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银饰是真银吗:净空法师:现在科学把无常的速度加快,圣人教诲将无常缓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24:32
-------------------------------------------------------------------------------------------------------------------------------
净空法师:现在科学把无常的速度加快,圣人教诲将无常缓慢
 
 发布:念念弥陀 []   日期:2011-10-24 11:18:00     
 
「持谓住持,不捨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

这是讲一切诸法它能保持一段时间。实际上它剎那在变,变化很微小,我们看不出来。譬如人,人天天变,剎那剎那在衰老、在变化,但是我们在很近几天看不出他衰老。也许过了一年、二年,他真的有一点变,他不是突然变的,剎那剎那在变。这个现象叫持,叫保持。

下面是「安住一切」,《会疏》说,「安住者,不动义」,这个不动不是真的不动,「德成不退,故曰安住」,这句话说得很好。「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这意思也非常好。修德有成,阿赖耶接近真心,这是四圣法界的现象,没有真正转识成智,但是都能够遵从圣贤教诲,严守圣贤的教诫,他有这个德。这个德的体是性德,修德跟性德相应,所以虽然无常,它的速度缓慢。现在科学是把无常的速度加快了,圣人教诲是把无常缓慢下来,你看,这两种效果不相同。所以圣贤教诲带给社会是安住,平安和谐,科学带给我们的是社会动乱。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人都不甘心、不情愿,但是无可奈何,都在想着怎样能恢復正常,这是大事。但是如果大家都有这个念头要想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不难,恢復正常一定要靠圣贤教诲。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5005.html)
-------------------------------------------------------------------------------------------------------------------------------南怀瑾:三种无常,四种死亡,五种痴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16 16:10:00     
  
     什么是无常?是讲一切都在变化,无常是讲原则,变化是是讲现象。佛家说无常,中国《易经》叫变易,变化。   无常有三种,“刹那无常,分段无常,种类无常”。“刹那无常”是随时在变。如这个盘中的西瓜,看起来没有改变,其实中间在变。“分段无常”,比如上午、中午、下午,夜里、白天,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段一段都不同。“种类无常”,各种变化不同,比如泡个茶、抽支烟,飘出来的也不是水,也不是火,像雾像烟一样,不同类的变化。又比如恐龙消失了,恐龙这一类动物灭绝了,种类不同也都在变化。如果认为今天的成就是大成就,那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成就也会变去的,这就是无常的道理。  死亡有四种:“渐渐死、顿死、行尽死、刹那死。”渐渐死是整体来讲,这个身体慢慢老化,以至于死。庄子讲,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第一天,已经开始死亡,第二天已经不是第一天的你了,二十岁的你不是十九岁的你了。所以庄子讲,“不亡以待尽”,一边活着,一边等死,这是他的生死观念。“顿死”是突然死了,比如心脏病发了,或脑溢血,这个人立即死掉。你们相信医生关于死亡原因的论断吗?人死了,医生检查这个身体的机能停的部位,如停在心脏,就说心脏病致死,从结果来论断病因是靠不住的,可是现在人相信。至于为什么会发生心脏病或脑溢血的前因,医生搞不清楚。  “行尽死”,行因在这里就是寿命,寿命是动力,行者动也,动力完了,寿命也就完了,就像电源用完了,就停电一样。“刹那死”,刹那是很快,一弹指九十个刹那。刹那之间,我们身内的细胞,思想的念头,都在死亡。死亡这个现象,代表了生命的无常。  人类智慧有五种痴:“界、入、阴、卑贱、垢污”。“界”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都有限度,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有个界限;逻辑观念也有界限,你跳不出这个界限。“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入,是外界的影响刺激进来。“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像黑暗一样把我们的智慧盖住了,使我们不得明净智慧,对身心的细微变化运行看不清楚。“卑贱”,自己无能,不高贵。“垢污”是很脏。  这五种痴怎么来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修行,或者是观六界得度,或观三界跳出;或者观五阴、观六入,修白骨观、不净观,或者修安那般那。观是能增功德,通过各种观法得度。或者有些统统不修,观第一义,当下就是,像禅宗一样,就明白了。这些都是对治五种痴的法门。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138.html)------------------------------------------------------------------------------------------------------------------------------- 达真堪布: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演示着无常本性生命就象昙花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28 11:11:00     
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演示着无常本性生命就象昙花
     达真堪布      春夏秋冬,花草树木,喜怒哀乐,贫富贵贱,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们演示着万事万物无常的本性。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不是长久的,特别是生老病死,更是无常的。    有生就有死,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每分每秒都在接近死亡。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寿命都不会有任何的增加,而是时时刻刻在减少。    时间每过一分,我们离死亡就近一分,死亡就像一个恶魔,随时现出狰狞的面目;死亡就像一个不速之客,随时来敲门把人从梦中叫醒。时间一到,百岁生命划上句号,中年英才撒手人寰,花季少年无奈离去,甚至幼小孩童的生命之花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结束了。黄泉路上是不分男女老少。也许刚才还在欢声笑语,一息不来就成隔世;也许昨天还在推杯换盏,畅想未来,一夜之间就成永别。   死神不会因为你美若天仙、富可敌国、功高盖世就会手下留情;黑白无常不会因为你是伟人、巨豪、明星、大腕就网开一面。陵园墓地是不分高低贵贱。尤其在科技、交通、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何时何地、会以何种方式来接受死亡。翻开报纸:飞机失事、交通肇事、火灾、水灾、矿难,比比皆是;打开电视:地震、海啸、骚乱,触目惊心;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癌症、糖尿病、脑溢血等疾病时刻在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如此短暂,生命如此脆弱。    有些人不愿意提起死亡,不愿意谈论死亡,认为不吉利、晦气,难道这样就能逃避一切吗?纯属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这样会害人害己。    我们要敢于面对死亡。我们要时时刻刻思维: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我们要时刻思维死亡、思维无常。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抓紧时间,珍惜光阴、珍惜人身、珍惜生命。认真坚持修习佛法,积累善业。修行不能等待,因为死亡不能等待。我们要做到:活着的时候害怕死亡,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不惧怕死亡。    我们不能改变无常,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300.html) -------------------------------------------------------------------------------------------------------------------------------净空法师说故事:鬼打电话求超度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10 14:09:00  
 
 鬼打电话求超度  我们在《地藏经》看到儿女为父母发愿,能够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同理,父母为儿女发大誓愿,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即使小孩的生命保不住,他来这个世间时间虽然短促,他度了父母,也度了一家人。 有一年,农历年正月初一,早晨八点钟,韩馆长接到电话,听到一个小女孩哭着要求帮助,说自己死得很凄惨。正月初一第一通电话遇到这种事情,馆长心里很不高兴,她想这是谁恶作剧,就把电话挂断了。过了几分钟,电话铃又响,是她儿子接的。她儿子一听,跟馆长讲:『不对!这是小孩的声音,好象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孩。』馆长就注意到这个事情。事后,馆长到了图书馆,有一位居士已经在那里等候。他说:『我的女儿车祸死了,要求超度。』以台北景美华藏图书馆的规矩,过年期间不做超度佛事。馆长立刻就想起刚才那个小女孩,这才知道电话是鬼打的,不是人打的。 馆长问我:『她为什么要打电话给我?』我说:『你是馆长,你有权,她找别人没有用处,只有找你!』馆长立刻帮助她,为她设立牌位,并为她诵经超度。因为这件事情,他们全家都学佛了,这是来度家人的。这都是过去生中的善知识,她来示现,由于她的过世,全家人、邻居、朋友都学佛,连老师、同学们也学佛,这是佛法讲的『善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51)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82.html)-------------------------------------------------------------------------------------------------------------------------------索达吉堪布:净化心灵的甘露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10 14:13:00   
  
 索达吉堪布:智海浪花—净化心灵的甘露  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论与冲突,其实均来源于内心的贪执。 早在六百多年前,大成就者、著名佛学家无垢光尊者就曾说过:“人对任何一件东西,贪执愈强所导致的痛苦也就愈大。”我对这句话曾思考过很长时间,并最终从中得到极大的利益和启发。 世间的种种论争与纠纷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来协调,但我认为最究竟的法律正是佛法。以佛法的慈悲与宽容去熄灭贪嗔痴才是协调各种利益与关系的最好办法。我经常想,只有理解了佛法的人才会最终理解,并做到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我曾结识过黑龙江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应建文先生,他曾在学院得过法,现就职于杭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就他的学佛经历及用法律来解决世间争执的问题,我与他曾作过一次交流。 与佛法结缘已有好长时间了。起初是不经意地跟着外婆到佛殿烧香磕头,那时只想到寺院图个热闹、好玩而已,并不知道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学佛应该行善、不要造恶等等。当时的那种“信仰”至多只是一种盲目的、随意性的好奇罢了。 稍大一点,便进学校读书,接受的是一套传统的唯物主义教育。在课堂上,佛教被宣传为唯心的、消极的、宿命的,是被排斥在科学认知之外的。即就是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佛教,也仅是轻描淡写地写上几句诸如“对中外文化交流及我国宗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套话而已。与大多数汉地青少年一样,我当时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理想”。也说不清这种理想的内涵是什么,很朦胧,但我追求得却很狂热,因之对“落后”的佛教自然也就持一种否定态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也越来越多,因而开始感觉到理想与现实往往联系不起来,内心的热情与社会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苦闷也就随之而来。 那时候,我常常在想,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根本无法解决的。于是,我就开始博览群书,试图从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与失败的人身上寻找答案。在对他们的经历与结局做了对比后,我发现,凡是有作为的人基本上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信仰坚定,心理健康,与人为善,享受节制,生活有规律,遇事能顺其自然,而且他们都很少出现个人主观武断的情况。而不成功的人一般都比较自私、喜欢斤斤计较,懒惰、不思进取。他们即便是获得显赫的地位与财富,但在精神上,他们依然因空虚而无所依靠,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我从中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思想观念其实影响着人自身的生活与命运。正确的思想使人轻松如意、命运畅达;错误的思想则使人烦恼不断、前途多蹇。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生活中又充满各种各样的恩怨与偏见,故而内心当然也就会受外界的影响。况且这些恩怨与偏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化解的,更何况我们凡夫还受内心的执著与欲望的控制,只要这种执著与欲望存在,我们的心就不可能获得平静,也就不可能没有烦恼。在这段时间里,我从哲学的角度看了一些佛教书籍,深有感触,开始觉得佛法讲得很有道理。 我一直在想,人怎样才能得到满足与愉悦呢?有人说“心想事成”。这个愿望当然不错,鲁迅也曾说过:“为仁得仁有何怨。”但人却总是贪得无厌,得到了一样东西,也许稍稍满足了一下,但这种满足感并不能维持多久,很快又想得到另外一样东西。得到了,倒也不错,而关键是得不到时就会产生烦恼。反过来说,对世界上的许多东西,很多人都想占为己有,但这又不可能,于是就发生了违法乱纪、瞒心昧己的事情。看样子,如果让欲望无限膨胀,人恐怕是不能开心的。也有人说,依法制国,用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都符合国家意志的要求。这种思想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种种弊端。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却不能控制人的内心,而人的行为却是由思想支配的。不从思想上下手,只控制行为,是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况且,法律并不能包括现实的全部,当人们只遵循强制性的法律时,便往往会忽视内心对道德的渴求。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困惑,仅有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懂得以上的道理后,我的烦恼少了许多,生活也轻松了不少,工作也不觉得那么紧张了,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雪域圣地喇荣。当看到许许多多纯朴、和善的僧人、居士,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笑容时,我突然就有一种超离尘世的感觉,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人间佛国。 我无法透视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有一点我却能深刻感觉到,佛教确实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勇敢而快乐地面对任何困难。 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诸恶莫作的慈悲道德情怀,正是对治现代社会人心紊乱的一剂良药,对唯利是图、只知追求经济效益而严重破坏人心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种种恶行,也有较好的劝诫作用。佛教又强调与人为善,重视培养贤善人格、注重因果,这些都对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减少刑事案件的发生、控制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佛教的作用远不止这些,佛教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彻底解决人们的无明烦恼、帮助人们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从而获得永远的大乐,这是任何其它宗教都无法与佛教相比的。所以我从内心觉得,佛教才真正是净化人心的甘露。 应律师说的话很有道理。在整个社会中,大至社会团体小至家庭都经常处在争执之中。但如果人们都能真正领悟佛法、调伏自相续,把佛法作为社会乃至个人行为的准则,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会就会安宁许多,人们的生活也将会过得更安详、幸福、美满。 因此,无论今生、来世,要想过宁静、安详的生活,需不需要佛法来作最根本的保障,请有识者深思之。   
 上一篇:地藏菩萨的故事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86.html)-------------------------------------------------------------------------------------------------------------------------------大安法师:净宗修学的基础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4 11:04:00   
 
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净业三福,不仅是求往生者要去修行,这净业三福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净业的正因。这句话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和鼓励。净业三福,是十方诸佛构建净土,在因地当中所必须修持的科目。那么,菩萨度众生都要建构净土,怎么建构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怎么做到心净,你首先要从净业三福开始。连十方三世诸佛都要修净业三福,那我们这些阎浮提的罪恶众生,更要修净业三福。所以我们就把它界定:这是净宗修学的基础。何为基础呢?我们盖一个大楼,一定要打地基。你不能象《百喻经》里说的,有一个富人,他只要第三层楼,不要第一层第二层。但你没有一层二层,怎么可能得第三层呢?你不仅要一层二层三层,还得要打地基。而且地基打得越深,楼才能盖得越高。如果地基浅,而楼盖得高,它会塌陷的。所以我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修净业三福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注意这个福——福德,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它只是人天福报。福德要转化为功德,要转化为智慧。  我们说,修行净土法门要具足信愿行。能够对净土产生信心,能够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就象刚才讲到的韦提希夫人生起极大的厌离心,不想呆在阎浮提,阎浮提是众苦充满,惟闻愁叹声,不想在这个地方住,要求生无忧恼处。这就是她的愿。这个愿是由于宫廷政变,由于她儿子的恶逆,在她内心深处真的激发出来了。这时候她说出来的,绝对不是口头上的,是内心真实的表白,是对娑婆世界亲情关系、五欲享乐顿然放下了。这时候,她真的放下了,一点都不会贪爱。是这样的厌离。所以厌离心的产生不是很容易的。 无量劫以来,我们对这种亲情,五欲六尘,是如油入面啊!我们口头上说放下放下,境界来了,还是放不下。你放不下,你就走不了啊!这样的放下,是属于智慧的范围,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最难获得的。一般人都喜欢从事相上修福德,事相上他很好修,而且认为修福是很高的事情。但实际上,无形无相的信和愿,它超越一切福德的百千万亿倍。大乘经典常常给我们开示,你只要一念相信佛的存在,三宝的存在,佛的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功德,乃至就相信佛是无量寿,就相信这一点,都会超过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的功德的百千万亿劫所修行的功德的总和,还不及他的百千万亿分之一。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的,但是它是有前提的,你要具足信愿持名,信愿感通,才能万修万人去。如果你不具足信愿,那也确实感通不了,你也就往生不了。信愿既然是智慧的范畴,它跟福德之间就有一个转换的关系,所以佛为什么说净业三福?他观察到世间的众生,你马上让他产生决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很难。为什么净土法门首先要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说?要向文殊师利菩萨宣说?这都是智慧第一者,才能当下听说,没有怀疑,当下担荷。绝大多数人,他都会有怀疑的。这个怀疑就是愚痴,就是缺乏智慧。对这些缺乏智慧的怎么办?也得要给他一个过程,所谓前方便,打基础。打基础最好的方法,就从这刚才讲的净业三福,十一个修行科目先开始。你做这十一条,你就会修到福德;福德修得厚了,它就会转化为智慧。这叫福至心灵、培福载道。所以,净业三福是应我们这个根机散乱的众生而施设的,是为在座的你我他来开示的。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047.html)-------------------------------------------------------------------------------------------------------------------------------大安法师:阿弥陀佛的总愿是如何发的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31 9:41:00     
 在世自在王佛的座下,是一个太平盛世的年代。那个时代众生的寿命之长,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他的寿命是四十二劫,寿命非常非常长,而我们现在就是几十年的光景。所以我们的福德智慧,跟世自在王佛那个时代相比,是陋劣得太多太多,不能比拟。  就在这么一个盛世的时代,有一个转轮圣王叫世饶王。通过世饶王这个名称也表明那个世间是非常丰饶的,太平盛世、丰衣足食。世饶王有这样的大福报,同时他有对心性上的孜孜追求。他去听闻世自在王佛讲经说法,一听之后就慧根生发,心开意解,大彻大悟。然后“弃国捐王,行做沙门,号曰法藏”,成了世自在王佛的一个弟子。 法藏比丘有大福报,大心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他修行不久就很有受用。可以通过他在世自在王佛前赞佛的一个偈子以及他发的总愿来看,世饶王出家之后,很快他的证悟就到了甚深的境界。他能够非常深广地把世自在王佛的功德赞叹出来,而能够赞叹出佛的功德是很了不起的。 赞叹了佛的身相光明以及内证的功德之后,法藏比丘就开始谈自己的愿。“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他说我发愿也要成佛,也要像世自在王佛您老人家一样的耆德,过渡两种生死之海,而且令一切众生都得到生死苦难的解脱,这是他发的一个总愿。我发誓要成佛,要生生世世把这个愿兑现下去,要为九法界众生,给他安心,给他安乐,给他安慰,给他究竟的解脱,这就是菩提心。安乐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以快乐,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那么这种拔苦与乐的心,一定要有一个实质性的一个安定,所以他就发心我要建构一个净土,而且是超胜十方一切诸佛的净土,让他方世界九法界的众生一起来到我的刹土,能够在我的刹土当中,得到快乐,得到安稳,得到佛力加持的修行,得到快速圆满佛果的利益。他马上就发了这么一个愿,所以他就提问,我这个愿能不能实现呢?问他的老师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当时就很赞叹,给他授记,“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就好像一个人要把大海水舀干,他只要至心发愿,如果今生舀不干,下一辈子再来,下下辈子再来,终究能够把大海的水舀干,能够把大海的珍宝现前。他是这样无尽的精进,所以世自在王佛肯定他,一定能满这个总愿。
 上一篇:大安法师:如何摆脱颓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下一篇: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639.html)-------------------------------------------------------------------------------------------------------------------------------大安法师:如何摆脱颓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1-12-31 9:35:00     
 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静下心来摆脱颓废? 大安法师: 大学四年是人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佛经有个盲龟值木的比喻来说明人身难得。浩瀚的大海上,漂着一块木板,这个木板中间有一个圆孔。海底有一只盲龟,一百年伸出头,到海面一次。盲龟的头正好伸到这个木板的圆孔里,这个概率极小了。但是得到人身的概率比这还低。所以,在无量劫的六道轮回中,我们绝大多数得到的是三恶道里的身体,要得高贵的人身是非常非常难的。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一期得之不易的生命来修习佛法,今后又将无尽地轮回。多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轮回路险、地狱剧苦,你还有时间颓废吗?再思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五浊恶世唯依念佛法门得以度脱,你就会了解生命的意义了。所以我们要以深信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同时好好学习,利益众生以报佛恩。一旦建立了这种崇高的人生目标,便具有一种生命的动力,专心致志学好知识技能,随分随力修善积德、诵经念佛。生命就会充实而有意义,就能远离颓废的生活。 大学生乙:请问,可否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代青年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生?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常常面临着选择,当我们选择一条路走下去,可走到一半时却发现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付出了太多,又不得不放弃,此时该回头还是继续走下去? 大安法师:当我们人生遇到种种选择的三岔路口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欲知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不要自己胡思乱想,一定要向圣人讨教,向善知识讨教。《涅槃经》里也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意思是,不要把这个感觉系统的心作为自己的老师,而一定要控制住它,要作心师。因为凡夫难以凭借自己心意识的思维推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要学习经典。就好像我们写书法,你不可能拿起笔就写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样,十有八九是会失败的。首先要临摹。临摹就是把自己脑海当中的字形、笔画全都放弃,字帖怎么写,就循规蹈矩地去模仿。临摹得越像,就越有进步。在这过程中,对字的感觉以及审美价值观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做人也是要通过学习圣人的经典,建立一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所谓的正知正见。不要自己瞎琢磨,走到一半,不行又回头。 现在社会上都在追求财富、权力,以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知道这些东西,是你的福报。命中有,自然会有,命中没有,你打破头也没有,这是因果的法则。通过学习佛法,你就可以了解因果轮回,了解生命的本质和万物运行的规律,了解诸法的空性;就能找寻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能开拓一种无我的胸怀,情商也会提高。做人做事就不只考虑自己,也会考虑周边的人。孝养父母,帮助同学,努力学习,尽到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平常心做事,万事随缘,活在当下。同时以出世的精神从事入世的事业,锲而不舍地努力,再注意福德智慧的修习,就能万事顺缘,吉祥如意。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3637.html)-------------------------------------------------------------------------------------------------------------------------------希阿荣博堪布:无常不仅仅指不好的事,而是诸行无常
 发布:次第花开卍 []   日期:2011-11-25 19:51:00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灾难,猝不及防。尽管我们听闻过有关无常的教言,明白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人生不免在得与失之间起起伏伏,可我们还是难以接受生活以这样猛厉的方式揭示无常的真相。无常,为什么不能来的温和一些?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的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无常似乎总是不够温和的,因为我们只有在面对强烈的痛苦、分离或死亡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无常。佛陀说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能理解这层真理,但落实到个人体验上,无常仍然是指事物不按我们的预期或喜好发展时,令人懊恼、愤慨的状况。    说到底,我们还是不够谦卑,不肯完全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见去认识无常。    如果我们认为某些无常是好的、温和的、可以接受的,而某些无常是不可接受的,那么我们并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意!如果我们认为某些人、某些物、某些现象理所应当比其他人、物、现象更具恒常性,那么我们也没有真正领会诸行无常的深义。    地震后,有些弟子问我,为什么在全民信佛、寺庙遍布的藏区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出于虔诚的信心,很多人会想:凡是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应该能够凭借某种神秘的力量而逃脱无常的定律。看来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在二元认知的范畴内存在一个恒常的东西,期待自己敬仰倾慕的人、自己喜爱、熟悉的事物和状况永远保持让人满意放心的那个样子;然而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即使佛陀本人也示现了疾病、衰老和圆寂。在佛陀的教法下,具足地道功德和神变的结集经教的五百阿罗汉,以及后世无数的大成就者,四大自在,水不能溺,火不能焚,远离损害,最终也都一一趣入涅槃。    当年学者云集、盛极一时的印度那烂陀寺,曾是佛法传播的中心,后被外道侵占、摧毁,如今只剩下荒野里几处残垣断壁。莲花生大士开光的桑耶三层宝顶宫殿,遭受火灾,毁于一旦。阿育王兴建的佛塔,美轮美奂,转眼间也化作风中的粉末,消逝无踪。    佛陀传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无数的经典,一部部都将失传。光芒万丈的教法,给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引导我们究竟解脱的具有不可思议加持力的教法,终将示现湮没在时光的长河中。    三宝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三宝的加持,关乎我们内心的转化。不论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对三宝的皈依,如果我们的内心因此而不断向良善的方向转化,空性的见解和菩提心不断增上,那便是得到护佑和加持了,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一个人的内心坚韧、宽广。
 上一篇:净空法师法语:馊了,味道变了,就不可以吃
下一篇:星云法师:释迦牟尼佛传 最大的诱惑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869.html)------------------------------------------------------------------------------------------------------------------------------- -------------------------------------------------------------------------------------------------------------------------------索达吉堪布:佛陀三滴眼泪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发布:地水火风 []   日期:2012-1-5 9:05:00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佛陀说:“就像是商人,持价值千万珍宝外出经商,路上遇到盗贼被洗劫一空,赤裸身体呆在路上,你说愁不愁?”  阿难回答:“很愁。”  佛对阿难说:“我从无数劫来,千辛万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但现在我成佛了,却没有起到真实作用,难道我能快乐得起来吗?”  阿难问:“不是很多人已证得声闻圣果了吗?”  佛陀说:“如同一家人,生了十几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话,就不能支撑门户。同样,我虽有阿罗汉无数,可他们都不是我的儿子,不能坐在树下顿悟成佛,不能把佛法传承下去。”  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都发起无上菩提心。这时,佛陀的面容立即端正和悦,放出无数光明,照亮四方,欢喜地说道:“我的教法后继有人了……”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像阿罗汉那样,从三界轮回中得到了解脱,也不算是特别殊胜。  现在汉地、藏地有许多人,经常参禅、拜佛、烧香、念经、作经忏……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为了自身利益,真正为一切众生成佛而行持善法的,可以说极其罕见。这样的话,无论做什么都意义不大。所以,大家在修行时,一定要对菩提心的重要有清晰的认识,并以此摄持自己的善根。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4139.html)-------------------------------------------------------------------------------------------------------------------------------索达吉堪布:我的心得与体会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10 14:12:00     
  
 索达吉堪布:智海浪花—我的心得与体会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民族在共依共存的关系中,共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演进。而在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中,藏族的死亡文化堪称是一种最有人性、最有智慧的文化。在佛法的甘露浇灌下,藏族人赋予了死以再生的希望,他们将无尽的理想都融入了对死者的后世祝福上。在藏族人的眼中,这生命之灯将会凭借一个人的前生今世的善业之力,还有佛菩萨的大慈大悲的护佑,而得以更明亮地穿越死亡的黑洞。八世纪时,藏传佛教最伟大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士,就把一部超脱生死的宝典留给了整个人类,那就是揭示死亡真相,并引领亡灵迈向光明彼岸的《西藏度亡经》。从那之后,已有无数人依靠这部修行指南而了知了因果轮回的实相,并最终让自己与整个法界融为了一体。而从二十世纪初,来自锡金的扎西达瓦桑珠活佛和W·Y·艾温斯·文茨,第一次把它译成英文后,这本书就更是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化界及知识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普通西方人也开始从这本书中获得指导。记得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就把该书描述的内容视为“全人类意识的原型”;而在试验迷幻药期间的一九六○年,特莫斯·赖瑞及其它学者就把《西藏度亡经》理解成为“转换意识境界之导向”。随着英文版的问世,德、法、捷克等语种的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发行,以至到现在,这本书已成了西方家喻户晓的一部藏传佛教的代表性著作。同样,目前广为流传的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也是一部研究生死问题的力著。我在法国期间曾遇到过索甲仁波切,当时他高兴地告诉我说,“今后我还要把生死的真相继续揭示给人们,因为众生实在太可怜了,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延续,故而才敢放开胆子造恶。我不仅要向西方人介绍藏传佛教对生死的看法,还要向东方人广泛宣说。”而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士生石成荟,则以她自己的作为一名科学研究人员所持有的公正态度,再加上一些亲身经历的事实,确认了生命延续性的存在。如果有人觉得莲花生大士离我们太遥远的话,那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就在我们身边的石博士的学佛心得与体会吧。我从小就喜欢思考各种问题,在所有的问题当中,有一个问题是最经常萦绕于心头的,那就是我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父母骗我说,我是他们从路边捡来的。但我怎么也无法对这一答案感到满意,想想看,天底下有多少父母,而路边又有多少弃婴呢?后来上学读书,学到生理卫生的相关章节时,书上告诉我说,生命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对于这个答案,我也不怎么满意,尽管说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但冥冥中总感觉还应该另有答案才对。直到后来接触了佛法,佛法告诉我生命是由精子、卵子与神识三者结合而成的,并详细解释了其中的因果原委,我才顿时感觉如醍醐灌顶一般明确了我的究竟来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认真研读佛学书籍。而随后发生的两件事更坚定了我信奉受持佛法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外婆的去世。外婆从小将我带大,与我的感情特别深。她年纪大了以后想落叶归根,因此就回到了农村老家。听妈妈说,在她临终前的几日,她的行为变得极其古怪,总是要家人将她放到地上睡,而且还不住地要家人向她身上撒水。家里人怕她受凉,就将她抱上床。但隔不了多久,她就又要求下地。就这么折腾过来、折腾过去,一直到她去世为止。外婆原本是一位特别能吃苦,又特别能忍耐的老人,那是什么原因让她难以忍受,以至如此痛苦不堪呢?科学当然是无法解释的,而佛法则明确地告诉我,这是临命终时,人四大分散的痛苦表现。第二件事是我舅舅的去世。舅舅去世后不久,家里人因为思念他,就到当地一位“师娘”那里去“问仙”。据说,这位“师娘”神通极大,她可以与死去之人的神灵通话,并把“他们”现在的信息告诉给死者的亲朋好友。这种事我们以前也曾听说过,但真实情况怎样,谁也说不大清楚。妈妈在半信半疑中也和他们一起去了。结果与传说中的情况一模一样,这位“师娘”不但知道了舅舅的一切,而且还特意和妈妈说了只有他们兄妹俩才知道的一些细节、隐私。她还向妈妈转达了舅舅目前的迫切需要:他需要请出家师父们给他念经。当妈妈回来把这些事情都告诉我时,我不禁惊叹不已,这充分证明了“人死如灯灭”这一观点的错误。舅舅的所作所为早已“记录在案”,这全息世界根本不可能漏掉任何一个人的所有言行举止。我们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其实你的全部举动都已形成为种种能量,发散在这个大千世界的每一个空间。我们可能不知道,因为我们看不见一切不直接呈现在我们视域内的东西,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如我们一样“聋盲喑哑”。有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人(我当然希望这些人千万别把这个也当成佛法,更不要用它去坑蒙拐骗。),借助他们与生俱来的那种所谓的“鬼通”或者“依通”,往往可以看见我们以为已经随着当事人的死去也随即灰飞烟灭的那些“业迹”,而这恰恰正是现代科学的盲点。由此,我对佛法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更是深信不疑。以上就是我学佛的契机,也可以说是学佛的因缘吧。入得佛门,在初步了解了它的义理后,我越来越觉得佛法于人生的助益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当你把它落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以后,你真的会体会到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味道。这也是它吸引我的另外一个原因——它可以直接演变为改造物质世界,特别是改造自心的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就一般人士而言,事业成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这一点当然无可非议。但学佛之后的我却总感觉到,当人们都孜孜以求于所谓的功成名就之时,他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掉精神的健康与人格操守的保持。在一个唯实力论英雄的社会里,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崇高精神力量的约束与规范,这种实力就往往会沦落为一种金钱的角逐与游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当用以衡量价值的尺度仅仅只剩下人民币时,我不知道这样的个人或者社会是畸形的还是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佛法恰恰可以在心灵方面予人以帮助与提高。它在鼓励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的物质进步的同时,又不忘培育每个人的善良人格,让我们学会宽容、适度、善待自他、平等对人。在生活中,每当我有烦恼生起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对治措施便是“空掉”它;每当与人即将陷入一场利害冲突时,我第一个迸出的念头就是“安忍”;遇到让人喜上眉梢之事,我总是警告自己千万别执着成功的假象;碰到失意颓丧之时,我也能提醒自己坦然面对因果法则所带来的所有顺逆之事……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越发觉得佛法的确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另外作为一个女人,好像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外表,不能不注重自己的“美”。怎么“美”?一般的女人大多只知道通过美容、化妆等外在的手段去掩饰自己脸上的瑕疵。其实佛法早就告诉了我们,相由心生,当你的心充满了爱意与喜悦时,当你的平和与自在流遍全身心时,你的脸上怎么可能不会有所表现呢?一次次的美容手术,一次的拉皮换肤,都只能让你的自信心越来越减退。如果要想永远向世人展示你的美丽与魅力的话,只有学佛,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慈悲与喜悦,才能让你拥有永不衰老的心,与永远带给别人喜悦的容颜和气质。在学佛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在也一并说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首先,我觉得学佛之人首重发心。“因地不正,果遭迂曲。”修行人的发心一定要纯正,万万不可丧失菩提心,只将学佛当成神通边事或掩饰自己卑劣人格的借口。记得我周围有一个学佛的人,他就特别喜欢搞神通,他学佛的目的就是想开“天眼”,知道别人都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结果这样的发心让他没过多久就走火入魔了,还得了精神病。因此,学佛者都应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佛?自己发的是个什么心?其次,学佛必须知见正。这就要求学佛之人要多闻思,多看佛学典籍,多参访真正的善知识。末法时期,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已是少之又少,如果因缘不具足而实在找不到的话,那就不妨直接读诵佛经及论典原著,这也比乱依止一些来路不明的“上师”要保险得多。再次,学佛还要重视修证。也就是说,学佛之人在道理上明了之后,必须如理如法、脚踏实地地进行实际修行。我觉得佛法的最大利益就在于它的实际运用上,在于它改造世道人心的巨大实效上。一个人即就是把佛法说得头头是道,但如果自己不得真实受用,色身不能转化,粗大烦恼都断除不了,连一刹那相似地安住于心的本性中也未能做到,那么到大限来临之时,你还是你,佛法还是佛法,解脱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明智开慧以后,一定还要入世修菩萨行,这两者缺一不可。最后,我还想再说一点我的体会,那就是身为一个现代学佛的知识青年,为方便接引众生,我觉得还是应当把自己的世间专业学好,世间本职工作做好。这一方面是为了使众生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那些只相信科学的人,在看到你能把科学和佛学善巧地结合起来以后,也不再粗暴简单地排斥佛法,大家都可以在追求真理的大目标下,殊途同归地走到一起来。我学佛的体会还有很多,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得太多反而会引起某些人的厌烦。况且学佛这档子事本来就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而且深入佛法这座大宝山后,它的富贵、雍容、璀璨、深邃又岂能用有限的言语完全描述出来。但是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佛法让我找到了让生命永不熄灭的支撑与力量。但愿这慧焰之光能早日穿透生死的大浪,向你展示彼岸那自在而亲切的风光!石博士圆满讲述了她的学佛经历以及她的心得,还有对众人的希望。对我而言,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像她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能加入到对佛法的研究行列当中,特别是对生死的本质都能有一个真正的了解与正确的认识。我想一个健康而健全的社会是绝对不会排斥这些知识精英们这么做的。许多人不相信前后世、轮回、因果存在的道理,仅仅是因为他们肉眼看不到而已。他们还认为我们佛教徒的观点只是唱给自己人听的“自欺欺人”之歌,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在读了石博士的心得体会后又会作何感想?我倒是想对这些人说一句:你们反对我们佛教徒的科学依据又在哪里?如果想驳倒佛教关于生死轮回的说法,恐怕几千年来还没有一个人能有这种智慧与能力!且不谈佛法对这个问题的深刻阐释,单就世间显现而言,那么多有学问、有造诣、对社会有贡献之人都已承认了前后世的存在,那么那些对自己的小家庭都无法做出贡献的人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妄说一个他们根本就不理解的话题呢?况且从佛法的角度而言,对生死问题的宣说往往含有甚深密意,千万不要随便就乱诽谤,否则,这样做的恶果也只好由他们自己去各个自负了。你可以不相信,但切不可胡言乱语。否则,铁面无私的因果法则总有一天会让你胆寒心惊!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84.html)-------------------------------------------------------------------------------------------------------------------------------文荼王的丧妻之痛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2012-1-10 14:24:00    
 
     佛陀曾经这样教导比丘们:  「有五件事,所有的人,包括女人、男人;在家或出家,都应当时常拿来自我警惕:   我会变老;我不能免于变老。   我会生病;我不能免于生病。   我会死亡;我不能免于死亡。   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有离我而去的时候。   我所做过的恶业,终究是会由我来承担。  这样,可以警惕以年轻力壮、没病痛、能活着、能拥有、心存侥幸作恶而自豪的人,免除他们的沉迷与行恶,引导他们走向出世的修学之路。」      ※        ※        ※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登基后第八年,佛陀入灭了。      ※        ※        ※  摩揭陀国的文荼王,对他的第一夫人跋陀十分宠爱。  有一天,跋陀夫人去世了,噩耗传来,让文荼王哀痛不已,整天不吃不喝,不理朝政,憔悴邋遢地守着跋陀夫人的遗体,还交代他的亲信侍从官披亚卡,将夫人的遗体浸泡在麻油槽中防腐,以方便他时时看望。  披亚卡特别去订制了一个大铁槽,按文荼王的意思办了,但心想,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应当帮国王找一位可以亲近的沙门或婆罗门,来帮国王拔除心中的忧郁之箭。  那时,尊者那罗陀正好在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游化,住在一位长者的竹林园中。尊者那罗陀是一位博学识广,辩才无碍,善于教化的大阿罗汉,深受当地人的敬重。  于是,披亚卡向文荼王禀报,建议国王去见尊者那罗陀。  文荼王同意了,差遣披亚卡先向尊者那罗陀求见,展现了当时王者敬重沙门、婆罗门修行者的风气。  尊者那罗陀也同意了,愿意随时接受文荼王的来访。  文荼王一行人庄严的车队,来到了竹林园外,大家下车步行进入园内,见到了那罗陀尊者。一番问讯礼敬之后,尊者那罗陀说了:  「大王!不要因为那些像梦境、泡沫、雪堆、幻影般无常不实之事起忧愁,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世间一切众生,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件事呢?那就是:让我不老、不病、不死、所拥有的不失、不灭,这是世尊的教说。  大王!一般不曾听闻这个道理的人,当他老了、病了,遇到亲人死了,所拥有的失去、坏灭了,他不去想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是一切众生都一样的,因而忧愁、苦恼、哀痛不已,甚至于搥胸号泣、食不知味、憔悴邋遢、反应迟钝而陷于迷乱。如此一来,徒增亲友的担忧、怨敌的欢喜。这就像中了浸泡过毒液的忧愁之箭,全然是自寻烦恼。  又,听闻世尊教化的贤圣弟子们,他们深知一切众生都无法避免老、病、死、失去、坏灭,如果自己因此而忧愁、苦恼、哀痛,搥胸号泣、陷于迷乱,只是徒增亲友的担忧、怨敌的欢喜,赔掉了自己的健康,甚至于因而丧命而已。能这样思惟,便能拔除那浸泡过毒液的忧愁之箭,解除生、老、病、死的灾患苦恼了。」  对尊者那罗陀的这一番教说,文荼王听进去了,便询问尊者那罗陀:  「这个法门的名称是什么?应当如何修?」  「这就叫作除去忧愁祸患法门,应当从每一个念头的思惟来修。」尊者那罗陀回答说。  「真是如您所说的,是除去忧愁祸患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我听了以后,所有的愁苦都解除了。」文荼王作了这样正面的响应,同时,邀请尊者那罗陀,能常到王宫教说,以使国家人民多多获益,并且劝请尊者能将这个法门广为教化流传,使之永存于世。  最后,文荼王表明要归依尊者那罗陀。  「大王!不要归依我,应当归依佛。」尊者那罗陀说。  「谁是佛呢?」文荼王问。  「大王!迦毘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出家学道,修道成佛,号释迦文,是您应当归依的佛。」尊者那罗陀说。  「现在释迦文佛在哪里?离这里有多远呢?」  「释迦文佛已经入灭了。」  「怎么这么快就入灭了呢?如果释迦文佛还在世上,不论多远,我都要去见释迦文佛。」  然后,文荼王起身,合掌长跪,发愿今生归依佛、法、僧伽,愿为在家佛弟子。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1/106388.html)-------------------------------------------------------------------------------------------------------------------------------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