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俄语歌:[转] 颈椎型胃病.原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00:19
  由颈椎病引起胃病被称为“颈胃综合征”。

      为什么脖子的毛病会引起胃病发作呢?
      原来是植物神经系统在起媒介作用。植物神经系统又叫内脏神经,不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分交感神经和内脏,负责这些器官的营养调节、腺体分泌和平滑肌的舒缩功能。植物神经的中枢在下丘脑。
      当患有颈椎病时,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间盘以及变窄的椎管、椎间孔,对颈部分布的丰富的交感神经受体产生了强烈刺激。这些劣性刺激信号,通过进入颅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并产生优势灶。这个优势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向下传导至内脏,便促使胃发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改变。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肠分泌和蠕动就受到抑制,出现口干、胃液缺乏、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打嗝嗳气,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性增高时,胃酸分泌增多,蠕动加快,消化亢进,容易发生溃疡病。

      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 颈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经 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

  (2) 颈心支 一般有上、下两支,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常为两支,起自下神经节,参加咽丛的组成。

  (4) 耳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 脑膜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 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 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 胃前支 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 肝支 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 胃后支 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 腹腔支 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 
       因而,患有颈胃综合征的人若活动量加大,尤其是颈部旋扭运动过多,刺激了交感神经受体,便加重了上述反应以致病情加重,颈部损伤、劳累,往往是该症反复发作的诱因。
     

病症概述

        颈椎骨赘,刺激颈段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同时反射导致胃交感神经机能增高,而出现颈胃病症证候群。临床常见于交感型颈椎病所导发,颈与胃的交感神经症状并存。 颈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会反复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久之幽门括约肌舒缩无力,肌源性扩张,促使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颈交感神经主要症状:头部沉重感,伴头晕头痛;颈僵易疲累,易心烦急躁,有时失眠多梦;可有眼胀、眼干、眼涩,视物易疲劳;耳鸣、听力降低;易汗出,偏肢或偏体出汗等。胃肠道交感神经症状: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干,口苦,便秘;舌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数。

病灶体征:颈项肌筋呈紧张性张力亢进,触及条索状物,头后仰压颈试验阳性,头后仰旋颈试验亦呈阳性。分别作颈项及颈肩的肌筋查灶检查时,常见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夹肌、颈最长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及颈部的斜方肌等,以肌筋膜的牵张性增强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并从中可触及其“筋性结节”或“痛性小结”。病变常累及岗上、岗下及项上线的肌筋;上背胸的竖脊肌及菱形肌,亦常见受累及性反应。前上胸的第二肋骨表面(中段),常可触及颗粒性的筋结病灶点。上腹部的浅层肌筋,常于腹直肌筋膜与肋弓形成的交角点及中脘点,查及“筋性结灶”。腹部深层的“腹缓筋”,用腹诊法检查,常于脐下外侧腹,触到其紧结性的体态,触压疼痛明显。

【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疗法手段,分颈筋区及腹筋区两个区域分次施治。

   1.颈项筋区的施治穴位(参见颈枕筋病灶穴位图六),以颈3线2号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中段后缘)及4号穴(第二肋骨中段骨面上)、2线3、4号穴(相当于颈3至4横棘突末端)、1线1号穴(相当于头夹肌部位)及3号人(相当于颈最长肌中段)的穴位,作为重点施治部位,乃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手法查灶明确定位后,施以手法的初步消灶解结施治;继之用“固灶行针”法,对穴位施以直入直出的针刺治疗;针后拔火罐治疗。

  2.以项上线肌筋的尽筋头(附着点),查到其筋结病灶后.施以点刺治疗。

  3.对颈后侧及肩部、上背胸,查到相应筋结病灶时,施以适当的辅助治疗。

  4.主要是治疗颈椎病,只要诊断明确,应注意颈部休息,防止过劳和外伤。同时、戒烟戒酒。因为烟酒会使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胃粘膜产酸。引起烧心和溃疡。

   5.颈部推拿,用拇指揉拿法,松解颈直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项韧带、斜角肌、提肩胛肌等。

   6.服用颈复康、骨刺片、骨刺消痛液等药物,配合理疗,最有效的疗法还是颈椎牵引。每日牵引1—2次,每次牵引30分钟,一般可获满意疗效。

   7.如有大的结节、粘连、或者项韧带钙化可用小针刀松解。

   8.长期颈部发凉,异常出汗,可做银质针。

  

 腹部筋区的治疗。首先作浅层的查灶,于病灶好发部位查明病灶穴位后,以按压固灶行针点刺法施治;针尖达病灶(抵抗感)后,轻点结灶,即出针,行穴位皮孔表面拔火罐治疗。对腹部深筋(腹缓筋),令患者侧卧位,医者于其脐下外(相当于腹直肌外缘)作双手探查到深筋后,作轻清的揉拨法理筋施治(详见腹诊法图示)。

    经筋疗法治疗颈胃综合怔的重点,是以消灶解结的施治方法,使之筋舒而络活,治疗部位的重点,在于治疗颈椎增生,以治颈而调胃,即治颈为本,治胃为标;颈腹兼治者,乃标本并治。经筋疗法治疗颈胃综合征具有起效快速、疗效巩固的长处。

病例择举

      吕XX,女性, 30岁,患右颈僵紧伴右上肢酸胀,上腹胀痛,伴反复恶心呕吐等三年。X光颈椎片诊为颈椎骨质增生;胃镜直视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曾于当地服药打针及理疗等多方施治,病情未见好转。劳累及气候变化时病情加重,经熟人介绍,到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见颈筋区的浅深层肌筋,尤以右颈部的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颈最长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呈广泛性的肌紧张牵张亢进,颈侧的三线经筋穴位,分别查到明显的筋结病灶;岗上、岗下及上背胸的肌筋,亦呈累及性受损反应;腹部浅筋的中脘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成角点及其附着于第五肋的附着点,形成颗粒型结灶;腹缓筋呈硬结块状触压疼痛。

       以综合理筋消灶法施治。首次施治,患者即获得了非常舒适的感觉,钦赞不已;施治三次,病情减半;治满一个疗程,病获治愈。追踪一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