蕡_拼音_释义_百度汉语:宿迁调研:关于我市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12:48
发布时间:2010-11-26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第11期
(总第407期)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宿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10年10月19日
关于我市南北共建工业园区
建设和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彭  伟
南北合作共建工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笔者对全市共建园区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对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06年我市与苏州市合作共建工业园区以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水平不断提升。
(一)注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共建模式。苏宿双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调动各参与方积极性,加快园区发展的合作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两种合作共建模式。一种是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和常熟泗洪工业园采取的封闭式运作模式。共建双方参照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共建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实行封闭式独立运作,市、县(区)政府对园区进行充分授权,援建方对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商业开发等全权负责、自主运营、独立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强化了共建园区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园区的建设速度和运作效率。另一种是昆山沭阳工业园、吴江泗阳工业园和吴中宿城工业园采取的合作式运作模式。这三个共建园区本着务实的精神,从调动双方积极性和有利于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按照“因地制宜、重在实效”的原则,坚持合作办园。援建方主要负责为园区引进项目,参与共建园区的规划、项目招商、项目选址,完成年度进园区项目指标和投资强度;承接方负责共建园区内的土地供应、基础设施配套、落户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这种灵活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双方的自身优势,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园区招商取得了较大突破。
(二)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借鉴苏州开发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始终奉行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的要求有序向前推进,保证了共建园区基础建设的高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6个共建园区完成开发面积21.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达17.3亿元。特别是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确立了“集约精致、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高标准编制了总体规划、工业区详细规划和排水、电力、供热、环保及污水处理等8个专业规划,基本形成了比较先进完备的规划体系,并且始终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三先三后”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按照“八通一平”的标准,已完成开发面积6.15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8亿元,超额完成了两市协议确定的“三年完成2平方公里启动区开发”的目标任务。
(三)立足招大引强,加快项目落户步伐。招大引强作为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突破战略的主导原则,在共建园区发展中得到了切实体现。为了招引大项目、集聚大产业,在各共建园区的协同配合下,苏州宿迁两市在市级层面上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如2007年4月,两市组织了历时一个多月的“南北挂钩招商月”活动,在苏州地区举办集中招商活动83次,参加活动客商达2300余人,我市有关方面拜访企业2000余家,苏州客商组团到宿迁考察达1900多人次。2008年5月,两市再次联手协作,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举办了“苏州宿迁南北挂钩投资洽谈月”活动,邀请近万名苏州客商到共建园区考察投资环境。2009年着重邀请有意向的苏州客商到共建园区实地考察,加快推动项目签约。与此同时,各共建园区借助苏州援建开发区的平台优势,积极组织产业对口招商活动,全面发起招商攻势。可成科技、德顺纺织、骏马化纤、景茂针织等一大批投资数额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项目纷纷落户园区,极大地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形象,奠定了园区下一轮发展的基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6个共建园区实现业务收入82.49亿元,工业增加值14.24亿元,税收收入2.1亿元。
二、存在问题
全市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从宏观层面上看,苏宿两市还需进一步完善共同加强对共建园区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从微观层面上看,部分园区与所在地的开发区还没有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影响了整体工作的开展。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园区经济是典型的“候鸟经济”,基础设施是重要的“气候条件”之一。随着大项目的不断进入,对共建园区排污、供电、供气等更高层次的基础配套和金融、商贸、生活娱乐等功能配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部分共建园区的配套水平尤其是产业功能配套水平已经很难满足招引大项目的需要。
三是项目质量不高,产业层次偏低。从现有入园项目来看,总体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传统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少,小项目多、大项目少,粗加工型项目多、高附加值项目少。部分园区虽在报批时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一些项目未能按照产业链、产业群的要求把好入园关,产业集聚效应不够显著,这也造成目前园区投入产出比偏低,效益不尽理想,园区还贷存在较大压力。
三、对策建议
一要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一是紧紧围绕“建设苏北一流工业园区”的工作目标,笃行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坚持规划优先、环保优先,努力把共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南北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要求,根据园区所在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十二五”时期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制定完善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找准重点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实现各园区间配套协同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
二要加大扶持政策争取力度。一是争取资金支持。争取省政府在每年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三年期限到期后,能够再延长三年。二是争取土地指标。对于落户园区的重大项目,能够适当降低土地“点供”门槛,单独优先供地。三是争取将节能减排指标与产业一起进行配套转移。苏北原有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基数比较小,节能减排空间有限;而苏南的基数大,节能减排空间也大。因此,争取省里考虑南北产业转移的实际成效,适当将苏南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基数向苏北转移,或是采取“点供”的办法优先配套安排节能减排指标。
三要建立促进南北产业转移新机制。一是建议苏州市把推进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建设与本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相结合、推进南北产业转移与本地企业“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实施“飞地经济”与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相结合,整合各类策应扶持资金,设立南北产业转移引导资金,以给予转移项目贷款贴息、适当提高征地补偿金等形式,鼓励需要转出的重大项目优先到我市的共建园区落户。二是我市作为承接地,要积极策应苏州加快产业转移新趋势,争取省里资金支持,省市联动,对转移到我市的重大项目,设立以奖代补资金。
四要加快完善苏宿两市的协调联动制度。一是建议成立促进共建工业园区加快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苏宿两市主要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对口县(市)区、合作共建开发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两市发改委。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指导阶段性工作,协调解决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完善园区考核管理机制。双方共同加强对园区考核,按季度通报园区发展情况,考核结果作为派驻干部奖励、晋升的重要依据。三是进一步拓宽合作内容。积极在共用招商平台、融资平台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各共建园区抽调后备干部,到对口援建开发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招商经验,为园区下一轮加快发展储备人才。
五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档次。把共建工业园区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功能定位,实现其与周边区域无缝对接、共同发展。切实按照“布局合理、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要求,遵循“建花园式园区、不建花园式工厂”的原则,把科学规划放到共建园区建设的首位,更新规划理念,完善规划内容,留足成长空间,推动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健全、优化园区道路交通网络,继续完善区内统一的管网、供热、绿化、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员工集宿区、邻里中心等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水平和档次,打造一流精品园区。
六要提高进园项目的质量。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对园区招商策略和目标做进一步调整,确立“两高两低”(高科技、高税率、低污染、低能耗)的招商目标,注重招商选资,致力于引大、引外、引高、引强,即引进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和国家政策鼓励的外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税收附加值高的规模型项目,突出主导产业,注重产业群的培育,保证入园项目质量。把园区人力、物力、财力向招商引资工作一线倾斜,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园区人员招商积极性,增加园区招商力量,大力拓展招商空间,争取在苏州市转移项目和境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七要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继续学习放大“苏州园区经验”,理顺各方关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打造精干、廉洁、高效,具有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管理团队。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禁区,使共建园区管理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创造性,工作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在开发机制、投融资体制、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劳动用工、人力资源、薪酬分配等方面走出新路。牢固树立“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对入园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入园项目注册开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保证企业顺利建设施工、早日投产达效,使共建园区真正成为投资成本最低、投资回报最快、办事效率最高、信用信誉最好的客商投资首选地。
(作者系市发改委副主任)
报:市有关领导
发:市直有关部门
责任编辑:孟 智    周 犇         电话:84368061
宿内简字第010号                              共印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