏共干部队伍中以权谋私的极小一部分蜕化变质分子的特指。西方把当时苏共约有60—70万名干部全部称作为特权阶层,完全是为丑化和推翻苏共而刻意、恶意、歪曲的宣传。其次,必须把分配领域中的合理差别和“特权”区别开来。三、不能仅仅注意到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特权”现象,更要注意在制定政策、任用干部、贪脏枉法为自己和小集团谋取私利,并逃避党纪法规的监督等方面的表现。这对破坏党群关系进而对改变党的性质的危害更为严重。


  最后,是错误的干部路线。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召开。戈尔巴乔夫在大会报告中公开批判“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正式取消了“党的组织机构、全部生活和活动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一条文。戈尔巴乔夫是在所谓“民主化”口号的掩饰下用个人极端专制的办法推行其错误路线的。召开政治局会议时,他往往不听取别的委员的意见,甚至一个人滔滔不绝讲上一、两个小时,然后便作为党的指示或决定执行。1991年8月24日,没有履行任何法定程序,实质上就由他个人决定并宣布苏共中央的自行解散。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干部路线进一步造成了苏联党政军干部队伍思想上的空前混乱。苏共在干部路线上的严重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威信,造成了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的不信任,对苏共党的决议和指示的冷漠,各级组织和整个干部队伍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政令不出克里姆林宫”也便成为情理之中。至此的苏共也就无力回天了。


  我们强调苏联解体的主要责任在于以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并不是说几个人就能搞垮苏联,而是说他们是特权集团的集中代表。苏联解体,其中根本原因,是苏联党内、国内特权阶层的出现和发现壮大并最终成熟,再加上国外势力的配合。

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的衰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轻慢。

李慎明: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8-29 08:39
    摘要:在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时,严格区分和区别对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至关重要。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么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会走向反面,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

    作者:李慎明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在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其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或异己的力量。如何发现、准确分辨和处理这些不同的意见或敌对的声音,是摆在苏共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敌对分子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进行坚决斗争,对人民内部的不同意见和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则允许存在和发表,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正确方针。


      几十年来,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共产主义教育,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大力反击国内外各种反苏反共宣传,工作是有成绩的。但苏共的思想工作也存在严重问题。苏共在文化和科学领域,常常以强制、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问题,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新的问题和矛盾。在这方面,“地下刊物”、“持不同政见者”和非正式组织就是三个重要例证。


      第一,“地下刊物”。长期以来,苏共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使得敌对势力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有些人制造了“地下刊物”。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联国内外形势的缓和,特别是在西方反苏势力的支持下,苏联境内直接从事地下刊物的人数已经多达400人。印刷品的内容也由传播一些诗歌和被禁止的文艺作品,变为刊登政治和社会批评性材料。以莫斯科的一些秘密地下刊物为中心,还开始形成“自由民主运动”组织。此时的地下刊物也影响到东欧国家,如捷克、波兰等,并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注意。


      第二,“持不同政见者”。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政治倾向和思想观点十分庞杂,活动方式有许多类型,每一类型内部又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持不同政见者”维护人权、否定苏联模式、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主要宣传俄罗斯传统民族主义;有的宣传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只是与官方立场有所不同,他们针对苏共和苏联在体制、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还称不上是“持不同政见”。还有的“持不同政见者”当时以至现在仍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这些人属于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中特殊的健康力量。


      但勃列日涅夫当局并未对“持不同意见者”和“持不同政见者”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律加以取缔和镇压,这样做或许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缺少深入细致的理论斗争,其负面影响也很大。


      1975年苏联签署的“赫尔辛基协定”规定,所有签字国都有义务允许东西方之间人民、思想与商业更自由地交流与往来。此后,苏联出现一些“赫尔辛基小组”,西方出于各种目的,开始对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给予资助。苏联和东欧的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开始得到津贴,并经常得到各种奖励和奖金。苏联当局对待“持不同政见者”常常先关押、后流放,最后干脆驱逐出境。有时小题大做,有时费力不讨好,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名扬苏联和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持不同政见者”活动逐渐衰落。但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又活跃起来,苏联当局不但恢复他们的名誉,而且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各种政治活动。萨哈罗夫就是一个典型。这时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已经不再排斥亲西方的社会精英,而与他们同流合污了。


      第三,“非正式组织”。苏联的“非正式组织”,是从1986年开始出现的。这些小规模的组织相对于官方有组织的团体而言,具有秘密性、非官方、灵活、业余等特点。从1987年开始,一些“非正式组织”发生分化,其中一些组织的思想和主张开始激进化。与“非正式组织”相呼应,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境内的民族主义思潮和分离情绪越来越严重。


      由于戈尔巴乔夫等苏共领导人的纵容,到苏联解体之际,这类非正式出版物成为宣传反社会主义、反苏共力量的“舆论先锋”。而上述各类非正式组织,有的演变为政党,如民主联盟党,有的成员成为自由主义改革的领头羊,如盖达尔和丘拜斯。因此,一些非正式组织也称得上是苏联—俄罗斯自由主义或某些极端势力的“初级党校”。


      从以上三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时,严格区分和区别对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至关重要。如果把工作做好了,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化解,甚至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或是不去做工作,那么即使是人民内部矛盾,也会走向反面,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与此同时,对于敌我性质的问题,如果听之任之,甚至推波助澜,就一定要出大问题。这是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教训之一。▲(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社评:苏联解体,历史的必然还是意外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8-20 10:57

        俄罗斯及世界舆论昨天广泛回顾“8·19”事件20周年,今天回头看那场震动世界的“政变”以及随后发生的苏联解体,西方的态度依然如故,但俄罗斯人的感受发生了复杂变化。毕竟他们是那场流产事变及其后果的主要承受者。


        苏联解体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价值判断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判断者的利益位置。俄罗斯今天很多人的感受是对此“挺遗憾的”,因为今天的俄罗斯国土不仅小于苏联,也远远小于历史上全盛时期的俄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从苏联的“一流国家”降为实际上的“二流国家”。这种变化的长远代价在逐渐显现,而俄罗斯社会近20年的开放和进步,即使不付这个代价也完全可以发生。


        内乱导致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它的形成曾经伴随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它的崩溃又导致新的、至少是短期的痛苦和不适。从中受益的,主要是俄罗斯民族在此前近一个世纪里的对手和敌人。


        如果让俄罗斯人今天选择的话,他们很可能更愿意“改造苏联”,而不是那么轻易地就把它摔碎,从而让北约一直扩张到它的边界,它以往的“兄弟加盟共和国”,有些像格鲁吉亚这样成为它的新对手,而车臣这种已并入俄国一个世纪的地区,又经历一轮托尔斯泰时代的战乱。


        从西方的利益视角看,“8·19”事件是阻止苏联解体的“反动政变”,对俄罗斯来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上,俄罗斯差一点就避免了此后“战略空间急剧缩小”的命运,但由于它的流产,苏联解体反而来得更快。


        为什么苏联强力机构的主官都进入了“8·19”紧急状态委员会,但它却因叶利钦等人振臂一呼,被示威者一击即溃呢?根本原因在于“8·19”之前,苏联的意识形态已完全“去社会主义化”,苏联的政治体制,其国家统一的合法性及必要性遭到大量扰乱和否定。由于苏共的弱化、分化,苏联内部充满思想的困惑和“反叛”,苏联社会事实上在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美国的附庸。


        “8·19”事变一发生,美国立即宣布“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这种通常大国对小国才会使用的外交施压,显示了美国当时对其在苏联社会影响的空前自信。“8·19”之时,苏联已经是一盘散沙。戈尔巴乔夫虽然从被软禁的克里米亚回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但他作为苏联总统,成了“空架子”,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可以对他发号施令。这样的苏联,“8·19”事件已不可能“救”它。


        苏联解体的一幕幕向中国提供了不可再得的政治演进沙盘,它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说是无穷的。苏联的解体完全不在改革者的计划之中,直到1991年3月,苏联还在全境举行“是否应该保留苏联”的全民公决,近八成投票者支持国家统一。然而苏联却逆这个愿望轰然倒下。它来得如此突然,很像是历史的“一个意外”。


        大多数俄罗斯人未必愿意回到苏联时代,对那个时代的不满和对国家分裂的遗憾,十分复杂地留在那个民族的记忆中。苏联在被渐渐忘记,历史不能假设,俄罗斯人没有“假如苏联没解体会怎么样”的另一选择。


        然而有一点没有质疑者:俄罗斯不是最近20年世界大变动的赢家。祝愿它的未来会美好宽广。▲

      如何看待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和前景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12-24 16:24

      ·         环球网评论-环球舆情调查中心

        编者按: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即使在普通公众中间,“苏联”,这个早已进入历史的词汇,也在不断地被提及。人们用各种观点、从各种角度诠释着20年前的那个震惊世界的剧变。对于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俄罗斯来说,虽然“苏联”只有短短的69年的存在,但它给俄罗斯带来的震荡,也是前所未有的。12月25日是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日,环球网联合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推出相关调查,期待广大网友热情参与。


      1.提到苏联,您最先想到什么?(可多选)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超级大国
      布尔什维克
      苏维埃
      红军
      老大哥
      共产国际
      计划经济
      解体
      体制僵化
      著名地名: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冬宫、红场、克里姆林宫等
      著名思想家、革命家或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
      著名文学家及文艺作品: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雅库布?柯拉斯、符?伊凡诺夫、巴格里茨基、阿谢耶夫、叶赛宁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年近卫军》,《我的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等
      著名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入侵阿富汗、冷战等
      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
      英雄人物:卓娅、朱可夫、布琼尼等
      其他
      说不清
      2.你对苏联的印象如何?(单选)
      正面
      中立
      负面
      不好说
      3.时隔20年,当下你对苏联解体的感受是什么?(单选)
      痛心
      惋惜
      庆幸
      高兴
      复杂
      没感觉
      4.你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
      经济政策错误,制度僵化,政治腐败,丧失民心
      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的结果
      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在世界范围内搞霸权主义,拖垮了经济
      西方颠覆、和平演变的结果
      其他
      不知道,不好说
      5.西方国家有观点认为,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巨大错误,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带来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单选)
      认同
      不认同
      不知道,不好说
      6.你认为苏联解体对中国而言利弊如何?(单选)
      利大于弊
      有利有弊,相差不多
      弊大于利
      不知道,不好说
      7.你认为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有哪些?(可多选)
      体制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把经济建设搞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搞好民生
      加强党纪党风、党内廉政建设
      对西方世界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和手法要保持高度警惕
      其他
      不知道,不好说
      8.你认为当前俄罗斯综合国力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上处于什么位置?(单选)
      超级大国
      一流强国
      二流国家
      弱国
      不好说

      9.你是否看好俄罗斯未来发展前景?(单选)
      看好
      不看好
      不知道,不好说
      10.你认为俄罗斯是否能重新复兴成为超级大国?(单选)

      不能
      不知道,不好说
      11.您的周岁年龄属于下列哪个年龄段?(单选)
      18岁以下(不含18岁)
      18~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岁及以上
      12.你的性别是(单选)



      13.你的最高学历是:(单选)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及职高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拒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