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老鼠:印光大师:修学净土念佛应读典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5:26
印光大师:修学净土念佛应读典籍

 发布:wwdxk []   日期:2011-11-22 0:55:00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正)重刻阿弥陀经序

◎阿弥陀经,有澫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正)与徐福贤书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澫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正)重刻弥陀圆中钞序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正)复包右武书二

◎愣严经五卷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净土十要,乃澫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正)与徐福贤书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宁寺订作三十本。〗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正)复邓伯诚书一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正)与徐福贤书

◎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趣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正)复张云雷书二

◎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共有三编,初编系清乾隆间彭际清居士,饬其侄希涑所辑。续编,系道光末,莲归居士胡珽所辑。三编,系民二十年后德森法师所辑。编者敬注。)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而该,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着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雅俗同观,智愚共晓。又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正)与许豁然书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正)复尤弘如书

◎历史统纪一书,无论信佛谤佛者,皆肯看。以其是史鉴中事,〖余劝其遍阅二十四史,择其因果报应之显着者,录为一书。见续编历史感应统纪序〗较之一切善书,为得实益,为最切要。(续)复念佛居士书

◎欲知禅净之所以然,非博览禅净诸书不可。即能博览,倘无择法智眼,亦成望洋兴叹,淼不知其归者。是宜专阅净土着述。然净土着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着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祈息心研究,当自知之。(正)复何槐生书
编者敬按:今为便利阅读文钞计,撷其至精至要之言,编此菁华录一书。有志净业者,如无暇详阅文钞,但将此菁华录息心研究,而净土文义,洞若观火矣。

◎了然大师,从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参力究,得其旨归。嗣后云游诸方,研穷经论,始知净土法门,实为诸佛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遂生真信,而力修持。间有发挥禅净理致,语语确切,发人深省,乃名之为禅净双勖。虽仍提倡禅宗,实则注重净土。可令参禅未得悟证者,得其即生了办之道。(三)禅净双勖序
编者敬按:了公上人近年所着入香光室、及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二书,以事理圆修之妙法,彻底显明净土之要义。故能感佛作证,舍利频降也。

◎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正)金刚经线说序

◎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若法华、愣严、华严、涅槃、金刚、圆觉,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一一轮阅,皆无不可。(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乐,〖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正)与徐福贤书

编者之言

莲宗十三祖灵岩印光大师。乘大愿轮,作如来使。奋起于末法苍茫之际,专修净业,圆悟真乘。以馀门修道,解脱綦难,惟依念佛得度生死。遂专提净土一宗,普摄群机。法语流传,遍于中外。崇仰而求皈依者,何止数十万人。平生修持之勐,诲人之切,近代僧伽,鲜能望其项背。而末后一着,撒手便行,瑞应昭然,了无障碍。使见闻感叹,信向益坚。尤为彻悟老人后所罕见。净通忝列门墙,未获亲炙,而师已示寂,恨深恩之莫报,怅请益之无由。辄取吾师遗着,昕夕披览,熟读而深思之,觉其中一字一句,皆昏衢之慧炬,苦海之慈航。如涂毒鼓,声声普闻。如大圆镜,光光交彻。惟辞丰义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义同而下语殊胜微妙者,提要钩玄,录为一编。惟所取者,限于正续二集。吾友唐慧峻居士,犹慊其未足。乃商之妙真法师,取文钞三编之未付梓者,供余采掇,俾阅之得窥全集菁华而收宏效。综文钞正续三各编,共选得精要三百三十三则。仍按正编嘉言录编次,分列十科。并逐句详加圈点,以醒眉目。名之曰: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置之座右,以资寻绎策精进而已,未遑以示人也。间者为沪苏诸大德所闻,索读一过。以所录虽不及原书之十一,而佛祖之心传,圣贤之道脉,净土之奥旨,持名之奇勋,凡吾师所称性而谈,如实而说者,采撷靡遣。尝海一滴,可知全味。乃集议刊行,以饷同伦。复承了然、德森两法师,遵照原着,详为鉴定,而始臻完善。昔大师答郦隐叟书有云:某之文,虽无大发挥,而初机阅之,则禅净之界限分明。自力佛力之利益大小,明如观火,自不致欲了生死,不知路头。并于一切法中,见其法法圆妙,不至无所适从。又答永嘉某居士书云: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夫大师度生之心,尽未来际,固无穷尽。惟愿读斯编者,依教奉行,广为演说。或斥资流通,自他兼利。不惟获无量无边之福德,且不啻与大师謦欬相通,法流相接,其净土之生,如操左券矣。净通智慧狭劣,于吾师广大精微之遗训,稍窥藩篱,未穷涯际,遗珠之憾,实所难免。尚冀当世大德有以教之。

公历一九五四年甲午孟秋菩萨戒弟子海盐李净通法名宗敬识于上海闻性庐时年七十有七

上一篇:印光大师: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366.html) -------------------------------------------------------------------------------------------------------------------------索达吉堪布:以佛法指引人生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5 13:51:00    
 索达吉堪布:智海浪花—以佛法指引人生 今天是青年节,是属于年青人自己的一个节日,也是春天开始降临喇荣的时刻。经历了漫长而灰色的严冬,这辽阔无边的雪域大地终于换上了鹅黄嫩绿的春衣。久违了的小鸟也纷纷从冬天筑就的厚厚的草窠当中探出头来,引颈婉转一下憋了一冬的嗓子,于是我也能在它们清脆的啼鸣里尽情吮吸春天的气息。毕竟是春天!这几天来喇荣的年青人一拨又一拨。他们利用七天的假期到学院,要么朝山,要么拜佛、绕坛城,当然更多的是来参学佛法。于是满山遍野的嫩绿草丛中,便时不时冒出他们青春活泼的亮丽笑脸。春天是真的来到人间了。当活泼可爱、一脸朝气的石伟来到我眼前,跟我讲述她在大学毕业前夕,终于了却心愿来到学院的前后经过时,这种感觉在我心中便越发强烈起来。我出生在辽宁的一个偏远农村,父亲是位教师,母亲是个农民。全家生活拮据,几经周折,家境才慢慢好转起来。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而且体弱多病,所以父母和两个姐姐都非常疼爱我。小时候也没有吃过什么苦,还养成了懦弱而又任性的性格。一九九七年,我考入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的生活是充实而自由的,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我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有很多弱点,比如懦弱、自私、狭隘、自我封闭等等。为此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试图融入周围的群体,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确实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但在更进一步面对这个社会时,我却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且不可思议的群体。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个圈子里干着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甚至不择手段的种种事情,但每人脸上却俨然都贴着一幅“我是好人”的标签。为此,我常常感到茫然和失落,感到自己的命运像风中的一片落叶,被社会这股飓风吹得无所适从。二○○○年,通过朋友我认识了一对年青恋人,想不到这两位从此便成为值得我终生尊敬的朋友。男的高高大大、宽厚仁慈,女的则是比我早几届的师姐,而且又是同乡。刚一开始接触,我就觉得他们别看外表平凡,实则与众不同。他们身上没有现代人常有的那种浮躁感与功利欲,总是带给人一种平静、从容、自然、祥和的感觉。从一开始交往,我就喜欢上他们了。这或许是缘分,让我在异地他乡认识了与我的人生经历迥异的他们,从而使这段经历让我一生获益匪浅。这对年轻人在成都一边求学一边学佛。他们家里有一个佛堂,里面有很多佛像和佛经。有时候,他们就给我讲一些佛教里的典故,因为好奇,我也就当成故事来听;有时,他们又讲几位高僧大德的事迹,而这又往往让我感到神奇和向往;有时,他们还带我去成都的寺院,与我在寺院里漫步,体会尘世被挡在外面的感觉。而在寺院里,我也真的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恬静和祥和。我隐约觉得似乎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值得我去追求,那是一种晨钟暮鼓、与世无争的生活,是我的这对朋友朝夕提撕的生活。赶上没课的时候,我就又跟着他们去放生,在这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居士,有白发老人也有年青人,偶尔还能看到藏地的喇嘛。放生的时候,要给鱼儿念经加持,然后用船把它们运到湖中间,再一筐筐把它们放归湖里。看着它们重又获得自由,我也如释重负。我想,其实动物和人一样,都有生存和享受自由的权利,不能因为人类貌似强大就可以为所欲为,更何况人们怎能为了自己的私欲就随意剥夺动物们的生命。通过放生,我更加认识到佛教才是真正博爱的、大公无私的宗教。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佛学书籍中学到了很多道理。佛教对世界、对人生都有深刻而积极的认识,它倡导正直、善良、真诚、无私等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竭力强调人们一定要摒除自私、狭隘、虚伪等丑恶的一面。它教人们放下执著,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面对人生……学习佛法后,我觉得自己少了许多浮躁和烦恼,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心胸也比以往更大度了。碰到挫折和不如意时也能坦然面对,不再像从前那样动辄就怨天尤人。同时与其它同学的相处也变得更融洽了。当烦恼生起的时候,捧起一本佛经便觉得仿佛一股甘泉流入心间,内心马上就回复平静。面对这个曾经以为很难适应、遍地丑陋的千变万化的世界,我现在可以镇定地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能行!后来利用大四寒假回家之机,我又为父母带回了很多佛教方面的书,真希望佛法的智慧也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启迪。因为回顾自己这四年来的大学生活,感觉收获最大的就是学到了佛法,这无疑为我今后的人生指明了方向。这种充实的喜悦,我多么希望能与人共享。二○○一年“五·一”节的时候,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色达喇荣佛学院。这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有高远的蓝天和苍茫的大地;这里有无数的出家人和居士在修行;这里的条件尽管比汉地艰苦得多,但是每张面孔上都洋溢着安详和幸福。我们住在女众出家人的小木屋里,大家同吃同住,相处融洽。在交谈中我才了解到她们并非是因为遭受打击、逃避现实才出家的。恰恰相反,她们大都怀着对究竟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才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她们乐观而豁达的胸襟让我们敬佩不已。这一次我也满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皈依佛门,并认一位非常慈悲的活佛为我的上师。我的学佛之路还很短暂,一切都还在顺其自然的进行当中。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来了解佛法、学习佛法。我相信,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充实,我们这个社会也才会更美丽。从“五·一”到“五·四”,全国各地的青年朋友们都在以各种方式欢度假日,而对我来说,我的脑子里似乎从未有过假日这个概念。幸运的是,我能用智慧甘露来充实自己,过去如此,现在、未来依然如此。所以我很高兴地写下石伟的学佛经历,因为我想把它作为一个节日礼物献给千千万万的年青人,希望他们看到这篇文章后,于身心都能有所收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181.html)-------------------------------------------------------------------------------------------------------------------------索达吉堪布:永远的路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3 17:11:00     
 
 索达吉堪布:智海浪花—永远的路 妙称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脸上永远挂着一副平和而坚毅的神色,嘴里永远吐露一种沉静而又略带磁性的声音。妙称来学院也就两年的时间,刚一来我就注意上了他,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有一副好嗓子,男中音的架子,向上可以高扬,向下可以低沉回旋,真是做维那的一块好材料。特别是他念《药师经》时,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将药师佛的大悲大愿、释迦如来的大慈大化,用他的一片诚心与坚定信心,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雪域高原,他将汉传佛教优秀的唱经传统精彩异常地展示了出来。在背诵《入中论》时,他的流畅与投入也赢得了全体僧众的喝彩。接触多了,发现他不仅声音好,人也很真挚。我们的谈话就从他小时候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开始。六岁时,有一天放学回家,路过父亲单位,看到里面围满了人。我也挤进去看,发现一张白布单下躺着一个一动不动的人。“叔叔怎么了?”我问身边的大人。“死了!”“死了?”我有些疑惑不解。这位叔叔是父亲单位里才来不久的一个农村小伙子,大概也就十七、八吧。平常老看见他给办公室打水、扫地,蛮勤快的,不知此刻他为何却成了这个样子?就这么躺着,直挺挺的。我好奇地用小手拨弄着他那双穿着新布鞋的脚……这一幕童年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表面上看来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我想它一定潜伏在我的潜意识深处,时不时会冒出来,对后面的人生有着隐然而确定的作用。上高中后,时间是在应付紧张的学习任务中度过的。偶尔有一次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历的简介,只有半页,内心却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动。尽管后来这份感动又被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挤到记忆的角落里,但总感觉这篇文章似乎在悄悄地推动我的生命走向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就好像我刚才说的童年经历埋在我的潜意识当中,总有一天它会对我的人生发生作用。高中的这次体验也同样。在考上大学后,特别是我又学医,对生命的体验也就更自觉、更理性。而且,原先的经历在因缘和合后便都爆发了出来,促成了我对生命的全新感受。我上的是一所医学专科学校的中医系,功课不多,每天才一两节课,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也就是在此时,我开始广泛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在他的小说里,偶尔闪出的几缕神奇的光芒,射入我那迷茫和昏暗的心里,指示我走上那条尽管还很模糊,但却好像是心里早已向往的路。从表面看来,金庸的小说倒没有直接宣传佛法,但里面的内容往往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一部小说中,我第一次看到少林寺三尊大佛像后镌刻着《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时虽对其含义一无所知,却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以至热泪盈眶。又见到少林寺三大高僧在降伏邪派高手“金毛狮王”谢逊之后,还经常为其念诵佛经,其中就有尸毗王割身肉来换取鸽子生命的动人故事:慈悲一切众生的尸毗王,为了救护鹰爪下的鸽子,不惜将身肉一块块切割下来,一次次放入称盘中。最后身肉割尽也没法达到鸽子的重量,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举身攀上称盘。此时大地震动,天雨香花……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激动,至今还记忆犹新。我觉得世间几乎找不到这种能彻底牺牲自己、利益他人的博大胸怀,于是便将这段故事摘抄下来,随身带在身边。大学期间陆陆续续还从书中抄录过一些佛法方面的片言箴语,每一次都有像盲人在路边捡到宝贝般的欢喜雀跃。再结合医书思维佛理,我开始渐渐相信佛法所谓的前生后世、六道轮回之说了。比如清代医学名著《医方金鉴》中,记载着一则治疗人面疮的医案。插图是一位身着袈裟的僧人膝上赫然长着眼、口、齿俱全的人面疮,后来方知这是有关唐代悟达国师的一则公案。国师是汉时袁盎的后身,人面疮乃当年袁盎杀掉的晁错所化。再有一名医为一求诊的鬼神治疗风疾,在稻草人身上取穴扎针,也收到疗效,鬼神称谢而去。每当看到这些医案,内心深处多少就有点怀疑起所谓现代医学的“科学性”了。上大学期间,我只是初步涉猎了一下佛教的外围领域。而现在,我却在佛学院出了家,出家与仅仅接触佛法是两个概念,这中间肯定有个过程,有个过渡。连接这两个步骤的中间阶段,就是我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正是因为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后,目睹了太多的人间惨剧,才使我最终彻底生起了出离心。那时,我回到家乡的一家医院,医院虽小,悲欢离合的故事倒也不少。令人迷茫的社会是个大荧光屏,天天上演兴衰更迭的故事。而医院这一频道则主要演出生老病死的悲剧。在家乡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所闻所见都促使我的生命更加趋向内心那条隐隐向往的道路,就犹如流落异乡的疲倦浪子,总是翘首眺望着归途。面对白衣天使亦无法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幼儿尸体、绝望母亲的号泣;面对接到绝症诊断书的患者那黯然失神的双眼;听到各病房发出的高声惨叫、低声呻吟;再有那些一个个得了冠心病、胃穿孔、大出血、心脏衰竭、全身大面积烧伤等等的患者,我这颗尚未麻木的心就感受到一次次的刺痛。每当看到一个个病人从我们的手术台上被抬往太平间,我就常常反躬自问,医学到底有什么究竟的利益呢?既挽留不住必然逝去的生命,也无法安慰人们内心的酸楚。那么我的出路又在哪里?苦闷当中,结识了佛教界的几位人士,有幸拜读了几本对我人生转折起了很重要作用的书籍,特别是《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一书对我启发尤深,可以说正是这本书带着我走到那条渴望以久的希望之路的路口。尤其是书中描述的那轮回中皆已作过自己父母的众生,种种凄苦艰辛、怎样在轮回中漂泊、互为父母子女,以及恩怨爱仇的无常变化,真让人感到可悲可叹、可笑可怜。我渐渐明白,我与众生“从旷劫以来,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认,以理推之,宁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昔非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呜呼!如此轮回迁流,何日才有个尽头?正是这些振聋发聩的法语,逐渐滋润了我干渴的心田。我的心似乎又被春风拂醒,经常飞越拥挤浑浊的都市,栖息于松柏参天的深山古寺,想象着自己跪拜在一位慈祥的老和尚面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听闻佛法、诵经参禅……其实只要你有心,想象终会有变为现实的那一天。我也不例外,九三年终于落发出家,九九年我又最终来到了色达喇荣佛学院。记得马丁·路德·金有一篇著名的讲演稿《我有一个梦》,他梦想总会有那么一天,不论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人类都能像兄弟姐妹一般,平等和睦地共有一个家园。我不知道他的梦想能否实现,但血淋淋的事实却是,编织这个梦想的马丁·路德·金本人,却被他想象当中的“兄弟姐妹”们枪杀了。我也有一个梦,这个梦远比马丁·路德·金的梦更瑰丽更庄严——那就是愿所有众生都能回归至最美好、最平和、最清净的自性家园。那样的世界将是何等的风光?!出家是踏上寻梦之路的第一步,佛学院是我实现梦想的加油站。而前方的路还很远,很远……这是一条永远的路!带着佛法所赐予的智慧与力量,向着梦想的远方,我发誓:永远向前!看着妙称稍显黝黑的面庞上那双清澈透底的眼睛,我似乎就看到了他那颗跳动着的透明的心。我相信,他的梦想终有实现的那一天!从医生到比丘,这不已是梦想实现的第一步吗?经历了人世的风风雨雨,饱看了世间的生死变迁,尽管年龄不大,但妙称已足够从医院的手术台上、太平间里看透世事无常了。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对生命有丝毫的鲁钝,他们也绝不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化运作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在生命的沙丘上,无常之风吹过,流沙聚散起伏、变幻莫测。智者如何留下坚实而难以磨灭的足迹呢?记得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妙称六岁时就对死之无常有了初步体认,可现代人当中,有些年逾花甲之人还在浊世中迷乱着。这世上还有比这些一生都颠倒麻木的人更愚痴的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978.html) -------------------------------------------------------------------------------------------------------------------------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最大的诱惑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1-25 20:50:00   
 最大的诱惑          悉达多太子走进园林,许多被国王选派来的宫女,都出来迎接。她们竞向太子献媚,极尽妖艳之姿,努力想要博得太子的欢心。   原来,净饭大王事先派了一个谋臣名叫优陀夷的,他耸恿和鼓励那些宫女们说道:   『美丽聪明技艺佳胜的宫女们,你们的才艺容色是世间稀有的,你们真是一点缺陷都没有,就算什么天人见了你们,他也要和他的妃后离婚而来讨娶你们为妻;无论什么神仙见到你们的容貌,他也不能不动心。因此,人间最宝贵的是甚么东西呢?那就是被人一见会生起欢喜感情的姿容。宫女!我告诉你们,我们太子现在的心,实在是很清净的,像金刚似的坚固,不会为女色所动。可是不管怎样,以你们娇美的身体,艳丽的容貌,一定非得要打动太子的心不可。凭你们的凤眼含情,蛾眉带秀,腰如弱柳临风,面似娇花佛水,一定能征服太子的心!往昔有一个美人孙陀利,她依靠她的容貌之美,言词似蜜,终于惑动那通力自在大仙人,通力自在大仙人从此为色欲所囚,孙陀利的足放在他的头顶上,他也认为最美最快乐不过。还有一个长年累月的瞿昙仙人,只为一个美女对他的一笑,弄得他梦魂颠倒,废弃长年累月的苦行之功。   『更有一个胜渠仙人子,为了女人,也陷进无底的爱欲深渊。毘尸婆仙人积有一万年的苦行之功,为一个天女,祇在一天的时间之内,就完全丧失他的定力。宫女!这样看起来,女人的力量,实在是要胜过梵行!像你们有天仙似的美丽,以这样优胜的条件,一定能够导致太子爱执的心。假若妳们不能惑动太子,那妳们也要设法努力寻求方便,不要给太子厌离豪华的王宫,断绝继位的王嗣!』   优陀夷的一席话,说得一些宫女们的心跃跃欲试,她们的心中都想在太子的面前,尽量博取他的欢心。   充满喜悦和自信的宫女,此时见到太子一来,很快的像蜜蜂见到芬芳的花朵一样,飞也似的一拥向前。妖艳媚态,或歌或舞,微笑似的斜着眼睛送媚,扬着眉露出白齿来撒娇,穿著薄薄的衣衫现出白净的皮肉靠近太子,甜蜜的言词,迷人的娇态,她们为了努力引起太子喜好爱欲的心,简直忘记了人间的惭愧与羞耻!   虽然这些宫女们是竭尽最大的努力,但太子如金刚似的心还是一点没被动摇。太子的心,一丝杂念妄想都没有,他虽被这一群莺啼燕语的女人所包围,但他还是逍遥在寂静的境界里一样。好比帝释天,在他的四周,终日都有环绕如云的美女,而帝释天并未因贪爱而为那些天女所动心。   太子走进园林,这些宫女仍不断的诱惑着他,有的牵着他的手,有的为他洗足,有的以香华涂在他的身上,有的用璎珞装饰在他的头顶,有的和他细语,有的横卧在他的腿上,有的和他作世俗的调戏,有的说些风流的话,想打动他的爱情,有的作着爱欲的淫态,总之,这些宫女们,为了要引动太子爱情的欲念,不论什么再可耻的方法,她们也都搬演出来。   但是,太子的心,好象一朵清净的白莲华,虽然有很多的污泥,怎样也不能染污他。   太子为这些宫女所包围,她们诱惑的百态,撒娇的情话,他好象完全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他的心里还是想着别的问题,面对这些美丽的宫女,他竟一点没有忧怨也没有欢喜!   过了一会,太子的心思注意到这眼前的境界,他才对这些宫女们生起厌恶之心和怜愍之念。他不觉出声自言自语的叹息道:   『唉!我到今天才知道女子爱欲的心是这么的强烈,她们没有想到短暂的青春,不久就会面对衰老与死亡。她们只知道眼前不实的快乐,给愚痴迷覆了她们的心。她们应该想到老死的悲哀,好象锐利的宝剑架在颈上,应该刻不容缓的去寻求解救才对。世人为什么好象在睡觉一样,见到别人的老病死,仍不知道自己的老病死也将来到。她们与泥土木石又有什么差别呢?好似旷野里生长了两棵青枝绿叶而又茂盛的大树,有一棵已被人砍倒,但第二棵还不知道恐怖。呵!多么可怜的世人!   『我再仔细的思维,我们这个世界上,有着芸芸无数的劳苦众生,他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着很大的痛苦。再加之政治上和宗教上种种的压迫,唉!他们太苦了,我怎能不设法去解救他们呢?我还有什么闲情去享受那些不真实的、短暂的、庸俗的、自私的快乐呢?』   太子这样一声一声的叹息,给站在很远地方的优陀夷听到了,他想到净饭大王交给他的任务,他即刻很恭敬的走上前来对太子说道:   『太子!我奉了大王的圣旨,叫我做你的一个良友,我现在以你良友的资格,向你讲几句话。太子!凡是称做朋友有三个条件,第一不做与朋友没有利益的事,第二做与朋友有利益的事,第三要与朋友同甘共苦,不论遭遇如何艰难困苦的事,都不遣弃朋友。太子!我现在既是你的良友,我当然应该尽我的朋友之情,我现在诉说不尽我的衷怀,唯有诚恳的请你来听取我的话。   『太子!人生在青年的时代,最重要的就是有异性之爱,如果男子不懂得女性的情爱,实在是极大的耻辱。太子!世间上第一的欢乐,无论什么再没有超过女子的爱情。现在,即使喜爱女性,是违背你的心愿,但为了你现在的地位,为了你更高贵的名誉,你也应方便顺从的去做。你能方便顺从接近女子,一定能增加你的快乐。方便顺从,这才是世间上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假使有人要否定这些快乐,就好象这棵树上虽然开满了花朵,但他没有果实,这人生有什么意味和情趣呢?   『我最敬爱的太子!你现在正是青年的时候,你是迦毘罗卫国未来的国王,你已具备一切众德,所以一切福乐才会往你的身上集聚而来。世间上很多人,想尽种种的方法,要求获得女子的欢心和爱情,都不容易得到,而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要远离这些呢?太子!在这个世间上,是没有什么再超过爱情能令人幸福和陶醉的,就算是天人,他们也不过都是为求得这些果报。请你看!太子!帝释天尚且私通女人,阿私陀仙人所以长年苦行,也是为了想求得天女的爱情,但结果并未能满足他的愿望。此外还有婆罗堕仙人、月天子、加宾阇罗等,他们都集聚修行的功德,可是还不免为求女人之爱而亡身。人若想占有女性的爱情,说来真是非常的困难。因此,在人间的世界,想要得到女人的娱乐,实在是很不容易,这都要前世积聚很多的功德,今生才能感有这样的果报。说到女人的情爱,这是世人共同争逐追求的对象,而你现在要舍弃爱情,真是十分的不合情理!太子!我希望你不要失去这些难有的珍宝吧!』   优陀夷这番论调,真是说尽世间人情之理,太子听他说完这番话以后,也就很庄重慈和的说道:   『优陀夷!谢谢你!你说你是我的好友,你诚心诚意的话,我已完全的了解。但是,我再三思考的结果,心中自有我的看法,请你也就留心的听我说吧:   『你说人生在世,爱欲是最大的快乐,可是,优陀夷!你知道我的苦闷正是因为人生是无常之相吗?你知道我心中的不安是因为受苦的众生都还在无法求得解脱吗?你所说的女色之乐,我也不必来为你否认,不过,假若在这些快乐之中,没有老病死的痛苦,不是无常短暂而是永恒不变的,我也就愿意去追求这种快乐而不求厌离了。   『那涂着香粉穿著丽服的宫女,假若她们不会衰老,爱欲虽是过失,但在人情上尚可说得过去。无如她们此刻还在一步一步的接近衰老和死亡!   『实在说来,人间就是老病死积聚起来,她们假若自己都能懂得这个道理,对于自己尚要厌恶恐怖,何况对别人的老相、病苦、死患的身体,怎能生起爱着的心呢?反过来说,祇知道自己的健康,忘记死亡的可怕,终日沉迷在五欲的境界里追求爱欲之乐,这样不懂事的人,与无知的禽兽又有什么不同呢?优陀夷!你刚才所举出的那些仙人,就是不知道五欲的可厌和危险,所以被五欲的洪流冲没了。五欲实在是灭身的根源啊!   『比方说,那些强壮的青年,青春的少女,假若他们执着五欲的境界,不体会行将衰老死亡的身体,自以为自己是胜利者,可是,优陀夷!胜利者毕竟是老病死与无常哩!   『假若方便顺从女子的爱情,而来接受五欲的快乐,这是叫做执着,不叫做方便。顺从、习近,这都是虚伪欺骗的,我一定不愿这样做!凡是世间上的事情,你对他太热心了,你就会对他生起执着来,太执着了,就会产生出过犹不及的后果。你现在要我接受那些我所不爱的欲乐,而叫我来方便顺从,这岂不是很大的虚伪吗?违背我的心而去从事女人之爱,还要说,这就是「人间根本的道理」,我实在不懂这样的道理和见解!   『世间是老病死的大苦海,是一切众苦的积聚地,若有人要我堕落到里面去,这绝不是我的良友给我的忠告!唉!优陀夷!生老病死的大患,实在是可怖可畏!你看,一切都在无常变化,我们一天一天的走向坟墓,谁还有心去追求暂时的爱乐呢?   『优陀夷!这是我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我的心,一刻都不停的在战栗着,我想到我的身体在不久的未来要毁灭,我夜间睡觉都不能入眠,谁还忍心闭着眼睛去沉溺在五欲之乐的苦海之中呢?优陀夷!无常之火已经烧近我们的身体,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假若有人叫我对这些虚假的爱情,不要生起忧戚的心来,那不是要我做一个木石的人吗?』   太子为优陀夷用种种的方便说了五欲是可厌之法,听得这专爱寻花问柳的大臣优陀夷都羞惭的低下头来。   太子和优陀夷的这一席长谈,不觉已到了将近黄昏的时候,太阳渐渐的往西山下落去,飞鸟也在忙着寻找他们的归巢,这些众多的宫女,悦耳的乐器,终于没有用武之地,她们只得带着乐器很惭愧的回城。   人去园静,静静的树林,静静的花草,静静的远山,静静的池水,太子独自一人静静的在园中徘徊了一会,又坐在閰浮树下沉思宇宙和人生种种的问题以后,他才孤单的返回城中的宫殿。   优陀夷把今日的情形照实的禀告净饭大王,净饭大王听后,知道太子决心不染五欲,认清世间的无常,心中生起极大的忧愁和悲苦,像一把利刃插进他的心房,他感觉伤心到极顶!他立刻召集一个紧急的群臣会议,大家商讨计划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太子改变他的厌世之心?   诸大臣都异口同声的回答:   『除了增加五欲之乐能够改变太子的心外,再也找不出其它更好的方法!』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871.html)-------------------------------------------------------------------------------------------------------------------------印光大师:害虫是否该杀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4 8:44:00    
]有位居士写信给印光大师,他提出猛兽、毒蛇、蝗虫之类都是害虫,危害这些虫可以说是为民除害。大师针对此言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猛兽、毒蛇、蝗虫之类都是因为感应到人心凶恶,才伤害人类。如果我们能够对它们念佛,心中生起善念,他们一定会自动离开,不会伤害任何人,哪能说杀它们是为民除害呢?你说这种言论会引发人造杀业,将来永生永世必受被杀的业报。你学佛受持不杀生戒,而说如此可恶的言论,如果不忏悔,必然会遭到天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龙梓修,他在江北的某个地方作知县,有位县民前来呈报,说农作物深受蝗虫之害,人民苦不堪言,请知县大人查验并代为除害。龙梓修亲自到场查看,到了灾区之后,双脚所站的地方,只觉得异常松软。但却不见蝗虫的踪迹。于是他问道:“蝗虫在哪里?”当地人回答说:“我们脚底下所踏的都是!”龙县令仔细一看,地面上有好几寸厚,好几里宽,十多里长,尽是未长翅膀的蝗虫蛹,他日这些蛹变成蝗虫,恐怕足以遮天蔽日。龙县令吓得说不出话来,自认为无法处理这样的灾害,因此跪倒在地,至诚祈拜天地,让蝗虫灭亡,人民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经过两三个小时,天空下起一场大雷雨,蝗虫蛹随着雷雨而灭亡。这是人没有办法解决的灾害,而求天相助灭虫的一大感应事迹。如果龙梓修命具用火烧或用土埋蝗虫,也未必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又有一个小女孩,买了一只苍蝇拍,看见苍蝇就拍,越拍苍蝇出现得越多,后来整间屋子都飞满苍蝇。小女孩的祖母是个念佛人,她打开窗户,大声念佛请苍蝇出去,果然苍蝇相继离去。这个小女孩颇有善根,看见念佛可以使苍蝇自动飞走,便停止再杀害苍蝇。否则她天天造下杀业,自己的寿命也会渐渐减损。至于孙叔敖杀两头蛇的事情不可以学,因为并非人人都有他这样的存心与善念。如果不是心存好意,杀蛇就是造杀生罪业,这件事就会教人造杀生罪业。而且双头蛇是罕见的动物,所以孙叔敖杀了它,将它埋起来,不想再让其他人受害,它可能不再出现。但是猛兽、毒蛇、蝗虫之类的生物,不是杀了它们就能永除祸患,希望大家能发慈悲心,一同念佛,这些动物一定能有所感应,会自动离去,不会伤害任何人。《普门品》中说:“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可见动物是可以透过善力感化的。你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说这种害人害己的极重恶话,如果再不为你说破,未来你所遇到的众生都会变成是你的冤家,这些话以后不可以再乱说了。
 上一篇: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下一篇: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846.html)-------------------------------------------------------------------------------------------------------------------------
 
                            印光大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印光大师并不提倡年青人自由恋爱,印光大师在给某居士的信中说:“今天的年青人自由恋爱,情爱一旦稍稍平息,就要离婚。”大师知道我们的毛病,年青人热恋之中只看到对方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等到一旦激情过后,就只看到对方的缺点,绝不想想对方有多少优点。由于没有容人之量,又不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只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这样的婚姻往往离婚的多。而印光大师也并不赞成由父母一手包办。这种进步的思想在当时一切以家长说了算的时代,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复念佛居士书》一文中,印光大师说:“你女儿的婚事,家人不同意,应当再反复考虑以后做决定。并且要问你女儿是不是一定同意。如果你女儿同意,就没有关系。如果你女儿还没拿定主意,婚后或者嫌夫家穷,嫌规矩多,再被一班嫌贫爱富的人抱怨挑拔,这样就不好了,这又是不能不预先考虑啊。应该先问你女儿,然后再求问佛可否,再作决定。”由此可见,印光大师提倡的是父母要征求儿女的意见,儿女也要尊重父母的意愿。互相商量着办,才能得到美满和谐的结果。父母是过来人,人生的阅历丰富,看人看得准,不至于有儿女只见一边,不见另一边的错误观点。而从儿女方面来说,一辈子的终身大事,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对他或她没感觉,不免将来会觉得委屈了自己,造成一生的不幸福,也有可能导致忧思成疾。因此,父母也一定要尊重儿女的意见。而一个充分尊重父母意愿的儿女,一定是有后福的儿女;一个能够考虑儿女感受的父母,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爱儿女。
   印光大师是绝对不提倡只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而不顾对方人品的浅见的。大师说:“世间人为儿女婚嫁所考虑的,往往都在夫家贫富与否,而不在人品上考虑。富家子弟,不数年就饥寒而死的也不在少数。一贫如洗,白手起家成就事业的有为青年,举国推崇的也不在少数。”大师在此指出世间人通病都是从对方的家财方面来考虑,而大师注重的完全在人品来考虑。有家财没有人品的人,一是往往容易会把家产败光、福报折光,二是可能会对配偶做出伤害的之举,和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怎么会有幸福。而有人品没家财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照样能白手起家,而且有德行的人,本身就可以改变命运,再说和这样的人过日子,即使是贫穷的,也是幸福的。孔老夫子的外公,就是因为孔家祖上有德行,所以才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的,如果不是孔家盛德所感,怎么会出了这样一个万世师表、万世景仰的孔老夫子呢?而且孔子的后裔即使在今天也相当兴盛,据说西方有个国家一条街都是孔老夫子的后裔,更不要说国内了。而世间人只看家财不看人品的浅薄知见,往往造成不几代就灭门绝户的后果。
   印光大师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作为一代高僧大德闪耀着大智慧光芒的金玉良言,一定会光耀万年。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525.html)-------------------------------------------------------------------------------------------------------------------------印光大师:不可想得神通而修学密宗(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1-30 8:52:00  
 原文   今之人多是越分打妄想,想得神通而学密宗。(真修密宗者在例外。)如傅某之魔死北平,某诸弟子有欲发大财者,反致亏一、二、百万。有欲得权利者,反致数十人关闭牢狱。有欲即成佛者,反致著魔发狂。某奉某喇嘛为师,其师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彼必问及独立之事,则当日独立,当日送命。某喇嘛及某之神通,致许多极崇奉之弟子倒霉,可知师与弟子皆不安本分。无神通,何可充有神通?学佛法,何可作瞎捣乱,谋发大财,得大权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文钞》之《复温光熹居士书四》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今天的人往往是不自量力,打些不着边际的妄想,想得到神通而学密宗(真修行密宗的人除外。)。例如傅某某因招感魔事而死于北京,某某许多弟子有想要发大财的,反而致使亏损一、二百万。还有想要得到权力官位的,反而致使数十人坐牢。有想要即身成佛的,反而著魔发狂。某某奉行某某喇嘛作为师父,说他的师父有神通,能知过去、未来的事情。他问他的师父国家独立的事,却独立的时候,反而断送了性命。某某喇嘛和某某所谓的神通,致使许多极为崇信的弟子倒霉。可见这些师父和徒弟都是不安本分的人。没有神通,怎么能冒充有神通?学佛法,岂可以作瞎捣乱,谋求发大财,得大权力呢?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就是这个样子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0291.html)-------------------------------------------------------------------------------------------------------------------------印光大师: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是坏(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1:24:00   
                       念佛念经时悲痛流泪究竟是好还是坏   原文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复刘慧焯居士书》 译文   念佛的时候心里悲痛,也是好相,但是切不可常常这样,如果常常这样,必定感招悲魔,整天悲痛不已,或者导致悲痛而死。这都是不善于用自己清静心来念佛而造成的。   原文   当念佛时,愍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文钞》之《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在念佛的时候,怜悯那些苦难的众生,而使得心酸流泪,这也是善根发现的现象。然而不能常常把这个当作有功德,而常常让自己心酸流泪。如果常常这样,便会堕落入悲魔,切记切记这个要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980.html)-------------------------------------------------------------------------------------------------------------------------
印光大师:无德之人莫效王威(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4 14:14:00   
                             无德之人莫效王威  原文    日前接令祖功德史,阅之不胜感叹。凡为民上者皆肯师法,则天下永久安乐矣。唯有一事,普通人万不可效法,效之必致大祸。强弩射潮而潮退,乃水神感王之德,故潮不复来。无德之人效之,必致水神兴怒,而洪潮涌波,则民居危险之极矣。光绪十二年中秋日,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乃观音现老僧降妖龙而开山者,文钞后附有碑记。)往北京红螺山。未动身前,即闻太原遭洪水灾。至九月初至太原,始有人行之小路,因进城以观其象。系六七月间,一日起蛟水,在城西傍城南流,势甚汹涌。巡抚某登城看,令开炮。打一炮,一打即时水涨几倍,顺城南流。城门已关,幸未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甚长,冲得房屋树木墙垣一无所有,成一片新涂田,平平坦坦,无一人不遭此一炮之劫。而损失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知鬼神敬德非畏威。无德之人当此,只宜领众恳求,忏悔求勿伤民物为祷。纵令无益,决不至酿成大灾也。如再印时,似宜表明此义。庶不致后之居官者遇此,不谅己德,徒效王威,以招祸害民也。——《文钞》之《复钱士青居士书一》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日前接到你祖上钱武肃王的功德史,看后不胜感叹。凡是做官的人如果都能师法令祖上,便会天下永久安乐了。只有一件事,普通人是万不可效法的,效法必定会有大祸。就是令祖上因为潮水肆虐伤害百姓,而用弓弩射潮水,是水神感念钱武肃王的德行,所以潮水退去,不再肆虐。而没有德行的官员如果也效法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导致水神大为震怒,而洪潮急流汹涌,必定会对民房百姓造成极大的危害。    光绪十二年中秋节,印光下南五台山,(在长安城外,是观音现老僧相降服妖龙而开山的,文钞后附有碑记。)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未动身前,听说太原遭洪灾。至九月初到太原,见才有人走的小路,于是进城看受灾情况。原来在六七月的时候,一天发洪水,在城西延着城南流,水势相当汹涌。巡抚某某登上城头察看。令手下向洪水开炮。打了一炮,可是一打当时洪水就涨了几倍,顺城向南流。城门已经关了,幸好未能进城。南关为进京大道,街市很长,冲得房屋树林墙院一无所有,成了一片新滩涂田,平平坦坦,当地老百姓没有一个人不遭此一炮的劫难。而损失的财物,不知有几万万。可见鬼神敬重德行并非害怕震慑。没有德行的官员在这种时候,只能率领大众恳求,忏悔祈求不要伤害百姓和物资。纵然没有效果,决不至于酿成这样大的灾害啊。如果令祖上的功德史再印行时,应当把这个道理表示清楚。才不至于后来的官员遇到这种情况,不掂量自己的德行,徒劳地效法钱王的威风,导致给老百姓招来祸害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898.html)-------------------------------------------------------------------------------------------------------------------------印光大师:募建药王篷序(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26 9:16:00     
                            募建药王篷序(代撰)原文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某)幸承宿因.得闻此法。敢不竭谏致敬.孜孜修持乎。拟建茅篷一所.名为药王。安住其中.笃修净业。以期普愈自他身心生死等大病。恳祈檀越.发菩提心.行方便事。略分宝海之涓滴.俾成安身之陋室。由兹夙夜翘勤.礼拜忆念。既能念兹在兹.何难即心即佛。则无边利益.皆所成就。以如是因.感如是果。现生必得蒙佛接引.高预海会。将来必作药树王身.普治众病。若能鉴此愚诚.则此语当不虚弃矣。——《文钞》之《募建药王篷序》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大觉世尊,叫做大医王。全面医治众生身、心两病。所用的药,种类无量。戒、定、慧三种,包摄全部无有遗漏。所以说用这三种药医治众生,就叫做药王。如果能够服用,就此凡夫而能成就圣果。然而药虽美妙,修持起来实在很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叫做阿伽陀药,所有的病都可以医治。入门容易成功概率相当高,用功夫少取得的效果神速。上、中、下三种根机,就此一生都可以出轮回苦海。戒、定、慧三法,在念佛的时候全部具足。因此说信愿念佛的法门,是药王中之药王啊。某某幸亏承蒙过去世善因,得以听闻净土法门。怎么敢不以竭尽诚敬之心劝导有缘人,孜孜不倦地修持呢?某某打算建茅篷一所,茅篷取名叫做:药王。安心居住其中,诚心修持净土法门。以使得能够普遍治愈自己和他人身心、生死等等大病。恳切祈请各位善男信女,发菩提心,行方便事。略微布施自己宝藏海中的一滴水,以使某某能够成全安身的陋室。从此朝夕竭诚精进修持,礼拜忆念阿弥陀佛。既然能够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就这个凡心而成就佛果,有什么困难的?这种无边殊胜的利益,都是由于善男信女布施所成就的。以如此的因,必定招感如此的果。现生必定得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托身莲池海会。将来必定做药树王身,普遍医治众生。如果能够体会这种愚鲁的诚心,便是这些话没有白说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051.html)-------------------------------------------------------------------------------------------------------------------------印光大师:对人有恩不能有德色(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5 13:30:00    
                               对人有恩不能有德色 原文    人生在世,先须以利人为心。汝之寡姨、孀娣、孤侄等可怜可悯,正是汝培植福田处。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至于妯娌之不和处,当以大公大度待之,悯彼小见而开导之,俾彼等同沾法润,则是实行佛法。若以为怨业,则便有所怨憾矣。于必不可止之事,一有怨憾,功德便随心量而小矣。   智庆既皈依佛法,彼等待汝以养,断不可于彼等前有德色。有德色,人虽受惠,感恩之心,便轻微矣。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此处家庭之妙诀也。我以谦往,彼必以和来。大率家庭不和,都因不关紧要之小事较量而起。能放下人我心,自可不和而和矣。——《文钞》之《复周伯遒居士书三》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人生在世,首先要以利益别人为追求。你寡居的姨母、死了丈夫的弟媳、失去父亲的侄儿等等,她们可怜可悯,这正是你培植福田的所在。不可以对她们心存烦恼抱怨,这就是落实菩萨道。倘若心里存有烦恼抱怨的想法,便不但和菩萨道不相合,而且和自己的亲情天职、天性不相吻合了。至于她们妯娌之间不和睦的地方,应当以大公无私的态度来对待,怜悯她们知见短浅,常常开导教育她们,使得她们都能够受到佛法的熏习,便是落实佛法的教育。如果当作是怨家对头相遇,就会有所怨恨和不满了。对于不能化解的问题,一有怨恨和不满之心,所得的功德就会随着心量相应变小了。   智庆既然皈依佛法,他们依靠你来养活,绝对不可在他们的面前,自以为对他们有恩德而流露出来抱怨或是轻慢的神色。有抱怨或是轻慢,人家虽然受惠于你,而感恩的心,就会变得轻微了。有要象没有一样,实要好像虚一样,犯错而不去计较,这是家庭相处的妙诀啊。我以谦和对待他,他必定以温和对待我。大多家庭不和,都是因为不关紧要的小事计较而产生的。能放下是非人我之心,自然可以不和而和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998.html)-------------------------------------------------------------------------------------------------------------------------印光大师谈养生(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6 11:25:00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原文    先後天衰弱,当以善於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吃鸡卵之偈,乃妄人伪造,不可依从。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髓枯竭,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壮少病,易於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汝不知已娶妻乎。若未娶,且缓娶。若已娶,决须暂勿同房,以期身体复元耳。此光切实为汝之言。汝能善体光意,自可福寿绵长,子孙发达矣。(民十二元月初六)——《文钞》之《复蔡契诚居士书一》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先天或者后天衰弱,应当在善于保养上下功夫。如果想要依靠食物滋养身体,吃素的人应当多吃麦面。长吃面人的精力比吃米的人精力大不止数倍。印光吃了面食,便精神健壮,气力充足,声音洪亮。吃米就只能充饥,没有这样的效果。麦的营养比人参的营养还要多许多倍。有钱人服用人参,不过是钱没有地方花,所以以此作为消耗罢了,并非人参真能补养人呀。还有大魔麻油也补养人,小魔麻油,因为炒焦糊的原因,效果减退了多半。人只知道它的香味,实则是焦糊味罢了。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都可以滋补。难道必须血肉,方能滋补吗?总之都不如麦的营养足。如果不能以吃面为主,就兼带着吃。时间长了自然知道,也就觉得好吃了。吃鸡蛋的偈子,是虚妄之人伪造的,不能依从。   保养的方法,第一是寡欲。如果不知好歹,任意放荡嫖妓,就会死期到来,到那时仙丹也不灵验了。即使不放荡嫖妓,自己的妻子,也必须和她说清楚保养身体的道理,暂时断绝房事一、二年。否则或者半年行一次房,或者一季度行一次房。如果天天行房事,便会精髓枯竭,不死怎么可能?节制淫欲的人,所生的子女,身体强壮少病,很容易养大。多欲的人,或者不能生育,因为精稀薄的原因,不能导致受孕。纵然或者可以生育,也容易很快就夭折,即使不夭折,也会身体残弱,人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你不知已经娶妻了没有?如果还未娶,暂且延缓。如果已经娶妻,必定暂时不能同房,以使得身体复元。这个是印光切实为你着想的话。你如果能善于体会印光的意思,自然可以福寿绵长,子孙发达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94.html)-------------------------------------------------------------------------------------------------------------------------
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5 11:30:00   
 
                     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 
原文   手书备悉。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
   光一介庸僧,了无长处。见之何益,不见何损。若欲见者,又有何难。大约七月半后,必到太平寺,有二三月之耽搁。待其印书事了,即灭踪长隐,永与一切人不相往还矣。汝欲归依,今为取一法名,名为慧新。谓本有智慧,原是自己故物。但由惑业障蔽,不得受用。今以念佛之力,消除惑业,令其复得彰显。虽是旧物,不异新得。故名慧新。又祈以此念佛法门,化度一切。俾彼咸皆自新其德,则幸甚。其修持之要,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余详文钞嘉言录,祈检阅之,此不备书。《文钞》之《复陈薪儒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你的信收到,详细情况已经知道。《无量寿经》中说:“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从平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五逆十恶的罪过相当重,诽谤佛法不能生信,这种罪障,岂是漫不经心的修持所能消除的吗?而《观无量寿经》中说:“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这里不论是出家、在家还是男人、女人,只要是能教临终人念佛的人,就叫做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里的十念,比平常的十念,那一种的猛厉、真切有着天渊悬殊的不同,所以能够往生。因为被地狱极苦所逼迫,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于是用全副精神来称念。除了这个念头外,绝没有其他的念头。虽然不是亲自证得一心不乱,然而他的心中毕竟完全没有其余的杂念。此时此刻,绝没有三心二意,和怀疑相信掺半的想法,所以不谈及谤法。就是平时谤法的人,这时候也必定如堕落水火之中以求救援那样的迫切,哪里有闲暇顾及怀疑、诽谤呢。《往生论》中说谤法的人必定不能往生。因为既然谤法的人,自然没有正信,怎么能往生。这是极力劝导人生正信向。如果在先曾经诽谤佛法,后来知道改悔,便能往生。比如疾病好了,就是好人。叛乱投降了就是顺民。如果说谤法的人,后来纵然改悔,也不能往生,便是完全不明白修持的准则。这样和儒家的理念尚且不溶合,何况佛法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应当成佛呢?古书中说:圣人如果迷失了正念就会变成轻狂之人,轻狂之人如果能够克制邪念就能变成圣人。所以说儒家和佛家都是以改正过错趋向慈善,以期望能够成圣作贤,断除烦恼惑业证得真如佛性为志事。世间的人不善于领会其中的道理,徒然执著于字面的意思,不过是自己产生了障碍,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印光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出家人,丝毫没有所长。见到又有什么好处,不见又有什么损失。如果真想见,又有何难。大约七月十五之后,必定会到苏州太平寺,在那里耽搁二、三个月。等到这个印书的事结束后,就长期隐居,永远和所有的人不再往来了。你想皈依,现在为你取个法名,叫做慧新,意思就是本来具有的智慧,原来是自己旧有的东西。只是由于烦恼惑业障碍,不能够享用这种智慧。现在以念佛的力量,消除烦恼惑业,重新让他恢复,得以彰显。虽然是旧的东西,也不异于新获得的一样。所以叫做慧新。还有请用念佛法门,度化一切有缘人。使得这些人都能够日日新进他们的德行,这样多么庆幸。至于修持的要义,在于敦笃伦常、去邪留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余的详细阅读《文钞》、《嘉言录》,请把这两本书做为修持的准则,此外就不多说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171.html)------------------------------------------------------------------------------------------------------------------------- 
                                  印光大师起法名 原文 今为取法名为智脱。谓以智慧脱离烦恼,修持净业。迨至报尽,直登莲邦。如囚出狱,归本家乡也。汝娣张氏法名智熏。谓以佛功德香,用以自熏,复以熏人。俾彼一切,内而眷属,外而亲朋,并见闻者,同受其熏。熏之久久,则浊恶凡夫,皆具如来戒定慧功德香气矣。黄本严,法名宗敬。严者严肃,即敬之存于心而表于外者。今又表之以敬,则于一切处,不致或有放僻邪侈之心。以此心念佛,则易得与佛相应,而必可往生,如其所羡矣。——《文钞》之《复李济华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现在为你起法名叫智脱。意思用智慧解脱烦恼,修持净土法门。等到这一生业报尽时,直登莲邦极乐。好像囚犯出离牢狱,回归本来家乡。你的弟媳张氏法名智熏,意思是用佛的功德香,熏习自己,又用来熏习他人。使得有缘的一切人,内而眷属,外而亲朋,并见闻的人都能够共同受到熏习。熏习的时间长久,便能使浊恶凡夫都具有如来戒、定、慧功德香气了。黄本严,法名宗敬。严的意思就是严肃,也就是敬存于内心而显现于外表的意思。现在又加上敬,便能在一切处不至或者有放纵、邪淫、奢侈的意念。用这样的心来念佛便容易和佛感应道交,必定可以往生,而能够能得偿所愿了。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474.html)------------------------------------------------------------------------------------------------------------------------- 印光大师:如何教育爱偷东西的小孩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1-12-13 19:57:00   
                           如何教育爱偷东西的小孩原文    西方三圣像前,可不必塑释迦佛像。凡身旁佩带楞严咒等,遇卧息、大小便时,须解去。唯临极危险时,可以不去。若平常无危险亦不去,则亵渎之罪,可胜言乎。室内既有经像,当格外敬重。素食不洁之菜馆,吃素人,当永断此种饮食交际。彼若或请,直以不清洁辞之,亦免既受人请,亦不能不请人之冤枉糜费。彼以无理之礼请,不去,有何对不起。教小儿,当详示为人须自立志,严责非其所宜。以今时学说,推翻旧规,傥一严责,或致被彼无知者一诱,则便因恩成怨。彼年已十五,果能将其利害,与彼说之,必不至于毫无感动。如此不感动,则同木石无知,纵俨,亦愈成反对矣。    小儿爱偷人东西,须平日为彼说,人不可做屈心事。若做屈心事,纵使人始终不知,而自己常时心中抱愧。况天地鬼神佛菩萨,无一不知。汝何以不知自勉,作此下流事。以后再要偷人东西,定规要领你去向人家磕头道罪,还人家东西。那怕不值一文钱的东西,也要如此办。又要求人家,再有偷东西事,尽管打。不可看我面情不肯说,以致彼越发觉得偷东西没关要紧,常常想偷也。你试想想,人纵再下作,若有人说他好,他就欢喜,说他不好,他就不欢喜,你为什么要做教人唾骂轻贱的事体。我若遮护你,就是我教你做贼,你后来简直不能成人了。所以我对你说,你从此以后,若偷我的东西,我定规要打你。若偷别人的东西,我定规领你向此人磕头道罪,并将东西还人。不但你没面子,实在我比你还难受。以想你成人,不得不以此制伏你。你知过通改,勉力学好,使人皆敬重你,因之敬重祖宗父母。你要是不肯改,即同你自己日日骂祖宗父母一样,雷都要打了。此我之大慈大悲爱护你处,你要知好歹。如此,或有效果。——《文钞》之《复念佛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敬译  译文    西方三圣像旁边,可以不必供释迦佛像。凡是身上佩戴《楞严咒》等等神咒,在睡觉、大小便的时候,必须解下来。只有在遇到极危险的时候,可以不拿下来。如果平常没有危险的时候睡觉、大小便时也不拿下来,这种亵渎的罪过怎能说得完呢?室内既然有佛经佛像,应当格外敬重。   素食不干净的菜馆,吃素的人应当永远断绝这种饮食交际。朋友如果请客,就用不干净为理由推辞掉,也免得既然接受人家邀请,也不能不回请,而花这种冤枉浪费的钱。他以不合乎道理礼请,不去,有什么对不起他的。   教导小孩,应当详细告诉他为人必须自己立志,严格责骂他是不合适。因为今天的学说,推翻旧的伦理道德,如果一严格责罚,或者导致被不讲道理的朋友挑唆,孩子就会因为恩德而成抱怨。他年纪已经十五岁了,果然能将做人利害得失的道理,对他说,必定不至于毫无感动。如果这样也不能感动,便同木头石头一样愚痴,纵然对他严厉,他也会越加叛逆的。   小孩子喜欢偷东西,必须平时对他说,人不可做昧良心的事。如果做昧良心的事,纵然人始终不知道,而自己就会常常心中觉得羞愧。况且天地鬼神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你为什么不知道争气,做这种下流的事。以后如果再要偷人家的东西。定规要领着你去向人家磕头道歉,还人家的东西。那怕是不值一文的东西,也要这样做。还要要求人家,再有偷东西的事发生,尽管打。不能看我的面子不肯说,以至于他越发觉得偷东西没关要紧,而常常想偷了。你试想想,人纵然再下流,如果有说人好,他就会欢喜,说他不好,他就不欢喜,你为什么要做教人唾骂轻贱的事情。我如果遮挡保护你,就是我教你做贼,你后来简直不能成人了。所以我对你说,你从此以后,如果偷我的东西,我定规要打你。如果偷别人的东西,我定规要带你向这个磕头道歉,并且把东西还给人家。不但你没面子,实在我比你还难受。因为想你成人,不得不这样来迫使你屈服。你知过能改,勉力学好,让人都敬重你,敬重祖宗父母,你要是不肯改,就如同你天天骂祖宗父母一样,雷都是要打了。这是我大慈大悲爱护你的地方,你要知道好歹。能这样教育他,或者有效果。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839.html)------------------------------------------------------------------------------------------------------------------------- 印光大师:喜庆之事杀生宴客不吉祥(文白对照)
 
 发布:天竺如意 []   日期:2012-1-10 10:56:00    
                       喜庆之事杀生宴客不吉祥原文     昨剑青居士来,持汝手书,不胜欣慰。世教陵迟,婚嫁之事,多皆以杀生张罗为事。不知男女居室,为人伦之始,乃最吉庆事。行此吉庆之礼,致无数物类,归之死地,且供人食噉。其凶恶不祥甚矣。而世人犹以为荣者,盖其恶习所致,不详审以思也。使思之,当有惴惴不安之心。油然而生矣。风俗之转,皆由一二人倡首而始。汝如此嫁女,(即用素筵)当有效之者。或者奢侈之风,因之渐减也。吾常谓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其责何在,在于家庭善教儿女,而教女更为切要。以女若果贤,则必能相成夫德,模范儿女。从兹子子孙孙,相继为贤善之人。当令令爱详知此义,文钞中曾屡屡言之。使彼熟读而力行焉,则其利益大矣。剑青居士道心真切,颇不易得。但以时促,只留一宿而去,怅何如之。大士颂,已于四月十八日寄五包去,想已收到,共三十五部。后又令再寄若干。余待二次三次印出,方可全数尽交矣。文钞已付排,约于年内可出书,比先加三四万言。然但是聚叶堆沙而已。究于佛法心法,皆不相干耳。——《文钞》之《复慧海居士书七》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译文    昨天剑青居士来看我,带来了你的书信,不胜欣慰。世间礼教衰微,比如说婚嫁这件事,大多数人家都以杀生忙活为能事。殊不知男女居室,是伦常的开始,是最喜庆的事情。而办如此喜庆的事礼,致使无数动物,归之于死地,而且供给亲友食用。这种凶恶和不吉祥相当大。而世间人之所以仍然觉得荣耀的原因,就是由于世俗恶习所致,并没有去作详细的省察和思考。假使细细想一想,就会有惴惴不安之心,油然而生。
   风俗的转变,往往都是一、二个人提倡而开始的。你女儿出嫁,用素菜招待宾朋。应当会有效法的人,也许能够使奢侈靡费之风,因此渐渐减少。我常常说: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这个责任在哪里?就在于家庭要善教儿女,而教育女儿更为切要。因为女儿果然贤惠,则必定能够助成丈夫的德行,给儿女们做出好榜样。从此子子孙孙,相继都成为贤善之人,应当使令爱详细知道这个道理,《文钞》中也屡屡说明。如果使她熟读《文钞》而极力实行,这个利益就太大了。剑青居士道心真切,相当难得。他只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过了一宿就走了,很觉得惆怅。
   《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已于四月十八号为你寄去了五包,想来已经收到,总共三十五部。后来又让人再寄了若干。其余的等待第二次第三次印刷出来后,才能全部交付清。《文钞》的稿件已经交付印刷排版,大概在年内可以出新书,比以前的排板又增加了三、四万字。然而只是聚积叶片、堆积沙子而已。终究对于佛法的心得,都不相关涉。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53.html)------------------------------------------------------------------------------------------------------------------------- ------------------------------------------------------------------------------------------------------------------------- ------------------------------------------------------------------------------------------------------------------------- 大安法师:为什么近代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10 10:29:00     
 
问:请大安法师慈悲开示,为什么近代的念佛人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是莲宗的初祖。  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过来的,你有这份推崇我都感到很亲切,很好。我们弘扬净土宗,它有一个时节因缘的问题,慧远大师在对净土宗的贡献方面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他也不是一般人,连鸠摩罗什大师都称慧远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鸠摩罗什大师说这句话是有经典依据的。有一部佛经曾经悬记:震旦国,就是东方会有护法菩萨应化。正因为有这个经典依据——你看当时天竺国的比丘、僧众,每天都向庐山方向顶礼。在那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每天向庐山顶礼,说庐山有大乘开士,在这里应化,就是指慧远大师。所以我们考量慧远大师一生的业绩,他确实——他在这里护法,护了什么法呢?真的他护的有各宗各派,其中最重大的护法功绩就是念佛一法。他的老师道安法师原来修净土都是修兜率内院,他作为道安大师的弟子,他却是求弥陀净土。他组建白莲社,在般若云台建斋立誓,一百二十三个人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透过这个群体的修行,他向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证明了一桩事情,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慧远大师以及莲社的莲友们,在定中、在梦中、在临命终时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跟净土三经所展示的无二无别。念佛法门这是难信之法,来到震旦国它需要一桩事情,就是证明。如果不能证明这种存在的真实性的话,那净土一法在中国也是很难传播开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作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儒家文化是强调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出世间法是比较淡薄的。所以要在这里把一种那么究竟的、那么超越的出世间法——求西方净土,在中国的民众心里当中扎根下来,他需要一个精英群体的证明。也是那个时代提出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得不到这种证明的话,念佛一法在中国就推不开。所以能不能证实这桩事情是净土宗能否推广的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的这种挑战是慧远大师来完成的。所以他称为净土宗的祖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他有他的修学背景,也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应。那个时代主要是注重禅法和般若系经典,定和智,以这个背景来修念佛三昧,在持名一法方面它不是有特别的强调。但是并不是说莲社不持名,有持名念佛的,但主要是慧远大师(每个祖师来到这个世间,他有他的一个历史使命,)慧远大师是完成净土宗念佛一法的真实性在中国推广的使命。所以庐山东林寺成了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以后净土宗理论的建树,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完成的。每个祖师在那个时代弘法的重点,都是依据众生的根机来实施的。现在我们尽管也在提倡善导大师的思想,善导大师的思想确实很精纯,直接从信心一法入手。但在盛唐之际(隋末唐初),中国人根机很利的时候,这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就能解决问题。但这个在现代众生来看,又很困难了,马上从信心就能契入的人,是有,但不普遍。所以这样就会想到,印光大师是近代(只有六十年左右,他是一九四零年往生的,)六十几年的这样一个时间,他所针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众生的根机跟现代我们众生的根机相距不远,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印光大师一生的弘法,他在事相方面谈了很多: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在中国古代可能这些事情都能很好地解决,不需要讲他就能达到这个水平。然而现在众生连这个水平都没有,连福德都没有,你怎么能让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从信心进入呢?那信心一法不能进入就得要给他设置一个前方便嘛,要善巧,循循善诱,就从循循善诱,普被众多根机的众生来说,印光大师的思想是比较契合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和这个时代的特点。那么一切祖师大德,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他教化众生一定要看准时节因缘,不是说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印祖说,达摩祖师在这个时代教化众生,他也只能弘扬净土一法。你叫达摩祖师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这个人吗?他跟神光之间的对话:将心来。神光禅师说:“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马上神光就开悟,当下见到琉璃地,成为第二代禅宗祖师——慧可大师、慧可祖师。那你看看,一言半句之下就言下大悟。现在我们说几千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马上慧能禅师就开悟。我们天天念,摇头晃脑念,念几万遍也开不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怎么无所住,生什么心?都莫名其妙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众生的根机故,众生的时节因缘故,要弘扬印光大师的思想,而且我们弘扬印光大师的思想,印光大师在那个时代,还比现在要单纯一点。现在在一种信息社会、科技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很多问题也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始料所不及的。所以我们还要掌握这些祖师的原则立场,还得要善巧方便地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够把祖师的思想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做如来使者,使更多的众生回归弥陀的怀抱,成就往生之大事。   
上一篇:大安法师:外星人存在吗?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