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外情是什么意思:地质矿产勘查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13:01
牵头处室:勘查储量处
参与单位: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地质大队
第一章  重庆市社会经济及其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
第一节  我市新型工业化主要内容
重庆市简称渝,是全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祖国西南腹地,东与湖北省、湖南省接壤,南接贵州黔北,西与四川省毗邻,北抵大巴山在城口~巫溪北侧与陕西省分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19个区、21个县(自治县)。全市总人口3100余万人,2005年末常住人口2798万人。
2007年初,市委、市府启动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加快推动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一圈”指一小时经济圈,是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车程为半径,以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支撑,涵盖涪陵、长寿以西23个区县,是重庆经济的主体,主要建立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的“一主四副、众星托月”的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直辖市的 “主核”。 “两翼”分别为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渝东北翼是以万州大城市为中心,涵盖周边12个区县;渝东南翼是以黔江大城市为中心,涵盖渝东南地区5个区县,两翼依托长江、乌江等交通干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产业。
为了推动“一圈两翼”和“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要求,按照市政府152号文件要求,我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开发利用天然气、铝土矿、锰矿、钡矿、锶矿、硅矿、镁矿、盐矿、煤炭、铁矿和地热等11种优势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和地热资源的利用要达到国际水平,铝土矿、锰矿、钡矿和锶矿要形成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盐矿、硅矿和镁矿形成新兴的加工型产业,煤炭和铁矿资源开发主要围绕我市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力争到2010年,围绕11种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形成技术先进、资源利用合理、集约化水平高的加工业体系,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400亿元。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超过了年均增长9%的预期目标,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6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11060元。“一圈两翼”战略为重庆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即到2012年,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框架进一步完善,率先在全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第二阶段,即到2020年,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带动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前5年GDP年均增长12%。后8年GDP年均增长10.5%,总量达到1.2万亿元,人均GDP5.45万元,全市GDP总量到2020年翻二番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地质勘查工作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为我市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一、对基础性地质调查的需求分析
根据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至2020年前,城市结构体系将进行重大调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一小时经济圈交通建设提速,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环境的压力急剧增大,对基础地质资料的需求也必将更加迫切。
为满足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需用,体现地质工作的先导作用,地质基础工作必须适度超前,在一小时经济圈规划全面实施之际提前开展区域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等基础性地质工作。
二、对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
资源作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之一,其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求,我市对优势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
预计今后10~20年,我市天然气、煤的资源量能够保证开发需要,但优质煤缺乏。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基本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需求,地热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红层和岩溶石山地区水资源缺乏。金属矿产供需形势严峻,除锶、锰、铝、汞等少数矿产的资源储量可保证规划期内的现有开采规模外,其它金属矿产勘查程度低,开采量很难满足全市现有金属冶炼加工业的需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大部分可满足需要,但膨润土、磷矿、硫铁矿、优质玻璃陶瓷原料等供应不足。
三、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的需求分析
我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是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域内应按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频度进行分级、分区,按急缓需求进行地质灾害专项调查,为防灾减灾服务。
市域内在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应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及其周边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监测系统。
开展红层和岩溶石山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及监测工作,以及地下水饮水安全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研究,建成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生态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成果资料。
第二章  矿产资源情况
第一节  资源现状
重庆市横跨秦岭地槽和扬子地台两大一级地层、构造单元,受地质环境及大地构造运动的控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部以浅丘、中低山为主,周边以低山、中山、高中山为主的地貌格局及不同的地质构造条件,由此造成了“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在地质构造、环境、成矿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其中:
一小时经济圈为扬子地台沉积岩区,大部分为稳定型地台沉积盖层分布,晚三叠世前以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以后以巨厚陆相含煤碎屑岩——红色建造为主。地貌呈现以浅丘、中低山为主的基本特征。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和岩溶地区地下水贫乏,灌溉水、人畜饮水问题突出是该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塌陷、地面沉降与地裂带、危岩与崩塌、滑坡、水土流失与泥石流、地下水位超常下降、地表水枯竭、矿渣污染及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水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矿产资源种类少但总量大,是我市主要的矿物原料基地,分布有重庆市三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即渝西大足~铜梁锶、煤资源富集区,渝南万盛~綦江煤、煤成气、硫及铁矿资源富集区,渝南南川~武隆铝、煤、硫、重晶石、炼镁白云岩资源富集区。根据成矿规律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这三大矿产资源富集区还有较大的资源潜力,通过加强上述地区矿产勘、调查,可以扩大矿产的资源储量,培育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资源加工基地,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渝东北翼,其北部为秦岭地槽浅变质岩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仅有青白口系——奥陶系地层出露,均以复理石碎屑岩沉积为主,具有轻微区域变质特征,同时分布有变余火山碎屑沉积岩及中~基性侵入岩体;南部为扬子地台沉积岩区,褶皱构造发育,大部分为稳定型地台沉积盖层分布。该区位于中国地貌单元第二台阶转换带,其独特地貌特征,造成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三峡库区水位升高后,沿江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库岸稳定性及地下水环境质量将受到影响,重大工程建设面临基础稳定性问题;该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分布面广。分布有五个大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即:渝东北翼的城口钡矿资源富集区,城口锰矿资源富集区,长江沿岸天然气、煤、地热水、盐、硅质原料等非金属资源富集区,巫山铁、煤、硫、硅质原料资源富集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可培育库区产生经济,同时可为一小时经济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矿物原料需求提供补充。
渝东南翼,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寒武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地貌呈现以中低山、高中山为主的山地地貌特征。岩溶地区地下水贫乏,灌溉水、人畜饮水问题相对突出;该区是重庆市重要的内生矿产及锰等优势金属矿产富集区,即渝东南汞、锰、铅锌等多金属资源富集区。区域成矿条件较好,找矿潜力大,但找矿理论、方法和手段有待突破,基础性矿产资源调查程度亟待提高,以增强我市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
第二节  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近半个世纪以来,重庆市的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等先后在我市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形成了以1:20~100万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为主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以及以煤、铝、锰、锶、钡等优势矿产为主的矿产勘查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现有成果
1、基础地质调查
全市已完成1∶20万、1∶50万、1∶100万基础地质调查;与国际接轨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了开县、万县两幅图,市域国土面积2.37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8%;1∶5万区域地质调查36.5幅(其中一小时经济圈15幅,北东翼14幅,南东翼7.5幅,见“一圈两翼”1:5万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对比图),面积1.63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7%;1∶5万区域矿产调查5.5幅,面积0.25万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0%;重庆市沿江经济带、都市经济圈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9万平方公里;1∶25万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9区县13173平方公里;1∶10万乌江流域重庆段水工环综合调查约13000平方公里;1∶5万重庆市经济区水工环综合调查4630平方公里; 1∶5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7500平方公里;1∶10万水文地质调查与区划17822平方公里;渝西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1165平方公里;城口钡矿成矿带以及渝东南地区铅锌矿资源调查与评价;华蓥山南段、永荣、松藻、南桐等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在总结研究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包括本市在内的《四川省地质志》以及《重庆市1∶50万地质系列图及说明书》、《重庆市主要矿产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报告》、《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以及水工环调查与区划等综合研究成果。
2、矿产资源勘查
全市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5种,开发利用的矿产39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主要有天然气、煤炭、铁、锰、铅、锌、铝(铝土矿)、镁(白云岩)、汞、锶(天青石)、硫铁矿、水泥配料用泥岩、铁矾土、毒重石(钡矿)、盐矿、石膏、陶瓷用砂岩、砖瓦用砂岩、铸型用砂岩、砖瓦用粘土、滑石、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砂岩、地热水、矿泉水等。
全市已查明矿产地415处。按矿床规模划分:大型矿床29处,占7%;中型矿床100处,占24%;小型矿床及矿点286处,占69%。按勘查程度划分:勘探116处,占28%;详查93处,占22%;普查180处,占43%;其余尚处于预查阶段。总体而言,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偏低,可利用的基础储量不足30%,煤、锰、石灰岩等少数矿种勘查程度较高,一些主要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不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地质工作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水工环、区域物化探、遥感、地质科学研究等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不高,重要矿产、优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
1、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
(1)目前我市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较低,在全国四个直辖中处于最低水平。如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1:5万基础地质调查,北京、上海市已全部完成,天津市完成了国土面积的60%,三市均在向更高精度的基础地质调查方向发展,而我市仅完成了全市国土面积的18.7%(见直辖市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对比图);区域物探、化探均为中、小比例尺调查,遥感地质调查不系统、信息量少,农业地质工作起步较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精度基本停留在上世纪1∶20万区域调查的基础上,1∶5万区域调查、重要基础工程地质灾害调查、红层及岩溶石山缺水地区地下水调查均未全面展开;地热资源调查主要停留在主城及周边地区,面上的调查评价尚未全面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和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发展。
(2)、基础地质工作严重滞后于“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两翼”矿产资源勘查的需求。基础地质工作应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为经会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工作的布署和开展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行性。但由于此项工作开展程度低,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三峡库区基础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没有适度超前于库区建设,致使库区蓄水后地质灾害的频发给库区建设增加了难度、造成额外的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针对“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基础地质工作布署应坚持在需求预测基础上适度超前、稳步推进的原则。
(3)地质科学研究程度不高。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我市形成了一些综合研究成果,但研究深度及广度均不够,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重大地质课题区基础地质调查目标较单一,综合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新的找矿理论、方法以及低品位矿石、难选矿石的综合利用研究程度不足。
2、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
(1)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不高,主要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较低。已获得的资源储量大部分为资源量,占查明资源储量的70%以上,可利用储量不足30%;大宗矿产可供规模矿山建设的后备基地几近耗尽,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为负增长,资源危机矿山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煤、锰、锶等优势矿产后备资源的严重短缺,将制约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先进找矿理论、方法和勘查手段的应用力度不够,重要矿产的成矿规律和预测研究工作薄弱,找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较少。
第三节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6年底,渝东南民族地区已开发利用矿产22种,矿山(不含天然气)开采企业713个,其中:能源矿山114个,金属矿山62个,非金属矿山537个。2006年开采固体矿石1509万吨,矿山从业人数25215人。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详见表3。
表3  2006年度主要矿产开发利用现状简表
矿产
矿山
企业
(个)
主要区域
矿石
产量
(万吨)
主要加
工产品
加工
能力
(万吨)
总产值
(万元)
煤炭
114
全区
302
52390
锰矿
42
秀山
124
富锰渣,金属锰,硅锰合金,锰粉
156
74400
铅锌矿
11
石柱、黔江
2.56
锌粉
2457
汞矿
3
酉阳、秀山
4.5
朱砂,水银
金属汞200吨
700
钒矿
1
酉阳
V2O5
金属钒40吨
铝土矿
1
武隆
15
氧化铝
6500
萤石
重晶石
42
彭水、武隆、酉阳
11.8
934
石灰岩
375
全区
853
碎石,石粉,石灰,水泥
15465
方解石
大理石
28
彭水、武隆
18.1
建材
1244
页岩、高岭土、粘土
50
黔江、彭水、武隆
99.5
砖瓦、水泥、陶瓷
3960
石英砂岩
41
秀山、武隆、彭水
69.5
碎石、建材、玻璃
145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特点是:
——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和深度逐步扩大,支柱产业的特点逐步凸显。渝东南地区煤、锰、铅锌、汞、萤石、重晶石、石灰岩等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秀山锰矿形成了原矿—粗加工产品(锰粉、富锰碴)—深加工产品(电解金属锰、铁锰合金、硅锰合金)的特色资源加工产业,汞、铅锌、萤石、重晶石集约化生产正在形成,石柱煤气化工、黔江工业硅等正在兴建;矿业每年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85%左右的能源原料和90%左右的矿产品加工原材料,是工业的重要基础,2006年度矿业总产值30.0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1.4%。在秀山、石柱、酉阳等县,矿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小矿多,特色产业少。区内矿山均为小型及以下生产规模,在矿产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矿产中,仅秀山锰矿一枝独秀,形成特色资源加工产业,构成了产业链,其它矿产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加工业,但尚未形成特色产业群。
——矿山“三率”逐渐提高。逐步完善了矿山“三率”考核体系,加大了矿山“三率”监管力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开采回收率:煤矿达80%以上;金属矿山40~60%,少数达60%以上;露天开采矿山在90%以上。金属矿山采矿贫化率一般为10~20%。选矿回收率:金属矿山一般在70%以上;非金属矿山因矿种和选矿方法而异,硫铁矿重选为80%,浮选达94%;重晶石采用重浮联合法选矿为80%,其它多数矿种选矿在80%左右。
第四节  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产资源开采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严把矿产资源开采立项审批关;加强对生产矿山、闭坑矿山和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严格控制采矿活动对乌江和主要支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生态环境逐渐得以好转。但矿山生态环境仍未得到根本好转,矿山开采和矿石选冶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被破坏土地的恢复率低,特别是建材矿山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铅锌、汞等小冶厂对水、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第五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程度不够,地质工作程度低
(一)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找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较少
我市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总体较低,渝东南地区略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如1:5万基础地质调查覆盖率仅为16.8%。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深度及广度均不够,特别是与地质找矿密切相关的重要成矿区带调查目标较单一,重要矿产的成矿规律和预测研究工作薄弱,尚未形成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新的找矿理论、方法综合研究程度不足,应用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质找矿的发展,找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较少。
(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低
除优势矿种外,大部分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不高,主要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较低。已获得的资源储量大部分为资源量,占查明资源储量的70%以上,可利用储量不足30%;重要优势矿产可供规模矿山建设的后备基地几近耗尽,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为负增长,资源危机矿山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煤、锰等优势矿产后备资源的严重短缺,将制约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综合利用程度低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需进一步加强落实,过度开采可能造成锰矿资源枯竭,须加强总量调控,限制原矿开采。多数矿山生产规模小,小矿山、小企业多,特别是煤炭、锰矿、石灰山矿山等尤为突出;生产工艺较落后,设备陈旧,许多矿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失衡,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矿山“小、散、乱”现象仍较突出。
矿山开采方式粗放,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众多的乡镇集体和私营矿山,开采方法原始,技术装备更新滞后,管理水平低,生产安全条件差,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矿产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
三、科技投入不足,资源加工业发展较慢
一是矿石选冶、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研究工作不能满足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要求,如发展较好的锰工业,主要是扩大锰的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而锰矿开发—电解金属锰—电解锰盐系列产品—锰基中间合金系列产品—相关化工产品的产业链还没真正形成,锰的下游产品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基本属于空白;钒矿仅生产五氧化二钒;炼镁白云岩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非金属矿产如大理石、方解石、生物灰岩等,仅局限于一般建材用。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不足,低品位矿石、难选矿石的综合利用研究程度不足,深加工能力普遍较弱,新产品开发滞后,高附加值产品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较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四、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
许多矿山企业重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由矿山开发活动触发、诱发、扩大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如汞矿、铅锌矿、锰矿、石灰岩矿山开采区。
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
矿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人才缺乏,矿产资源资产化、信息化管理尚未起步;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不健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较弱,管理秩序需要继续整顿和规范,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提高。
第三章  围绕新型工业化发展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07]6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加工型产业的意见》(渝府发[2006]152号)精神,围绕重庆市委、市府“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以资源为依托,加快资源加工型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314总体部署”的目标要求。
第二节  基本思路
随着我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展开,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量将持续扩大,应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查、开发、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时应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根据区域经济及资源分布特点,本区应重点发展以化工原料和黑色、有色冶金为特色的资源加工业,以及生态体验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等。
第三节  总体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地质勘查工作发展,提高地质勘查水平,全面提高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及资源利用水平,加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预警,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强地质基础建设,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与环境保障。
2007~2012年,全市1:5万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覆盖率达60%,一小时经济圈达到80%;大力发展一小时经济圈温泉旅游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规划及恢复治理,重点开展国有五大矿务局矿山的恢复治理工作,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40%;以资源为依托,加强“一圈两翼” 八大矿物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加强一小时经济圈渝西大足~铜梁~合川锶矿、渝南綦江~万盛~南川煤、铝、硫、铁、渝北北碚石膏等轻型建材矿物原料基地建设,以引导、促进资源加工产业的建设发展以及促进资源加工业的合理布局;加强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2012~2020年,全市1:5万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覆盖率达80%,一小时经济圈达到100%,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60%;矿物原料基地及资源加工业基地布局进一步优化,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市外、境外矿产资源供应基地,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结构进一步合理,资源保障程度有效提高。
第四节  基本原则
要科学合理地开展“一圈两翼”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环境保障,应遵循以下原则:
需求导向,资环并重。重庆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资源储量潜在总值居四个直辖市之首,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作保障,而人类生存又必须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环境并重的原则,加强能源矿产、重要矿产勘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注重地质勘查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统筹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效益,科学合理地规划部署我市地质勘查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引导地质勘查工作布局和结构调整,重点勘查天然气、煤和煤层气、铁、铝、锰、锶、钡、岩盐、汞、镁、地热水、硅质原料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产资源和危机矿山的接替资源,争取实现铂、金贵金属及铜铅锌等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统筹兼顾其他矿产资源勘查;按照“一圈两翼”各经济区的功能特点,重点部署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三峡库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两翼”的重要成矿区带的重要矿产勘查,同时兼顾其它地质工作,促进各经济区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实现地质勘查的协调发展。
循序渐进,适度超前。地质勘查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部署地质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又要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源矿产、重要矿产勘查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分层次、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
科技创新,综合评价。采用地、物、化、遥等先进的科学手段,“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提升地质勘查成果质量,重点解决地质找矿中“攻深找盲”问题,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缓解资源危机状况,重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矿产勘查中对矿床的综合评价,加强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研究,特别是钡、锰、锶等低品位矿石的利用问题,提高地质勘查工作水平及资源利用水平。
立足市内,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内资源潜力,积极引进市外资本,加大能源与重要矿产的找矿力度,提高市内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鼓励市内有实力的企事业和地勘查单位开展市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增加矿产资源开发与供应渠道,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体系和多元、稳定、经济的矿产品供应体系,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