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别人杀蛇吃蛇肉: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工作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06:10

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工作难?

2010年02月11日 09:46:45分类:公民教育研究

  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工作难?
   
   
   许锡良
   
   
   一,    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几个认识误区
   
   首先,我们不能够陷入一个误区,即以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是因为目前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只能够说世界金融危机只是加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但是,这并不是就业困难的根源。
   其次,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造成另一个误区,不要把我国大学扩招说成是我国的大学生数量过剩的原因。当然扩招肯定也造成了一定的直接影响。毕竟,按照绝对比例来说,我国已经有二千五百万在校大学生。但是,我国大学生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算大约,还不到人口数的5%,只相当于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六分之一。甚至比相对落后的印度还要低一些。但是,类似中国大学失业率如此之高,在2009年将要达到50%的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中国还有许多事业无人去做。一方面许多人无事做,一方面是许多事情无人去做;一方面创业资金奇缺,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无法找到投资方向,导致内需严重不足。还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对口,结构不合理。当然,表面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深究下去,这个说法其实也很牵强,因为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而且,在强调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发达国家,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性并不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因素,每个人所学的东西95%以上是要在新的环境里与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在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之际,强调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一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对口,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相反,大学的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也不能够说大学生的求职期望过高,现在大学毕业生连一个月一千元的职业都难找到。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培养费用在家庭中所占有的开支比例也是世界最高的。有许多家庭几乎把所有的家庭积蓄都用上了,甚至负债累累。许多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成千上万考生弃考的现象。产生这种情况后面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一的原因引起的。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         经济结构与产业链畸形
   根据郎咸平先生的说法,这主要是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造成的。中国是世界加工厂,真正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就是“6+1”。“1”就是指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 
   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而“1”是不需要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在这种产业链的格局之下,除非你从“1”走到“6”,否则大学生就业一样艰难。”郎咸平说,此外,利率不断调升,汇率也不断调升,使得这些出口制造业日子更不好过。他建议,中国的产业政策必须从“1”走到“6”,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包括大学生就业。这个说法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而且是比较表面的一面,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我们严重缺乏原创性的技术与经营理念。我们只有靠大量的廉价的密集型的简单劳动及耗费大量的廉价资源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才是最为关键的。郎咸平先生说,“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

   这种说法,似乎是美国要故意做弄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犯有先入为主的毛病。其实国际市场及国际分工,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你善于做什么,做什么适合你并且有利可图,你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什么角色。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自然而然地扮演起加工业的角色,这与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资源丰富,技术含量低,原创性的东西极其匮乏,从低人权保障的制度安排,这些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出现在日本或者其他欧洲国家?因为在加工制造产业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廉价劳动如此密集,资源丰富,再加上中国是一个零福利甚至负福利的国家,在中国生成加工产业链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的。事情的内在逻辑仍然在中国劳动力素质低,创造力弱,再加上零福利,低工资与社会保障,低人权上的竞争优势,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一直在低层次低价位上恶性循环。
   粗放型的加工业,确实难以有吸收与消化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的能力,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确实也没有能力培养出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来。也就是说根源还是我们的体制安排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特殊利益集团对社会财富与社会资源高度垄断,使得平民子弟无法获得自己的工作岗位,创业更是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关系网络,寸步难行。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过大,0.04%的人,占据了社会70%的财富与资源,这些财富因处于储藏状态,无法激活为社会服务。
   2、教育培养方式落后
   其实,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内容。也就是教育什么,比怎样教要重要。与其任凭学校把那些垃圾和有害的东西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不如让他们什么都没有学到。因为这样,他们总还有靠自己的天性和经历觉醒的一天,可一旦被灌输了那些所谓的‘知识’和害人的价值观,他们就沦落为世界上最不可救药的‘知识人’了。我们极少反省我们的教育内容上有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是在技术方法方式层次上,很少对至为关键的教育内容及教育制度作出反思。
   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不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这里固然有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长期的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中国教育,使得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的。这里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而是完全由功利导向的。在功利导向的教育观念下,我们现在大学里学术腐败严重,上课大多数老师是在应付,知识陈旧,造假成风,泡沫科研。大学里的教师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对学生负责的教学与真实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是在评定职称论文与虚假课题的申报成为大学教师的基本出路。许多所谓教授,是既不教,也不授,官学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满天飞,形成一个个特殊的官学利益共同体。真正的大学就是有大师,真正读大学就是找大师。但是,我们现在大学的声誉与教师的前途都与学生的培养的好坏无关,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悬空的。教师们被逼着去不务正业,教学、科研与研讨工作在大学反而成了副业,甚至是不务正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许多垃圾课程,灌输许多伪知识与害人的价值观。简单记忆与背诵仍然是考核成绩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创造力被严重扼杀。
   过去大学生政府包分配,即使是垃圾课程与垃圾知识,也因为有政府的收购而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但是,现在要靠市场调节,市场导向,这就出现了培养方式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教育权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里,但是用人制度却日益市场化、社会化。选择人才的市场对教育无法施加影响,而控制教育大权的政府,却仍然按照过去的老一套方式在培养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是不能够符合市场要求的。
   说到大学毕业生的失业,我们一般容易把问题追究到大学教育,其实,大学之前的基础教育也是失败的。表面来看,高中以前那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下,好象很刻苦用功,其实,那种用功也是值得怀疑的。学生长期在题海战术下,死记硬背,那些僵化的伪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从小就产生了厌学之风,学生几乎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知识的快乐与创造的乐趣。只为求分数而学,而不是为探求知识,为自己的成长而学。再加上灌输的那些知识有不少只是垃圾知识,这就为学生的发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不少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埋下的隐患。也就是早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早在幼儿园里就被教育坏了。
   3、          日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违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价值观下,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考公务员,尽管中国的官越来越多,但是,一个社会是不可能人人去走仕途的。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常常首选考公务员。这后面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第一,中国的官本位传统,不仅没有因为市场经济而削弱,反而因为权利不受约束,产生越来越广泛而严重的权钱交易。第二,中国的教育成果,只能够培养适合做中国式公务员的人才。循规蹈矩,中庸平和。另一方面,加入中国公务员队伍,就意味着进了一个前途无量的黄金职业轨道。在中国这种诱惑力是任何职业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在西方,最富有创造力的人,常常是打拼在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而且要发财,除此之外,也别无法门。但是,中国的财富常常是随着权力而转移的,创造财富与占有财富并不是同步的。在中国,创造财富的人常常却可能是贫穷的,而掌握分配大权的人才是富裕的,要掌握分配大权,只得考进公务员队伍。这使得中国的教育与创造财富常常是脱离的。第三,当公务员成为大学生择业的首选的时候,社会肯定是进入了一个病态恶性循环。因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创业,靠创造发明,因为,每一个创业的成功或者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都可能会改变一个社会的就业布局,甚至会产生一个新兴产业,就像美国的比尔.盖茨那样,在创造极大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整个世界。但是,我们社会的价值导向及培养模式,都不是指向创造力的发展的。在中国有创造能力的人,常常难有用武之地,甚至可能反而成为一个人的负担。要得到发展,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而不是学会创造。但是,对社会来说,只有不断地保证与激发创造才可能解决就业问题。才可能真正摆脱郎咸平先生所说的,中国成为产业链中最低端的那个粗加工的那个“1”的低层次。使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改变低人权优势的恶性竞争。
   三、结论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回归到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回归人性,尊重人权,鼓励创新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