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斯创意线描:十院士健康寄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9:04

卢照 制图



  本期策划:记者 崔颖 解雯赟

    这是10位平凡的长者,平均年龄超过80岁,最年长者已经96岁。这是10位不平凡的医者,一生风风雨雨却始终保有赤子之心。这些医学家为什么仍能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医疗一线、为什么能在紧张辛苦的工作中对生活充满热情?来看看他们为普通大众撰写的新年寄语吧!

    2012年起步之际,《大众医学》杂志特别邀请10位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为读者送上新年祝福和期望。本刊在此摘录了部分内容。希望这些宝贵的健康体会、长寿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感想,引领大家走向新的一年。

    

    孙燕院士:战胜癌症,靠我靠你

    “防治肿瘤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努力。缺了我不行,缺了你也不行……”

    陈可冀院士:热爱生活,自有其乐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要懂得修养、保养和营养,头顶一片天;当然,应该是人人皆头顶一片天……”

    王陇德院士:慢病快防,从我做起

    “新的一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慢性病的预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张涤生院士:坚持正道,颐养天年

    “如今资讯发达,只要稍加留意,养生信息随处可得。不过,知易行难,只有坚持遵循正确的养生之道,有病及时寻医用药,才会真正颐养天年……”

    廖万清院士:忙而有序,乐观积极

    “平常,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而正是这些工作充实了我的生活……”

    沈自尹院士:合理膳食,二少三多

    “少吃盐。高血压病人有60%对盐敏感,限盐可改善高血压……”

    张金哲院士:规律生活,持之以恒

    “我那个美国朋友97岁时又拿到3年驾照,他写信给我说:劳动使人长寿,不劳动长寿也无益……”

    邱蔚六院士:互送理解,良好沟通

    “只有互送理解才能相互包含,相互宽容;才能有和谐的医疗环境……”

    王正国院士:心态要好,量力而行

    “心态要好、饮食适当、注意运动、量力而行,2012年有什么计划?仍照此执行……”

    吴孟超院士:人间甲子,生命始新

    “60岁不是人生的尾声,而是走完一甲子之后新生活的开始,60是少儿,70是青年,80是中年,90才是老年……”


2012年起步之际,《大众医学》杂志特别邀请10位中国医学界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为读者送上新年祝福和期望。本刊在此摘录了部分内容。

王陇德院士:慢病快防,从我做起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障碍等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根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已达2.7亿。

    慢性病一旦患有,目前是很难治愈的。主要的慢性病都与吸烟、酗酒、不健康的饮食和缺少锻炼等共同风险因素有关联。研究表明,通过健康饮食、定期锻炼、禁用烟草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预防90%的2型糖尿病和80%的脑卒中,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预防措施可减少50%的因心血管疾病的过早死亡。预防工作必须是全球防治慢性病对策的基石。

    对我们个人来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譬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减盐控油等。新的一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视慢性病的预防,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素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孙燕院士:战胜癌症,靠我靠你

    相信肿瘤“可知、可治、可防”。应当人人树立面对现实和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的正确态度。2011年是美国国家癌症法案颁布40周年,因此很多重要杂志发表了很有参考价值的看法。总体来说,大家对防治肿瘤是乐观的。《科学》杂志回顾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7种常见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死亡率有下降趋势。《自然》杂志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加强我们的防治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接触致癌物,改掉导致肿瘤的坏毛病,吃出健康、远离肿瘤。

    他们提出的具体建议是:改变生活习惯,戒烟和减肥。体质指数增高与食管癌、结肠癌、胆囊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体癌、子宫颈癌、、卵巢癌、胰腺癌和胃癌都相关。他们认为男性肿瘤患者有七分之一、女性有五分之一与超重相关。

    我国政府正在制订肿瘤防治规划,例如改善环境污染等都必须有政府的投入,但最终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自己的参与,例如戒烟、减肥和饮食习惯的改善等。所以,防治肿瘤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努力。缺了我不行,缺了你也不行。

陈可冀院士:热爱生活,自有其乐

    喜爱读书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与享受,我愿意花很多时间阅读文史等其他非医药学的著作。读书能使我洞明处事道理。少些心计,多些朋友,少些是非,多交知己。日常家居,忙碌之余,我每天都会听歌或喜好的曲子。传统中医学提倡养心和养性,音乐确使我“放下”、“放心”和“放手”;达到自得其乐、闲中作乐的功效,身心得到完完全全的松弛。我爱饮茶,每日进1-3大茶杯绿茶或乌龙茶,普洱也可以,不挑剔,三者各有特点,我都爱喝,起到醒神、清肠、解闷等作用,通常早起就是一大杯。散步是老年人最适宜的体力活动,我有时间就坚持,可以驱走疲乏。按理每周3-4次,或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钟最合适,是一种不花费的简朴的运动,走步而微汗出,动而不劳。

    人老了,心态很要紧:年纪大了,要珍惜并热爱生活,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心境不可以乱,不可以偷懒和厌倦生活。清代同光两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副联语所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以参照。要懂得修养、保养和营养,头顶一片天;当然,应该是人人皆头顶一片天。

沈自尹院士:合理膳食,二少三多

    少吃盐 高血压病人有60%对盐敏感,盐里所含的钠使体内积聚过多的水分,从而升压并加重心脏负担,限盐可改善高血压。

    少吃肉 关于少油腻,具体地说就是老年人最好不吃肥肉和荤油,因为动物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以及胆固醇,会提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造成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变,在心脏是心肌梗死,在脑区就是脑梗死。所以不论是否有高血脂的老年人,最好少吃猪肉,而宜于从乳、鱼、虾、蛋、豆类中摄取必需的蛋白质。

    多吃鱼 鱼类蛋白质容易消化,不论深海鱼、浅海鱼都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对高血脂、高血黏度有良好治疗作用,有利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因此老年人最好是多吃鱼。

    多吃豆 大豆的蛋白质组成有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所含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故而对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特别适合。另外,缺少雌激素而产生的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症的妇女,多吃大豆或豆制品也对健康有利。

    多果菜 要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

张金哲院士:规律生活,持之以恒

    我今年92岁,除了耳聋外,每年查体一切正常。我的原则是:规律生活、持之以恒。

    我70岁以后的生活规律始终严格遵守:每天定时起床,定时定量吃饭、喝茶,定时大小便;准时上班,看门诊、查病房;每天定时休息,定时娱乐(看电视),定时运动(80岁后耳聋不敢骑车,每晚蹬室内锻炼用自行车5公里)。偶尔一次因故打乱常规,次日必须恢复回来。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就是我想对大家说的长寿之道。长生不老的提法不科学,因为生物的定义必须是“食、产、死”。但是我们应该争取“健康天年”。我个人的信条是:“昨天能做的事今天肯定都能做”,那么明天也必然能做。天天都能做,永远保持同样的规律生活,也就是永远健康。我那个美国朋友Swenson,97岁时又拿到3年的驾照,他写信给我说:“劳动使人长寿,不劳动长寿也无益。”

张涤生院士:坚持正道,颐养天年

    我今年96岁,也算高寿了,照旧上班、写文章,身体也不错。我的长寿之道其实也不稀奇。首先从“吃”说起。我的经验是清淡为好。几碟蔬菜,少放点盐、油,就足够下饭。荤菜当然不是不能吃,动几筷子尝尝滋味还是可以的。然后是“起居”。人体有“生物钟”,长期形成独特的节律。年龄一大,机体各器官、系统调节、适应能力差,一旦节律紊乱,就不容易调节。更有甚者,有老人熬夜打麻将,神经紧张加劳累,居然倒在牌桌上。所以万事有度,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没有节制,只能自找麻烦。

    保持适当的脑力、体力活动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多动脑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上网络,和世界保持接轨,脑子保持活动就不容易僵化。身体也是一样,活动活动筋骨,精神会更加抖擞。总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老年人没毛病当然好,有毛病就马虎不得。所以一定要常规体检,及时治疗。以上是我的体会,供老年朋友们参考。其实,如今资讯发达,只要稍加留意,养生信息随处可得。不过,“知易行难”,只有坚持遵循正确的养生之道,有病及时寻医用药,才会真正“颐养天年”。

廖万清院士:忙而有序,乐观积极

    平时,好多患者朋友会问我:您工作那么忙,却身体好、心情好,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其实这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玄。平常,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而正是这些工作充实了我的生活。

    我认为首先要摆正心态,立足本职,合理安排,张弛有度。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制订工作计划,做到运筹帷幄于胸中,方能随机应变,处变不惊。当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学会适当放松,文武之道,有张有弛,短暂适当的休息是为了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中。除了乐观积极的心态,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是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要做到“形劳而不倦,神劳而不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饮食安排上注意均衡营养,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肉类都要适度均衡摄取。适逢过年过节,少喝点酒,小酌怡情即可,万万不可喝醉了伤身体。

    还有个对广大读者朋友的小提醒:现在虽然互联网发达,大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但是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及正规的诊疗。千万不要擅自对号入座、擅自用药,延误最佳的诊疗时机。

王正国院士:心态要好,量力而行

    过去一年里,要问我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心态的?我的答案是适当节食,适当运动和拥有乐观的心态。我有轻、中度糖尿病,但也不赞成严格禁食所谓“有碍健康”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年纪虽然大了,但也不赞成谢绝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我认为保持健康心态最重要,饮食适当、注意运动、量力而行,如此即可。

    很多老年读者抱怨自己记性变差了:记不住要办的事、对面来个熟人叫不上名儿、看过的书报内容一会儿就忘……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情况。我的处理方法,第一还是心态要好。不要着急,这是自然规律、正常现象,着急不是徒增烦恼吗?第二,可以想些办法。比如,对有些需要记住的人名,可多默念几遍,也可采取“联想式”——王××,和我同姓:朱××,和我夫人同姓:李连阳,和我学生同名(张连阳)等。第三,靠“笔头,不要光靠脑袋”。要办的要紧事不妨用个小记事本记下来,特别是电话号码。

    心态要好、饮食适当、注意运动、量力而行,2012年有什么计划?仍照此执行!

邱蔚六院士:互送理解,良好沟通

    记得2006年,我曾为《大众医学》写过一篇短文——《莫送红包,多送理解》。现在看来,对“理解”还不能仅限于“不送红包”,而应该全方位地来认识“理解”,才能达到互相信任。

    首先,医务人员应理解患者。要理解他(她)患病的痛苦和希望治愈的迫切心情;要理解患者对医学知识的陌生,或即使知道一些,但也非常片面,甚至产生误解。要理解患者家属的要求,和因患病而带来的家庭甚至社会问题。

    作为患者的理解。患者(包括家属)也应理解医务人员和了解一些医学知识。要理解医学是发展中的科学,并不是所有病目前都能看好;要理解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只有从临床实践中才能得出经验和教训。这一点尤其应该感谢患者,因为是他们共同参与了实践,并且是主要的实践对象。要理解医学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有成功也有失败。

    显然,要改善医疗环境,应提倡医患双方必须相互理解,而理解又在于沟通。只有沟通得好,才会减少矛盾,减少纠纷;只有互送理解才能更加相互包含,相互宽容;才能有和谐的医疗环境。

吴孟超院士:人间甲子,生命始新

    我今年90岁,耳不聋、眼不花,让人十分惊奇。对我不仅要处理全院的工作,还要看病、开刀,人们更是感到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的观念中,花甲之后便是老态龙钟的开始,七老八十了,那就更准备准备划上“休止符”吧。可是,我今天要对读者朋友们说:六十一甲子,六十一轮回,你活过了六十岁,新的生命就又开始了——60是“少儿”,70是“青年”,80是“中年”,90才是“老年”……这样一想,还愁不心态年轻、还愁不浑身是劲儿?

    所以,健康秘诀最首要的就是心态要好。我经常会对老年病人说:60岁不是人生的尾声,而是走完一甲子之后新生活的开始,我们要乐观迎接、积极面对。我遇事乐观,有吃有穿有住就足够了,工作上、生活中从不勾心斗角,不嫉妒别人,不吵吵闹闹,永远笑哈哈。天天上班,忙碌的工作也让我心情舒畅,让我思维敏捷,让我“宝刀不老”。而且,工作中接触的人都比我年轻,我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跟他们在一起,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