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写话小熊和熊妈妈: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之管理有两个极端(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29:18

     我们尝试着检视以往企业管理发展的几个阶段,不难发现所谓“生产导向”、“财务导向”以及“市场导向”,正如古人所说:“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道”并不是永恒地存在着的,它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处境,随时更换而创造出来的。“生产”、“财务”、“市场”等,都是管理的“一察”(一端、一隅),各自代表管理的一个“变数”或一种“理论”,管理者必须具备自己的管理之“道”,才不致迷惑于任何单一的变数,能够因应实际环境的变动,把握应该重视的相关变数,以“应时而造道”,既求适应,又不失正道。
  这不就是美国管理界近年来风行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吗?不然。“权变理论”只注意到“变数”而忽略了“常数”,一味“求新求变”,结果又是“一端”。因为“变”必须相对于“常”而言,假若没有“常数”,则“变数”即不成其为“变数”。
  管理者的智慧,真正表现在他持有自己的“常数”,能够“有所不为、有所不变”,然后才能面对若干“变数”,适当调整自己的脚步而“有所为、有所变”。这种秉持正道(经)以求适应(权)的态度,即是“持经达权”,如果能够“权不离经”,那就不致“离经叛道”。“经”是常数(常道),“权”为变数(权变),“经”、“权”相辅相成,才是正道。
  “有所不为、有所不变”是“经”,是根本;“有所为、有所变”是“权”,乃是作用。“本”立而“道”生,管理者把握住根本,才能发生有效的作用。具有常道的管理者,创立“有所不为、有所不变”的“企业风格”,然后才能够顺利开出“有所为、有所变”的美丽花朵。不过,“有所不为、有所不变”是“可控性”的“经”,而“有所为、有所变”则有其相当的“风险性”,属于“不可控性”的“权”。前者必须“尽人事”,后者仍须“听天命”。唯有“尽人事以听天命”的管理者,才会深切地体认“道”可能“隐”而不可能“亡”,也才有清楚的头脑来“明道”。
  “听天命”是一种“知命而不认命”的态度,“命”不可不知,因为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管理者深知企业必有其“风险性”,而预测亦有其“不确定性”,但却不能因此而“认命”。管理者竭尽所能,以证明是否有“成功”的“命”,这是一种头脑清楚的做法。
  “道”就是“哲学”,韩愈说它是“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人所共由”的;朱子说,“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是“经常要用”的。孔子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则提醒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因为“道”有“常”有“变”,荀子说它“体常而尽变”。管理者必须先有清楚的头脑,才能够应“时”而造“道”,在现代的环境中,找出合乎自己要求的管理大道。
  头脑不清楚,再明确、再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都会被乱用得凌乱而模糊。头脑清楚,再虚得近乎空洞的管理大“道”,也会看得透彻,自成明显的系统。同样一句话,头脑清醒的人,他一下就听懂了,觉得很简单明了;头脑不清醒的人,他怎么听也听不懂,那你有什么办法?头脑清楚,其实便是观念正确,是成为管理者的先决条件。
  三、最好先要求自己归零
  “空”不是“空无所有”,而是“空无多有”。很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都很主观地去解释这个名词,认为“空”就是没有。其实零才是根本就没有的意思,很多人就是搞不清楚这些,所以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很乱。很多事情,我们需要花时间,要比较深入地去探讨,而不是仅仅道听途说而已,好像一听就会了,其实那是在害自己。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管理知识,也获得很多不同的观念,所以我们的头脑越来越杂,越来越乱。如果凡事都依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判断,根本不可能学习中国式管理。我们最好能够先要求自己归零,以便从头出发。先把自己放空,然后我们才能听进去。但要注意,它到底合不合我们的文化?合我们的文化,用起来效果就很好;不合我们的文化,用起来就是不行。
  我们既不能食古不化,望文生义,也不应该站在西方的观点,来否定中国的观念。很多人一听到中国思想,就认为又是那乱七八糟的一套,这种人的判断力很差。你想如果真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别人怎么会讲那么多呢?只要有一丁点判断力,你就不会讲这种话了,这是很好的证明。这种人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然后用自己的成见去作判断,最后走上偏道。我们不应该站在西方的立场,来否定中国的观念。
  西方的文化,以宗教、法律、科学为主轴。中华文化,以艺术、道德为主。基础不一样,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不相同。所以可以说,西方人是科学的民族,我们是艺术的民族。如果不能归零,就要小心,你只要站在西方的角度,就会把中国人的观点看成是乱七八糟、一无是处的东西,甚至于觉得十分可笑。
  企业的兴亡、运作的优劣、决策的当否,以及组织气候的良窳、社会评价的好坏,无不系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哲学。即使台塑公司并未明言它的经营理念,而王永庆先生在《谈经营管理》一书中,亦已宣示了他的管理哲学。事实证明,中外的企业管理,都已经开创了“理念导向”的新纪元。
  以理念为企业管理的导向,则管理者首先应该自问:“我的管理哲学是什么?”简单地说,管理哲学就是对管理经验进行反省的活动,以寻求一个透彻的、协调的及系统的管理观。管理者抱持一种批判的和怀疑的精神,将管理科学以及相关科学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数学、统计学等研究所得的有关管理的论点,加以思索和研究,分析其是否合理,能否融会贯通,并谋求调和与统一,使其成为管理可依循的理念导向,这便得出了自己的管理哲学。
  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经营者,最好依照笛卡尔(Descartes)“我思故我在”的忠告,利用一段时间,把自己脑海里所有与管理相关的观念,全部倒出来,然后逐一加以检视,将自己认为确实无误的观念重新装回去,淘汰那些乱七八糟的、似是而非的甚或根本错误的观念。这样把自己的形上信念,好好整理一番,彻底反省一下,再依自己认定的优先顺序,把最重要的三五个理念写下来,并且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你现在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第二,如果你是被管理者,你喜欢你的老板持有这种经营理念吗?
  第三,你究竟喜不喜欢现在所持的经营理念?
  第四,你真正喜欢的经营理念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