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pm肌肉:贵州历史人物——第13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38:13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芗涛,香涛,晚号壶公、抱冰。祖籍直隶(今河北)南皮。出生在贵州贵阳,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进。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六年(公元1867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任湖北学政。十二年(公元1873年)典试四川,授四川学政,推荐郑珍之学遍全蜀,所取多俊秀之士。光绪初,擢司业,再迁洗马,遇事敢言,是时清廷派崇厚与俄人谈判伊犁事,订新约十八条。张之洞奏论其失误。请斩崇厚,毁新约。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授侍讲,再迁庶子,纠弹时政,号为清流。七年(公元1881年),擢内阁学士,授山西巡抚。十年(公元1884年)任两广总督,时值中法战争时,他办主抗战,起用冯子材率粤军援桂,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迫使法国停战议和。他在粤六年,设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办广雅书院,广雅书局,武备文事并举,以图自强。十五年(公元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大办洋务,依靠英、德等国借款和技术,创办京汉铁路、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汉阳铁厂,还开办了枪炮、铜铁、火药、织布、纺纱、缫丝、制麻诸厂,大兴土木,百事俱举。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任两江总督,巡阅江防,改筑炮台,教练"江南自强军",设立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加太子少保,后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著有《广雅碎金》、《輶轩语》、《书目问答》、《读经札记》等。

沈宏富(1837-1868),贵州铜仁人。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祖父。年幼时体力强壮,秉性刚勇。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逼近湖南,湘军头目曾国藩到外招兵买马。沈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十六岁时入湘军,转战江南数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战功显著而被步步提升。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沈率部攻克崇仁、乐安、宜黄、南丰,屡建战功,擢升副将,加云南昭通镇总兵。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沈以副将随同乡田光恕入黔,田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沈任总兵,正二品。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田、沈卷入了人民反洋教运动,田因参与青岩教案被罢钦差大臣,又因参与开州教案,被罢贵州提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朝廷任命沈宏富为贵州提督。因沈与田关系密切,沈受朝廷暗中监视,前任莫测,便借口枪伤复发为由请求辞职。他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还乡到临近的湖南省凤凰县镇竿城定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31岁时因旧年枪伤复发而去世。

杨汉章(1837-1900),号倬斋,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人。十七岁应童子试,次年补弟子员。以办团练出力,保直隶州州判用,未就,赴京兆试,不第回籍。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中举人,但会试屡不中,复由保举官山西知县,因遇灾荒,被委办赈济,全活甚众。后以直隶州知州用。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充乡试同考官,六年(公元1880年)署河津县事,七年(公元1881年)任蒲县知县,因家庭多故,老母倚望,遂告养归里,不再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病逝。

袁思韠(1838-1888),字锡成,号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双印斋主人,清朝贵州修文人。著名书法家。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例捐内阁中书、保同知加盐运使衔,分发广西,先后入丁宝桢、鹿传霖、张之洞幕。能文工诗,擅长书画,精行草和正书,小楷特精美,为同治光绪年间以来黔之书法之首,为贵州著名书法家。光绪初年,他与罗文彬主持维修阳明祠,亲手摹刻碑石,一时赞为双杰。还善绘画,以花卉小品为长,设色淡雅,妙趣天成。清丽韶秀。著作有《双印斋诗存》。

杨树琪(1838-1901),字瑶圃,侗族,贵州天柱县人。清朝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56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亚元,出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他在京目睹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惨状,忧心如焚。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他和吴见举、吴鹤书、陈明清等7名在京的黔东南籍举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签名,请救清政府"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他们明知这样做为触犯皇威,必有凌迟之祸,但因爱国心切,以视死如归之精神,参加了这一壮举。后在家乡捐资兴建学校,领修天柱县志等。

钱衡(1838-1881),字莘民,别号芋岩,清朝贵州贵阳人。幼家贫,勤奋好学,品学兼优,常得师长赏识,博览多通,发为诗歌,词采锦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举癸酉科拔贡。次年北上赴京朝考,取一等第一名,分发河南知县,升直隶州知州。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奉调山东行咨,奉旨赏加同知衔。知县也好,同知也好,都未得实授过,处景凄惨。著有《芋岩诗集》、《河工日记》、《京华时提录》等。

邹馨兰(1839-1907),名位揆,字循陔,贵州省三穗县人。晚清附生。历任云南永昌知府,昆明知府,蒙自道员,云南按察使。法国英国吞并越南、缅甸后,在云南边境制造事端,朝廷委任馨兰为中法(滇越)、中英(滇缅)划界专使。他精选熟悉疆土掌故的属员,携带历代舆图、志书和档案资料,与英、法代表谈判,据理力争,中国没有让出尺寸土地,使划界得以胜利完成。

刘春霖(1840-1913),字润民,号雨山,万唐,蒙谷老人,别号离唐,清朝贵州安顺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次年进士。入翰林院,授编修。历任云南的广南、昭通、东川知府,南防统领,兼督办滇越界务,云南按察使,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由江西归里。他督办滇越界务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在飞扬跋扈的外国官员面前,他每每拍案而起,义正词严地斥责对方;勘界时,依照历史疆界,他做到了寸土必争,树立界碑。他在滇三十年,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为官清廉,离滇时却是行装简单。他还是有名的书法家,离滇前,挥毫大书"秀拥玉华"几个大字摩岩于昆明园通寺的石壁间,遗迹至今犹存。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颜真卿贴团扇面》。

廖景森(1840-1920),字云轩,清朝贵州独山人。幼聪慧,好诗文。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入广西提督冯子材幕府,襄理戎务,后主总兵陈德贵文案出驻越南,剿匪有功,保知县,旋以越南金夷县夷民肇事处理失误,被革职充军黑龙江,入将军依克唐阿幕,后复职,随其侄廖彭居北京。著有《虚白室燹余诗》。

陈明清原名陈联珊,字申甫,侗族,贵州天柱县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举人,任安南(今晴隆)县教谕,兼贞丰州儒学正堂。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在京应试时,参与康有为、梁启超倡议的"公车上书",以视死如归的精神,请求清政府"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后到甘肃省某县任知县,刚上任即被人用毒酒暗害。

何亮清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进士。官至四川成绵道。善书法,宗赵董,亦颇清雅,贵州省博物馆藏有其行书七言联:"间扫白云留鸟迹,自锄明月种梅花"。著作有《苍漪山房诗集》。

朱明月(1841-1868),原名张保山,贵州遵义县新舟人。曾办团练,因故被县令拘押。获释后,冒姓朱,取名明月,自称是崇祯皇帝第十代孙,前往思南白号军农民起义军大营拜见首领刘义顺。刘见朱明月年轻机敏,有胆有识,遂向部属宣称找到了"真主"。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在贵州思南岑头盖拥明月为秦王,沿用杨龙喜的江汉年号,顺时为江汉六年。后与刘义顺率白号军西征,攻凤冈、遵义、湄潭、绥阳、桐梓、连连得胜。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白号军农民起义推朱明月为皇帝,改江汉十二年为嗣统元年,以正安为又一个根据地,恢复发展生产。朱明月立志反清,机敏果敢,虽为"秦王"、"皇帝",但常常亲临前线,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撤退时又殿后、掩护部属,深受将士拥戴。号军先后建立了思南岑头盖、荆竹园、偏刀水、玉华山等根据地。由于朝廷调集四川、云南及贵州的官军围剿,义军阵地先后被攻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8月,川军唐炯部攻陷上大坪,起义失败,突围时被俘,慷慨就义。

杨珍林(1841-1909),小名汝成,改名复,榜名树,清朝贵州安顺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十年(公元1871年)捐内阁中书,历任侍读,御史,蒲州、太原知府、甘凉道等。著有《澡雪堂诗》、《澡雪堂文》、《求心斋札礼》、《松窗小志》等。喜作书,小篆严整,甚有功力。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月卒于兰州。

杨昌魁(1841-1906),字经元,侗族,贵州三穗县人。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投身清营,参加镇压过农民起义,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还乡。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昌魁奉旨召集旧部,招募兵勇,称"苗兵",次年春,法国侵占镇南关,清廷授与昌魁统领之职,率部开赴前线与法军对垒。昌魁随主将冯子材冲锋陷阵,经过激烈拼博,收复镇南关,并乘胜追击,克文渊、谅山。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昌魁奉旨率部开赴山东,协助巡抚李秉衡办理军务,抵御日军,战后,移师济南。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回贵州,任安义镇总兵、威宁镇总兵。

王绩康字晋侯,清朝贵州贞丰人。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选授四川庆符县令,后升知州。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他是贵州的一位优秀诗人,著有诗《眉头草》、《棘蓬草》、《符水公馀草》等。

鄢琦字行甫,号师竹、香泉小史、香泉外史、刀兵劫外人、一藁居主人、山岩门之士等,清朝贵州德江煎茶溪人。幼聪慧,及长,以诗画篆刻书法受知于凌镜涵。凌氏改官粤西,鄢随去,为桂府沈瑜庆赏识,待为上宾。其画善画墨梅兰竹石,有咸丰辛酉年(公元1861年)所作《墨竹画册》十四页传世,描绘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各种不同季节、不同姿态之竹,栩栩如生。其画,大部分有自题诗,句意亦清新。其书法元承欧阳询遗法,瘦峭古雅,风格亦如其画,由广州归乡时,曾携回自书《临九成宫贴》及《二卸诗草册》等,《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对他有介绍。他和孙竹雅是清朝后期贵州的两个画竹名家。

吴德铭(?-1896)字敬斋,号伯琴,清朝贵州大定(今大方)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拔贡。初教授乡里,后为四川总督丁宝桢赏识,先后署涪州、鹤游、坪州同知。善诗词书法,诗词秀逸,楷书遒劲,点画之间,有勃郁之气。著有《中隐山房诗文集》。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卒于东川。

陈灿(1842-1912),字昆山,清朝贵州贵阳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进士。初任吏部主事,后调云南,先后任澄江、楚雄、遂宁等府知府,升任迤东、迤南、迤西道道尹,擢云南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在滇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澄江水利,注意发展粮食生产,创建各府书院,政绩突出。曾两次担任全勘使臣,对中英滇缅划界作出了贡献,铮铮铁骨,一身爱国正气。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陈任迤南道尹,与甘肃西宁镇总兵刘万胜一起奉命与英国钦差大臣司格德会勘滇缅边界南段南定河至邦桑一段界务。英使蛮不讲理,妄图以势压人,强占中国领土,陈灿与刘万胜寸土不让,勘至孟马(今云南省孟连县境),就停勘而归,挫败了英使阴谋。今孟马有纪功碑记此事。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陈灿第二次单独与英使觉罗智再勘滇缅边界是南段。觉罗吞先是想霸占勐阿以下及南哈河以外各寨,甚至把南哈河内的一些地段也混指为英界,后又在勘察孟连所属腊户坝子时收买伪证,种种诡计均被陈灿识破粉碎。觉罗智不死心,又要求撤走所溪、干索、邦笼等地中国驻军。陈灿又大义凛然地表示,"拿枪打死我,我也决不同意撤兵。"为勘界,陈灿攀悬崖,下深涧,跑了许多"亘古人迹所不敢到"的地方,爱国保疆,置生死于度外。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英领事烈敦与迤西道道尹石鸿韶划勘滇缅边界北段,在英使压力下,中国失地甚多,当时任云南按察使的陈灿呈文外务部,要求不予承认此次划界,挽回了错勘的失地,又一次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贡献。著有《宦滇存稿》五卷。《知足知不足斋文存》二卷,又曾参与续修《云南通志》。后调任甘肃按察使,升布政使。复修《甘肃通志》一百卷。于1912年回籍,卒于家。年七十。

杨宗墀(1842-1913),字丹书,贵州岑巩县人。自幼喜骑射,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八岁入贵东道当兵,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升任云南边防副督办,兼代巡防队第十七、十九两营,驻防麻栗坡,处理边防事务。他加强军事力量,团结边民,齐心协力保边境安全。法军未敢轻举妄动。主持麻栗坡边防事务七年,爱国爱民,与法国侵略者作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告老还乡,朝廷封为建威将军。

吴国霖(1842-1919),字泽波,晚号椎叟,贵州遵义县人南白镇人。十九岁入遵义府学,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贡生,同年获举人。曾三次进京应考,至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考中进士。签发户部主事,时年38岁。次年因父病故,告假还乡。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任四川仁寿县令,继办盐政。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任阆中知县。次年回家,教授地方子弟。辛亥革命后,任遵义军分政府副府。后参修《续遵义府志》。为官不枉法,不谋私,民敬慕。

宦懋庸(1842-1892),字伯铭,号莘斋,别号碧山野史,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苦心向学,时值离乱,未就乡试,先后游幕江浙三十年,与江浙一带学者名流交游。贵州人莫祥芝任上海知县,聘宦佐其幕,钩稽财用出入,并经营盐业商事。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京兆选为誊录,愤弃不就。一生学识渊博,晚年再度攻治许、郑之学,著述宏富。计有《六书略平议》、《说文疑证编》、《播变记略》、《论语稽》、《两论蠡测》、《读史记稗言》、《读前汉书私记》、《窭数室备忘录》、《纪程》、《萃斋文集》、《莘斋诗集》、《莘斋诗余》等。

路瑄字幼清,一字壁人,号蝶道人,清朝贵州毕节人。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举人。历任成都府通判,松潘厅同知。诗词书画无所不能。擅长画花鸟草虫,神雅秀逸,名重川黔,特好图蛱蝶,不假粉本,栩栩如生。主要著作有《蝶影庵诗集》、《莲漪画舫诗集》。

牟思敬(1843-1929),字惠庵,清朝贵州贵阳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始随丁宝桢于山东、四川等地,官知县。工书画,书法宗王右军、墨守《兰亭序》,尤以小楷称绝。又善绘画,且通音律。告老居家后,以诗酒自乐。著有《自如轩诗草》。

刘蕴良(1844-1914),字玉山,号我真,清朝贵州贵阳人。著名楹联作家。其父为翰林出身。玉山典型示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举人。十年(公元1871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出任云南恩安县知县。后因得罪云南巡抚岑毓英,约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被革职。当时其父在山西绛县任知县,他先到父亲任所闲居,约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回到贵阳,再也没有做官。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一生著作宏富,有《壶隐斋联语类编》十二卷2452联,有《刘玉山先生全集》、《伴秋室主联语汇抄》、《牂牁苗族杂咏》等。他的许多楹联为世人所传诵。

郭临江(1844-1928),原名永成,字春帆,别号石农,逸叟,贵州安顺人。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副榜进士。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任思南训导兼印江教谕。民国后还乡办学。能诗文,工书画,清末著名书画家何威凤出其门下,著有《浓花野馆诗抄》、《思南吟草》、《黎峨吟草》等。

罗文彬(1845-1903),字质安,别号植庵、骘庵、逯庵,号香草园主人,清朝贵州贵阳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举人,次年进士。历任礼部铸印司员外郎、祠祭司掌印、会典馆纂修、图书总纂处提调、云南永昌府知府等。因中风,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卒于昆明。纂有《平黔纪略》、《盐法志》、《援黔录》、《家礼便览》、《香草园集》。他是清朝末年贵州著名的学者与书画家,与袁思韠齐名,光绪初年,二人主持维修阳明祠,亲手摹刻碑石,一时赞为双杰。篆刻不仅为黔人之冠,即在京都亦有名。其画长于山水、花卉,有《四君子图》册页,六法精妙,可与扬州八家佶伉。曾负责篆文并铸造了"珍妃之印"金印。在云南时绘有《全省舆图》。

杨德棻(1845-1925),又名杨馥滋,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曾作过思州府训导、黄平州学正。清末民初活跃在贵阳的书法高手,书法学二王。严修任贵州提学使时求书者甚多,遂请杨代笔。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他为由黎庶昌撰文的莫庭芝墓志铭书丹。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又为尚书李端棻撰文的《知州贵阳杜瑞征墓志铭》双钓上石。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为由镇安知府颜嗣徽撰文的《蒲城知县杨汉章基志铭》书丹,又为杨汉章夫人李淑人基志铭篆盖。另外,贵阳黔灵山有其碑刻尚存,贵阳东山有其"一览众山小"摩崖石刻。

钱登熙(1847-1929),字青甫,晚号钝叟,清朝贵州贵阳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官云南道台。善书法,以真书胜,从颜鲁公《多宝塔》出,与贵州印江的严寅亮齐名。黔中诸石刻、庙宇、匾额等,多出其手。所书碑刻有《云南都督松坡蔡公纪功碑》、《贵州都督蓂赓唐公纪功碑》等。又著有《悔昨非斋仿陶集》,余皆散失

华国英字健庵,华联辉胞弟,贵州遵义县团溪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纳粟捐同知衔,分发四川,历署新都、合州、泸州等县,被授叙永直隶州同知,官至道员,曾一度总理四川盐政。为官廉政,同情民困,多次捐资赈济饥民,古蔺县二郎滩闹饥荒,他捐银万两。夔关附近州县大饥,出面筹措世款救灾,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遵义旱灾,又捐银一千两。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遵义、桐梓等地大闹饥荒,他又捐银数千,并遍告外地作官的遵义人捐款,使百姓度过难关。后因国英不屈从于上司敲诈,被罢官回家。返籍后又出资重修骅骝桥,培修万寿宫,病逝家中,终年60岁。

安云轴号云何山人,清朝贵州安顺人。诸生。三岁丧母,十岁始从兄读书,十八岁为诸生。其后入提督赵德昌幕府,以军功保同知加知府衔。赵德昌去世后,他即赴其兄王恩荣四川天全知府任所。兄死,仍回安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赴京,分发四川,由四川总督丁宝桢委任懋功直隶厅事,后又管理虎诸溪盐局,简州井研盐局。一生只当过几任小官,两袖清风,靠卖画为生,卒于四川,七十二岁。自幼喜爱绘画,以山水画为主,真正画出了川黔山水,浑雄壮丽景色,为西南山水画家张大千、姚华之先驱。论画者,姚华之前,当数王恩浩。其论画之作,大都题写画册之后。虽非长篇巨著,却也深思熟虑,每有精辟之见。

傅衡原名钧,字虎生,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官广西左州知府,性气疏狂,博学多艺,文章、诗、词、书、画,无所不能。其画喜仿唐朝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笔触细如游丝,而骨力贯注,精锐绝伦,为贵州省杨龙友、马瑶草之后仅见的杰出画家。其诗突兀横放,恰似其人。词亦有佳作。著有《师古堂诗集》、《师古堂词钞》等。

狄松江字听涛,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曾任正安学正。能诗,工书画,善琴。年三十即夭亡。著有《自趣斋诗》,有《壁画》一首写道:"溪山环匝水平流,世处诛茅事事幽。三径菊花五株柳,野人门巷最宜秋。"

文天骏贵州清镇人,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举人。后连试皆罢,遂决意求会通汉宋两学。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宝桢督蜀,奏请以部郎襄办教案,在蜀办盐务十余年。著有《省斋诗抄》六卷。由弟子夏寿田、罗光济等集资校刊。

罗发先(1848-1906),字澄海,清朝贵州贵定县人。为人正直,有胆有识。1850年,天主教势力漫延贵定、掠夺财务,奸淫妇女。罗发先目睹了人民之惨状,满腔怒火,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起义,高举"反清灭洋"义旗,袭击龙山、平伐等教堂,抄教士之家,控诉洋教及清廷罪行,动员群众不要信洋教,团结起来,驱逐洋教,反抗清廷。发先之义举,使贵定知县惊恐万分,调各地清军围剿。9月18日,瓮树河激战,发先身先士卒,率众猛攻,清军纷纷惨死,发先不幸中弹,血染疆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反清灭洋"的爱国壮举,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清廷在黔南、黔东南的反动统治。

黄国瑾(1849-1890),字再同,清朝贵州贵阳人。系名宦黄辅辰之孙,湖北布政使黄彭年之子。十四岁丧母,十八岁随父侍其祖疾。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二年(公元1876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本衙门撰文、国史馆纂修、会典馆总纂、兼任绘图总纂官。后主讲天津问津学院,造就不少人才。他还是孝子,其父在江苏布政使猝病中风时,他仓皇驰赴,在途旬余,牙齿都跌落了五颗。十六年(公元1890年)父亲在湖北布政使任上病逝,他悲痛呕血,几乎气绝,奔丧至湖北,伏棺恸哭,六日后身亡,年仅41岁。经李鸿章、张之洞、潭继询等疏请,史馆编入寿友烈传。生平啫学,著有《夏小正集解》、《殷氏说文假借释例》、《离骚草木疏纂》、《训真书屋集》等。平时留心时务,俄人尹犁之议、法人越南之战,都上有条陈。工诗文、精考证,擅书法,贵州省博物馆有其《墨兰图轴》,效法兵部右侍郎毕节人韩荣,绘三丛兰草,构图奇妙,韵致盎然。

袁思铧字稚岩,号锡臣,贵州贵阳人。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由内阁中书保知府加盐运使街,分发广西补用。著有《双印斋诗集》。

柴作舟,(1850-1913)字星辅,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十六岁被博士弟子,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举人,幕游入浙,办海运荐知县。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分发四川。十九年(公元1893年)任南充县令,勤政三年,邑大治,后历署乐至、遂宁、资阳、绵竹、崇庆等县知县,该有政绩。于十五年(公元1889年)和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两次充任乡试同考官。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升补绵州知州,奏权嘉定府事。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川督派他续备中军,游击长江上游。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再补绵州,调权忠州,以劲晋知府。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移守夔州,荐升道员。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总司富荣监椎。宣统二年(公元1901年)退作寓公。柴当官,清正廉明,处事敏捷,断狱明正,临大难,决大疑,神气无异。作官数十年,所到均有政声,人民爱戴,有青天之称。四川成都辛亥革命时,请柴公出仕安抚,兼领军法裁判和团防总局。他虽生病,但到处奔走呼号,不下十日,而局势就粗定,如是又辞职养病,若无事然。1913年病逝于成都,享年64岁。

陈田(1850-1922),字崧山,清朝贵州贵阳人。著名学者。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与兄陈灿同科举人,且名列第一,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官御史,转给事中。虽居官清要,却潜心嗜古,辑成《明诗纪事》200卷,参与辑成《黔诗纪略后编》30卷,《略补》3卷,他负责《黔诗纪略后编》各诗家的传证工作,对清代贵州诗人的生平事迹遗闻逸事,考证精详、持论平允。任御史时,为人持开刚正不阿,不畏强暴,敢仗义直言,曾弹劾权奸袁世凯与奕劻,认为袁世凯日事揽权、居心叵测,不可重用。后袁世凯被载沣勒令回籍。从此,陈田直声震天下。陈田长诗文,为清末贵阳著名学者,留心乡邦文献,著有《听诗斋诗》、《遗文》、《周渔璜年谱》等。

陈矩(1851-1939),字衡山,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著名诗人。出身书香门第,其兄陈灿、陈田皆清末名士。早年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上,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以监生考取实录馆誊录,后以军功入仕。随遵义黎庶昌出使日本、整理文案,为黎主要随员。十七年(公元1891年)回国后,历任四川台州、石泉、三合等县知县,后任成都知府。辛亥革命,署理过犍为县征收局长,一度代理县事。1913年回贵阳,历任国学讲习所长,贵州图书馆长、贵州通志局编纂等。陈矩在四川作官20多年,清廉慈惠,"善政异绩,美不胜书",在川西很有名,在天全任上,深入深山找水,引水下山,灌田数千顷。陈矩知识渊博,兴趣雅然,在天全时,搜得奇石无数,编排成谱,有"天全石谱","天全石录"。在日本时,搜得日本国金石遗文四千余种,将之编成《日本金石书》,又寻得各种遗书百余卷,宋元椠本二百余卷,名人著述未刊行五百余卷,回国时带回,影印为《灵峰草堂丛书》百卷和《中国逸书百种志》。他科举不第,因仕途不如兄长陈灿、陈田顺利,遂罢功名之心,专门从事学问研究,其学问文章在晚清民初贵州人中堪称一流,时称"南学巨子"。著有《石鼓文全笺》、《凫氏为钟图说补义》、《商周鼎钟两种》,又留心孔孟研究,刊刻有《孟子外书补注》,纂辑有《孟子弟子考补正》、《孔孟弟子辑录》等。陈矩为著名诗人,所作《秋柳》四律,深得王渔洋神韵,海内传诵。日本才女藤野真子酷爱中国文化,书画诗文均佳。他偶于东京书肆购得陈矩著的《悟兰吟》一卷,其中载有《秋柳》四律,反复吟诵,爱不释手。陈矩出使日本时,二人相见,谈诗论文,相见甚欢,诗坛一时传为佳话。著有诗集《悟兰吟》、《滇游草》、《东瀛草》、《东瀛文稿》、《入蜀文稿》、以及散见的《黔中杂咏》、《白水岩观瀑歌》、《聱园居士传》等。还写有《红岩古刻石书后》一文,对中华民族伟大的古迹红岩碑进行了研究。还擅书画,有《聱江秋影图》传世。又献身桑梓的文化事业,著有《贵州通志·金石志稿》和《都匀县志》等。

了尘(1851-1914),俗名张园洲,贵州贵阳人。少时入私塾,略通经史,不愿婚娶,披剃为僧。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住持贵阳九华宫、平坝高峰山万华寺。变卖其家业,重修万华寺大殿两廊。清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公元1900-1901年),贵阳大饥,了尘主持赈饥,使不少饥民得救。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了尘与空月赴南京,取回日本版《大正藏经》一部,藏于高峰山。三年(公元1911年),官府下令禁烟,拟派兵入镇宁扁担山屠杀种鸦片之民。了尘闻讯,急见贵州巡抚庞鸿书,救暂缓用兵,只身入山,向民陈说利害,民皆自动铲烟苗,避免了一场兵祸。民国初年,任贵州佛都总会会长,著述颇富,有《了尘语录》十卷,《俗语对韵》一卷等。

司炳煃(1851-1931),字煜兹,晚号戆斋老人,贵州贵阳府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举人。以大挑二等选授桐梓县教谕,调任仁怀县教谕。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道员官阶分发云南,历任楚雄等处厘务,1911年还家。性格刚劲,为人正直,读书著述很勤,最爱写诗,中年的诗其佳,著有《甯拙堂诗》十卷附集二卷,《楹联汇集》二卷。

黎汝谦(1852-1909),字受生,清朝贵州遵义人。中国变法维新运动鼓吹者和参加者。著名外交家黎庶昌之侄子。出身世代书香之家,幼时酷爱读书,受到姑父"西南巨儒"郑珍器重。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八年(公元1882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充神户领事。十年(公元1884年)回国,流寓上海,与李经方交游,情谊至厚。十三年(公元1887年)随驻日本使黎庶昌再次出使日本,任横滨领事。三年后任满回国,以知府分发广东,任财务提调等职,历时十年,郁郁不得志,因"墨误"罢官,寓居贵阳,与僧人往来,死于庙中。他关注国家及天下形势,使日时,同翻译蔡国昭合译《华盛顿传》,是一部早期向中国人民介绍西方民主的著作。对开启民智有一定贡献。他纂译《日本地志提要》,所写该书之序堪称日本史纲。他是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鼓吹者和参加者,他写了四封书信,上李端棻两封,上张之洞一封,致王秉恩一封,阐发了变法维新的迫切性,表述了康有为、梁启超有才识,堪大用,斥责了守旧大臣对康梁的诬蔑和攻击。他还写了《务本论送李铁船观察》、《赠李铁船观察序》两篇文章,鼓励人们大开农工商贾之利,以求自立,把富强的愿望寄托在有才的后人身上,爱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他还与莫庭芝、陈田共辑《黔诗纪略后编》三十卷,为贵州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夷牢溪庐文集》四卷,《夷牢溪庐诗钞》七卷。

赵怡字幼渔,号汉鳖生,贵州遵义县人。清朝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举人,十八年(公元1892年)进士,曾任四川新津县知县。经术文章皆有法度,为著名书法家,书仿苏轼,神味渊水。又在成都创办客籍学堂,培育旅蜀的贵州云南青少年,及门称盛。他还承继了外家郑氏之学,撰成《文字述闻》、《转注新秀》、《慈教碎语》等,还著有《汉鳖生诗集》。

黄卓元(1853-?),字吉裳,清朝贵州清镇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举人,十三年(公元1874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詹事府正詹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国史馆功臣纂修官、文渊阁校理。历充光绪已卯科(公元1879年)云南省乡试副考官、癸未科(公元1883年)会试同考官、已丑科(公元1889年)四川省乡试正考官、癸已科(公元1893年)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光绪廿年(公元1894年)调任江西督学,廿四年(公元1898年)休官回籍。后主讲贵山书院。他知识渊博,很受清政府赏识。衡情酌理而急公,权衡得失而好义,求其威望和名声两全其美。他关心人民疾苦,在京城任职时,曾出银一千两,以为旅京同乡困乏之助,凡黔人赴京应试,由京返黔时,常量力资助。任江西督学时,湖口镇堤坝被洪水冲毁,人民受灾,他捐银三千两筑堤,老百姓受其惠,后人命为黄公堤。主讲贵山书院时,捐银一千两,补休贵阳府县学宫,又捐米数十石救济灾民,功德显赫。

李世祥字云庄,清朝贵州贵阳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员外郎。能诗善书。搜藏《兰亭序》碑帖120种,精心摹习,获益非浅。著有《自得书屋诗草》。

胡长松(?-1889),一作朝松,字鹤林,号鹤舲清朝贵族铜仁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佐喻勋修《铜仁府志》。好藏书,擅书画,画跋多有新意。著作有《元号图考》、《谈史杂记》及《红蕉山房诗文集》,均未刊。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病殁于贵定旅邸。

何金龄(1854-1918),字少白,清朝贵州荔波人。清末举人。历任山东省文登、蒲台、德州、东阿等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有"何青天"之誉,退休返黔时官囊如洗。中日甲午战争中,为李鸿章参谋。任德州知县时,正值义和团起义,他反对山东巡抚袁世凯主剿政策,得罪上司而去职。百姓哭道:"血滴滴捧出心肝,救民而为民众负罪者,何青天也!"曾为文登县民众请免征赋税,又率众堵塞黄河决口。晚年清平,住贵阳。

张铭(1854-1925),字悺普,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革命志士,老同盟会员。幼聪敏,好读经史,虽未中过秀才、举人,但常识渊博,人称"老名士"。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思想激进,与平刚、彭述文等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创办贵州近代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科学会",又创办寻常小学(后改乐群小学),培养革命人才,准备武装起义。在城内华严寺暗设革命据点,一面联系陆军小学监督赵均腾、教员胡成久、文崇高、廖谦、谌祖式,学生魏维新、凌霄、萧健之、艾福芸、李元著等;一面联系社会上有革命意识的青年陈天惺、朱培、吴冠、黎克荣、吴传声等人;并接交武术大师铁肩和尚,训练青年武术,积极从事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冬月,他们在东山垭口背风亭开会,决定起义日期及起义行动。因事泄被通辑。连夜由王国军陪送逃到修文阎崇阶家。本人虽脱险,但清兵包围搜查他家时,其父被吓死,母猝病死,大哥气死,为革命付出了代价。后来,他逃亡四川、武汉、南京、上海、广州、北京、昆明等地,经熊范与介绍,任云南两级师范教员,结识蔡锷、李根源、唐继尧。又因宣传革命思想被迫去职,逃到兴义,为王文华、窦居仁、何辑五所收留。云南辛亥革命成功后,到云南军政府中供职,未几归里。滇军入黔颠覆贵州军政府后,张铭昔日交往的人,或逃或关或被杀,举目全城,形同孤立。他目睹了滇军和刘显龙等在贵州所作所为,深感痛心,旬日间作祭文两篇,代人写挽联130多联,开追悼会时,登台演说,声泪俱下。之后,遂回家度其清贫生活。1925年孙中山逝世,张因伤感过度而去世。乐群小学为其立"革命先烈纪念碑"。

赵懿(1854-1896),字渊叔,又字悔予,号延江生、南湖,清朝贵州遵义县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三上京师皆不得意,纳资捐官,以知县衔管理四川云安厂官盐,两任名山县知县,监厘重庆回龙石河干三年,卒于官。赵懿对经史、百家、训诂、堪舆、金石之学,无不精通。才艺俱佳,喜作诗,跌宕有奇气,有神韵遗风。喜交游,多与名士唱和,名声远传川黔之外。工书画,书仿北魏,画工人物,均极秀雅。任名山县令时,于城南紫霞山中治亭榭,种花草,凿南湖,诗酒书画,留连其间。一生著作宏富,有《延江生诗集》12卷、《梦悔楼诗余》2卷、《友易》2卷、《名山县志》15卷、《榕轩茗谈》、《南农录》、《蜀江滩石记》、《江行十日记》、《名画经眼录》、《观海录》、《北征日记》、《诗微》等。

雷廷珍(1854-1903),字玉峰,清朝贵州绥阳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举人。精通经史。当时贵州学政严修叹为"不意于黔中乃见大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严修开设贵州官书局(资善堂书局),雷廷珍为董事并主持工作,首开贵州官府印行图书之例,且成为我省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一个场所。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严修将学古书院改为贵州经世学堂,又聘雷廷珍为山长。雷拟订了学堂章程,经严修修改后订为《肄业条约》,雷主讲经史。姚华、任可澄、周恭寿等都是他的学生。后来到兴义笔山书院任教,造就了大批人才。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王文华等13位笔山书院学生到贵阳考贵州公立中学时,不但全部录取,而且全部名列前茅,使教育界大受震动。湖广总督张之洞迭请雷廷珍赴武汉执掌两湖书院,刘显世、刘显潜护送他北上,至重庆余中病故,临葬绥阳。著有《经义正衡》、《文字正衡》、《时学正衡》、《声韵旁通》、《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