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文号规定 文 字 发:洋奶粉内地售价全球最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7:46
□据 《新闻晚报》

(资料图片)

洋奶粉占据了超市内婴幼儿奶粉专柜的“大片江山”。
核心提示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一边对国产奶粉说“不”,一边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为宝宝选择洋奶粉。目前,洋奶粉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65%,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更高达90%。
在中国父母的“宠爱”下,洋奶粉的涨价频率不断增加,短短几年间就从均价200元,迈过300元大关,个别超高端产品已突破400元。但在大洋彼岸,其零售均价至今不过20欧元(折合人民币165元)。
1  境内外价格相差数倍,代购背奶粉成一景
近日,惠氏公司宣布其旗下的高端产品“启赋”奶粉系列提价,涨价幅度约8%,其一段奶粉零售价每罐高达408元,成为又一个迈过400元大关的洋奶粉。记者从国内零售市场了解到,目前洋奶粉的普遍售价在每罐250元~350元,同时合生元、雅培、惠氏等还相继推出 “奔四”的超高端奶粉。
洋奶粉高高在上的价格是否合理?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坦言:“洋奶粉赚取暴利是业内公认的事实。无论是和其原产地,还是周边国家、地区相比,国内在售的洋奶粉堪称全球最贵!”而记者通过多番调查也发现,洋奶粉普遍存在“价格歧视”,洋奶粉境内外价格相差数倍之多,在大洋彼岸,洋奶粉零售均价至今不过20欧元(折合人民币165元)。
境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差,使得内地游客背奶粉成为 “一景”。大批消费者除了赶赴港、澳疯狂采购,直至出现奶粉荒,以至于商家不得不发出限购令,就连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地,年轻的父母们也会十几、二十几罐地采购奶粉。一名珠海代购卖家表示,为了保证供应,他们一看到超市补货就出手买入,否则根本进不到货。
2  原料成本每罐相差很小,零售价却相差上百元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是否因为洋奶粉在内地市场的经营费用更高?但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原装进口,还是在内地加工生产的洋奶粉,由于全球化采购,其生产性成本都和国产奶粉相差不大。即使是远渡重洋而来,需加上运费、税率等方面的开支,洋奶粉的毛利率也在80%~100%。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大包分装两种。以一个大型集装箱的奶粉从澳洲港口运往我国内地为例,按照一箱奶粉长、宽、高分别为65厘米、 45厘米和35厘米来计算,其体积为0.1立方米,一个大集装箱建议运输55立方米~60立方米的货物,即为600箱、3600罐奶粉,平摊到每罐奶粉,国际海运的运费仅为 2.1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原装奶粉在入关前均价在160元左右,加上关税和运费,价格应该在200元左右,但目前终端市场上洋奶粉的平均售价已高达250元~350元,甚至出现400元以上的超高价奶粉,盈利空间巨大。
3  三年四次集中涨价,换配方改产地都是理由
自2008年,三鹿奶粉曝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3年之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根据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2008年以来,经过多轮涨价,部分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上涨50%左右。
根据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的观察,“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到现在,洋奶粉整体的提价幅度近50%。“2008年之前,市场上洋奶粉每罐的价格集中在150元~200元,经历几轮提价后,现在至少提价50元,多的能够达到100元”。
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3年间大幅提升了?从三四万元一吨的高位跌落,目前仅每吨2.9万元的原料奶粉打破了这一说法。那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万金油”理由外,还有什么说法呢?
“洋奶粉如果要涨价,手段可谓五花八门。”王丁棉告诉记者,“换新包装,推出新产品,配方升级,都是洋奶粉常用的涨价手段。无论是更换包装,还是升级配方乃至推出新产品,其原材料的成本变化不会很大。”
4  关税降低消费者未得实惠,受益的还是企业
去年12月,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出公告,宣布从2012年开始,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730类产品将降低关税,平均税率仅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但业界普遍分析认为,关税下调难以阻止洋奶粉价格年年上涨的步伐。
“关税下调?没听说过。”在家乐福超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柜前,一名促销员表示并不知道关税下调,近期她所负责的品牌婴幼儿奶粉并未出现价格下跌。她坦言:“从我开始在这儿销售奶粉,就没见过它跌价。”
“降价?看目前的势头是不可能的。”王丁棉说,“洋奶粉在内地售价正在越来越快地迈过400元大关,仅靠关税下调就能阻止其上涨势头的想法显然不正确,说到底,洋奶粉价格高的原因不是关税,不是成本,而是追求高利润。”
5  反思:为何国产奶粉难获消费者信任
说涨就涨,洋奶粉究竟底气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3条:“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仍未消退,消费者对其安全、品质存在信任危机;国内乳业标准降低,大企业窝里斗,恶性竞争;洋奶粉多年经营,已经在我国婴幼儿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了3年,但乳业的伤口依旧没有愈合。”王丁棉表示,在2008年以前,国产奶粉占据国内七成市场,洋奶粉仅为三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 “分水岭”,国产奶粉至今没能重回消费者的心中。谈及现状,他颇感无奈,一系列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洋奶粉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65%的份额,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所占份额达90%以上,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进口奶粉41.4万吨,增长 67.8%;平均价格为每吨3352.8美元,上涨42.6%。 2011年,预计进口奶粉总量再创新高,可达60万吨。
“这两年国内乳制品的市场消费总量在提高,但国内生产规模却没有明显变化,增长去了哪里?流向了国外。”王丁棉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杀牛倒奶的情况,尽管并非大面积扩散,但依旧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国内市场除了洋奶粉采用进口奶源,甚至国内品牌也纷纷引进国外奶源,利用资本加概念的优势争夺市场,对于中国的奶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也有专家对于国内企业贴牌生产洋奶粉持支持态度。“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任危机频发的现阶段,贴牌方式是我国乳企与洋奶粉对抗的方法之一”。
而对于中国乳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专家均认为,“练好内功”才是真经。