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摄影师用什么镜头:以办学目标创新,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17:12

以办学目标创新,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创新

深圳中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论断。教育科研作为“教育的科学技术”的创造与生产环节,是促进教育及其基础载体——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催生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等先进理念与实践的兴起。

教育科研虽然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但自身也存在一个发展问题。事实上,其也是学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往往统一为一个过程。在这个统一过程的矛盾运动中,教育科研推动学校发展,反过来,学校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教育科研——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学校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同理,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本质也是创新。无需讳言,深圳中学的教育科研已经进入全方位创新的阶段。而这个创新据以实现的动力,直接来源于学校发展目标的创新。

 

一、            以办学目标创新,带动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

2010年,深圳中学在国内中学中率先提出“建设中国卓越的学术性高中”的新目标。这是一个创新的办学目标,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

学术性高中是客观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中教育层次或类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高中教育的一种发展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面向优质生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学校,是适应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适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而发展的,迄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与夺目的光彩,成为发达国家高中教育结构完整,基础教育文化成熟发达的标志。熟悉美国乔特、安多福菲利普等学术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很难不形成上述判断。

不过,这个形态的高中目前在国内暂时还不存在或者貌似存在。之所以说不存在,是因为迄今为止,除了深圳中学外,国内没有任何一所中学声称或被指称为学术性高中。说貌似存在,是因为,学术性高中本质上是优质教育,在高中学校类群中居于最高的层次。而国内有些重点高中已经具有了这种学校的部分特征。不过,由于不被政府所主张和不被社会心理所接受,也由于实际上的差距,无缘与学术性高中的概念联系起来。

但这对于渴求拔尖创新人才,谋求民族复兴与崛起大国的责任的中国来说,对于改革探索中的中国当代教育来说,对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高中教育来说,并不应该是一个免谈的话题。恰恰相反,是一个等待突破的禁区,一个召唤开拓的处女地。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教育实践。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理论的突破往往是实践突破的先行条件。建设学术性高中,是教育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教育理论突破的过程。我们需要在理论上回答(或重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类个体的差异与教育差异的伦理问题、高中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学术性高中与精英教育的关系问题、国外学术性高中的发展现状问题、学术性高中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中国特色学术性高中建设问题、深中特色的学术性高中教案涉问题、学术性高中建设与素质教师、学术性高中建设与课程改革、学术性高中建设与高中教育现代化、学术性高中的教师特质与教师发展问题、学术性高中的学生特质与学生培养问题、学术性高中的学校组织与学校管理问题、学术性高中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管理问题、学术性高中的教学: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问题、学术性高中的环境建设问题、拔尖创新人才与思维教育问题、拔尖创新人才与审美教育问题等等。

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从一个创新的学校发展与建设目标出发,全面呈现出创新的面貌。完成这些课题思考和研究,不仅可以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学术性高中和为什么要建设学术性高中的问题,也可以在实践上回答怎样建设学术性高中的问题。不仅为深圳中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也为我国高中教育的理论发展做作贡献。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全面思考了上述重大问题,形成了对学术性高中的基本的系统的认识。2011年,我们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关系》为题,通过市教科院申请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而从属于这个总课题的重点子课题《中学学科创新思维的研究与实践》、《美育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等已经列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

目前,我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是紧紧围绕学术性高中建设的系统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展开。从总课题到多级子课题,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系统化、创新型的学校教育研究与实践系统。

二、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创新带动科研组织管理的创新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提出并妥善地解决系统性的问题的过程。就一个学校而言,最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发展的目标问题。发展目标是牛鼻子,其创新,必然且必须带来学校建设课题的整体创新。这是前文已经涉及的问题。

建设课题的整体创新,必然使学校科研工作获得丰富的研究选题。但这些课题是应该有区分的,即每个问题在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是不同的。其中,既有理论性问题,又有实践性问题;既有整体性问题,又有具体性问题;既有一般性问题,又有重点问题;既有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有难点问题。所有问题按照课题的结构逻辑进行梳理,便可以形成总课题与子课题(包括多级子课题)、重点攻关课题与一般课题、理论课题与实践课题等关系。不同层次或类型的课题,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其中,最关键的方式就是组织管理方式。

1、             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展学术性高中建设的理论探索。

学术性高中,因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高度自觉与理性的优质教育,因而,与普通学校相比,对教师的学术意识与学术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根本不可能建设学术性高中。例如,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优教学的展开与教学效能的获得,科研课题的攻关,学术文化的塑造等等,无不依赖教师对学术的深厚感情与熟练驾驭。

但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不可能是既有的,这正如学术性高中不是既有的一样,需要一个培养与锻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应该是与学术性高中的建设过程相统一的。正是基于对这种统一性的认识,使我们将学术性高中的建设与对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期待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术性高中建设,启发为教师超越发展的内在需要。

不过,尽管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师队伍暂时还不可能是学术性的,这并不否认部分教师已经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即已经属于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事实上,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有些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这部分教师对学术性高中建设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学术性高中建设,尤其是前期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作为工作骨干的作用和作为教师发展的示范作用。

2010年9月28日,我校在首届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按照学校新的发展要求,组建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一批学术水平高、学术成果丰富、知识领域与学科代表广泛的教师成为其中的成员。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以为学术性高中建设提供学术服务为主要任务,开展理论宣传、学术交流、学术评审、课题指南编制与课题实施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参与学术性高中建设的整体建构与顶层设计,为学校形成学术性高中建设的思维特征与工作特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邓海清委员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深入的研究,写成了《深圳中学建设学术性高中解读》疑问,初步而系统阐述了学术性高中的内涵、价值、可行性等问题,为人们认识深圳中学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             成立思维研究所与美育研究所,进行学术性高中建设的重点攻关。

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形成基础与素质结构中,思维素质与审美素质都是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因素。这样,在学术性高中建设工程中,有关思维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问题,就自然处于顶层设计的重要考虑之中。事实上,我校将思维与审美确立为深中教育与深中学生素质的两大支撑点和两大目标。

但思维教育与审美教育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是被严重忽略的领域,与学科知识教育尤其是高考应试教育相比,远没有形成有效的公用知识基础,更不用说什么传统经验了。这样,思维教育与审美教育即使获得了特殊的价值发现,其真实的价值实现依然具有巨大的困难的。为此,我校将二者确立为新的办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的课题,创造性地专门成立思维研究所与美育研究所,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攻关研究。

2010年12月8日在市教育局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我校同时成立了深圳思维研究所与深圳美育研究所。研究所的基本任务就是开展思维与美育的文献研究与既成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学科思维与学科美育原理的研究与实验,让师生增长思维的理性自觉与审美的感性体验,进而提高教学的境界与效能,实现科学育人和以美育人的理想。

两个研究所成立以来,克服专业基础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困难,在知识普及、队伍建设、专业合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思维研究所和美育研究所分别成功申报广东省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并建立了近50人的兼职研究员队伍。美育研究所成为北京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的合作单位,应邀参与《美育读本》的编写工作。思维研究所已经取得初步的学术成果,形成了《科学思维》(一)、《科学思维》(二)以及《学科创新思维教育导学丛书》等实际成果。思维研究所所长朱立峰老师在一年中四篇论文在全国教育核心刊物发表。其中《论化学探究式教育的课题模式》一文在全国新课程中学化学探究式学习研究成果交流暨培训会上荣获获特等奖。

   当然,以中学之力和中学教师的专业与工作背景开展思维与美育的专门研究,客观来说,困难是很大的。但其意义尤其对建设学术性高中的意义之大,不容许我们回避困难。当然,我们非常希望深圳的老师或学者加入我们的团队,支持我们的研究。这是我们研究所都冠以深圳之名的原因。冠深圳之名,既有一种雄心,更是一个愿望——希望有更多的市内老师或专家加盟攻关。

 

3、             开展学术性体系建设与学术性科组建设,在研究的状态下全面开展学术性高中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科学转变,深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这既是学术性高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术性高中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依赖我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层次——体系与科组来完成。因此,将体系和科组建设成为全员参与、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教科研主体组织和基本组织单位,是我校教科研组织与管理的又一重要考虑。

    体系即课程体系,是我校根据因材施教这一永恒的教育原则,适应当代教育环境中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要求而形成的基本教育结构。目前,我校主要有五大课程体系,即标准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荣誉课程体系、国际课程体系以及中学整体教育课程体系。五大课程体系的设立,是我校按照教育的基本要素与主要载体——课程,对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形态所作出的科学划分,本身就是学术性高中建设的成果。但如何真正体现体系的特色与本质,妥善处理和解决体系的综合建设问题,体系文化建设问题,体系学生的教育问题,体系课程开发与设置问题等等,从而实现体系自身的系统功能,还需要开展认真的研究。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将体系建设成为一个教育科研的基层组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方式关乎学生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结果。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表明,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与专业精神,发展其创新潜质的最优方法与途径。学术高中建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当然会重视这个成果。事实上,我校从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之始,就确定研究性教和学为学校的基本教学方式。

   但究竟如何将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转化为师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究竟如何让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方式与显著特色?究竟如何将研究性教和学的方式转化为师生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效能?这些问题就组成了科组的重大课题。

    体系和科组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承载这些任务呢?任何具体的创新性教育教学课题都是不能自发的解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学术性体系与学术性科组建设就是完成这些课题的重要策略。

我校自提出建设学术性高中之后,就把学术性体系与学术性科组建设列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

学术性体系建设,即要按照体系的自身的规定性,形成体系的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策略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与资源系统,其中的重点是体系文化建设与体系课程建设。学术性科组建设即要立足学科自身的育人功能,瞄准学术水平、专业精神与审美情趣这三大教书育人的任务,围绕研究性教和学这个教学文化核心,开展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术性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学术化课堂教学建设。学术性体系与学术性科组,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的行动集体与基本管理单位,又是学校教科研的研究团队与基础管理单位。

在确立学术性体系与科组的建设任务之后,学校有关部门通过假期培训、研讨会、研究课(包括班会课)专题督导、学期工作目标管理单、教学评价方式变革、学术性体系与学术性科组达标活动等方式,多方面促进学术性体系与学术性科组的建设,将学术性高中教育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理想追求,落实在广大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了支持和保障学术性体系与科组建设,学校从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组建教师服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以及社会教育服务中心,剥离存在与体系与科组的非学术事务,同时还设立了兼具灵活、自由的学术交流功能的教师休息室。

二、            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创新,带动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创新。

办学目标的创新,带来教科研课题选题与教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的创新,也必然带来教科研成果的创新。尽管学术性高中建设目标的提出到现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相应的教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整体布局的起步阶段,距离大规模、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产生的时间还有较远的距离,但由于创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与活力,我们仍初步取得一批成果。

作为学术性高中国内建设实践的首倡着和力行者,王占宝校长撰写并发表了《学术性高中的必然与路径》、《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基于学术性高中的学校组织与领导》、《学术性高中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学术性高中的学生特质》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学术性高中建设》等文章,这些文章以开阔的视野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阐述了学术性高中建设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其中,《深圳中学的教育使命》和《创新人才培养呼唤学术性高中建设》分别在《中国教育报》与《人民教育》上发表。魏尚平老师撰写《走进新的历史里程》、《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文章,阐述了深圳中学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初步的系统领会与思考,其中,《建设学术性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入选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粤港澳教育学术研讨会以及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教育论坛。邓海清老师撰写《深圳中学建设学术性高中解读》一文,并被《特区教育》杂志发表。此外,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展广泛的思考与实践,成形了数十万字的成果。这些成果表达在《学术性高中的探索与实践》(深中内部学术刊物)、《深圳中学的教学智慧》、《师道——深中教育文摘》、《深中教学通讯》、《深中教育通讯》以及各学科的学术园地等载体上。2011年9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主持人袁桂林先生访问我校,对我校建设学术性高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能将我校的学术性高中探索实践列入课题研究与实验中,成为高中办学多样化的实践样本。

(魏尚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